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钝体稳燃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液两相流,钝体稳燃器,多尺度,湍流模型
钝体稳燃器论文文献综述
许欢,李志强,董鹤,杨青,邵兴晨[1](2014)在《气液两相绕流钝体稳燃器的冷态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并建立了基于可变时间间隔平均方法的多尺度两相湍流模型,通过算例验证,证实了所推导的气液两相多尺度数学模型、所标定的模化参数及描述气液两相作用机理的合理性,及其计算的时间平均阻力系数、脉动升力系数误差、斯特劳哈尔数和回流区大小误差分别为1.45%,0.323%,2.17%,2.33%,计算结果明显优于标准k-ε和重整化群(RNG)k-ε模型.用多尺度湍流模型对气液两相绕流6个不同的钝体稳燃器进行数值计算表明:船形与锥形是综合性能较优的两个钝体稳燃器结构.其中,船形钝体比锥形钝体稳燃器回流区大10.53%,其时间平均阻力系数比锥形稳燃器大4.776%,方均根脉动升力系数比锥形稳燃器小44.73%,通过全方面综合比较,船形是综合性能最优的钝体稳燃器结构.(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孙公钢,池作和,斯东波,阮涛,岑可法[2](2006)在《新型钝体稳燃器空气动力场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某电厂燃用高灰分(50%~55%)、低热值(11.7~13.4 MJ/kg)煤燃烧器改造项目,设计了一种新型结构的稳燃器,以增加燃烧器出口的烟气回流量。以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为平台,对该稳燃器出口流场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稳燃器比同尺寸单方向布置稳燃器具有更合理的回流区和更大回流量,可避免因回流区过大而产生的结渣问题。数值试验结果为燃烧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电站系统工程》期刊2006年05期)
孙公钢[3](2006)在《燃用劣质煤的新型钝体稳燃器及锅炉低污染燃烧改造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电站燃料用煤的紧张,许多火电厂的锅炉机组不得不燃用低挥发分、高灰分含量的劣质煤甚至特劣质煤,造成了机组燃烧状况不稳定以及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燃烧劣质煤甚至特劣质煤引起的锅炉机组燃烧器的燃烧不稳定问题,本文对传统的钝体稳燃器进行了改进,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十字形”的钝体稳燃器。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商业软件Fluent对采用新型钝体稳燃器的燃烧器出口附近的空气动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同时对改进前的燃烧器出口空气动力场也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两者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型的钝体稳燃器较改进前的钝体稳燃器在燃烧器出口附近所形成的回流区变大、回流区内扰动增强、回流量增加,从而具有更好的稳燃效果,更适合于燃用劣质煤甚至特劣质煤等低质煤种。同时通过锅炉的冷热态调整,运行结果表明改造后的锅炉燃用低位发热量为12470J/g、挥发分含量为22.08%的煤时飞灰含碳量为4.64%,炉渣含碳量为5.82%,均小于6%的要求,并且锅炉无严重结渣及高温腐蚀,说明设计的新型钝体稳燃器达到了预计的稳燃和提高锅炉燃烧效率的目的。 与此同时,为了降低锅炉机组由于燃用劣质煤所引起的污染物排放超标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将煤粉再燃和烟气再循环技术联合应用,以发挥这两项技术各自的最大优点,达到尽可能降低NO_x排放的目的。同样利用Fluent软件,本文对经煤粉再燃和烟气再循环联合技术改造后的一台四角切圆煤粉锅炉的炉内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与改造前的炉内温度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改造后的锅炉炉内火焰中心位置相比改造前没有明显的变化,炉内燃烧状况良好,同时炉内燃烧区域的火焰温度有所降低,有利于抑制燃烧过程中NO_x的生成。 综上所述,本文所提出的改进和改造措施对于电站锅炉的燃烧稳定和NO_x排放控制是有效的,为相关的试验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本文的工作受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利用超细煤粉再燃降低煤粉炉NO_x排放”(编号:2002AA527053)的资助。(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5-01)
杨黎昱,温龙,温建,夏敦,朱焓[4](1995)在《新型钝体稳燃器的空气动力场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钝体后方的回流区具有稳定燃烧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的锯齿钝体.并对其空气动力场进行了详细的试验研究和结果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锯齿锲钝体较普通的楔形钝体具有较好的稳燃效果,从而为新型锯齿钝体稳燃器的设计和实际运用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1995年04期)
李万平[5](1995)在《钝体稳燃器回流区的湍流结构与粒子动态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粒子动态分析仪进行钝体稳燃器回流区湍流结构和粒子动态特性的测量。试验提供了不同粒径粒子在流场中的分布及其与速度场的关联特性,以及叁维稳燃流场的湍流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湍流度、流动方向急剧变化和有粒子掺混情况下,粒子动态分析仪叁维激光测量系统有热线风速仪或其它传统的湍流测量仪器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理工大学学报》期刊1995年03期)
米建春[6](1989)在《锅炉钝体稳燃器运行方案的选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模型实验炉和实际电站锅炉的试验基础上,对钝体稳燃器的切圆燃烧方式进行了探讨,首次提出最佳运行参数范围,对装有钝体稳燃器锅炉的运行具有指导或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节能》期刊1989年04期)
陈迪训[7](1988)在《煤粉钝体稳燃器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钝体回流区热平衡、强化燃烧叁要素(速度梯度、浓度梯度和温度梯度)和钝体火焰稳定模型叁个方面对钝休稳然机理进行了综述,说明了钝体回流区是一个具有强烈热交换的高水平热平衡区.最后介绍了从火焰产生条件和回流区热平衡两个方面建立起来的纯体稳焰模型.(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期刊1988年04期)
毛洪太[8](1988)在《BG-130/39-M型锅炉加装钝体稳燃器的节油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春林业发电厂安装25MW汽轮发电机组两台。1号、2号机组分别于1983年11月和1984年12月末投产,由于机组容量大,电网用电负荷峰谷差大,高峰时可满发,低谷时只能发额定负荷的40~50%,给锅炉燃烧的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以及经济性带来很多问题。(本文来源于《林业机械》期刊1988年01期)
李树林,郝柏林[9](1986)在《钝体稳燃器在BG—130/39—M锅炉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锅炉设备规范及运行情况我厂安装两台BG—130/39—M煤粉炉,系北京锅炉厂1979年产品。锅炉的主要参数见表1。锅炉机组为中间储仓式热风送粉系统,DTM250/390型球磨机两台,CF—6型叶轮给粉机八台。燃烧器为四角布置空口直流式,叁次风在一二次风之上,且一、二次风交错排列。一次风喷口为矩形,高275毫米,宽300毫米。炉膛截面积为6336×6336毫米~2的正方形。(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电力技术》期刊1986年04期)
韩才元[10](1986)在《国外钝体稳燃器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节能的关健常规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最根本的一条是节约现有能源,采取各种措施强化燃料的燃烧过程。就是要在较短时间内把绝大多数可燃质烧掉,降低煤粉锅炉的飞灰含碳量,提高燃烧效率。为了节省能源,降低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损失,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工业性试验。J. B. Howard和H. Kotayaoki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燃料燃烧的初期阶段(本文来源于《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期刊1986年03期)
钝体稳燃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某电厂燃用高灰分(50%~55%)、低热值(11.7~13.4 MJ/kg)煤燃烧器改造项目,设计了一种新型结构的稳燃器,以增加燃烧器出口的烟气回流量。以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为平台,对该稳燃器出口流场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稳燃器比同尺寸单方向布置稳燃器具有更合理的回流区和更大回流量,可避免因回流区过大而产生的结渣问题。数值试验结果为燃烧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钝体稳燃器论文参考文献
[1].许欢,李志强,董鹤,杨青,邵兴晨.气液两相绕流钝体稳燃器的冷态数值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14
[2].孙公钢,池作和,斯东波,阮涛,岑可法.新型钝体稳燃器空气动力场的数值模拟研究[J].电站系统工程.2006
[3].孙公钢.燃用劣质煤的新型钝体稳燃器及锅炉低污染燃烧改造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6
[4].杨黎昱,温龙,温建,夏敦,朱焓.新型钝体稳燃器的空气动力场的试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1995
[5].李万平.钝体稳燃器回流区的湍流结构与粒子动态特性[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
[6].米建春.锅炉钝体稳燃器运行方案的选取[J].现代节能.1989
[7].陈迪训.煤粉钝体稳燃器机理的研究[J].动力工程.1988
[8].毛洪太.BG-130/39-M型锅炉加装钝体稳燃器的节油效果[J].林业机械.1988
[9].李树林,郝柏林.钝体稳燃器在BG—130/39—M锅炉上的应用[J].黑龙江电力技术.1986
[10].韩才元.国外钝体稳燃器研究现状[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