学校体育中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校体育中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学校体育中竞争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朱勇[1](2020)在《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教育竞争过度现象,尤其是高中及其以下阶段的学生和儿童身上因教育竞争过度而产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当下的教育竞争过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升学竞争过度;二是参加校外教育方面的竞争过度。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家长、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和儿童在学习时间、学习负担、学习年龄、学习内容等方面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和儿童的学习时间过度、学习负担过度、学习年龄过小、学习内容过多等问题。教育竞争过度引发了许多伦理问题,需要学界认真研究。一方面它不得不促使全社会反思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当家长、学校和教师普遍地对学生和儿童提出过高要求,从而使各种学习和补课变成沉重的负担,使学习变成对学生和儿童的身心压迫和摧残,不利于他们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反思:如此教育的伦理正当性和合理性何在?如何让教育回归到其本来应然的目的——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让学习成为一种幸福和快乐的过程——上去。当然,导致教育竞争过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家长方面的原因,还有学校方面的原因以及社会方面的原因。面对教育竞争过度给学生和儿童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全社会都应该一起努力,共同推动教育回到应然的轨道上来。从学生个人层面来说,必须学会量力而行、理性对待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压力”,应该善于向家长、学校和教师传达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有多大,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承受能力极限在哪里,明白理性地“抵制”不合理的过高要求,是学生的权利。从家庭层面来说,家长应该合理并及时地研判孩子的潜力、优势和弱项,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孩子提出要求,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发展目标,理性地助推孩子成长,要杜绝拔苗助长,不切实际地“严格要求”。从学校层面来说,管理者和教师都应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注重育人过程,加强素质教育实践。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要全面,这种全面性一是人才范围的全面性,二是对人才评价的内容具有全面性。在对人才评价的内容上,人才评价的全面性不仅要结合学历情况,还要看人的品质、能力等等多方面的情况,以更好地全面评价人才。同时,还要重视和加强对家长、学生的竞争教育。竞争教育主要是要使相关的竞争主体树立和践行正确的竞争观。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雪敏[3](2020)在《竞争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更加看中的是擅长人际交流与合作的高素质人才,而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的人才正是未来社会进步趋势的需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具有前瞻性,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希望,教育必然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合作和竞争作为社会的两大主题,教学中也不例外,竞争与合作两者并存,尤其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体育课程以运动技术为主,在形式上以身体练习为主,注重本体感受性,初中生在这个阶段独立意识开始加强,自觉性开始觉醒,利用初中生心理特点,在实践性较强的体育课程中来验证竞争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竞争态度、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体育教学中对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提供参考,促进体育教学持续、健康、有效地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提高学生之间的学习兴趣、竞争合作意识与能力为出发点,将竞争合作学习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与初中体育教学相结合。对石河子市第十六中学八年级两个班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开始之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学习兴趣、竞争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进行测试,在实验中期对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进行过程监控,实验结束之后对以上测试指标进行后测,并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好的思考与启示。通过三个月的竞争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1)竞争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部分身体素质(50米、引体向上、1分钟仰卧起坐);(2)竞争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技能学习;(3)竞争合作学习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竞争合作学习使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促进学生的良性竞争态度;(5)竞争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孙沙沙[4](2020)在《竞争与合作机制在对泰初级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文中指出笔者于2018年7月—2020年3月在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素叻他尼校区任汉语教师志愿者,从两年的选修课教学经历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汉语词汇难学难记难运用,针对在泰国大学生汉语课堂词汇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及泰国学生的性格特点,笔者尝试将竞争与合作机制运用到对泰初级阶段汉语词汇教学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笔者以“竞争与合作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宋卡王子大学素叻他尼校区选修综合课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法、教学实验法、课堂观察法、统计分析法等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学生的学习需求,采取针对泰国大学生特点的趣味词汇游戏,以合理的奖惩制度作为教学辅助,并通过“课前合作预习、课堂作业纠错及交流讨论、小组PPT展示、教师补充与问答、趣味游戏操练、多种作业形式”的词汇教学步骤,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在笔者所总结的良性竞争与友好合作、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效率、激励、趣味、师生互动、相对公平公正等原则的指导下,本文以《标准汉语会话360句(1)》第六课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并开展教学,设置了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运用竞争与合作机制的方式进行词汇教学,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课堂表现、口语成绩、课程成绩、教学满意度问卷等来验证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并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经验,以期对对泰汉语词汇教学有所助益。将竞争与合作机制运用于对泰初级阶段汉语词汇教学是一次新的尝试,经实践证明,竞争与合作机制下的词汇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强化了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技能,提高了学生对词汇的运用能力和总体成绩,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转化中、差等学生成绩有较大的帮助。对于初级阶段的泰国大学生,在实施竞争与合作机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班级学生数量的控制与课堂规则的简明性;二是教学引导要循序渐进,奖惩制度应有效落实;三是课堂活动新颖性与相对固定性的合理组合;四是教师增强课堂把控力,兼顾不同水平的学习者;五是听说读先行,兼顾书写。

王江波[5](2020)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联系在一起”,“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环节”,本选题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而产生。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指的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带来的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促进的影响、效果及能力。该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研究和理论视野,对于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以下简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改进的需要、立德树人的高校之本守正创新的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来说,本研究聚焦于从研究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迫切需要到探究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挖掘古今中外相关思想资源;再研究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而剖析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发挥机制,再结合现实对其现状进行考察,进而提出优化作用发挥的策略。归结起来,本研究集中于以下几大问题的探讨。第一,挖掘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从国家核心竞争力、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立德树人发挥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为切入点,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中外思想资源。“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基础”“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文化价值因素、心理与精神因素、态度因素、民族性格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显性影响是重要的西方思想资源。第二,厘清了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在对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核心概念的内涵、要素、地位的分析基础上,进而把握“时代新人”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实践主体。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则表现为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筑于形成国家开放战略中相互渗透,共建于互为对方营造环境中相互协调,共构于实现人全面发展目标中相互支撑。第三,剖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及其作用发挥机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实现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等则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发挥机制。第四,分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现状及优化路径。根据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排名和总结立德树人的表现,构建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指标体系。用显示性指标概括分析了两者常年的整体状况,用解释性指标详细分析了两者近年的具体状况,得出需要继续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论。最后从加深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全方位认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等维度探讨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优化路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弥补了立德树人促进国家发展缺少实证研究的短板,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统计(共计21年),并与国际数据进行结合,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王述业[6](2019)在《大学生体育精神及其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爱体育、关注体育,并热衷于参加体育运动。但长期以来,体育精神的培育却被忽略,体育精神迟迟未完全进入到大学生的视野,对大学生来说体育精神培育较为重要。之所以说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锻炼而产生的一种心灵支柱,是因为体育精神不但能让人的部分精神需要和心理欲望得以满足,更重要的作用就是还能通过体育精神这种高贵的精神来实现对生活的磨炼,对人的感化、对人的培育。本课题结合体育文化与道德的研究方向,通过调研大学生体育精神的现状,分析当前大学生体育精神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问题的成因,并就如何对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培育提出对策。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主要观点与内容,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并简要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论述了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内涵,介绍了大学生体育精神的相关理论,并阐明了大学生体育精神培育的意义。第三部分通过调研,探讨了当前大学生体育精神的现状,总结出大学生体育精神现状表现不足之处,分析体育精神表现不足的原因。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系统的阐明了体育精神培育的原则、途径,提出了培育的方法。第五部分为结语,主要对前文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提供展望。

王自清[7](2018)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体育在促进学生育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其中所蕴含、遵循的道德价值较为丰富。教育部高度重视体育的教化功能,提出要统筹体育、艺术和语文、历史、品德五科在综合育人方面的融合。由此多学科课程融合成为中小学生育德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如何梳理和有效构建体育学科育德内容体系,实现体育与其它学科融合的育德,这是新时期中小学体育工作所面临的课题和重大挑战。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以学科融合为研究视角,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实施路径、要求等进行理论构建,并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形成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行动方案,为中小学体育贯彻立德树人探索有效路径。研究表明:1.所构建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体系主要分成四个维度:即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和健康人格。国家认同维度包括:爱国奉献、国家荣誉、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维度包括:文化认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社会责任维度包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友善互助;健康人格维度包括健康身心、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2.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的特征主要有规范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实现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路径是跨学科融合渗透。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的基本要求包括:文化育德:塑造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协同育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程育德: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育德衔接的一体化、实践育德:认知与行为的统一等。3.现行的体育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都设置了与体育育德有关的目标,但部分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目标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育德目标的可操作性不足。4.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育德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对体育育德的目标理解不够准确、没有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等,导致体育育德效果不尽人意。中小学校领导较为重视体育育德,但贯彻落实力度不够。5.行动研究实施的成效分析表明,基于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充分体现了体育育德价值,学科教师育德的教学策略主要运用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榜样学习等方法。6.行动研究的实施对学校领导层面的德育理念、学科融合的育德认知、学科教学与育德的关系等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促进学校领导更为重视体育育德的功能。行动研究有助于学科教师积极转变育德理念,有效树立“立德树人”、“学科融合”、“体育育德”等育德理念。行动研究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体育活动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意志品质、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竞争精神等有了更为清晰和积极的认知,体育品德素养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黄传想[8](2018)在《体育中竞争因素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对体育中竞争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竞争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广泛地渗透在人类的社会文化活动里。竞争因素是决定竞争成败的要素,是主体竞争力的构成。体育比赛中参与者竞争力的大小决定了体育比赛的结果。在参与体育的竞争中,人的身体是参与的主体,是参与比赛的基础和前提。体育的竞争中参与者技艺水平的高低、对规则的理解是竞争者参与竞争的直接竞争力;在体育的竞争中,暴力的产生和悲剧的发生,从人性的角度看,能产生潜在的竞争力。以上的四个竞争因素是体育的竞争中最常见,影响重大的因素。本论文选取体育中这四个竞争因素进行研究,认为:人的身体是参与的主体,是参与比赛的基础和前提,并在竞争中得到发展;技艺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本质是身体动作的组合,娴熟而强大的技艺,可以扩大竞争优势;规则是一种约束,限制参与者的行为,使参与者在规定的范围内参与竞争,规则限制竞争,竞争反过来也促进规则的完善,评价规则的合理性向度,存在价值合理性、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三种向度;暴力是一种特殊的竞争因素,也是竞争直接导致的后果,暴力这一竞争因素在带来破坏的同时,也建立秩序;悲剧是不幸的遭遇,发生在高尚的人或事件上的悲剧,在给人类带来伤害和痛苦的同时,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正能量,不仅提高竞争力,还陶冶情操,唤醒生命力;在体育的竞争中,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要抱着顽强拼搏的态度,友谊第一的精神去参与。本研究借鉴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旨在对体育中的几个竞争竞争因素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并把相关的竞争因素放一起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体育中各竞争因素及其在体育中的作用及对人发展的影想。

王利国,程传银,赵富学,刘璐[9](2016)在《规则与竞争: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游戏的角度理解学校体育,规则与竞争是其普遍存在的关系范畴,对二者的认识、理解与合理使用有助于学校体育多种功能的有效发挥。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这一关系范畴在学校体育中的表现形式及其如何发挥育人功能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1)游戏范式的规则与竞争在学校体育中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强调群体价值与强调个人价值、手段与目的、强制与自由、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以及二者是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等5个层次的关系上;2)其育人功能的发挥是在游戏的规则与竞争中达成对人心理能力的促进、身体的发展、社会化的建构、道德的建立以及促进人的自由。根据不同年龄群体和不同活动目的合理调控游戏范式的规则性与竞争性,能够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目的的选择中合理发挥学校体育的多种育人功能。

杨韵[10](2015)在《西方哲学游戏论视域下的体育本质解释》文中提出体育现实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体育思想的匮乏,而体育思想的匮乏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对体育本质认识的不足。因此,对体育本质的探究是体育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我国体育本质研究现状中长期存在着的概念的窠臼、体育的失落与发展的僵滞等弊病,更使体育本质研究在其重要性之外显得更为必要而紧迫。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在哲学诠释学的方法论指引下,以西方哲学中的游戏说为理论基础,将游戏视为体育本质的一种研究视域,从竞技、观众、规则、荣誉和自由五个方面逐步深入的展开对体育本质的一种哲学解释。竞技是在游戏视域下对体育本质进行哲学解释的一个起点。抽象的竞技从动物竞逐到社会竞争、再到社会竞争意识的形成及其常态化的发展过程,具象化在体育中,则相应的体现为从动物性身体对抗到技术化身体对抗、再到战术化竞技与竞技观念实在化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形式上看是对体育中竞争本质的抽象与遮蔽,实质上则是对体育中竞争本质的渗透与升华。观众是体育本质不可或缺的主体存在。现有研究过多的将观众视为体育过程中的看客而非主体,实质上是对观众主体性及其自我尊严的蔑视。因此,对体育本质的认识需要转变对观众身份的认同,将他们视作体育中有着鲜明自我尊严的主体存在来看待,在认可的前提下给予尊重,而这也是对观众个体自我尊严的一种承认的体现。规则是体育本质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体育本身额内在发展需求。规则在体育中的运行需要保持一种动态的界限,一方面体育需要构筑起有着明确的时间界限的、自身独立的空间,另一方面体育也需要表现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着的历史过程,具有可重复性。同时,规则在体育中的运行还需要得到体育参与者的普遍认同,由此确立的体育参与个体间的平等性,也体现了体育本质的公平性特征。荣誉是体育之于人的象征性存在,也是体育本质的一种象征性体现。金牌战略的异化源自被工具化了的荣誉观对体育本质的背离,体育中的荣誉应当摒弃工具化的束缚,在深化竞争意识的同时淡化竞争的符号价值。在体育过程中,竞技能力是荣誉得以创造的基础,规则意识的内化是荣誉产生的前提,符号化的表征与利益的赋予则是荣誉的一种客观化的显现。自由是体育中人的自我实现,也是体育本质所追求的根本目的所在。体育中的自由应当是人的内在冲动力在超越外在束缚后逐渐生成的一种自由意志。这种自由意志在人的理性认识的渗透下逐渐成为一种有原则的、规范化了的理性意志。约束使体育中的自由感受成为可能,而自由提供的对未知界限的空间感,则是自由赋予体育中的人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二、学校体育中竞争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校体育中竞争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评述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教育竞争及其伦理属性
    第一节 教育竞争的概念
        一、竞争
        二、教育竞争
        三、教育竞争与竞争教育的概念区分
        四、本文所指的教育竞争概念
    第二节 教育竞争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一、教育竞争的必然性
        二、教育竞争的必要性
    第三节 教育竞争的伦理属性
        一、教育竞争为什么具有伦理属性
        二、教育竞争伦理属性的主要维度
        三、研究教育竞争伦理属性的必要性
第二章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主要成因
    第一节 学生:默认教育压力的伦理偏差
        一、片面的学习观
        二、过于看重超越他人
    第二节 家庭:父母期待的伦理偏差
        一、揠“苗”助长
        二、分数至上
        三、父母期待不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四、片面的家庭幸福观
        五、家长之间的攀比
        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理念
        七、片面的成才观
    第三节 学校:转移校际竞争压力的伦理偏差
        一、过于看重升学率
        二、存在应试教育的情况
        三、减负成为口号
        四、教师期待的分数指向
    第四节 社会:评价的伦理偏差
        一、对人才评价的片面性
        二、对学校评价的片面性
第三章 教育竞争的限度及过度与适度
    第一节 教育竞争的限度及适度标准
        一、教育竞争的限度
        二、教育竞争适度的标准
    第二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及其发展趋势
        一、教育竞争过度及其特点
        二、教育竞争过度的主要类型
        三、教育竞争过度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后果
        一、不利于孩子与自身及与家长伦理关系的和谐
        二、不利于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有损教育公平
    第四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不合伦理的理论分析
        一、降低劳动幸福理论中的劳动幸福感
        二、违背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第五节 教育竞争适度及其意义
        一、教育竞争适度
        二、教育竞争适度的意义
第四章 对教育竞争过度的伦理修正
    第一节 学以成人:学生个人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学习动机:从“独尊分数”到“学以成人”
        二、匡正出人头地:从“超越他人”到“超越自我”
    第二节 合理期待:家庭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家庭教育功能:从揠苗助长到遵循成才规律
        二、匡正成才目标:从应试教育到全面发展
        三、匡正父母期待:从成龙成凤到实事求是
        四、匡正家庭幸福观念:从物质主义到精神与物质同步追求
        五、匡正同伴比较:从恶性攀比到合理对照
        六、匡正社会教育观念:从盲目跟风到理性选择
        七、匡正助推观念:从注重外部施压到内部动力激发
    第三节 立德树人:学校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育人理念:从注重考试成绩到注重全过程育人
        二、匡正教育方式:从书本主义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三、匡正课业观念:从单科无限课业到全科整体控制
        四、匡正教师期待:从生生全优到因材施教
    第四节 公正评价:社会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人才评价观:从考试结果评价评价到动态全过程评价
        二、匡正优质学校观念:从唯升学率到综合核心素养教育
    第五节 竞争教育:伦理修正的有效路径
        一、回归适度教育竞争离不开竞争教育
        二、竞争教育的意义
        三、进行适度竞争教育的策略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竞争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关于竞争合作学习概念的研究
        1.4.2 国内外关于竞争合作学习指导思想的研究
        1.4.3 国内外关于竞争合作学习在教学方面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资料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实验法
        1.6.4 观察法
        1.6.5 访谈法
2.基本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竞争合作学习的思想依据
    2.3 竞争合作学习指导思想
    2.4 竞争合作学习教学目标
    2.5 竞争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2.5.1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2.5.2 初中体育学科的特点
    2.6 指导初中体育竞争合作学习的技术
        2.6.1 指导竞争的技术
        2.6.2 指导合作的技术
3.初中体育教学中竞争合作学习的实施
    3.1 研究目标和假设
        3.1.1 研究目标
        3.1.2 研究假设
    3.2 实验对象与实验周期
    3.3 实验过程和干预措施
        3.3.1 实验过程
        3.3.2 干预措施
4.实验数据分析
    4.1 前期测试数据
        4.1.1 实验前期身体素质测试数据
        4.1.2 实验前期技能测试数据分析
        4.1.3 实验前期学生学习兴趣测试数据
        4.1.4 实验前期竞争态度量表测试数据
        4.1.5 实验前期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测试数据
    4.2 后期测试数据
        4.2.1 实验后期身体素质测试数据
        4.2.2 实验后期两班学生技能测试数据分析
        4.2.3 实验后两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调查分析
        4.2.4 实验后两班学生竞争态度调查分析
        4.2.5 实验后两班学生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调查分析
        4.2.6 学生竞争合作意识与技能的结果分析
        4.2.7 学生对竞争合作学习的访谈资料分析
5 结论与思考
    5.1 结论
    5.2 思考
    5.3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竞争与合作机制在对泰初级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背景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竞争与合作学习理论
    1.5 研究综述
        1.5.1 竞争与合作机制的相关研究
        1.5.2 对泰初级阶段汉语词汇的相关研究
    小结
第二章 竞争与合作机制应用于词汇教学的前期准备
    2.1 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素叻他尼校区汉语教学情况
        2.1.1 课程设置
        2.1.2 师资力量
        2.1.3 学生情况
        2.1.4 教学前期情况、出现问题及教学对策
    2.2 竞争与合作机制下词汇教学的方式及规则
        2.2.1 教学方式
        2.2.2 教学规则
    2.3 竞争与合作机制的基本原则
        2.3.1 良性竞争与友好合作原则
        2.3.2 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原则
        2.3.3 效率原则
        2.3.4 激励原则
        2.3.5 趣味原则
    2.4 竞争与合作机制下的奖惩制度
        2.4.1 奖励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2.4.2 惩罚措施的制定与执行
第三章 竞争与合作机制下的初级汉语词汇教学设计
    3.1 设计理念及思路
    3.2 教学设计可行性分析
        3.2.1 教学条件分析
        3.2.2 教材选择分析
        3.2.3 教师分析
        3.2.4 学生分析及实验班配合度
    3.3 课程制定策略
        3.3.1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3.3.2 教学目标
        3.3.3 学生分组策略
        3.3.4 成绩评价
    3.4 以《标准汉语会话360句(1)》第六课为例的教学设计
    3.5 教学小结
第四章 教学设计实施效果反馈与评估
    4.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课堂表现对比分析
        4.1.1 课堂录音录像整理
        4.1.2 课堂表现分析
    4.2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课程成绩对比分析
        4.2.1 词汇口语成绩
        4.2.2 词汇笔试成绩
        4.2.3 整体课程成绩
    4.3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教学满意度对比分析
    总结
第五章 竞争与合作机制在词汇教学上的反思与建议
    5.1 竞争与合作机制在词汇教学上的反思
        5.1.1 竞争与合作机制在词汇教学上的优势
        5.1.2 竞争与合作机制在词汇教学上的局限
    5.2 竞争与合作机制在词汇教学上的建议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学生初期调查问卷
    附录二 实验班教学中期调查问卷
    附录三 中泰汉语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
    附录四 学期末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五 第六课《你家有几口人》词汇教学实录
致谢

(5)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溯源
    2.1 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相关论述
        2.1.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论断
        2.1.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重要论断
        2.1.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重要论断
    2.2 守正传承:中国传统社会的相关论述
        2.2.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思想
        2.2.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思想
        2.2.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思想
    2.3 思想借鉴:西方社会的相关论述
        2.3.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2.3.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观点
        2.3.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观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1 立德树人的解析
        3.1.1 立德树人的内容、特征、原则、任务
        3.1.2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
        3.1.3 立德贯穿于树人全过程
    3.2 科学认识国家核心竞争力
        3.2.1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3.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科技、创新是构成要素
        3.2.3 四个要素形成合力
    3.3 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3.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主体是“时代新人”
        3.3.2 统一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
        3.3.3 共筑在形成国家开放的战略中相互渗透
        3.3.4 共建在互为对方营造的环境中相互协调
        3.3.5 共构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中相互支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4.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引领作用
        4.1.2 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
        4.1.3 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
    4.2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4.2.1 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
        4.2.2 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
        4.2.3 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
        4.2.4 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方法
    5.1 指标体系构成与框架
        5.1.1 指标选取依据、原则与框架
        5.1.2 数据来源及其发布单位
        5.1.3 分析方法为单变量频数分析、双变量相关系数、分类与制表
    5.2 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状况及特征
        5.2.1 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
        5.2.2 高校学生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保持健康向上并逐步提升
        5.2.3 教师尊重与关爱学生表现突出,学术道德等稳定上升
        5.2.4 积极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肯定学校立德树人各项工作
        5.2.5 党和政府工作表现突出,综合国力趋势乐观
    5.3 显示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3.1 立德树人对整体竞争力的相关性表现
        5.3.2 立德树人对人才的相关性表现
        5.3.3 立德树人对科技的相关性表现
        5.3.4 立德树人对创新的相关性表现
    5.4 解释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4.1 国家核心竞争力随着对党的领导的不断坚定等而提升
        5.4.2 不断加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趋势保持同步
        5.4.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状态互相契合
    5.5 对策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加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作用的路径思考
    6.1 形成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透视视角
        6.1.1 全方位地把握国家核心竞争力
        6.1.2 充分肯定我国制度优势
        6.1.3 自主设计国家核心竞争力指标
        6.1.4 以实现人民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6.2 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6.2.1 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
        6.2.2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设计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
        6.2.3 立德树人要注重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方面上下功夫
        6.2.4 建设新时代立德树人教师队伍,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
    6.3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6.3.1 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
        6.3.2 要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6.3.3 要扩大高等教育开放水平
    6.4 加强党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全面领导
        6.4.1 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6.4.2 培养和组织精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队伍
        6.4.3 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领导责任
    6.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大学生体育精神及其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
        1.4.1 主要观点
        1.4.2 主要内容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生体育精神的概述
    2.1 大学生体育精神的相关理论
        2.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2 体育强国战略
    2.2 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内涵
        2.2.1 吃苦耐劳精神
        2.2.2 公平竞争精神
        2.2.3 团结协作精神
        2.2.4 争先创优精神
        2.2.5 全面发展精神
    2.3 大学生体育精神培育的意义
        2.3.1 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2.3.2 有利于提升高校良好风貌
        2.3.3 有利于创新高校体育发展理念
        2.3.4 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5 有利于推进高校体育精神常态化建设
第三章 大学生体育精神的现状
    3.1 大学生体育精神积极的表现
        3.1.1 大学生提高了运动兴趣
        3.1.2 大学生增强了勇气
        3.1.3 彰显大学生顽强拼搏意志
        3.1.4 大学生良好的自我认识
    3.2 大学生体育精神不足的表现
        3.2.1 团结协作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3.2.2 公平竞争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3.2.3 重在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3.2.4 敬业奉献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3.3 大学生体育精神不足的原因
        3.3.1 评价体系的片面性
        3.3.2 违背体育赛事规则
        3.3.3 体育观念意识淡薄
        3.3.4 体育知识掌握不够
        3.3.5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偏离
        3.3.6 受功利主义的影响
第四章 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
    4.1 大学生体育精神培育的原则
        4.1.1 时代性原则
        4.1.2 稳定性原则
        4.1.3 渗透性原则
        4.1.4 差异性原则
    4.2 大学生体育精神培育的途径
        4.2.1 体育精神的自我培育
        4.2.2 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4.2.3 环境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4.2.4 完善体育设施
    4.3 大学生体育精神培育的方法
        4.3.1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体育精神
        4.3.2 在体育实践中塑造体育精神
        4.3.3 利用网络与广播等多媒体传播
        4.3.4 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体育精神现状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
        1.2.1 德育
        1.2.2 育德
        1.2.3 体育育德
        1.2.4 中小学体育育德
        1.2.5 学科融合
        1.2.6 中小学体育学科与体育课程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儒家思想
        1.3.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1.3.3 社会学习理论
        1.3.4 角色承担理论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假设、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创新点
        1.5.3 研究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体育道德基础理论研究
        2.1.1 体育品德研究
        2.1.2 体育精神研究
        2.1.3 体育道德困境研究
    2.2 学校体育育德理论研究
    2.3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育德研究
        2.3.1 体育课程标准育德研究
        2.3.2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2.3.3 国际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2.4 高校体育德育研究
    2.5 体育道德测量工具的研究
    2.6 发达国家体育德育价值研究
第3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
    3.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依据
        3.1.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3.1.2 国家教育政策的有力驱动
        3.1.3 全球化新时代的强烈呼唤
    3.2 体育育德与学科融合的关系
    3.3 审思:相关概念的逻辑联系
        3.3.1 有关体育育德的基本观点
        3.3.2 体育育德相关概念的辨析
    3.4 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基本内容体系研究
        3.4.1 中小学体育的育德内容的来源分析
        3.4.2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3.4.3 中小学体育育德基本内容体系
        3.4.4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特征
        3.4.5 学科融合:体育育德实施途径
        3.4.6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要求
第4章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研究
    4.1 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分析
        4.1.1 课程性质(或课程定位)的育德分析
        4.1.2 课程理念的育德分析
        4.1.3 课程目标的育德分析
        4.1.4 教学内容的育德分析
        4.1.5 学习评价的育德分析
        4.1.6 影响课程标准育德功能实现的相关因素分析
    4.2 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育德的认知
        4.2.1 体育课中进行育德的职责认同
        4.2.2 提升自身师德修养的认同
        4.2.3 不同类型教师的育德认同
        4.2.4 教学目标体现育德的认知
        4.2.5 校领导对体育育德的重视
        4.2.6 中小学体育育德实施途径分析
        4.2.7 影响体育育德的实施因素
第5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及成效分析
    5.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方案
        5.1.1 行动研究目标
        5.1.2 行动研究实施单位
        5.1.3 行动研究流程
        5.1.4 行动研究时间
    5.2 行动研究内容设计
        5.2.1 教学目标的育德内容
        5.2.2 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5.2.3 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
        5.2.4 教学计划汇总
        5.2.5 教学实施要求
        5.2.6 行动研究风险
    5.3 学科融合的体育育德教学行动研究实施成效分析
        5.3.1 有效渗透体育育德,教学设计实现创新变革
        5.3.2 深化立德树人落实,学校领导重视体育育德
        5.3.3 积极转变育德理念,增强学科教师体育素养
        5.3.4 促进道德价值认知,提高学生体育品德素养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体育教师)
    附录二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学校领导)
    附录三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附录四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名师基地学员)
    附录五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领导)
    附录六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学科教师)
    附录七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XJ学校学生)
    附录八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学员访谈记录
    附录九 中小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附录十 XJ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附录十一 XJ学校学科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十二 XX学校学生访谈记录
    附录十三 XX学校学科教师的教学反思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体育中竞争因素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研究原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意义
        1.3.1 科学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专家访谈法
3 体育中竞争因素概述
    3.1 体育概述
    3.2 竞争因素概述
    3.3 体育中竞争因素概述
4 竞争与身体:体育中竞争的生存本能
    4.1 身体生命的加强:体育中竞争的自然产生
    4.2 身体需求的表现:体育中竞争的身体收获
    4.3 身体本能的冲动:体育中竞争的外在表现
5 竞争的因素分析:寻找竞争在体育中的哲学线索
    5.1 技艺因素:体育中竞争的发展产物
        5.1.1 技艺的起源:体育中身体的充分使用
        5.1.2 技艺的本质:体育中竞争的动作组合
        5.1.3 技艺的发展:体育中竞争优势的扩大
    5.2 竞争与规则:体育中竞争的行为规范
        5.2.1 规则与身体:体育中竞争者身体的约束
        5.2.2 规则与竞争:体育中规则与竞争之辩证
        5.2.3 规则的向度:体育中规则合理性的评价
    5.3 竞争与暴力:体育中竞争的思想遗留
        5.3.1 暴力的原真性:体育中竞争的历史遗留
        5.3.2 暴力的选择性:体育中竞争的自然法则
        5.3.3 暴力的仪式性:体育中竞争的历史演变
    5.4 悲剧因素:体育中竞争的失败结果
        5.4.1 体育悲剧性产生的根源
        5.4.2 体育悲剧性的美学内涵
        5.4.3 体育悲剧性的提升功能
6 体育的竞争观:体育中竞争的思想升华
    6.1 公平公正、公开平等:体育中的竞争原则
    6.2 顽强拼搏、永不服输:体育中的竞争态度
    6.3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体育中的竞争精神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等

(9)规则与竞争: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学校体育的游戏范式及其内涵
    1.1 何为游戏范式
    1.2 规则与竞争———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的独特性
2 游戏范式:规则与竞争关系及其在学校体育中的表现
    2.1 群体价值与个人价值
    2.2 手段与目的
    2.3 强制与自由
    2.4 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
    2.5 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
3 游戏范式:规则与竞争对人发展的作用
    3.1 心理能力的促进
    3.2 身体的发展
    3.3 社会化的建构
    3.4 社会道德的建立
    3.5 人的自由
4 游戏范式对学校体育功能发挥的启示:规则与竞争的合理调控
5 结语

(10)西方哲学游戏论视域下的体育本质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研究体育本质
        (一) 本质研究之于体育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 学界对体育本质研究的一种本质主义误读
        (三) 学界需要一种回归体育现实的体育本质解释
    二、一种方法论的指引:指向研究过程的哲学诠释学
    三、怎样研究体育本质:以游戏为研究视域的本质探寻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一种学术史的反思:我国的体育本质研究述评
        (一) 宏观的研究:基本概念、范畴与学科属性
        (二) 外学科的引入:借鉴、吸收与融合
        (三) 概念的争议:体育、运动与竞技
        (四) 人的回归:体育本质中人的需求与价值
        (五) 历史的印记:体育本质的反思性研究
        (六) 学术史的反思:概念的窠臼、体育的失落与发展的僵滞
    二、一种研究视域的拓展:国外体育本质研究综述
        (一) 现状:多学科视角下的体育本质
        (二) 启示:回归体育现实的本质探究何以可能
    三、一种理论基础的积淀:西方哲学中的游戏论说
        (一) 康德与席勒:因审美而自由的游戏
        (二) 维特根斯坦:游戏的“家族相似性”及其内在规则
        (三) 伽达默尔:自为存在的游戏和它不可或缺的观赏者
        (四) 弗洛伊德:儿童创造的游戏与成人幻想的游戏
        (五) 詹姆斯·卡斯:有限的游戏和无限的游戏
        (六) 其他学科视域下的游戏理论研究:赫伊津哈与凯洛伊斯的游戏观
    四、游戏视域下的体育本质解构:竞技、观众、规则、荣誉、自由
第三章 竞技:一个认识体育本质的起点
    一、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竞技——一种体育存在价值的解读
        (一) 缘起:从动物竞逐到社会竞争
        (二) 渗透:竞争意识的形成及其常态化
        (三) 生成:竞技成为竞争意识常态化的必要载体
        (四) 延伸:对竞技本质的探究如何引发对体育本质的认识
    二、形式上对竞争本质的抽象与遮蔽——从身体对抗到精神博弈
        (一) 直观的起点:动物性的身体对抗
        (二) 初步的提炼:身体对抗的技术化呈现
        (三) 理性的渗透:技术化身体向战术化竞技的索求
        (四) 载体的变革:竞技观念的实在化与理性人的精神博弈
    三、实质上对竞争本质的渗透与升华——从纯粹身体到精神自我
        (一) 电子竞技的体育属性之辩:来自弗洛伊德的启示
        (二) 形式遮蔽下的本质渗透:游戏视域中竞争本质的再认识
第四章 观众:体育本质不可或缺的存在
    一、为观赏者而存在:基于伽达默尔游戏说的体育观众价值思索
        (一) 观众的价值:来自伽达默尔游戏说的启示
        (二) 体育的观众:一个被长期忽视的主体存在
    二、体育观众主体性的当代误读——从球迷暴力研究之反思说起
        (一) 主体的失落:球迷暴力问题研究的困惑与省思
        (二) 承认的哲学:人之主体性的一种社会哲学诠释
        (三) 主体的重构:球迷及其主体性的承认哲学审视
        (四) 主体的唤醒:球迷暴力之缘起的承认哲学探究
    三、重新定位体育的观众——游戏视域下一种互动平衡点的寻求
        (一) 身份的认同:体育的观众是主体而不是看客
        (二) 对观众自我尊严的承认:体育中观众主体性最为重要的体现
第五章 规则:体育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
    一、一个认识的基础:规则使体育成为可能
        (一) 对体育的定位
        (二) 对秩序的寻求
        (三) 对趋势的把握
        (四) 规则是体育的一种内在需求
    二、一种动态的界限:规则如何在体育中运行
        (一) 界限的二重性:体育在空间上的有限构筑与时间上的无限重复
        (二) 界限的公平性:体育参与主体对规则的认同与互动
    三、一个衍生的疑问:对体育规则的不认可从何而起
        (一) 竞争目的异化导致的规则认知差异
        (二) 被动接受的竞赛规则与主动拒斥的体育本质
第六章 荣誉:体育之于人的象征性存在
    一、一种荣誉观折射出的困惑:为什么说金牌战略是体育本质的异化
        (一) 当竞技荣誉成为体育目的:金牌战略何以产生
        (二) 当体育荣誉成为社会工具:金牌战略缘何异化
        (三) 摒弃工具化的束缚:回归体育本质的荣誉观何以可能
    二、体育创造的荣誉:古罗马角斗运动中荣誉价值的反思
        (一) 认识的基础:探寻暴力之外的古罗马角斗印象
        (二) 作为起点的荣誉:古罗马角斗士荣誉观的特殊性
        (三) 作为目的的荣誉:古罗马角斗运动中体育的荣誉本质
    三、为荣誉而生的体育:来自西方决斗史的思索
        (一) 游戏本质的显现:赫伊津哈游戏论中的荣誉决斗
        (二) 体育本质的映现:决斗何以成为寻回荣誉的主要途径
第七章 自由:体育中人的自我实现
    一、自由之于体育:对体育界泛化自由观的反思
    二、作为审美体验的自由:席勒美学之游戏冲动的体育本质解读
        (一) 席勒美学对人性的省思之路:感性冲动、形式冲动、游戏冲动
        (二)体育的感性冲动:从生命潜能到物质实在
        (三) 体育的形式冲动:从物质实在到理性生存
        (四) 体育的游戏冲动:从理性生存到审美自由
    三、审美的自由如何实现:基于长跑运动的体育自由本质思考
        (一) 一种自我叙说的记录:体育之自由本质的体悟
        (二) 体育中的自由:一种基于自我叙说经验的体育本质思索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学校体育中竞争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D]. 朱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竞争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李雪敏.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竞争与合作机制在对泰初级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D]. 孙沙沙. 上海大学, 2020(03)
  • [5]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D]. 王江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12)
  • [6]大学生体育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 王述业.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7]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D]. 王自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8]体育中竞争因素的理论研究[D]. 黄传想.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9)
  • [9]规则与竞争: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研究[J]. 王利国,程传银,赵富学,刘璐. 体育科学, 2016(11)
  • [10]西方哲学游戏论视域下的体育本质解释[D]. 杨韵.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学校体育中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