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指数到卷。 1, 2003

年度指数到卷。 1, 2003

一、Annual Index to Vol. 1, 2003(论文文献综述)

赵辉[1](2020)在《基于论文-专利关联的前沿主题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它们之间的互动共进已经成为研究开发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互动的结果一方面缩短了科学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进程,另一方面伴随着原始技术创新,必然推动科学问题的破解。这种科学与技术互动共进的发展特征在研发活动的成果文献呈现方式上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期刊论文和专利的关联。即同时期出现一定数量的相同前沿主题的论文与专利,其中更为密切的关联是专利引用了论文,甚至论文作者和专利发明人是同一个人。这提供了情报分析服务的一个方法和工具,以识别科学与技术的协同互动,从而发现哪些科学成果已经应用于技术创新,哪些技术创新已经具备了推动某类问题解决的能力,这个技术可能具有源头意义的突破性,或者是一种能产生新的技术和经济增长点的领域。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主题分析方法和工具呈现多样化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为分析挖掘多种数据资源、深入探查科技文本的内容主题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可能。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提出了基于论文-专利关联的前沿主题分析方法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从期刊论文与专利的关联入手分析科学与技术的互动关系,基于高被引论文和专利、施引论文和专利、后续研究论文和专利多个数据集,利用文本主题相似度、引用、同被引和同一作者或发明人后续发表的论文或申请的专利等关系聚类形成前沿主题,从论文与专利的主题关联、主体关联和引用关联三个层面识别发现某个前沿主题中的科学与技术互动共进,并比较分析三种关联所表达科学与技术互动共进的特定含义。在石墨烯领域进行了方法的可行性分析试验。最终通过专家咨询的方法验证了分析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研究发现,基于论文-专利关联的前沿主题分析方法可以识别科学与技术互动明显的高技术领域的前沿主题,是揭示科学与技术互动共进关系的一个工具。它从多角度回答科学与技术互动共进的问题。1)主体关联即论文作者与专利发明人等成果生产主体关联,体现了科学与技术协同共进的突破。在分析试验中可见在科学主题与技术主题的相似度上主体关联方法明显高于主题关联方法。在这种主体关联中,如果主体合作方有企业人员,还体现出企业应用导向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并举贯通,在试验数据中可见企业参与的论文主题聚类与其参与的专利的论文引用主题聚类衔接性更强。2)引用关联即专利对论文的引用,体现的是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到技术开发中。3)主题关联即论文与专利的主题有交叉,是指排除上述两种类型之外的关联。这种关联体现的科学与技术交叉的范围最广泛,但仅表示有关某个主题领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分别得到发展,而实际上却缺少真实的科学与技术互动。本研究提出的基于论文-专利关联的前沿主题分析方法,从论文-专利关联入手,系统化了分析发现科学与技术互动共进的前沿主题的方法,是对前沿主题分析方法的有益补充。这一方法在石墨烯领域进行了分析试验,较好地回答了推动科学与技术协同发展的科研主体是谁,研发的持续点在哪里,影响范围达到哪里,科学和技术协同一体化创新的前沿主题可能在哪里等问题,优化了前沿主题的情报工具。本文的研究工作具有新颖性。本论文包括图23幅、表36个、附录4个。

姜雁杰[2](2020)在《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分析 ——基于关系、网络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全民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私人乘用车作为大众享受美好生活和交通便利的主要载体,近几年在中国获得了高速增长,无论是产量、销量还是保有量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私人乘用车给大众带来福利同时,使用过程中耗费汽油、柴油等传统燃料能源,会排放颗粒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负外部性,尤其是颗粒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乘用车使用也特别集中,健康损害外部性更加严重。将私人乘用车(Private Passenger Vehicle,PPV)排放的颗粒物导致的健康损害外部性作为研究细化对象,基于经济学分析框架考察它的成因,核算它的规模和单位数量,就是要让大众,尤其是PPV车主认识到,PPV使用对他人存在较大的健康损害,只有从自身做出主动改变,才能减少该负外部性。因此,正确理解、看待数量巨大的中国私人乘用车使用过程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一一颗粒物对不确定人群造成的健康损害外部性,以及在理论分析和准确评估该外部性基础上,确定科学的外部性消除机制,从而有效减少该损害,便构成了研究主题。对研究主题的探讨大体遵循了问题提出、原因分析和对策分析的逻辑路线,其具体结构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根据研究背景,确定研究问题。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乘用车2018年销售量超过2500万辆,是欧盟27成员国乘用车总销量的约1.5倍,美国的4倍。高速增长的PPV在使用过程中带来巨大的负外部性,主要体现在排放的颗粒物对人们的健康损害上。但是由于PPV使用具有移动性,而颗粒物首先排放到空气中,然后再对呼吸它的人们产生健康损害,侵害和被侵害个体都是不确定的,这带来了二者之间无法确立侵害关系的现实困难。这样的研究背景决定了,核算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现实困难也要求采用新的具有理论意义的视角和方法对研究主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文献综述确立研究视角和主要分析工具。基于德姆塞茨的外部性与人与人互相依赖和范围两个维度相关的观点,以及传统网络外部性缺少微观基础的判断,认为有必要对外部性进行基于关系、网络视角的考察。对于社会关系和网络经济学的综述也发现了图论分析工具的重要性,另外能源外部性相关论述中都强调了 IPA分析框架的重要。进而,基于关系、网络视角对外部性进行新的阐释并将结论应用到本研究主题。其中,涵盖了对关系经济本质、关系构成要素、关系外部性、个体外部性、网络外部性以及单向关系单向利益流网络博弈等概念或模型的考察,它们都对原因分析起到了支撑作用。主要结论包括提出了关系外部性、个体外部性和网络外部性新解释,给出了基于图论“流”理论的新数学表达。更进一步,分析中将新的结论与研究主题结合,提出了 PPV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的新理论解释。比如分析认为现实中PPV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可以在理论上理解成单向的潜在关系上的负效用流,而没有对健康损害者的赔偿必将导致完全图纳什网络均衡及最严重的健康侵害局面。要减少健康损害外部性,还必须首先核算外部性货币化规模。这里,运用影响路径分析方法(Impact Pathway Approach,IPA)对PPV使用时排放的颗粒物导致的健康损害外部性规模分排量区间进行货币化评估。首先,在LEAP系统中核算PPV颗粒物排放量,并对目前政府施行的有关PPV的节能减排政策,进行情景模拟,对比政策效果。然后,基于环境因素不变的假设,通过分析经济因素源强,获得颗粒物浓度变化规律。确定浓度反应关系为评估健康损害观测点外部性货币化规模打下基础,也为确立侵害关系提供客观依据。在前三个环节基础上,给定一些重要假定,通过合适的外部性货币化方法确定各健康损害观测点平均费用,利用浓度反应关系计算获取健康损害外部性的货币化规模。通过核算发现,中国PPV年颗粒物排放总量将从2018年的约5.4万吨提高到2023年的5.8万吨;供给端基于燃油经济性管理的政策效果空间有限,如果在使用端通过制度设计,鼓励PPV车主绿色出行,那么颗粒物减排效果会更好。在一定参数条件下,最终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PPV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规模达到 2678522 万元,95%CI(1098564,4073789)。最后,根据原因分析和相关核算铺垫,基于关系、网络视角提出了新的外部性消除构想。首先基于新研究视角,对比分析了庇古税和科斯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基于图论割点和桥理论的外部性消除构想;并用数理模型指出了该构想实施原则。分析发现庇古税实施主体政府具有网络中介优势,类似于割点和桥;科斯方案虽然能揭示经济个体的环境保护倾向,却不能提供直接向被侵害者赔偿的路径。根据潜在关系和直接向被侵害者赔偿的重要性,提出了基于割点和桥的外部性消除构想,它可以应用于大规模共同侵权案例情形。根据现实因素,分析了构想的现实意义和实施条件,并通过社会福利最优理论模型推导发现,无论是庇古税还是科斯方案的污染权交易都必须遵循谁侵害谁承担的指导原则。本研究在理论分析中运用了案例分析,在数理处理上运用了图论和网络博弈有关分析模型,在核算颗粒物物理排放量时运用了 LEAP系统,对外部性进行货币评估时主要是在IPA分析框架中进行,在分析构想指导原则时利用了社会福利最优化模型。本文在以下方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一是本研究主题细化于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上。鉴于研究现实背景,以及现有研究对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的分析不足,确定了具有较强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该细化研究主题。二是基于关系、网络新视角丰富、扩展了外部性经济学范畴。采用不同于传统外部性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对比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关系、网络视角并结合图论中的相关概念、模型对外部性范畴进行丰富扩展,并应用到研究主题分析中。三是获取了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包括运用图论“流”相关理论,对关系外部性,网络中个体外部性和网络外部性给出了新的解释和数学表达。基于图论割点和桥理论,在关系、网络视角外部性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结合庇古税和科斯方案优势的外部性消除构想,并论证了构想实施指导原则。本研究核算了颗粒物物理排放量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损害货币化规模,还对不同的政策模拟效果进行了对比,它们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单文娟[3](2019)在《造纸过程横向定量多变量解耦及时滞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定量表征单位面积纸张的质量,是最重要的纸张质量评价指标之一。高速印刷机的广泛使用及纸和纸板低定量化的发展趋势,对纸张纤维的匀度分布(主要反映在定量分布上)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仅采用传统的纵向(纸机运行方向)定量控制方案难以满足消费者对纸张成纸质量日益提高的需要。纸张横向定量分布均匀度不仅关系到纸张本身的质量,还对生产效率和原材料消耗产生很大影响。对于造纸企业,在车速提高的情况下,通过采取有效地控制手段减小横幅定量差,可同时提高纸张质量与产量。随着低碳经济与纸张优质高产的发展趋势,纸张横向(CD,Cross Direction)定量控制尤为重要。本文在陕西省科技统筹项目及陕西省重点科研创新团队项目的资助下,围绕基于稀释水流浆箱的纸张CD定量控制策略展开理论和应用技术基础研究,致力于解决由于CD定量控制问题中存在的诸如高维大系统、耦合时滞、时空错位等特性而带来的控制难题,探索通过在线智能控制策略来提高纸张定量均匀分布的有效方法。论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稀释水流浆箱浓度调节模型的建立及浆流分布的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及数值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理论建模的角度研究了稀释水注入到主浆流的过程中对浓度的影响,得到唇板出口含水量的数学模型。探究通过唇板调节CD定量时存在逆向响应到稀释水调节CD定量时可消除逆向响应的原理。通过研究稀释水阀动作时对其两侧浆流浓度造成的影响,得到稀释水注入后唇口浓度的数学模型及分布规律,从而为稀释水水力式流浆箱结构优化设计和稀释水控制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能有效减少横向定量差。(2)CD定量控制的多变量降维及插值解耦策略研究CD定量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表明横向定量过程控制系统是一个采样数据稀疏的高维系统,且多个稀释水阀之间存在强耦合特性。论文围绕这一控制难题开展了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希望能将一个相互关联的大系统转化为多个单回路群,采取分而治之的处理方法,来获取满意的控制效果。依此思路,以配备64只稀释水阀,320个测量点的实际系统进行研究。首先,基于CD定量响应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得到320×64维的带状耦合关联矩阵,采用矩阵分块法将320×64维的大系统划分为包含主对角块与上下三角块的三个子系统。其次,对子系统实施分解算法控制,通过改变控制输入的约束形式,消除上下三角块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对主对角块系统构建转化矩阵,将320×64的高维非方系统降维成64×64维的Toeplitz方形系统。采用对角矩阵法对具有小范围耦合特性的Toeplitz对称系统进行解耦,针对对角线解耦网络支路多,解耦速度慢的特点,提出了插值解耦策略,得到新的解耦网络为一个稀疏的Toeplitz对称矩阵。与传统对角解耦网络相比,解耦支路由2408个减少到186个,大大减少解耦网络支路个数,实现了多变量系统的快速解耦。通过对解耦后的新系统设计对角化控制器,估算稀释水阀调节参数,完成了对定量为130g/m2的瓦楞纸定量系统的有效控制,并为工业过程中的多变量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3)大规模单回路时滞控制策略的研究纸页从流浆箱唇板运行到卷取部需要一定的时间,数据传输及执行器的动作输出之间存在着大时滞,本文针对由64个相似的时滞模型组成的单回路群系统,设计多变量Smith控制器,基于H∞控制理论,通过灵敏度函数的极小化得到解析Smith预估器主控制器参数整定的表达式,从而保证闭环系统具有足够的鲁棒稳定性和良好的控制性能。但当时滞过大时,H∞控制器控制效果下降,鉴于分数阶控制器具有更大的可调范围和更强的鲁棒性,本文在传统Smith预估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分数阶PID的双自由度Smith预估控制系统。采用最大灵敏度指标来整定控制器参数,这样所得到的控制器不仅能够对设定值进行较好的跟踪,同时有效地对扰动进行抑制。满足CD定量控制系统中存在的时间不确定性、大时滞、实时控制的要求。(4)基于压缩感知的定量信号重构与执行器对位方法研究扫描传感器在纸机的横向上以巡回扫描的方式测量纸张的定量,随着纸幅纵向运动,扫描传感器只能测量纸幅上“Z”字形区域的定量数据,测量数据包含变化相对缓慢的CD波动分量与较高带宽的MD分量。当QCS扫描频率不超过纸张MD分量变化频率的两倍时,会导致采样数据的缺失。针对纸张信号的稀疏特性,采用压缩感知技术对采样数据进行重构,恢复全幅定量数据。基于重构数据与实测数据分别进行CD定量响应模型的辨识,以验证压缩感知技术的重构效果。基于重构的采样数据,通过预估分离算法,分离出CD定量数据,实现横向曲线的纵向分离,为横向控制创造好的条件。CD定量控制中要求传感数据(即CD定量检测值)与执行器(即稀释水阀)之间必须严格对应,否则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位现象,调节点和检测点之间出现紊乱,导致CD定量控制失败。针对时空对位问题,通过确定执行器的响应中心、计算响应宽度、分析响应幅值的大小,建立了执行器与测量点之间的线性与非线性对位映射模型。工程中随机对一个或多个稀释水阀进行检验测试,观察对位关系是否正确。当产生错位时,可通过对物理映射数据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实现漂移错位纠正,从而获得正确的对位关系,以确保横向定量控制系统的有效性。(5)CD定量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与实现在分析国外先进的稀释水横向控制系统的基础上,以西门子S7-300控制器为硬件主体,Step7和WinCC为软件开发平台,借助OPC技术和工业以太网通讯,给出了横向定量控制系统的具体工程实现方案。该方案结合试点造纸企业现有的QCS系统,依托MATLAB的计算功能进行算法实现。工程应用结果证明该方案切实有效,横向定量差小于2%,定量指标得到改善。综上所述,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致力于通过控制手段来解决中高速造纸机纸张抄造过程中的CD定量均匀分布问题。实验测试表明,施加快速解耦和时滞控制策略后,CD定量偏差变小,满足了定量控制的指标要求,能替代部分进口定量控制系统,为先进CD定量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提供了理论及技术参考。

卫平光[4](2019)在《全面抗战时期江西难民移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迅速占领中国大片国土,大量难民自战区逃出,汇聚后方各大城市和交通线,不仅给脆弱的战时经济造成巨大压力,也给本已混乱不堪的社会秩序带来冲击。难民在逃亡过程中,因战争、饥饿、疾病等造成的伤亡不计其数。与此同时,战争导致中国工农业生产下滑,军糈民食发生严重困难。救济难民、发展生产,是收拢人心,鼓舞士气,共同抗敌的需要。国民政府迅速对难民实施救济,协助其撤退到后方安全区域,逐步确立“寓救济于生产”的方针,安排难民从事各种生产事业,以促使难民尽快自给自足,减少消耗。在众多救济难民的措施中,难民移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设计。战时中国工业不甚发达,荒地比比皆是。比较而言,垦荒无需特殊技能,能容纳大量人口,且农耕生活也更加稳定持久。国民政府为从根本上解决难民生活问题,确定以垦荒为配置难民的中心工作。1938年10月15日,国民政府颁布《非常时期难民移垦规则》,战时难民移垦事业正式启动。行政院指定中央振济委员会、经济部、内政部、财政部组成“中央主管垦务机关”,负责移送难民垦荒。“中央主管垦务机关”一方面制订政策法规,直接筹设国营垦区,移送难民垦荒;另一方面督导各省政府和社会团体参与其中。国营垦区制度是国民政府为救济难民,在总结我国历史上屯垦制度基础上,参考苏联集体农场的做法,创立的新型垦殖经营模式。为了协助难民发展生产,国民政府给予移垦难民许多特殊的优待政策,比如提供大量生产和生活资金。其中,生活费为无息贷款,生产费为长期的低息贷款;移垦难民免除3年兵役;垦民将所分配荒地开垦后,取得永久耕作权,免交土地税5-8年,等等。在国民政府的鼓励和督促下,难民移垦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国营、省营和民营三种经营模式。国营垦场由国民政府主办,省营垦场由各省政府主办,两者统称公营垦场,资金由政府统筹。民营垦场由难民组织、慈善团体或者农业公司等主办,资金主要靠自筹解决。江西难民移垦起步较早,组织有序,成效显着。1938年7月,江西省政府成立垦务处,负责江西难民移垦工作。省垦务处主要在荒地面积较大区域筹设垦场(省营垦场),以便集中安置难民,实施规模经营。省营垦场采取集团农场制经营,其特征是土地公有、共同生产、合作经营、共同分配。集团农场制是一种集体生产和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目的在于发挥大规模集团化生产的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集团农场制有合耕制和分耕制两种模式,省垦务处初期采用集团合耕制,后因弊端较多而改为集团分耕制。在督促垦区生产的同时,省垦务处还在各垦场设立诊所,筹办垦民学校,训练垦民壮丁,建立垦区防卫武装。省垦务处通过改变垦民落后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激发垦民的民族国家观念和抗日情绪,提高垦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垦民的生活环境。江西有大量零星荒地因不适合筹设垦场而闲置,省垦务处也无力将所有符合条件的难民全部组织垦荒。为此,省振济会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难民,移送各县开垦零星荒地。省振济会所举办难民移垦以分散垦殖为原则,不集中设立垦场,不成立专门管理机关,难民编入各区乡镇保甲管理。江西难民零块垦殖主要由省振济会负责实施,省垦务处负责技术指导,各县政府负责荒地勘查、划拨、垦民管理和给养筹措。与此同时,各难民组织和民间慈善团体也陆续组织难民垦荒自救。民间团体移送难民垦荒,须向省垦务处登记,接受省垦务处的管理和指导。自1942年起,垦务被列为江西地方自治要政,垦殖事业的发展开始同地方行政系统相扣合,运用行政力量普遍推动。省营垦场从初期的快速扩张,逐渐进入到巩固发展阶段,不再大规模招收难民,垦务转而以利用民间资本普遍推行为原则,民营垦殖事业发展迅速。这其中,由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济委员会发起成立的战区难民移殖协会,移送了数千难民到江西垦荒,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是战时江西最大的民营垦殖团体。民营垦殖虽然数量较多,但大多规模狭小。由于得不到政府的经费和技术支持,加上自身管理不善,民营垦殖场大多困难重重。国营垦务方面,“中央主管垦务机关”是一个多部门联合的协调议事机构,因事权不专,成立两年多仅在陕西设立国营垦区两处,安置难民2万人左右。鉴于农业对于抗战建国至关重要,国民政府于1940年成立农林部,以发展农业生产。1941年初,农林部设立垦务总局,负责战时垦务行政,全国难民移垦事业自此划归垦务总局办理,国营垦务自此得到快速推进。垦务总局首先在江西安福县设立国营垦区一处,招收难民垦荒。此外,垦务总局还陆续在四川、甘肃、西康、河南、福建等省设立国营垦区,移送难民开垦荒地。国营垦区有固定的经费预算和较好的人才、技术力量,大多发展较快,多数垦民在经过一两年耕作后,陆续自给自足,实现预定救济的目标。随着战局趋稳,难民潮开始回落,难民移垦不再是政府垦务工作的重心。1945年初,国民政府为节省经费,支持抗战,将农林部垦务总局及所属各国营垦区全部裁撤,垦务移交地方政府办理。抗战胜利后,政府不再给予移垦难民特殊优待,难民垦场与普通垦场并无二致,垦民见家乡收复,大多弃垦返乡。省垦务处只得对各垦场进行归并调整,以图维持,难民移垦事业无形结束。总计抗战时期,省垦务处共设立垦场61个,招收难民1.6万余人,开垦荒地7万余亩,生产稻谷80余万石。省垦务处督导、协助成立民营垦殖团体125个,移垦难民1.9万余人,开垦荒地11万余亩。农林部在江西安福垦区设立垦场9个,招收垦民4 400余人,开垦荒地1.8万余亩。难民移垦兼具救济难民和发展生产的双重目的,是一项十分积极有效的政策。但在实施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国民政府未能有效处理好相关方的权力和利益划分,遭到了基层社会的不同程度的抵制,对垦务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地方政府强令垦民编入地方保甲组织,遭到垦民和垦务机关的一致反对。地方政府和垦务机关为此展开的持久争论,实质上是对垦区管辖权的争夺。垦民编入地方保甲后,优待措施不能执行,利益受到损害,阻碍垦务发展。垦民与土着人民之间因土地、水权、林权等问题产生的矛盾,加深了土客之间的猜忌与对抗,地方势力阻垦排外之风不断。在垦场内部,各垦场管理员掌管经济大权,部分垦场管理员经常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侵犯垦民权利,造成垦务管理人员与垦民关系的紧张。省垦务处对此既缺乏有效监督,又处置不力,导致违法乱纪现象蔓延。如此种种,恶化了垦区的社会生态,垦民因谋生不易,陆续退垦或潜逃。在国民政府“救济难民、发展生产、抗战建国”宏大目标下,移垦各方权力和利益格局的差异,导致矛盾和冲突的发生,而垦务机关和垦民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在这场博弈中的不利结局。难民移垦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屡遭基层社会的抵制和曲解,造成了政策的扭曲和变形,显示了民国基层政治与社会的混乱。国民政府为实施难民移垦,建立了科层化的垦务管理体系,首创公营垦区制度(国营和省营垦区),并在垦区实行集团耕作制和贷款制,在土地政策、兵役政策、租税政策和农业生产经营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公营垦区制度的创立,是国民政府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重要的制度创新,推动了民国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在抗战的特殊环境下,国民政府难民移垦的组织、实施和管理仍能恪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值得肯定。当然,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垦荒所能救济的难民数量有限。在实现从“难民——垦民——居民”转化的过程中,受旧有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制约,垦务政策的推行遭遇诸多障碍,移垦难民屡屡弃垦他去,江西省政府力图通过难民移垦调节人口分布的目的并未完全达到。总之,战时难民移垦政策的推行,救济了部分难民,推动了垦殖事业的发展,为社会救济探索了一条积极可行的道路,更为争取抗战胜利贡献了积极力量。

梁志华[5](2019)在《中国政府资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政府资产的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政府资产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在为政府机关相关经费的支出提供保障的同时,政府资产又通过社会总需求这一指标调节社会经济运行,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通过对国内外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主体是国家,对以政府为主体的相关研究较少,但实际上中国政府拥有和支配着大量的资产,探索研究中国政府资产的准确货币价值和合适估算方法是必要的。同时,在核算过程中可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管理方法,对维护政府资产权益,促进政府资产规范运作,增强政府资产的利用效率等有较强现实意义。本文对政府资产的研究从政府资产核算和政府资产管理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对国际和国内国家资产负债表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比较分析,在遵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等国际准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府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参考国内已有对国家资产负债表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制定出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的类别和主体框架。以理论框架为指导,文章分别估算了中国2016年和2017年的政府资产和政府负债。其中,对非生产资产和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的核算是重点内容。在非生产性资产的核算中,主要测算了土地资产、煤炭资产、石油和天然气资产和水资源资产。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政府土地资产应包含的面积进行了重新确定,对石油和天然气资产的核算用净现值法对中国现有已探明的储量进行估算。同时尝试在中国政府煤炭资产和水资源资产的核算中采用净现值法对现有储量应缴资源税折现得到估算值。金融企业国有净资产的计算从重点银行企业扩展到了银行业中的城市商业银行、证券期货业、保险业,具体分析选取的各个企业,并对核算出的数据与《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中的官方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评估计算数据的准确性。另外,还估算了生产资产和政府负债。通过估算中国政府资产,发现了在政府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别从生产资产管理,非生产资产管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三个方面阐述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而政府资产管理的改进将为政府资产的准确核算和计量打下坚实的统计基础。本文对于中国政府资产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第一,非金融类企业国有净资产的估算方法和数据较为合理。文章通过计算分析2010年至2017年非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结合《2017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对估算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非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估算数据与官方差别不大,估算方法是较为合适的。第二,非生产资产的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搜集计算中国土地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的资产数据过程中发现,自然资源的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只有加大力度针对性的加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非培育性生物资源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管理和统计工作,才有可能为中国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打下基础。目前可借鉴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做法,尝试编制卫星账户,对自然资源的损耗、新发现资源详细记录,并将各资源账户与中国的经济和环境保护政策相联系,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核算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本文分别从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三个行业对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进行了核算。在测算出具体政府资产数据后,根据《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对核算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了分行业对比分析,发现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与官方数据差别较大,其中保险业国有资产的估算数据与官方差距不大,而银行业和证券业的估算数据与官方差距较大,并对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只有加强金融企业的管理工作,注重部分金融企业的信息记录和公开,完善金融企业的国有权益数据,分行业、分类别进行汇总,才能实现金融企业国有权益部分的准确计量和真实反映,加强金融资产的管理和监管。第四,中国政府资产总量较大,可被利用的资产较多。本文核算的中国政府资产与实际价值相比是低的。一方面,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不仅包括文中核算的土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等资源,还包括其他各种自然资源,未来对它们的计量将是重要的一环。另一方面,金融企业的国有净资产因数据的可得性等原因未包括全部的金融企业。即便如此,计算得出的中国政府资产的总量仍较大,而且通过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分析发现,中国政府所掌握的可被利用的资产较多。

陈艳君[6](2018)在《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研究(1877—1937)》文中研究表明悠久的社会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发达的商品经济和传统手工业为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奠定了历史基础。清末民国时期,人地矛盾造成的生存压力及政府的提倡推动了皖南手工业在传统基础上向近代转型。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及历史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分析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的历史基础与驱动因素,考察技术转型、组织形式的近代化、结构变革、转型的特征、有限突破,客观总结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力图复原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的历史图景,为皖南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皖南手工业的技术转型主要包含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两个方面。手工业由经验型技术向科学型技术转型的技术科学化不仅表现为手工业文本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文本中科技含量的增加方面,尤其以制茶业、纺织业和文房四宝业最为显着。随着手工业技术逐渐由经验型上升为科学理论型,其技术传承方式和操作方式都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为新式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起和生产设备的革新。新式职业技术教育在学科设置上不断细化,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生产设备的革新以安庆土布业的生产工具改良、芜湖碾米业的新式动力设备引进及向机器生产的转化最为引人注目。生产工具的改良、新式动力机器的引进以及向机器生产的转化,使皖南手工业在生产力形态上与传统手工业区别开来。皖南手工业的组织形式转型主要包括生产组织形式和行业组织形式两个方面。在生产组织形式方面,以家庭手工业、手工作坊和工场以及合作制最为突出。家庭手工业在近代皖南尤其是乡村地区广泛存在,并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状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家庭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作坊、工场手工业大量涌现,行业分布广泛,大多规模较小,小本经营,内部分工明确,促进了手工业的专业化发展。在合作制手工业方面,祁门茶叶合作社是典型代表。然而,由于在实际业务的进行过程中过多注重“运”、“销”环节,对“产”、“制”环节的关注明显不足,银行和洋商趁机取巧图利,成为最终受益者,忽视了最底层的茶农的利益,也就不可能改良茶叶品质,更不可能复兴红茶。在手工业行业组织形式方面,传统行会逐渐被新兴同业公会及工会代替。在劳资纠纷中,代表雇主的同业公会与代表雇工的工会的团体谈判,大多能达成团体协议。即便不能达成一致,在第三方的调处下,也能减少对抗,促进纠纷解决,有利于手工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但同业公会及工会处在政府的严密监管中,只是披上了新式行业组织的外衣,传统行业组织的积习依然存在。在洋货以及国产机制品的冲击下,皖南手工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行业结构变革加剧。首先,纺纱业、染料业、炼钢业、制丝业等传统行业在机器工业的冲击下逐渐衰落。其次,机器工业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具有局部性和复杂性,织布业、榨油业、造纸业、制烟业等传统行业在机器工业的冲击下守住部分市场份额而继续艰难发展;铁、铜、锡器制造业,竹木加工业,砖瓦业,石业,陶瓷业等传统行业未受到机器工业的冲击而徘徊于固有轨道;徽墨业、宣纸业、舒簟业及罗经业等传统特色行业在时代的变迁中勉力维持。再次,皖南手工业获得了发展的新机遇,以祁红为代表的出口型手工业深受国际市场主导和影响;针织、铅石印刷、皂烛、火柴、化妆品等新兴行业从国外引进后与皖南实际相结合而改用手工生产。因此,除少数传统行业走向衰落,近代皖南手工业还是有所发展的,一些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设备、生产原料及产品品种等进行了改良和革新,不断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各地出现了一些新的行业,出现了某些近代因素。皖南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彰显出总体发展迟缓及不平衡的特征。首先,皖南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在技术科学化、技术传承方式、技术操作方式等方面均明显滞后于苏南地区,苏南在文本数量及科技含量、实业教育及职业教育、机器化或半机器化的规模及程度等方面相对于皖南占据优势。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区位与交通条件、社会力量的推动、基础电力工业的支持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其次,具体到皖南区域内部,鲜明地显现出转型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表现在地域和行业上,也表现在生产者身份的主体化与技术的边缘化、外贸优势与内销不足等方面。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取得了一些突破,主要体现在手工业功能的拓展,即手工业对农业的较强的后向联系效应及满足多元消费需求。但皖南手工业在近代转型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障碍,包括交逼而来的天灾人祸,苛捐杂税的暴敛、商业资本的压榨等多方盘剥,管理主体及生产主体的观念制约,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导致的教育不振。由于众多障碍性因素的掣肘,皖南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取得的突破十分有限。

苏超[7](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马文超[8](2013)在《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 ——基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与检验》文中认为企业融资决策研究可以概括为:在融资方式和渠道方面为了企业成本最小或利润最大所从事的理论分析和证据收集,其中一个主要方面表现为对各种决策影响因素的考察。在以往研究中,学者主要侧重微观角度或行业角度的分析和论证,近年来,专家学者的视角转向了宏观方面的因素。这种转向即体现了外部金融经济背景对企业融资决策干扰现实状况,也是学者力图突破以往研究困境的必然结果。鉴于近十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及其对企业金融的深入影响;以及近年来,金融经济危机对企业经营深度干扰,本研究重点考察中国企业融资决策中货币政策变化的影响,具体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来分析和论证货币政策影响的途径和后果。由于市场摩擦的存在,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便不仅仅表现为“货币渠道”,“信用渠道”的作用在我国尤显重要,因此本研究重点考察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用渠道下的银企关系,主要关注货币政策通过信用渠道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其中包括“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用渠道的基本传导方式,及相应的信贷配给问题;二是企业内部的代理问题对信用渠道下银企关系的干扰,主要关注信用渠道对企业融资决策影响时的异常情况,其中包括“代理成本”及其表现形式——费用粘性引起的融资异象;三是货币渠道下企业的权益融资对信用渠道下的债务融资的替代,主要关注货币渠道下货币政策变化与企业股票融资间的相关性,其中包括货币政策变化时企业的市场择机行为是否基于股票价格的变化,及其这一股票市场的融资对债务市场融资替代的可能性。此外,考虑到以上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代理变量问题和制度背景问题,论文的研究中还包括了以下两个部分:一是货币政策变动与企业融资决策的基本关系考察。在研究的第3章采用总量序列分析进行。二是我国服务于行业发展的信贷政策操作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在研究的第7章围绕行业前景预期导致的潮涌现象进行分析和验证。上述研究的基本结论是:我国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显着影响着企业的融资决策。其中,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通过信用渠道发挥作用,货币渠道也起到补充性的作用;信贷政策则与行业企业的债务具有显着的关联。第4章研究发现,信用渠道下“信贷监管”和“信贷配给”引起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中小企业)在货币政策紧缩期被动下调债务融资,在货币政策宽松期也不能得到相对较多的债务资金。这与经典的信用渠道理论(即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在货币政策宽松期会得到相对较多的债务资金)不符。这一结果与我国自主的政府信贷监管和自然的市场信贷配给有关,但还源于企业内部代理问题对信用渠道的干扰和货币渠道对信用渠道的替代,第5、6章的“费用粘性影响着企业估值和银行信贷供给”、“货币政策、股票市值与权益融资三者存在关联性”,这些经验证据即给予了支持。第7章研究发现,由于行业前景的趋同性预期,“潮涌现象”会引起实践中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的行业集聚现象,而且这种想象更多地出现于中小企业(或非国有企业)。围绕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论文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企业融资决策方面。如果在既定金融体制下,中小企业遭受的信贷歧视短期内难以改观,那么中小企业或相关企业所面临的这一融资约束就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企业在其财务预警中应该将外部的货币环境作为关键变量,使得预算与管理受融资决策的影响降到合理的范围内。2.银行信贷供给方面。银行在信贷决策中应该关注企业的信息披露状况,而不仅仅是“抵押价值等”事后违约补偿能力方面的状况。在金融市场摩擦普遍存在,特别是在我国特定的金融体制下,对金融风险的关注显得尤其必要和紧迫。经验证据显示信息不对称下信贷歧视普遍存在,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这要求银行必须将通过企业信息收集、共享以实现银企合约的有效签订。因此,关注企业的信息披露状况,合理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成为了今后的必然之举。3.政府行业管制方面。如果不寄希望于短期的金融体制改革,那么政府监管中的操作就显得尤其重要。证据表明金融市场中企业从事着替代性的消费(资金需求),银行债务融资困难时,公众股票融资成为了另一融资方式。在信贷市场出现问题时,培育一个企业可以进入和退出的证券市场就成为了政府的第一要务。证据表明,产业发展中的“前景预期趋同”现状,金融宽松时企业融资需求中的“群体盲从”现象均可能会出现于缺乏引导的中小企业。因此,在今后的可预期的时段内政府必须将自身的精力从国企中转移一部分,为更多的市场主体服务。总体而言,研究的设计、实施和相关发现即拓展了融资决策理论,又丰富了企业融资决策的实践,同时对于我国企业、政府的金融政策制定与实施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价值。此外,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数据的收集仅以上市公司为依据,可能会带来经验结论的偏误;又如,在“内部摩擦对政策效应的干扰”的分析中,仅仅考察了部分代理成本表现形式的影响,可能与已有研究存在重合之处。本研究主要关注了企业内部的代理问题,公司治理领域和资本结构领域均存在大量的文献考察代理问题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我们仅将这一影响的一个方面(费用粘性:费用的非对称调整)纳入银行与企业签订债务合约时的估值中,以考察这种估值影响对银企信息不对称的干扰作用,由于已有研究中更多地将代理问题的后果与信息不对称的后果合并处理,加之代理问题涉及公司治理等更广泛的层面,本研究的这一处理方式是否合理还需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当然,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沿着已有的思路和逻辑给予补充和完善。

桂文林[9](2011)在《子年度经济时间序列季节调整模型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几乎所有的子年度(月度或季度)经济时间序列中都包含季节因素的影响,季节调整的意义普遍存在。它的基本意义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所认为的那样,季节调整需求的原因是季节性的出现会使基本的低频动态变化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难辨。国家统计机构发布季节调整数据有助于用户准确把握数据的基本走势。季节调整的进一步衍生意义还包括,将经济时间序列分解成各组成成分,使得子年度数据具有可比性,识别商业周期的变化和进行转折点测度,利用季节调整数据进行折年率计算等。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外统计科学和实践领域已开始对季节调整方法和应用展开研究。时至今日,季节调整的理论和实践在发达国家已经非常完善,而发展中国家还在不断完善中。目前我国所有具有季节因素的时间序列均没有进行季节调整,消除季节之间不可比因素的一个主要方法仍是与上年度同期数据进行比较得到的同比指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客观上对我国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了新挑战,要求与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接轨。引入时间序列的季节调整方法,不仅在于提高数据的分析和使用价值,同时也对传统的统计数据搜集方式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本文的研究内容中包含了较深的数理统计知识,涉及我国具体的宏观经济应用领域,同时需要计算机软件和程序的使用作为支撑。它很好地诠释了统计学的科学内涵,季节因素调整可谓是现代统计学的缩影。本文所用方法包括系统研究法,即通过对国内外已有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归纳、系统总结和改进,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季节调整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框架,国际和国内相结合、引进和吸收相结合的方法。在借鉴国际上季节调整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予以改进,使其最终成为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季节调整模型,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季节调整理论始终立足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各种热点或重点问题。经过研究,本文成为目前国内关于季节调整理论和应用的最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之一。季节调整的理论研究方面既包括基于过滤器方法也包括基于模型的方法,既包括当前广为流行的X-12-ARIMA和TRAMO-SEATS方法,也包括尚属于理论研究阶段的状态空间季节调整模型、Bayes季节调整模型等,还包括目前国际上刚刚开发出来,即将投入实际使用的X-13A-S模型。此外,针对当前国内有关季节调整的应用研究仅仅局限于基本应用层面的缺陷,本文在应用研究部分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总体上,本文在国内外作了三个主要方面的创新性研究。第一,在有限的篇幅中深入系统研究了各种具有代表性季节调整模型的原理,其中,TRAMO-SEATS模型、X-13A-S模型、基于均方根信息滤波的状态空间季节调整模型和包括交易日效应的贝叶斯季节调整模型,在国内尚属首次使用。这是对国际季节调整模型予以合理改进,建立真正适合我国季节调整实践模型的前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季节调整理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第二,在应用研究方面,不仅仅停留在季节调整模型在我国季节性时间序列的基础层面的应用,而是根据季节调整模型的意义做了一些更为深入的推广和应用研究,包括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实时监测的指数选择研究;我国粮食消费价格的运行特征;我国生产价格和消费价格的传导关系研究;改进旅游本底线并研究危机事件对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和铁路客运量的影响研究;近年来我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走低问题研究以及我国的假日经济等研究课题。涉及到的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包括:季度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价格指数(PPI)以及粮食消费价格、消费率、旅游外汇收入、铁路客运量等。第三,本文不仅对单个季节调整模型和应用展开独立研究,同时对多个季节调整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引入了各种先进的模型诊断方法并展开实证研究,其中不仅包括目前流行的平滑间距法、修正历史法、季节稳定性检验、谱分析方法,还包括随机模拟分析方法等。总之,本文通过对季节调整理论及应用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将为季节调整理论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方面的贡献,为经济运行中其它经济问题如经济周期等的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性研究,同时为各级政府部门准确把握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提供支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石涛[10](2010)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研究(1928-1937年)》文中提出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是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近代中国,随着银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外先进银行理论知识的传入,特别是中央银行思想的传播,开始出现了自己的中央银行制度。从清末的户部银行到大清银行,再到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或定位为中央银行,或发挥了中央银行的一些职能,但职能均不健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了改革币制,整顿金融,更为了支持财政,巩固政权,于1928年正式在上海成立了中央银行。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央银行。而且,中央银行几乎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相始终,与这一时期的货币金融、财政税收,乃至派系斗争,都有着密切关系。从1928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是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创立并取得快速发展的上升阶段。中央银行的业务部门,由简到繁;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由少到多;中央银行的实力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突飞猛进。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在这一时期则取得了程度不同的发展。其中,作为“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在代理国库、经理内外债等为政府财政提供服务方面,成效最为显着,职能也较为健全。作为“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在这一时期的币制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货币发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为统一发行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独享发行权的目标未能实现,统一发行的职能终未完成。作为“银行的银行”,本应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职能,但由于各种因素限制,中央银行在这一方面乏善可陈,职能最不完善。1935年法币政策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银行的力量,推动了中央银行职能的发挥。国民政府改组中央银行为中央储备银行的计划,为中央银行职能的进一步健全,尤其是成为真正的“银行的银行”,提供了契机,但这一切均因抗战的爆发而中断。

二、Annual Index to Vol. 1, 200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nual Index to Vol. 1, 2003(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论文-专利关联的前沿主题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2.1 科学、技术及其互动关系
        2.1.1 科学与技术
        2.1.2 科学与技术的互动共进关系
    2.2 研究前沿与前沿主题
        2.2.1 研究前沿
        2.2.2 前沿主题
    2.3 基于论文引用关系的前沿主题分析方法
        2.3.1 共被引分析法
        2.3.2 文献耦合分析法
        2.3.3 直接引用分析法
    2.4 基于论文内容主题的前沿主题分析方法
        2.4.1 词频分析方法
        2.4.2 共词分析方法
        2.4.3 主题分析方法
    2.5 基于专利与论文关系的前沿主题分析方法
        2.5.1 引文分析法
        2.5.2 作者-发明人关系分析法
        2.5.3 类目映射关系分析法
        2.5.4 主题词分析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论文-专利关联的前沿主题方法理论分析
    3.1 论文-专利关联分析与科学技术互动共进
    3.2 论文-专利关联分析前沿主题判别
    3.3 论文-专利关联的前沿主题分析方法
        3.3.1 总体框架
        3.3.2 作者-发明人的识别及研究成果分析方法
        3.3.3 基于影响力的主题扫描及前沿主题发现方法
        3.3.4 基于延续性的主题扫描及前沿主题发现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线索发现:高被引作者-发明人识别及核心成果分析试验
    4.1 石墨烯研究发展概况
    4.2 核心数据集获取
    4.3 核心数据分析
        4.3.1 核心数据细分主题及时序变化
        4.3.2 核心数据的研究影响力分析
        4.3.3 核心数据的研究主体构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影响力的主题扫描及前沿主题发现分析试验
    5.1 施引文献数据采集
        5.1.1 施引论文数据采集
        5.1.2 施引专利数据采集
    5.2 基于施引论文的前沿主题分析
        5.2.1 施引论文总体情况
        5.2.2 施引论文的研究前沿主题分析
    5.3 基于施引专利的前沿主题分析
        5.3.1 施引专利总体情况
        5.3.2 施引专利前沿主题分析
    5.4 基于施引文献前沿主题分析
        5.4.1 基于施引文献的主题关联的前沿主题分析
        5.4.2 基于施引文献主体关联的前沿主题分析
        5.4.3 基于施引文献引用关联的前沿分析
        5.4.4 三种科学与技术互动的前沿主题识别方法结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延续性的主题扫描及前沿主题发现分析试验
    6.1 后续文献数据采集
        6.1.1 后续论文数据采集
        6.1.2 后续专利数据采集
    6.2 后续研究总体情况
    6.3 基于后续成果的前沿主题分析
        6.3.1 基于全部后续研究成果的前沿主题分析
        6.3.2 基于企业参与的后续研究成果的前沿主题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分析试验结果验证
    7.2 结论
    7.3 主要贡献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聚类相似度计算程序
    附录B 施引论文年度聚类及主要机构分析
        B.1.施引论文年度聚类分析
        B.2.主要机构主题聚类
    附录C 施引专利年度主题聚类及主要国家情况
        C.1 全部施引专利主题聚类
        C.2 施引专利年度聚类分析
        C.3 主要国家情况
    附录D 专家调查问卷及答复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分析 ——基于关系、网络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技术和逻辑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私人乘用车颗粒物排放及健康损害外部性
    2.2 外部性在经济学中的源始脉络
    2.3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
    2.4 能源外部性
    2.5 社会关系与网络经济学
    2.6 研究评述
第3章 基于关系、网络视角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理论基础
    3.1 关系的构成要素及经济含义
        3.1.1 关系的构成要素
        3.1.2 关系的经济含义
        3.1.3 利益流的组成、大小、方向和性质
        3.1.4 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的负效用流、单向和不对等特征
    3.2 潜在关系
        3.2.1 元关系到关系的动态转变
        3.2.2 潜在关系的经济本质
        3.2.3 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的潜在关系特征
    3.3 关系外部性
        3.3.1 外部性的利益流不对等本质
        3.3.2 关系外部性模型
        3.3.3 利益流绝对量的衡量
    3.4 网络外部性
        3.4.1 个体外部性及其三个层次
        3.4.2 传统网络外部性
        3.4.3 基于关系、个体外部性微观基础的网络外部性
        3.4.4 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网络外部性
        3.4.5 个体、网络外部性与经济效率
    3.5 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的完全图纳什网络均衡特征
        3.5.1 单向关系单向流动网络博弈模型
        3.5.2 完全图纳什网络均衡
    3.6 小结
第4章 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评估
    4.1 影响路径分析方法介绍
    4.2 私人乘用车颗粒物排放及结构特征
        4.2.1 分析工具和模型介绍
        4.2.2 数据获取
        4.2.3 颗粒物减排政策各情景设置及结果分析
    4.3 基于经济因素源强的颗粒物浓度变化分析
        4.3.1 颗粒物扩散规律
        4.3.2 基于源强解析的全局浓度变化规律
        4.3.3 颗粒物浓度变化结果及分析
    4.4 颗粒物致健康损害浓度反应函数
        4.4.1 颗粒物致健康损害观测点
        4.4.2 浓度反应函数形式与阈值
        4.4.3 浓度反应函数的确定及计算
    4.5 健康损害外部性的货币化评估
        4.5.1 基于关系、网络视角看货币化评估的必要性
        4.5.2 货币化评估方法介绍
        4.5.3 健康损害观测点货币化评估
    4.6 健康损害评估的不确定性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基于关系、网络视角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消除机制
    5.1 基于关系、网络视角外部性消除机制的含义
    5.2 私人乘用车使用端的庇古税及启示
        5.2.1 OECD和欧盟国家经验
        5.2.2 中国私人乘用车使用端庇古税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5.2.3 政府作为割点的庇古税启示
    5.3 私人乘用车使用端的科斯方案及启示
        5.3.1 美国和欧盟排放交易经验
        5.3.2 中国排放交易经验
        5.3.3 关系、网络视角的产权及污染权
    5.4 融合庇古税和科斯方案优势的外部性消除机制构想
        5.4.1 科斯方案污染权限额的确定原则
        5.4.2 构想中庇古税的确定原则
    5.5 构想的现实意义及困难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1.1 关系、网络新视角更能反映外部性本质
        6.1.2 准确核算健康损害货币化规模是外部性消除前提
        6.1.3 新外部性消除构想融合庇古税和科斯方案优势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6.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造纸过程横向定量多变量解耦及时滞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2 稀释水流浆箱浓度调节模型的建立及浆流分布的研究
    2.1 稀释水水力式流浆箱结构及稀释水调浓原理
        2.1.1 稀释水流浆箱结构
        2.1.2 稀释水调浓原理
    2.2 唇板调节与稀释水调节比较
        2.2.1 唇板开度调节法
        2.2.2 稀释水调节法
    2.3 出口含水量与浆流浓度稀释数学模型
        2.3.1 实验方法
        2.3.2 实验结果
        2.3.3 实验分析
        2.3.4 浆流浓度数学模型及逆向响应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CD定量控制耦合特性分析及解耦控制策略研究
    3.1 CD定量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2 高维耦合特性分析
    3.3 多变量系统降维设计
        3.3.1 耦合关联矩阵的分块
        3.3.2 子系统分解算法控制
        3.3.3 关联矩阵的维数变换
    3.4 CD定量控制系统的快速插值解耦
        3.4.1 对角矩阵法解耦
        3.4.2 插值解耦策略
        3.4.3 解耦仿真与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大规模单回路的大时滞控制策略研究
    4.1 多变量解耦系统的Smith预估控制
        4.1.1 传统Smith预估器
        4.1.2 多变量时滞过程Smith预估控制
    4.2 单回路群的参数辨识
    4.3 H_∞最优鲁棒控制器设计
        4.3.1 H_∞控制理论基础
        4.3.2 基于H_∞控制理论的PID控制器设计
        4.3.3 基于H_∞控制理论的SISO时滞对象仿真
        4.3.4 基于H_∞控制理论的MIMO时滞对象仿真
    4.4 基于分数阶PID的双自由度Smith预估器设计
        4.4.1 双自由度Smith预估系统
        4.4.2 设定值跟踪控制器设计
        4.4.3 干扰衰减控制器设计
        4.4.4 基于分数阶控制器的时滞控制仿真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压缩感知的CD定量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研究
    5.1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数据采集
        5.1.1 压缩感知理论
        5.1.2 压缩感知和纸张估算
        5.1.3 全幅定量数据的重建方案
        5.1.4 数据模拟结果
    5.2 CD定量及MD定量数据的预估分离
    5.3 纸页成形过程中多传感器的布置
        5.3.1测量过程与数据估计问题
        5.3.2 测量模式
        5.3.3 多传感器布置
    5.4 本章小结
6 CD定量数据与执行器之间的对位设计
    6.1 执行器映射问题描述
    6.2 CD对位映射辨识方法
        6.2.1 CD定量扫描数据的预测模型
        6.2.2 单一执行器的响应中心映射模型
        6.2.3 线性收缩下对位参数辨识
        6.2.4 非线性收缩下对位参数辨识
        6.2.5 响应宽度
        6.2.6 相对响应幅度
    6.3 错位恢复措施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稀释水流浆箱的CD定量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7.1 CD定量控制系统架构的设计
        7.1.1 总体设计
        7.1.2 硬件设计
        7.1.3 软件设计
    7.2 CD定量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
    7.3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工作总结
    8.2 研究工作创新点
    8.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联矩阵G_0计算程序
附录B: CD定量数据重构算法的Matlab程序
附录C: 本文应用的定量重构数据
附录D: 本文应用的定量测量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全面抗战时期江西难民移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论述思路与分析框架
    四、主要学术创新与不足
    五、资料述评
    六、概念界定及相关说明
第一章 战时难民移垦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国民政府难民移垦政策的形成
        一、战前中国的垦殖政策与实践
        二、积极救济方针的确立
        三、难民移垦的决策过程
    第二节 江西垦务的发展背景
        一、江西的垦殖环境
        二、战时江西的难民救济
    第三节 江西难民移垦制度的建立
        一、垦务的规划与设计
        二、垦务管理体系的建立
        三、“委员制”和“处长制”之比较
第二章 寓赈于垦——难民移垦事业的发轫
    第一节 身份的转变:从难民到垦民
        一、垦民的选收
        二、垦民的人口学分析
        三、垦民的给养
    第二节 垦殖资金的筹措与使用
        一、垦殖资金的筹措
        二、垦殖资金贷放与监管
    第三节 垦场的生产与经营
        一、荒地调查与地权清理
        二、集团合耕制的实施
        三、从合耕制到分耕制——垦殖经营制度的变革
        四、省营垦场的生产绩效
    第四节 垦区社会事业
        一、垦民教育
        二、医疗与卫生
        三、垦区安全建设
第三章 多头并举——难民移垦的普遍推行
    第一节 战时各县垦务的实施
        一、地方自治与各县垦务的推动
        二、各县难民零块垦殖
    第二节 救济粤东难民运动
        一、赣粤合作,共济难民
        二、移民垦荒,救扶并举
        三、从难民到居民:庄义刊的难民生活
    第三节 战时江西的民营垦殖
        一、江西民营垦殖概况
        二、战区难民移殖协会
        三、民营垦殖之困
        四、江西公私营垦殖绩效
    第四节 垦务管理之弊
        一、南丰康都场:营私舞弊,贻误生产
        二、吉安大白垦殖场:亏空公款,卷款潜逃
        三、管理员张一帆:以权谋私,垦务废弛
        四、泰和沿溪渡垦殖场:挪用公款,冒名顶替
        五、管理员王壮飞:假公济私,杀人灭口
第四章 国营垦务的实施及其政策调整
    第一节 国营垦务的实施
        一、农林部垦务总局的成立
        二、战时国营垦务的推行
    第二节 江西安福垦区的筹设与发展
        一、安福垦区的筹设
        二、垦民选收及其困境
        三、垦民生活重建
        四、垦区生产与经营
    第三节 归于沉寂——难民移垦事业的结束
        一、战时垦务重心的转移
        二、安福垦区接收困局
        三、农林部垦务总局的裁撤
        四、江西难民移垦事业的归并与调整
第五章 战时的国家、社会与垦民
    第一节 保甲制度的强行移植
        一、民国江西保甲制度的实施
        二、难民入垦与地方保甲的矛盾
        三、垦民“特编保甲”的实施
        四、尘埃落定——垦民保甲问题的终结
    第二节 土客关系及其调适
        一、土客矛盾的产生
        二、土客冲突下的垦民与地方社会
        三、土客关系的调适
    第三节 垦民弃垦及其应对
        一、垦民弃垦原因分析
        二、垦务机关的应对
结语: 战时江西难民移垦的作用、特点及其困境
附表
参考文献

(5)中国政府资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2 有关政府资产的研究综述
        1.2.1 政府资产
        1.2.2 政府资产核算研究
        1.2.3 政府资产管理研究
    1.3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创新点
        1.5.2 本文局限性
第2章 政府资产的概念与范畴
    2.1 政府资产的概念
        2.1.1 政府资产定义
        2.1.2 与政府资产相关概念解析
    2.2 政府资产的范畴
        2.2.1 政府资产中的自然资源资产
        2.2.2 政府资产中的其他资产
第3章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理论框架
    3.1 国际上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方法
        3.1.1 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国际做法
        3.1.2 不同国际机构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3.1.3 不同国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3.1.4 国际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方法对中国政府资产核算的启示
    3.2 中国国家(政府)资产负债的核算方法
        3.2.1 中国现有的政府会计制度
        3.2.2 中国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进程
    3.3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类别与框架
第4章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核算
    4.1 非生产资产
        4.1.1 核算资源性资产的重要性
        4.1.2 土地资产
        4.1.3 矿产资源
        4.1.4 水资源
        4.1.5 森林资源
    4.2 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
        4.2.1 银行业国有净资产
        4.2.2 证券期货业国有净资产
        4.2.3 保险业国有净资产
        4.2.4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净资产
        4.2.5 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汇总
    4.3 生产资产
        4.3.1 政府存款
        4.3.2 全国社保基金
        4.3.3 固定资产及其他
        4.3.4 非金融类企业国有净资产
    4.4 政府负债
        4.4.1 直接负债
        4.4.2 或有负债
    4.5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
    4.6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数据分析
        4.6.1 政府资产结构分析
        4.6.2 政府负债结构分析
        4.6.3 政府资产负债分析
第5章 政府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5.1 生产资产管理
        5.1.1 生产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5.1.2 生产资产管理的政策建议
    5.2 非生产资产管理
        5.2.1 非生产资产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5.2.2 非生产资产资产管理政策建议
    5.3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5.3.1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5.3.2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政策建议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A 4.1:2016年31个国家的资产负债情况
    附录A 4.2:2006年至2017年中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
    附录A 4.3: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股东持股情况
    附录A 4.4:截止2016年底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情况表
    附录A 4.5:2016年证券、期货公司经营业绩排名靠前的公司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研究(1877—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历史基础与驱动因素
    第一节 历史地理概况
        一、社会历史概况
        二、地理资源概况
        三、商品经济概况
    第二节 前近代皖南手工业概况
        一、制茶业
        二、纺织业
        三、文房四宝业
        四、其他行业
    第三节 驱动因素
        一、人地矛盾与生存压力
        二、地方政府的提倡
    小结
第二章 技术转型
    第一节 技术的科学化
        一、手工业文本的增长
        二、制茶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三、纺织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四、文房四宝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第二节 技术传承方式的转变
        一、传统学徒制概况
        二、实业教育
        三、职业教育
        四、私立静仁职业学校个案研究
    第三节 生产设备的革新
        一、传统生产工具的改良
        二、新式动力设备的引进
        三、向机器生产的转化
    小结
第三章 组织形式的近代化
    第一节 生产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一、家庭手工业
        二、作坊、工场手工业
        三、合作制手工业——以祁门茶叶合作社为中心
    第二节 行业组织的演变
        一、行会
        二、同业公会
        三、工会
    小结
第四章 结构变革
    第一节 机器工业冲击下逐渐衰落的行业
        一、纺纱业
        二、染料业
        三、炼钢业
        四、制丝业
    第二节 被侵占部分市场而继续发展的行业
        一、织布业
        二、榨油业
        三、造纸业
        四、制烟业
    第三节 未受到机器工业冲击而徘徊于固有轨道的行业
        一、概况
        二、铁、铜、锡器制造业
        三、竹木加工业
        四、砖瓦业
        五、陶瓷业
    第四节 勉力维持的传统特色行业
        一、徽墨业
        二、宣纸业
        三、舒簟业
        四、罗经业
    第五节 国际市场影响下的出口型手工业——以祁红为对象的考察
    第六节 新兴手工业
        一、针织业
        二、铅石印刷业
        三、皂烛业
        四、火柴业
        五、化妆品业
    小结
第五章 近代转型的特征
    第一节 转型的迟缓——基于皖南与苏南的比较
        一、差距之比较分析
        二、原因之比较分析
    第二节 近代转型的不平衡
        一、地域的不平衡
        二、行业的不平衡
        三、生产者身份主体化与技术边缘化
        四、外贸优势与内销不足
    小结
第六章 有限突破与多重障碍
    第一节 手工业功能的拓展
        一、后向联系农业
        二、满足多元消费
    第二节 多重障碍
        一、天灾人祸
        二、多方盘剥
        三、观念制约
        四、教育不振
    小结
余论
    一、手工业近代转型的最大瓶颈
    二、近代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三、近代手工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后记

(7)“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附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设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数字鸿沟
        二、文化信息资源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四、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一、知识沟理论
        二、文化权利
        三、文化传播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公共物品理论
        六、贫困文化理论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一、建立试点
        二、启动应用
        三、全国推广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一、建设流程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四、资源构成分析
        五、服务方式分析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 ——基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与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基本思路与逻辑结构
    1.3 创新点与不足
2. 企业融资决策理论综述
    2.1 国外融资决策理论的发展评述
        2.1.1 微观视角
        2.1.2 宏观视角
        2.1.3 货币政策视角
    2.2 国内融资决策研究的评述
        2.2.1 微观视角
        2.2.2 宏观视角
        2.2.3 货币政策视角
    2.3 概念界定和理论模型介绍
        2.3.1 基本概念
        2.3.2 经典理论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货币政策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总量序列分析
    3.1 货币政策变化与企业融资决策
        3.1.1 主要研究回顾
        3.1.2 理论分析
    3.2 VAR模型设定和政策冲击的经验考察
        3.2.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3.2.2 样本选择及数据说明
        3.2.3 实证结果
    3.3 融资决策相对政策变动的滞后性
4. 信用渠道下的融资决策:信息不对称
    4.1 信息不对称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4.2 信用渠道及相关假设
    4.3 线性模型设定和资本来源的经验考察
        4.3.1 事件考察
        4.3.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4.3.3 实证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信用渠道下的融资决策:代理成本
    5.1 代理成本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5.2 代理成本的表现形式及其对信用渠道的干扰
    5.3 线性模型设定和基于“费用粘性”的经验考察
        5.3.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5.3.2 实证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货币渠道下的融资决策:股票市场对信贷市场的替代
    6.1 市场时机与企业权益融资
    6.2 货币渠道下股票市场对信贷市场的替代
    6.3 “中介效应”模型设定和经验考察
        6.3.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6.3.2 样本选择与数据说明
        6.3.3 实证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信贷政策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基于行业前景预期的考察
    7.1 主要研究回顾
    7.2 行业前景预期对信贷及融资的影响
        7.2.1 现实背景
        7.2.2 理论分析
    7.3 线性模型设定和经验考察
        7.3.1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7.3.2 实证结果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和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对策建议
学习期间撰写的论文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9)子年度经济时间序列季节调整模型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本文的选题背景
        1.1.2 本文的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历程和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全文结构的安排
        1.3.1 论文研究框架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X-12-ARIMA季节调整模型分析与应用
    2.1 regARIMA模块分析
        2.1.1 regARIMA模型原理
        2.1.2 异常值回归变量识别和分析
        2.1.3 日历效应回归变量识别和测定
    2.2 X-11季节调整模块分析
        2.2.1 移动平均的季节调整原理分析
        2.2.2 X-11的对称和非对称移动平均分析
    2.3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实时监测的指数选择
        2.3.1 消费价格指数的特点与相互关系
        2.3.2 中国月度消费价格指数的季节调整
        2.3.3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实时监测的指数选择
        2.3.4 基于X-12-ARIM模型的CPI折年率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TRAMO-SEATS季节调整模型分析与应用
    3.1 TRAMO模块分析
        3.1.1 TRAMO模型的简单描述
        3.1.2 TRAMO模型的参数估计和预测
        3.1.3 默认模型和预试
        3.1.4 TRAMO模型的缺失值处理
        3.1.5 TRAMO模型的异常值处理
        3.1.6 TRAMO模型中ARIMA模型的选择
    3.2 SEATS模块分析
        3.2.1 程序的简短描述
        3.2.2 ARIMA模型的分解
    3.3 中国粮食价格的运行特征
        3.3.1 概述
        3.3.2 数据来源、处理及说明
        3.3.3 中国粮食消费价格运行特征实证研究
        3.3.4 中国粮食消费价格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季节调整模型的质量评估及X-13A-S模型
    4.1 引言
    4.2 季节调整模型差异的理论分析
    4.3 季节调整模型谱分析检验剩余季节性
    4.4 季节调整模型稳定性诊断方法
        4.4.1 幂等诊断
        4.4.2 平滑间距(Sliding Spans)诊断
        4.4.3 修正历史(Revision Histories)诊断
    4.5 季节稳定性的检验
    4.6 季节调整模型质量检验的一个模拟方法
        4.6.1 几个假设
        4.6.2 几种季节调整模型检验统计量
        4.6.3 数据的生成过程DGP
    4.7 X-13A-S季节调整模型
        4.7.1 X-13A-S模型概述
        4.7.2 X-13A-S新的模型选项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子年度经济时间序列季节调整模型扩展应用
    5.1 中国生产价格与消费价格传导关系研究
        5.1.1 概述
        5.1.2 CPI与PPI的内涵和差异
        5.1.3 CPI与PPI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
        5.1.4 TRAMO-SEATS季节调整模型和HP滤波方法
        5.1.5 PPI与CPI关系的季节调整-滤波方法研究
    5.2 危机事件对中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影响评估
        5.2.1 基于TRAMO-SEATS季节调整的本底线改进
        5.2.2 基于改进本底线的旅游危机事件损失评估
    5.3 基于季节调整本底线的SARS对中国铁路客运量的损失评估
        5.3.1 基于季节调整本底线的危机事件铁路客运损失评估
        5.3.2 改进季节调整本底线的铁路客运损失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状态空间的季节调整模型与应用
    6.1 状态空间模型分析
    6.2 卡尔曼滤波方法分析
        6.2.1 Kalman滤波的一般形式
        6.2.2 Kalman滤波的解释和性质
        6.2.3 Kalman滤波的初始条件
    6.3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超参数估计
    6.4 基于状态空间方法的季节调整
        6.4.1 简化状态空间模型
        6.4.2 季节调整的状态空间表示
        6.4.3 状态空间表示的季节调整模型求解
    6.5 基于状态空间方法的中国季度GDP季节调整
        6.5.1 概述
        6.5.2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及分析处理
        6.5.3 季节调整状态空间模型的定义和参数估计
        6.5.4 基于季节调整状态空间模型的中国GDP季节调整
        6.5.5 状态空间季节调整模型和TRAMO-SEATS模型的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SRIF的状态空间季节调整模型及应用
    7.1 引言
    7.2 一个状态空间季节调整模型分析
    7.3 一个均方根信息滤波或平滑方法
        7.3.1 Kalman滤波方法
        7.3.2 一个均方根信息滤波平滑方法
    7.4 均方根信息滤波的DECOMP程序分析
    7.5 基于SRIF的状态空间季节调整模型与我国居民消费
        7.5.1 数据来源及分析处理
        7.5.2 模型中AR成分的选择
        7.5.3 模型中交易日成分选择
        7.5.4 季节调整模型所得各成分分析
        7.5.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长率和经济监测
    7.6 消费率重估、分解和扩大消费需求
        7.6.1 我国商品货物消费率估计和分解
        7.6.2 我国消费率波动分析和政策建议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Bayes的季节调整模型与应用
    8.1 引言
    8.2 季节调整Bayes方法分析
        8.2.1 季节调整的经典回归方法
        8.2.2 关于对趋势项和季节项的约束条件
        8.2.3 带有随机约束的回归模型
        8.2.4 Bayes季节调整模型构建与评价准则
        8.2.5 贸易日和闰年调整
    8.3 季节调整Bayes程序分析
    8.4 基于Bayes季节调整模型的中国居民消费
        8.4.1 数据来源及分析处理
        8.4.2 中国居民消费季节调整Bayes程序分析
        8.4.3 中国居民消费Bayes季节调整结果分析
        8.4.4 基于Bayes季节调整模型的假日经济与居民消费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文的主要结论
    9.2 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
    9.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9.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在学期间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在学期间获奖和荣誉情况
后记

(10)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研究(1928-1937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资料
五、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设立的背景
第一节 近代世界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与推广
    二、中央银行的特点与类型
    三、中央银行的职责和原则
第二节 近代中国中央银行思想演变
    一、清末时期建立中央银行思想的产生
    二、北洋时期建设中央银行思想的发展
第三节 1927年前中国中央银行变迁
    一、外国在华银行:隐性中央银行
    二、晚清时期的中央银行:户部银行与大清银行
    三、北洋时期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
第四节 1927年前的中国金融市场
    一、货币制度紊乱
    二、银行制度不健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建立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对中央银行的认识与早期实践
    一、孙中山的金融思想
    二、广州中央银行
    三、汉口中央银行
第二节 重建中央银行的必要性
    一、维持政府财政的需要
    二、维护金融主权的需要
    三、调剂战时金融的需要
    四、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筹备与成立
    一、周佩箴、王文伯筹备时期
    二、宋子文、陈行筹备时期
    三、中央银行的正式成立
    四、中央银行的制度分析
第四节 树立信誉的初步措施
    一、处理广州、汉口中央银行
    二、改组中国、交通两行
    三、收回小洋券、整理汉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及总分支机构变迁
第一节 中枢机构与变迁
    一、理事会
    二、监事会
    三、总裁与副总裁
    四、职能部门
第二节 总分支机构与变迁
    一、总行位置与变迁
    二、分支机构与演变
    三、分支机构设立原则与特点
    四、海外代理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币改革前中央银行的业务与职能发展
第一节 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与服务财政
    一、中央银行与代理国库
    二、中央银行与政府公债
    三、中央银行与经理外债
    四、中央银行与外汇黄金管理
第二节 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与统一币制
    一、发行国币与废两改元
    二、发行银元兑换券
    三、发行辅币与辅币改革
    四、发行辅币券
    五、发行关金券
第三节 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与调剂金融
    一、中央银行与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
    二、中央银行与再贴现制度
    三、中央银行与公开市场操作
    四、中央银行与票据清算
    五、中央银行与银钱业联合准备组织
    六、中央银行与救济金融危机
第四节 中央银行经营普通银行业务
    一、中央银行普通业务的内容
    二、中央银行经营普通业务的原因
    三、中央银行的盈利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央银行与法币改革
第一节 1935年"大三行"和"小三行"的增资改组
    一、中央、中国、交通三行的增资改组
    二、中央银行与"小三行"的增资改组
第二节 中央银行与法币政策的实施
    一、世界经济危机与各国币制改革
    二、白银风潮与国民政府的对策
    三、法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第三节 中央储备银行的改组计划与夭折
    一、设立中央准备银行计划的酝酿
    二、《中央储备银行法草案》的内容
    三、《中央储备银行法草案》的实施与夭折
本章小结 余论
一、抗日战争的爆发与中央银行的转轨
二、中央银行与财政部的关系
三、中央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关系
四、时人对中央银行的看法
五、抗战前中央银行发展总评 参考文献 后记

四、Annual Index to Vol. 1, 2003(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论文-专利关联的前沿主题分析方法研究[D]. 赵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2020(01)
  • [2]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分析 ——基于关系、网络视角[D]. 姜雁杰. 山东大学, 2020(01)
  • [3]造纸过程横向定量多变量解耦及时滞控制策略研究[D]. 单文娟. 陕西科技大学, 2019
  • [4]全面抗战时期江西难民移垦研究[D]. 卫平光. 南京大学, 2019(01)
  • [5]中国政府资产研究[D]. 梁志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6]皖南手工业近代转型研究(1877—1937)[D]. 陈艳君. 苏州大学, 2018(01)
  • [7]“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8]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 ——基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与检验[D]. 马文超. 南京大学, 2013(07)
  • [9]子年度经济时间序列季节调整模型与应用研究[D]. 桂文林. 暨南大学, 2011(10)
  • [10]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研究(1928-1937年)[D]. 石涛. 复旦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年度指数到卷。 1, 200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