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株论文_徐婷,王聪,罗庆礼,沈继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弓形虫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弓形虫,基因,毒力,多态性,限制性,基因型,片段。

弓形虫株论文文献综述

徐婷,王聪,罗庆礼,沈继龙[1](2018)在《流行于我国的优势基因型弓形虫株毒力及其棒状体蛋白ROP5和ROP18蛋白序列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流行于我国的优势基因型弓形虫株(WH3株和WH6株)毒力差异以及棒状体蛋白ROP5和ROP18蛋白序列差异,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使用弓形虫WH3、WH6、RH和PRU虫株分别感染SPF级BALB/c小鼠和昆明鼠,观察小鼠存活时间和存活率,分析毒力强弱。同时PCR扩增4株弓形虫毒力相关效应分子棒状体蛋白ROP5和ROP18基因片段,核苷酸测序后将其转换为氨基酸序列,在蛋白水平上比较其序列差异。结果此4株弓形虫株中,WH3和RH株对BALB/c小鼠和昆明鼠均有较强的毒性,两种小鼠分别在感染后5~7 d和9~12 d均100%死亡;而WH6和PRU株对BALB/c小鼠和昆明鼠的毒性均较弱,两种小鼠在感染后45 d均100%存活,且在脑内检出包囊。棒状体蛋白家族毒力相关分子ROP5和ROP18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Chinese 1型虫株WH3和Wh6与PRU型虫株(Ⅱ型虫株)差异较小,而与毒力较强的RH型虫株(Ⅰ型虫株)差异较大。结论我国流行优势基因型弓形虫株的毒力相关分子ROP5和ROP18,与传统Ⅰ型、Ⅱ型弓形虫株存在差异,为我国弓形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徐婷[2](2018)在《流行我国优势基因型弓形虫株毒力及其棒状体蛋白ROP5和ROP18蛋白序列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流行我国优势基因Chinese 1弓形虫株WH3株和Wh6株,相关毒力因子ROP5和ROP18的蛋白序列差异,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复苏将本室保存的WH3株和RH株弓形虫虫株,接种4-6w龄昆明小鼠,待其急性发病后,收集腹水并分别纯化WH3株和RH株速殖子;分别从本室饲养的保种昆明小鼠脑内分离出Wh6株和PRU株弓形虫包囊,接种4-6w龄昆明小鼠,待其急性发病后,收集腹水并分别纯化WH6株和PRU株速殖子。上述4个虫株1×10~3个速殖子分别感染40只SPF级BALB/c小鼠和40只昆明小鼠,观察其存活时间和存活率,分析毒力强弱。提取上述4株弓形虫的总RNA,反转录成cDNA,以此为模板,PCR扩增出弓形虫棒状体蛋白家族的毒力相关效应分子ROP5和ROP18的全长;将PCR扩增出产物测序,测序结果由核苷酸序列转换为氨基酸序列,分析比较其蛋白水平的遗传序列差异。结果本室保种4株弓形虫株中,Chinese 1基因型WH3株和I型虫株RH株对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均有较强的毒性,BALB/c小鼠在感染WH3株和RH株后5-7 d均100%死亡,而昆明小鼠存活时间均略长于BALB/c小鼠(χ2=17.75,p<0.0001,χ2=18.04,p<0.0001),但至感染第12d亦全部死亡;分别感染T.gondii WH6株和PRU株的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均未出现发病及死亡现象,两种小鼠在感染后45d均100%存活,且在脑内检出包囊。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在感染T.gondii Wh3株和RH株后,在同一品系小鼠内两虫株之间的毒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03,p=0.5118,χ2=1.511,p=0.2191)。PCR扩增ROP5和ROP18基因序列,均得到与预期结果大小一致的目的片段,测序并将核苷酸序列转换成氨基酸序列后比对发现,Chinese 1基因型WH3株和Wh6株与PRU株(II型虫株)差异较小,而与毒力较强的RH型虫株(I型虫株)差异较大。结论流行于我国的优势基因型Chinese 1型弓形虫WH3株毒力等同于I型虫株RH株,Wh6株毒力与II型虫株PRU株一致。Chinese 1基因型弓形虫株的毒力相关分子ROP 5和ROP18,与传统I型,II型弓形虫株存在差异。WH6株的两种分子与II型虫株(PRU株)同源性较高;WH3株与II型虫株(PRU株)差异较小,与强毒的I型虫株(RH株)的差异较大。Chinese 1基因型不同弓形虫株之间,毒力相关分子在遗传序列上的同源性差异与毒力差异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提示有更多的效应分子参与毒力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郝桃方,李文洁,杨子帆,杨兆收,周兴旺[3](2017)在《荧光素酶标记ROP18过表达弓形虫株的构建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及验证荧光素酶标记ROP18过表达弓形虫ROP18-Ty1-LUC RH株,为研究弓形虫毒力及相关宿主免疫调控机制奠定良好基础。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出目的片段ROP18-Ty1和带ROP18-Ty1同源序列接头的质粒骨架,通过重组克隆系统构建既能表达ROP18-Ty1又含荧光素酶标记的质粒P-ROP18-Ty1-LUC。将质粒PROP18-Ty1-LUC和筛选质粒P-TUB-CAT-SAG1通过电转染的方法转染到RH株弓形虫,经过氯霉素筛选和极限稀释得到目的弓形虫ROP18-Ty1-LUC RH株。构建成功的弓形虫ROP18-Ty1-LUC RH株在基因、蛋白、动物水平进行验证。结果利用重组克隆系统成功构建了质粒P-ROP18-Ty1-LUC,利用双酶切实验和测序验证了序列的正确性。以弓形虫ROP18-Ty1-LUC RH株基因组为模板,用特异引物能PCR扩增出1 704 bp大小的ROP18-Ty1和1 644 bp大小的LUC基因;用特异抗体anti-Ty1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外源蛋白ROP18-Ty1的表达,在56 000 Mr处有单一条带;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LUC的表达,利用多标记酶标仪检测到荧光的发射;通过活体成像系统检测ROP18-Ty1-LUC RH弓形虫株在小鼠体内的增殖,与对照组相比感染了ROP18-Ty1-LUC RH弓形虫株的小鼠体内photon值明显更多(P<0.05);最后小鼠毒力实验也验证了ROP18-Ty1-LUC RH弓形虫毒力比RH-LUC弓形虫的毒力强(P<0.05)。结论成功构建和验证荧光素酶标记的ROP18过表达弓形虫ROP18-Ty1-LUC RH株,可以在动物个体水平更客观统计ROP18对弓形虫增殖速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8期)

朱长东,程维晟,罗庆礼,沈继龙[4](2016)在《徐州猫源弓形虫株基因型及其毒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猫源弓形虫株基因型和毒力,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自江苏徐州诱捕采集40只流浪家猫,昆明小鼠腹腔接种分离弓形虫;采用PCR-RFLP法对10个基因分型位点(SAG1、SAG2、SAG3、BTUB、GRA6、c22-8、c29-2、L358、PK1及Apico)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用相应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水解后观察分析电泳图谱;将分离的虫株分别感染SPF级BALB/c小鼠和昆明鼠,观察其存活时间和存活率,分析毒力强弱。选取弓形虫的毒力相关效应分子ROP16和GRA15,PCR扩增出基因序列,比较其多态性。结果共获得6株猫源弓形虫虫株,基因分型结果显示,两株为Chinese 1型(即Toxo DB#9型),4株为Toxo DB#205型;此6株弓形虫虫株对BALB/c小鼠和昆明鼠均有较强的毒性,两种小鼠分别在感染后5~7 d和9~12 d均100%死亡。毒力相关基因GRA15和ROP16的分析显示,Chinese 1型虫株为GRA15Ⅱ和ROP16Ⅰ/Ⅲ型,Toxo DB#205型虫株为GRA15Ⅱ和ROP16Ⅱ型。结论徐州地区猫源弓形虫虫株具有有限遗传多态性,且均为强毒的虫株。Toxo DB#205型虫株的主要毒力效应分子ROP16Ⅱ不同于Chinese 1型虫株,这一毒力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其毒力的关系尚待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朱长东[5](2016)在《徐州猫源弓形虫株基因型及其毒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集分离江苏徐州猫源弓形虫株,了解其基因型和毒力,分析基因型与毒力相关分子间的关系,为研究弓形虫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自江苏徐州采集流浪猫40只,麻醉处死后取脑、舌、心等组织匀浆,消化过滤后制备成悬浆,腹腔注射接种昆明鼠,分离弓形虫;收集感染小鼠腹水,分离纯化出弓形虫速殖子,提取虫株基因组DNA,采用PCR-RFLP法对10个基因分型位点(SAG1、SAG2、SAG3、BTUB、GRA6、c22-8、c29-2、L358、PK1及Apico)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用相应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水解后观察分析电泳图谱,与参考虫株对比,判定弓形虫株的基因型;将分离的虫株分离纯化的速殖子,按照1×103个/只小鼠的量,分别腹腔注射感染SPF级BALB/c小鼠和昆明鼠,每组10只小鼠,常规饲养并观察其存活时间,计算存活率,分析每个弓形虫株毒力的强弱;选取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GRAs家族和棒状体蛋白ROPs家族的毒力相关效应分子基因GRA15和ROP5、ROP16、ROP18,合成引物,PCR扩增出其基因序列,PCR产物测序后与基因库中的Ⅰ、Ⅱ、Ⅲ型对比分析,比较其多态性。结果本次实验从徐州40只流浪猫共分离出6株弓形虫株,按照实验室的命名方式和猫的编号,分别为TgCtxz9, TgCtxz34, TgCtxz37, TgCtxz38, TgCtxz39, TgCtxz40,均以速殖子的形式存在,不形成包囊。RFLP-PCR基因分型的电泳结果显示,2株为Chinese 1型(即ToxoDB#9型),4株为ToxoDB#205型。此6株分离弓形虫虫株取1×103速殖子经腹腔接种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后,均表现出较强的毒性,BALB/c小鼠第5天开始出现竖毛、腹水、抽搐等明显症状,至感染后5-7 d完全死亡,昆明小鼠存活时间略长,但在9-12d亦100%死亡。PCR扩增6株弓形虫的毒力相关分子GRA15和ROP5,ROP16,ROP18,产物测序后与Ⅰ、Ⅱ、Ⅲ型比对后发现,Chinese 1型2个虫株的上述4个分子的基因分别为GRA15Ⅱ型和ROP5μ-2型、ROP16Ⅰ/Ⅲ型、ROP18Ⅱ型,ToxoDB#205型4个虫株显示为GRA15Ⅱ型和ROP5μ-1型、ROP 16Ⅱ型、ROP18Ⅱ型,表现出在GRA15和ROP18两个因子上的一致性以及在ROP5和ROP 16上的明显的差异性。结论成功分离出江苏徐州猫源性弓形虫虫株6株,经RFLP-PCR基因分型显示其中2株为Chinese 1型(即ToxoDB#9型),4株为ToxoDB#205型,表明徐州地区猫源弓形虫虫株具有有限遗传多态性。分离的虫株通过感染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后,计算小鼠生存时间发现,两种基因型的6个弓形虫虫株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小鼠全部死亡,证实6个虫株均为强毒株。分离的两种基因型的毒力相关分子GRA15,ROP5,ROP16和ROP18的基因序列扩增测序证实,流行于我国的优势基因型Chinese 1型虫株,以及ToxDB#205型虫株,在此4种毒力相关分子的基因序列上,不同于传统的Ⅰ、Ⅱ和Ⅲ型虫株,提示有更多的因素参与作用,这一毒力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其毒力的关系尚待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徐晓佩,刘文阁,陈佳,朱兴全,徐前明[6](2015)在《GRA24基因在不同地理位置和宿主来源的刚地弓形虫株间的序列变异(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验来自不同地理位置和宿主,且归属于不同基因型的刚地弓形虫的GRA24基因的序列变异情况,评价GRA24基因能否作为研究弓形虫种群遗传学的理想标记。方法对所检刚地弓形虫的GRA24基因进行了序列比对,并使用了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以及贝叶斯法对所检验的虫株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所检的虫株GRA24基因的有两种长度:6 240bp和6 264bp。所检GRA24基因的A+T含量为40.82%~53.52%。序列比对显示有173个核酸变异位点(0.05%~0.2%),其中有133变异位点个在9个内含子上,40个变异位点在8个外显子上;使用的3种方法构建的GRA24基因系统进化树的结果一致,GRA24基因不能将3种典型基因型的弓形虫虫株区分开。结论 GRA24基因的序列变异率较低,所以GRA24基因并不是一个研究弓形虫种群遗传学的理想标记。(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巢静[7](2015)在《Chinese 1型弓形虫株对孕大鼠巨噬细胞亚型偏移的影响及ROP 16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孕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亚型的分析,了解孕前后不同时期感染弓形虫Chinese1型虫株对雌性大鼠巨噬细胞亚型偏移的影响;基于我国Wh3株弓形虫棒状体蛋白16的基因特异性,研究其对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将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妊娠对照组、孕前感染组和孕中感染组。其中孕前感染组在与雄鼠同笼前一天腹腔接种弓形虫速殖子,孕中感染组在孕8天接种,两组接种剂量均为含2000个速殖子的生理盐水1ml;两组对照组仅腹腔注射1ml生理盐水。于孕14天收集大鼠腹腔液,分离腹腔巨噬细胞。收集巨噬细胞上清液,检测尿素和NO含量。提取巨噬细胞蛋白,利用Western-blotting检测i NOS和Arg-1的表达水平。提取巨噬细胞RNA,用RT-PCR检测IL-10、IL-12、TNF-α、TGF-β和Arg-1、NO的m RNA转录水平。使用本室保存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 EGFP-ROP16转染293T细胞,并设置p EGFP空载体转染组和空白细胞组为两组对照。收集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提取蛋白,利用Western-blotting检测caspase-3、caspase-9、PARP蛋白的表达。利用PCR芯片技术,检测真核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结果:大鼠孕前感染组巨噬细胞的NO水平最高,且i NOS和TNF-α水平较其他3组均升高;而孕中感染组巨噬细胞的尿素产量最高,IL-10、Arg-1和TGF-β表达水平高于其他3组;妊娠对照组巨噬细胞NO水平最低。3组293T细胞的流式所测凋亡率及Western-blotting检测的caspase-3、caspase-9、PRAP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显着差异;PCR芯片结果显示,p EGFP-ROP16转染组LTA,TNFRSF11B,BAD等促凋亡基因和抑凋亡基因BCL2A1,BAG3,BIRC5的转录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结论:正常妊娠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呈现M2型偏移,孕前感染弓形虫Wh6株诱导腹腔巨噬细胞向M1型偏移;而孕中弓形虫感染不仅能诱导腹腔巨噬细胞向M1偏移,还能部分活化M2,提示孕中感染弓形虫可干扰妊娠期间的免疫耐受,导致不良妊娠结局。我国Wh3株弓形虫ROP16蛋白使293T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发生了变化,但在凋亡通路上并不具有连续性,且293T细胞的凋亡率未见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蒋宗儒,安然,杨杰,万俐娟,都建[8](2015)在《高表达毒力因子ROP18的转基因刚地弓形虫株的建立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并鉴定高表达毒力因子ROP18的转基因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虫株。方法 RTPCR扩增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的ROP18基因片段。将纯化的PCR产物克隆至p CR-BluntⅡ-Topo载体构建p ROP18质粒,PCR扩增ROP18基因序列。将纯化的PCR产物亚克隆至p TUB8-myc GFPPftail-Ty1载体,构建p TUB8-ROP18-Ty1质粒。将质粒电穿孔转染刚地弓形虫RH株,刚地弓形虫悬液转移到长有贴壁细胞的培养瓶中培养,用含25μg/ml霉酚酸和50μg/ml黄嘌呤的DMEM培养基筛选高表达ROP18的刚地弓形虫RH株。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ROP18在转基因刚地弓形虫株中的表达。吉氏染色比较弓形虫RH株和高表达ROP18的转基因RH株弓形虫分别感染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细胞)的增殖情况。20只昆明小鼠均分为2组,每鼠分别腹腔内注射1×103高表达ROP18弓形虫RH株和1×103弓形虫RH株,统计小鼠存活率。结果 RT-PCR扩增出1 665 bp的ROP18基因序列。经酶切和测序鉴定证明p TUB8-ROP18-Ty1质粒构建成功。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ROP18 RH株可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为56 000的蛋白,与ROP18-Ty1蛋白预期结果一致。免疫荧光结果发现,ROP18-Ty1定位于弓形虫前端的棒状体。吉氏染色结果表明,高表达ROP18 RH株弓形虫感染HFF细胞6、12和24 h后的速殖子数量分别为100.0±16.9、476.0±31.1和860.0±52.3,均显着高于RH株弓形虫(88.0±16.9,300.0±11.3,675.0±35.4)(P<0.05)。弓形虫毒力实验结果显示,RH株弓形虫感染小鼠在第8天均存活,第14天存活率下降至30%(3/10),至第16天全部死亡;高表达ROP18 RH株弓形虫感染小鼠在第5天均存活,第8天存活率下降至30%(3/10),至第9天全部死亡。结论构建了高表达毒力因子ROP18的转基因弓形虫虫株。(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孟德娣,王林,楼研,房功思,沈继龙[9](2014)在《贵阳猫源弓形虫株基因分型及毒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流行于贵阳猫源弓形虫株基因型分布及其毒力。方法采自贵阳的2株猫源性刚地弓形虫株(CT-1,CT-2),经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在SAG1,SAG2,SAG3,BTUB,GRA6,c22-8,c29-2,L358,PK1和Apico十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同时用弓形虫CT-1株1×103个速殖子分别腹腔注射SPF级KM、BALB/c、C57BL、ICR小鼠,观察其存活率及死亡时间,进行毒力分析。结果从贵阳分离出2株弓形虫株,在10个遗传位点经PCR-RFLP分析均为China 1型(ToxoDB#9)。通过进行不同品系小鼠毒力研究显示,CT-1虫株感染C57BL、BALB/c、KM和ICR小鼠死亡率分别为100%、100%、30%和20%,有显着差异;CT-1虫株对C57BL和BALB/c鼠的毒力显着高于KM和ICR小鼠(P<0.01)。结论流行我国的弓形虫分离株具有有限的遗传多态性;在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我国西南地区,弓形虫China 1仍为其优势基因型;该型CT-1虫株对不同品系小鼠的致死力具有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孟德娣[10](2013)在《中国西南地区猫源弓形虫株基因分型及毒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贵阳)猫源弓形虫株基因型分布及其毒力。探讨其与中国其他地区有无遗传差异,以及分离株对不同品系小鼠的毒力。方法从中国西南地区(贵阳)收集猫的标本进行动物接种,分离虫株,收集小鼠腹水中的速殖子进行提取DNA,经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在SAG1, SAG2, SAG3, BTUB, GRA6, c22-8, c29-2, L358, PK1和Apico十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反应总体积为50μl,其中PCR master mix25μl、上下游引物各1μl、DNA模板1.5μl。扩增条件为94℃预变性5min,然后94℃变性30s,60℃退火60s,72℃延伸90s,循环35次,最后72℃延伸10min。反应结束后,每管取5μl PCR产物在含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的1%琼脂糖凝胶中100V电泳30min,并在凝胶成像仪中观察结果。然后各管余下PCR产物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PCR产物用相应的内切酶酶切。酶切后产物经2.5%琼脂糖凝胶电泳,0.5μg/ml溴化乙锭染色后,在凝胶成像系统中观察电泳图谱,并与参考虫株图谱进行对比。经PBS稀释的纯化速殖子按1103个/只腹腔感染SPF级KM,BALB/c,C57BL,ICR小鼠,每组10只。逐日观察小鼠状态并计算死亡率和存活时间,进行毒力分析。结果采用10个遗传位点,从贵阳分离出2株弓形虫株,经PCR-RFLP分析揭示了1个基因型(ToxoDB#9, China1)。基因型China1型在SAG2、GRA6、L358、PKl、c22-8位点为基因II型;在SAG3、BTUB、c29-2位点为基因III型;在Apico位点为基因I型。BALB/c、C57BL、KM、ICR四个品系雌鼠各10只,经腹腔接种1×103个CT-1虫株速殖子。C57BL小鼠感染后第5天开始出现竖毛、腹水、抽搐等明显症状甚至死亡,第6天完全死亡。BALB/c小鼠在第5、6、7这叁天之内全部死亡。KM小鼠感染后6-7天,活动减少,出现弓背、竖毛等症状,第10天死亡2只小鼠,感染后第15天至观察45天结束,小鼠恢复正常活动,一直存活。ICR小鼠相对于BALB/c、C57BL小鼠症状轻微,在第10、14天分别死亡了2只和1只小鼠,其余的在45天内存活。存活的感染小鼠45天后颈椎脱臼处死,脑组织压片发现有大量包囊形成。通过进行不同品系小鼠毒力研究显示:CT-1虫株感染C57BL、BALB/c、KM、ICR小鼠死亡率有显着差异(P<0.01),C57BL、BALB/c小鼠两者之间及KM、ICR小鼠两者之间对虫株无显着差异(P>0.01)。结论虽然从世界各地人体和动物体内分离得到的虫株的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各地刚地弓形虫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然而中国大陆虫株的基因分型结果与欧洲、非洲和北美的3个优势克隆株系截然不同:流行中国的动物源性弓形虫分离株具有有限的遗传多样性,弓形虫China1为其优势基因型;在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我国西南地区(贵阳),China1型(ToxoDB#9)为其优势基因型,流行我国的弓形虫分离株具有有限的遗传多态性;该型CT-1虫株对不同品系小鼠的致死力具有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3-11-15)

弓形虫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流行我国优势基因Chinese 1弓形虫株WH3株和Wh6株,相关毒力因子ROP5和ROP18的蛋白序列差异,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复苏将本室保存的WH3株和RH株弓形虫虫株,接种4-6w龄昆明小鼠,待其急性发病后,收集腹水并分别纯化WH3株和RH株速殖子;分别从本室饲养的保种昆明小鼠脑内分离出Wh6株和PRU株弓形虫包囊,接种4-6w龄昆明小鼠,待其急性发病后,收集腹水并分别纯化WH6株和PRU株速殖子。上述4个虫株1×10~3个速殖子分别感染40只SPF级BALB/c小鼠和40只昆明小鼠,观察其存活时间和存活率,分析毒力强弱。提取上述4株弓形虫的总RNA,反转录成cDNA,以此为模板,PCR扩增出弓形虫棒状体蛋白家族的毒力相关效应分子ROP5和ROP18的全长;将PCR扩增出产物测序,测序结果由核苷酸序列转换为氨基酸序列,分析比较其蛋白水平的遗传序列差异。结果本室保种4株弓形虫株中,Chinese 1基因型WH3株和I型虫株RH株对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均有较强的毒性,BALB/c小鼠在感染WH3株和RH株后5-7 d均100%死亡,而昆明小鼠存活时间均略长于BALB/c小鼠(χ2=17.75,p<0.0001,χ2=18.04,p<0.0001),但至感染第12d亦全部死亡;分别感染T.gondii WH6株和PRU株的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均未出现发病及死亡现象,两种小鼠在感染后45d均100%存活,且在脑内检出包囊。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在感染T.gondii Wh3株和RH株后,在同一品系小鼠内两虫株之间的毒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03,p=0.5118,χ2=1.511,p=0.2191)。PCR扩增ROP5和ROP18基因序列,均得到与预期结果大小一致的目的片段,测序并将核苷酸序列转换成氨基酸序列后比对发现,Chinese 1基因型WH3株和Wh6株与PRU株(II型虫株)差异较小,而与毒力较强的RH型虫株(I型虫株)差异较大。结论流行于我国的优势基因型Chinese 1型弓形虫WH3株毒力等同于I型虫株RH株,Wh6株毒力与II型虫株PRU株一致。Chinese 1基因型弓形虫株的毒力相关分子ROP 5和ROP18,与传统I型,II型弓形虫株存在差异。WH6株的两种分子与II型虫株(PRU株)同源性较高;WH3株与II型虫株(PRU株)差异较小,与强毒的I型虫株(RH株)的差异较大。Chinese 1基因型不同弓形虫株之间,毒力相关分子在遗传序列上的同源性差异与毒力差异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提示有更多的效应分子参与毒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弓形虫株论文参考文献

[1].徐婷,王聪,罗庆礼,沈继龙.流行于我国的优势基因型弓形虫株毒力及其棒状体蛋白ROP5和ROP18蛋白序列差异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8

[2].徐婷.流行我国优势基因型弓形虫株毒力及其棒状体蛋白ROP5和ROP18蛋白序列差异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

[3].郝桃方,李文洁,杨子帆,杨兆收,周兴旺.荧光素酶标记ROP18过表达弓形虫株的构建及验证[J].热带医学杂志.2017

[4].朱长东,程维晟,罗庆礼,沈继龙.徐州猫源弓形虫株基因型及其毒力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6

[5].朱长东.徐州猫源弓形虫株基因型及其毒力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

[6].徐晓佩,刘文阁,陈佳,朱兴全,徐前明.GRA24基因在不同地理位置和宿主来源的刚地弓形虫株间的序列变异(英文)[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5

[7].巢静.Chinese1型弓形虫株对孕大鼠巨噬细胞亚型偏移的影响及ROP16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5

[8].蒋宗儒,安然,杨杰,万俐娟,都建.高表达毒力因子ROP18的转基因刚地弓形虫株的建立及鉴定[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5

[9].孟德娣,王林,楼研,房功思,沈继龙.贵阳猫源弓形虫株基因分型及毒力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4

[10].孟德娣.中国西南地区猫源弓形虫株基因分型及毒力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弓形虫肝素结合蛋白质组的鉴定Fig.2....新孢子虫组织包囊超微结构去信号肽基因表达产物的SDS-PAGE...重组蛋白Westernblotting分析弓形虫感染持续氧化应激与内质网应激致...5株弓形虫速殖子DNA含量分布直方图

标签:;  ;  ;  ;  ;  ;  ;  

弓形虫株论文_徐婷,王聪,罗庆礼,沈继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