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周疲劳特性论文_肖青山,秦贯洲,唐毅,陈银强,施少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周疲劳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疲劳,应变,特性,塑性,裂纹,偏心,寿命。

低周疲劳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肖青山,秦贯洲,唐毅,陈银强,施少波[1](2019)在《核级管道不锈钢316LN的低周疲劳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温下,对核级管道不锈钢材料316LN试样进行了不同应变幅的低周疲劳试验研究,得到了316LN试样的循环应力-应变响应特征及低周疲劳寿命曲线。基于疲劳过程中、不同应变幅水平下,循环应力-应变迟滞回线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应力峰值、谷值和循环弹性模量随疲劳循环数的变化规律,研究了316LN试样的疲劳特性和疲劳寿命曲线特征,并与ASME疲劳设计曲线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样初始循环表现出循环硬化,随后表现出循环软化直至失效;初始前10%疲劳寿命期内循环弹性模量缓慢下降,然后几乎保持不变,在达到80%~90%寿命后开始下降; Basquin和Manson-Coffin公式可以很好地描述0. 2%~0. 7%应变幅范围内的应变-疲劳寿命曲线。(本文来源于《压力容器》期刊2019年09期)

杨西荣,王欣晗,张文艳,刘晓燕,赵西成[2](2019)在《工业纯锆的低周疲劳特性及寿命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轴向对称应变控制法对工业纯锆的低周疲劳性能进行研究,讨论了工业纯锆的循环应力-应变响应、软硬化特性、累积滞后规律、疲劳寿命以及塑性应变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应变幅大于0.5%时工业纯锆均表现出循环硬化;工业纯锆疲劳寿命满足Basquin-Coffin-Manson经验关系式,其过渡寿命为1548周;利用塑性应变能对疲劳损伤进行了有效评估,总应变幅度越低,滞回曲线面积越小,即塑性应变能越低,疲劳寿命越长;疲劳断口呈现明显的疲劳辉纹特征,随总应变幅的增加疲劳辉纹的数量减小宽度增加。(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金东,李靖祥,任芋见,赵升吨,杜威[3](2019)在《偏心旋转低周疲劳下料的声发射特性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偏心旋转低周疲劳下料工艺,对304不锈钢和16Mn钢两种材料进行了下料实验,通过施加偏心位移的方式施加疲劳载荷,并采集了管料断裂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提取了声发射信号的峭度、幅值、振铃累积计数和频谱。发现这些特征值与断裂过程吻合度比较高,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下料过程中的断裂各阶段变化,这是由于声发射信号检测到的是材料的应变能的释放,正好与断裂过程中的能量释放相吻合。对304不锈钢和16Mn钢断裂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进行了对比,发现了不同材料的声发射各参数的具体数值有所不同,这是由于材料本身属性的差异造成的。实验结果表明,管料在偏心旋转低周疲劳下料过程中的断裂变化可以通过声发射信号检测,并通过一些特征参数明确地表征出来,声发射可以用于偏心旋转低周疲劳下料的监测。(本文来源于《锻压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孙涛,陈昌海,方琴,李艳丽[4](2018)在《P20钢的低周疲劳裂纹视觉测量方法和疲劳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QBS-100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对带中心圆孔的P20钢低周疲劳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借助长焦显微镜和普通CCD镜头对试样表面裂纹的演化规律进行了在线观测。试验发现,P20钢的裂纹均萌生于与载荷加载方向垂直的孔边缘,萌生期较短;主裂纹的扩展以裂纹连接的方式向前跳跃传播,无次生裂纹产生。应力控制的低周疲劳条件下,疲劳寿命与应力幅存在良好的双对数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视觉测量方法可很好实现对疲劳裂纹萌生、演化直至断裂全程在线观测。(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与教育》期刊2018年04期)

王玉光,吴圣川,李忠文,周平宇,马利军[5](2018)在《一种基于低周疲劳特性的含缺陷车轴剩余寿命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轴几何约束和外部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压装部、卸荷槽及过渡圆角易于形成缺陷或者微裂纹,该缺陷或微裂纹已成为高速列车运营的重大安全威胁。深入研究微裂纹的演变规律,准确预测含缺陷车轴的剩余强度和寿命,制定出合理、经济的无损检测周期,迫在眉睫。基于平面应力Ⅰ型裂纹尖端修正的RKE奇异场和循环塑性应变能准则,考虑应变硬化材料的小范围屈服行为,通过引入适用于正负应力比的裂纹闭合函数实现对裂纹闭合与近门槛区行为的模拟,提出一种基于材料低周疲劳特性的伤损车轴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曲线与不同厚度标准试样得到的疲劳开裂数据吻合良好,可以用于承受典型旋转弯曲加载的铁路车轴的剩余寿命预测。(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唐站站,陈令坤,郭悬,诸葛翰卿[6](2018)在《钢材的低周疲劳特性及双曲面本构模型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合理评估钢结构的地震损伤,研究结构钢的塑性变形与低周疲劳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及循环软化特性.通过对Q345qC钢材进行高应变反复加载试验,获得了相应的低周疲劳破坏和循环软化特性.通过研究承载力下降与塑性耗能密度之间的关系及对边界面进行缩放和移动,将循环软化特征引入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后的本构关系模型对钢桥墩进行了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分析,讨论了循环软化对构件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Q345钢材具有较好的延性和较强的抗低周疲劳性能,试验未发现钢材塑性变形与低周疲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循环软化特征在较大的塑性应变状态下表现得更明显,修正后的双曲面本构关系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钢材循环软化行为;考虑材料循环软化效应后,钢桥墩在反复荷载或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略有降低.(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张江玉,王伟,金丹[7](2018)在《FV520B钢低周疲劳循环特性及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FV520B钢进行了不同应变幅值下的单轴低周疲劳试验,分析了循环特性的幅值相关性,并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模拟计算。试验结果表明:FV520B钢在小应变幅值下,仅在循环初期表现出轻微的循环硬化,随即达到稳定状态,各应变幅值下失效前的循环软化现象并不明显;塑性变形随总应变幅的增加而显着增加。利用ANSYS软件进行模拟计算,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最后,结合模拟结果,采用Coffin-Manson方程对材料进行疲劳寿命预测,预测结果均位于2倍分散带内。(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8年04期)

丁玲玲,杨百勋,田晓,李益民[8](2018)在《高效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钢FB2的低周疲劳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再热温度为620℃的高效超超临界机组FB2转子钢的微观组织、拉伸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轴向等幅低循环疲劳试验方法对FB2转子钢在室温和620℃下的低周疲劳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根据低周疲劳试验结果,建立了FB2转子钢塑性应变能和应变幅与循环周次间的关系。结果表明:FB2转子钢的微观组织为完全回火马氏体结构,有大尺寸BN夹杂析出;转子各取向的拉伸性能均匀,室温下的Rp0.2>700 MPa,满足COST522项目要求;低周疲劳条件下表现为循环软化,循环应变-寿命满足Manson-Coffin关系;FB2转子钢的塑性应变能与对应的总应变幅和疲劳寿命在双对数坐标下呈线性关系,该关系可用于估算低周疲劳寿命。(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张江玉[9](2018)在《FV520B钢低周疲劳特性及对其激光冲击强化处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能源动力所需向现代工业提出了新的考验,生产规模的大型化、复杂化,设备的高效率无不加速了高性能钢的广泛应用。然而在高强度工作条件下,尤其是共振、调峰运行和机组的启停阶段,许多高性能钢同样面临着疲劳失效的危险。FV520B不锈钢因具有高强度、良好的冲击韧性,耐蚀性和焊接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齿轮、轴、轮盘、叶片、转子、泵件等场合。本文采用试验和ANSYS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针对FV520B不锈钢的低周疲劳循环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应用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对材料进行强化处理。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FV520B不锈钢进行了多个应变幅值下的单轴低周疲劳试验,从峰值应力-循环周次、滞回曲线两方面比较了材料循环特性的应变幅值相关性,并从微观上对材料的循环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显示:该材料在小应变幅值下,仅在循环初期表现出轻微的循环硬化,随即达到稳定状态,各应变幅值下失效前的循环软化现象并不明显。塑性变形随总应变幅的增加而增加。其次,依据疲劳试验数据,拟合描绘出材料循环的应力-应变曲线关系,采用多线性随动硬化模型、Von Mises屈服准则和单轴循环应力应变曲线方程描述材料特性应用到ANSYS软件中对半寿命的应力-应变历史变化曲线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各应变幅值下平均应力误差为2%。随后,根据拟合参数应用Masson-Coffin方程、能量法、SWT法叁种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对材料进行寿命预测,采用几种统计参量对寿命预测结果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SWT法对寿命预测效果最好,其次是Manson-Coffin方程,最差的预测结果方法为能量法。最后,采用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对FV520B不锈钢进行强化处理,用同样的疲劳试验方法研究了激光处理后材料的循环变形规律。比较了强化前后材料疲劳断口的SEM结果,并对激光冲击强化机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强化后材料疲劳抗力增大,位错密度增加使小应变幅下材料循环初期的硬化率大于光滑件,循环变形过程中发生的应力松弛使大应变幅下材料的循环软化率要高于光滑件。循环过程中的塑性变形降低,材料的疲劳寿命得到显着提高。SEM结果可知,强化后试样小应变幅下裂纹萌生从试样表面转移到试样内部,大应变幅下的裂纹萌生变的细小。总之,材料疲劳性能的改善归因于强化后材料表层的组织细化和残余压应力的生成。(本文来源于《沈阳化工大学》期刊2018-03-15)

杨百勋,田晓,李杨,丁玲玲,王梅英[10](2018)在《10Cr转子钢的低周疲劳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国产转子钢14Cr10NiMoWVNbN和国外同种转子钢TOS107的拉伸性能及低周疲劳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将国产和国外转子钢的循环特性、循环应力-应变特性及应变寿命特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室温及600℃下,国产和国外转子钢的拉伸强度无明显差异;国外转子钢的低周疲劳强度略优于国产转子钢.根据593℃下国产转子钢低周疲劳寿命的试验结果,通过虚拟应力转换并选取合适的安全系数,得到了10Cr转子的疲劳设计曲线,该曲线可用于估算10Cr钢制转子的疲劳寿命.(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低周疲劳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轴向对称应变控制法对工业纯锆的低周疲劳性能进行研究,讨论了工业纯锆的循环应力-应变响应、软硬化特性、累积滞后规律、疲劳寿命以及塑性应变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应变幅大于0.5%时工业纯锆均表现出循环硬化;工业纯锆疲劳寿命满足Basquin-Coffin-Manson经验关系式,其过渡寿命为1548周;利用塑性应变能对疲劳损伤进行了有效评估,总应变幅度越低,滞回曲线面积越小,即塑性应变能越低,疲劳寿命越长;疲劳断口呈现明显的疲劳辉纹特征,随总应变幅的增加疲劳辉纹的数量减小宽度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周疲劳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肖青山,秦贯洲,唐毅,陈银强,施少波.核级管道不锈钢316LN的低周疲劳特性研究[J].压力容器.2019

[2].杨西荣,王欣晗,张文艳,刘晓燕,赵西成.工业纯锆的低周疲劳特性及寿命预估[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3].金东,李靖祥,任芋见,赵升吨,杜威.偏心旋转低周疲劳下料的声发射特性实验[J].锻压技术.2019

[4].孙涛,陈昌海,方琴,李艳丽.P20钢的低周疲劳裂纹视觉测量方法和疲劳特性研究[J].装备制造与教育.2018

[5].王玉光,吴圣川,李忠文,周平宇,马利军.一种基于低周疲劳特性的含缺陷车轴剩余寿命预测模型[J].铁道学报.2018

[6].唐站站,陈令坤,郭悬,诸葛翰卿.钢材的低周疲劳特性及双曲面本构模型的改进[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8

[7].张江玉,王伟,金丹.FV520B钢低周疲劳循环特性及有限元分析[J].实验力学.2018

[8].丁玲玲,杨百勋,田晓,李益民.高效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钢FB2的低周疲劳特性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8

[9].张江玉.FV520B钢低周疲劳特性及对其激光冲击强化处理的研究[D].沈阳化工大学.2018

[10].杨百勋,田晓,李杨,丁玲玲,王梅英.10Cr转子钢的低周疲劳特性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不同偏转角θ下的螺栓低周疲劳特性1%CrMoV和改进型12%CrMoV钢低周疲劳一33oCrZMoV转子钢的低周疲劳特性终了时的应力-应变相应曲线钢板连续应变幅下的滞回曲线(0·5%/s...考虑硬度的低周疲劳特性曲线

标签:;  ;  ;  ;  ;  ;  ;  

低周疲劳特性论文_肖青山,秦贯洲,唐毅,陈银强,施少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