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相多组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相,多组,交联,聚合物,乙烯,算法,岩心。
多相多组分论文文献综述
钟小侠[1](2019)在《超音速气水分离的多相多组分相变过程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Eular多相模型及基于汽液界面分子平衡的相变模型,发展超音速气水分离真实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相比于现有超音速分离过程的单相多组分且不考虑相变简化模型,新方法能够更好的揭示超音速气水分离过程的的优缺点。为天然气超音速分离器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9年14期)
高冉[2](2018)在《油藏多相多组分相平衡实验及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注气驱油等叁次采油技术在石油生产中广泛应用,形成了大量的多相多组分相平衡问题。同样,在油气生产运输过程中,也面临着蜡沉积、水合物形成和沥青质沉淀等多相多组分相平衡问题。因而,多相多组分相平衡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在国内外文献调研基础上,针对目前相平衡实验及相平衡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从多相多组分相平衡实验和计算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设计了用可视化的岩心筒进行膨胀实验的方法,并用真实原油进行了膨胀实验。同时,重新推导了多相多组分相平衡方程,重点分析了解存在的区间,构建了减少对初始值依赖的多相多组分相平衡方程的两种新的计算方法,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模拟器。并设计和开发了自动测试分析软件,对原来的方法和两种新方法进行了千万次的测试,证明了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具有稳定性、快速性等特点。本文取得了如下成果:(1)针对现有的油-气-水叁相膨胀实验难以清楚观察等问题,设计了可视化的膨胀实验方法。一共进行了四类25组乙烷/二氧化碳、Niobrara油(美国)和水的油-气两相和油-气-水叁相可视化膨胀实验。观察了流体的微观流动,填补了乙烷叁相膨胀实验的空白。(2)构造了新的多相多组分相平衡方程,论证了该方程在其对应的变量空间是单调连续递减的。基于该特点,设计了求解多相多组分相平衡方程的连续迭代算法,该方法极大地减少了对初始值的依赖,增加了求解的稳定性。并用Matlab语言将计算方法编写成了模拟器,用叁个机理算例、叁个文献算例和一个四相算例对该算法进行了测试,证明了本文提出的算法可以稳定求解多相相平衡问题。(3)针对多相多组分相平衡方程的连续迭代算法计算速度慢的问题,本文构造了求解多相多组分相平衡方程的牛顿-连续迭代算法。并用Matlab语言将算法编写成了模拟器,同时编写了一个随机生成多相多组分测试算例软件。通过对牛顿迭代算法、连续迭代算法和牛顿-连续迭代算法的近千万次的计算测试发现,本文所提出的牛顿-连续迭代算法可以高效稳定的解决所有多相多组分相平衡问题(包括牛顿迭代出错的问题),具有计算稳定、收敛直接、迭代步数少的优点。(4)现有的油-气-水叁相闪蒸计算忽略了烃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和含盐度(氯化钠)的影响,不能模拟水相的相消失过程。为此,本文建立考虑烃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和含盐度影响的相平衡计算模型,用Matlab语言编写新的油-气-水叁相闪蒸模拟器。用实验结果检验了该新算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考虑烃溶解和含盐影响的油-气-水叁相闪蒸模拟器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8-01)
张少峰,张光春,林亿超,邱健,邢海平[3](2017)在《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的发泡行为与相结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发泡技术可以将聚合物制备成高性能的轻质材料,在减重、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使用的聚合物发泡材料主要为单一组分聚合物,其综合性能的提高受到基体材料的制约。众所周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不同组成的聚合物形成多相多组分体系是开发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利用多相多组分体系制备成高性能的聚合物发泡材料研究报道很少。本工作以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为叁个基本聚合物,通过共聚合、共混与复合方法调控PE/PS、PP/PE体系的相结构,探索相结构对于材料体系在超临界CO2釜式发泡条件下的发泡行为,阐明发泡行为与相结构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材料体系相结构由"海-岛"结构转变为双连续相结构、分散相尺寸由微米尺寸转变为纳米尺寸,体系的发泡行为呈现出显着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可获得纳米泡孔结构。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的发泡材料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期刊2017-10-10)
罗院明[4](2017)在《狭窄血管内多组分多相血流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元凶,其中75%的病例是由粥样硬化斑块引发,且患病率仍在不断上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血流动力学计算分析技术是当前研究粥样斑块形成机理、评价粥样斑块危险程度及规划治疗方案、评价医疗器械设计可行性的重要手段。目前,两相流模型、非牛顿流体模型已在血流特性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这两种模型无法同时计算多种血液组分在血管中的分布情况,造成在研究粥样斑块机理中难以定量分析低密度脂蛋白(粥样斑块生长的直接诱因)浓度与粥样斑块生长的关系。本文将多组分流和多相流耦合起来形成多组分多相流模型,并运用到血流特性计算与分析中,能够同时计算红细胞、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等其他多种血液组分的浓度值,可实现对低密度脂蛋白的定量分析,进一步认识斑块的生长机制。本文主要研究结果与创新如下:1、在狭窄血管内对比分析了多组分多相流模型与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两相流模型结果的差异性,多组分多相流模型不仅能得到与非牛顿流体和两相流模型相接近的血流动力学特性结果及红细胞分布结果,还能够定量得到HDL和LDL浓度分布结果,分析比较表明,多组分多相流模型在血流动力学计算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在狭窄血管内基于多组分多相流模型分析了血流速度、红细胞压积、LDL扩散系数对血流特性的影响。血流速度的变化可导致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液组分浓度发生变化,并且在血流速度越大斑块越容易破裂,可知脉动血流条件下,血管内血流特性是不断变化的。红细胞压积的增大可导致近壁面血液流速减小,壁面切应力增大及压力梯度增加,可知红细胞压积高的患者斑块更易发生破裂。LDL扩散系数的降低仅改变LDL浓度值,将导致更多LDL渗透进入血管壁。3、基于多组分多相流模型分析了斑块几何参数对血流特性的影响。斑块高度的增加会导致斑块下游回流增强,斑块表面切应力和压力梯度增大,斑块破裂风险越高;还导致斑块上游血管和心脏负担增大,下游血液倒流可能性的增加;随着斑块高度的增加,流动分离位置LDL浓度先上升后下降,因此斑块生长速度也先增大后减小。斑块宽度越宽,斑块表面壁面切应力和压力梯度最大值减小,斑块破裂风险更低;流动分离位置LDL浓度最大值越低,斑块生长速度减小。血管相同狭窄率下,相较于对称斑块,非对称性斑块下游血液流动越复杂,斑块表面切应力和压力梯度值更大,斑块发生破裂的概率更高;同时斑块表面流动分离点LDL浓度更大,斑块生长速度更快。4、基于多组分多相流模型分析了重建颈动脉树内血流特性分布状况。发现在弯曲血管内侧出现了低流速、低壁面切应力使得该区域LDL浓度升高,形成了易导致斑块生成的血流环境。在左、右颈动脉分叉位置处,颈内动脉外侧均发现了斑块的存在,在斑块后方形成一个低流速和低壁面切应力区域,同时伴有回流和螺旋流,导致HDL、LDL在该区域浓度上升,红细胞浓度下降,易造成血管壁表面内皮细胞缺氧,血管壁通透性增大,更多的LDL会渗透进入血管壁,斑块会进一步生长。5、通过对患者左、右颈动脉树中血流特性对比分析可知,患者右颈动脉斑块已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不仅使斑块下游血液流动更为复杂,右颈内动脉供血量减少,右侧脑部血管供血不足;还将导致其他血管和心脏压力的增大,负担加重;在右侧颈动脉斑块表面出现了极高的壁面压力梯度和面切应力,斑块破裂的风险极大。研究表明,该患者应当及时接受治疗,以防发生突发性脑部疾病。狭窄血管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不仅与血流动力学参数有关,LDL浓度的异常更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生长的直接诱发因素。多组分多相流模型能够同时计算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多种血液组分浓度的结果,实现从力学影响和物质诱导两方面对斑块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及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评价。本文研究方法丰富了动脉疾病致病机理的研究手段,能够为临床医学相关研究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5-26)
朱跃,姜胜耀,杨星团,段日强[5](2015)在《MPS粒子法在多相多组分界面流动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近年来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育部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重点实验室采用MPS方法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包括MPS方法在液滴在靠近临界韦博数时的形成和破裂,多相流多组分界面流,蒸汽膜覆盖的液滴水力学特性,闪蒸射流,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赵越超,宋永臣,陈俊霖,杨明军,刘瑜[6](2015)在《多孔介质内多相多组分渗流磁共振成像检测实验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探头内径较小的磁共振成像仪器,设计了专用的小直径环压式岩心夹持器以及相应的实验配套系统,整套设备可以实现多孔介质内多相多组分渗流的可视化及量化分析实验研究,并以水驱及随后超临界CO2混相驱实验为案例详细介绍了该实验系统的使用步骤和方法,该系统对开展油气藏、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地下能源开采,以及温室气体地下埋存、地下水和污染物运移等领域的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5年06期)
马忠雷[7](2015)在《多相/多组分高性能热塑性聚合物的微孔发泡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孔聚合物(Microcellular polymers)是指泡孔尺寸为10μm左右、泡孔密度为109-1012个/cm3且泡孔分布均匀的新型泡沫材料。与未发泡及常规聚合物泡沫材料相比,微孔聚合物具有轻质高强、冲击强度高、疲劳寿命长、热稳定性好、导热系数和介电常数低等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轻质结构材料、微电子封装材料、汽车工业零部件和绝缘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被誉为“21世纪的新型材料”。近年来,微孔聚合物及其制备技术、泡孔成核及增长机理、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研究成为聚合物材料及其成型加工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通用聚合物,缺乏对高性能热塑性聚合物及其增强、共混体系的微孔发泡研究。本文以无定形聚碳酸酯(PC)、结晶性聚苯硫醚(PPS)和玻纤增强聚苯硫醚(PPS/GF)复合材料、结晶性聚苯硫醚/无定形聚醚砜(PPS/PES)和结晶性聚苯硫醚/结晶性聚醚醚酮(PPS/PEEK)共混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双螺杆熔融共混挤出法制备了纯聚合物、不同比例的PPS/GF复合材料及PPS/PES、PPS/PEEK共混物片材,并以超临界CO_2(SC-CO_2)为物理发泡剂,采用固态间歇发泡技术制备高性能聚合物微孔材料。通过旋转流变考察纤维含量和共混比例对复合材料与共混物流变性能的影响,通过DSC和XRD分析热性能和结晶行为,通过SEM研究加工条件、微观结构形态对微孔发泡行为及泡孔结构的影响,并对微孔发泡前后聚合物的拉伸、压缩、冲击、动态力学和介电等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论文对于多相/多组分高性能热塑性聚合物的微孔发泡及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PC中溶解的CO_2气体对聚合物有明显的增塑作用,使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发泡温度降低,Cha-Yoon模型能有效地预测PC/CO_2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气体饱和阶段通过一次卸压法和两次卸压法分别制得具有单峰和双峰泡孔尺寸分布的PC微孔材料,通过气泡核临界半径理论阐述了双峰PC微孔材料的制备机理。控制发泡温度为160°C时,可制得含有致密纳米孔结构的叁峰PC微孔材料,纳米孔结构的形成机理可归结为局部应力诱导成核的结果,即大泡孔在膨胀过程中形成局部拉伸应力,使气泡核形成的临界半径和自由能垒降低。相对密度和泡孔尺寸分布对PC微孔材料的宏观性能有显着的影响。随着相对密度增大,微孔材料的压缩强度、压缩模量、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增大。双峰PC微孔材料与单峰PC微孔材料相比具有更高的拉伸、压缩和动态力学性能。Gibson-Ashby理论模型在较低相对密度(<0.45)下能够准确地模拟单峰PC微孔材料压缩性能。微孔材料的介电性能只与材料的总孔隙率有关,而与微观泡孔结构如泡孔尺寸与分布、泡孔密度等无关。Maxwell-Garnett-spheres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微孔材料的介电常数与孔隙率之间的关系。(2)结晶和GF的存在改变了PPS基体中的气体扩散路径,使气体扩散速率和溶解度降低。通过调节纤维含量和加工条件能够可控制备具有不同微观结构和相对密度的轻质PPS/GF复合微孔材料。当发泡温度高于PPS的冷结晶温度(125°C)时,PPS/GF复合材料中纤维表面形成的横晶结构能够诱导异相泡孔成核产生致密的泡孔结构,形成由原有晶体、发泡过程中形成的球晶和横晶诱导异相泡孔成核的叁峰泡孔分布复合微孔材料。将熔融挤出并自然冷却的纯PPS在300°C压机上热处理10 min后经过快速淬火,发泡可制得超低介电PPS纳米孔材料。当孔隙率为0.79时,纳米孔材料的介电常数降低到1.33。微孔发泡后纯PPS及PPS/GF复合材料较发泡前均具有更高的比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和冲击强度。与纯PPS相比,PPS/GF复合微孔材料具有更高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更宽的玻璃化温度转变区间。(3)采用熔融共混挤出法制得质量配比为10:0、8:2、6:4、5:5、4:6、2:8和0:10的结晶性/无定形PPS/PES共混物片材。PPS组分有利于提高共混物的熔体流变性,无定形PES组分有利于提高共混物的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和冲击强度。随着PES含量的提高,PPS/PES共混物由单连续相结构转变为双连续相结构,CO_2气体扩散速率和气体饱和浓度增大。PPS/PES共混物的解吸动力学符合Fickian扩散理论。共混比例、相态结构、结晶度、气体浓度和发泡条件是影响PPS/PES共混物微孔发泡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控这些因素制得具有不同微观泡孔结构的PPS/PES共混物微孔材料。微孔发泡后PPS/PES共混物的比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和冲击强度均增大,介电常数降低。共混比例对动态力学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微孔发泡后纯PPS由于进一步结晶使储能模量增大,其他共混物和纯PES的储能模量和损耗因子均降低。(4)采用熔融共混挤出法制得质量配比为10:0、8:2、5:5、2:8和0:10的结晶性/结晶性PPS/PEEK共混物片材。将PPS和PEEK共混使共混物兼具PPS优良的熔体流变性和PEEK突出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并使共混物的结晶度提高。共混比例、结晶度和饱和条件是影响CO_2扩散速率和溶解度的重要因素。随着PEEK含量及饱和压力增大,共混物中的气体饱和浓度逐渐增大,PPS/PEEK(5:5)的结晶度较高使气体扩散系数降低。超临界CO_2饱和PPS/PEEK共混物在升温过程中出现双冷结晶峰现象,其中温度较低的冷结晶峰主要由气体诱导结晶引起,温度较高的冷结晶峰主要由热诱导结晶引起。共混拓宽了发泡体系的发泡温度区间,PPS相与PEEK相中的晶体结构、相界面、不同的基体强度及气体溶解度使微孔材料中形成尺寸更小、密度更大的多级泡孔结构。加工条件如饱和压力、发泡温度和发泡时间也是影响微孔材料泡孔尺寸与分布、泡孔密度的重要因素。微孔发泡使PPS/PEEK共混物的结晶度、比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增大,并使储能模量、损耗因子和介电常数降低。(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15-04-01)
刘灿培,宋伟飞,卢庆新[8](2014)在《多相多组分废弃EVA交联发泡物料的再生资源化工业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交联发泡固态多相多组分废弃物料在机械力化学的解交联下而资源化再生循环利用,通过力学性能和扫描电镜测试分析表明,解交联温度为170℃时最佳解交联时间是20~24 min。力化学解交联使废弃物料网络体型分子链的断裂或生成较小分子,这些小分子产物提高了物料的塑性和流动能力,解交联后物料表面的亚微形态光滑,相界面结合良好,获得了塑性,同时提高了力学性能,也使废弃物料资源化再生,应用于工业生产运动鞋。(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4年09期)
付宇航,赵述芳,王文坦,金涌,程易[9](2014)在《多相/多组分LBM模型及其在微流体领域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相/多组分流体在化工领域中广泛应用,通常伴随有组分传递、相变、界面的产生与运动、化学反应等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建立描述相应复杂体系的理论模型和模拟方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格子Boltzmann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介观模拟方法;多相/多组分格子Boltzmann模型具有易于追踪多相动态界面、壁面性质设定简单等优点,从物理模型到计算精度和速度都有很大的优势,尤其适合于模拟微化工系统下的多相多组分流动问题。以格子Boltzmann方法为基础,重点介绍了气液及液液体系多相/多组分LBM模型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微流体系统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于子望[10](2013)在《多相多组分THCM耦合过程机理研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地质科学领域中的温度-流体-化学-力(THCM)多场耦合问题,搜集国内外相关耦合理论,依据松弛耦合原理,利用FISH+FORTRAN语言,独立研发程序将TOUGHREACT与FLAC3D进行搭接,实现地质储存CO2及增强型地热系统领域多相多场耦合数值分析软件的开发。程序较为全面的考虑了耦合参数的种类及调整方式,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客观物理化学过程。利用研发程序,建立CO2地质储存理论算例、Salah场地模型,增强型地热系统中对井算例等数值模型,通过与监测资料及前人成果对比,对程序及相应界面在相关工程领域二维、叁维模拟中的准确性、适用性、可移植性进行验证,并对工程中各关键参数的发展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为相关领域实际工程中多场耦合数值模拟计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4-01)
多相多组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注气驱油等叁次采油技术在石油生产中广泛应用,形成了大量的多相多组分相平衡问题。同样,在油气生产运输过程中,也面临着蜡沉积、水合物形成和沥青质沉淀等多相多组分相平衡问题。因而,多相多组分相平衡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在国内外文献调研基础上,针对目前相平衡实验及相平衡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从多相多组分相平衡实验和计算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设计了用可视化的岩心筒进行膨胀实验的方法,并用真实原油进行了膨胀实验。同时,重新推导了多相多组分相平衡方程,重点分析了解存在的区间,构建了减少对初始值依赖的多相多组分相平衡方程的两种新的计算方法,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模拟器。并设计和开发了自动测试分析软件,对原来的方法和两种新方法进行了千万次的测试,证明了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具有稳定性、快速性等特点。本文取得了如下成果:(1)针对现有的油-气-水叁相膨胀实验难以清楚观察等问题,设计了可视化的膨胀实验方法。一共进行了四类25组乙烷/二氧化碳、Niobrara油(美国)和水的油-气两相和油-气-水叁相可视化膨胀实验。观察了流体的微观流动,填补了乙烷叁相膨胀实验的空白。(2)构造了新的多相多组分相平衡方程,论证了该方程在其对应的变量空间是单调连续递减的。基于该特点,设计了求解多相多组分相平衡方程的连续迭代算法,该方法极大地减少了对初始值的依赖,增加了求解的稳定性。并用Matlab语言将计算方法编写成了模拟器,用叁个机理算例、叁个文献算例和一个四相算例对该算法进行了测试,证明了本文提出的算法可以稳定求解多相相平衡问题。(3)针对多相多组分相平衡方程的连续迭代算法计算速度慢的问题,本文构造了求解多相多组分相平衡方程的牛顿-连续迭代算法。并用Matlab语言将算法编写成了模拟器,同时编写了一个随机生成多相多组分测试算例软件。通过对牛顿迭代算法、连续迭代算法和牛顿-连续迭代算法的近千万次的计算测试发现,本文所提出的牛顿-连续迭代算法可以高效稳定的解决所有多相多组分相平衡问题(包括牛顿迭代出错的问题),具有计算稳定、收敛直接、迭代步数少的优点。(4)现有的油-气-水叁相闪蒸计算忽略了烃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和含盐度(氯化钠)的影响,不能模拟水相的相消失过程。为此,本文建立考虑烃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和含盐度影响的相平衡计算模型,用Matlab语言编写新的油-气-水叁相闪蒸模拟器。用实验结果检验了该新算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考虑烃溶解和含盐影响的油-气-水叁相闪蒸模拟器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相多组分论文参考文献
[1].钟小侠.超音速气水分离的多相多组分相变过程模拟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
[2].高冉.油藏多相多组分相平衡实验及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3].张少峰,张光春,林亿超,邱健,邢海平.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的发泡行为与相结构关系[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2017
[4].罗院明.狭窄血管内多组分多相血流动力学研究[D].南昌大学.2017
[5].朱跃,姜胜耀,杨星团,段日强.MPS粒子法在多相多组分界面流动的应用[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6].赵越超,宋永臣,陈俊霖,杨明军,刘瑜.多孔介质内多相多组分渗流磁共振成像检测实验系统研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
[7].马忠雷.多相/多组分高性能热塑性聚合物的微孔发泡与性能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
[8].刘灿培,宋伟飞,卢庆新.多相多组分废弃EVA交联发泡物料的再生资源化工业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
[9].付宇航,赵述芳,王文坦,金涌,程易.多相/多组分LBM模型及其在微流体领域的应用[J].化工学报.2014
[10].于子望.多相多组分THCM耦合过程机理研究及其应用[D].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