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胶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相反转乳化法,薰衣草精油,聚氨酯,微纳乳液
纳胶囊论文文献综述
崔光文[1](2019)在《基于相反转乳化法聚氨酯纳胶囊的制备及其在芳香粘胶纤维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薰衣草精油是一种备受欢迎的香料,其芳香怡人,并具有多种药理功能。在众多的聚合物材料中,聚氨酯材料应用最为广泛,其硬度范围宽、弹性和强度较高的,耐磨性、耐高温性、耐疲劳性及抗震动性优异。多种客体分子如药物、酶、染料、基因、纳米粒子等可封装于中空聚合物微胶囊或纳胶囊中,并能以一定的速度释放出来,使其具有电学性能、光学性能以及催化性能。利用胶囊技术使得薰衣草精油被包埋于聚氨酯外壳中,显着增强了薰衣草精油释放的持久性和热稳定性。胶囊化后的薰衣草精油实现了永久固态化,在农业、日化、食品工业及纺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低能乳化方法,相反转自乳化法改变了高能乳化法高能耗、高成本、低环保等缺点,更加适合工业化规模生产。本论文基于低能相反转乳化法,成功制备了窄分散的薰衣草精油微纳乳液,并与界面聚合技术相结合,成功合成了以薰衣草精油为芯材,聚氨酯为壁材的纳胶囊。利用共混湿法纺丝,将具有最佳性能的纳胶囊悬浮液泵入粘胶纺丝原液得到芳香粘胶纤维。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仪(TG)、紫外分光光度计、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对制备的微纳乳液、纳胶囊及芳香粘胶纤维进行测试与表征。研究表明,乳化剂HLB、油剂比、滴水量及滴水速度均对乳液粒径分布有较大影响,{[薰衣草精油/TDI叁聚体溶液](1)+[Tween80(21)/Span80(22)]+水(3)}微纳乳液体系最佳乳化剂配比是Tween80:Span80=0.579:0.421,即HLB=10.5;最佳油剂比为15:8;随着水量的增加,乳液电导率先增加后减小;乳液粒度分布均一且呈现窄分散性,其大小为200nm左右,且乳液稳定性较好。制备得到的纳胶囊直径介于100-600nm,粒度分布均一,核壳结构明显,具有光滑致密表面;当精油/TDI叁聚体比为5:10时产率最高为70.7%,包埋率和载油量分别高达98.6%、64.8%,且热稳定性良好。芳香粘胶纤维的结构与普通粘胶纤维相比未发生改变,但是其力学强度较普通纤维有所下降,抗静电性性能提升。芳香粘胶纤维与普通粘胶纤维均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当纳胶囊添加比为2%时,芳香粘胶纤维的热稳定性最接近普通粘胶纤维。留香性能方面研究表明,其在自然环境下留香性能良好,50℃高温环境下放置90天留香率仍在60%以上,经20次洗涤后留香率最低为2%,在此基础上留香率与纳胶囊的添加量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1-18)
周鹏[2](2018)在《P(DMS-Acr)/PB纳胶囊的细乳液法制备及其在涂料印花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颜料胶囊印花是一种操作简单、节能少水的印花工艺。但目前颜料胶囊印花织物仍存在透气性差、滑爽感不足等缺陷,这主要归因于亚微胶囊壁材——丙烯酸酯共聚物具有“热粘冷脆”、手感不佳等缺点,同时其较强的连续成膜性又易使涂层完全覆盖织物、堵塞纤维间的空隙,导致透气性下降。因此需对其壁材——聚丙烯酸酯改性。采用聚硅氧烷对聚丙烯酸酯改性能获得兼具二者优异性能的复合材料。首先本论文以有机颜料铜酞菁(PB)为功能填充粒子,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端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ViPDMS)为共聚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正十六烷(HD)为助稳定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通过细乳液聚合制得了一系列聚硅氧烷、有机颜料含量不同、MMA/BA单体配比不同的P(DMS-Acr)/PB颜料纳胶囊,考察了乳化剂SDS和共稳定剂HD、有机颜料、ViPDMS等因素对颜料纳胶囊粒径及形态的影响。实验表明:ViPDMS大分子单体和有机颜料的引入会增大单体分散液的粘度、降低其表面张力,因而随着ViPDMS和颜料含量的增加,颜料纳胶囊的平均粒径会明显增大,粒径分布变宽,体系稳定性变差。ViPDMS含量低于30%时,纳胶囊平均粒径小于200nm,乳液稳定。ViPDMS含量达到50%时,体系失稳。乳化剂SDS有助于单体液滴的分裂细化,并提高聚合体系稳定性,从而可部分抵消ViPDMS和有机颜料加入导致的粒径增大变宽和体系失稳现象。当SDS含量达到0.5g可有效降低纳胶囊的粒径。HD能提高聚合体系稳定性,但其对粒径的影响不明显。MMA的含量于纳胶囊乳液稳定性有关,含量越高时,乳液稳定性越好,MMA/BA为5:5时,乳液稳定性较好,沉降率低于2%。其次本论文探讨P(DMS-Acr)/PB胶膜结构以及胶膜性能,考察了胶膜的表面结构、截面结构、以及胶膜拉伸性能,并深入研究了胶膜中聚硅氧烷与聚丙烯酸酯分相。实验表明:ViPDMS在胶膜分相中存在向表面迁移富集以及相区粗化的过程。ViPDMS含量越高,胶膜表面粗糙度越大,胶膜水接触角越大。ViPDMS分子量越大,胶膜内分相程度越大,ViPDMS向表面富集程度越大。有机颜料的存在对胶膜中聚合物的分相有较大影响,有机颜料会抑制膜内ViPDMS向表面迁移富集,使胶膜分相趋于稳定。拉伸性能表明胶膜中分相程度越大,胶膜拉伸强度、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越小。最后,本论文将P(DMS-Acr)/PB颜料纳胶囊应用于涤纶织物涂料印花,并考察了印花织物的摩擦牢度、K/S值、硬挺度、透气性等性能。发现在实验范围内,ViPDMS含量越大,印花织物硬挺度越接近于原布,透气性升高,但干湿摩擦牢度变弱,同时由于分相造成胶膜K/S值降低。ViPDMS相对分子量越高,胶膜表面形成的乳突结构越大,硅元素含量更高,相应印花织物的透气性、耐干湿摩擦牢度等指标越好,手感也更柔软,但K/S值会有略微降低。认为在胶囊壁材中引入高柔顺性的有机硅组份,可增强焙烘过程中织物表面涂层的黏流分相能力。而相对分子量越高的ViPDMS,硅-氧链段的自由度更大,更容易向胶膜表面迁移并团聚分相,周围的聚丙烯酸酯更加容易流平,印花涂层胶膜从对织物表面的连续整体覆盖转化为对织物中纱线乃至单纤维的独立包裹的能力越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揭示了ViPDMS的引入对有机颜料纳胶囊结构的影响及相应的形成机制,设计并制得了一系列具有较好稳定性的颜料纳胶囊,显着改善了颜料胶膜的流动性和表面属性。对P(DMS-Acr)/PB膜结构的研究揭示了颜料颗粒在胶膜内聚合物分相过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胶膜对织物表面的薄型非连续覆盖和对单纤维的薄型整体包覆,以及颜料对织物纤维的定向、牢固附着。研究结果对提升涂料印花织物着色品质和服用性能具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8-05-25)
陈智杰[3](2017)在《自粘性有机颜料微/纳胶囊的原位聚合法制备及其胶膜微相结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节能少水的印染加工技术,涂料印花是今后纺织品着色的发展方向。有机颜料化学稳定性高、颜色鲜艳度好、色谱齐全,是涂料印花较理想的着色颗粒。但有机颜料疏水性强,以其为着色剂的涂料印花湿加工过程中,存在有机颜料在水相难解聚,成膜后易裸露、堆积在胶膜表面等问题。为保证颜料的有效附着,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黏合剂,最终两者大多以较厚的共混膜形式无定向地遮盖在织物表面,致使黏合剂和颜料利用效率均较低。此外,织物表面大量黏合剂连续膜的存在还会导致涂料印花织物(特别是轻薄型织物)产生手感僵硬、摩擦牢度低等缺陷。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涂料印花着色品质的提高,制约了该技术在织物着色加工中的广泛应用。针对上述关键共性问题,本文提出了用粘性聚合物原位包覆以酞菁蓝(PB)为代表的颜料颗粒制备自粘性颜料胶囊,从而有效调控颜料胶囊及其胶膜微相结构,进而提升涂料印花织物着色效果和服用性能的设想。具体将从颜料胶囊的原位聚合法制备、胶囊及其胶膜的微相结构调控、胶囊在织物表面的附着及性能提升等方面展开研究。在此过程中,为深入理解胶膜微相结构的形成过程,利用自带热台的叁维视频显微系统,对焙烘过程中微米级颜料胶囊的结构形态演化过程进行了实时在线的全过程直接观察,并据此推测难以直接观察的纳米级颜料胶囊的成膜机制及其胶膜微相结构形成规律。首先,通过超声均质化过程,将铜酞菁蓝PB滤饼预分散于苯丙单体中,制得了高分散性的颜料/单体分散液。进而通过原位微悬浮聚合成功制得了粒径可调、颜料含量高、具典型“石榴状”结构的微米级有机颜料胶囊(以下简称微胶囊)。重点考察了两种可去除分散剂——磷酸叁钙(TCP)和壳聚糖(CS)在原位聚合中的分散稳定作用。发现在以TCP为分散剂的微悬浮聚合体系中,TCP会以内外双颗粒层结构形式附着于单体液滴周围,进而通过机械阻隔方式稳定液滴,防止聚合过程中粒子间发生大规模黏并。较适宜制备高Tg颜料微胶囊。以CS为分散剂的微悬浮聚合体系中,通过改变体系pH值,可有效调节CS大分子链的质子化程度、内聚收缩程度和亲疏水性,进而可控制CS大分子链在油水界面处的吸附铺展能力。研究发现当体系pH值在6.0附近时,CS具有较合适的内聚收缩程度和亲疏水性,cs能较好地稳定单体液滴及之后的聚合物胶粒,因而cs更适用于制备低tg颜料微胶囊。对微胶囊焙烘成膜过程的直接观察发现,被包覆的颜料颗粒能随苯丙聚合物大分子的熔融扩散而铺展摊开,最终均匀分散在整个胶膜内,可有效提高黏合剂对颜料颗粒的粘附定向性,避免了常规的共混型涂料成膜过程中,颜料颗粒分散状态难调控、易裸露堆积的问题。其次,在细乳液聚合体系中,通过苯乙烯(st)和丙烯酸丁酯(ba)单体的原位共聚合反应,实现了黏合剂对颜料颗粒的高效包覆,制得了以黏性聚合物为壁材的纳米级颜料胶囊(以下简称纳胶囊)。系统研究了颜料含量、共聚单体组成等反应参数对纳胶囊形态和包覆效率的影响,发现当单体中颜料含量为12wt%、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的质量比为6:4时,颜料与聚合物的复合程度较高,纳胶囊较易成膜,且成膜后颜料颗粒在胶膜内部分散更均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大分子单体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预溶于颜料的单体分散液中,经均质化和共聚合后成功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链引入颜料纳胶囊的苯丙基体中,制得了新型的p(dms-sa)/pb颜料纳胶囊。形貌观察显示,该纳胶囊内部呈现海岛结构,pb与pdms构成岛相,苯丙共聚物为海相。在以铝片为基体的成膜实验中,发现p(dms-sa)/pb纳胶囊成膜烘焙后,颜料颗粒能在胶膜内部达到较好分散,pdms与pb在受热黏流过程中会向胶膜外扩散迁移,最终在胶膜表面形成大量内含颜料颗粒的有机硅乳突结构,提升了纳胶囊膜的表面疏水性能、滑爽感和显色效果。最后,将上述颜料微/纳胶囊用于涤纶织物的涂料印花。发现微胶囊虽具有较好的包裹性,但其较大的尺寸决定了其中的众多颜料颗粒只能以非渗透的堆积形式存在于纱线表面,因而印花织物性能与共混型涂料印制效果相差不大。纳胶囊由于其较好的自粘性和较小尺寸,较易在纤维表面均匀附着,而后经烘焙成膜直接在纤维表面形成牢固的胶膜,因此相应的印花织物相比与共混型印花会具有较好的色牢度、色深性和手感。p(dms-sa)/pb纳胶囊拥有自粘性强、尺寸小、黏合剂分子运动能力强等优点,通过焙烘过程,可在织物表面形成具有乳突结构的薄膜。乳突结构由pdms与颜料颗粒组成,可显着增强胶膜表面的疏水性、降低表面摩擦因数。相比于苯丙微/纳胶囊,p(dms-sa)/pb纳胶囊膜在烘焙过程中,因有机硅聚合物的表面迁移和苯丙聚合物的流平特性,烘焙过程胶膜在织物表面快速流动、分相,进而可形成对单纤维定向、薄型的包覆膜。这种包覆形式可有效降低涂层胶膜对织物结构和原有性能的影响,因而印花织物可获得更优异的透气性、手感及摩擦牢度。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揭示了原位聚合中有机颜料微/纳胶囊结构的形成机制,构建了相应的结构调控体系,设计并制得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粒径大小和组成的“石榴状”结构颜料胶囊,显着改善了颜料颗粒的表面属性并较好地赋予其自粘属性。对成膜过程的研究揭示了颜料颗粒的分散状态转变及其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胶膜对织物表面的非连续覆盖和对单纤维的薄型整体包覆,以及颜料对织物纤维的定向、牢固附着。研究结果对提升涂料印花织物着色品质和服用性能具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7-06-13)
宋冬毅[4](2017)在《相变纳胶囊的制备及定型复合材料的热湿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舒适度要求的提高,居住建筑的能耗也越来越高。为达到建筑节能的效果,储热胶囊材料和调湿材料受到人们的亲睐。目前,所研究出的储热胶囊材料存在粒径大,外壳不亲水且相容性差等缺点,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本文将改善胶囊材料的缺点,并使其具有储热、调湿功能,从而起到调节居住环境舒适度的作用。本文首先以正十八烷为核,聚苯乙烯为内壳,亲水性聚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外壳,利用细乳液聚合法制备相变胶囊材料(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EPCM)。采用步冷曲线法、干燥器法分别对其热湿性能进行测试,得到热湿综合性能最优的工艺参数:乳化剂AOS量为3%,核、内壳、外壳质量比为1?1.5?1,引发剂量为0.6%,交联剂量为0.8%,超声时间为20min,预乳化转速为2000r/min,预乳化时间为45min,其最大吸湿含湿率为0.41799kg/kg。用纳米激光粒度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分别对最优EPCM进行表征。结果表明:EPCM粒径在纳米级范围(10~300nm)均匀分布,颗粒表面亲水且粗糙,结构为双层球形颗粒;相变纳胶囊(NanoPCM)的相变温度为29.54℃,相变潜热为52.42J/g。其次,将NanoPCM、硅藻土与石膏相结合,制备出相变纳胶囊/基体定型复合材料(简称为:定型复合材料),并对其物理力学性能、热湿性能进行测试及优化得出:NanoPCM掺量为15%、硅藻土掺量为15%且掺0.6%聚羧酸减水剂的定型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热湿性能综合最优,且抗压强度为2.51MPa,相变温度为29.58℃,相变潜热为6.65J/g,最大吸湿含湿量为0.19496kg/m2。此外,随NanoPCM掺量及硅藻土掺量的增加,定型复合材料的水膏比增加,体积密度减小,强度下降,但其热湿性能越好。最后,利用FTIR、压汞分析仪、SEM对定型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及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性能综合最优的定型复合材料的孔径分布范围小,孔隙少,内部堆积紧密,这是由于NanoPCM填充孔隙形成的。其微观形貌测试结果与实验测得的抗压强度和热湿性能相吻合。其中储、放热能力与NanoPCM本身的相变储热性质有关,吸、放湿能力与硅藻土的多孔性和NanoPCM表面的高分子亲水性以及材料中的界面孔有关。因此,在硅藻土、NanoPCM以及界面孔的共同作用下,为材料提供了热湿性能,从而调节环境温湿度。(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刘国军,杨金燕,张桂霞,平清伟,张健[5](2017)在《相反转界面细乳液聚合法制备石蜡纳胶囊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相反转乳化的界面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以交联聚甲基丙烯酯甲酯为壁材,以石蜡为芯材的纳胶囊。利用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透射电镜、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等研究了含氟助乳化剂FC-4430、丙烯酸十八酯(SA)及芯材投料量对聚合过程、产品表面形貌、粒径、化学结构、储热性能和包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C-4430对相反转有促进作用,可降低胶囊粒子尺寸且利于包封;SA能提高纳胶囊的包覆率和热稳定性;当FC-4430用量为0.4%,SA用量为2%,m(core)∶m(shell)为2∶1时,纳胶囊的相变潜热为91.7 J/g,包覆率为63.3%,包覆效率为95.0%,胶囊粒子为球形,表面光滑,粒径为0.6~1μm,呈明显的核壳结构,芯材直径为300~500 nm。(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7年03期)
尚建丽,熊磊,张浩[6](2016)在《基于界面分子动力学的双壳微纳胶囊热湿传递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研究双壳微纳相变胶囊掺入建筑石膏中对多孔材料热湿传递的影响,提出了含有相变胶囊的多孔墙体热湿耦合模型.考虑相变微纳胶囊发生相变过程由表及里的特征,利用界面分子动力学中的对势和多体势,给出了胶囊界面模型的热性能参数的计算方法,同时考虑到双壳微纳胶囊外壳亲水性质及石膏孔隙对水分的吸附/解吸的热湿耦合作用,提出了胶囊界面湿参数的模型,对掺与不掺相变微胶囊模型进行了实测模拟,并应用计算机软件对方程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用于模拟含有相变胶囊墙体材料的热湿传递过程.(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尚建丽,董莉[7](2015)在《双壳微纳胶囊的制备及热湿性能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相变材料十八烷(ODE)为芯材,以壳聚糖(CTS)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构成外壳,以引发剂作用下苯乙烯(St)在外壳内生成的聚合物构成内壳,形成双壳微纳胶囊.采用差示扫描量热试验和等温吸、放湿试验分别测试双壳微纳胶囊的储热性能和吸、放湿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和红外光谱仪对双壳微纳胶囊形貌、粒径以及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壳微纳胶囊具有较好的储热性能和调湿性能.双壳微纳胶囊颗粒形貌完整度好,胶囊粒径在微纳米范围.双壳微纳胶囊组分中含有外壳接枝成分壳聚糖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本文来源于《建筑材料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袁帅,司廷,徐晓嵘[8](2014)在《叁轴电雾化制备微纳胶囊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的研究对象是叁轴电雾化(triaxial electrospray)。自主设计了具有高同轴度的叁轴喷头,搭建了实验平台,以临床上常用的高聚物有机溶液和药物溶液为介质,探究了流量、电压、高聚物浓度等参数对Taylor锥及液滴雾化的影响规律,并利用拍摄系统观察不同参数下的锥-射流模态,研究其理论机理。在叁轴电雾化实验中,讨论了内、中、外层流量以及电压和高聚物浓度对电雾化锥形的影响,研究了复合多层胶囊包裹情况,定量的统计了粒径分布状况。(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9-18)
陈姗,赵晓鹏[9](2014)在《双相核材料的电子墨水纳胶囊的制备及其粒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包有纳米炭黑颗粒(SiO2修饰)和分散剂(四氯乙烯和Span80的混合液)的双相核材料的电子墨水纳米胶囊。通过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在142~1106nm之间的纳米胶囊。研究了SiO2修饰对纳米炭黑颗粒表面电荷及粒径的影响,及修饰后的炭黑颗粒在直流电场下的响应行为。此外,研究了SDS及PVA用量对纳米胶囊粒径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4年16期)
汤晓琳,刘源岗,王士斌,孙学战[10](2014)在《共载药微包纳胶囊的释放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微包纳胶囊共载两种药物,考察它们之间的联合释放性能。结果显示,共载卡培他滨(Capecitabine,CAP)和贝伐单抗/木瓜蛋白酶时,微包纳胶囊的多腔室结构显示出了延缓CAP释放的效果,大分子的累积释放速率更快;在释放的中后期,微包纳胶囊对两种药物有很好的顺序释放效果。而共载CAP和甲氨蝶呤时,微包纳胶囊的多腔室结构对药物的释放抑制有限,两种药物的释放趋势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4年16期)
纳胶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颜料胶囊印花是一种操作简单、节能少水的印花工艺。但目前颜料胶囊印花织物仍存在透气性差、滑爽感不足等缺陷,这主要归因于亚微胶囊壁材——丙烯酸酯共聚物具有“热粘冷脆”、手感不佳等缺点,同时其较强的连续成膜性又易使涂层完全覆盖织物、堵塞纤维间的空隙,导致透气性下降。因此需对其壁材——聚丙烯酸酯改性。采用聚硅氧烷对聚丙烯酸酯改性能获得兼具二者优异性能的复合材料。首先本论文以有机颜料铜酞菁(PB)为功能填充粒子,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端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ViPDMS)为共聚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正十六烷(HD)为助稳定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通过细乳液聚合制得了一系列聚硅氧烷、有机颜料含量不同、MMA/BA单体配比不同的P(DMS-Acr)/PB颜料纳胶囊,考察了乳化剂SDS和共稳定剂HD、有机颜料、ViPDMS等因素对颜料纳胶囊粒径及形态的影响。实验表明:ViPDMS大分子单体和有机颜料的引入会增大单体分散液的粘度、降低其表面张力,因而随着ViPDMS和颜料含量的增加,颜料纳胶囊的平均粒径会明显增大,粒径分布变宽,体系稳定性变差。ViPDMS含量低于30%时,纳胶囊平均粒径小于200nm,乳液稳定。ViPDMS含量达到50%时,体系失稳。乳化剂SDS有助于单体液滴的分裂细化,并提高聚合体系稳定性,从而可部分抵消ViPDMS和有机颜料加入导致的粒径增大变宽和体系失稳现象。当SDS含量达到0.5g可有效降低纳胶囊的粒径。HD能提高聚合体系稳定性,但其对粒径的影响不明显。MMA的含量于纳胶囊乳液稳定性有关,含量越高时,乳液稳定性越好,MMA/BA为5:5时,乳液稳定性较好,沉降率低于2%。其次本论文探讨P(DMS-Acr)/PB胶膜结构以及胶膜性能,考察了胶膜的表面结构、截面结构、以及胶膜拉伸性能,并深入研究了胶膜中聚硅氧烷与聚丙烯酸酯分相。实验表明:ViPDMS在胶膜分相中存在向表面迁移富集以及相区粗化的过程。ViPDMS含量越高,胶膜表面粗糙度越大,胶膜水接触角越大。ViPDMS分子量越大,胶膜内分相程度越大,ViPDMS向表面富集程度越大。有机颜料的存在对胶膜中聚合物的分相有较大影响,有机颜料会抑制膜内ViPDMS向表面迁移富集,使胶膜分相趋于稳定。拉伸性能表明胶膜中分相程度越大,胶膜拉伸强度、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越小。最后,本论文将P(DMS-Acr)/PB颜料纳胶囊应用于涤纶织物涂料印花,并考察了印花织物的摩擦牢度、K/S值、硬挺度、透气性等性能。发现在实验范围内,ViPDMS含量越大,印花织物硬挺度越接近于原布,透气性升高,但干湿摩擦牢度变弱,同时由于分相造成胶膜K/S值降低。ViPDMS相对分子量越高,胶膜表面形成的乳突结构越大,硅元素含量更高,相应印花织物的透气性、耐干湿摩擦牢度等指标越好,手感也更柔软,但K/S值会有略微降低。认为在胶囊壁材中引入高柔顺性的有机硅组份,可增强焙烘过程中织物表面涂层的黏流分相能力。而相对分子量越高的ViPDMS,硅-氧链段的自由度更大,更容易向胶膜表面迁移并团聚分相,周围的聚丙烯酸酯更加容易流平,印花涂层胶膜从对织物表面的连续整体覆盖转化为对织物中纱线乃至单纤维的独立包裹的能力越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揭示了ViPDMS的引入对有机颜料纳胶囊结构的影响及相应的形成机制,设计并制得了一系列具有较好稳定性的颜料纳胶囊,显着改善了颜料胶膜的流动性和表面属性。对P(DMS-Acr)/PB膜结构的研究揭示了颜料颗粒在胶膜内聚合物分相过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胶膜对织物表面的薄型非连续覆盖和对单纤维的薄型整体包覆,以及颜料对织物纤维的定向、牢固附着。研究结果对提升涂料印花织物着色品质和服用性能具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胶囊论文参考文献
[1].崔光文.基于相反转乳化法聚氨酯纳胶囊的制备及其在芳香粘胶纤维中的应用[D].天津工业大学.2019
[2].周鹏.P(DMS-Acr)/PB纳胶囊的细乳液法制备及其在涂料印花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8
[3].陈智杰.自粘性有机颜料微/纳胶囊的原位聚合法制备及其胶膜微相结构调控[D].浙江理工大学.2017
[4].宋冬毅.相变纳胶囊的制备及定型复合材料的热湿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5].刘国军,杨金燕,张桂霞,平清伟,张健.相反转界面细乳液聚合法制备石蜡纳胶囊与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7
[6].尚建丽,熊磊,张浩.基于界面分子动力学的双壳微纳胶囊热湿传递模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6
[7].尚建丽,董莉.双壳微纳胶囊的制备及热湿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5
[8].袁帅,司廷,徐晓嵘.叁轴电雾化制备微纳胶囊的实验研究[C].第八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9].陈姗,赵晓鹏.双相核材料的电子墨水纳胶囊的制备及其粒径控制[J].功能材料.2014
[10].汤晓琳,刘源岗,王士斌,孙学战.共载药微包纳胶囊的释放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