甾体微生物转化论文-刘银春

甾体微生物转化论文-刘银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甾体微生物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生物转化,孕烯醇酮,16,17-α环氧孕烯醇酮,假单胞杆菌

甾体微生物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银春[1](2018)在《微生物转化C21甾体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孕烯醇酮为唯一碳源,经初筛、复筛后从土壤中得到能够转化C21甾体化合物的菌株,并利用生理生化实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对细菌进行16S rDNA基因序列、真菌进行18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B LAST分析。据BLAST分析结果,利用MEGA(5.05)软件创建Neighbor-Joining进化树,确定菌株的系统发育学地位。菌株转化C21甾体经浓缩、萃取、浓缩得到转化产物粗品,经硅胶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分离纯化化合物,对纯化的化合物进行1H-NMR,13C-NMR(DEPT 135°和DEPT 90°),2D-NMR(HSQC、HMBC)等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利用高分辨率质谱仪确定化合物分子量。DNA测序筛选分离得到的菌株,测得菌株DH的16S rDNA有1385个碱基,菌株YM3的16S rDNA有1482个碱基,两株菌都属假单胞属(Pseudomonas),都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菌株DH为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菌株YM3为铜绿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菌株T3的18S rDNA基因序列有1314个碱基,属于曲霉属(Aspergillus),为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将这些碱基序列上传于BankIt中得到登录号,DH菌株登录号为MF542259.1,YM3菌株登录号为MG262387.1,T3菌株登录号为MF563964.1。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分析确定转化产物为1,2,10-叁羟基菲和7-羟基苯并吡喃,并发现1,2,10-叁羟基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都有抑菌活性,化合物浓度为0.5 mg/mL时,抑菌圈的大小分别为18 mm、17 mm、25 mm。经单因素试验优化后,假单胞杆菌DH转化16,17-α环氧孕烯醇酮的发酵工艺进行初步优化得到产物7-羟基苯并吡喃的最优条件为:1.5 g/L 16,17-α环氧孕烯醇酮的SDS乳化液为碳源,2.0 g/L NH_4NO_3为氮源,初始pH值为7.0,接种量为10%,250mL锥形瓶中装液量达到100 mL,转化时间为5 d;产物1,2,10-叁羟基菲的最优培养条件为:1.5 g/L 16,17-α环氧孕烯醇酮的SDS乳化液为碳源,3.0 g/L NH_4NO_3为氮源,初始pH值为6.5,接种量为10%,装液量达到80 mL,转化时间为5 d。烟曲霉菌T3转化孕烯醇酮的发酵工艺进行初步优化,得到最优条件为:底物浓度孕烯醇酮乳化液为1.0 g/L,氮源NH_4H_2PO_4为2.0 g/L,初始pH为7.0,接种量为10%,装液量为70 mL,发酵时间为6 d。此条件下产物产率为28.48%,比之前提高9.52%;菌体生物量为4.73 g/L比之前提升了2.11 g/L。菲及其衍生物存在于大多数植物,还未见有报道从微生物转化过程得到。本文利用微生物转化孕烯醇酮和16,17-α环氧孕烯醇酮得到有抑菌活性的菲类化合物,为微生物转化C21甾体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胡宏秀[2](2018)在《两种甾体皂苷的微生物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甾体皂苷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活性产物,常见中药如知母、麦门冬、穿山龙以及七叶一枝花等都含有大量甾体皂苷。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肿瘤、抗血小板凝集、调节免疫、抗炎以及心脑血管活性等。为了了解药物的构效关系寻找高效低毒的目标产物,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方法改造甾体皂苷。近年来,利用生物转化改造甾体皂苷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化学法相比其具有条件温和、环境友好、区域和立体选择性高等优势。为了获得活性好毒性低的目标产物,本论文研究了两种甾体皂苷-原薯蓣皂苷(Protodioscin)和伪原薯蓣皂苷(Pseudoprotodioscin,PPD)的生物转化,并对转化产物的药理活性进行了初步探索。筛选25株菌种对原薯蓣皂苷和伪原薯蓣皂苷的转化,通过TLC验证,筛选出转化率较高且转化产物较多的菌株,并对转化天数的考察,确定最佳转化时间。最终选取真菌橄榄色毛壳Chaetomium olivaceum CGMCC 3.3604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a CGMCC3.3789对原薯蓣皂苷进行转化以及菌株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 3.4663对伪原薯蓣皂苷进行扩大培养。发酵液经过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液相等分离手段分离,得到转化产物。从Chaetomium olivaceum CGMCC 3.3604对原薯蓣皂苷进行生物转化研究中,得到4个已知转化产物26-O-β-D-glucopyranosyl-22α-methoxy-(20S,25R)-furost-5-ene-3β,26-d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β-D-glucopyranoside(1),26-O-β-D-glucopyranosyl-(20S,25 R)-furost-5-ene-3β,22α,26-tr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2),薯蓣次级皂苷B(3)和薯蓣皂苷(4)。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转化原薯蓣皂苷的发酵液中分离出1个糖水解产物薯蓣次级皂B(3)。菌株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对伪原薯蓣皂苷转化,共得到12个转化产物。分别为26-O-β-D-glucopyranosyl-22α-methoxy-(20S,25R)-furost-5-ene-3β,26-diol-3-O-α-L-rhamnopyran osyl-(1→4)-β-D-glucopyranoside(1).26-O-β-D-glucopyranosyl-(20S,25R)-furost-5-ene-3ββ,22α,26-tr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2),薯蓣次级皂苷 B(3),26-O-β-D-glucopyranosyl-20α-methoxyl-25R-furosta-5,22-diene-3β,26-diol-3-O-α-L-rhamnopyranosyl-(1 →4)-β-D-glu-copyranoside(5),26-0-β-D-glucopyranosyl-22β-methoxy-25R-furosta-5-ene-3β,20β,26-tr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6),26-O-β-D-glucopyranosyl-25R-furosta-5,22-diene-3β,20β,26-triol-3-O-α-L-26-rhamnopyranosyl-(1 →4)-β-D-glucopyranoside(7),16β-(4'R-methyl-5'-ol-pentanoxyl)-pregn-5-ene-3β-ol-20-one-3-O-α-L-rhamnopyranosyl-(1→4)-ββ-D-glucopyra Noside(8),pregnan-5.16-diene-20-one-3β-hydroxy-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9),25R-spirost-5-ene-3β,20-diol-3-O-α-L-rhamnopyranosyl-(1 →4)-β-D-glucopyranoside(10),25R-spirost-5,20-diene-3β-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11),25R-spirost-5-ene-21 β-methyl-3β-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12),25S-spirost-5-ene-3β,20α-d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13),其中化合物 8,11,13为新化合物。微生物对两种甾体皂苷的转化位点主要集中在苷元的C20(22)位以及C-3位和C-26位糖链上。所得到的转化产物皆为糖水解产物,化合物8和9为孕甾烷结构骨架。转化反应涉及多种类型包括糖水解反应、羟基化反应、甲基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通过对转化产物的结构进行分析并根据参考文献报道分别对两种底物微生物转化的可能途径进行了推测。对转化产物进行药理活性初步研究,化合物3,4,5,8,11,13对HepG2细胞有一定毒性,化合物3,4,10,11,13对Hela细胞有毒性作用。化合物7和9具有一定抑制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其对NO分泌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RAW264.7细胞中iNOS蛋白表达实现的。(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8-05-01)

陈立波[3](2017)在《制药工业中甾体微生物转化的应用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科技不断更新发展,许多新的技术逐渐成熟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在现代医药工业领域中,许多企业开始使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加以产品的制作,这种微生物转化技术的应用占有极为明显的优势。本文主要阐述了微生物的转化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介绍了微生物转化技术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家庭医药.就医选药》期刊2017年08期)

秦梦菲[4](2017)在《不同微生物转化9-氟甾体激素中间体C_(1,2)位脱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甾类药物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一类药物。9-氟甾体激素,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曲安西龙等是糖类皮质激素,在调节人体正常水盐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和肝糖原转化异生、体液容量和渗透平衡、抗休克和抗过敏方面有重要作用。9β,11β-环氧-17α,21-二羟基-16β-甲基孕-1,4-二烯-3,20-二酮(Ⅳ)是用于生产9-氟甾体激素的关键前体。本研究以诺卡氏菌Nocardioides sp.NS413、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MS136和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为出发菌株,通过微生物全细胞转化法以及细胞裂解液转化法以甾体化合物9β,11β-环氧-17α,21-二羟基-16β-甲基孕-4-烯-3,20-二酮-21-醋酸酯(Ⅰ)为底物生产9-氟甾体激素的关键前体Ⅳ,针对不同转化体系的反应机制进行研究,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诺卡氏菌普通发酵法转化甾体底物Ⅰ时,如果发酵液中没有甲基-β-环糊精(MCD),反应顺序主要是Ⅰ、Ⅲ(9β,11β-环氧-17α,21-二羟基-16β-甲基孕-1,4-二烯-3,20-二酮-21-醋酸酯)、Ⅳ;在发酵液中加入MCD后,反应顺序主要是Ⅰ、Ⅱ(9β,11β-环氧-17α,21-二羟基-16β-甲基孕-4-烯-3,20-二酮)、Ⅳ。诺卡氏菌在加入MCD的两相(油相-水相)转化培养基N3中转化5 g/L底物Ⅰ40 h,产物Ⅳ的转化率(64.8%)比无MCD的水相系统(40.7%)提高了59.2%。而诺卡氏静息细胞转化底物Ⅰ只发生C_(1,2)位脱氢反应生成产物Ⅲ,并且诺卡氏菌在一级种液中培养,在无碳源和氮源的发酵培养基转化5 g/L底物Ⅰ10 h,产物Ⅲ的转化率最高,为43.6%。分枝杆菌全细胞转化底物Ⅰ只生成水解产物Ⅱ,而分枝杆菌细胞裂解液能将底物Ⅰ转化为产物Ⅱ和Ⅳ,反应机理为Ⅰ先自发水解为中间体Ⅱ,Ⅱ经KSTD催化发生C_(1,2)位脱氢反应转化为产物Ⅳ。为提高产物Ⅳ的转化率,在分枝杆菌中分别过表达编码KSTD的关键基因:kstD、kstD3和kstD_M,并优化缓冲液pH,结果表明1 g/L底物Ⅰ在pH 7.5的重组菌株MS136-kstD_M细胞裂解液中反应45h,产物Ⅳ的转化率为92.8%,比优化前提高了63.4%。大肠杆菌重组菌株BL21(DE3)-kstD,BL21(DE3)-kstD3,BL21(DE3)-kstD_M细胞裂解液能将底物Ⅰ转化为产物Ⅱ和Ⅳ。相比于分枝杆菌重组菌株MS136-kstD_M(92.8%),BL21(DE3)-kstD_M产物Ⅳ的转化率(79.5%)较低。(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周峰[5](2015)在《海洋微生物转化2种甾体类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甾体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环戊烷多氢菲类母核的化合物,甾体类化合物结构多样,种类众多,并且其中很多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医药领域中应用也非常广泛,主要用于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等,而且甾体类药物对于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具有较好的效果。环氧黄体酮和植物甾醇均属于甾体类化合物,在医药工业中它们的转化产物广泛用于化学合成的中间体。本文通过利用海洋微生物对环氧黄体酮和植物甾醇进行生物转化,转化产物分离鉴定,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测定,从而得到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化合物。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1)从中国东海海水样品中通过环氧黄体酮寡营养培养基分离纯化得到54株微生物,结合实验室保藏的15株海洋微生物,对环氧黄体酮进行生物转化,最终筛选得到叁株具有环氧黄体酮转化能力的菌株,通过形态学、ITS区段基因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确定为米根霉Zf-5(Rhizopus oryzae),产黄青霉MNP07010101(Penicillium citrinum),枝孢霉Zf-35(Cladosporium sphaerospermum),均为课题组首次报道,具有环氧黄体酮转化能力的菌株。(2)对这叁株具有环氧黄体酮转化能力的海洋微生物的转化浸膏,进行分离纯化,最终获得6种环氧黄体酮转化产物,分别为11α-羟基环氧黄体酮(1),6β,11α-二羟基环氧黄体酮(2),1,4-二酮-环氧黄体酮(3),11α-羟基-6-甲基-1,4-二酮-环氧黄体酮(4),7β-羟基环氧黄体酮(5),6β-羟基环氧黄体酮(6)。对这六种转化产物进行了抗前列腺癌细胞PC-3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肿瘤活性研究。首次报道化合物4对PC-3细胞具有抑制活性,其IC_(50)值为75.7μM,其他化合物抗肿瘤效果仅优于底物环氧黄体酮。(3)首次对米根霉Zf-5转化环氧黄体酮工艺进行研究,确定其最佳转化工艺为:发酵条件:葡萄糖30 g/L,蛋白胨12 g/L,培养基初始pH值7,最优接种量为5%;转化条件为:最佳转化温度为34℃,最佳转化时间为84 h,最佳底物浓度为3 g/L。此条件下环氧黄体酮总转化率达到了95%,较优化前的37.2%提高了2.5倍。(4)通过植物甾醇寡营养培养基从中国东海海水样品中筛选到23株海洋微生物,结合实验室保藏的15株海洋微生物,对植物甾醇进行生物转化,结果表明,实验室保藏的海洋微生物分枝杆菌Zqc-12具有植物甾醇转化能力。对植物甾醇转化浸膏进行分离鉴定,获得5种单体化合物:1,4-雄烯二酮(7),4-雄烯二酮(8),21-羟基-20-甲基-1,4-二烯-3-酮(9),21-羟基-20-甲基-孕甾-4-烯-3-酮(10),20-羟基孕甾-4-二烯-3-酮(11)。这5种单体化合物进行抗Hela-肿瘤细胞检测后,化合物10和化合物11对Hela肿瘤细胞表现出了较高的抑制活性,其IC_(50)值分别为9.7μM和19.3μM,其中首次发现化合物11具有对Hela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化合物7-11抗肿瘤活性均优于底物植物甾醇。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初步结果表明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机理不适用于化合物10和11,其作用机理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5-05-01)

王萌[6](2013)在《盾叶薯蓣内生真菌对C_(27)甾体的微生物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H. Wright)为薯蓣科薯蓣属(Dioscorea. L)多年生药用植物,其中所含主要活性成分薯蓣皂苷元及其配糖体是合成多种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原料。对薯蓣皂苷元进行侧链降解后形成的C_(21)甾体可作为中间体,通过对其进行结构修饰改造得到各种甾体药物。而微生物转化近年来则成为优于传统化学合成的结构修饰新手段,是因为其独具的酶系可进行特异性专一化的转化反应,以及它具有的酶促反应低污染、低成本和反应条件温和等诸多优点。从八十年代起,许多发达国家的先进甾体制药工业就通过微生物转化来降解薯蓣皂素得到制药中间体。本研究秉承课题组之前对薯蓣皂苷元微生物转化的研究基础,选取盾叶薯蓣为原始植物材料,从其中分离得到盾叶薯蓣内生真菌12株,与报道对薯蓣皂苷元具有转化功能的4种真菌一起作为供试菌种,投入以薯蓣皂苷元为前体的C27甾体作为底物进行转化筛选,最终确定转化效果最优的盾叶薯蓣内生真菌DZ-34号为转化体系。继而对底物进行大规模转化培养,发酵产物经过滤分离乙酯萃取后得到浸膏,多次利用SephadexLH-20、RP-18ODS反相快速中压制备色谱及正相柱层析等手段进行分离,共得到6个转化产物,运用MS、~1H-NMR、~(13)C-NMR、H1-H1COSY、HMQC、HMBC波谱技术对这些转化产物进行结构鉴定解析,最终鉴定了2个化合物(4和6),且它们与底物均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两个转化产物(4和6)均在C-7和C-16位之间形成氧桥,C-16变为半缩酮碳,且转化产物6还发生了C-14位上的羟基化。(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张红榴[7](2013)在《微生物催化甾体化合物多步转化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甾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天然化学组分,目前有上千种甾类化合物被鉴定,据报道在植物,昆虫,脊椎动物,和低等真核生物如酵母和丝状真菌中存在超过250种甾醇及相关化合物。甾体化合物多为在医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激素类药物,被用于抗肿瘤,抗炎,抗感染,抗惊厥,抗过敏等。目前,已经有大概300种被批准的甾体类药物,并且这个数目还在继续增长。甾体药物是最具市场价值的药物之一,产量仅次于抗生素。甾体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取决于它的结构,其合成主要是以薯蓣皂苷元为原料,目前主要的还是化学合成方法,但有些位点的改造难以通过化学方法达到,而微生物通过反应几乎可以改造甾体分子的每个位置,反应有氧化还原,水解,酰化,酯化,异构化,卤化,边链降解等,因此甾体的微生物转化是生产新型甾体药物及甾体药物重要中间体的有力工具,甾体的酯化就是甾体生物转化的一个重要反应,微生物转化1,4-雄烯二酮(ADD)发生D环的Baeyer-Villiger单加氧反应即可得到睾内酯。睾内酯是阻止睾酮转化为雌二醇,雄烯二酮(4AD)转化为雌酮的芳香酶抑制剂,睾内酯及其衍生物临床上用做细胞毒类抗癌药和治疗男性不育等疾病。本课题建立了快速专一的菌种筛选方法,以4AD和去氢表雄酮(DHEA)作为初始筛选底物,从土壤样品及本实验室菌库中通过富集培养,得到能催化这两种底物生成不同产物的菌株80余株,产物单一的菌株3株。其中从本实验室菌库中筛选得到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1301可催化多种甾体化合物发生多步转化高产率地生成睾内酯。以4AD为底物,对全细胞生长和转化的温度、pH及底物助溶剂进行了优化,确定生长和转化温度30℃,初始pH8.0,2%二甲基亚砜(DMSO)(v/v)为助溶剂为最佳转化条件。菌龄24-30 h时,投加底物的DMSO溶液,底物终浓度为1g/L,转化15h完毕,分离产率为83%。以此条件对ADD, DHEA,黄体酮,孕烯醇酮和睾酮进行转化,均可生成睾内酯。ADD转化时间15 h,分离产率为82%,DHEA转化时间为24 h,分离产率为78%,黄体酮转化时间11 h,分离产率为93%,孕烯醇酮转化时间为24 h,分离产率为76%,睾酮转化时间为15 h,分离产率为98%。在转化过程中监测到有中间产物ADD和1-去氢睾酮生成,随后对这几种甾体底物的转化过程进行了推测。(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3-01-01)

刘庆鑫[8](2012)在《藜芦中叁种甾体生物碱的微生物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藜芦(学名:Veratrum nigrum L.)百合科藜芦属的植物,多年生草本,味苦、辛,性寒,有毒。中医用根及根茎入药,能催吐、祛痰、杀虫,主治中风痰壅、癫痫、喉痹等;外用治疥癣、恶疮、杀虫蛆。品种有中医用藜芦(V.nigrum L.)、兴安藜芦(V.dahuricum(Turcz.)Loes.f.)、天目藜芦(V.Schindleri L)等,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湖北(房县)、四川和贵州等地。藜芦主要成分是甾体生物碱,其药理作用表现为:降血压、强心、影响血流动力学、改善脑循环、影响神经肌肉、抗血吸虫、抗真菌及杀螨等作用。微生物转化的本质是某种微生物将一种物质(底物)转化成为另一种物质(产物)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某种微生物产生的一种或几种特殊的胞外或胞内酶作为生物催化剂进行的一种或几种化学反应。藜芦甾体生物碱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对实验室前期分离出来的藜芦生物碱进行生物转化,以期获得更好的Hedgehog通路抑制剂,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利用刺孢小克银汉霉对藜芦中叁种甾体生物碱进行微生物转化,共得到9个新化合物。(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6-01)

张妍妍[9](2012)在《微生物转化去氢表雄酮生产甾体药物中间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去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是一种C19肾上腺甾类化合物,主要具有抗癌、延缓衰老及免疫调节等作用。DHEA可由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的薯蓣皂苷元为原料经简单的化学合成法而得到,而且由去氢表雄酮作为中间体能合成许多有重要生理活性的甾体类药物,如7α-OH-DHEA的抗氧化活性及抗肿瘤作用均较显着,1α-OH-DHEA是用于合成活性维生素D3及其类似物的一个重要的药物中间体。本文利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对去氢表雄酮进行羟基化结构修饰。通过平板透明圈初筛和TLC复筛,从实验室保藏的菌种中筛选到一株对去氢表雄酮(DHEA)转化能力较强的菌株,经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分析鉴定,确定该菌为白色链霉菌。进一步通过20L发酵罐扩大培养富集转化产物,经硅胶柱层析、分子筛柱层析及高效液相制备柱等方法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叁种化合物,进一步利用核磁波谱分析、质谱及旋光性测定确定其化学结构,分别为7α-OH-DHEA,7β-OH-DHEA及1α-OH-DHEA。随后我们对白色链霉菌转化DHEA过程中发酵培养基和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转化培养基中最优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分别为葡萄糖20g/L,酵母膏5g/L,硫酸铵8g/L,磷酸氢二钾0.75g/L。最优转化条件如下:最适培养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60r/min,培养基初始pH为7.0,菌株斜面培养5d后制备孢子悬液,孢子悬液最佳接种量即发酵液终浓度为1×106个/mL,接种后48h添加底物DHEA,底物添加方式为β-环糊精包埋,底物添加量为1mg/mL,转化时间为加入底物后继续转化培养48h。综合以上各优化条件,单位菌体的总产物转化率达到37.96%,比条件优化前提高了15.2%。最后我们对白色链霉菌高效转化DHEA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CO还原差示光谱法测定细胞内微粒体P450的含量,分析了菌体对甾体底物DHEA转化过程中P450酶的变化情况,研究了P450酶的几种诱导剂(苯甲酸、正己烷和邻苯二甲酸异辛酯)对胞内P450酶的影响,确定诱导剂正己烷浓度为10mM时P450含量增加最为显着。从甾体化合物转化机理出发,同样是期望改善转化过程中的一些条件,最终得到较高的目的产物转化率并适用于工业化生产。(本文来源于《山东轻工业学院》期刊2012-05-25)

梁建军,汪文俊[10](2012)在《微生物生物转化甾体化合物生产雄烯二酮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雄烯二酮(AD)和雄二烯二酮(ADD)是甾体激素类药物重要的中间体,目前以微生物植物甾醇生物转化生产AD(D)是研究的热点,综述了微生物生物转化植物甾醇生产雄烯二酮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7期)

甾体微生物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甾体皂苷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活性产物,常见中药如知母、麦门冬、穿山龙以及七叶一枝花等都含有大量甾体皂苷。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肿瘤、抗血小板凝集、调节免疫、抗炎以及心脑血管活性等。为了了解药物的构效关系寻找高效低毒的目标产物,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方法改造甾体皂苷。近年来,利用生物转化改造甾体皂苷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化学法相比其具有条件温和、环境友好、区域和立体选择性高等优势。为了获得活性好毒性低的目标产物,本论文研究了两种甾体皂苷-原薯蓣皂苷(Protodioscin)和伪原薯蓣皂苷(Pseudoprotodioscin,PPD)的生物转化,并对转化产物的药理活性进行了初步探索。筛选25株菌种对原薯蓣皂苷和伪原薯蓣皂苷的转化,通过TLC验证,筛选出转化率较高且转化产物较多的菌株,并对转化天数的考察,确定最佳转化时间。最终选取真菌橄榄色毛壳Chaetomium olivaceum CGMCC 3.3604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a CGMCC3.3789对原薯蓣皂苷进行转化以及菌株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 3.4663对伪原薯蓣皂苷进行扩大培养。发酵液经过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液相等分离手段分离,得到转化产物。从Chaetomium olivaceum CGMCC 3.3604对原薯蓣皂苷进行生物转化研究中,得到4个已知转化产物26-O-β-D-glucopyranosyl-22α-methoxy-(20S,25R)-furost-5-ene-3β,26-d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β-D-glucopyranoside(1),26-O-β-D-glucopyranosyl-(20S,25 R)-furost-5-ene-3β,22α,26-tr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2),薯蓣次级皂苷B(3)和薯蓣皂苷(4)。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转化原薯蓣皂苷的发酵液中分离出1个糖水解产物薯蓣次级皂B(3)。菌株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对伪原薯蓣皂苷转化,共得到12个转化产物。分别为26-O-β-D-glucopyranosyl-22α-methoxy-(20S,25R)-furost-5-ene-3β,26-diol-3-O-α-L-rhamnopyran osyl-(1→4)-β-D-glucopyranoside(1).26-O-β-D-glucopyranosyl-(20S,25R)-furost-5-ene-3ββ,22α,26-tr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2),薯蓣次级皂苷 B(3),26-O-β-D-glucopyranosyl-20α-methoxyl-25R-furosta-5,22-diene-3β,26-diol-3-O-α-L-rhamnopyranosyl-(1 →4)-β-D-glu-copyranoside(5),26-0-β-D-glucopyranosyl-22β-methoxy-25R-furosta-5-ene-3β,20β,26-tr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6),26-O-β-D-glucopyranosyl-25R-furosta-5,22-diene-3β,20β,26-triol-3-O-α-L-26-rhamnopyranosyl-(1 →4)-β-D-glucopyranoside(7),16β-(4'R-methyl-5'-ol-pentanoxyl)-pregn-5-ene-3β-ol-20-one-3-O-α-L-rhamnopyranosyl-(1→4)-ββ-D-glucopyra Noside(8),pregnan-5.16-diene-20-one-3β-hydroxy-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9),25R-spirost-5-ene-3β,20-diol-3-O-α-L-rhamnopyranosyl-(1 →4)-β-D-glucopyranoside(10),25R-spirost-5,20-diene-3β-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11),25R-spirost-5-ene-21 β-methyl-3β-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12),25S-spirost-5-ene-3β,20α-d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13),其中化合物 8,11,13为新化合物。微生物对两种甾体皂苷的转化位点主要集中在苷元的C20(22)位以及C-3位和C-26位糖链上。所得到的转化产物皆为糖水解产物,化合物8和9为孕甾烷结构骨架。转化反应涉及多种类型包括糖水解反应、羟基化反应、甲基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通过对转化产物的结构进行分析并根据参考文献报道分别对两种底物微生物转化的可能途径进行了推测。对转化产物进行药理活性初步研究,化合物3,4,5,8,11,13对HepG2细胞有一定毒性,化合物3,4,10,11,13对Hela细胞有毒性作用。化合物7和9具有一定抑制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其对NO分泌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RAW264.7细胞中iNOS蛋白表达实现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甾体微生物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银春.微生物转化C21甾体化合物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8

[2].胡宏秀.两种甾体皂苷的微生物转化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3].陈立波.制药工业中甾体微生物转化的应用浅析[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7

[4].秦梦菲.不同微生物转化9-氟甾体激素中间体C_(1,2)位脱氢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7

[5].周峰.海洋微生物转化2种甾体类化合物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

[6].王萌.盾叶薯蓣内生真菌对C_(27)甾体的微生物转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7].张红榴.微生物催化甾体化合物多步转化反应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3

[8].刘庆鑫.藜芦中叁种甾体生物碱的微生物转化[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

[9].张妍妍.微生物转化去氢表雄酮生产甾体药物中间体的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

[10].梁建军,汪文俊.微生物生物转化甾体化合物生产雄烯二酮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2

标签:;  ;  ;  ;  ;  

甾体微生物转化论文-刘银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