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模型反演法计算水电站大坝基础弹性模量

混合模型反演法计算水电站大坝基础弹性模量

一、用混合模型反演法计算水电站坝基弹性模量(论文文献综述)

杨道学[1](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岩石微破裂演化声发射行为特征》文中认为我国已建与拟建的岩石工程项目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世界瞩目,在各类岩石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岩石的失稳破坏导致各类工程地质灾害问题愈演愈烈,成为制约岩石工程安全、进度及经济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声发射(AE)无损检测技术在各类岩石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应用十分广泛。针对目前基于AE行为的岩石微破裂演化机制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综合运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对水力耦合作用下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微破裂演化机制及AE行为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在岩石AE滤波及定位方面:针对AE信号的低信噪比、随机性强、非平稳性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EEMD-SCBSS的AE信号滤波算法;为了消除弹性波在岩石内部传播过程中速度对AE定位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到时时差PSO的未知波速AE定位算法;并基于MATLAB计算平台开发了一套“AE震源矩张量参数反演及震源破裂机制分析软件”,实现了对岩石微破裂过程中AE信号的滤波、未知波速AE定位及AE震源微破裂机制分析。(2)在AE震源产生机制的识别方面:由于AE信号在水中传播过程中衰减速率更快,造成数个AE接收传感器同时采集到同一个AE事件变得较为困难,进而导致矩张量反演理论在研究饱和状态下红砂岩试件变形破坏过程中微破裂演化机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矩张量反演理论在识别饱和状态下红砂岩微破裂演化过程中AE震源产生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二维深度残差卷积神经网络识别AE震源产生机制的新方法,通过将一维AE信号转换为二维数字图像,利用深度残差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二维数字图像中高级及抽象的AE震源特征进行提取,并成功地解决了饱和状态下红砂岩微破裂演化过程中AE震源产生机制的识别难题。(3)在不同断裂模式下岩石微破裂演化机制的研究方面:通过Mode Ⅰ与Ⅱ断裂试验测得了不同断裂模式条件下岩石微破裂过程中力学参数与AE行为特征,对不同断裂模式下的AE行为、载荷应力、断裂韧性、非断裂区域损伤量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地研究,构建了不同断裂模式下非断裂损伤区域损伤量与含水率之间的数学模型;从CCNBD试件在Mode Ⅰ与Ⅱ断裂过程中主要破坏模式的角度出发,对不同断裂模式下AE信号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广义最大周向应力准则推导了Mode Ⅱ断裂模式下CCNBD试件的临界断裂半径、初始起裂角度与含水率之间关系;通过SEM成像结果与AE震源空间分布信息证实了本文提出的非均胶结模型可行性,并利用非均胶结模型对Mode Ⅰ断裂过程中微裂纹扩展机制及断裂过程区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非均质砂岩在Mode Ⅰ断裂过程中微破裂演化机制。(4)在岩石微破裂时间效应的AE行为演化方面:基于统计力学与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岩石微破裂时间效应的含阻尼因子蠕变AE模型,该蠕变模型揭示了减速蠕变及等速蠕变阶AE行为与加速蠕变阶段AE行为的内在联系;利用奇异值分解法对累计AE事件数进行分析,实现了对加速蠕变阶段的定量识别;减速蠕变和等速蠕变阶段的AE波形为突变型,而加速蠕变阶段AE信号波形为突变型和连续型共存的形式,进而从AE波形特性的角度实现了对加速蠕变阶段的定量识别;最终利用弹性波动力学理论对AE波形特征与红砂岩微破裂时间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红砂岩微破裂时间效应的声发射行为演化特征。(5)针对水对岩石微破裂演化机制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AE技术、SEM成像、分形理论与ResNet50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红砂岩微破裂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岩石试件的破坏模式由以张拉型破裂为主导向以剪切型破裂为主导转变,表面的宏观裂纹数目也在逐渐地减少;张拉裂纹更容易聚集形成宏观裂纹,而剪切裂纹分布相对较为分散。并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SEM成像结果与ResNet50模型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实了ResNet50模型可以对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岩石微破裂过程中AE震源产生机制进行监测解译。

谢同,黄耀英,徐耀,丁胜勇,费大伟[2](2021)在《基于质量检测与安全监测数据的补强拱坝弹性模量反馈》文中指出针对施工期进行补强加固处理的高拱坝在长期服役后真实材料力学参数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本文依托某施工期补强碾压混凝土拱坝工程,首先采用钻孔取芯、大坝弹性波CT及表面波法(SASW)和现场普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大坝混凝土质量检测;进而基于变形监测资料对拱坝的实测位移进行定性分析;然后通过建立径向位移统计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接着采用正交设计-BP神经网络-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反演坝体和坝基的弹性模量。研究表明:该补强拱坝坝体内部混凝土强度基本在30 MPa以上,反演获得的坝体混凝土弹性模量为30.13~33.30 GPa。虽然该补强大坝拱冠梁处测点变形偏大且存在左、右岸变形不对称的现象,但结合运行期大坝质量检测成果以及参数反演结果,可认为目前补强拱坝运行状态良好,坝体混凝土能满足设计要求。

占良红[3](2020)在《考虑参数经时变异的补强混凝土重力坝稳定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大多数混凝土重力坝已步入高龄阶段,受长期的固-液-气耦合赋存环境所充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结构自身出现了不同程度老化和劣化问题,加之自身的天然缺陷问题,使得这些工程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此外,我国病险库坝的补强和修缮将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虽补强加固措施能在一定时间内提升大坝结构整体服役性能,但其难以阻止筑坝材料老化和坝体结构性能演化进程。为此,结合我国混凝土重力坝现状,通过考虑混凝土重力坝结构不确定参数的经时变异性和补强加固对其服役稳定安全性的综合影响,开展补强混凝土重力坝时变服役稳定安全性的评估和预测方法的研究,将对混凝土重力坝的运行维护和除险加固决策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借助数值模拟技术与方法、区间数学理论、中央抽样技术和区间反演等方法和理论基础上,以某高龄补强混凝土重力坝原型监测资料和设计资料为依托,考虑补强混凝土重力坝功能函数的高度非线性和参数随机性,充分挖掘和提炼长序列原型监测数据所蕴含信息,拟开展考虑参数经时变异的补强混凝土重力坝概率和非概率分析方法研究,依此为多病险除控实践下现役混凝土重力坝稳定安全性实施评估和预测,主要内容如下:(1)在对混凝土重力坝系统主要失效路径与失效模式的机理论述基础上,借助蒙特卡罗法和响应面法优势,融合时变可靠性理论提出了一种混凝土重力坝概率可靠度计算的响应面-蒙特卡罗法,结合某实际工程,开展了该大坝强度和抗滑稳定可靠性的安全评估,并考虑大坝结构参数的时变特性,实现了其服役性能的演化规律合理预测。(2)考虑传统可靠性理论应用于混凝土重力坝安全评估过程中,受其功能函数的高度非线性、非显性和计算结果过敏感等因素而制约的问题。基于凸模型发展了适于混凝土重力坝单元和体系的非概率可靠指标计算方法,研究了混凝土重力坝主要失效路径和失效模式识别的技术,集成监控模型和区间理论发展了一种混凝土重力坝区间参数界限的反演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一种基于响应面法的混凝土重力坝非概率可靠指标计算方法,结合实例工程实现了多失效模式下混凝土重力坝体系稳定安全性的有效评估。(3)在对混凝土重力坝体系非概率可靠性分析基础上,研究了补强加固措施对混凝土重力坝服役性能的影响机制,同时运用时变理论构建了补强混凝土重力坝时变非概率可靠性计算模型,探研了经补强混凝土重力坝时变非概率可靠指标计算的实用方法,结合某现役补强混凝土重力坝工程,考虑参数经时变异性和多种除控措施实施等双重因素影响,从非概率角度剖析了病险除控措施实践和材料老化衰减对混凝土重力坝服役可靠性的双重贡献。

李俊杰[4](2020)在《碾压混凝土坝工作状态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合应用复合材料的串并联模型、有限元数值模拟、回归分析、均匀设计法、BP神经网络、灰色聚类模型等理论与方法,对碾压混凝土坝施工层面的模拟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建立了碾压混凝土坝工作状态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工程实例对某碾压混凝土坝的工作状态进行了趋势性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监测情况,从定量与定性两个角度考虑,将仪器监测和外观形态项目作为碾压混凝土坝工作状态的评价对象,两者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互相补充,构建了碾压混凝土坝工作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类型的不同进行了权重的确定以及评价等级的划分。(2)针对碾压混凝土坝的层面特性,在并层等效理论的基础上对间歇期的碾压缝面进行等效扩大化处理,使有限元模型得到简化。根据碾压混凝土坝粘弹性模型的本构关系,利用Fortran软件结合ABAQUS对粘弹性模型进行二次开发,并采用均匀设计法与BP神经网络对碾压混凝土坝本体与层面的力学参数进行了反演分析。(3)根据评价指标不同,建立不同的安全监控模型,对受层面特性影响较大的评价指标,采用有限元对水压分量进行计算,构建安全监控混合模型;对于其他评价指标,直接根据监测数据采用统计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利用所建立的安全监控模型对未来短期内的效应量变化进行了预测。(4)针对综合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采用灰色聚类理论挖掘多指标、多层次之间的灰色关联,从而基于灰色聚类系数建立碾压混凝土坝工作状态综合评价模型,不仅可以直观地得出综合评判结果,还能揭示各指标中的潜在危险因素,对全面监控碾压混凝土坝安全有重要意义。

马恕君[5](2020)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的涌水与防护正反问题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大众对于交通的需求愈发强烈,相比于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发展已实现从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的历史性变化,为建设交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隧道工程是交通行业必不可少的一项,截止目前,我国的总隧道长度多达15285公里,隧道总数量多达16229个,我国隧道数量已居世界首位。在修建隧道的过程中,隧道渗、涌水现象一直以来都被公认是困扰隧道设计、施工、运用与管理的难题,隧道渗水或涌水问题占隧道常见病害的80%以上。运用适宜的、多元的设计方法,解决隧道支护与隧道涌水问题不仅能维护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更能保证隧道使用者的人身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旨在以隧道开挖过程中的涌水与防护为题,以边界元法参数反演技术为基础,以鸡公山隧道为实例,结合以基于M——C准则的局部拉裂破坏围岩安全系数为判据的强度折减方法,建立涌水隧道围岩支护结构正反分析与优化方法。基于无限大平面上的小孔洞问题,通过边界元中的假想应力法建立隧道围岩参数边界元反演方法。以各向均匀同性的圆形隧道的位移解析解,引入参数可辨识条件验证反演参数的唯一性,得出本文的待反演参数为弹性模量和侧压力系数;按照最大位移原则,确定隧道最佳量测内容为:拱顶下沉量与净空水平收敛量。通过反分析鸡公山隧道位移监测数据,求解得鸡公山隧道YK133+270断面的弹性模量为10.37GPa,侧压力系数为0.48。选取YK133+270断面地质条件相似的断面YK133+290进行模拟,比较该断面同一测线处的位移回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吻合程度,分析得二者相对误差为6.75%,表明隧道围岩位移反分析结果是可靠的;建立鸡公山隧道开挖模型,模拟并分析隧道开挖过程中涌水现象。受隧道开挖扰动,裂隙岩体的贮水特性及渗水特性发生改变,得出裂隙贯通是隧道渗水转变为隧道涌水的充分条件这一结论。结合鸡公山隧道大气降水等水源补给条件,确定注浆与敷设防水层的防水方式和“仰拱下设排水沟”的排水方式防治鸡公山隧道涌水;采用基于M——C准则的围岩局部拉裂破坏安全系数为判据,设计并模拟6个隧道支护结构方案,以强度折减法进行计算。综合隧道支护结构的安全系数大小、隧道拱顶沉降量、隧道底部隆起量以及经济因素这四个因素考虑,确定鸡公山隧道最优支护方案为:两腰锚杆6根、拱顶锚杆12根、底部衬砌厚度60cm、两腰及拱顶衬砌厚度45cm。

陈娉婷[6](2019)在《皂市水利枢纽大坝变形监控模型构建及指标拟定》文中指出皂市水利枢纽是一座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一)型水利枢纽工程,是继“98大水”之后,国务院批准的长江近期重点防洪建设工程之一。皂市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与江垭、宜冲桥(拟建)水库联合调度,可将澧水下游尾闾地区防洪标准由47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再配合三峡建库和松滋建闸,可提高到50年一遇洪水,可减轻西洞庭湖区防洪压力,防洪效益十分显着。保护皂市水利枢纽的安全运行,评估大坝安全状况,为确保大坝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持。为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凝土坝长期变形特性数值分析及安全监控方法”(NO.51769017)开展了“皂市水利枢纽大坝变形监控模型构建及指标拟定”的研究,构建了皂市水利枢纽碾压混凝土坝段及常态混凝土坝段安全监控模型,基于典型小概率法拟定上述两种坝段的变形安全监控指标。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水压、时效、温度等分量对大坝变形的影响特性,探究了建立统计模型的原理和方法。分别构建了皂市水利枢纽常态混凝土坝段、碾压混凝土坝段的统计模型,并对统计模型效果进行分析。(2)综合考虑碾压混凝土坝的材料特性,基于有限元法探究水压分量确定性模型表达式,引入碾压混凝土软弱夹层分量,在构建温度和时效分量统计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皂市水利枢纽碾压混凝土坝段的变形安全监控模型。(3)分析混凝土重力坝的变形过程和转异特征的基础上,探究混凝土重力坝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方法,以皂市水利枢纽常态混凝土坝段以及碾压混凝土典型坝段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典型小概率法拟定皂市混凝土重力坝安全监控指标。

陈浙新,龚久南[7](2019)在《重庆江口拱坝坝体弹性模量的反演》文中研究说明基于重庆江口拱坝原型位移监测资料,对大坝混凝土弹性模量进行反演。首先从逐步回归统计模型中分离出位移水压分量,建立拱梁分载模型,推求假设坝体混凝土弹性模量时的水压分量,再建立混合模型进而反演得到坝体混凝土综合弹性模量。结果表明,以拱梁分载法和统计分析法为主要手段反演拱坝坝体混凝土综合弹性模量是可行的。

袁冬阳[8](2019)在《基于多元时空信息挖掘的混凝土重力坝变形体征监控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现役混凝土坝无论是建设数量还是建造规模均居世界首位,其长效健康服役关乎整个水工程的安危。服役期内混凝土坝受外部环境荷载与内部材料性能演变协同作用,大坝结构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性能退化问题。依托大坝原型监测资料有效建立安全监控模型,合理感知并诠释大坝结构运行性能、保障大坝服役安全是坝工界长期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为此,本文以重力坝为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与原型观测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开展运行期混凝土重力坝变形体征监控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考虑到原型监测资料难免存在数据缺失与数据异常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监测数据对大坝运行性态的诠释能力,结合核独立主成分分析与极限学习机构建了融合多源时空信息的监测数据缺失插补模型;另外,利用奇异谱分析与3?准则提出了监测数据奇异点诊断方法。(2)伴随服役年限的增加,筑坝材料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与性能退化,大坝结构材料参数较设计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考虑到实际工程领域中监测资料存在一定误差,而基于确定性结构参数与物理模型获取的结构分析结果难免失真,故结合粗糙集理论与神经网络原理建立了混凝土坝材料参数区间反演模型。(3)鉴于传统监控模型中变形与环境因素间函数关系尚未完全明了,推导了大坝与库区泥沙淤积间的函数关系,并提出了基于鸡群算法优化的相关向量机构建了变形监控统计模型;此外,为较好地联系大坝系统结构性态演变特征,在材料参数反演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变形监控混合模型。(4)变形预警指标是对大坝运行性态加以反馈和控制的重要指标,在介绍结构分析法与典型小概率法拟定变形预警指标方法的基础上,基于前述变形监测资料正反分析结果拟定了相应的水平变形预警指标。

程立[9](2017)在《特高拱坝变形破坏的机制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高拱坝是水电开发中重要坝型,近年来随着锦屏一级等7座坝高超过200m的特高拱坝先后建成并蓄水运行,这为特高拱坝建设积攒了丰富资料和宝贵经验;而工程实践中,卸荷松弛、谷幅收缩等设计期未充分重视且常规方法难以准确定量分析的变形破坏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研究了特高拱坝超载中变形稳定与开裂破坏的演化过程、边坡卸荷松弛与异常变形的机理及对特高拱坝稳定性的影响;将特高拱坝变形破坏的相关关键问题统一到不平衡力框架中,指出特高拱坝稳定与控制的典型特征。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将不平衡力、塑性余能范数分别作为结构局部和整体的损伤开裂评价指标,指出位移形式有限元法无法放松变形协调条件是不平衡力产生的根源;通过模型试验和现场监测,验证不平衡力在分析岩体及结构面变形破坏中的有效性。分析岩体结构超载过程中变形破坏的演化过程;通过将弹塑性迭代步类比为时间步,论述最小塑性余能原理,为岩体结构的变形破坏分析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整理模型试验技术与评价标准,开发数字化操作系统。分析特高拱坝的试验成果,研究其破坏全过程和3K安全系数的意义及控制关键;提出一套数值求解3K安全系数的近似方法,并与模型试验成果良好的验证。指出相比于一般高拱坝,特高拱坝的安全水平显着降低等重要特征;探索K2与坝趾区压裂破坏的密切关系,强调下游坝趾区贴角的加固效果。(3)结合锦屏一级工程实例,反演混凝土及基础岩体的力学参数,数值模拟锦屏一级拱坝的破坏演化过程,求解3K安全系数并指出薄弱区,使用模型试验进行验证。结合类比法,分析基础加固效果和设计参数的可靠性。(4)论述不平衡力分析卸荷松弛的理论基础。使用不平衡力分析白鹤滩左岸建基面开挖过程中变形与松弛演化;结合现场监测验证成果有效性。评价预设保护层和锚索锚固对卸荷松弛的控制作用。分析建基面松弛对拱坝变形稳定与开裂的影响,提出白鹤滩左岸建基面的优化建议并被工程采纳。(5)探讨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不适用于蓄水初期边坡异常变形分析的原因,提出了裂隙岩体非饱和有效应力原理。指出裂隙岩体中裂隙与孔隙之间存在非平衡压力差使岩体屈服区回缩并产生塑性变形是谷幅收缩等边坡异常变形的主要因素。模拟了锦屏一级拱坝蓄水初期边坡变形场,边坡变形的计算值与监测值拟合较好;计算表明边坡异常变形对坝体稳定性影响较小。

彭圣军[10](2014)在《混凝土坝安全监控模型数值优化及变位预警指标研究》文中提出大坝原型观测数据处理是其安全监控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针对大坝安全监控模型的拟合残差、分量提取及指标拟定等内容,综合运用统计学方法、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混沌理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与有限元法等方法,以混凝土坝为研究对象,结合大坝位移原型观测资料,在建立混凝土坝安全监控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监控模型的数值优化方法,探究了大坝主要物理力学参数的反演方法,并给出了大坝变位预警指标的拟定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混凝土坝安全监控模型的构建方法,利用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算法,融合混沌理论,运用相空间重构等技术,对大坝位移拟合残差进行预测,并将残差预测项作为位移监控模型的混沌因子,据此构建了考虑残差混沌因子的混凝土坝位移混沌混合监控模型,并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2)探讨了混凝土坝综合弹性模量的反演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够反映大坝位移和坝体弹性模量间非线性映射关系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反演算法,并利用MATLAB平台,研制了基于LS-SVM算法的反分析程序。(3)分析了服役期混凝土重力坝和拱坝的变形过程和转异特征,并在对大坝正反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混凝土坝变位预警指标的拟定方法。(4)以某在役混凝土重力坝为例,在分析其水平位移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基于上述理论与方法,构建了该坝位移统计模型、混合模型及考虑残差混沌因子的混沌混合模型;并结合其典型坝段位移监测资料及正反分析成果,拟定了该坝变位预警指标,为评判大坝安全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用混合模型反演法计算水电站坝基弹性模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混合模型反演法计算水电站坝基弹性模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学习的岩石微破裂演化声发射行为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度学习在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应用
        1.2.2 岩石微破裂过程中声发射行为
        1.2.3 岩石微破裂演化机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方案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岩石微破裂过程中声发射定位算法
    2.1 概述
    2.2 基于EEMD-SBCSS的声发射信号滤波算法
        2.2.1 小波阈值滤波基本原理
        2.2.2 EEMD-SCBSS滤波基本原理
        2.2.3 滤波算法性能评价标准
        2.2.4 数值仿真分析
        2.2.5 实测数据分析
    2.3 声发射信号初至到时及初至振幅自动拾取
        2.3.1 STA/LTA算法
        2.3.2 AR-AIC算法
    2.4 基于到时时差PSO的未知波速声发射定位算法
        2.4.1 基于到时时差的已知波速声发射定位算法
        2.4.2 基于PSO的未知波速声发射定位算法
        2.4.3 基于到时时差PSO的未知波速声发射定位算法基本原理
        2.4.4 PSO算法参数选取及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石微破裂声发射震源识别
    3.1 概述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岩石试件制作
        3.2.2 孔隙率及相关物理参数测量
        3.2.3 试验方案
    3.3 基于矩张量理论的声发射震源识别
        3.3.1 矩张量理论分析岩石微破裂过程声发射震源的基本原理
        3.3.2 绝对矩张量反演基本原理
        3.3.3 基于矩张量反演理论判别岩石破裂类型的分类方法
        3.3.4 试验结果分析
    3.4 基于Res Net模型的声发射震源识别
        3.4.1 二维ResNet模型的基本原理
        3.4.2 ResNet模型基本框架
        3.4.3 数据来源
        3.4.4 数据预处理
        3.4.5 ResNet模型的软硬件设备及相关参数设置
        3.4.6 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odeⅠ与Ⅱ断裂过程中微破裂演化机制及声发射行为
    4.1 概述
    4.2 岩石断裂力学基础理论
    4.3 试件材料及试验方案
        4.3.1 人字形切槽巴西圆盘试件制备
        4.3.2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CCNBD试件的基本物理参数
        4.3.3 试验设备及方案
    4.4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Mode Ⅰ与 Ⅱ断裂过程中微破裂演化特征
        4.4.1 Mode Ⅰ与 Ⅱ断裂过程中力学特性
        4.4.2 Mode Ⅰ和 Ⅱ断裂过程中非断裂区域的损伤演化特征
        4.4.3 Mode Ⅰ断裂过程中微破裂演化机制的数值模拟分析
        4.4.4 Mode Ⅰ与 Ⅱ断裂过程中断裂韧度演化特征
        4.4.5 基于广义最大周向应力准则的CCNBD试件断裂韧性分析
    4.5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Mode Ⅰ和 Ⅱ断裂过程中声发射行为演化特征
        4.5.1 声发射信号频域信息的演化特征
        4.5.2 声发射信号的RA-AF值分布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岩石微破裂时间效应的声发射行为
    5.1 概述
    5.2 红砂岩微破裂时间效应的声发射试验
        5.2.1 .试件制备与设备
        5.2.2 试验方案
    5.3 红砂岩微破裂时间效应的含阻尼因子蠕变声发射模型
    5.4 含阻尼因子岩石蠕变声发射模型的参数反演
        5.4.1 模拟退火混合粒子群算法
        5.4.2 反演计算及效果分析
    5.5 基于声发射行为定量识别红砂岩加速蠕变阶段
        5.5.1 基于奇异值分解原理定量识别红砂岩试件的加速蠕变阶段
        5.5.2 基于声发射信号波形定量识别红砂岩试件的加速蠕变阶段
    5.6 微破裂演化机制与声发射行为之间关系的探讨
        5.6.1 阻尼因子的物理意义探讨
        5.6.2 含阻尼因子蠕变声发射模型与微破裂演化机制之间关系探讨
        5.6.3 声发射时域波形特征与微破裂演化机制之间关系探讨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岩石的微观-宏观裂纹演化特征
    6.1 概述
    6.2 水岩劣化作用的基本原理
    6.3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岩石微破裂声发射试验
        6.3.1 试验设备
        6.3.2 不同含水条件下红砂岩试件的制备
        6.3.3 试验方案
    6.4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红砂岩微破裂过程中力学性质的演化特征
    6.5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红砂岩微破裂过程中声发射行为演化特征
        6.5.1 声发射能量演化特征
        6.5.2 声发射时频参数特征分析
    6.6 含水率对红砂岩破坏模式演化特征的影响
        6.6.1 高斯混合模型基本原理
        6.6.2 基于声发射行为与数值模拟的红砂岩破坏模式研究
    6.7 含水率对红砂岩微破裂过程中微观-宏观裂纹演化特征的影响
        6.7.1 含水率对红砂岩微破裂演化机制的影响
        6.7.2 含水率对宏观裂纹演化特征的影响
        6.7.3 含水率对宏观裂纹分形维数的影响
    6.8 基于ResNet50模型的红砂岩微破裂演化机制研究
        6.8.1 干燥状态下红砂岩微破裂演化机制
        6.8.2 饱和状态下红砂岩微破裂演化机制
    6.9 水对岩石微破裂演化机制影响的探讨
        6.9.1 水对红砂岩力学性质影响的探讨
        6.9.2 水对微观-宏观裂纹演化机制影响的探讨
    6.10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基于质量检测与安全监测数据的补强拱坝弹性模量反馈(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补强拱坝质量检测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大坝质量检测分析
3 补强拱坝变形监测资料分析
    3.1 变形监测布置
    3.2 变形监测资料应用分析
    3.3 径向位移统计模型建立
    3.4 径向位移定量分析
4 补强拱坝弹性模量优化反演分析
    4.1 优化反演原理
    4.2 参数优化反演
        4.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2.2 参数范围及计算工况选取
        4.2.3 参数反演训练样本
        4.2.4 参数反演结果分析
5 结论

(3)考虑参数经时变异的补强混凝土重力坝稳定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补强混凝土坝服役性能评估研究现状
        1.2.2 补强混凝土重力坝的服役性能评估
    1.3 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考虑参数时变的混凝土重力坝的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
    2.1 概述
    2.2 混凝土重力坝失效路径和失效模式分析
        2.2.1 混凝土重力坝失效路径分析
        2.2.2 混凝土重力坝系统失效模式
    2.3 基于响应面的混凝土重力坝时变可靠性计算模型
        2.3.1 混凝土重力坝时变失效概率基本理论
        2.3.2 基于响应面法的混凝土重力坝可靠度计算
    2.4 工程实例
        2.4.1 工程资料
        2.4.2 有限元模型与计算参数
        2.4.3 混凝土重力坝可靠度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区间参数反演的混凝土重力坝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
    3.1 概述
    3.2 混凝土重力坝非概率可靠性计算模型
        3.2.1 基于区间变量的结构非概率可靠性计算模型
        3.2.2 混凝土重力坝单元与体系非概率可靠指标计算模型
    3.3 混凝土重力坝区间参数界限的反演
        3.3.1 混凝土重力坝变形安全区间混合监控模型
        3.3.2 基于区间混合监控模型的混凝土重力坝不确定参数界限反演
    3.4 混凝土重力坝的非概率可靠性指标计算方法
        3.4.1 基于响应面法的非概率可靠性指标计算
        3.4.2 混凝土重力坝单元与体系非概率可靠指标计算流程
    3.5 工程实例
        3.5.1 工程概况及模型建立
        3.5.2 不确定参数界限反演
        3.5.3 混凝土重力坝非概率可靠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除险加固影响的混凝土重力坝时变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
    4.1 概述
    4.2 混凝土重力坝时变体系非概率可靠度计算模型
        4.2.1 补强混凝土重力坝服役性能演化机制研究
        4.2.2 重力坝时变体系非概率可靠性计算模型
    4.3 补强混凝土重力坝时变体系非概率可靠指标计算方法
        4.3.1 基于响应面法的补强重力坝单元非概率可靠指标计算
        4.3.2 补强混凝土重力坝时变体系的非概率可靠指标计算
    4.4 工程实例
        4.4.1 工程资料
        4.4.2 模型建立及区间参数确定
        4.4.3 加固前后混凝土重力坝的非概率可靠指标演化规律研究
        4.4.4 混凝土重力坝除险加固后时变非概率可靠指标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碾压混凝土坝工作状态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碾压混凝土坝工作状态评价对象与方法
        1.2.2 碾压混凝土坝的结构分析方法
    1.3 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碾压混凝土坝工作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1 构建碾压混凝土坝工作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1.2 碾压混凝土坝工作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2.2.1 定性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
        2.2.2 定量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碾压混凝土坝变形安全评价
    3.1 碾压混凝土坝变形安全监控及评价方法
        3.1.1 变形监控模型
        3.1.2 变形状态评判
    3.2 碾压混凝土坝材料本构模型及变形等效计算方法
        3.2.1 材料本构关系
        3.2.2 层面变形等效计算方法
    3.3 变形参数反演分析
        3.3.1 粘弹性力学参数反演原理
        3.3.2 反演优化方法
    3.4 工程实例
        3.4.1 变形参数反演分析
        3.4.2 变形安全监控模型计算
        3.4.3 变形指标安全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碾压混凝土坝渗流安全评价
    4.1 碾压混凝土坝渗流安全监控及评价方法
        4.1.1 渗流监控模型
        4.1.2 渗流状态评判
    4.2 碾压混凝土坝渗流计算模型
        4.2.1 碾压混凝土坝的渗流特性
        4.2.2 碾压混凝土坝稳定渗流场有限元分析
        4.2.3 层面渗流等效处理
    4.3 工程实例
    4.4 本章小结
5 碾压混凝土坝工作状态综合评价模型
    5.1 评价指标等级划分
        5.1.1 定性指标等级划分
        5.1.2 定量指标等级划分
    5.2 基于灰色聚类理论的工作状态综合评价
        5.2.1 不确定系统的特征
        5.2.2 灰色聚类理论
        5.2.3 基于灰色聚类理论的工作状态综合评价模型
    5.3 工程实例
        5.3.1 效应量监控模型分析计算以及灰类等级划分
        5.3.2 灰色聚类分析模型综合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隧道开挖过程中的涌水与防护正反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反分析简述
        1.2.2 反分析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1.2.3 隧道涌水正反分析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确定待反演参数及反演围岩参数
    2.1 确定待反演参数
        2.1.1 圆形隧道位移解析解
        2.1.2 参数可辨识条件
        2.1.3 反演结果唯一性分析
    2.2 反分析围岩参数方法
        2.2.1 假想应力法
        2.2.2 反分析围岩参数
    2.3 小结
3 位移监测点布置与鸡公山隧道围岩参数反演
    3.1 位移监测点布置原则及其优化布置
        3.1.1 监测点布置原则及其量测内容
        3.1.2 监测点优化布置判据
        3.1.3 圆形隧道位移监测点的优化布置分析
    3.2 鸡公山隧道围岩参数反演
        3.2.1 鸡公山隧道工程地质
        3.2.2 位移监测数据
        3.2.3 反演结果分析
    3.3 小结
4 隧道开挖渗流场分析及防、排水技术分析
    4.1 鸡公山隧道涌水模型建立
        4.1.1 正演模型建立
        4.1.2 参数选取
    4.2 隧道开挖的渗流场分析
        4.2.1 渗流场分析
        4.2.2 隧道涌水机理分析
    4.3 隧道防、排水技术分析
        4.3.1 隧道防水技术分析
        4.3.2 隧道排水方式分析
    4.4 小结
5 鸡公山隧道围岩结构正分析及支护结构优化
    5.1 鸡公山隧道开挖的位移场分析
        5.1.1 双洞隧道塑性变形分析
        5.1.2 双洞隧道位移场分析
    5.2 支护结构优化判据及准则
        5.2.1 隧道围岩稳定性准则
        5.2.2 隧道围岩稳定性判据
    5.3 鸡公山隧道支护结构优化
    5.4 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皂市水利枢纽大坝变形监控模型构建及指标拟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大坝安全监控模型的研究现状
        1.2.3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拟定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皂市水利枢纽大坝统计模型构建
    2.1 工程及地质概况
    2.2 监测布置
    2.3 大坝的监测环境量与效应量
        2.3.1 环境量
        2.3.2 降雨量
        2.3.3 效应量
    2.4 皂市水利枢纽统计模型构建
        2.4.1 皂市水利枢纽统计模型因子选择
    2.5 逐步回归分析法
    2.6 模型效果检验
    2.7 皂市水利枢纽第6#坝段统计模型构建
        2.7.1 统计模型逐步回归参数估计
        2.7.2 统计模型构建分析
    2.8 皂市水利枢纽第9#坝段统计模型构建
        2.8.1 统计模型逐步回归参数估计
        2.8.2 统计模型构建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皂市水利枢纽大坝混合模型构建
    3.1 常态混凝土重力坝安全监控混合模型各分量构成
        3.1.1 常态混凝土分量表达式
        3.1.2 常态混凝土重力坝安全监控混合模型表达式
    3.2 皂市水利枢纽第9#坝段常态混凝土重力坝混合模型构建
        3.2.1 混合模型表达式
        3.2.2 混合模型逐步回归参数估计
        3.2.3 混合模型效果分析
    3.3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安全监控混合模型
        3.3.1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变形监控混合模型表达式
    3.4 皂市水利枢纽第6#坝段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混合模型构建
        3.4.1 混合模型表达式
        3.4.2 混合模型逐步回归参数估计
        3.4.3 混合模型效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皂市水利枢纽安全监控指标拟定
    4.1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变形过程及转异特征
    4.2 安全监控指标拟定准则
    4.3 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方法概述
    4.4 皂市水利枢纽典型坝段监控指标拟定
        4.4.1 第6#坝段典型小概率法指标拟定
        4.4.2 第9#坝段典型小概率法指标拟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重庆江口拱坝坝体弹性模量的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反演分析原理和方法
2 重庆江口拱坝坝体弹模的反演
    2.1 工程概况
    2.2 拱梁分载模型
    2.3 反演分析结果
3 结语

(8)基于多元时空信息挖掘的混凝土重力坝变形体征监控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原型监测资料处理方法
        1.2.2 材料参数反演
        1.2.3 变形监控模型
        1.2.4 变形预警指标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挖掘
    2.1 概述
    2.2 基于KPCA-ELM的变形监测缺失数据插补模型
        2.2.1 核主成分分析(KPCA)
        2.2.2 极限学习机(ELM)
        2.2.3 基于KPCA-ELM的变形监测缺失数据插补步骤
    2.3 基于SSA-3σ准则的监测数据变异点诊断方法
        2.3.1 奇异谱分析(SSA)
        2.3.2 拉依达准则(3σ准则)
        2.3.3 基于SSA-3σ准则的变异点诊断
    2.4 算例分析
        2.4.1 缺失数据插补
        2.4.2 变异点识别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粗糙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坝材料参数区间反演
    3.1 概述
    3.2 基于粗糙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坝材料参数区间反分析模型
        3.2.1 区间分析理论
        3.2.2 粗糙集理论
        3.2.3 具有区间参数反演功能的粗糙神经网络模型
    3.3 混凝土坝材料参数区间反演
    3.4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顾及多元环境效应混凝土重力坝变形监控模型
    4.1 概述
    4.2 顾及多元环境效应改进的混凝土坝变形监控模型
        4.2.1 混凝土坝变形监控基本理论
        4.2.2 顾及多元环境效应改进的混凝土坝变形监控理论
        4.2.3 基于SSA-CSO-RVM的变形监控统计模型
    4.3 混凝土坝变形监控混合模型
    4.4 算例分析
        4.4.1 变形监控统计模型
        4.4.2 变形监控混合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凝土重力坝运行效力变形预警指标
    5.1 概述
    5.2 混凝土坝变形预警指标拟定方法
        5.2.1 基本原理
        5.2.2 结构分析法
        5.2.3 典型小概率法
    5.3 算例分析
        5.3.1 结构分析法
        5.3.2 典型小概率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特高拱坝变形破坏的机制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工程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特高拱坝稳定性研究综述
        1.2.1 应力控制及拱梁分载法
        1.2.2 刚体极限平衡法
        1.2.3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1.2.4 数值分析方法
        1.2.5 能量法
    1.3 特高拱坝坝基开挖松弛破坏研究综述
    1.4 蓄水期枢纽区异常变形研究综述
        1.4.1 蓄水期枢纽区异常变形现象
        1.4.2 蓄水期枢纽区异常变形机理
        1.4.3 蓄水期枢纽区异常变形的模拟及对坝体影响
        1.4.4 蓄水期枢纽区水岩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工作及核心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主要工作
        1.5.3 创新点
第2章 不平衡力分析岩体结构变形破坏的理论基础
    2.1 本章引言
    2.2 变形与破坏分析的基本原理
    2.3 弹塑性迭代过程
    2.4 不平衡力性质的讨论
    2.5 最小塑性余能原理的证明与讨论
    2.6 持续增载过程中结构破坏分析
    2.7 结构非弹性变形破坏分析的热力学基础
        2.7.1 Rice内变量理论及格林非弹性体综述
        2.7.2 格林弹性体的Hamilton原理
        2.7.3 格林非弹性体的准Hamilton原理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特高拱坝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3.1 本章引言
    3.2 基于小块体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技术进展
        3.2.1 重晶石粉胶结相似材料
        3.2.2 小块体压制设备
        3.2.3 岩体裂隙及结构面的模拟方法
        3.2.4 全桥法的简易位移计
        3.2.5 伺服加载系统及缸壁摩擦处理方法
    3.3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数字化操作系统
    3.4 特高拱坝的3K安全系数与关键控制研究
        3.4.1 起裂安全系数K1与坝踵拉裂
        3.4.2 整体非线性变形安全系数K2与坝趾压裂
        3.4.3极限承载安全系数K3
    3.5 基于变形加固理论的高拱坝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3.6 基于变形加固理论的3K安全系数数值求解
        3.6.1 起裂安全系数K1与不平衡力
        3.6.2 整体非线性变形安全系数K2与屈服区体积
        3.6.3 极限承载安全系数K3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锦屏一级拱坝变形破坏分析及加固控制研究
    4.1 本章引言
    4.2 工程概况及计算模型
        4.2.1 锦屏一级工程概况
        4.2.2 有限元网格
        4.2.3 计算参数
        4.2.4 计算方案
    4.3 混凝土和基础的材料参数反演
        4.3.1 参数反演方法
        4.3.2 2014 年2月的材料参数的反演
        4.3.3 反演参数对第四阶段蓄水的适用性
    4.4 基于不平衡力的锦屏一级拱坝变形破坏分析
        4.4.1 坝体体型及荷载比
        4.4.2 坝体位移与应力
        4.4.3 坝体屈服区分析
        4.4.4 塑性余能范数分析
        4.4.5 坝趾、坝踵及坝肩不平衡力分析
        4.4.6 重要结构面的屈服区和不平衡力分析
        4.4.7 3 K安全系数的数值求解
        4.4.8 本节小结
    4.5 模型试验与数值计算的对比验证
        4.5.1 相似比尺及模型试验设计
        4.5.2 坝体变形及应力的非对称性对比
        4.5.3 坝体开裂破坏对比
        4.5.4 结构面相对变形及破坏对比
    4.6 断层不平衡力与现场位移监测值的对应
    4.7 基础加固措施的效果评价
        4.7.1 坝体的位移及屈服区分析
        4.7.2 3 K安全系数对比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特高拱坝建基面卸荷松弛及其对拱坝影响研究
    5.1 本章引言
    5.2 不平衡力驱动非平衡演化
    5.3 卸荷计算方法与模型
        5.3.1 开挖卸荷松弛模拟方法
        5.3.2 锚索模拟方法
        5.3.3 有限元模型
        5.3.4 材料参数与计算程序
        5.3.5 地应力反演分析
    5.4 白鹤滩左岸特征及基础处理措施概况
        5.4.1 白鹤滩体型及左岸坝基特征
        5.4.2 白鹤滩左岸开挖基础处理措施
        5.4.3 白鹤滩左岸开挖卸荷松弛情况介绍
    5.5 无基础处理措施的卸荷松弛分析
        5.5.1 开挖至630m高程时的松弛卸荷分析
        5.5.2 开挖过程中不平衡力变化分析
        5.5.3 开挖过程中位移变化分析
    5.6 基础处理对建基面卸荷松弛的影响
        5.6.1 预设保护层效果分析
        5.6.2 边坡锚固影响分析
    5.7 建基面卸荷松弛对拱坝稳定性影响
        5.7.1 松弛影响的模拟方法及参数选取
        5.7.2 松弛对位移和应力影响
        5.7.3 松弛对整体稳定性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不平衡力的特高拱坝建基面优化研究
    6.1 本章引言
    6.2 计算模型及方案
        6.2.1 左岸建基面开挖卸荷松弛计算对比方案
        6.2.2 整体稳定性及抗滑稳定性计算对比方案
    6.3 左岸建基面开挖卸荷对比分析
    6.4 拱坝整体稳定性对比分析
    6.5 关键滑块抗滑稳定性对比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初期蓄水期边坡异常变形机制及对拱坝影响研究
    7.1 本章引言
    7.2 饱和渗流分析及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
    7.3 裂隙岩体非饱和有效应力原理
        7.3.1 Terzaghi有效应力不适用蓄水初期的讨论
        7.3.2 裂隙岩体非饱和有效应力原理
        7.3.3 裂隙水压力系数取值的讨论
    7.4 非饱和有效应力原理的有限元实现
    7.5 蓄水初期库盆变形及对拱坝影响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成果与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混凝土坝安全监控模型数值优化及变位预警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问题的提出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混凝土坝位移监控模型及其数值优化
    2.1 概述
    2.2 常见回归分析法
        2.2.1 多元回归分析法
        2.2.2 逐步回归分析法
    2.3 混凝土坝位移常规监控模型
        2.3.1 混凝土坝位移统计模型
        2.3.2 混凝土坝位移确定性模型
        2.3.3 混凝土坝位移混合模型
    2.4 考虑残差混沌因子的位移混沌混合监控模型
        2.4.1 BP 神经网络结构与算法
        2.4.2 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
        2.4.3 遗传算法改进 BP 神经网络
        2.4.4 位移混沌混合监控模型的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 LS-SVM 的大坝综合弹性模量反演
    3.1 概述
    3.2 混凝土坝弹性模量反演的原理及方法
        3.2.1 基本原理
        3.2.2 基本方法
    3.3 基于 LS-SVM 的大坝弹性模量反演
        3.3.1 SVM 的基本原理
        3.3.2 SVM 分类问题
        3.3.3 SVM 回归问题
        3.3.4 LS-SVM 回归原理
        3.3.5 基于 LS-SVM 的弹性模量反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凝土坝变位预警指标拟定方法
    4.1 概述
    4.2 混凝土坝变形过程与转异特征
    4.3 拟定监控指标的准则
    4.4 拟定混凝土坝位移监控指标的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应用实例
    5.1 工程概况
        5.1.1 基本资料
        5.1.2 大坝位移测点的布设
        5.1.3 环境量监测资料分析
    5.2 混凝土坝位移常规监控模型
        5.2.1 混凝土坝位移统计模型
        5.2.2 混凝土坝位移混合模型
    5.3 混凝土坝位移混沌混合监控模型
    5.4 混凝土坝综合弹性模量反演
    5.5 混凝土坝位移监控指标拟定
        5.5.1 典型小概率法拟定位移监控指标
        5.5.2 结构分析法拟定位移监控指标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用混合模型反演法计算水电站坝基弹性模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的岩石微破裂演化声发射行为特征[D]. 杨道学.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质量检测与安全监测数据的补强拱坝弹性模量反馈[J]. 谢同,黄耀英,徐耀,丁胜勇,费大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21(04)
  • [3]考虑参数经时变异的补强混凝土重力坝稳定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D]. 占良红. 南昌大学, 2020
  • [4]碾压混凝土坝工作状态综合评价[D]. 李俊杰. 郑州大学, 2020(02)
  • [5]隧道开挖过程中的涌水与防护正反问题分析[D]. 马恕君.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皂市水利枢纽大坝变形监控模型构建及指标拟定[D]. 陈娉婷. 南昌工程学院, 2019(07)
  • [7]重庆江口拱坝坝体弹性模量的反演[J]. 陈浙新,龚久南. 大坝与安全, 2019(05)
  • [8]基于多元时空信息挖掘的混凝土重力坝变形体征监控方法[D]. 袁冬阳. 南昌大学, 2019(02)
  • [9]特高拱坝变形破坏的机制与控制研究[D]. 程立. 清华大学, 2017(02)
  • [10]混凝土坝安全监控模型数值优化及变位预警指标研究[D]. 彭圣军. 南昌大学, 2014(01)

标签:;  ;  ;  ;  

混合模型反演法计算水电站大坝基础弹性模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