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囊体膜论文_曹家蕊,王冰,李方巍,张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类囊体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叶绿素,蛋白,复合体,表征,霉素,红藻,核糖体。

类囊体膜论文文献综述

曹家蕊,王冰,李方巍,张燕[1](2019)在《pH值对热处理后菠菜和油菜类囊体膜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pH值对热处理后菠菜和油菜类囊体膜稳定性的影响,包括类囊体膜的色值、多肽组分、可溶性蛋白含量、类囊体膜吸收光谱以及叶绿素的倒置荧光显像。结果表明:低pH值(3.6、4.6)下菠菜和油菜类囊体膜溶液的-a*值显着降低,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的多肽组分明显降解,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降低,荧光分布发生聚集(P<0.05)。由此证实,低pH值(3.6、4.6)能够破坏类囊体膜及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的结构、功能稳定性,使更多的叶绿素游离出来,加速了叶绿素的降解;相同pH值条件下,菠菜类囊体膜稳定性低于油菜类囊体膜;光系统I叶绿素蛋白复合体较光系统II叶绿素蛋白复合体对低pH值更敏感。(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刘建国,韩丹阳,黄雅琪[2](2018)在《类囊体膜脂对菠菜来源光系统Ⅰ结构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类囊体膜脂对光系统I结构性质的影响,利用圆二色光谱仪、激光纳米粒度仪等现代分析手段,考察了4种类囊体膜脂MGDG、DGDG、SQDG和PG对菠菜来源光系统I吸收光谱、低温荧光光谱、热稳定性及耗氧活性等多种结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带负电荷的膜脂(SQDG和PG)与电中性的膜脂(MGDG和DGDG)对光系统Ⅰ的吸收光谱、低温荧光光谱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存在不同。此外,4种类囊体膜脂的加入使得光系统I的耗氧活性显着提高,其在溶液中的聚集尺寸也明显增大。(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郑迪威,李彬,李楚欣,张先正[3](2017)在《类囊体膜包裹纳米粒子用于光合作用自产氧增敏肿瘤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内部的乏氧是制约光动力学治疗抗癌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理想的肿瘤内可控高效产氧材料,从而实现对光动力学治疗的增敏作用。本文提取了植物类囊体膜,并证明了这种细胞器膜可以包裹在各种纳米粒子上。通过疏水作用,我们将合成的具有光敏剂和靶向分子的两亲性聚合物组装在类囊体膜上。我们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证实了该材料可以在660 nm光照下高效产氧;同时显着的提升了光动力学治疗效果。更进一步的,通过组织透明化技术和合成生物学手段,我们证明了这一材料可以在体内发挥相同的效果,而在动物实验中,我们也发现这一材料可以很好的抑制肿瘤生长。该类材料在肿瘤光动力学治疗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期刊2017-10-10)

赵龙生[4](2017)在《红藻光合作用藻胆体—类囊体膜的超分子结构及其对缺氮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化过程,由光合膜内的一系列色素蛋白相互协作完成。真核红藻是真核光合生物演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光合系统具有较多和原核蓝藻相似的特点,是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光合生物门类。蓝藻和红藻光合膜的结构比较特殊,类囊体膜表面覆盖了一层外置的光合天线——藻胆体(phycobilisome,PBS)。藻胆体是由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s,PBPs)和连接蛋白高度有序装配而成的超分子复合物,主要有四种拓扑结构类型:半盘状、半椭球状、束状和块状。在自然环境中,包括蓝藻和红藻在内的光合生物进化出了多种响应机制以适应不利的生存环境。例如,在缺氮环境中,非固氮蓝藻及红藻的藻胆体会被降解,为藻体生存提供氮源。尽管氮元素是限制光合生物生长的关键性决定因素之一,但目前依然缺乏对氮胁迫下植物和藻类光合膜超分子结构动态变化的直接观察。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技术是一种在近生理条件下研究天然光合膜超分子结构的强大有效的方法。紫色细菌及高等植物的光合膜已经利用AFM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有关蓝藻和红藻光合膜的AFM研究却非常少。半盘状藻胆体的精细叁维结构已经明确,但红藻的半椭球形藻胆体精确结构依然不清楚。目前对红藻藻胆体-类囊体膜的超分子结构研究仅局限于原红藻纲单细胞红藻紫球藻Porphyridium cruentum 对不同进化地位的红藻藻胆体的形貌结构及其在类囊体膜上排布模式的多样性缺乏研究。光合膜超分子结构与光合性能密切相关,而叶绿素(chlorophyll,Ch1)荧光动力学与放氧生物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这项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红藻光合作用的研究中,探究了其对不同生长条件的适应机制,比如辐照度、温度、重金属、盐度等。然而,有关营养限制后红藻光合性能的研究相对缺乏。本论文围绕红藻光合膜及藻胆体的结构、性能及环境调控,通过膜生物化学、AFM、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以及光谱学等手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一.单细胞红藻紫球藻藻胆体-类囊体膜超分子结构研究为了研究红藻藻胆体-类囊体膜的表面超分子形貌,我们通过比较温和的方法提取了紫球藻的完整藻胆体-类囊体膜囊,利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检测了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利用AFM探究了藻胆体-类囊体膜及其上藻胆体的超分子结构。同时我们分离了完整的藻胆体,电泳检测了其组分。我们的研究发现:类囊体膜充满了整个藻体且大部分区域平行排布;提取的藻胆体-类囊体膜的结构和功能是完整的;藻胆体-类囊体膜囊绝大多数都近似圆形,直径范围为0.5-8.5μm,膜囊的厚度范围为45-65 nm;有的膜囊上存在折迭,说明部分膜囊在藻体中的空间形态并非处于同一平面;在一些膜囊上也会观察到缺口,说明类囊体膜囊之间可能存在连通,以方便物质的传输,缺口也有可能是膜囊内容物流出时导致的破损;藻胆体在类囊体膜表面紧密排布,大部是随机无序排布的;藻胆体为半椭球形,长约58±4nm,宽约40±3nm,高约27±2nm(n>300),在类囊体膜上的密度为(384±17)/μm-2(n>10)。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AFM是研究天然状态下类囊体膜结构及藻胆体结构的强有力手段,相应的结果为我们对红藻类囊体膜及藻胆体天然结构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二.紫球藻藻胆体-类囊体膜超分子结构缺氮调控研究为了揭示红藻光合膜超分子结构的缺氮调控机制,我们利用AFM并辅以其它技术研究了缺氮过程中紫球藻类囊体膜超分子结构的变化。我们对藻体的生长及Ch1含量进行了测定,检测了藻体及分离的类囊体膜、藻胆体光谱的变化,以表征缺氮后藻体的生理生化状态,结果显示缺氮过程中藻细胞数量增加,但其增殖速率要小于对照;藻体Ch1的含量逐渐降低,说明光系统受到了缺氮的影响;光谱变化表明藻胆蛋白的含量逐渐减少到了相当低的水平,说明藻体中大部分藻胆体被降解了,藻体颜色的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点。为了研究缺氮后藻体内类囊体膜的整体变化,我们利用TEM观察了藻体的超薄切片,藻体内类囊体膜明显减少,失去了紧密平行排布的结构特点。我们对分离的藻胆体进行了电泳分析,检测了缺氮后藻胆体组分的变化。利用AFM扫描了缺氮后的藻胆体-类囊体膜,以观察缺氮后藻胆体-类囊体膜及藻胆体超分子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类囊体膜囊仍然保持了圆形形态,其直径随缺氮时间延长有轻微的增加;藻胆体在膜上的密度逐渐降低,缺氮20天时,藻胆体的密度减少到了仅51/μm-2;藻胆体逐渐变小,缺氮20天后藻胆体的长宽高分别减少了大约15%、23%、48%,但其仍保留了半球状的形态;在类囊体膜上出现了孔洞,孔洞的分布遍及整个膜片,随着缺氮加剧,孔洞变多变大。为了确定缺氮类囊体膜上缺失的复合物为藻胆体,并对膜上的孔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进一步对无藻胆体膜进行扫描观察。最后我们对严重缺氮的紫球藻进行了补氮恢复实验,以确证我们的实验结果。补氮后,培养液颜色由黄绿色变为深红色,光谱得到恢复,类囊体膜上藻胆体数量增多,这些结果表明重新添加氮源后藻胆体得到了恢复。AFM获得的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氮胁迫下类囊体膜的变化以及藻胆体的降解机制。我们的工作第一次直接观察了光合生物为应对氮胁迫而引起的类囊体膜超分子结构的变化。叁.半椭球形藻胆体高分辨率结构研究利用AFM天然直观的优势,我们对位于紫球藻类囊体膜上的藻胆体结构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对扫描探针、扫描参数以及制片方法进行了改进优化。而后对类囊体膜上拥挤状态下的规则排布和不规则排布藻胆体分别进行了 AFM扫描,拥挤排布的藻胆体可按长轴方向分为两部分,在中间部位有一道明显的沟回,两侧可进一步观察到排布相似的圆形沟回,说明藻胆体很可能是长轴对称结构。为了进一步提高分辨率,我们通过缺氮、低盐透析和缺氮恢复叁种方法使类囊体膜上藻胆体稀疏,以观察到更多结构信息。缺氮后类囊体膜上藻胆体数量会减少,基于这一自然反应,对缺氮20天类囊体膜上的藻胆体高分辨率结构进行了研究。我们可以观察到比拥挤状态下的藻胆体更多的细节结构,说明稀疏状态下的藻胆体更有利于高分辨观察。在低盐缓冲液中藻胆体会从膜上解离,同时自身也会发生解离,因此我们人为降低了藻胆体在膜上的密度,破坏了藻胆体结构的完整性。我们观察到了更多的藻胆体内部结构,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有关半椭球形藻胆体的结构信息。缺氮恢复过程中类囊体膜上会有新的藻胆体合成,膜上会存在不同合成状态的藻胆体,我们通过对缺氮恢复中藻胆体的高分辨形貌观察初步研究了其合成过程。结果显示藻胆体的大小形态不均一,尺寸较大的藻胆体结构较为完整,尺寸较小的藻胆体上的沟回较少,说明其结构相对较为简单,其上球状凸起较少,说明杆的数量少,同样可以观察到中间明显的沟回,说明藻胆体可能是对称合成的。我们推测半椭球形藻胆体首先合成核心结构,然后按长轴对称逐渐合成杆,杆的数量及长度逐渐组装成正常水平。综上,稀疏状态下的AFM高分辨率成像从另一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有关半椭球形藻胆体的结构信息。四.利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研究紫球藻缺氮后的光合性能氮是植物和藻类生存所需的最重要营养元素之一,而藻类的光合性能与氮源的丰度有关。Ch1荧光动力学与光合生物光合作用密切相关。本论文中,我们利用多色脉冲振幅调制(multi-color-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multi-color-PAM)荧光计检测了缺氮紫球藻的活体Ch1荧光动力学,包括慢速Ch1 a荧光动力学、快速光响应曲线(rapid light curve,RLC)和快速Ch1 a荧光动力学,分析了缺氮对光合性能的影响。缺氮后,光系统Ⅱ(photosystem Ⅱ,PSⅡ)的光化学效率以及反应中心(reactioncenter,RC)的活性下降,PS Ⅱ发生光抑制;光合装置受损,光能转换效率下降,但电子传递能力没有下降(ETo/TRo,REo/ETo);PSⅡ供体端的水裂解系统受缺氮影响严重,导致了放氧复合物(oxygen-evolving complex,OEC)的失活,正向的K-band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点;传递到PSⅡ的光能减少导致了更大比例的能量用于光化学反应,热耗散的比例下降,如qP和qN所示;RLC显示缺氮藻体对高光强的耐受力和抵抗力下降;VOI显示缺氮藻体到达P相的时间增加,末端电子受体库增大;缺氮后活性反应中心的密度降低。我们的研究显示,氮胁迫后紫球藻的光合装置受损,光合性能下降。五.多细胞红藻条斑紫菜和多管藻藻胆体-类囊体膜超分子结构研究为了研究不同红藻光合膜超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我们以原始红藻纲的多细胞大型红藻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和真红藻纲的多细胞大型红藻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为研究材料,以紫球藻的光合膜研究为基础,对这两种进化地位较高的复杂红藻藻胆体-类囊体膜超分子结构进行了研究。我们利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检测了分离的藻胆体-类囊体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利用AFM对藻胆体-类囊体膜及其上藻胆体的超分子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提取的藻胆体-类囊体膜的结构和功能是完整的,分离的条斑紫菜藻胆体-类囊体膜形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规则膜片,膜上孔洞较多,平整性差,大小约1-10 μm,厚度约35-75 nm;一种是同紫球藻类似的圆形膜片,直径约1 μm,膜片厚约35-65 nm,膜上孔洞少,表面比较平整均一。藻胆体排布紧密无序,为半椭球形的,边界不明显,长约52 nm,宽约40 nm,高约18 nm。分离的多管藻藻胆体-类囊体膜整体形貌不规则,膜上孔洞较多,平整性差,膜片厚约35-60 nm。藻胆体排布紧密无序,膜上存在半椭球形藻胆体,长约49 nm,宽约34 nm,高约23 nm,同时也存在一些形状不规则或者是砖块状排列成行的结构,我们推测膜上除了半椭球形藻胆体外还可能存在其它类型的藻胆体。我们第一次利用AFM直接观察到了大型红藻的藻胆体-类囊体膜的天然形貌,深化了对红藻捕光复合物(light-harvesting complexes,LHC)的研究,对红藻光合膜超分子结构以及光合体系的进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本论文利用AFM、TEM、PAM分析技术结合光谱学以及生化实验等手段,对红藻光合膜超分子结构及缺氮调控、半椭球形藻胆体超分子结构、红藻氮胁迫下光合性能的调控进行了研究。从全新的角度直观地揭示了缺氮后红藻类囊体膜超分子结构的调控机制。加深了对半椭球形藻胆体的叁维超分子结构的了解。提供了有关红藻光合膜超分子结构以及光合体系进化的相关信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8)

黄雅琪[5](2017)在《类囊体膜脂对光系统I(PSI)结构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从菠菜和钝顶螺旋藻中提取到膜蛋白光系统I(PSI),并利用低温荧光光谱、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液相氧电极等方法对其结构完整性、纯度和耗氧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PSI样品结构完整,纯度均超过98%,耗氧活性分别为0.492μmol O_2/(mg Chl·min)和0.92μmol O_2/(mg Chl·min),与文献报道的最高活性数值相接近。在此基础上,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低温荧光光谱、液相氧电极和圆二色光谱仪系统考察了四种类囊体膜脂(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酯(SQDG)和磷脂酰甘油(PG))对菠菜和钝顶螺旋藻来源PSI样品结构性质的影响规律。所考察的PSI的结构性质包括:空间二级结构中α-螺旋结构的含量、热稳定、耗氧活性和溶液中的水合半径。研究结果表明,类囊体膜脂的加入对PSI的结构性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且相同种类膜脂的加入,对菠菜和钝顶螺旋藻来源PSI结构性质的影响规律也不相同。此外,膜脂的加入使得菠菜来源PSI样品中Chl a、Chl b以及一些亚基间的相互作用发生了改变。(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樊昶昶,熊新星,邹亚红,于昊永,张燕[6](2017)在《热处理对菠菜和上海青类囊体膜及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蔬菜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发生的颜色劣变与类囊体膜上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以上海青和菠菜为原料,研究了两种绿色蔬菜在热处理过程中类囊体膜溶液热容、多肽组分、叶绿素含量、pH以及蛋白质荧光的变化。结果表明:热处理会导致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的降解,类囊体膜溶液pH下降,上海青类囊体膜热稳定性、叶绿素含量的保持优于菠菜类囊体膜。试验结果为我们明确绿色蔬菜颜色劣变的机理以及寻求更好的护绿手段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物与营养》期刊2017年04期)

米华玲[7](2016)在《类囊体膜NAD(P)H脱氢酶复合体调控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是由类囊体膜上有序排列的蛋白复合体高效驱动的,除了光系统I、光系统II、细胞色素b6/f复合体、ATP合酶这四大复合体之外,NDH(P)H脱氢酶(NDH)复合体介导循环电子传递,能保护植物免受各种胁迫环境条件下引起的光抑制,在维持高效的光合作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类囊体膜第五大蛋白复合体。目前,对于NDH的组成、组装与生理功能等有了比较多的研究,而对于NDH在光合作用的调控机理研究还有待于深入。因此,了解NDH的作用机制对于揭示高效光合作用的运转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对模式植物蓝藻和拟南芥NDH近期研究进展进行介绍,总结NDH在光合机构运转中的调节作用,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孙林啸[8](2016)在《水稻核糖体蛋白S6激酶受TOR/RAPTOR2介导调控类囊体膜形成和植物生长》一文中研究指出雷帕霉素靶标蛋白(Target ofrapamycin,TOR)属于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家族的Ser/Thr类蛋白激酶,动物mTOR可以与多种蛋白结合形成两种组分和功能不同的多蛋白复合物 TORC1 和 TORC2,其中 TORC1 由 mTOR、Regulatory associate protein of TOR(Raptor)和 lethal sec-13 protein8(mLST8)组成。Raptor 作为 TORC1复合体的核心成员担负着募集TOR蛋白底物的功能。TORC1信号通路主要通过响应营养供给、生长因子、能量状态和环境胁迫而调控细胞的生长和代谢等生物过程,是调控细胞生长的主导者。核糖体蛋白S6激酶(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S6K)是TORC1信号通路下游最直接而又关键的靶蛋白,广泛参与不同的生命活动过程包括核糖体RNA合成、蛋白质翻译及稳定、细胞周期、转录调控及营养运输等重要生理过程。研究表明动物TOR/Raptor/S6K中任一成员的缺失均可导致胚胎致死及生长严重受阻。目前,人们对植物TOR/Raptor/S6K的认识极为有限。TOR/Raptor/S6K在植物胚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有待进一步探索。植物属于自养型生物,其生长发育存在不同于动物的调控模式和分子机制。为进一步阐明TOR/Raptor/S6K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子遗传操作、蛋白表达、基因缺失突变、RNAi干扰、分子互作、代谢组分析、药理处理、细胞超微观察及转录分析等技术从分子、遗传、代谢、细胞学和生化等方面阐明水稻TOR/Raptor/S6K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和分子调控机制。结果表明TOR/Raptor2/S6K1协同性地调控叶绿体类囊体膜脂形成、脂质稳态和类囊体基粒片层结构的稳定,进而调控植物生长。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水稻基因组含有两个S6Ks即S6K1和S6K2,其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首先从水稻中克隆S6Ks基因,分析其时空调控方式和酶特性。结果表明从苗期、分蘖期到抽穗期,S6K1在根中的表达水平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S6K1在叶片中的表达水平一直高于S6K2,且在生长前期表达远高于后期,S6K2基因的表达水平随着植物生长发育进程逐渐下降。观察发现GFP-S6K1荧光融合蛋白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表达,而GFP-S6K2则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中。这些结果表明水稻S6K1和S6K2时空分布和调控方式各不相同,也暗示了其生物功能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本研究表明水稻S6K1编码的蛋白具有催化人类rpS6共有保守多肽序列(KRRRLASLR)磷酸化的活性,表明水稻S6K1与哺乳动物p70S6K1在激酶活性和催化位点方面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为进一步阐明S6K1在水稻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本研究分离了一个T-DNA插入5'-UTR纯合突变体s6k1,该突变体S6K1基因表达水平只有野生型中的20%。观察发现在正常生长条件下s6k1纯合突变体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其叶片为浅黄绿色,叶绿素a含量下降29%,光合作用效率仅为野生型的27%。s6k1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仅为野生型的85%和57%。超微结构观察发现,s6k1纯合突变体叶片叶绿体类囊体垛迭基粒片层结构松散或缺陷,并伴随大量增加的脂质小体,而野生型叶片叶绿体内含有紧密垛迭、结构清晰的类囊体基粒片层结构。说明S6K1缺失导致叶绿体类囊体基粒片层膜结构塌陷,进而导致其叶片黄化,表明S6K1在调控叶绿体类囊体基粒片层结构的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并调控光合作用和植株生长发育。利用Pull-down和Co-IP技术分析表明S6K1可与Raptor2直接互作,且S6K1活性受Raptor2所调控。进一步分析发现水稻Raptor2缺失突变体raptor2在生长前期特别是在分蘖期间的叶片出现白色条纹或完全白化。超微结构观察发现raptor2突变体叶片类囊体垛迭的基粒片层结构塌陷或严重缺失,与s6k1突变体极为类似甚至更严重。表明S6K1与Raptor2直接互作,并共同参与调控叶绿体类囊体膜基粒片层结构塑造过程。为了解Raptor2/S6K1缺失出现的叶色黄化或白化现象是否受TOR活性的调控,本研究分析了 TOR活性受抑制后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结果发现水稻叶片的S6K磷酸化水平被TOR特异性抑制剂显着抑制,且下降水平与抑制剂浓度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TOR/Raptor2/S6K1任一成员的缺失均可导致水稻叶片黄化、叶绿素含量降低,说明叁个成员均参与叶绿体类囊体膜形成和基粒片层建构。膜脂是类囊体基粒片层的骨架成分,通过脂质代谢分析发现TOR/Raptor2/S6K1任一成员的缺失均导致糖脂MGDG和DGDG绝对含量的显着降低,并伴随着糖脂合成代谢相关基因MGD1、DGD1和LPPα5的转录水平下调。表明TOR/Raptor2/S6K1叁个成员协同性参与叶绿体类囊体膜合成代谢和基粒片层建构的调控过程,从而确保植物正常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生长发育提供了糖类和能量。S6K1基因的下调也导致植株生长显着受阻,包括株高、分蘖数和生物产量都明显低于野生型。这些缺失的表型均可因S6K1回补而得到回复,说明水稻S6K1对于维持植株正常的生长方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此外,S6K1的缺失对根生长、根毛发育、花粉育性、维管束细胞及气孔保卫细胞等方面也产生明显影响,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多效性。进一步分析表明S6K1与控制细胞周期相关的转录因子E2F3存在互作,其相互作用促使E2F3在核内表达量的明显增强。(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汪育文[9](2016)在《干旱胁迫下杂交水稻类囊体膜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探讨干旱胁迫剑叶叶绿体类囊体膜蛋白复合物动态变化的过程,以及碳同化阶段关键酶的含量与活力的变化规律,试图从能量代谢、细胞功能和基因表达等水平上明确干旱胁迫下类囊体膜蛋白复合物的动态组装过程与PSⅠ和PSⅡ两个光系统之间光能分配的关系以及干旱胁迫下剑叶叶绿体光能转化和碳同化动态衔接和协调运转的规律,这将对研究杂交水稻光能资源高效利用的分子机理,为杂交水稻高产、特别是在逆境下的生长调控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作物抗旱性研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了干旱胁迫下高产杂交水稻LYPJ生育后期剑叶的光合性能的变化。叶绿素a荧光瞬变动态分析显示了实时连续的干旱响应曲线,发现PSⅠ和PSⅡ存在密切相互作用的逆境防御策略。干旱胁迫下放氧复合体伤害最为明显,光系统间的电子传递环节也被强烈抑制。PSⅡ主要通过增强热耗散和减少活性反应中心来防止光抑制的产生。LHCⅡ与PSⅡ反应中心的动态联系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调节角色。PSⅡ主动下调受体侧的电子传递以保护PSⅠ。PSⅠ则可能通过激活环式电子传递路径防御碳同化限制所可能引起的光抑制,同时也对PSⅡ的光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这种维持光合系统能量平衡的相互作用策略在干旱胁迫响应过程中效果显着,使得PSⅡ的光化学效率始终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类囊体膜蛋白复合物的动态变化可能是PSⅠ和PS Ⅱ相互作用的基础。(2)在干旱胁迫下为保护光合机构不受到过剩光能的伤害,两优培九将吸收的光能更多的用于LHCⅡ热耗散,并通过降低PS Ⅱ反应中心的数量来缓解过剩光能对光合机构的损伤。研究表明,OEC复合物对干旱胁迫的末期较为敏感,是PSⅡ电子传递受到抑制的第一个节点。此外,干旱胁迫下两优培九ATP合酶亚基翻译水平上调是水稻应对干旱胁迫的代谢对策。PSⅡ核心蛋白D1、D2、CP43发生蛋白磷酸化出现在special band中,对于干旱条件下两优培九剑叶PS Ⅱ二聚体结构的维持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LHCⅡ从PS Ⅱ中解离并发生蛋白磷酸化并与PSⅠ结合形成PSⅠ-LHCⅡ复合物,随之两优培九类囊体膜状态从“state 1”转换到“state 2”,导致光能向PS1传递,该超级复合物在两个光系统光能分配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3)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在干旱条件下Rubisco酶活力下降,通过C4途径光合酶PEPC和NADP-ME的活力的上升来部分补偿因Rubisco活性下降和提前降解对光合造成的不利影响。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在干旱条件下SOD酶呈现出下降趋势,而POD酶和CAT酶在逆境条件下被诱导增高。此外,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在干旱条件下多酚类化合物显着升高,我们推测功能有两个,其一是作为细胞内的疏水稳定剂,其二是作为光合机构的光保护剂,防止叶肉细胞质外体的失水。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在干旱条件下积累H2O2和O2-··仅在光合作用中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在干旱条件下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降低。(4)利用二维电泳技术,对干旱胁迫下的水稻叶片的蛋白质组表达谱进行研究。通过串联质谱技术(MS/MS)对银染凝胶分析发现,在扬花期,114种蛋白质中有多达43种发生了显着的改变;在乳熟期,115种蛋白质中有多达54种发生了显着的改变。扬花期细胞壁结构的损伤、亚细胞功能的破坏(特别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CO2同化以及ATP的合成)、花发育的异常等都可能是由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引起的。在短期干旱时,两优培九碳同化步骤受到抑制的程度比光反应更为显着,一方面形成大量的还原力,一方面碳同化步骤并不能消耗这些还原力,由此导致的光碳失衡现象刺激ROS的形成,进一步加速植物的衰老。此外,干旱胁迫下的叶中防御相关蛋白含量的高水平表明存在活跃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系统。在乳熟期,光合作用磷酸化以及氧化磷酸化作用受限,因此可能会造成ATP的供应不足。抑制翻译、中断氧化防御和蛋白质水解系统都会造成细胞的过早衰老。激素衍生物、茉莉素以及乙二醛酶的存在可能会提高作物的抗干旱能力。(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04-10)

张运红,和爱玲,孙克刚,胡霓红,吴礼树[10](2016)在《海藻酸钠寡糖对菜心类囊体膜组成及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液培养,研究海藻酸钠寡糖对菜心(Brassica chinensis L.)类囊体膜组成和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寡糖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细胞色素b559、细胞色素b563和光系统Ⅱ浓度,从而提高光合电子传递效率。海藻酸钠寡糖处理还可提高亚油酸(C18∶2)含量,降低棕榈酸(C16∶1)和硬脂酸(C18∶0)含量,从而增加膜脂的不饱和度,有利于维持类囊体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此外,海藻酸钠寡糖处理的菜心希尔反应活力在第2、4、6和8天时,分别为对照的2.91、3.88、2.48和2.18倍。Mg2+-ATP酶和Ca2+-ATP酶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海藻酸钠寡糖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可能归因于其对类囊体膜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改善。(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类囊体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类囊体膜脂对光系统I结构性质的影响,利用圆二色光谱仪、激光纳米粒度仪等现代分析手段,考察了4种类囊体膜脂MGDG、DGDG、SQDG和PG对菠菜来源光系统I吸收光谱、低温荧光光谱、热稳定性及耗氧活性等多种结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带负电荷的膜脂(SQDG和PG)与电中性的膜脂(MGDG和DGDG)对光系统Ⅰ的吸收光谱、低温荧光光谱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存在不同。此外,4种类囊体膜脂的加入使得光系统I的耗氧活性显着提高,其在溶液中的聚集尺寸也明显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囊体膜论文参考文献

[1].曹家蕊,王冰,李方巍,张燕.pH值对热处理后菠菜和油菜类囊体膜稳定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9

[2].刘建国,韩丹阳,黄雅琪.类囊体膜脂对菠菜来源光系统Ⅰ结构性质的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郑迪威,李彬,李楚欣,张先正.类囊体膜包裹纳米粒子用于光合作用自产氧增敏肿瘤治疗[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2017

[4].赵龙生.红藻光合作用藻胆体—类囊体膜的超分子结构及其对缺氮的响应[D].山东大学.2017

[5].黄雅琪.类囊体膜脂对光系统I(PSI)结构性质的影响[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6].樊昶昶,熊新星,邹亚红,于昊永,张燕.热处理对菠菜和上海青类囊体膜及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7

[7].米华玲.类囊体膜NAD(P)H脱氢酶复合体调控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报.2016

[8].孙林啸.水稻核糖体蛋白S6激酶受TOR/RAPTOR2介导调控类囊体膜形成和植物生长[D].华中农业大学.2016

[9].汪育文.干旱胁迫下杂交水稻类囊体膜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10].张运红,和爱玲,孙克刚,胡霓红,吴礼树.海藻酸钠寡糖对菜心类囊体膜组成及特性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线粒体硫化物氧化模型(引自Hildebra...对照组、无空化组和空化组微囊藻TEM形...接种密度对非环式电子传递链相关蛋白...条带的差示光谱条带的差示光谱正常的微囊藻模型

标签:;  ;  ;  ;  ;  ;  ;  

类囊体膜论文_曹家蕊,王冰,李方巍,张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