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掺杂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热敏电阻,合金,晶体管,系数,高温,效应,多晶。
掺杂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彭鹏,刘洪涛,武斌,汤庆鑫,刘云圻[1](2019)在《氮掺杂石墨烯的p型场效应及其精细调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因独特的性质和潜在的应用在过去十年受到广泛重视。得益于石墨烯研究的繁荣,氧化石墨烯作为石墨烯的最常见的衍生物,近年来也获得广泛的研究。氧化石墨烯不仅可以通过高温退火还原得到光电性质都类似石墨烯的还原氧化石墨烯,而且因其结构中存在羧基、羰基和羟基等含氧基团,为石墨烯的性能调控提供了可能。常见的做法是通过引入外来原子比如氮原子来调控石墨烯的化学催化和光电性质。然而至今在氮掺杂石墨烯的研究中,氮的类型和所处化学环境对石墨烯电学性能的影响尚不清楚,而这会影响石墨烯后续的电学和催化应用。因此,合成特定类型的氮掺杂石墨烯并研究其对后续应用的影响是必要的。我们通过氧化石墨烯和邻芳基二胺的希夫碱缩合反应成功合成了吡嗪和吡啶氮掺杂石墨烯,研究了氮的类型对石墨烯电学性能的影响。吡嗪氮掺杂的石墨烯表现出弱的n型掺杂,而强吸电子的叁氟甲基基团的引入,会让吡嗪氮掺杂的石墨烯由弱n型掺杂转变为明显的p型掺杂。当在吡嗪氮中同时引入吡啶氮时,石墨烯也表现为弱的p型掺杂。因此,石墨烯的性能可以通过控制吸电子基团和掺杂不同类型的氮来实现精细调控,从而为石墨烯的应用提供更多潜在可能。(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时代,杨合,薛向欣[2](2019)在《Zn、Co单掺杂及Co-Zn共掺杂TiO_2纳米材料协同抗菌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对TiO_2进行Zn、Co单一掺杂及Co-Zn共掺杂改性。以大肠杆菌、金葡萄球菌、白念球菌为实验菌种,研究在可见光照射下各掺杂元素、反应因素对对抗菌活性的影响。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仪(BET)、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等测试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Zn离子掺杂可以引起TiO_2能级结构的变化,既可以接受TiO_2价带上的激发电子,也可以吸收光子使电子跃迁到TiO_2的导带上,另外Zn/TiO_2纳米材料中含有27%的ZnTiO_3,ZnTiO_3具有光催化活性,能够抑制菌种生长;Co/TiO_2纳米材料掺杂改性抗菌剂中,Co组分的存在通过抑制TiO_2的晶粒长大,使TiO_2晶粒尺寸减小,从而增大晶粒的比表面积。Co离子单掺杂在TiO_2能隙中引入了Co4f杂质能级,即TiO_2的价带与Co的4f电层间发生了迁移,生成捕获能级,降低了禁带宽度,增加了Co/TiO_2对可见光的吸收,增进抗菌剂的光催化性能,提高抗菌性;Co-Zn/TiO_2纳米材料的抗菌效果最优,Zn、Co共掺杂TiO_2促进了Zn、Co离子的溶出。由于Zn、Co离子本身也具有杀菌作用,它们渗透细菌细胞壁并抑制酶活性导致细菌死亡,但是可能由于对微生物攻击的目标不同,当微生物同时接触Zn和Co离子时,细胞膜上的不同位置都受到了攻击,导致更有效的损伤。(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10期)
李小龙,陈丽,乔利杰[3](2019)在《原子掺杂对a-Fe_2O_3薄膜阻氢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氢对不锈钢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氢气、水、硫化氢等这些含氢的气体等在不锈钢的表面容易发生解离,产生氢原子,吸附在不锈钢表面。而且氢可以进一步扩散到不锈钢内部。当不锈钢中氢的浓度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产生氢鼓泡,从而对不锈钢的性能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引起氢脆和不锈钢断裂。特别是对于高强钢,几个ppm数量级的氢就可以引起氢脆的发生,因此氢脆目前仍然是制约高强钢应用的瓶颈问题。(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曹凤泽,陈红伟,藏宝,李晓欣,王婷[4](2019)在《Fe掺杂多晶样品DyMn_(1-x)Fe_xO_3的磁热效应和电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制备DyMn_(1-x)Fe_xO_3多晶样品,通过测量了样品的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变化关系曲线(M-T)、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变化关系曲线(M-H)和电阻率与温度的变化曲线(ρ-T),对各组分下样品的磁性和电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区x=0和x=0.025样品表现为反铁磁态,而x=0.075样品在低温区ZFC曲线与FC曲线出现分叉,表现为铁磁反铁磁共存。分别在57,137和157 K以下观察到类Griffiths相,T_G温度以上样品都表现为顺磁特性。在外加磁场为7 T时磁熵变达到最大值,最大值分别为10,12,9 J/(kg·K)。最大制冷能力为320 J/kg(x=0.025)。综合磁熵变最大值及制冷能力数值来看,该材料可以作为磁制冷候选材料。通过对ρ-T曲线及ρ-T曲线的拟合曲线研究发现,系列样品均为半导体且加磁场后的电阻率高于零场下的电阻率,说明在低温处磁场有不利于电传导。系列样品在高温部分的导电方式均遵循小极化子的导电方式。(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9期)
李骏,王健安,吴雪,李兴冀,杨剑群[5](2019)在《基区表面掺杂浓度对NPN型晶体管电离辐射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不同基区表面掺杂浓度的NPN型晶体管,采用~(60)Coγ射线辐射源开展辐照实验,根据测得的电学参数及深能级瞬态谱,分析了NPN型晶体管的损伤效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吸收剂量下,基区表面掺杂浓度高的NPN型晶体管比掺杂浓度低的NPN型晶体管对电离辐射更为敏感,其基极电流增幅更大;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加, NPN型晶体管的电流增益退化程度加剧;在基区表面掺杂浓度高的NPN晶体管中,电离辐射诱导的氧化物电荷和界面态能级位置均更接近于禁带中央,导致复合率增大,从而使晶体管的电学性能退化程度加剧。(本文来源于《现代应用物理》期刊2019年03期)
邱禹铭,江以航,鲁广昊[6](2019)在《掺杂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s)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器件,以其柔性、可大规模简单制备等优势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但是,OFETs面临着器件性能不足、调控手段复杂等问题。人们尝试使用掺杂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相关工作,对掺杂技术在OFETs上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09期)
崔凯,虞澜,刘安安,秦梦,宋世金[7](2019)在《具有c轴择优的CuCr_(1-x)MgxO_2多晶的热电输运性质及Mg掺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c轴择优的CuCr_(1-x)MgxO_2(0≤x≤0. 08)系列多晶,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电阻率-温度曲线、Seebeck系数-温度曲线对样品的结构、热电输运和固溶度进行表征研究。随Mg掺杂量在x=0~0. 03范围内增加,多晶为铜铁矿单相结构,层状晶粒在ab面显着长大,(00l)取向因子最大达0. 53,晶界和孔隙显着减少,致密度依次提高;多晶呈热激活机制的半导体电输运行为,热激活能从0. 273 eV下降到0. 031 eV,室温电导率相应提高了3~4个数量级,高温下Seebeck系数从481. 2μV·K~(-1)减小到334. 7μV·K~(-1)。由于声子曳引的贡献,随温度升高,掺Mg样品的Seebeck系数增大。x>0. 03后,样品的热电输运性质基本保持不变,微观结构变化不大,在晶界处观察到MgCr_2O_4八面体尖晶石第二相,分析认为Mg掺杂的最大固溶度约为0. 03。随Mg~(2+)替代Cr~(3+)的增加,在靠近价带顶的上方引入受主能级并展宽,使电输运的热激活能显着下降,空穴载流子浓度增大;同时c轴择优取向使面内的输运分量增加,这都是电导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而载流子迁移率浮动是电导率提高的次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20期)
李晓欣,刘娇,王婷,邢茹,孙运斌[8](2019)在《Ce掺杂钙钛矿氧化物Gd_2NiMnO_6的磁性与磁热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传统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钙钛矿氧化物Gd_((2-x))Ce_xNiMnO_6(x=0,0.1)多晶样品。两样品均呈现良好的单相性;T>T_G样品为纯顺磁态,T_C<T<T_G为顺磁-铁磁共存态,在此温区两样品出现类Griffiths相,在较低温区(T<T_N)铁磁-反铁磁相互竞争,出现自旋团簇玻璃行为;两样品在外加磁场为7 T时出现最大磁熵变值ΔS_M,分别为-4.248,-3.850 J/(kg·K);计算可得它们的磁制冷效率(RCP)分别为301.60,265.60 J/kg,Gd_2NiMnO_6比Gd_(1.9)Ce_(0.1)NiMnO_6更具备作为高温区磁制冷材料的潜能;通过对Arrott曲线、重标定曲线以及Loop曲线的分析可知两样品的铁磁-顺磁转变均为二级相变。(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8期)
范保艳,苏东,刘晓燕,姜胜林[9](2019)在《钙离子在复合高温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晶界中掺杂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敏电阻应用广泛,能耐受较高温度,且稳定性优异。为了深入了解其特性,利用传统固相法对复合型Y2O3-YCr0. 5Mn0. 5O3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在保持其热敏电阻系数(B值)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室温下对高温热敏电阻在电阻率4. 35×103~1. 62×104Ω·cm范围内的调节。其中,B25/150的范围为1 585. 73~1 703. 91 K,B500/600的范围为2 954. 3~3 079. 55 K。该热敏电阻可在0~800℃的较宽温度范围内工作,作为高温热探测的探测元件极具潜力。(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叶茂,淡婷,史杰宾,王新旺,衣晓洋[10](2019)在《微量Sc掺杂Ti-V-Al合金马氏体相变与形状记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以及拉伸测试等手段对Sc掺杂Ti-V-Al高温形状记忆合金的马氏体相变,组织结构以及力学性能和形状记忆效应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含有微量Sc掺杂的Ti-V-Al合金室温下均为正交α″马氏体相;微量Sc掺杂,使Ti-V-Al合金的晶粒尺寸稍微细化;随着Sc含量的增加,相变温度持续升高;基于晶粒的细化,Ti-V-Al合金的伸长率得以提高;并且,Sc的添加使形状记忆效应提高了0. 5%。(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06期)
掺杂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溶胶-凝胶法对TiO_2进行Zn、Co单一掺杂及Co-Zn共掺杂改性。以大肠杆菌、金葡萄球菌、白念球菌为实验菌种,研究在可见光照射下各掺杂元素、反应因素对对抗菌活性的影响。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仪(BET)、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等测试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Zn离子掺杂可以引起TiO_2能级结构的变化,既可以接受TiO_2价带上的激发电子,也可以吸收光子使电子跃迁到TiO_2的导带上,另外Zn/TiO_2纳米材料中含有27%的ZnTiO_3,ZnTiO_3具有光催化活性,能够抑制菌种生长;Co/TiO_2纳米材料掺杂改性抗菌剂中,Co组分的存在通过抑制TiO_2的晶粒长大,使TiO_2晶粒尺寸减小,从而增大晶粒的比表面积。Co离子单掺杂在TiO_2能隙中引入了Co4f杂质能级,即TiO_2的价带与Co的4f电层间发生了迁移,生成捕获能级,降低了禁带宽度,增加了Co/TiO_2对可见光的吸收,增进抗菌剂的光催化性能,提高抗菌性;Co-Zn/TiO_2纳米材料的抗菌效果最优,Zn、Co共掺杂TiO_2促进了Zn、Co离子的溶出。由于Zn、Co离子本身也具有杀菌作用,它们渗透细菌细胞壁并抑制酶活性导致细菌死亡,但是可能由于对微生物攻击的目标不同,当微生物同时接触Zn和Co离子时,细胞膜上的不同位置都受到了攻击,导致更有效的损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掺杂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彭鹏,刘洪涛,武斌,汤庆鑫,刘云圻.氮掺杂石墨烯的p型场效应及其精细调控(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9
[2].时代,杨合,薛向欣.Zn、Co单掺杂及Co-Zn共掺杂TiO_2纳米材料协同抗菌效应的研究[J].功能材料.2019
[3].李小龙,陈丽,乔利杰.原子掺杂对a-Fe_2O_3薄膜阻氢效应的影响[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4].曹凤泽,陈红伟,藏宝,李晓欣,王婷.Fe掺杂多晶样品DyMn_(1-x)Fe_xO_3的磁热效应和电性[J].功能材料.2019
[5].李骏,王健安,吴雪,李兴冀,杨剑群.基区表面掺杂浓度对NPN型晶体管电离辐射效应的影响[J].现代应用物理.2019
[6].邱禹铭,江以航,鲁广昊.掺杂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应用进展[J].应用化学.2019
[7].崔凯,虞澜,刘安安,秦梦,宋世金.具有c轴择优的CuCr_(1-x)MgxO_2多晶的热电输运性质及Mg掺杂效应[J].材料导报.2019
[8].李晓欣,刘娇,王婷,邢茹,孙运斌.Ce掺杂钙钛矿氧化物Gd_2NiMnO_6的磁性与磁热效应[J].功能材料.2019
[9].范保艳,苏东,刘晓燕,姜胜林.钙离子在复合高温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晶界中掺杂效应的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叶茂,淡婷,史杰宾,王新旺,衣晓洋.微量Sc掺杂Ti-V-Al合金马氏体相变与形状记忆效应[J].金属热处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