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施氮量,干物质,叶面积,夏大豆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论文文献综述
符小文,徐文修,李亚杰,陈传信,杜孝敬[1](2019)在《施氮量对夏大豆干物质积累、转运规律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2016年连续两年在新疆伊宁县研究了施氮对夏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夏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呈先增后降低的趋势,以施氮150 kg/hm2水平(N1)最大,施氮300 kg/hm2水平(N2)次之。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夏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并在盛荚期达到峰值,即N1处理为5.59,分别较N0、N2提高了49.07%、13.39%。施氮提高了夏大豆干物质的最大相对生长速率及快速增长持续时间,两年平均花后干物质累积量均以N1处理最高为15.70 g/株,较N0处理高出40.32%;施氮处理的转运量及贡献率均显着高于不施氮处理,且两年均以N1最高,转运量分别较N0、N2处理平均高53.33%、12.47%,贡献率分别较N0、N2处理提高了17.97%,4.23%。N1处理两年平均产量最高达2929.56 kg/hm2,较N0、N2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提高29.42%、6.53%,且各处理产量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5期)
曹玉军,吴杨,刘志铭,崔红,吕艳杰[2](2019)在《减源对不同密度春玉米开花后干物质及氮、磷、钾积累转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叶源调减("减源")对不同密度群体的产量,干物质及氮、磷、钾元素积累转运的影响,以期为东北春玉米密植高产及养分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不同密度,分别为常规生产种植(60 000株/hm2)和高密度种植(90 000株/hm2);副区为不同减源强度处理,于开花吐丝期将植株的每1片绿叶横剪1/2、1/3、1/4(用T1、T2、T3表示),不剪叶为对照(CK),测定吐丝期(减源后)至成熟期植株干物质及氮、磷、钾积累与转运情况。【结果】在常规生产种植密度下,不同减源处理的穗粒数、百粒重、产量均较CK显着降低(P<0.05),其中T1、T2、T3处理分别较CK平均减产32.1%、20.3%和11.9%;而高密度处理,T3处理显着提高了穗粒数,产量显着增加,较CK增产7.7%。与CK相比,不同减源处理均提高了营养器官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转运率,减源程度越大,干物质与养分转运率越高,其中在常规生产种植条件下,T1处理营养器官的氮、磷、钾转运率2年平均分别较CK提高25.4%、19.1%、10.7%,T2处理的分别提高14.3%、9.8%、5.2%,T3处理的分别提高19.0%、10.7%、8.4%;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T1处理营养器官的氮、磷、钾转运率2年平均分别较CK提高17.1%、12.8%、5.8%,T2处理的分别提高12.6%、8.0%、3.6%,T3处理的分别提高14.9%、11.3%、3.9%。常规生产种植条件下不同减源处理降低了籽粒中氮、磷、钾的积累量,而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适当减源,籽粒中氮、磷、钾的积累量有所提高,其中T3处理2年平均比CK提高11.8%、6.9%、6.1%,而T1、T2处理籽粒氮、磷、钾积累量2年均值分别比CK降低20.4%、23.4%、20.0%和10.3%、15.6%、16.0%。【结论】高密度玉米群体存在叶片冗余,适当减少叶源量(剪叶1/4),促进了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磷、钾营养元素向籽粒的合理转运,提高了成熟期籽粒氮、磷、钾营养元素的积累量,显着提高产量。因此,在玉米生产中合理增加密度,在高密度群体下适当调减叶源量,是春玉米进一步高产和养分高效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姜丽娜,张雅雯,朱娅林,赵凌霄[3](2019)在《施氮量对不同品种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田条件下,以豫麦49-198、郑麦0943、百农418、许科316为试验材料,设置施纯氮120kg/hm~2(N1)、210kg/hm~2(N2)、300kg/hm~2(N3)3个施氮水平,比较分析不同施氮量对不同品种小麦干物质、氮素积累与转运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施氮量处理、同一施氮量不同品种间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规律和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规律以及子粒产量存在显着差异。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有效增加小麦植株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豫麦49-198和郑麦0943在N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百农418和许科316在N3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不同品种小麦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和氮素的转运量、转运率以及物质转运对子粒的贡献率均在N2处理达到最高。豫麦49-198和郑麦0943在N2处理获得最高产量,分别达8 036.67和6 873.33kg/hm~2,百农418和许科316在N3处理获得最高产量,分别为7 636.67和7 713.33kg/hm~2。因此,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品种合理施氮,实现高产。(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刘彦伶,李渝,白怡婧,黄兴成,张雅蓉[4](2019)在《长期不同施肥对水稻干物质和磷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磷是制约黄壤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子,提高作物的磷效率是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探讨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干物质和磷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为黄壤稻田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22年的黄壤(水田)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其中6种施肥模式:不施肥(CK);不施磷肥(NK);平衡施用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1/2有机肥替代1/2 NP (0.5 MNP);有机肥化肥配施(MNPK)。除CK和MNPK外,NK、NPK、M、1/2 MN处理为等氮量165 kg/hm2,施磷量依次为P2O5 0、82.5、79.4、81.0 kg/hm2,MNPK施N330 kg/hm2、P2O5 161.9 kg/hm2。于水稻分蘖期、开花期及成熟期,采集水稻植株样品,分析比较各处理水稻产量、干物质和磷素积累与转移特征、磷肥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水稻产量、干物质和磷素积累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MNPK> M> 0.5 MNP> NPK> CK> NK。磷素积累快速增长开始(t1)和结束(t2)时间均较干物质积累提前2~8 d和5~20 d,且磷素积累快速增长持续时间(Δt)也较干物质缩短了4~12 d,表明磷素快速吸收较干物质早,且持续时间短。处理NK、NPK、0.5 MNP、MNPK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Vm)出现时间(t0)以及t1、t2分别比CK和M处理滞后5~10 d、1~4 d、6~16 d,Δt延长了1~14 d。各处理干物质和磷素积累的Vm均表现为M、MNPK> 0.5 MNP、CK> NPK> NK。水稻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主要来源于花后干物质积累,磷素积累量则主要来源于花前磷素积累向籽粒的转运,各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率为29.5%~43.4%,施用化肥各处理显着高于CK和M处理,各处理花前磷素积累率为60.5%~85.6%,大小为CK> NPK、M> NK、0.5 MNP、MNPK。与NPK处理相比,M和0.5 MNP处理磷肥吸收效率、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利用率分别显着提高了0.43kg/kg、48.9 kg/kg、40.8个百分点和0.26 kg/kg、32.2 kg/kg、25.3个百分点。【结论】黄壤地区水稻栽培中长期缺磷不利于花后干物质的积累,也不利于花前磷素的积累,严重制约水稻产量和磷吸收量的提高。在氮磷钾投入平衡前提下,长期单施有机肥可促进花前干物质和磷素的积累及其向籽粒的转运,但不利于花后干物质和磷素的积累,长期单施化肥可延长干物质和磷素积累的快速增长持续时间,但最大增长速率较小,而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均较有利于促进水稻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和磷素的积累,水稻产量和磷肥利用率均较高,是最合理的施肥方式。(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刘鹏,杨刚,常闻谦,程炳文,赵世伟[5](2019)在《水氮运筹对糜子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干旱、半干旱地区糜子水肥关系,并为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技术依据,以固糜21号为材料,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采用完全随机组合设计,水分设置50%,70%,90%田间持水量,施氮量设置0,0.05,0.10 gN/kg干土(折合纯氮0,75,150 kg/hm~2),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对糜子生育后期总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水分利用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水氮条件可以延缓叶片的衰老速度,维持较高的总叶面积,显着提高糜子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促进灌浆后干物质的积累及转运,增加产量;糜子水分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壤水分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追施氮量超过75 kg/hm~2后有减小趋势;糜子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生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随土壤含水量的提高而提高,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拔节期70%田间持水量和追施氮75 kg/hm~2耦合主要通过延缓叶片衰老速度,增强灌浆期功能叶光合输出能力,增加灌浆后干物质的积累量,促进干物质的转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氮素利用效率,从而对糜子产量产生调控作用。试验条件下,W_2N_2(70%田间持水量、追氮75 kg/hm~2)为最优水氮组合。(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珏,成贵根,李龙,陆卫平,陆大雷[6](2019)在《施肥方式对江苏春玉米产量和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施肥方式对江苏春玉米产量与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为区域春玉米的轻简施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江苏省主推品种'苏玉29'和'苏玉30'为材料,采用缓释型复合肥一次性施用(SF)和常规施肥(基施复合肥+拔节期追施尿素)(CF)两种施肥方式,比较N、P_2O_5、K_2O施用量分别为405、135、135kg/hm~2时,玉米籽粒产量、干物质与氮素积累与转运以及氮素利用率的差异。[结果]施肥显着增加籽粒产量,与CF相比,SF施肥方式下'苏玉29'和'苏玉30'分别增产24.7%和17.8%。施肥显着增加不同时期干物质与氮素积累量,且增幅以SF施肥方式较大。与CF施肥方式相比,SF施肥方式下'苏玉29'吐丝期、成熟期和吐丝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9.1%、14.7%和10.4%,'苏玉30'分别增加了9.8%、21.1%和26.2%,'苏玉29'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3.8%、13.3%和33.3%,'苏玉30'分别增加了14.5%、19.2%和30.1%。与CF施肥方式相比,SF施肥方式下玉米吐丝期具有较大的叶面积指数,'苏玉29'和'苏玉30'分别高出7.6%和9.6%,但粒叶比在两种施肥方式下无显着差异。SF施肥方式下'苏玉29'的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为2256.0 kg/hm~2,高于CF施肥方式下的1832.3 kg/hm~2,而'苏玉30'为1254.8 kg/hm~2,低于CF施肥方式的1462.3 kg/hm~2; SF施肥方式下'苏玉29'和'苏玉30'氮素转运量分别比CF施肥方式下高8.6%和16.9%。氮肥利用率、氮素农学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SF施肥方式大于CF施肥方式。[结论]江苏省春玉米高产施肥水平下,与常规施肥方式(基施复合肥+拔节期追施尿素)相比,播种时一次施用等量缓释型复合肥有利于增加籽粒产量,提高氮素利用率和节省人工。(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江晓东,吕润,金志凤,毛智军,李建业[7](2019)在《不同播期对直播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甬优15为材料,通过田间分期播种试验,对不同播期直播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及其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播期推迟使直播稻拔节至抽穗期发育时间明显缩短,抽穗至成熟期发育时间随播期推迟延长;随着播期的推迟,叶面积明显降低,单茎干物质积累量显着下降,拔节至抽穗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下降最大;随播期推迟,叶、茎的物质输出量和转换率均呈显着下降趋势,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均下降,产量构成因素受播期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穗粒数、结实率、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罗方,杨恒山,张玉芹,何冬冬,刘志雄[8](2019)在《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对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对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以农华101为供试材料,以常规等行距种植模式为对照(60 cm,CK),研究宽窄行种植模式(80 cm+40 cm,KZ)下春玉米的干物质积累,设3个种植密度水平,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并计算干物质转运量及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个试验区的产量在3个密度下均表现为KZ>CK,且达到显着水平,增产幅度在2.5%~15.1%。叶面积指数均表现为KZ>CK,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CK>KZ,且密度越大,降幅越大;叶片SPAD值除吐丝期D1、D2密度下穗位上叶外,各层位SPAD值均表现为KZ>CK;冠层透光率各个密度各个层位上均表现为KZ>CK,达到显着水平。茎叶总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均表现为KZ>CK,在3个种植密度下均达到显着水平;"茎鞘+叶片"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在各个密度下也均表现为KZ>CK,其中大兴屯宽窄行在D3密度时最大。在西辽河平原及同类地区,宽窄行种植有利于延缓较高密度种植下生育后期的叶片衰老、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是增密增产提效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朱倩,倪雪峰,闫向泉,孟自力,朱伟[9](2019)在《施氮量对‘商麦156’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新品种'商麦156’为材料,通过设置N1 (0 kg/hm~2)、N2 (120 kg/hm~2)、N3 (225 kg/hm~2)、N4 (330 kg/hm~2) 4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商麦156’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0~225 kg/hm~2)内施加氮肥有利于'商麦156’干物质的积累,同时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前期营养器官中积累的光合产物向穗转运和分配。'商麦156’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以N3 (225 kg/hm~2)处理最高;单位面积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最终产量表现为N3>N2>N4>N1,其中N3与N2差异不显着,与N4、N1差异极显着。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商麦156’的最适施氮量为225 kg/hm~2。(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3期)
邢永锋,许卫猛,魏常敏,宋万友,李桂芝[10](2019)在《缓释尿素对砂姜黑土区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砂姜黑土区缓释氮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以周单9号为供试品种,设置空白对照(CK1)、缓释尿素75 kg/hm~2(C1)、缓释尿素150 kg/hm~2(C2)、缓释尿素225 kg/hm~2(C3)、缓释尿素300 kg/hm~2(C4)和普通尿素300 kg/hm~2(CK2)6种不同处理,研究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缓释尿素225 kg/hm~2处理(C4),夏玉米产量、器官干物质转运量、籽粒贡献率及完熟期籽粒干物质所占比例均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减肥增效及成本因素,缓释尿素225 kg/hm~2处理(C3)可作为砂姜黑土区夏玉米推荐施肥量。(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1期)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叶源调减("减源")对不同密度群体的产量,干物质及氮、磷、钾元素积累转运的影响,以期为东北春玉米密植高产及养分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不同密度,分别为常规生产种植(60 000株/hm2)和高密度种植(90 000株/hm2);副区为不同减源强度处理,于开花吐丝期将植株的每1片绿叶横剪1/2、1/3、1/4(用T1、T2、T3表示),不剪叶为对照(CK),测定吐丝期(减源后)至成熟期植株干物质及氮、磷、钾积累与转运情况。【结果】在常规生产种植密度下,不同减源处理的穗粒数、百粒重、产量均较CK显着降低(P<0.05),其中T1、T2、T3处理分别较CK平均减产32.1%、20.3%和11.9%;而高密度处理,T3处理显着提高了穗粒数,产量显着增加,较CK增产7.7%。与CK相比,不同减源处理均提高了营养器官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转运率,减源程度越大,干物质与养分转运率越高,其中在常规生产种植条件下,T1处理营养器官的氮、磷、钾转运率2年平均分别较CK提高25.4%、19.1%、10.7%,T2处理的分别提高14.3%、9.8%、5.2%,T3处理的分别提高19.0%、10.7%、8.4%;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T1处理营养器官的氮、磷、钾转运率2年平均分别较CK提高17.1%、12.8%、5.8%,T2处理的分别提高12.6%、8.0%、3.6%,T3处理的分别提高14.9%、11.3%、3.9%。常规生产种植条件下不同减源处理降低了籽粒中氮、磷、钾的积累量,而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适当减源,籽粒中氮、磷、钾的积累量有所提高,其中T3处理2年平均比CK提高11.8%、6.9%、6.1%,而T1、T2处理籽粒氮、磷、钾积累量2年均值分别比CK降低20.4%、23.4%、20.0%和10.3%、15.6%、16.0%。【结论】高密度玉米群体存在叶片冗余,适当减少叶源量(剪叶1/4),促进了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磷、钾营养元素向籽粒的合理转运,提高了成熟期籽粒氮、磷、钾营养元素的积累量,显着提高产量。因此,在玉米生产中合理增加密度,在高密度群体下适当调减叶源量,是春玉米进一步高产和养分高效的有效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论文参考文献
[1].符小文,徐文修,李亚杰,陈传信,杜孝敬.施氮量对夏大豆干物质积累、转运规律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曹玉军,吴杨,刘志铭,崔红,吕艳杰.减源对不同密度春玉米开花后干物质及氮、磷、钾积累转运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3].姜丽娜,张雅雯,朱娅林,赵凌霄.施氮量对不同品种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9
[4].刘彦伶,李渝,白怡婧,黄兴成,张雅蓉.长期不同施肥对水稻干物质和磷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5].刘鹏,杨刚,常闻谦,程炳文,赵世伟.水氮运筹对糜子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6].王珏,成贵根,李龙,陆卫平,陆大雷.施肥方式对江苏春玉米产量和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7].江晓东,吕润,金志凤,毛智军,李建业.不同播期对直播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8].罗方,杨恒山,张玉芹,何冬冬,刘志雄.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对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J].华北农学报.2019
[9].朱倩,倪雪峰,闫向泉,孟自力,朱伟.施氮量对‘商麦156’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10].邢永锋,许卫猛,魏常敏,宋万友,李桂芝.缓释尿素对砂姜黑土区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