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民外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外交,国民,中国,回教,抗战时期,政府,北洋。
国民外交论文文献综述
孙敏[1](2019)在《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国民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五四运动的特殊背景下,中国国民外交具有了新的时代特点与历史意义。这一时期的国民外交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双重性质;斗争方式更加灵活;能较为理性地区别对待军阀主义与和平主义;开始尝试用法律手段解决外交问题;立足于世界和平与人类幸福,境界更加深远。可以说,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国民外交是中国外交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俏蕊,何卓恩[2](2018)在《国民外交与亚洲政治——“二战”后中国对新德里泛亚洲会议的参与》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二战"的结束,东方各民族纷纷独立,亚洲政治新秩序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印度独立前夕发起的新德里泛亚洲会议因此具有了微妙性。中国政府一方面"不放弃已得亚洲影响力",同意派遣代表团参加;另一方面又以中国取得的世界"四强"地位,不愿影响到全球性大国合作,决定仅以"国民外交"的形式出席,并将参会基调确定在经济文化交流和民间联谊方面,淡化政治色彩。代表团遵照政府指示全面参与新德里泛亚洲会议,与其他亚洲国家代表在众多社会性议题上展开了讨论,且以民间方式维护了对西藏的主权。国内舆论认为,中国参与的这次会议,象征着"亚洲世纪的来临",也影响着国内态势趋变。(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11期)
曾荣[3](2018)在《清末民初边疆危机中的“政府外交”与“国民外交”纠葛及社会思想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内忧外患的时局下,中俄外蒙问题、中日满蒙问题、云南片马事件等边疆危机接踵而至,清廷却奉行"秘密外交"政策,对"国民外交"实施严厉打压。基于清政府外交"不足恃"的社会认知,国民在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驱使下,积极探索"外交之主体何在"问题,并主动承担外交"主体"责任。民国肇建之时,国家社会根基尚未稳固,俄英两国分别扶植外蒙、西藏"独立",边疆危机日益深化。国民一改"外交之主体"地位,充当政府外交"后盾",并强化"监督政府之责"。清末民初中国边疆危机中"政府外交"与"国民外交"的纠葛,表面上是外交"主体"地位的转换,实质则是国民对政府认同与否的表达,折射出近代中国边疆危机中社会思想的深层变动。(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曾荣[4](2018)在《报刊舆论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前后的国民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之际,中国报刊舆论有力引导和推动了国民参与外交,促使"国民外交"重心从"利权"向"主权"转移。中日交涉相持不下之时,两国报刊舆论亦针锋相对,逐渐形成中日国民外交"相对抗"局面,中国国民外交在对外交涉中的"后盾"地位日益彰显。日本向北京政府发出"二十一条"最后通牒的前后,国内报刊舆论主导下的反日行动逐步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国民外交运动,这进一步强化了国民外交的"后盾"地位,并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国人对民国政府的认同和支持,折射出近代报刊舆论视阈下国民外交思想深层变动的历史趋向。(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王跃鹏[5](2018)在《中国近代国民外交的萌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民外交"一词在中国的出现大致可以追溯到1903年的拒俄运动,中国人在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逐渐增强,中国人的脑海里开始萌生"国民"的概念。随着帝国主义侵略方式由暴力变为谈判桌上的威逼利诱,外交成为捍卫国家尊严和主权的重要方式,进而我们的"新国民"开始大肆讨论国民外交,并成立各种团体推动中国的国民外交。(本文来源于《理论观察》期刊2018年01期)
曾荣[6](2016)在《国民外交协会与近代国民外交“对内”趋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巴黎和会前后,外交风潮迭起,国民外交与北京政府外交走向极不明朗,国民外交协会的成立为其中重要关节。国内舆论界对中日谈判前后北京政府"秘密外交"的批评,孕育了国民外交的"对内"趋向;留日学生的罢学归国行动,强化了国民外交对政府外交的"监督之责";国民外交协会的成立及其活动,使得国民外交"对内"趋向得以形成,这不但深刻地影响了巴黎和会时期北京政府的外交走向,还对其后的"国民外交"乃至民国外交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方素梅[7](2015)在《抗战时期回族的国民外交与国民政府的策略——以“中国回教朝觐团”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历程。外交成为争取国际社会同情和援助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回族国民外交取得了显着成效,这些国民外交主要由回族爱国人士推动,国民政府则较好地利用了这一形式。1939年的"中国回教朝觐团",就是在国民政府的指示下,由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组织的,其目的是针对日本在近东的蛊惑和宣传。通过该团的努力,粉碎了日本人的阴谋,国民政府采纳其建议在吉达设立领事馆。本文主要依据档案、日记和报刊资料,围绕中国回教朝觐团进行考察,以揭示抗战时期回族国民外交的意义和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王东平[8](2015)在《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外交协会缘起及活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国民外交盛行,抗战期间成立中国国民外交协会。通过分析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特殊的抗日背景,中国国民外交协会对外积极揭发日寇暴行和揭示事实真相;对内团结全国民众一致抗日和培养国民外交意识。中国国民外交协会的活动维护中国爱好和平的国际形象,建立与他国的友好外交关系,提高中国国民的外交意识,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最后研究中国国民外交协会的活动和外交理念对当前我国人民外交和国内外关系处理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章华明,王细荣[9](2015)在《刘湛恩与国民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刘湛恩是抗战期间为国牺牲的唯一的大学校长。他参与创建了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上海国际友谊社等多个民间国际组织,接待了包括孟禄、泰戈尔、范朋克、莫列德等在内的诸多外国友人,更多次出席国际会议,是1920—1930年代上海国际交流领域的弄潮儿、国民外交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后,刘湛恩坚持留守上海,一方面继续领导沪江大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开展抗战的国际宣传,坚决拒任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教育部长之职。导致刘湛恩被敌伪暗杀的原因之一正是他在国民外交尤其是关于抗战的国际宣传方面的重要作为和重大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熊斌,李首庆[10](2015)在《北洋后期国民外交与政府外交互动关系考察(1924-1928)》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洋后期,国民外交运动风起云涌。北京政府饱受舆论批评的修约外交在其影响下革命色彩十足,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北京政府同时对民众干预外交行为严加管控。南方政府在国民外交运动影响下,初期宣传废约反帝,但随着形式上统一全国,其外交党化特征明显,革命外交色彩淡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国民外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二战"的结束,东方各民族纷纷独立,亚洲政治新秩序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印度独立前夕发起的新德里泛亚洲会议因此具有了微妙性。中国政府一方面"不放弃已得亚洲影响力",同意派遣代表团参加;另一方面又以中国取得的世界"四强"地位,不愿影响到全球性大国合作,决定仅以"国民外交"的形式出席,并将参会基调确定在经济文化交流和民间联谊方面,淡化政治色彩。代表团遵照政府指示全面参与新德里泛亚洲会议,与其他亚洲国家代表在众多社会性议题上展开了讨论,且以民间方式维护了对西藏的主权。国内舆论认为,中国参与的这次会议,象征着"亚洲世纪的来临",也影响着国内态势趋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民外交论文参考文献
[1].孙敏.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国民外交[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2].王俏蕊,何卓恩.国民外交与亚洲政治——“二战”后中国对新德里泛亚洲会议的参与[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曾荣.清末民初边疆危机中的“政府外交”与“国民外交”纠葛及社会思想变迁[J].江苏社会科学.2018
[4].曾荣.报刊舆论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前后的国民外交[J].学术研究.2018
[5].王跃鹏.中国近代国民外交的萌生[J].理论观察.2018
[6].曾荣.国民外交协会与近代国民外交“对内”趋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方素梅.抗战时期回族的国民外交与国民政府的策略——以“中国回教朝觐团”为中心的考察[J].青海民族研究.2015
[8].王东平.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外交协会缘起及活动探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5
[9].章华明,王细荣.刘湛恩与国民外交[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0].熊斌,李首庆.北洋后期国民外交与政府外交互动关系考察(1924-1928)[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