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学习融入,人际融入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茂[1](2019)在《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学习融入、人际融入、心理融入叁个维度设计指标对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现状进行测评,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的因素。研究发现,是否为独生子女、学习成绩、父母亲最高学历、经济收入、班主任职称、班主任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融入所做出的努力都是显着影响城市教育融入的正向因子,学校性质对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有显着的负面影响。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应相互协作,努力促进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融城。(本文来源于《兵团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娜娜[2](2019)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教育融入问题研究——以青岛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教育融入问题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流入地政府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本文着重从入学门槛过高、区域教育差距、民族文化差异、家庭教育支持缺位等方面,分析当前制约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的关键、原发、重要、客观因素;从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深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提升家庭教育环境、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伟豪[3](2019)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及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城市地区,寻求创业和谋生的机会。一方面带动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大大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此同时,由于不同民族文化间持续而频繁地接触,一些矛盾纠纷和冲突的发生也在所难免,这无疑给城市服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城市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具体实践中,要努力探索与创新工作机制,着力增强城市各民族成员间的整合程度,促进城市社会平稳有序发展。(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郁琴芳[4](2019)在《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文明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人口子女文明习惯的现状表现在:生活卫生习惯成了流动人口子女适应城市生活的最初挑战,不良的学习习惯成了流动人口子女适应城市学习的绊脚石,礼仪习惯上的"散漫"严重影响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做城市的新移民。存在的问题有:缺乏明晰的培养目标,缺少全面的内容认知,欠缺正确的培养方法,匮乏有效的监督评价。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冲突,现实生活与思想认识的错位,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偏差,以及学校指导和社会组织的缺位。对此,需要做到:榜样示范,重视并实践流动人口子女文明习惯的培养;把握关键,创新开展以文明习惯为主题的家庭教育指导;整合资源,形成文明习惯养成的社会合力。(本文来源于《少年儿童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舒惠,徐正黄[5](2019)在《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现实困境和学校支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镇化逐渐加快的进程中,乡村文化的衰落、城市文化的藩篱、家庭文化的缺位、学校文化的漠视使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文化适应中面临困境。基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中学的办学实践分析,学校应走出二元对立,在民族文化沃土中培育"文化之根";回归教育本源,重建人全面发展的"文化生态";加强家校合育,修复原生家庭"文化自信";捍卫教育公平,创设平等融合的"文化空间",以促进教育均衡充分地发展。(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Z4期)
李春茂[6](2019)在《江西省流动人口子女的城市教育融入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江西省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教育的因素包括家庭收入状况、学业成绩、老师教学质量、同学歧视等。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城市教育融入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流动人口收入,缩小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改革户籍制度,允许流动人口在城市落户;变革学校,为流动人口子女增设融合课程。此外,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协调努力也非常重要。(本文来源于《教育观察》期刊2019年18期)
吴贾,韩潇,林嘉达[7](2019)在《父母工作时间的代际影响:基于城市和流动人口子女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比较了城市本地人口和迁移人口工作时间对子女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中区分并识别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研究发现,对于流动儿童,父母工作时间每天增加1小时可以增加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支出,因此提高了儿童数学成绩0. 05个标准差(收入效应),但父母工作时间的增加也减少了陪伴子女的时间,从而使得子女自律能力降低0. 015个标准差(替代效应);对于城市本地儿童,本文估计的收入效应为0. 05~0. 06个标准差,但替代效应为0。研究还发现,流动人口与城市本地人口周均4小时的工作时间差异,可以缩小两类儿童数学成绩差异的20%,但导致了两类儿童自律能力差异的11%。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流动家庭除在物质方面增加子女的教育投入外,也不应该忽视对子女的陪伴。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讲,则需要进一步规范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保障他们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本文来源于《劳动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张东辉[8](2019)在《微观权力的审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生活民族志》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两为主"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到城市公立学校就读。通过对北京市一所普通公立学校为期叁年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两为主"政策虽然依法保障了流动儿童少年在城市公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在入学门槛、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城市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广泛存在着国家政策话语和学校正规课程之外的隐蔽机制,它们是现存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反映,其结果是将流动人口子女排斥或自我排斥在城市学校的教育活动之外。(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顾晓琴[9](2019)在《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反思及对策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流动人口激增,这些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多,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上)》期刊2019年03期)
李国长[10](2019)在《关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人口是我国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这部分群体数量逐年增加,他们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急需积极有效切实的解决方案,这一问题毫不夸张地说关乎社会稳定、关乎社会民生。因此,针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措施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上)》期刊2019年02期)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教育融入问题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流入地政府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本文着重从入学门槛过高、区域教育差距、民族文化差异、家庭教育支持缺位等方面,分析当前制约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的关键、原发、重要、客观因素;从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深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提升家庭教育环境、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春茂.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
[2].王娜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教育融入问题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3].张伟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及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9
[4].郁琴芳.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文明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J].少年儿童研究.2019
[5].舒惠,徐正黄.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现实困境和学校支持[J].江苏教育研究.2019
[6].李春茂.江西省流动人口子女的城市教育融入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观察.2019
[7].吴贾,韩潇,林嘉达.父母工作时间的代际影响:基于城市和流动人口子女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分析[J].劳动经济研究.2019
[8].张东辉.微观权力的审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生活民族志[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9].顾晓琴.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反思及对策探索[J].新课程(上).2019
[10].李国长.关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探讨[J].新课程(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