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在元[1]2003年在《天津市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国内外城市边缘小城镇建设的经验,结合天津市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探讨天津市小城镇的界定、可持续发展内在机制和对策。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在分析国内外城市边缘小城镇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概念的混乱情况后,界定了天津市小城镇的范围,应该是以建制镇为主体,包括乡集镇、县城以外建制镇、县城建制镇、街四种类型。 (2)总结了小城镇的特点、可持续发展理论与途径,认为当前小城镇的发展应遵循小城镇按类型发展的理论和解决迫切性问题的思路。 (3)定性与定量评价了天津市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指出天津市小城镇总体处于弱可持续发展水平,只有县城建制镇和街迈入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天津市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探讨了天津市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内在机制,并在借鉴经济合作组织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城镇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式,分别研究了天津市小城镇的驱动力、状态和响应要素。在此基础上,以无暇街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5)根据以上评价与机制分析,提出了天津市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主要应搞活驱动力(包括搞活乡镇企业、规范专业市场、调整户籍政策、改善投资环境),还需要精简机构,加强政府职能、做好城镇体系规划、加强环境保护以及加强小城镇类型研究。
赵恩超[2]2003年在《天津市生态小城镇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根据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理论和国内外生态小城镇建设的经验,结合天津市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探讨天津市生态小城镇的涵义、天津市城镇化趋势预测、生态小城镇建设的技术指标体系及其工业生态学在生态小城镇建设中的应用。论文旨在站在循环经济的高度,唤起人们对废物回收利用的生态意识,努力创造一个生态适宜、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生态小城镇人居环境。 文章首先从生态学角度来认识小城镇,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分析造成小城镇存在环境问题的原因,从而从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应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的角度来说明建设生态小城镇要转变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来建设生态型的小城镇。主要内容如下: (1)从国内外生态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天津市城镇化研究出发,定性与定量研究了天津市城镇化的趋势。论文认为,要建设生态小城镇,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是一个最有效的途径。本文从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协同学理论对建设生态小城镇的理论进行了探讨,阐明了循环经济在建设生态小城镇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天津市建设生态小城镇的任务和发展方向,论述了生态小城镇建设的技术方案内容,其中包括:从循环经济角度建立一套生态小城镇的指标体系,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对小城镇进行生态功能分区,对生态小城镇建设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研究。 (2)论文提出天津市生态小城镇建设要通过贯穿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理念来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并以天津市武清工业区作为为实证研究说明如何在生态小城镇内部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论文首次提出了在生态小城镇建设中应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的理念。 论文大力提倡生态意识的普及,以期促进小城镇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本文试图为生态小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新观点,为实现我国的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王振华[3]2014年在《天津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成为继现代农业、城镇化、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建设之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手段。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吸引乡村旅游游客引起第叁产业的增长,刺激农村商品零售额增长,进而扩大农村就业规模和特色第二产业发展,并通过经济增长效应推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天津市作为我国直辖市,是京津唐区域经济增长带的中心城市之一,经济基础较为雄厚,天津市人均GDP已突破9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并且提供了潜在的客源市场和发展空间。此外,天津市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农林牧副渔等多种农业形式发展完备,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在乡村旅游发展上具有优势。本文通过导论确定主要的研究内容,并介绍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而界定乡村旅游概念,阐述乡村旅游内涵和功能定位,利用SWOT分析系统、深入地分析天津市乡村旅游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潜在的威胁,最终结合美国、日本以及我国成都、苏南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提出天津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对策建议。全文共分7章: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介绍了乡村旅游内涵,梳理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体验经济理论,为天津市乡村旅游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第叁章:天津市乡村旅游现状分析,主要从发展规模、发展潜力、发展速度等方面介绍了天津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为天津市乡村旅游SWOT分析奠定基础。第四章:天津市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对天津市乡村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分析。第五章:国内外经验借鉴及启示。主要介绍了美国、日本及我国成都五朵金花、苏南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总结其发展对天津市乡村旅游的启示。第六章:战略选择及对策建议,根据天津市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提出其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性建议。第七章:结论
徐东伟[4]2014年在《天津市葛沽镇城镇建设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过渡,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意义尤为突出。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其起步阶段主要选择小城镇发展道路,通过农村城市化带动整体城镇化。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小城镇建设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期。葛沽镇是天津市30个中心镇之一,也是唯一坐落在滨海新区内的建制镇,自2007年被市政府第二批批准为小城镇建设以来,现已开展两期的示范镇建设工作,具备了7年的小城镇建设经验,先后被评为“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示范镇”,“天津历史文化名镇”,“天津第一经济强镇”等称号。“十二五”规划以来,葛沽镇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努力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本论文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论证葛沽镇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特点,为其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措施,也为其他相似城镇的发展提供参考。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城镇化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了城镇化的一般理论和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葛沽镇的地理、历史、文化特点以及现阶段发展状况,分析了葛沽镇城镇化发展的战略环境,总结了葛沽镇现阶段的发展模式,归纳了葛沽镇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利因素;最后,针对葛沽镇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尹海林[5]2004年在《当代区域规划理论与天津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的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当前,在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构筑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重要举措。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是搞好区域发展的综合协调,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和有关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必须处理好与所在区域和周边地区的关系,促进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珠叁角、长叁角和环渤海叁个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都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和土地利用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区域研究与规划的有关理论,探讨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机制和空间结构特征,并通过相关的调控措施,提高城市的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京津冀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圈内最大的城市积聚区和经济核心地带之一,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高科技水平和技术后备力量。环渤海地区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天津市如何在这一发展机遇期借势起飞,首要的任务就是确定天津在更大地域范围中的地位和作用,协调与北京及周边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而才能对天津市域内部各地区的分工合作进行调控。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展开了对天津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以天津市域的空间组织着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了区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主要线索按如下思路展开:第一章为国内外区域规划和研究相关研究综述。该部分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及不同发展阶段区域规划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内容。第二章为本论文的理论依据,首先是对区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明了建立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概念的意义; 接着对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空间结构重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同第一章综述提到的相关理论一起共同构成实证部分的理论基础。第叁章至第五章以天津市域为研究区域,开展了区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探讨了天津市所在区域发展的宏观背景,天津的发展如何与京冀地区协调的问题。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津市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域内各主要城镇的协调分工策略,对天津市域的空间结构进行了重组,以适应新的宏观背景与发展态势。第六章借鉴国外战略规划与空间规划的管理经验,构建了天津市域空间发展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①构建与区域空间结构一致的交通系统支撑体系。②统
刘建朝[6]2013年在《京津冀城市群产业优化与城市进化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社会大转型是新世纪中国最突出的国情。制度、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将发生显着变革,特别是以近距离、高密度及浅分割为变量的空间重构也是这一变革的重要方面。区域经济加速一体化、生产要素快速集聚与生产专业化分工日益精细所导致的新型地域体日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主次分明、分工明确、协同演进的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日益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京津冀区域社会经济已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加快城市发展和重构城市空间体系推进城市化进程、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引导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区域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客观要求。国内外典型城市群的发展轨迹已经证明,任何城市群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这种规律在产业层面上与产业发展的演进轨迹相切合。在发展的某个时期或者某几个时期,由于产业发展的力量推动,可能获得较快的发展,但一个发展快速的城市不会无限期维持其高速增长势头,它必定会减慢其速度,时快时慢,周而复始,最终被新的增长点所取代。在这一过程中,城市逐渐进化,向着功能完善的高端化发展,产业逐渐优化,两者在互动协调中带动整个城市群的发展,即:依靠产业优化与城市进化“双轮驱动”,以此促进城市群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深入研究城市进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相互作用对我国加快空间发展,特别是京津冀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研究设计总体上按照规范分析、实证研究两个层次展开,二者相互印证,形成逻辑统一、结构完整的有机组合。本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构建城市群下产业优化与城市进化理论框架。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发现,目前鲜有“城市进化”的研究,也未发现城市群中城市进化与产业优化的研究。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产业优化、城市进化的概念进行初步界定,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群产业优化与城市进化的理论模型,即:在城市群空间内,产业优化是城市进化的动力源泉,城市进化是产业优化的支撑保证。并剖析了其作用机制,包括专业化分工与外部经济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制度安排和政府政策等。采用经济联系强度与城市流两大模型界定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在对城市群空间联系的研究中,对于京津冀城市群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综合采用经济联系强度与城市流两大模型,分别从区域和产业两大维度,对京津冀城市群空间联系进行实证研究,同时以国内外着名学者对城市群的界定为准绳,定量界定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范围为“2+8”:即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石家庄、沧州。采用空间交互效应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优化与城市进化进行实证研究。当前研究对于空间交互效应的研究还很罕见。采用基于空间交互效应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影响机制,并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优化和城市进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京津冀城市群长期经济增长中,除人力资本、城市进化对具有较强的负向影响外,其余变量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物质资本、非国有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其次为产业优化,再次为FDI、R&D。人力资本和城市进化的促进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产业优化与城市进化在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增长中具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发展水平很不协调。采用Arc GIS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空间重塑。分别对产业优化与城市进化进行ArcGIS分析,并将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定位为“多增长极多发展轴的圈层产业”结构。并以此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空间重塑为:综合运输网络——“叁中心网络式”;时空距离——“一小时都市圈”;城镇布局——功能差异的城镇群。产业空间重构为:多增长极、主辅发展轴、圈层产业分布等。
高相铎[7]2017年在《我国城乡空间关系转变的规划响应研究》文中提出城乡关系是城乡规划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重点研究主题。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波折的发展过程,从隔离走向融合。进入21世纪,城乡统筹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主题,不断出现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中,体现了城乡关系研究的重要性。面对新时期城乡关系的转变,城乡规划该如何去应对,是当前城乡规划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城乡空间关系”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城乡空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空间尺度特征以及现存的城乡空间发展问题,基于此提出城乡空间关系转变的规划响应路径,并以天津市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天津市的城乡空间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探讨其城乡空间联系和互动的转型趋势,以及响应于这种转型特征的城乡空间规划措施。本文采用“理论—实证”的研究过程以及“过程—趋势—响应”的研究范式,从理论的角度进行了城乡空间关系转变及城乡规划响应的研究,探索完善了城乡空间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在城乡空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及尝试,尤其是城乡规划响应系统的构建,丰富了城乡关系理论研究的内容。研究结论和实证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规划形式的选择、基本空间单元的确定、城乡空间发展策略、城乡规划体系的变革等多个方面为城乡规划转型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手段,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相关基础理论,并提出本文研究的视角。其次,总结并借鉴了国内外城乡空间关系转型的规划实践经验。第叁,分析了我国城乡空间关系转变的历史过程、城乡空间关系演变的多视角判断、城乡关系转型的空间尺度特征、城乡空间关系演变的现状特征与问题。第四,基于以上分析,从城乡规划形式选择、基本规划空间单元确定、县(区)域单元城乡统筹策略制定、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四个方面构建城乡规划响应的研究体系,从城乡用地布局路径、对策与约束等叁个方面提出城乡规划响应的实践措施,研究体系与实践措施共同构成城乡规划响应的系统。最后,以天津市为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天津市城乡经济关系、城乡社会关系,尤其是城乡空间关系转变的现状特征,进而从城乡空间关系转变的视角提出城乡规划的响应路径,包括城乡规划理念与目标的转变、城乡一体化规划县(区)域空间单元的确定、县(区)域单元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规划策略、城乡建设用地的统筹安排、城乡规划体系的创新与改革五个方面。本文重要的研究结论及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法定规划,构建加入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城乡法规体系。(2)丰富了县(区)域作为城乡一体化规划基本空间单元的研究视角。(3)将迭置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相结合,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量的扩展模式转变。
周舟[8]2011年在《湖北省小城镇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后小城镇建设的活跃,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开始与城市发展并驾齐驱,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一股重要推力。在当前全国全面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小城镇能够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但由于其基础薄弱、处于多面夹击的发展瓶颈,未来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本研究以促进湖北省整体城镇化推进为目的,通过现场踏勘、访谈和问卷发放多种调查形式,对湖北省57个典型小城镇进行了田野调查,获取了综合涵盖湖北省内小城镇社会、经济和空间发展等多个层面,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宝贵一手资料。结合典型的实证案例,综合运用文献查阅和归纳分析的方法,对湖北省小城镇发展的综合背景、历程、发展特征、动力问题和发展潜力进行系统分析,最后提出发展路径。本研究从背景分析和经验借鉴出发,主体包括“湖北省小城镇发展历程与发展特征”、“湖北省小城镇发展潜力”和“湖北省小城镇发展路径”叁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湖北省小城镇发展历程与发展特征”研究中,首先对湖北省小城镇的发展历程进行划分,其后对湖北省小城镇的空间、人口和产业层面相关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湖北省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在第二个部分“湖北省小城镇发展潜力”研究中,首先对湖北省小城镇发展外在机遇进行研究;其次基于对湖北省小城镇发展的主导动力类型的分析与总结,对不同主导动力类型的小城镇区域分布特征与发展优势进行了分类分析。在第叁个部分“湖北省小城镇发展路径”研究中,首先针对不同主导动力类型的小城镇,提出了向综合型小城镇、工业型小城镇、商贸型小城镇、旅游型小城镇和服务型小城镇五个方面发展的职能选择路径,其次对湖北省不同空间区域的小城镇发展提出引导路径建议,并对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100个重点镇的近期发展定位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对小城镇外部市场、内部资源、政策扶持和体制保障的动力问题提出改善路径。
卢瑶[9]2007年在《新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解决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我国新时期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我国的农村建设自此翻开了新的篇章。本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大背景,着重从规划学角度研究新农村社区建设,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总的原则和最终目标。论文的逻辑结构可以看作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八个部分具体体现:第一、二部分可以看作是问题的定位过程,第一部分阐述了“新农村社区”研究背景和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和限定,明确研究目标、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对国内外有关社区规划理论进行了研究,通过总结和分析,从中获取可借鉴信息;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矛盾,在论文的第叁部分陈述了我国村庄建设的现状,从多个层面解释了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问题的发现又为解决提供了参考,论文的第四部分对新村社区建设时代任务及设计要求的限定,成为建设方案的总体提纲和指导思想;第五和第六部分是论文的重点部分,分别从社会学角度和规划学角度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第五部分从土地、经济、产业、人文、自然等多方面因素出发,综合性的研究新村社区规划;第六部分则以空间布局、功能结构、交通组织、绿化景观几个最常见的规划元素为入手点,从专业角度研究新农村社区建设,并对一些生态节能技术进行表述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第七部分是问题解决后的实践,通过对自己了解熟悉和实际参与的案例的介绍和分析,印证第五、六部分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论文的第八部分归纳了本文的逻辑结构:定位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印证,并对全文进行总结。
李旸[10]2008年在《天津城市规划管理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津城市形成发展至今,城市规划管理活动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天津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在新世纪的发展步伐必将越来越快。而经济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的稳步前进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管理手段作保障。目前许多专家学者都已就城市规划管理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从对天津城市的形成过程及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论述入手,在对前人的理论经验加以概括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德国、新加坡两国和国内的香港、深圳两座城市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模式,从城市规划体系、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具体的交通规划管理问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问题、旧城改造与城市特色建设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天津在目前城市规划管理及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明确并强调了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发展的内容与目标。同时对城市规划管理中若干需要注意的实际问题(主要针对天津城市发展中的旧城改造问题,战略东移问题以及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综合论述。最后指出天津要建设和谐城市的最终目标,其中着重对城市规划管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公众参与问题、城市功能发挥问题、中心城区与新城建设问题以及防灾减灾发展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城市规划管理相关理论与天津客观实际情况相结合,得出结论,天津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必须要明确城市定位,贯彻规划政策,注重管理方法,有针对性的处理规划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天津城市总体战略规划的目标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D]. 崔在元. 天津师范大学. 2003
[2]. 天津市生态小城镇建设研究[D]. 赵恩超. 河北工业大学. 2003
[3]. 天津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 王振华. 吉林大学. 2014
[4]. 天津市葛沽镇城镇建设发展研究[D]. 徐东伟. 河北工业大学. 2014
[5]. 当代区域规划理论与天津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 尹海林. 天津大学. 2004
[6].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优化与城市进化协调发展研究[D]. 刘建朝. 河北工业大学. 2013
[7]. 我国城乡空间关系转变的规划响应研究[D]. 高相铎. 天津大学. 2017
[8]. 湖北省小城镇发展路径研究[D]. 周舟. 华中科技大学. 2011
[9]. 新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卢瑶. 河北工业大学. 2007
[10]. 天津城市规划管理发展研究[D]. 李旸. 天津师范大学. 2008
标签: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小城镇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乡村旅游论文; 城乡规划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中国城市群论文; 天津历史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京津冀规划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 京津冀城市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