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质且传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纸质,数值,阿姆斯特丹,线粒体,雾化器,结构,传质。
质且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张笑丹,袁竹林[1](2019)在《微型雾化器热质传递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微型雾化器将药水雾化后吸入肺部是一种快速发展的新型医疗手段,具有疗效高、见效快、操作方便的优点。微型雾化器是该新型医疗手段的核心器件之一,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电热丝加热一具有毛细作用的导液绳,导液绳与药液相接触,在加热过程中药液发生汽化后被吸入呼吸道。由于目前该领域对微型雾化器工作过程中的传热传质特性缺乏认识,为了深入研究微型雾化器的传热传质以及蒸发特性,获得液体在传输过程中温度、浓度、汽化量的变化以及改变加热功率、液体种类等参数对液体传输的影响规律,以此来探讨最佳雾化条件。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首先建立了液体在微型雾化器中的传热传质模型,并通过与现有实验结果比较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关键因素对微型雾化器热质传递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微型雾化器工作过程中导液绳内液体温度场、浓度场、汽化量以及汽化速率的变化规律,并获得了加热功率、扩散系数与液体汽化量之间的定量关系。针对所研究的微型雾化器,为了防止导液绳干烧,当加热功率在10W的情况下,加热时间需要控制在5s以内。(本文来源于《工业控制计算机》期刊2019年12期)
罗靖莹,郭阳,黄玮玮,黄晓波[2](2019)在《间充质干细胞传递线粒体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有效减轻肺损伤。文章研究MSCs传递线粒体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修复作用,为ARDS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实验共分为4组:对照组(PMVEC+完全培养基)、脂多糖(LPS)组(PMVEC+LPS的完全培养基),MSC组(LPS干预的PMVECs+MSCs)及MSC-oli组(LPS预干预的PMVECs+MSC-oli)。将LPS诱导损伤后的PMVECs与MSC、MSC-oli在transwell小室中共培养,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的传递,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相关蛋白(CYP1A1、CYP1A2)、内皮细胞的合成功能相关蛋白(eNOS、iNOS)及连接功能相关蛋白(VE-cadherin)的表达,葡聚糖法检测内皮细胞通透性,流式及JC-1膜电位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将PMVEC与MSC、MSC-oli的线粒体分别染色后共培养,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MSC及MSC-oli的线粒体均向PMVECs转移,但MSC组较MSC-oli组转移了的线粒体更多。与对照组iNOS(0.13±0.03)、通透性指数(1)、JC-1(0.11±0.03)比较,LPS组(0.45±0.08、2.74±0.45、0.24±0.02)、MSC-oli组(0.43±0.04、2.34±0.56、0.23±0.03)均增加(P<0.05),LPS组eNOS、VE-cadherin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PS组iNOS、eNOS、通透性指数、凋亡率、JC-1均明显高于MSC组;MSC-oli组iNOS、通透性指数、凋亡率、JC-1明显高于MSC组(P<0.05),而eNOS明显低于MSC组(P<0.05)。结论 MSCs可以通过传递线粒体减轻PMVECs的损伤。(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余冰妍,邓力,程芬,徐嘉,石宇[3](2019)在《基于多孔介质热/质传递理论的流体—颗粒食品热处理数值模拟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基于多孔介质热/质传递理论构建数学模型的原理与发展,从蒸发描述、参数测定及定解条件设定等方面分析了多孔介质数学模型开发与应用的关键问题及其研究进展,总结了多孔介质数学模型应用于流体—颗粒食品热处理的优势、挑战与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9年08期)
周孝清,蓝智伟,何石泉,李峰[4](2019)在《湿工况下圆形和椭圆形肋片管蒸发器热质传递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焓差法实验研究了湿工况下圆形和椭圆形肋片管蒸发器的热工性能,发现在相同条件下椭圆形肋片管的换热量比圆形的高57.15%。建立了蒸发器内湿空气的热质传递计算模型,与实验和其他文献结果的最大误差均小于20%。经过对2种管型速度场、流线场、温度场和浓度场的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湿空气绕流圆形和椭圆形肋片管后均形成尾流,但椭圆形肋片管的流线型结构使气流到达第2排管的最大速度比圆形肋片管高约50%。因此椭圆形肋片管蒸发器的传热量更多、水蒸气冷凝速度更快,性能更好。(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19年06期)
程永刚[5](2019)在《微米级甲烷化催化剂颗粒热质传递行为与反应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烷化反应是煤制天然气工艺中重要的一环,但是其快速强放热的特性会对经济性生产构成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利用流化床反应器传热、传质效率高等优点,提出了“输送床-固定床两段甲烷化工艺”。其中输送床甲烷化工艺的一个优势是使用热容较高的催化剂颗粒作为主要的换热介质快速移除反应器内大量的反应热。催化剂表面产生的反应热,会同时向流体和催化剂颗粒传递,但二者之间的平衡机制尚不清楚,即当反应热形成瞬间,热量是更容易传递给催化剂颗粒还是产品气。所以本论文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实验与数学模型结合的方式,揭示了微米级催化剂颗粒上热质传递特性以及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常压下毫米级单催化剂颗粒上甲烷化反应与温度变化动态特性研究。通过实验和二维动态单颗粒催化剂甲烷化反应数学模型,对4-6 mm级催化剂颗粒上的反应和传热现象进行研究。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度高,证明了本论文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有效。研究结果表明:1)催化剂颗粒内存在反应与扩散传递的竞争关系,当反应温度足够高,使得动力学速率足够快时,反应主要在催化剂颗粒表面区域进行,而当扩散速率较快时,主反应区域会向催化剂颗粒内部延伸。2)在系统稳态形成前的动态阶段,反应区域形成的反应热双向传递,即同时向催化剂颗粒和周围流体传递,使得催化剂颗粒的温度逐渐升高。3)颗粒内反应热的生成与传递之间的竞争平衡使稳态的温度分布为:直到颗粒内部具有甲烷化反应发生的位置(反应物能扩散进入的位置),温度由此向外逐渐降低,而由此向内温度几乎稳定在相同值,颗粒整体温度明显高于环境气体流温度,表明甲烷化反应明显升高了颗粒温度,使得催化剂颗粒表面区域形成的大量反应热向外传递进入流体相,而颗粒内部生成的较少反应热维持了由颗粒内部向表面逐渐降低的稳态温度分布。4)通过对毕渥数(Bip)的计算,确定了气固相之间的热阻与催化剂颗粒内部的热阻的相对大小关系,表明气固相之间热阻较大使反应热在初期动态阶段更多地被催化剂颗粒吸收,使催化剂颗粒温度升高。5)操作条件的变化,会对传热过程造成影响。增大催化剂颗粒的粒径会使气固换热系数减小,而升高温度或增大气速则会使该值增大。(2)输送床操作条件下微米级催化剂颗粒上的热质传递行为与反应机制。应用经实验验证的数学模型对输送床操作条件下微米级单催化剂颗粒上的热量传递、质量传递以及反应机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输送床反应器采用微米级催化剂颗粒,其热传递及反应效率高,送入床层的单个催化剂颗粒在0.1 s左右就能达到热平衡。2)由于催化颗粒微小,稳态下颗粒表面和内部的温度差极少(0.02 K),但仍然验证了温度由中心向表面逐渐降低的稳定分布特性,表明颗粒中心发生了甲烷化反应,是形成这种中心温度高的本质原因。3)稳态下催化剂颗粒内部的反应速率分布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催化剂颗粒的温度从表面向中心逐渐升高,使反应在中心位置具有最高的动力学速率;另一方面,反应物(合成气)向催化剂颗粒内部扩散的过程中存在阻力,导致反应物浓度在催化剂中心位置处较低,从而使得中心反应速率更低。二者相互协同竞争,在加压和较高气速反应条件下,催化剂颗粒内的传质速率快,颗粒内的甲烷化反应受动力学控制,导致反应速率由颗粒中心向表面逐步减低;反之,常压与低气速条件下,甲烷化反应受气体扩散控制,反应速率自催化剂表面向中心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汤欣健[6](2019)在《纸质信息的传递将被新技术取代》一文中研究指出5月27日,出席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的英国励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数据安全官菲拉维欧·维拉纳斯特,英国励讯集团——律商联讯中国区总经理吕晓辉,在接受专访时说,纸质信息的传递终将会被新的技术所取代。英国励讯集团是一家拥有400年悠久历(本文来源于《贵阳日报》期刊2019-05-29)
胡晨辉[7](2019)在《筛板式热水塔热质传递及固体颗粒对气泡运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筛板式蒸发热水塔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速相机和图像处理手段对塔板上气泡的行为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气泡完整运动周期的形变过程及运动特性,研究结论对板式蒸发热水塔的设计和工业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改变汽液操作条件,对热水塔内塔板上单气泡的运动过程和特性开展了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一完整的气泡运动周期可分为生成区、上升区、破裂区。在生成区,气泡的等效半径快速增加,在上升区及破裂区增加缓慢;在生成区,气泡径长比由大变小,在上升区快速增加以及在破裂区较为平稳;气泡的形心上升速度呈现为先增大后平稳波动。将不可冷凝的N2和固体颗粒的混合物加入蒸汽中以研究固体颗粒对气泡运动过程的影响,考察了入塔固体颗粒亲水性和粒径对气泡运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上升气流中夹带有煤粉颗粒后,气泡的破裂区的时间占比显着增加,有利于塔内的传热传质;颗粒粒径越小,对塔内传热传质过程越有利;改变操作条件发现:颗粒尺寸和蒸汽氮气比α的减小促进了热量和质量传递;利用带有量角器的显微镜与高速相机研究了颗粒亲水性对气泡运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亲水性越强,气液间的传热和传质过程越有效。(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0)
余昌会[8](2019)在《透明质酸修饰酸敏感共传递纳米递送系统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和僵直,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髓系细胞白血病-1基因(MCL-1)siRNA可以通过抑制巨噬细胞中MCL-1的表达引起巨噬细胞的凋亡,进而抑制RA的进程,且其毒性较小,但是MCL-1 siRNA不能及时的缓解RA患者的炎症和疼痛。地塞米松(Dex)是一种经典的治疗RA的药物,能够快速的缓解RA患者的疼痛和炎症,但是由于Dex需要长期高剂量的给药,常常带来全身毒副作用。因此我们推测MCL-1 siRNA和Dex联合用药能够在增加疗效的同时减少全身毒副作用。在RA发病部位会有大量巨噬细胞聚集,这些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加剧RA的进程,因此,抑制RA发病部位的巨噬细胞是治疗RA的一个关键。RA发病部位的巨噬细胞活化后其表面会过量表达CD44,CD44能与透明质酸(HA)特异性结合,因此HA可以作为治疗RA的靶向配体。在细胞中,溶酶体的pH值为4.5-5.0,早期核内体的pH值为5.0-6.0,晚期核内体的pH值为4.5-5.0,而胞浆中的pH值则为7.4。针对这种特点,我们设计了酸敏感的纳米载体。聚缩酮是一类新型的酸敏感聚合物,其在酸性环境中可以快速降解成中性小分子,因而可以作为RA发病部位药物传递的优良载体。因此,本文拟设计一种以聚缩酮为核心,HA靶向的酸敏感纳米载体,共传递MCL-1 siRNA和Dex治疗RA。本文分别以两种聚缩酮(PCADK和PK3)为纳米载体核心,外部连接HA作为靶向基团,包载Dex、siRNA或者两者药物组合。通过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考察纳米载体对RA大鼠的作用。本研究一共分为以下叁个部分:1.HA靶向的Dex酸敏感纳米载体(HAPNPs/Dex)的制备与评价本部分研究以PCADK为纳米载体核心,添加聚乙烯亚胺(PEI)与蛋黄卵磷脂(egg PC),用HA修饰纳米载体。以PEI加入量、egg PC加入量、HA加入量作为处方优化的条件,优选得到的纳米载体配方为PCADK 20 mg,PEI 1 mg,egg PC 8 mg,0.1%HA 500μL。通过纳米粒度电位仪测定HAPNPs/Dex的粒径为150.5±2.47 nm,zeta电位为-2.84±0.53 mV,HAPNPs/Dex的实际载药量为7.26±0.71%。细胞摄取以及细胞毒实验表明HAPNPs/Dex能够特异性的靶向到活化的巨噬细胞并杀伤巨噬细胞,而对非活化的巨噬细胞增殖没有显着影响。体外释放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HAPNPs/Dex中Dex的释放速率明显快于在中性条件下,说明HAPNPs/Dex具有酸敏感特性。在动物体内药效实验中,HAPNPs/Dex能有效的减少炎症细胞,减轻软骨破坏,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而抑制RA的进程。2.载MCL-1 siRNA的酸敏感纳米载体(HAPKPNPs/siRNA)的制备与评价本实验首先建立了MCL-1 siRNA的体外分析方法,通过Cy5标记MCL-1siRNA(Cy5-siRNA),并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建立Cy5-siRNA的标准曲线,结果表明Cy5-siRNA的荧光强度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随后将氢化大豆卵磷脂(DOTAP)与MCL-1 siRNA连接形成稳定复合物(DOTAP-siRNA),并以酸敏感特性更强的PK3作为纳米载体核心,对egg PC的加入量,DOTAP-siRNA的量和HA的加入量进行处方优化,得到最优处方为PK3 20 mg,egg PC 6 mg,DOTAP-siRNA 1.5 nM,0.1%HA 200μL。测定HAPKPNPs/siRNA的粒径为115.56±5.44 nm,zeta电位为11.38±0.98 mV,载药量为5.43±0.003%,包封率为95.09±0.05%。细胞毒实验表明HAPKPNPs/siRNA能够促进活化的巨噬细胞凋亡。体外释放实验表明HAPKPNPs/siRNA在酸性环境释放速率更快,说明HAPKPNPs/siRNA具有酸敏感特性。RA大鼠模型体内药效结果表明,HAPKPNPs/siRNA能够减少部分炎症细胞,抑制部分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而抑制RA的进程。3.共传递MCL-1 siRNA与Dex的透明质酸靶向酸敏感纳米载体(HAPKNPs/(Dex+siRNA))的制备与评价通过第2部分的方法制备HAPKNPs/(Dex+siRNA),测定其粒径为117.07±2.21 nm,zeta电位为15.53±1.06 mV,其中MCL-1 siRNA的载药量为4.34±0.026%,包封率为93.33±5.51%,Dex载药量为5.03±0.13%,包封率为40.55±2.32%。体外释放结果表明HAPKNPs/(Dex+siRNA)具有酸敏感特性。细胞毒实验表明HAPKNPs/(Dex+siRNA)对活化的巨噬细胞杀伤效果强于两种单载的纳米载体。动物体内药效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单载的纳米载体对RA的抑制作用明显弱于HAPKNPs/(Dex+siRNA)。由于联合用药有一定的风险,我们考察了HAPKNPs/(Dex+siRNA)的安全性,在细胞实验中,HAPKNPs/(Dex+siRNA)作用24 h后,3T3、C2C12和PC12这3种正常细胞的存活率均在90%以上,且给药后大鼠脏器的病理切片与正常大鼠并没有显着变化,以上结果表明HAPKNPs/(Dex+siRNA)具有很高的安全性。综上,本文构建的透明质酸修饰酸敏感共传递纳米载体能够有效的将药物递送至RA发病部位并发挥作用,同时MCL-1 siRNA与Dex的联合用药能够更好的抑制RA的进程。这为以后RA的靶向治疗和药物联合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袁志杰[9](2019)在《亲疏异质结构层状纳滤膜的制备与传递过程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过度排放的有机溶剂既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也给环境带来极大的负担。因此,开发绿色环保、高效便捷的有机溶剂处理技术已经迫在眉睫。有机溶剂纳滤(OSN)作为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凭借独特的分离特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层状膜作为OSN膜中的新秀,以良好的渗透性能和精准的尺寸筛分性能吸引了人们的眼球。MXene、过渡金属二硫化物以及金属有机框架等各类层状膜如雨后春笋般被开发出来。在此基础上,为增强层状膜的纳滤性能,针对层状膜的物理、化学结构的设计和调控也相继出现。本研究围绕层状膜内亲疏异质结构的可控构建和溶剂分子的传递过程强化两个关键问题来展开。利用疏水的羟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高分子、亲水的氧化石墨烯(GO)纳米片和疏水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纳米片为材料,基于高压静电辅助液体雾化(静电雾化)技术分别在膜表面和层间通道内构建亲疏异质结构,探究异质结构对层状膜溶剂分子传递特性的调变。两种化学性质相反材料优势的协同发挥,为新型OSN膜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表面异质结构的构建。受纳米布甲壳虫背部亲疏水多级结构启发,基于静电雾化技术将GO纳米片更加舒展的沉积在微孔滤膜上,得到高度规整的亲水GO层状膜。随后以相同的方法在其表面图案化的沉积疏水PDMS高分子簇,并辅以高温热处理的手段使高分子簇和GO膜表面共价交联,制备亲疏表面异质结构层状膜(PDMS@GO)。疏水的PDMS高分子簇强化了膜表面对非极性溶剂的溶解过程,亲水的层间通道实现对非极性溶剂的低阻力扩散,纳米片的有序堆迭赋予片间更多的相互作用结合位点,增强膜的结构稳定性。与纯GO膜相比,亲疏异质结构表面的构建使层状膜对非极性溶剂的渗透系数提高了7倍以上,对尺寸为1.4 nm的染料截留率达99%,在连续48 h的操作下,膜的渗透性能基本保持不变(<6%)。(2)通道异质结构的构建。基于双针头静电雾化技术,将亲水的GO和疏水的RGO纳米片层层交替堆迭,实现了亲疏异质结构层间通道的可控构建,有效调控了膜内的微化学环境,强化了膜对大偶极矩溶剂分子(如乙腈)的传递。对于水分子,由于GO层对其的强吸附和RGO层对其的强排斥,经过层层阻截,限制了水分子的传递,从而实现了乙腈和水的有效分离。与纯的GO膜相比,亲疏异质结构层间通道的构建使乙腈和水混合溶剂(1:1,w/w)的渗透系数提高了153.7%,达到63.9 L m~(-2) h~(-1) bar~(-1),取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乙腈/水的分离因子为3.2。(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侯春彦[10](2019)在《基于透明质酸的地塞米松与mTOR siRNA共传递纳米体系的设计及抗炎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炎症与癌症、动脉粥样硬化、哮喘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炎症发生时会在局部形成高活性氧和低pH值的微环境。炎症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类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其中以地塞米松为代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其高效、强大的抗炎作用被广泛用于各类炎症的治疗。但是长期大剂量使用该类药物会导致诸多不良反应,如消化道溃疡、柯式综合症、免疫力降低继而诱发或加重感染等。自噬是真核细胞在紧密调控下利用溶酶体降解细胞器及胞质成分从而完成物质周转的重要过程。近年来,自噬通路及相关蛋白在炎症发展中的潜在调节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研究发现用LPS刺激单核细胞会激活雷帕霉素靶向蛋白(mTOR),而雷帕霉素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增强细胞自噬可以降低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故mTOR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抗炎作用靶点。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是一种长约21个核苷酸的双链RNA,可以特异性识别并降解目的mRNA,沉默同源基因的表达,特异性和高效性使其成为现代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但缺乏适宜的载体材料严重限制了siRNA的研究与应用。本课题为了探讨利用siRNA靶向性沉默自噬抑制性基因-mTOR的潜在抗炎作用并深入研究其与地塞米松的协同抗炎作用,以透明质酸多糖为基础,采用在水溶液中DMT-MM催化酰胺化的方法合成了一种ROS响应性的聚合物,以期在炎症微环境中特异、高效地释放所负载的化学药物-地塞米松,并通过水溶液中一步沉淀法构建形成纳米载药体系,实现了mTOR siRNA与地塞米松的共同传递。理化性质研究表明该纳米体系形态规则、粒径均一、性质稳定且能很好的保护siRNA不受RNA酶的降解。体外细胞转染实验表明该纳米体系可以改善siRNA在细胞内的积累,且能够取得与阳离子脂质体转染相当的基因沉默效率。此外,该纳米体系能够明显抑制炎症相关因子TNF-a、IL-1β、IL-6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结果与mTOR基因沉默或地塞米松单因素作用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该研究在构建基于透明质酸多糖的纳米载药体系的基础上,首次实现了小分子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物地塞米松和mTOR siRNA的共传递,并取得了突出的抗炎效果,揭示了一种潜在新型、高效的联合抗炎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质且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有效减轻肺损伤。文章研究MSCs传递线粒体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修复作用,为ARDS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实验共分为4组:对照组(PMVEC+完全培养基)、脂多糖(LPS)组(PMVEC+LPS的完全培养基),MSC组(LPS干预的PMVECs+MSCs)及MSC-oli组(LPS预干预的PMVECs+MSC-oli)。将LPS诱导损伤后的PMVECs与MSC、MSC-oli在transwell小室中共培养,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的传递,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相关蛋白(CYP1A1、CYP1A2)、内皮细胞的合成功能相关蛋白(eNOS、iNOS)及连接功能相关蛋白(VE-cadherin)的表达,葡聚糖法检测内皮细胞通透性,流式及JC-1膜电位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将PMVEC与MSC、MSC-oli的线粒体分别染色后共培养,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MSC及MSC-oli的线粒体均向PMVECs转移,但MSC组较MSC-oli组转移了的线粒体更多。与对照组iNOS(0.13±0.03)、通透性指数(1)、JC-1(0.11±0.03)比较,LPS组(0.45±0.08、2.74±0.45、0.24±0.02)、MSC-oli组(0.43±0.04、2.34±0.56、0.23±0.03)均增加(P<0.05),LPS组eNOS、VE-cadherin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PS组iNOS、eNOS、通透性指数、凋亡率、JC-1均明显高于MSC组;MSC-oli组iNOS、通透性指数、凋亡率、JC-1明显高于MSC组(P<0.05),而eNOS明显低于MSC组(P<0.05)。结论 MSCs可以通过传递线粒体减轻PMVECs的损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质且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1].张笑丹,袁竹林.微型雾化器热质传递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
[2].罗靖莹,郭阳,黄玮玮,黄晓波.间充质干细胞传递线粒体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作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9
[3].余冰妍,邓力,程芬,徐嘉,石宇.基于多孔介质热/质传递理论的流体—颗粒食品热处理数值模拟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19
[4].周孝清,蓝智伟,何石泉,李峰.湿工况下圆形和椭圆形肋片管蒸发器热质传递特性研究[J].暖通空调.2019
[5].程永刚.微米级甲烷化催化剂颗粒热质传递行为与反应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9
[6].汤欣健.纸质信息的传递将被新技术取代[N].贵阳日报.2019
[7].胡晨辉.筛板式热水塔热质传递及固体颗粒对气泡运动的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8].余昌会.透明质酸修饰酸敏感共传递纳米递送系统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
[9].袁志杰.亲疏异质结构层状纳滤膜的制备与传递过程强化[D].郑州大学.2019
[10].侯春彦.基于透明质酸的地塞米松与mTORsiRNA共传递纳米体系的设计及抗炎活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