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上海201299)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3)10-97-01
唐为勇教授运用自拟的疏解合剂将疏散与和解的功效融合,以扶正达邪为目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取得了显著疗效。
唐为勇教授系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终身教授,曾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唐教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他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儿童心理疾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随唐老师临证学习,收获颇丰。现将唐老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与同道分享。
1概述
发热是小儿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造成诸多变证、影响儿童生命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由于小儿的肌肤娇嫩,肌肤藩篱不密,卫外机能不固,故常常突然发病,而且传变迅速,甚者热盛动风以至神昏抽搐。发热常持续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病后又常因正气受损,抗病能力低下而催患他疾。小儿发热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其中以外感发热更为多见。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唐老师运用自拟的疏解合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取得了显著疗效。
2病因病机
小儿外感发热的病因[1]主要是感受外邪和正气虚弱。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并常兼四时之气和时行疫毒,但一般以风寒、风热二者最为常见。若四时之气失常,非时之气夹时行疫毒伤人,则更易引起发病。外邪侵犯人体,是否引起发病,关键在于正气之强弱。当小儿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失司而外邪侵袭时,则易感邪发病;若体质偏弱,卫表不固,稍不谨慎,吹风受凉后,则可见体虚发热。正如《幼科释谜·感冒》云:“感冒之原,由卫气虚,元
府不闭,腠理常疏,虚邪贼风,卫阳受扰。”小儿先天禀赋各有差异,最易内外因相结合而引起发病。
《婴童百问》云:“……然肺之气,应于皮毛,肺为五脏华盖,小儿感于风寒客于皮肤,入伤肺经。”所以小儿外感之证主要病位在肺,亦常累及肝脾等脏。小儿肺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故每易出现感冒夹痰、夹滞、夹惊。唐老师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限之体,外感风邪,传变迅速,易入里化热,或热为寒闭,寒热夹杂。小儿卫外不固,易受四时气候、冷热变化而发病,日久则正阳虚损。因此小儿发热重在辨清寒热、虚实。
治法和方药
《内经》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发热是外感的主要症状,解表退热就是其治疗的方法。唐老师自拟的疏解合剂将疏散与和解巧妙融合,以扶正达邪为目的,在疏解的同时顾护正气,托邪外出,“正气盛则邪无所依”。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此方能快速退热,疗效显著。此方的主要组成有荆芥、防风、紫苏、藿香、佩兰、厚朴、香薷、半夏、茯苓、党参、柴胡、黄芩、甘草等。方中重用荆芥、防风、紫苏、香薷等辛温之品,具有良好的温散、发汗解热之功效。又因感冒常夹湿夹滞,加用藿香、佩兰、厚朴、茯苓之品芳香开窍,渗湿宽中,既有助于辛温表散之剂功能的发挥,又有助于正阳腾越,助长达邪之力。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外感风邪,传变迅速,太阳表证时间甚短,易向少阳、阳明传变,这主要由于正阳虚损,不能御邪之故,所以方中重设党参、柴胡、黄岑、半夏等小柴胡汤之主剂,增强和解之力,设防于表里之间,以防外邪里传。党参性甘平,补中益气,扶助正阳;柴胡、黄芩性凉,清热解毒,与辛温之品同用,则温凉兼施,阴阳并举,起到疏散、和解之双效。此乃古方联合使用之妙矣。
4、典型病案
患儿顾某,男,4岁,于2013年3月6日初诊。患儿发热5天,体温波动于38-39°C之间,无汗少咳,畏寒,口唇淡,手足冷,胃纳少,尿少便干,舌红苔薄白,脉浮。查体:T38.6°C,神清,精神一般,咽稍红,双扁轻肿,两肺呼吸音粗未及明显干湿罗音,心腹无殊。全身未及皮疹。血常规示:白细胞5.8X109/L,中性粒细胞:43%,淋巴细胞:56%,C反应蛋白<8mg/l。胸片示:两肺纹理增深。中医诊断:感冒。证属外感风寒,内传少阳。治拟疏风解表,和解少阳。处方:荆芥、防风、紫苏、藿香、厚朴、半夏、茯苓、太子参、柴胡、黄芩(各)10克,甘草6克。共3剂,每日1剂,少量多次温热服用。患儿服药后第2日,体温下降,第3日体温正常。复诊:患儿热退,偶咳,少流涕,夜间有汗,饮食二便无特殊。舌淡苔薄白。处方:太子参、柴胡、黄芩、紫苏、陈皮、半夏、桂枝、白芍(各)10克,生姜3片,红枣5个,甘草6克。共3剂,每日1剂,服法同前。3剂后痊愈。
【按语】该患儿因外感风寒,表不得解,邪速内传少阳,形成半表半里之证。少阳为枢,邪入少阳,则枢机不利,正不胜邪,邪气内入,而寒热往来。唐老认为由于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不能只发汗以解表,亦不能攻下以治里,唯用疏散与和解并用,设防于表里之间,扶正达邪,以防外邪再入里。故方选疏解合剂,3剂后热退,又于小柴胡汤加桂枝、白芍来调和营卫、温通心阳,病乃瘥,不复来。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