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油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物油脂,海关关员,油脂精炼,泰州,粮油企业,芥子酸,企业诚信体系,进境,严密监管,多元经营
植物油脂论文文献综述
李威,茆国青[1](2020)在《2019年泰州口岸植物油脂进口激增》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日前,笔者从泰州海关获悉,2019年泰州口岸共进口植物油脂146批、重67.54万吨、货值4.6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7.74%、50.09%和28.38%,实现逆市激增。据了解,泰州口岸进口植物油脂主要品种为棕榈液油、初榨葵花籽原油、(本文来源于《中国国门时报》期刊2020-01-10)
史小峰,倪芳妍,张小庆,曹忙选[2](2019)在《特种植物油脂不皂化物含量及4种生育酚异构体组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橄榄油、元宝枫油、美藤果油、亚麻籽油、长柄扁桃油和核桃油等市售特种植物的油脂不皂化物、4种生育酚异构体含量及其组成。结果表明:不同原料特种植物油脂不皂化物含量差异不显着,橄榄油不皂化物含量最高为0.98%,核桃油最低为0.73%;不同特种植物油脂生育酚异构体组成差异较大,美藤果油4种生育酚异构体含量最高达到149.6 mg/100 g,同时含有较高含量的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橄榄油4种生育酚异构体的最低仅为32.92 mg/100 g。分析结果可以为特种植物油的开发及加工提供基础数据及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9年21期)
曹振宇,刘泽龙,张慧娟,王静,任顺成[3](2019)在《食用植物油脂凝胶化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脂凝胶化技术在提高液态油脂塑性方面效果突出,并在减少或替代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或饱和脂肪酸的应用开发中潜力巨大。综述了植物油凝胶和乳凝胶两大类油脂凝胶的形成机理,凝胶化油脂的制备方法、应用特性等,重点介绍了近年来上述两类凝胶化技术的国内外开发与应用进展,举例分析了该类技术在食品起酥、涂抹填充、巧克力反砂抑制等诸多应用的可行性,并对今后的深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08期)
许腾[4](2019)在《植物甾醇对油脂抗氧化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植物甾醇为样本,将植物甾醇分别添加到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中,根据理化指标~([1])的变化趋势,综合判定其对植物油脂的抗氧化作用。研究结果:以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BHT)与VE为对照,采用Schaal烘箱法观察植物甾醇对油脂抗氧化的能力,其结果表明植物甾醇对叁种脂质过氧化反应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并且与用量成正比关系。抗氧化能力大小依次为植物甾醇> BHT> V_E。(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导刊》期刊2019年21期)
王洁,邹惠玲,夏攀登,刘鑫,赵梅[5](2019)在《植物油脂氧化及其氧化稳定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植物油脂氧化机理及氧化稳定性评价方法,对不同来源植物油脂的氧化稳定性及油脂抗氧化剂进行分类和介绍,同时介绍了植物油脂的抗氧化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植物油脂抗氧化研究方向,旨在为提高植物油脂在食品加工与储存过程中的氧化稳定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保鲜与加工》期刊2019年04期)
周泊希,李玉贤,于佳杞,李金,赵子豪[6](2019)在《8种食用植物油脂红外光谱鉴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红外光谱技术(一维红外光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和四阶导数红外光谱)分别研究了8种食用植物油脂(葡萄籽油、山茶油、稻米油、小麦胚油、杏仁油、亚麻籽油、葵花籽油和玉米油)的结构。实验发现,8种食用植物油脂同时存在着CH_3不对称伸缩振动方式(v_(asCH_3-plant edible oils))、CH_3对称伸缩振动方式(v_(sCH_3-plant edible oils))、CH_3对称弯曲振动方式(δ_(sCH_3-plant edible oils))、CH_2不对称伸缩振动方式(v_(asCH_2-plant edible oils))、CH_2对称伸缩振动方式(v_(sCH_2-plant edible oils))、CH_2弯曲振动方式(δ_(CH_2-plant edible oils))、CH_2平面摇摆振动方式(ρ_(CH_2-plant edible oils)),C=O伸缩振动方式(V_(C=O-plant edible oils))、C-O-C伸缩振动方式(V _(C-O-C-plant edible oils))等。研究发现,采用四阶导数红外光谱对于食用植物油脂的鉴别能力要优于相应的一维及二阶导数红外光谱。本项研究拓展了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植物油脂鉴别的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煤炭与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周玉凤,张海东,熊昆,申渝,陈佳[7](2019)在《超临界CO_2萃取植物功能性油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于其它提取方法,超临界CO_2萃取的油脂理化指标更好,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对于复杂的多成分原料的提取,采取超临界CO_2萃取和其他提取方法综合使用的策略能够更好地提高萃取率和目标产品的质量。本文对植物功能性油脂的超临界CO_2萃取方法进行了归纳对比,介绍了超临界CO_2萃取植物功能性油脂的原理和工艺流程,概述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_2流量、夹带剂、原料物性等影响因素对油脂萃取率的影响,讨论了由不同萃取方法提取得到的油脂的品质,同时分析了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的适用范围及其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薛金嫚,刘华,陈亚东,徐婷,甘毅[8](2019)在《利用LEAFY COTYLEDON 2转录因子提升植物营养器官内油脂含量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传统油料作物种植耕地受限,在植物营养器官内合成和储存油脂已成为新的全球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在植物营养器官中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调控参与种子中油脂合成的相关基因,会有效提升其甘油叁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LEAFY COTYLEDON 2(LEC2)是具有B3结构域的DNA结合蛋白家族的成员,参与调控胚胎发生、种子储藏蛋白合成、脂肪酸代谢等重要生物学过程。近年来,许多研究都选择该转录因子作为改造植物营养组织产油的关键因子,笔者对上述研究作了简要的综述,并探讨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本文可为今后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调控植物营养器官内的油脂含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唐通[9](2019)在《植物中油脂调节基因ABSCISIC ACID INSENSITIVE3、FUSCA3和LEAFY COTYLEDON2的鉴定、系统进化和结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ABSCISIC ACID INSENSITIVE 3(ABI3)、FUSCA3(FUS3)和LEAFY COTYLEDON2(LEC2)属植物特有B3超家族的转录因子。它们被称为植物胚胎发育的主调控因子,不仅在种子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在植物体内的油脂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这叁种转录因子的功能已经在某些植物中被鉴定,但它们在植物中的进化、结构和表达特征仍然没有被系统地研究。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的方法,在64种已经测序的植物中鉴定了ABI3、FUS3和LEC2基因,以及绿藻植物中特有的ABI3-like基因,并分析了它们的起源、分布、进化、复制、功能结构域、理化性质、顺式作用元件和基因表达特点。这些结果将有助于对植物中ABI3、FUS3和LEC2基因功能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本研究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对植物中ABI3、FUS3和LEC2基因的鉴定发现,在研究的64种植物中,绿藻植物中鉴定出2个ABI3-like基因,陆生植物中鉴定出76个ABI3基因;在绿藻、苔藓和蕨类植物中都没有鉴定到FUS3基因,只在被子植物中鉴定出50个FUS3基因;LEC2基因一共鉴定出16个,它们都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这些结果表明,除了蕨类植物,ABI3基因几乎存在于所有植物中,FUS3基因仅存在于被子植物中,LEC2基因仅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叁者存在明显的进化分布差异。2.植物ABI3、FUS3和LEC2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ABI3基因可以分为3类,包括绿藻植物的ABI3-like,低等植物的ABI3和高等植物的ABI3;FUS3基因可以分为2类,包括单子叶植物的FUS3和双子叶植物的FUS3;双子叶植物中的LEC2自身单独作为一类。通过比较植物ABI3、FUS3和LEC2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和ABI3、FUS3和LEC2基因中B3结构域的系统进化树,推测最早在绿藻植物中产生ABI3基因,在陆生植物中首先分化出FUS3基因,最后在双子叶植物中分化出LEC2基因。3.植物中ABI3基因复制的原因有串联重复(Tandem duplication)和片段重复(Segmental duplication)。植物中FUS3和LEC2基因复制的原因主要是片段重复(Segmental duplication)。4.植物ABI3基因和LEC2基因的内含子相位主要为0、0、2、1、0,FUS3基因的内含子相位也主要是0、0、2、1、0,还包括0、0、0、2、1、0和0、0、2、1等非常相近的内含子相位。植物ABI3蛋白的模体(motif)从绿藻植物到高等植物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增加,双子叶植物中FUS3蛋白的模体(motif)数量比单子叶植物多。双子叶植物十字花科中LEC2蛋白的模体(motif)比其他双子叶植物LEC2蛋白的模体(motif)更多。5.植物ABI3基因在进化的过程中,ABI3蛋白质分子质量增加,同时酸性蛋白质的数量逐渐增加。植物FUS3基因在进化的过程中,FUS3蛋白质的理化性质逐渐稳定,在双子叶植物中都是酸性的FUS3蛋白。双子叶植物中大多数的LEC2蛋白质也都是酸性蛋白质。6.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植物ABI3和FUS3基因在进化的过程中,基因上游的顺式作用元件不断增加,并且在某些植物中出现特异性的顺式作用元件。植物LEC2基因上游存在大量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7.根据基因上游顺式作用元件的分析结果,在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中光照和厌氧条件可以促进莱茵衣藻(C.reinhardtii)中ABI3-like基因的表达。并且在缺氮条件下油脂积累,ABI3-like基因的表达量会升高。8.油料作物大豆(Glycine max)和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的ABI3基因主要在种子和果实中表达,在其他的组织中几乎不表达,这说明ABI3基因与植物油脂代谢密切相关。此外,大豆和白菜型油菜的FUS3基因和LEC2基因也主要在种子和果实中表达,它们也与植物的油脂代谢密切相关。研究还首次发现,苋菜(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中的ABI3基因尽管在种子中表达,但是在苋菜绿色子叶中ABI3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种子中ABI3基因的表达。猴面花FUS3基因在绿色子叶中的表达量也明显高于种子中FUS3基因的表达量。这说明ABI3基因和FUS3基因不仅在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中发挥功能,也可能在其它组织中扮演重要的未知功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盛俊娇,赵丽红[10](2019)在《植物纤维纸基材料油脂渗透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探讨了不同纤维原料的纸张的油脂吸收性能,考察了不同浆料配比和定量等因素对纸张吸油量的影响,其次探讨了涂布皂土/碳酸钙/丙烯酸对纸张油脂吸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油脂更易在麻浆的纸张表面渗透,且定量为30 g/m~2的纸张对油脂的吸收性能大于定量为20 g/m~2的纸张,并且涂布后吸油效果最佳的纸张浆料仍为麻浆,吸油量为3.61 mg/cm~2。涂布后纸张的疏水性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竹纤维纸的接触角达到104.6°。(本文来源于《造纸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植物油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测定橄榄油、元宝枫油、美藤果油、亚麻籽油、长柄扁桃油和核桃油等市售特种植物的油脂不皂化物、4种生育酚异构体含量及其组成。结果表明:不同原料特种植物油脂不皂化物含量差异不显着,橄榄油不皂化物含量最高为0.98%,核桃油最低为0.73%;不同特种植物油脂生育酚异构体组成差异较大,美藤果油4种生育酚异构体含量最高达到149.6 mg/100 g,同时含有较高含量的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橄榄油4种生育酚异构体的最低仅为32.92 mg/100 g。分析结果可以为特种植物油的开发及加工提供基础数据及技术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油脂论文参考文献
[1].李威,茆国青.2019年泰州口岸植物油脂进口激增[N].中国国门时报.2020
[2].史小峰,倪芳妍,张小庆,曹忙选.特种植物油脂不皂化物含量及4种生育酚异构体组成研究[J].现代食品.2019
[3].曹振宇,刘泽龙,张慧娟,王静,任顺成.食用植物油脂凝胶化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19
[4].许腾.植物甾醇对油脂抗氧化作用的影响[J].食品安全导刊.2019
[5].王洁,邹惠玲,夏攀登,刘鑫,赵梅.植物油脂氧化及其氧化稳定性研究进展[J].保鲜与加工.2019
[6].周泊希,李玉贤,于佳杞,李金,赵子豪.8种食用植物油脂红外光谱鉴别研究[J].煤炭与化工.2019
[7].周玉凤,张海东,熊昆,申渝,陈佳.超临界CO_2萃取植物功能性油脂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9
[8].薛金嫚,刘华,陈亚东,徐婷,甘毅.利用LEAFYCOTYLEDON2转录因子提升植物营养器官内油脂含量的研究综述[J].江苏农业科学.2019
[9].唐通.植物中油脂调节基因ABSCISICACIDINSENSITIVE3、FUSCA3和LEAFYCOTYLEDON2的鉴定、系统进化和结构特征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10].盛俊娇,赵丽红.植物纤维纸基材料油脂渗透性能的研究[J].造纸科学与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