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建筑审美心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线性,形态,审美心理,视觉动力
建筑审美心理论文文献综述
赵凯瑞[1](2019)在《非线性建筑形态审美心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物质和文化水平得以稳步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的欣赏与理解也逐渐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同步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非线性科学理论与建筑设计的创造性结合,建筑形态塑造的大胆突破使其越来越向着搏人眼球的流动、平滑、动感等非标准、非欧式的方向发展,强烈刺激着人们的视觉感官。就该类建筑的审美而言,由于非线性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设计理念的差异,人们很难再以简单的“美丑”固有思维对其形态的审美进行评判,进而使两类建筑的审美标准出现了不能以古典美学标准进行套用的“信息差”,以至于现在大部分观者对于非线性建筑形态的审美认知仍浮于表面。由于审美的差异,非线性建筑被贴上了单纯追求视觉酷炫的形式主义标签,而这也逐渐成了阻碍其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了提升大众对非线性建筑的理解,缓和非线性建筑审美与传统古典美学的矛盾冲突。本文以非线性建筑形态为切入点,对非线性建筑的定义、产生的背景以及形态生成的方式进行总结归纳,将生成策略归纳为以人为主导的感性塑形和以数字图解、算法生成等为主导的理性找形,弄清楚其来龙去脉,为后文非线性建筑形态的审美心理活动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随后在其基础上以阿恩海姆视觉动力美学理论对非线性建筑呈现的流动、平滑、扭曲、弯曲等非标准形态进行审美认知分析,并结合大量实际案例辅以说明。阐述了非线性建筑形态视觉动力平衡下的审美原理,总结出建筑审美认同感需建立在建筑形态符合人对“力”的心理平衡需求之上的观点。本文尝试利用视觉动力理论对非线性建筑审美探寻一个新的切入点,以期在提高大众对于非线性建筑形态美学内涵理解的同时,又能以反馈调节的形式作用于建筑的前期设计,为非线性建筑形态设计的良性发展提供辅助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原工学院》期刊2019-04-01)
王路平[2](2018)在《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人文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环境艺术设计与人文建筑进行简述,从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人文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提出美与审美心理、审美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有效方式,旨在人文建筑在实际的建设中,以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为基础,进一步开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8年11期)
赵宏宇,苗海娟[3](2018)在《建筑场所中审美心理变量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人在环境中的两种基本需求——理解与探索、以及哪些特征刺激人对建筑的审美心理这两个问题的探究,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归纳并选择出叁个审美心理变量——复杂性、连贯性、识别性,并阐释这些变量与审美心理的关系,以及这叁个变量之间的内在的相互关系。从而对建筑审美心理评价的定量分析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绿色环保建材》期刊2018年04期)
李军科[4](2018)在《审美心理与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建筑事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已不仅仅限于居住,而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随着多元化艺术设计思想的引入,我国的人文建筑的艺术设计为人们提供了更高的审美体验。本文分析了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并提出了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的关系,旨在为设计出满足人们审美心理的文化建筑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8年02期)
吕柄润[5](2017)在《从审美心理角度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是人们对事物美丑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并且这种心理活动受制于客观因素而存在。建筑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化的独有语言形式,让建筑形象的文化价值审美意识得到彰显,并体现出民族性以及时代性,这样能让审美性与时代性两者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本文主要概述文明建筑的审美特点和审美需求,并从艺术的角度对审美心理角度的环境艺术进行设计,从而强调出作品与环境之间的依附性。(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7年12期)
何治国[6](2017)在《基于审美心理角度探讨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市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建筑体系结构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文化建筑在推动建筑体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使传统文化建筑体系发生了巨大改变,而且改变了城市建筑结构的美观性。文化建筑结构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形态和内部结构环境,因此其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也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如今,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正在不断提升,在审美观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于此,本文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对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7年01期)
牛金森,张航[7](2015)在《从审美心理角度看建筑设计的环境艺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时代发展进步的思路和人们观念转变的过程,人们在审美发展变化中潜移默化的对审美的心理角度发生着改变。传统的文化表面上无法满足现代多元化文化的审美需求,艺术审美环境需要得到有效的重视,文化建筑设计的环境需要具有更多的生命活力气息。依照科学化的创造方式,逐步改变现有的文焕建筑需求,从本质出发实现审美心理品质的提高,加深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思路。(本文来源于《品牌(下半月)》期刊2015年12期)
周文明[8](2016)在《探析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多元文化设计艺术观念在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国内文化建筑环境艺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环境艺术设计是城市建设和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具有超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也是我国设计理念多样化的重要体现。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审美经验和审美愉悦,因此,对建筑环境进行设计时,就必须要考虑人们的审美需要。本文主要针对审美心理角度下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的设计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现代装饰(理论)》期刊2016年03期)
邱玉蕊,杜佳麟,杨润[9](2016)在《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观念亦是不断变化,审美取向也随之变化。传统表观类文化建筑风格早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及人们的多元化审美需求,环境艺术设计重要性亦是逐渐显现。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应充分满足人们的审美观,以更具时代气息及活力,基于先进科学技术而将其创造的更加优秀,所构造的文化建筑更近人意。因此,分析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对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水平提升有着极大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6年03期)
王晓婉[10](2016)在《浅析古罗马社会公共审美心理对建筑艺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阐述古罗马造型艺术形式的形成原因,对于古罗马社会及其造型艺术特点作出解释。(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建筑审美心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环境艺术设计与人文建筑进行简述,从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人文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提出美与审美心理、审美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有效方式,旨在人文建筑在实际的建设中,以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为基础,进一步开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筑审美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1].赵凯瑞.非线性建筑形态审美心理机制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9
[2].王路平.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人文建筑环境艺术设计[J].风景名胜.2018
[3].赵宏宇,苗海娟.建筑场所中审美心理变量的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
[4].李军科.审美心理与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J].中国文艺家.2018
[5].吕柄润.从审美心理角度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艺术品鉴.2017
[6].何治国.基于审美心理角度探讨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艺术品鉴.2017
[7].牛金森,张航.从审美心理角度看建筑设计的环境艺术设计[J].品牌(下半月).2015
[8].周文明.探析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6
[9].邱玉蕊,杜佳麟,杨润.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J].青春岁月.2016
[10].王晓婉.浅析古罗马社会公共审美心理对建筑艺术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