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型发育论文_高志民,牟少华,李雪平,潘会堂

导读:本文包含了花型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胚珠,豆科,脱氢酶,胡萝卜素,水仙,荔枝。

花型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高志民,牟少华,李雪平,潘会堂[1](2009)在《根据模式植物花发育的分子机制分析牡丹花型的演进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模式植物花发育ABC模式的建立,为更好地解释其他高等植物花发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比较模式植物与牡丹形态的基础上,根据ABC模式分析了牡丹花型演进的规律,推测基因过量表达机制和同源异型遗传机制是形成现有牡丹花型的主要调控机制,在牡丹花型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牡丹花型发育符合ABC模式,牡丹花型分类的表型依据特征与花发育的分子机制是基本吻合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2009》期刊2009-08-18)

陈段芬[2](2008)在《中国水仙花型、花色发育基因(NTMADS1、NtMADS3、NTPDS1和NTPZDS1)的克隆与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是世界着名的球根花卉,也是我国传统名花中出口创汇的重要种类。由于中国水仙是同源叁倍体,利用传统的杂交和实生选种方法产生新品种存在极大困难,加之野生资源高度匮乏,致使中国水仙品种单一成为我国水仙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克隆与中国水仙花型和花色发育相关的功能基因,建立优化的中国水仙遗传转化体系,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国水仙花型和花色的变异机理,还可为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改良中国水仙的观赏性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研究对中国水仙的两个MADS-box基因(NTMADS1和NtMADS3)、两个花色发育基因(NTPDS1和NTZDS1)和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RT-PCR技术,从中国水仙‘玉玲珑’幼嫩花序中克隆到NTMADS1基因,序列分析表明,NTMADS1 cDNA片段总长为879 bp,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230个氨基酸。与拟南芥MADS-box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属于AG亚族的C类功能基因。利用RT-PCR方法,研究了NTMADS1基因在开花期的组织特异表达模式,发现NTMADS1基因只在中国水仙花中表达,且丰度极高;在花的雄蕊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副冠、雌蕊,在花瓣中几乎未检测到该基因表达。以pBI121为载体,构建了该基因的正义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和蘸花法,将构建好的基因分别在烟草和拟南芥中异位表达。通过对转基因植株的表型观察发现,转NTMADS1基因的拟南芥植株开花期明显早于野生型,且花型出现显着变化,如雄蕊心皮状、花瓣全部或部分退化、顶部茎生叶出现花状结构等。转基因烟草则出现花冠裂片变短且边缘不规则、花筒开裂、花药退化等现象。初步表明NTMADS1参与了花型和花期的调控。2、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中国水仙‘金盏银台’幼嫩花序中克隆到NtMADS3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NtMADS3 cDNA总长为980 bp,含有一个726 bp的完整ORF,编码241个氨基酸。与拟南芥MADS-box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与拟南芥(A. thaliana)的AGL6亲缘关系最近,属于E类功能基因。利用RT-PCR方法分析了该基因在开花期的组织特异表达模式,发现NtMADS3基因在中国水仙开花期的花、叶片、鳞片和根系中以及花的各个部位均有表达。将构建在pBI121载体上的NtMADS3基因在烟草和拟南芥中异位表达,通过对转基因植株表型观察发现,转NtMADS3基因拟南芥植株开花期明显早于野生型,但花型未出现显着变化;部分转基因植株出现植株矮小和莲座叶卷曲现象,但绝大部分表现正常。转基因烟草则出现花筒开裂、雄蕊退化或瓣化等现象。初步表明NtMADS3基因参与了花期和花型的调控。3、从中国水仙‘金盏银台’幼龄花序中克隆到中国水仙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NTPDS1)基因和ζ-胡萝卜素脱氢酶(NTZDS1)基因。序列分析表明,NTPDS1 cDNA片段总长为1 719 bp,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可编码含570个氨基酸;NTZDS1基因总长为1 899 bp,ORF可编码574个氨基酸。两个基因均在中国水仙的花中大量表达,且在花瓣和副冠中的表达量高于雄蕊和雌蕊;叶片和根中的表达量次之;在鳞片中表达量极少或检测不到表达。构建了两个基因的pBI121和pCAMBIA1300植物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将上述基因转入烟草和拟南芥中,得到了卡那抗性的再生植株。4、以中国水仙不同部位外植体进行了不定芽直接分化和愈伤组织诱导分化试验,结果表明,双鳞片外植体在MS0+6-BA 10.0 mg/L+NAA 1.0 mg/L+蔗糖40 g/L+琼脂7.5 g/L培养基上可以大量地直接再生,再生芽数量平均可达13~16个/cm双鳞片,比传统的鳞茎盘之间分化提高30~50%;鳞片、叶片、花葶及花部不同组织在适宜的配方中均可不同程度地诱导出愈伤组织,但以带花药的花丝诱导出的愈伤组织最好。筛选抗生素和抑菌抗生素浓度试验表明,花丝产生的愈伤组织的选择压为潮霉素15~20 mg/L;羧苄青霉素的抑菌浓度为250~300 mg/L。(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08-05-01)

冯献忠[3](2002)在《豆科花型发育的分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以豆科植物百脉根(Lotus japonicus)为主要材料研究了豆科植物花发育分子机理。利用生物数据分析克隆候选基因,在百脉根中获得了4个TCP-domain基因片段(Ljcyc1、Ljcyc2、Ljcyc3和Ljcyc5)。序列分析表明,这些基因片段均包含TCP结构域和R区属TCP结构域的CYC/TB1亚家族。通过筛选基因文库和5'-RACE获得与金鱼草Cyc基因最为同源的Lcyc1和Ljcyc2的全长基因片段: Ljcyc1基因编码370氨基酸,包含一个613bp的内含子;Ljcyc2基因编码413氨基酸,包含一个235bp的内含子。从Ljcyc1序列推断,其编码的蛋白在氨基酸序列上与CYC的一致性为39%,相似性达到42.6%,;Ljcyc2所编码的蛋白与CYC的一致性为41.8%,相似性达到46.3%。利用3'-RACE和PCR从大豆中分离到Ljcyc1、Ljcyc2和Ljcyc5的同源基因片段,分别称为Socyc1a、Socyc1b、Socyc2、Socyc5a,Socyc5b。从豌豆中分离到Ljcyc1基因的同源基因片段Pcyc1。这些基因片段均包含TCP结构域和R区,属含有TCP结构域的CYC/TB1亚家族。本实验对Ljcyc1和Ljcyc2等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RNA原位杂交表明: Ljcyc2在花原基发育过程中具有与金鱼草Cyc类似的不对称表达模式,但同时又在花序原基中表达。提示Ljcyc2不仅与花的不对称性发育紧密相关,而且也参与了豆科花序原基的发育。利用转基因技术对Ljcyc2的功能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在Ljcyc2过量表达的转基因植株中可以观察到两个翼瓣形态发生改变,与旗瓣形态相似,花序结构也可发生变化;在导入Ljcyc2反义工程质粒的转基因株系中,可以观察到两个翼瓣形态与龙骨瓣相似。这些结果验证了Ljcyc2基因不但与花型发育有关,而且还与花序及花器官的发育有关。Ljcyc1原位杂交结果表明:Ljcyc1在营养生长期向生殖生长转化时,在顶端分生组织(I1)中表达;在花序原基的表达与Ljcyc2相似,但亦有显着区别,提示Ljcyc1与Ljcyc2有功能上的异同,也参与了花序和花不对称性发育的过程。对转基因株系的分析表明,Ljcyc1基因的功能有可能主要与花瓣的数目与对称性有关。与此吻合的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影响Ljcyc1基因的表达,观察到花瓣数目、翼瓣和龙骨瓣的形态发生变化。本实验证明:豆科中存在TCP结构域基因家族;在百脉根基因组中,Ljcyc1和Ljcyc2参与了花对称性的发育,而且还与花序结构和整株形态的建成有关。我们的结果表明,调控高等植物花型发育的分子机理有可能是保守的;利用百脉根系统进行花发育分子机理的研究,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可以弥补传统模式植物研究系统的不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期刊2002-05-01)

林晓东,吴定尧[4](1999)在《胚珠发育与荔枝花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荔枝胚珠发育观察发现, 胚珠发育特点同花蕾外部形态及不同花类型密切相关, 提出了荔枝不同类型花歧化发育的假设模式: 胚珠在孢子母细胞时败育, 严重萎缩,导致雄花的形成; 若胚珠在功能大孢子出现前后败育, 则在胚珠形成椭圆的、内含皱折的空腔, 决定雄能花的形成; 若胚珠能通过2 核胚囊期, 则建成雌蕊结构完整的雌能花。(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1999年06期)

花型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是世界着名的球根花卉,也是我国传统名花中出口创汇的重要种类。由于中国水仙是同源叁倍体,利用传统的杂交和实生选种方法产生新品种存在极大困难,加之野生资源高度匮乏,致使中国水仙品种单一成为我国水仙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克隆与中国水仙花型和花色发育相关的功能基因,建立优化的中国水仙遗传转化体系,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国水仙花型和花色的变异机理,还可为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改良中国水仙的观赏性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研究对中国水仙的两个MADS-box基因(NTMADS1和NtMADS3)、两个花色发育基因(NTPDS1和NTZDS1)和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RT-PCR技术,从中国水仙‘玉玲珑’幼嫩花序中克隆到NTMADS1基因,序列分析表明,NTMADS1 cDNA片段总长为879 bp,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230个氨基酸。与拟南芥MADS-box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属于AG亚族的C类功能基因。利用RT-PCR方法,研究了NTMADS1基因在开花期的组织特异表达模式,发现NTMADS1基因只在中国水仙花中表达,且丰度极高;在花的雄蕊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副冠、雌蕊,在花瓣中几乎未检测到该基因表达。以pBI121为载体,构建了该基因的正义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和蘸花法,将构建好的基因分别在烟草和拟南芥中异位表达。通过对转基因植株的表型观察发现,转NTMADS1基因的拟南芥植株开花期明显早于野生型,且花型出现显着变化,如雄蕊心皮状、花瓣全部或部分退化、顶部茎生叶出现花状结构等。转基因烟草则出现花冠裂片变短且边缘不规则、花筒开裂、花药退化等现象。初步表明NTMADS1参与了花型和花期的调控。2、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中国水仙‘金盏银台’幼嫩花序中克隆到NtMADS3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NtMADS3 cDNA总长为980 bp,含有一个726 bp的完整ORF,编码241个氨基酸。与拟南芥MADS-box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与拟南芥(A. thaliana)的AGL6亲缘关系最近,属于E类功能基因。利用RT-PCR方法分析了该基因在开花期的组织特异表达模式,发现NtMADS3基因在中国水仙开花期的花、叶片、鳞片和根系中以及花的各个部位均有表达。将构建在pBI121载体上的NtMADS3基因在烟草和拟南芥中异位表达,通过对转基因植株表型观察发现,转NtMADS3基因拟南芥植株开花期明显早于野生型,但花型未出现显着变化;部分转基因植株出现植株矮小和莲座叶卷曲现象,但绝大部分表现正常。转基因烟草则出现花筒开裂、雄蕊退化或瓣化等现象。初步表明NtMADS3基因参与了花期和花型的调控。3、从中国水仙‘金盏银台’幼龄花序中克隆到中国水仙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NTPDS1)基因和ζ-胡萝卜素脱氢酶(NTZDS1)基因。序列分析表明,NTPDS1 cDNA片段总长为1 719 bp,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可编码含570个氨基酸;NTZDS1基因总长为1 899 bp,ORF可编码574个氨基酸。两个基因均在中国水仙的花中大量表达,且在花瓣和副冠中的表达量高于雄蕊和雌蕊;叶片和根中的表达量次之;在鳞片中表达量极少或检测不到表达。构建了两个基因的pBI121和pCAMBIA1300植物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将上述基因转入烟草和拟南芥中,得到了卡那抗性的再生植株。4、以中国水仙不同部位外植体进行了不定芽直接分化和愈伤组织诱导分化试验,结果表明,双鳞片外植体在MS0+6-BA 10.0 mg/L+NAA 1.0 mg/L+蔗糖40 g/L+琼脂7.5 g/L培养基上可以大量地直接再生,再生芽数量平均可达13~16个/cm双鳞片,比传统的鳞茎盘之间分化提高30~50%;鳞片、叶片、花葶及花部不同组织在适宜的配方中均可不同程度地诱导出愈伤组织,但以带花药的花丝诱导出的愈伤组织最好。筛选抗生素和抑菌抗生素浓度试验表明,花丝产生的愈伤组织的选择压为潮霉素15~20 mg/L;羧苄青霉素的抑菌浓度为250~300 mg/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型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高志民,牟少华,李雪平,潘会堂.根据模式植物花发育的分子机制分析牡丹花型的演进规律[C].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09.2009

[2].陈段芬.中国水仙花型、花色发育基因(NTMADS1、NtMADS3、NTPDS1和NTPZDS1)的克隆与转化[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

[3].冯献忠.豆科花型发育的分子机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2

[4].林晓东,吴定尧.胚珠发育与荔枝花型的关系[J].园艺学报.1999

论文知识图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桑日弧盆系形成示意...:REP1基因调控水稻两侧对称花型发育1.9金鱼草两侧对称花型发育的基...:豆科植物两侧对称花型发育模型...一40.突变体及其野生型花器官发育的早...转入pCSL0057质粒后引起翼瓣形态变化

标签:;  ;  ;  ;  ;  ;  ;  

花型发育论文_高志民,牟少华,李雪平,潘会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