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机制论文-林雁鸿,周清清,李春霖,肖雨花,郭智华

创伤机制论文-林雁鸿,周清清,李春霖,肖雨花,郭智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创伤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创伤修复,生长因子,M2型巨噬细胞,新基因工程

创伤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林雁鸿,周清清,李春霖,肖雨花,郭智华[1](2019)在《创伤修复机制和治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伤修复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每一阶段均受机体精细的调节。因此创伤修复的研究长期困扰着诸多学者,特别是无瘢痕愈合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M2型巨噬细胞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的机制不断被阐明,给创伤修复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各种生长因子、3D纳米技术和新基因疗法在创伤修复的研究中不断突破,使得创伤修复达到类似于胎儿伤口的无瘢痕愈合成为可能。本文将重点阐述创伤修复的四个基本过程,并总结近年来创伤修复的各种疗法,以期发现目前创伤修复潜在的极限性,为深入研究创伤修复的机制和治疗方法带来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9年23期)

石淇允,李无阴,张颖,田涛涛,曹剑[2](2019)在《补肾活血法防治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中股骨头坏死的主要类型,主要是由暴力造成的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脱位后,导致股骨头供血出现障碍,不能满足股骨头生理需求,从而发生坏死。中医学认为,肾虚血瘀是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发病的主要病机,临床也多以补肾活血为法进行论治,并对补肾活血法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兹将近年来有关补肾活血法防治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临床应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9年08期)

何吉洪,任民,彭伟,谢洪伟[3](2019)在《创伤性脑损伤进展性出血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最严重的致残创伤,往往导致终身的身体伤害,伴或不伴认知、行为和情感上的损伤。创伤性脑损伤可对大脑的造成多种损伤,其中最严重的一种是出血性脑挫伤。目前关于TBI后脑挫伤出血进展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早期研究认为凝血功能障碍是进展性脑内出血的重要原因,最近一种新的机制被假设可以解释脑挫伤出血进展,包括延迟的、进行性微血管衰竭所引发的一系列分子事件。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及最新研究,讨论脑挫伤后进展性出血的相关分子机制,同时展望脑挫伤进展性出血的药物治疗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31期)

肖潇,杨平,张燕,陈佳,杨杰[4](2019)在《创伤应激性肝损伤的机制与临床》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伤是机体在发生应激反应对抗有害刺激的同时,产生一系列生化反应,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应激性肝损伤是其中一种常见又容易被临床所忽略的并发症,一旦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必然增加创伤患者的病死率。目前,创伤后应激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因素所致肝细胞凋亡可能是应激性肝损伤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主要针对创伤后应激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各种创伤导致的应激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魏科祥,黄聪丽,陈小平,曹华[5](2019)在《电针百会穴对创伤后应激大鼠睡眠时相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电针百会穴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睡眠时相和下丘脑细胞因子TNF-α、IL-1β、IL-4和IL-10含量水平的影响研究,探讨其治疗PTSD所致失眠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0只清洁级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通过手术脑内植入微型电极,恢复15 d后,利用单程长时应激法(SPS)复制PTSD动物模型,模型复制后单笼饲养7 d,电针组同时给予针刺百会穴治疗。监测各组大鼠8 h脑电和肌电后断头取脑,取下丘脑组织,低温匀浆,Elisa方法测定其中IL-1β、TNF-α、IL-4和IL-10含量的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快速眼球运动睡眠(REMS)、漫波睡眠浅睡期(SWS1)和慢波睡眠深睡期(SWS2)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IL-4含量明显升高(P<0.05)、IL-10变化不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SWS1、REMS时长、TNF-α和IL-4水平明显增加(P<0.05),IL-4含量显着降低(P<0.05),SWS2、IL-1β和IL-10虽有改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百会穴可以改善PTSD失眠大鼠睡眠时相,其作用机制与调节下丘脑TNF-α、IL-4的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期刊2019年10期)

邵开超,蒋拥军,李克军,吴艳华[6](2019)在《创伤后关节僵硬的形成及针灸干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灸作为创伤后关节僵硬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在临床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创伤后关节僵硬的形成原因、机制等方面着手,探讨针灸干预创伤后关节僵硬的作用机制,推动其临床运用及研究,对创伤后关节僵硬的预防、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按摩与康复医学》期刊2019年20期)

杨玲,郭瑾瑾,曹华,杜琴琴[7](2019)在《应对方式在大学生童年创伤与攻击行为关系中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大学生童年心理虐待与忽视、应对方式和攻击行为的关系。采用童年忽视与虐待量表、应对方式问卷、攻击问卷对43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虐待阳性率为43.61%,忽视阳性率为55.45%;和常模相比,大学生积极应对得分要显着高于常模,消极应对得分要显着低于常模;相关性分析表明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与攻击性行为各维度为显着的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为显着的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为显着的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攻击性行为各维度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积极应对方式只与言语攻击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其他维度的相关均不显着;中介检验发现消极应对方式在童年创伤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表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干预一方面可以从早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入手,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应对方式入手,特别是消极应对方式。(本文来源于《心理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10期)

敖薪,黄涛[8](2019)在《蜂蜜对创伤大鼠皮肤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蜂蜜在皮肤组织修复过程中的组织学指标的变化,揭示蜂蜜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32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蜂蜜组,由专人用皮肤取样器在大鼠背部的相同位置建立皮肤创面。造模后,对照组不涂药,蜂蜜组用蜂蜜涂抹创面。于伤后第1、3、5、7天,各组分别处死大鼠4只,取创伤处皮肤组织制作切片,光镜观察创面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判断皮肤组织愈合过程中炎性浸润、毛细血管再生及纤维组织增生的程度。结果:①炎性浸润。第1天,蜂蜜组炎性细胞浸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显着(P<0.05);第3天,蜂蜜组较第1天显着减少,对照组浸润加重,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5天,蜂蜜组只剩少许炎性细胞,对照组与第3天近似,2组有显着差异(P<0.05);第7天,蜂蜜组无炎性细胞,对照组仍然清晰可见,2组差异显着(P<0.05)。②毛细血管。第1天,2组均无毛细血管再生;第3天,蜂蜜组新生毛细血管较多,对照组较少,2组有明显差异(P<0.05);第5天,蜂蜜组增生更加明显,对照组变化不大,差异显着(P<0.05);第7天,蜂蜜组较第5天显着下降,对照组则增生明显,有显着差异(P<0.05)。③纤维增生。第1天,2组均无纤维增生;第3天,蜂蜜组有大量成纤维细胞,对照组量少,2组有显着差异(P<0.05);第5天,蜂蜜组较第3天显着增加,对照组增加不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7天,蜂蜜组成纤维细胞明显减少,对照组则继续增加,差异显着(P<0.05)。结论:蜂蜜在皮肤修复早期(1~2d)有促进炎性细胞分泌的作用,可以更强发挥炎性细胞的吞噬功能和调节作用,提高伤口愈合能力;中期(3~5d)具有抗炎性细胞分泌,促进炎症消散作用,为创面愈合营造环境。具有促进毛细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加速肉芽组织形成,加快伤口愈合作用;后期(6~7d)具有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作用,以阻止肉芽组织生长过剩,预防瘢痕形成。(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刘明珠,余庆,肖贺贺,吴思婷,朱冬琳[9](2019)在《卵形鲳鲹源创伤弧菌导致宿主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弧菌是自然界菌群中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有害菌不仅可以感染常见的水产品,有些弧菌更是对人体有一定的致病性。随着近些年水产养殖的不断扩大,由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引起的鱼病不胜枚举,不仅给养殖行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对人类生命安全也存在着巨大威胁。本文对卵形鲳鲹源创伤弧菌感染宿主细胞的机制进行研究,目的是阐明创伤弧菌对宿主细胞的致死机理,为未来研发抗病菌功能产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确定创伤弧菌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s)的蛋白浓度,以不同的蛋白浓度为基准,利用光镜观察和细胞活力CCK检测技术测定创伤弧菌ECPs对细胞的毒性。然后使用Hoechst 33342染核观察及DNA ladder来进一步确定其致死机制。根据细胞毒性结果,卵形鲳鲹源创伤弧菌ECPs对宿主细胞有很强的细胞毒性。Hoechst 33342染核结果发现实验组出现了凋亡小体,这与STS处理的阳性对照组中细胞变化相一致。但是ECPs处理后的宿主细胞未出现明显的DNA ladder。卵形鲳鲹源创伤弧菌对宿主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再通过理化性质的检测,可以初步确定创伤弧菌导致卵形鲳鲹细胞死亡是通过凋亡途径发生的。未来将针对凋亡途径的具体通路进行深入研究,为控制病菌的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郭子泉,黄泳,姜华,王文斌[10](2019)在《早期针刺治疗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早期针刺干预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探讨该疗法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方法:将70例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针药组,每组35例。西药组予常规西药治疗,共治疗28 d。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针药组于伤后72 h针刺关元、百会、水沟及患侧丰隆、足叁里、风池等穴,每次30 min,每天1次,共治疗28 d。治疗前后评价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法(ADL-BI)评分;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IL-6、BDNF和NGF含量;头颅CT扫描监测脑挫裂伤病灶体积。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GCS评分明显升高(P<0. 05),治疗28 d后及治疗结束后60 d随访时FMA、ADL-BI评分明显升高(P<0. 05),且针药组较西药组FMA、ADL-BI评分上升更明显(P<0. 05)。两组治疗28 d后脑挫伤病灶体积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缩小(P<0. 05),治疗14 d及28 d后针药组较西药组缩小更明显(P<0. 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 d后IL-6含量开始下降(P<0. 05),治疗后3 d及7 d针药组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P<0. 05),而治疗14 d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 d后BDNF含量开始升高(P<0. 05),治疗3、7及14 d后针药组较西药组升高更明显(P<0. 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 d后NGF含量均开始升高(P<0. 05),治疗3、7及14 d后针药组较西药组升高更明显(P<0. 05)。结论:早期针刺治疗可以提高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改善预后。针刺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关。(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创伤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中股骨头坏死的主要类型,主要是由暴力造成的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脱位后,导致股骨头供血出现障碍,不能满足股骨头生理需求,从而发生坏死。中医学认为,肾虚血瘀是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发病的主要病机,临床也多以补肾活血为法进行论治,并对补肾活血法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兹将近年来有关补肾活血法防治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临床应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创伤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林雁鸿,周清清,李春霖,肖雨花,郭智华.创伤修复机制和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

[2].石淇允,李无阴,张颖,田涛涛,曹剑.补肾活血法防治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机制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9

[3].何吉洪,任民,彭伟,谢洪伟.创伤性脑损伤进展性出血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9

[4].肖潇,杨平,张燕,陈佳,杨杰.创伤应激性肝损伤的机制与临床[J].创伤外科杂志.2019

[5].魏科祥,黄聪丽,陈小平,曹华.电针百会穴对创伤后应激大鼠睡眠时相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J].陕西中医.2019

[6].邵开超,蒋拥军,李克军,吴艳华.创伤后关节僵硬的形成及针灸干预机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

[7].杨玲,郭瑾瑾,曹华,杜琴琴.应对方式在大学生童年创伤与攻击行为关系中的作用机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

[8].敖薪,黄涛.蜂蜜对创伤大鼠皮肤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刘明珠,余庆,肖贺贺,吴思婷,朱冬琳.卵形鲳鲹源创伤弧菌导致宿主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9

[10].郭子泉,黄泳,姜华,王文斌.早期针刺治疗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J].针刺研究.2019

标签:;  ;  ;  ;  

创伤机制论文-林雁鸿,周清清,李春霖,肖雨花,郭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