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群勇[1]2001年在《空间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技术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空间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是近年来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Internet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为空间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本文围绕空间数据管理和信息共享这一主线,首先探讨了与空间数据管理和信息共享技术密切相关的元数据;分析了空间数据的各种组织管理方案和发展现状,指出分布式空间数据库和空间数据仓库是未来空间数据管理的最佳方案;研究了基于Internet的地理信息共享技术方法,认为分布式地理信息共享是基于Internet的地理信息共享的发展方向,并建立了基于CORBA的分布式地理信息共享模型。最后以“福建省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实例,提出了基于C/S和B/S相结合的空间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的技术实现方案。 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 1.建立了“数字福建”的元数据标准和内容,设计和实现了基于Internet的元数据管理系统,为空间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奠定了技术基础; 2.提出了分布式数据库和空间数据仓库的空间数据组织管理方案; 3.提出了基于元数据和数据集一体化的空间数据共享模式; 4.建立了基于C/S和B/S相结合的空间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的技术实现方案。
任海军[2]2003年在《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数据共享系统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地理信息系统是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地球空间信息的信息系统。分布式网络技术发展,为空间数据共享和交换提供了硬件基础。随着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存储和管理空间数据海量数据成为可能;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这使得地理信息共享成为必然趋势。一个开放的,易于访问的地理信息系统将有利于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数据和服务的广泛共享。开放性与标准化对地理信息系统规模化与综合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实现地理信息的互操作的前提条件。通过标准化的操作接口,可以使不同的系统之间遵循统一的操作规程,保证数据操作的正确性与高效性。在国内外有许多组织已经制定了各种地理信息系统标准,OpenGIS Consortium是一个国际性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标准化组织,它提出了开放的地学数据互操作规范,通过行业标准和接口建立开放的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地理信息互操作和共享。论文系统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和空间数据模型,并对常见的空间文件格式进行分析;总结以前的空间数据共享体系结构;提出了新的空间数据库平台共享方案;在研究了Oracle Spatial对空间数据解决方案后,设计并实现以Oralce Spatial为存储GIS系统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元数据,实现数据一体化管理模式;并实现ESRI公司的.SHP格式文件、XML等格式文件和数据库之间的空间数据转换系统;采用AutoDesk公司MapGuide6.0和JSP开发了一个WebGIS应用系统;采用纯Java方式,离开一般的GIS平台,采用Oracle公司提供的接口,开发基于Java虚拟机的简单GIS系统,实现了简单GIS系统部分功能,如放大,缩小,坐标转换等。整个系统采用跨平台的面向对象语言Java和软件工程技术保证了系统的跨平台、可靠性、稳定性、开放性和模块之间的独立性。
黄于鉴[3]2008年在《数字地球平台空间数据服务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带来的需求空前增长,造成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物种灭绝、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重大全球性环境和灾害问题,这些危及人类生存的科学问题需要与之相应的现代地球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从研究的空间位置上讲,已经跨越了区域、国界;从研究的方法上讲,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从技术层面上讲,需要一个新的“数字地球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国科学家、多学科的科学家可以将各自的研究成果通过该平台进行可视化,再分析,从而对这些重大的问题产生新的科学认识。因此,数字地球平台(DEP,Digital Earth Platform)应运而生。课题组在研究“数字中国”、“数字城市”、“数字旅游”的基础上,在多个项目支撑下,提出了网络环境下数字地球平台和G/S模式的新理论。G/S模式,即地学信息浏览器/空间信息服务器(Geo-Information Browser/Spatial InformationServer)模式。该模式是继目前网络软件结构C/S(客户端/服务器)和B/S(浏览器/服务器)之后的第叁种模式。地学信息浏览器不仅支持目前的Web浏览器功能,还可以浏览各种空间信息,实现叁维模型显示等功能,将是今后网络浏览器的重要发展方向。空间数据服务体系以数字地球平台为基础,通过地学信息浏览器为人机交互界面,发布空间数据共享服务。在文章中,作者对广义和狭义“数字地球平台”进行了阐述和区分,并对其中的相关理论、关键技术、框架体系、数据标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为将来深入研究数字地球平台打下结实的理论基础。作者按照数字地球平台中的理论要求,通过深入研究空间数据服务体系中的空间数据分层、分级、无缝连接和索引的建立以及空间数据交换标准KML的技术原理,设计了一种以地学信息浏览器为表现工具,利用多分辨率空间影像数据和矢量数据为基础,实现空间信息的表现、信息资源的整合、网络共享应用的空间服务体系,验证了我们提出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最后,作者把这种服务体系成功运用到所设计的共享平台中,实现了空间数据的存储、发布、更新、组织和管理,在显示形式上打破了以往信息浏览共享中单一的文字、图片描述,利用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和叁维可视化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互动式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手段。
周京春[4]2016年在《地下管网叁维空间数据模型及自动化精细建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地下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能量输送、物质传输、信息传递、排涝减灾和废物排弃的重要载体。作为城市地下空间中的一种重要对象,正承载着日益增长的城市居住人口及城市活动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成为了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重中之重,日益呈现出错综复杂、相互交迭的立体特征,并具有施工不可见性、难度大、投资大、开发后不易改变等特点,因此,实现城市地下管网定位管理精细化、安全监管综合化、应急处置高效化和信息共享全面化已成为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的本质目标。但是,目前面向地下管网的叁维空间数据模型及其相关标准不统一,在数据信息含量、空间表现和分析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叁维模型缺乏完整的精细化构模和井室内外一体化表达的有效方法,造成了地下管网信息资源在表达和理解上各有不同,共享困难,建成的地下管网3D GIS成为了“信息孤岛”,叁维模型建模自动化程度不高且更新困难,难以实现业务融合和协同互联,更无法支撑各种管网专业领域的知识模型。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昆明市地下管网信息应用与共享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城市地下管网实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顾及几何、时态、拓扑、语义的一体化的地下管网叁维空间数据模型,并在模型基础上,寻求一种自动化程度高、精细化、便于更新维护的叁维构模方法。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面向智能管网的地下管网综合管理的需求及其内涵,提出了一体化的地下管网叁维空间数据模型。以叁维地下管网对象为核心,包含了语义数据模型、几何数据模型和时态数据模型叁个部分,通过现实世界中的地下管网→地下管网本体系统→地下管网对象类库→地下管网时空对象的映射和转换,将地下管网实体的几何特征、时间特征、拓扑特征、语义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便于模型在计算机中得以实现,又保障了语义信息无歧义地传输和执行。(2)提出了基于CSG+Sweep+体布尔运算的混合方法来自动化、完整地建立叁维地下管网精细模型的新方法。将地下管网实体分为了抽象化的不规则形体的管点实体、尺寸结构属性驱动的管点实体、拓扑连接关系驱动的管点实体和管段实体四类,不同的实体采用不同的表面数学建模方法,并设计了3种基本几何元素和7种实体对象的数据结构,研究了井室内外一体化表达的方法。(3)研究了地下管网叁维模型数据在线更新的方法。针对管网变化后整体生成管网叁维模型,时间长而无法满足应急等相关应用需求的难题,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在服务器和客户端采用XML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了管网二维数据变更后,同步在线自动化局部更新管网叁维模型数据的技术流程,填补了国内的空白。(4)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以昆明市地下管网信息应用与共享平台为原型系统,重点阐述了其中叁维系统的实现路线及其建模效果,并以两个真实的应用案例,验证了本文研究成果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应用价值。
陈静[5]2009年在《青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设计与实践》文中认为全世界各地以“数字城市”为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数据的信息化极大的简化了工作的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社会前进的脚步。但是由于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均是由不同职能部门和单位各自开展,所建立的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不能够得到有效共享;数据和系统的重复建设情况也普遍存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同时,各系统可能不是根据统一标准建设,系统之间无法交互共享,数据来源和数据模型的差异严重的阻碍了“数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了国家整体的信息化进程。所以建设数字城市的首要工作之一是开展信息共享建设工作。城市地理信息资源是城市信息中的基础信息,开展数字城市建设必须首先进行城市地理信息共享建设工作。本文以“青岛市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为实例支撑,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作者在实际项目中实践,对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系统建设基础理论、平台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共享标准规范建设、数据库建设、平台功能设计、应用平台和系统实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网络服务(Web Service)、动态网页应用技术(Ajax)、空间数据引擎技术(SDE)以及网络数据安全等关键技术设计了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管理系统和政府应用平台的体系框架及功能模型;制定了用于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维护和管理的标准规范,为今后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标准;设计了地理信息共享框架数据库的构建要素;解决了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多源异构等问题;创建了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数据服务窗口和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典型应用实例,推动了青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研究结果对我国其它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易志[6]2008年在《基于WEB GIS的贵州省空间数据共享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万维网的出现和发展,为地学空间数据提供了广阔的社会需求,人们可以坐在计算机前,通过因特网来获得与空间位置相关的各种信息。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在万维网上提供空间信息,让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得和浏览一个空间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正是互联网对地理信息的需求推动了Web GIS系统迅速地出现和发展。Web GIS可以利用Internet/Intranet以Web的形势发布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的功能。和传统集中式的GIS相比,其特点在于:更广泛的访问范围;平台独立性;可以大规模降低系统成本;更简单的操作;平衡高效的计算负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Web GIS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就本论文所关心的基于Web GIS的空间数据共享及网络传输优化技术和分布式存储能力而言,现有的Web GIS系统实例仍然较为缺乏,且绝大部分Web GIS系统实例仍然缺少较强的数据共享性和系统的通用性,以及存在空间数据信息上传速度慢,网页响应迟缓等缺点。本文在深入研究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指出并解决了Web GIS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应用Web Service技术构建面向Web服务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创新性地解决了Web GIS在平台开发、数据共享和网页响应等方面的缺陷。研究了Web GIS与Web Service技术结合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向,以实现贵州省空间数据共享为中心目标,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基于Web GIS服务的贵州省空间信息共享系统,这样的系统能把贵州省的相关空间数据以地图的形式发布在互联网上,不仅能及时的了解贵州省地理方面的相关情况,而且能实现空间数据的共享,使管理、维护统一,方便决策。本应用在ArcGIS Server软件的支持下,利用.NET技术和C#语言创建了基于Web GIS的贵州省空间数据共享系统,并通过网络缓存技术优化该Web GIS系统,使整个系统具有开发效率高、交互性能好、存取数据库容易、读取速度较快等优点。
吴玉兰[7]2008年在《青藏铁路应急救援系统信息共享机制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结合铁路信息化专项规划内容以及现场实际调研情况,利用现有技术和已有资源对青藏铁路应急救援系统信息共享机制进行了探讨,使其能较科学的、符合实际条件的为青藏铁路现有应急信息资源的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为应急救援指挥提供决策支持。青藏铁路应急救援系统需从多个业务系统获取必要的基础信息和业务信息,这些数据采用的存储方式和数据管理方式大不相同,如何将这些分散的、异构的数据很好地组织起来,实现应急救援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和外部系统的信息共享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结合首先从信息共享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提出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对空间数据组织管理、空间数据共享的方法以及其他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其次结合青藏铁路应急救援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提出信息共享需解决的四个问题,即不同系统间的数据访问、异构的数据访问、空间属性和业务属性的关联、不同格式的数据访问;然后在已有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研究信息资源共享模型;最后研究信息共享机制在青藏铁路应急救援系统中的具体实现,包括信息数据的分类与编码、存储与组织管理以及共享与交换。
杨坤鹏[8]2008年在《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库技术研究与工程实现》文中指出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和空间位置、空间关系有关的数据,称为空间数据;另一类是地理元素中非空间的属性信息,称为属性数据。在以往的应用系统中,通常的做法是将两类数据分别存储,利用关系型数据库来存储属性数据,而由于空间数据的特殊性,则保持原有文件结构不变,以文件形式存储空间数据。通过在空间数据文件和关系型数据库中的属性数据之间建立关联为基础来构建应用系统。然而,这种两类数据分别存储的方式适用于单机的地学领域应用。随着应用向分布式的管理系统领域的转移,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的文件管理模式在实现数据共享、网络通信、并发控制及数据的安全恢复机制等方面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本课题以深圳城市交通仿真系统为例,首先对空间数据研究的意义、可行性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明确了空间数据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多维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以及分析这种数据处理方式给分布式应用系统开发带来的利弊,继而介绍以数据中间件的方式来处理和存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空间数据,并对EsriArcSDE技术进行详细分析,详细阐述了这种先进的解决方案如何实现管理空间数据的理论细节和以ArcSDE作为数据网关开发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系统的途径。进而提出了基于该项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最后,对现阶段的研究设计成果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进行了总结,展望了下一步需要继续深入进行的研究和探索工作。
赵贤威[9]2017年在《云环境下顾及空间子域分布特征的空间大数据并行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空天地立体观测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爆炸式增长的空间大数据,迫使空间分析计算模式从集中式处理、单人机交互向高扩展性、高效性、数据多源性方向转变。利用云计算资源实现空间大数据并行化处理是完成这一模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云环境下的并行计算范式本质上是一种单指令多数据流并行,该范式要求将数据集划分成独立的无共享的部分并行处理。然而,空间数据具有组织异构、分布不均衡、实体关联性强等特点,这导致空间数据无法直接分割以适应云环境下的并行计算范式,传统的并行空间计算方法大多面向特定的应用场景,缺乏对空间实体关联关系及分布特征的考虑,未能形成包括空间大数据组织存储、划分计算、效率优化等在内的并行计算方法体系。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顾及空间子域分布特征的空间大数据并行计算方法体系研究,提出了不同空间子域分布特征的空间操作数据划分策略与并行化方法,以实际空间计算场景为例,采用真实的空间大数据集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了正确性与高效性验证,为云环境下亿级空间大数据计算提供了方法支撑与案例借鉴。本文的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遵循云环境下并行计算范式要求,设计了空间数据云存储组织与并行空间计算统一流程表达方法,研究了面向数据划分的空操作分类及其空间子域分布特征,提出了空间子域的任务计算量评估方法,形成完整的并行空间计算方法体系。(2)在上述基础上,针对本地空间操作的特性,设计了基于默认子域和基于格网子域的两种通用本地空间操作数据划分方法,基于这两种方法实现了空间频率图和多级金字塔矢量图的并行绘制,以十亿级全球兴趣点与百万级矢量多边形为测试数据对比验证了方法的适用性与高效性。(3)提出了邻域空间操作的叁种规则空间子域分布形态:范围分布的规则空间子域、范围时空分布的规则空间子域、异构数据迭加误差导致的规则空间子域,对上述叁种子域分布特性的空间操作分别设计了并行化方法,分别以空间距离连接、时空热点分析、大规模叁维地表表面积计算为案例验证了方法的适用性与高效性。(4)针对空间子域不规则分布的邻域空间操作的特点,以K邻近连接为例,提出了基于格网均匀扩张的不规则空间子域范围确定方法和基于Voronoi的不规则空间子域范围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实现了 K邻近连接的并行化算法,通过性能实验对比了两种方法的适用性与高效性。
方从刚[10]2013年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国土资源监管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国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而人均资源相对稀缺,同时,开发利用又涉及到诸多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一方面要面对“保发展保红线”的双保难题,另一方面又要保障国民粮食安全,保护资源环境,现时还要将国土资源作为重要战略地位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因此,积极加强国土资源监管力度,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成为现阶段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近年来,国土资源部提出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管理理念、职能和方式,从微观转向宏观,从重审批转向重监管,从重项目实施转向完善制度安排,通过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四大调控手段,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管理新体系,强化监测监管,服务社会公众。基于此,本文以国土资源监管为中心,以其基本业务属性分类的土地资源管理、矿产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指挥叁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系统论、信息论等多学科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技术设计与综合示范相补充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国土资源监管的内涵、目标、主要内容,并选择以地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从决策、执法、监督叁个层面的国土资源监管需求为关键环节,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搭建智能化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形成基本分析思路,即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和方法搭建、设计“决策、执行、监督”叁个层面应用、遵循“全面性、整体性、关联性、共享性”原则共享、采用“集中同步、分布汇交”模式更新综合监管平台,在该思路的指导下提出指标监管、资源监测、灾害监测、审批监管、行政监察、应急指挥6种国土资源监管模式,形成了实现国土资源监管的基本研究框架,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科技手段融入国土资源管理的分层式国土资源监管技术体系,为国土资源管理、监测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本文分析及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的研究结论:(1)立足于系统科学理论,面向国土资源管理,对国土资源监管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认为国土资源监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保护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支撑下实现国土资源监管应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即统一规划加强领导、面向决策服务管理、客观准确动态及时、安全规范稳定高效,同时认为国土资源监管应在事前、事中、事后叁个环节对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与配置、规划、利用与保护四个方面实现监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土资源监管的基本理论框架。该框架,进一步从管理、业务层面分析了国土资源监管的需求,认为国土资源监管贯穿于整个国土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总体上共分为叁个层次,即:为领导及宏观调控提供依据和服务的决策层面、为基层工作人员在具体执行或落实国土资源管理政策及法律法规等业务和工作的执行层面,以及为中层干部或纪检部门提供监督检查服务的监督层面。(2)基于上述提出的国土资源监管理论框架,提出了搭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的主要思路,即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和方法搭建综合监管平台,设计“决策、执行、监督”叁个层次应用综合监管平台、遵循“全面性、整体性、关联性、共享性”原则共享综合监管平台、采用“集中同步、分布汇交”模式更新综合监管平台。研究认为实现国土资源监管,须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进行深入推广和应用,提出了国土资源监管的6种模式,即指标监管、资源监测、灾害监测、审批监管、行政监察和应急指挥。采用分层结构,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提出了依托科技手段实现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的五层总体技术架构,即提供软硬件环境的平台层、数据动态获取和采集的监测层、用于数据存储和分析的数据层、以Web2.0为架构的服务层,以及面向用户的应用层。(3)采用企业应用集成(EAI)、硬件虚拟化及网络负载均衡、软件即服务(SaaS)、海量空间数据高效管理、空间数据ETL、空间信息获取及共享服务、现代通信等技术,在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的总体架构下构建了实现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的一整套技术体系,并形成了基于移动终端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监测系统、基于数据侦听技术的业务办理监控系统、基于视频技术的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基于卫星/3G无线通信技术的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的5种国土资源监管方法。基于该技术体系,以成都市为综合示范试验区进行了应用示范,搭建了“1库3平台”,即成都市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和办公门户、数据门户、监测指挥(数据)中心。(4)上述国土资源监管理论框架及其技术体系所形成的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在成都综合示范试验区应用示范效果良好,并分别在年度卫片执法检查、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及管理、例行督查图斑分析核查、耕地保护及耕保基金发放核查、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地质灾害应急指挥、行政效能监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业务并联审批及反腐倡廉、国土资源现状分析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应用和示范效果。本研究的创新认识:(1)以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指挥为研究对象,面向国土资源管理及其监测监管,构建了国土资源监管理论框架,包括国土资源监管的主要内容及其监管环节,并以地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出发,从决策、监督、执行叁个层面分析了国土资源监管的需求,提出了搭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的主要思路,即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和方法搭建、设计“决策、执行、监督”叁个层面应用、遵循“全面性、整体性、关联性、共享性”原则共享、采用“集中同步、分布汇交”模式更新综合监管平台,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2)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国土资源监管技术体系。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国土资源各业务之间具有相互的关联性,例如土地的“征、供、用、保、查”业务,是相互关联、有机联系的整体,某类业务是另一类业务的基础和条件;某类业务的结果,既是另一类业务的依据,也是相关指标变化的根据。本研究充分依托科技手段,综合运用和集成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手段,突出管理科学与技术学科相结合,构建以数据库管理、空间信息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国土资源监管技术体系,并在国土资源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叁个环节通过指标监管、资源监测、灾害监测、审批监管、行政监察、应急指挥六种模式建设和应用,以打通各系统、各平台、各业务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多种研究方法与手段的有机整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3)以系统论的思想,将国土资源管理以一个相互联系、完整有序、动态变化的整体进行研究,在国土资源监管的理论框架及其技术体系的指导下,在成都综合应用示范区搭建了成都市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并取得良好应用效果。传统的国土资源监管或管理大多以单个业务或少数几个业务进行研究和分析,直接针对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制定对策和解决办法,本文以系统论思想作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控制论、现代信息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坚持系统性、整体性为研究理念,将国土资源管理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深入研究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与各业务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在整体到局部的层层剖析中把握国土资源监管的本质特征并打通监管平台与业务系统、业务与业务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以“征、供、用、保、查”为主线的国土资源管理模型,于局部到整体的关系之中,面向国土资源决策进行逐级抽象和归纳总结,构建模型寻求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之道,并以成都市为综合应用示范区,对文中所提出的国土资源监管理论框架及其技术体系进行了综合应用和示范。结果表明,基于该理论框架及其技术体系所搭建的成都市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各项性能指标稳定,应用示范效果良好,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各项提供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
[1]. 空间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技术方法研究[D]. 邬群勇. 福州大学. 2001
[2]. 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数据共享系统实现[D]. 任海军. 重庆大学. 2003
[3]. 数字地球平台空间数据服务的研究与应用[D]. 黄于鉴. 成都理工大学. 2008
[4]. 地下管网叁维空间数据模型及自动化精细建模方法研究[D]. 周京春. 武汉大学. 2016
[5]. 青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设计与实践[D]. 陈静. 清华大学. 2009
[6]. 基于WEB GIS的贵州省空间数据共享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易志. 贵州师范大学. 2008
[7]. 青藏铁路应急救援系统信息共享机制的应用研究[D]. 吴玉兰.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8]. 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库技术研究与工程实现[D]. 杨坤鹏. 同济大学. 2008
[9]. 云环境下顾及空间子域分布特征的空间大数据并行计算方法研究[D]. 赵贤威. 浙江大学. 2017
[10].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国土资源监管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D]. 方从刚. 成都理工大学. 2013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空间数据论文; 大数据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信息安全论文; 地理信息论文; gis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