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V EIA和BV ELISA检测食蟹猴BV抗体的比较研究

BV EIA和BV ELISA检测食蟹猴BV抗体的比较研究

一、BV EIA、BV ELISA在检测食蟹猴BV抗体中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会[1](2021)在《昆虫细胞和原核细胞表达系统制备基孔肯雅病毒主要抗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以伊蚊作为传播媒介,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病死率较低,但其持续性后遗症给感染者以及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具有相同的传播媒介和相似的临床特征,临床上会误诊疾病,导致耽误治疗的严重后果。因此,有效地预防和及时准确地诊断基孔肯雅热,不仅可以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且能节省了医疗资源。疫苗和诊断试剂是防控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和病毒亚单位重组蛋白是疫苗及诊断试剂的关键组成部分,本论文研究主要通过昆虫细胞杆状病毒和原核表达系统制备基孔肯雅病毒主要抗原,包括基孔肯雅病毒全结构蛋白和E2蛋白,以期为基孔肯雅热的预防和诊断奠定基础。[方法]为了获得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抗原蛋白,本论文研究分别用昆虫细胞和原核细胞系统表达抗原蛋白。(1)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表达:首先将基孔肯雅病毒的结构蛋白基因序列(C-E3-E2-6K-E1)根据昆虫细胞对密码子的偏好性进行优化,然后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基因片段,经无缝克隆方法将合成的基因片段克隆至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载体中,并用酶切和测序方法进行验证。重组质粒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经蓝白斑筛选和PCR鉴定后,获得重组杆状病毒杆粒(Bacmid)。采用无内毒素大提试剂盒提取重组杆状病毒杆粒,使用不同用量Bacmid和不同体积转染试剂转染ExpiSf9昆虫细胞,优化转染条件以提高转染效率。以获得的重组杆状病毒感染ExpiSf9昆虫细胞表达基孔肯雅病毒结构蛋白。通过细胞超薄切片验证杆状病毒的产生和流式细胞仪测定病毒滴度、间接免疫荧光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目的蛋白表达,并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病毒样颗粒。最后用透射电镜鉴定病毒样颗粒的形态大小和纯度。(2)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将基孔肯雅病毒结构蛋白E2基因根据原核细胞密码子的偏好性进行优化,然后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基因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经测序验证正确后,转化BL21(DE3)pLysS感受态细胞;经不同浓度的IPTG和不同温度诱导优化后,表达融合蛋白,并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分析进行验证。最后通过免疫小鼠以验证表达抗原的免疫原性。[结果]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获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系统: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表明,成功地构建了含基孔肯雅病毒结构蛋白(CHIKV-SP)的杆状病毒重组质粒(pFastBac l-CHIKV-SP)。重组质粒转化DH10Bac后,PCR结果表明获得重组杆状病毒杆粒(rBE-CHIKV-SP)。优化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4ug重组杆状病毒杆粒和10ul转染试剂进行转染,能获得较高的病毒滴度。免疫印迹分析表明,目的蛋白在昆虫细胞内得到了表达。免疫荧光分析发现,基孔肯雅病毒结构蛋白表达在昆虫细胞胞质内。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时发现,形成的VLPs颗粒主要在35%蔗糖层。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颗粒的大小在40-70nm之间,其中60nm-70nm颗粒占81%,和野生型病毒粒子大小相似。(2)原核细胞表达系统: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表明,成功地构建了含基孔肯雅病毒包膜蛋白E2(CHIKV-E2)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GEX-6P-1-CHIKV-E2)。SDS-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地表达了重组蛋白,然而,表达蛋白的90%以上存在于包涵体中。表达的蛋白用于免疫小鼠以检测其免疫原性,ELISA结果表明,表达的蛋白在小鼠中能够诱导高达1:102400的特异性抗体产生,这提示表达的基孔肯雅病毒E2抗原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结论]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通过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地制备了纯度较高和均一性较好的基孔肯雅病毒样颗粒;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了基孔肯雅病毒的抗原E2蛋白,并获得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因此,本论文研究不仅获得了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抗原,为基孔肯雅热的诊断试剂和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也建立了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和原核细胞表达系统,为实验室将来开展其它病原体的抗原表达建立了平台。

殷晓辰[2](2019)在《重组蛋白疫苗抗原分子表征稳定性分析》文中提出以类病毒颗粒为基础的重组蛋白疫苗近年来不断发展,目前已有针对HBV、HPV和HEV这三种病毒的重组蛋白疫苗成功上市。类病毒颗粒能够在分子表面充分展示关键表位,刺激抗原提呈及免疫反应的进行,在疫苗的研发中备受青睐。而重组蛋白分子表征的稳定性是保证疫苗发挥免疫原性及抗原性的关键。本文以两种重组蛋白为例对抗原分子表征的稳定性展开研究。一方面,对已上市的戊肝疫苗进行实时稳定性及热稳定性分析。另一方面,对潜力候选疫苗乙肝治疗性抗原的热稳定性展开探索。在戊肝疫苗稳定性研究方面,首先,本研究选取在2-8℃存放36个月的戊肝疫苗样品进行实时稳定性分析。体内效力结果证明戊肝疫苗经长期储存后仍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体外免疫化学检测中,选择不同特点的8株p239特异性单抗,针对重组蛋白p239的不同表位进行分子表征稳定性分析,不同的体外检测方法得出一致的结论,戊肝疫苗经长期储存后,至少保持50%以上的抗原性。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检测方法(LC-MS、MALDI-TOF MS、TEM、CE-SDS、HPSEC)证明,长时间储存后,戊肝疫苗的p239抗原的蛋白完整性及颗粒性基本保持稳定不变。接下来,本研究对热加速后的戊肝疫苗样品进行了体内及体外效力检测。效力试验证明,42℃热加速2周以内,戊肝疫苗的ED50仍小于放行标准(1.0 μg),且能保持50%及以上的抗原性,这部分数据为戊肝疫苗申请CTC提供可行性数据支持。在乙肝治疗性抗原热稳定性研究方面,首先,针对乙肝治疗性抗原原液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通过对缓冲液条件的摸索,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SEC)、差式扫描量热法(DSC)以及双抗夹心ELISA法进行检测,最终确定最佳缓冲液配方(5 mMPB 7.0+100 mMNaCl+0.3%Tween 80)。在最佳缓冲条件下,乙肝治疗性抗原原液在50℃热加速7天仍能保持近1 00%的抗原性。随后,对吸附佐剂的乙肝治疗性抗原的热稳定性分析,利用SDS-PAGE、DSC及双抗夹心ELISA法进行检测,发现佐剂的存在不会削弱乙肝治疗性抗原的热稳定性,并且三种新型佐剂FH-003A、5.7xFH-003A和FH-002A对于维持蛋白完整性具有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完成了戊肝疫苗36个月实时稳定性的研究,证明了戊肝疫苗长期储存后仍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抗原性、颗粒性及蛋白完整性。戊肝疫苗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为未来戊肝疫苗申报CTC提供数据支持。乙肝治疗性抗原无论在原液状态还是与佐剂吸附后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这一结果为乙肝治疗性抗原成为潜力候选治疗性乙肝疫苗提供数据支持。

王一文[3](2018)在《基于记忆B细胞体外刺激培养的Anti-HBsAg食蟹猴单克隆抗体筛选及性质初步鉴定》文中研究说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全球约有2.4亿人为慢性乙肝感染者,每年约有60多万人死于慢性乙肝导致的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现有的基于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的治疗尚不能根治乙肝。本实验室前期在Gut期刊上报道了一株针对慢乙肝的治疗性鼠源单克隆抗体E6F6及其识别的核心靶点(HBsAg-aa119-125、SA线性表位),并基于该靶点设计出乙肝治疗性表位疫苗。本研究拟从单克隆抗体水平对该疫苗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进行初步研究。由于非人灵长类(Non-Human Primate,NHP)与人的免疫球蛋白基因高度同源,接种疫苗后可以激起相似的免疫反应,常被用作疫苗评估的动物模型,本研究选择食蟹猴作为上述疫苗评估的模型。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食蟹猴记忆B细胞体外刺激培养体系并对上述表位疫苗在食蟹猴中诱导产生的抗体及其功能和识别表位进行初步探索,其结果为该治疗性疫苗的评估提供参考。研究内容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基于记忆B细胞体外刺激培养的猴源抗体筛选系统的初步建立及HBsAg特异性猴抗筛选。本研究首先在原有的人记忆B细胞体外刺激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对食蟹猴记忆B细胞分选和刺激培养条件进行了初步确定,即采用人PanB和人IgM、人IgD两种负选磁珠联用的方式进行记忆B细胞的分选;记忆B细胞按起始培养数(5-10)个/孔和104个/孔的CD40L饲养细胞共同培养至含10%FBS、50 ng/mL hIL21的RPMI 1640培养基,该体系可以有效的刺激记忆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其次我们进一步验证了文献报道抗体扩增引物的有效性。利用该系统,从28个阳性培养孔中克隆出10株HBsAg阳性抗体。第二,HBsAg阳性抗体的功能评估。评估结果显示,5株抗体1-12H4、1-23、3-13、3-23H1、3-23H4与HBsAg具有较优的抗原结合活性且能被E6F6(针对HBsAg SA线性表位的鼠抗)明显阻断,同时这些抗体在HBV转基因鼠中都显示出明显的HBsAg和HBV DNA清除效果,其中1-23和3-23H1的病毒清除能力最为显着。第三,猴源抗体的进一步人源化改造及性质鉴定。利用IMGT数据库,将1-23和3-23H1抗体轻重链可变区的骨架(Framewrok region,FR)的非人源氨基酸定点突变为人源氨基酸,并最终通过性质评估筛选性质较优的人源化抗体。进一步对这些人源化的抗体进行性质鉴定,参比亲本抗体及E6F6人源化抗体(162),最终选出人源化程度为98.33%的M1D(亲本抗体1-23)及人源化程度为97.78%的M3D(亲本抗体3-23H1),这两株抗体很好地保留了亲本抗体的抗原结合及体内抗原清除能力。对M1D、M3D广谱活性测定结果显示,M1D、M3D对乙型肝炎病毒三种主要的基因型A型、B型、C型都有较强的结合活性。第四,对人源化抗体M1D、M3D与抗原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确定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关键CDR区和关键的氨基酸位点以及识别的抗原核心表位,M1D结合的核心表位为TGPCKTCT(aa1 18-125),M3D结合的核心表位为CKTCT(aa121-125)。综上,该研究对基于SA线性表位的治疗性疫苗在食蟹猴中诱导产生的抗体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两株食蟹猴来源的人源化抗体M1D、M3D,在HBV转基因鼠中具有显着清除HBsAg和DNA的能力。基于M1D、M3D识别表位的研究证明,二者均识别SA表位,且核心表位与E6F6识别表位部分重叠,进一步揭示SA线性表位特异性的抗体能够介导高效的HBV病毒清除,该研究结果也为基于该表位的治疗性疫苗的有效性评估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乙肝治疗性抗体药物的开发提供候选分子。此外,该研究建立的方法也可为性能优良的类人抗体开发提供新的手段。

李晋文[4](2017)在《猴B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比较及表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猴B病毒(Monkey B virus,BV)(也称猴疱疹病毒I型(Cercopithecine herpesvirus 1)),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属一类病原,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国家标准检测要求猴B病毒作为抗原,但由于生物安全问题,其抗原制备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使用替代抗原进行其血清学检测并对其比对验证。方法应用2种ELISA方法(抗原分别为BV和HVP2)、1种IEA方法(抗原为HSV-1)和1种IFA方法(抗原为HSV-1)对本实验室135份送检恒河猴血液样品进行筛查,对阳性及可疑样品再用Western Blot(抗原为HSV-1)方法以及以HSV-1 gCl纯化糖蛋白为抗原的免疫印迹方法验证。结果HVP2-ELISA、BV-ELISA、HSV-1-IEA和HSV-1-IF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6.3%、38.5%、35.6%和34.1%;4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的样品占91.9%(124/135),阳性结果均可被WB和免疫印迹方法确证;可疑样品11份,27.3%(3/11)的样品经验证检验为阳性。结论几种抗体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较高,均可以作为初筛检测方法;阳性样品及可疑样品的确证检验应使用多种方法,避免漏检;在ELISA法初筛检测中,阳性样品的判定标准可适当降低,避免可疑样品漏检。目的:鉴定B病毒特异的检测抗原表位。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的预测分析技术对BV和HSV全病毒的序列进行分析比对,选择B病毒特异表位以及B病毒可能的线性表位肽段合成多肽;同时,利用跨叠多肽阵列技术,针对B病毒核心抗原蛋白gB和gD的氨基酸序列进行跨叠阵列设计并合成多肽。再利用合成肽与B病毒标准血清样品进行ELISA验证,评价表位肽段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ELISA测定结果显示,gD蛋白肽段(序列为AQLPPNWHVPEAS)和gB蛋白肽段(序列为YVRELLREQERRPGDAAATPKPSA)可检测猴B病毒抗体,与传统ELISAL比较,二者的组合检测敏感性为98%(49/50);然而,使用生物信息学预测的B病毒特异表位在多次实验无法获得证实。结论:多肽表位抗原,在ELISA实验中与病毒颗粒抗原相比,具有较为一致的准确性,且检测灵敏度高,此类抗原可以作为初筛的检测技术应用于猴B病毒检测;生物信息学预测的B病毒特异表位多位于B病毒的功能基因位置,抗原性较差,而最后具有检测应用价值的表位仍位于核心抗原蛋白中。

孙涛[5](2015)在《猴B病毒gD蛋白表达、纯化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文中提出猴B病毒(SimianB virus,BV)是一种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双链DNA病毒,猕猴为其自然宿主。猴在感染B病毒后,通常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有时表现出口腔的疱疹样损伤如口腔溃疡、结膜炎或牙龈炎,随后转变成慢性感染。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或生殖道分泌物经被感染猴所咬伤及抓伤传染给人类,造成的死亡率超过70%,且病患多表现为脑炎、脑脊髓炎等严重症状,且目前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法。BV能够引起人和非猕猴灵长类的高致死率,给实验动物研究人员带来巨大的潜在危害。在猴B病毒编码的各种蛋白质中,gD蛋白具有种群和型特异性,是保守的结构蛋白,在病毒的进化中变异率比较低,携带有群特异性抗原决定簇,能刺激被感染机体产生强的群特异性免疫反应,对于易发生变异的猴B病毒的血清学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对猴B病毒gD基因进行分析和密码子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基因的人工合成和gD蛋白的原核表达,并制备其相应的单克隆抗体,为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BV的诊断试剂研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猴B病毒gD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产物鉴定参照已公布的猴B病毒E2490毒株全序列,分析其中编码gD蛋白的基因序列,根据大肠杆菌的密码子偏爱性进行密码子优化,并由苏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DNA合成。合成的基因片段选用pET-32a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表达。将gD基因片段克隆于pET-32a表达载体中、经抗性筛选、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测序分析,筛选获得BV-gD基因片段正向插入、有正确读码框的阳性克隆。阳性克隆质粒在E.coli 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表达,筛选到重组载体pET-32a/gD。镍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柱分离重组载体pET-32a/gD表达的带His标签的重组gD蛋白。SDS-PAGE、Western blotting实验表明,表达蛋白为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53kDa,这些重组蛋白得到正确表达。2.猴B病毒gD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的猴B病毒囊膜蛋白(gD)为免疫原,纯化后经皮下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以重组gD蛋白作为检测原进行包被,用间接ELISA筛选抗gD阳性细胞株,采用有限稀释法对其进行亚克隆,经过3次亚克隆,共获得5株能稳定分泌抗BV gD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4E3、3E7、3F8、1H3和4B6,其细胞培养上清ELISA效价均为1:640,腹水ELISA效价分别为1:2X 106、1:2×105、1:2×105、1:2×103和 1:2×102。亚类鉴定结果显示,单抗 1H3 和 4E3 为IgG2b亚型,单抗3E7、3F8和4B6为IgG1亚型,轻链均为K链。SDS-PAGE分析表明,五株单抗纯化后均能有两条明显的条带。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5株单抗均能很好的识别HSV-2感染Vero细胞中的gD同源蛋白,Western-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3E7、3F8及4E3均能很好的识别HSV-2感染Vero细胞中的gD同源蛋白,而4B6和1H3则不能很好的识别。说明单抗3E7、3F8以及4E3株识别的gD蛋白抗原表位为HSV-2和BV之间相对较为保守的线性表位,而4B6和1H3可能仅别gD蛋白中的构象型表位,或识别的表位为BV gD蛋白中不同于HSV-2的区段,对BV病毒有较强的特异性。本研究制备了大量的重组BV-gD蛋白抗原,并通过ELISA实验验证了,其与感染BV的猴血清有特异性反应,总符合率为75%,这为猴B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gD囊膜蛋白功能、建立BV检测方法以及HSV-2的基础研究均可提供一种有力的工具。

王自强[6](2014)在《来自华南地区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4种病原微生物检测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与人有着高度接近的生理特征、类似的遗传特征和行为学特征,是一种研究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较为理想的模型动物,在各种疾病的机理、药理学、药物学以及生物疫苗的研究和药物制备的各个方面都有应用。随着灵长类实验动物在AIDS/HIV、疫苗试验、药物药效试验以及生物化学因子方面研究的需求持续增加,灵长类动物已成为生物医药研究方面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是我国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主要研究和繁殖基地,为了解和控制来自华南地区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4种病原微生物状况,本次实验按照一定时间对B病毒、结核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使用试剂和仪器进行检测,并研究分析了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B病毒、结核杆菌、志贺氏菌和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从中摸索并提出几点建议以加强对灵长类实验动物相关病原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方法本次研究以来自华南地区的灵长类实验动物食蟹猴和猕猴为研究对象。测定灵长类实验动物血清中B病毒含量,按照GB/T14926.60-2001实验动物猕猴属疱疹病毒1型(B病毒)检测法。测定灵长类动物的结核病,按照GB/T 14926.48-2001实验动物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法。测定灵长类实验动物的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分别按照gb/t14926.1-2001实验动物沙门氏菌检测方法和gb/t14926.47-2008实验动物志贺氏菌检测方法。检测时间定为半年、一年和两年。综合不同来源的实验动物和不同批的实验动物的检测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检测结果发现,2012年5月—2014年3月的检测中,b病毒共计检测5次,143只动物,结果均为阴性。结核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共计进行6次检测,检测动物133只。志贺氏菌检测共计4次,68只动物,结果均为阴性。沙门氏菌检测共计4次,68只动物,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动物共计22只,阳性率为32%。本次研究结果说明对来自华南地区的灵长类实验动物b病毒、结核病和志贺氏菌病的检测和预防的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实验室生物安全状况良好。但是,部分动物沙门氏菌检测阳性,说明普通级实验动物由于运输条件和日常饲养条件和环境等诸多条件限制,导致携带某些条件性致病微生物,是实验室生物安全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对动物造成影响,应加强环境消毒和在运输方面的改进。结论本次研究通过b病毒检测143只动物,结果均为阴性。结核病检测133动物,结果均为阴性。志贺氏菌检测68只动物,结果均为阴性。沙门氏菌检测共计68只动物,阳性动物22只,阳性率为32%,说明定期对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和分析是控制实验室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方法,该方法同时对于加强普通动物饲养环境管理和改进动物运输的环境、减少条件性致病菌感染,进而维护实验室微生物安全状况和实验人员安全也是十分重要的。

董罡[7](2013)在《猕猴B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囊膜蛋白表达与表位检测》文中研究指明B病毒是动物源性传染性疾病,在自然宿主(猴)中的感染率高(血清学阳性率为10%60%),对人的致死性强(死亡率超过70%);此外,B病毒属于生物安全4级病原,是潜在的生物战剂。因此,B病毒已成为实验猴质量和相关从业人员安全的严重威胁。当前,受困于B病毒基础研究的不足,准确诊断和有效防治一直裹足不前。有鉴于此,本课题以中国源猕猴的B病毒流行病学调查为基础,以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主要靶点——B病毒囊膜蛋白gC和gD为重点,以B病毒诊断和防治为目的,研究了B病毒在我国实验猴群中的流行病学特点;克隆表达了囊膜蛋白gC和gD基因,探讨了重组蛋白的诊断价值;制备和纯化了gC和gD的抗体,研究了抗体对病毒感染的影响;鉴定了gC和gD的抗原表位,为B病毒的防治奠定了基础。1.中国源猕猴感染猴B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从四川、北京、海南、和广西收集的953份不同年龄阶段猴血清,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B病毒抗体。结果显示:344份血清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6.1%;就实验猴群而言,不同猴群的B病毒感染率差异较大(最低为10.4%,最高为48.2%);就年龄而言,12岁龄猴群的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成年猴群(阳性率分别为18.4%和53.2%)。对13份B病毒抗体阳性猴的血清和三叉神经组织DNA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仅4份动物的三叉神经组织DNA样品为PCR阳性(30.8%);扩增产物分析表明,gL基因的GC含量为64.1%,gD为74.2%,且gL的扩增条件和效果明显优于gD。说明B病毒感染猴后将在部分动物神经节中建立潜伏,而gL基因更适合作为分子鉴定的靶标。2.B病毒囊膜蛋白gC和gD的克隆、表达及诊断价值评价利用扩增的gC和gD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b(+)-gC和pET-28b(+)-gD,在IPTG诱导下获得大小约为46KDa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gD重组蛋白;pET-28b(+)-gC未见目的蛋白表达。以优化后的gC基因密码子序列,获得约为50KDa的gC重组蛋白。利用重组蛋白gC和gD,通过ELISA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血清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其中,重组蛋白gC和gD的最适包被量分别为150ng/孔和100ng/孔,待测血清稀释度为1:810,兔抗猴IgG-HRP的工作浓度为1:30000。所建立的gC-ELISA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和100%,gD-ELISA为100%和90.0%;同比例混合gC和gD,敏感性可提高到100%,特异性为95.0%。3.猴B病毒囊膜蛋白gC和gD抗体制备及表位研究利用重组蛋白gC和gD免疫小鼠制备抗血清,同时采用亲和层析从B病毒阳性猴血清中纯化gC和gD抗体。细胞感染实验显示,只有gD抗体能抑制病毒感染,而gC抗体作用不明显。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别在gC和gD蛋白上发现7、7个可能的抗原表位,合成表位肽段并经B病毒阳性血清证实,gD蛋白上的4个肽段(46LPPLEQKTD54、106RGAPEATRSDA116、291PELAPEERGTSRTPGD306和361AVYLVRRRGR370)和gC蛋白上的3个肽段(32STPAGRPGASRPGGVKRANR51、53AAPARGRGSSNGTGPGSTSAQFRCRRPD81和298RDSVSFSRRNAT309)都能与阳性血清反应,表位肽的敏感性为40.0%80.0%,特异性均为100%。

郑霞[8](2012)在《非人灵长类SPF种群建立过程中病毒抗体监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在亲缘关系上最接近人类,在组织结构、免疫、生理和代谢等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需求一直在持续增加。扩大非人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获得高质量、纯净、稳定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已成为当前我国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虽然建立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种群的成本很高,然而一旦建立起SPF级动物核心群,即可为科学研持续提供高质量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由于非人灵长类动物可能会自然携带或感染多种病毒,因此在建立SPF群体的过程中对病毒抗体的监测就显得极其重要,并直接影响建群的成功率。本研究贯穿于江苏某大型猴场建立猴SPF种群的全过程,重点针对猴猕猴疱疹病毒1型(Cercopithecine herpesvirus1, BV)、猴T细胞趋向性病毒I型(Simian Tlymphotropic virus1, STLV-1)、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和猴逆转D型病毒(Simian type D retrovirus, SRV),对该猴场的食蟹猴和恒河猴进行了长期、大规模的病毒监测,在此基础上探寻合理的病毒监测指标和有效监测频率,从而提升种群建立的成功率,进一步促进我国SPF级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事业的发展。方法:(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斑点免疫检测法(Dot immunoassay,DIA)检测猴BV、STLV、SIV和SRV四种病毒的血清抗体水平,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以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食蟹猴/恒河猴的幼年猴与成年猴之间、食蟹猴/恒河猴的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食蟹猴/恒河猴的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食蟹猴和恒河猴的幼年猴之间以及食蟹猴和恒河猴的成年猴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比较和分析;(2)收集相隔三个月和相隔一个月的病毒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分析不同时间间隔对病毒血清学监测结果的影响,探讨病毒有效监测频率;(3)进行了胶体金法与ELISA和DIA法检测猴BV、STLV、SRV病毒抗体的效果比较。结果:(1)BV病毒监测。对于食蟹猴,雌性幼年猴和成年猴之间、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雄性幼年猴和成年猴的病毒阳性率分别为1.1%和7.5%,有显着性差异(P=0.031);成年猴雌雄动物的阳性率分别为2.2%和7.5%,有显着性差异(P=0.009)。对于恒河猴,雄性幼年猴和成年猴之间、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雌性幼年猴和成年猴的病毒阳性率分别为0.5%和7.3%,有显着性差异(P=0.010)。对比食蟹猴和恒河猴,两个品种的雄性幼年猴之间、雌性成年猴之间、雄性成年猴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而雌性幼年猴的病毒阳性率分别为7.3%和0,有显着性差异(P=0.002)。(2)STLV病毒监测。对于食蟹猴和恒河猴,雌性幼年猴和成年猴之间、雄性幼年猴和成年猴之间、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对比食蟹猴和恒河猴,两个品种的雌性幼年猴之间、雄性幼年猴之间、雌性成年猴之间、雄性成年猴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3)SIV病毒监测。对于食蟹猴,雌性幼年猴和成年猴之间、雄性幼年猴和成年猴之间、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对于恒河猴,雌性幼年猴和成年猴之间、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雄性幼年猴和繁殖猴的病毒阳性率分别为0.7%和6.3%,有显着性差异(P=0.028)。对比食蟹猴和恒河猴,两个品种的雌性幼年猴之间、雄性幼年猴之间、雌性成年猴之间、雄性成年猴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4)SRV病毒监测。对于食蟹猴,雌性幼年猴和繁殖猴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雄性幼年猴和成年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对于恒河猴,雌性幼年猴和成年猴之间、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雄性幼年猴和成年猴的病毒阳性率分别为0.7%和1.6%,有显着性差异(P=0.028)。对比食蟹猴和恒河猴,两个品种的雌性幼年猴之间、雄性幼年猴之间、雌性成年猴之间、雄性成年猴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5)病毒有效监测频率。同批食蟹猴相隔三个月检测,BV、STLV、SIV和SRV转阳的比例分别为3/58、0/55、0/55和0/55;同批食蟹猴相隔一个月检测,BV、STLV、SIV和SRV转阳的比例均为0/93。(6)胶体金法与ELISA和DIA法检测效果对比。对于BV、STLV和SIV,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的符合率为88.9%、81.8%和100%;对于SRV,胶体金法与斑点免疫检测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77.3%。结论:在SPF级食蟹猴和恒河猴种群建立过程中,本研究所采取的饲养管理模式、病毒检测技术和检测频率条件下:(1)食蟹猴和恒河猴的BV、STLV、SIV、SRV病毒感染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2)食蟹猴和恒河猴在繁殖期BV病毒的感染发生率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3)雄性恒河猴的SIV病毒感染率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4)本饲养管理体系下,STLV、SIV、SRV三种病毒相隔三个月监测一次是可行的,而BV则需要间隔一个月监测一次;(5)与胶体金法相比,酶联免疫吸附法或斑点免疫检测法对可疑个体更敏感,可有效减少假阴性出现的机率。

卢爱桃[9](2008)在《STLV-1/BV重组蛋白ELISA诊断试剂盒的研发及液相芯片诊断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猴T淋巴细胞白血病毒I型(STLV-1)、猴单纯疱疹病毒(BV)在国内猴群中的感染率比较高,这不但影响动物健康和实验研究的结果,而且对实验接触人员具有严重危害性。目前,分离、细胞培养病毒作为抗原是诊断这两种疾病常用的方法,这对实验人员有严重的危害性,而且成本相对较高。为了获得更多的、对实验操作人员没有危害的抗原,本研究采用了体外化学合成猴T淋巴细胞白血病毒I型(STLV-1)gag、单纯疱疹病毒(BV)gd部分保守基因片段,经大肠杆菌的表达、亲和层析纯化,建立了STLV-1、BV的ELISA诊断方法,同时,建立了一种可以同时检测两种病毒抗体的液相芯片技术,这为以后的进一步实验奠定了基础。本研究根据Genbank公布序列化学合成STLV-1gag、BV gd基因片段,经酶切后将目的片段连接到表达载体pET15b中并进行测序鉴定。再将重组质粒转化到表达宿主菌BL21(DE3)中,经小量优化诱导表达条件后进行SDS-PAGE、Western Blot检测表达量及表达活性,经蛋白质活性鉴定及大小均正确的菌株进行大量(10L)发酵、纯化得到重组蛋白STLV-1 gag和重组蛋白BV gd。然后以重组蛋白作为抗原检测猴血清中相应抗体,并与现有商品化诊断试剂盒结果对比。同时,将重组蛋白STLV-1 gag、重组蛋白BV gd作为探针偶联到不同颜色(即不同编号)的荧光微球上对恒河猴血清中相应的抗体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ELISA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经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从化学合成的pJ-STLV-1 gag、pJ-BV gd载体经酶切获得了目的片段STLV-1 gag (1323bp), BV gd (1194bp),然后将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pET15b连接,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15b-STLV-1 gag、pET15b-BV gd。2.经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入表达宿主rosetta2 DE3 plysS中,小量诱导表达STLV-1 gag、BV gd,优化诱导表达条件后进行SDS-PAGE、Western Blot检测表达量及表达活性。结果表明,重组蛋白STLV-1 gag、重组蛋白BV gd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STLV-1 gag重组蛋白以可溶形式存在于菌体中,BV gd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3.10L发酵罐大量诱导大肠杆菌表达重组蛋白STLV-1 gag和重组蛋白BV gd,然后经AKTA纯化系统Ni2+亲和层析纯化得到重组蛋白STLV-1 gag和重组蛋白BV gd。4.以重组蛋白STLV-1 gag为抗原检测广西某猴场1304份恒河猴血清,阳性率为3.76%,重组蛋白BV gd作为抗原检测514份恒河猴血清,阳性率为29.96%;现有商品化诊断试剂盒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68%、21.60%。经Western Blot确认检测结果,重组蛋白检出率明显高于现有商品化诊断试剂盒(P<0.05)。因此重组蛋白STLV-1 gag和重组蛋白BV gd可以作为病毒良好的代替抗原,解决了通过分离、培养病毒获取抗原的困难以及操作的危险性。同时,为猴群的净化、SPF实验用猴的保证提供了一种廉价、快速、准确、有效的ELISA诊断方法。5.对比ELISA与流式荧光微球检测结果,证明用荧光微球对猴血清进行检测,不仅比ELISA法快速省时,而且灵敏度比间接ELISA法高出5~100倍。建立了一种更为灵敏、方便快速、高通量的荧光微球诊断技术,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可以同时检测多个指标,这与传统方法的逐个检测相比是一个质的飞跃。

顾颖[10](2006)在《戊型肝炎病毒中和表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戊型肝炎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主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在孕妇感染者的病死率却可高达20%,尤其是后3个月的妊娠晚期者最高可达56%。19861988年间我国新疆南部的HEV大流行造成了12万人发病,千余人死亡。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戊型肝炎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其危害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但由于至今尚未建立有效的HEV细胞培养模型或简便的病毒繁殖模型,国内外学者对戊型肝炎病毒的发病、致病机理和疫苗的研究都相对缓慢。HEV是一种无包膜二十面体对称结构RNA病毒,其主要免疫表位集中在病毒衣壳,由ORF2编码的单一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ORF2的一个片段(NE2)可以自发形成以二聚体为基础的多种聚合结构,二聚体蛋白与病人血清的反应性显着强于单体蛋白,提示二聚体蛋白形成了HEV的重要免疫优势表位。NE2蛋白免疫恒河猴可以对HEV产生完全的保护性。本研究用分析超离技术测得NE2蛋白在溶液中主要形式的沉降系数为2.65S,分子量为46kDa,摩擦比为1.69,提示为中度不对称性的二聚体形式。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用NE2抗原制备了多株单克隆抗体,其中6株对二聚体的反应性强于单体,提示识别构象型表位;2株对二聚体、单体及变性蛋白的反应性相当,提示识别线性表位。进一步,我们通过体在体外用MAb进行HEV的免疫捕获PCR,证实MAb 8C11、13D8和8H3能够直接捕获病毒,提示它们识别病毒颗粒表面的暴露结构。通过ELISA及生物传感器验证这三株MAb的交叉阻断实验发现,8C11和13D8可以相互完全阻断,提示识别同一表位区域,而13D8对8H3不能阻断,8C11非但不能阻断8H3,而且对8H3的结合有显着增强作用。利用Biacore生物传感器测定这3株MAb及其Fab的亲和常数(KD),8C11和13D8的KD值均为20nmol/L左右,其Fab片段的KD值较完整抗体有数十倍的提高,可解释为完整抗体的二价效应;MAb 8H3的KD值为1 000nmol/L左右,但其Fab的KD值降低了105,提示Fab可以更容易地接近抗原表位并与之结合,意味着E2抗原上的8H3表位被其他结构所部分遮盖,而8C11与抗原的结合可能引起了抗原空间结构的改变,从而去除了对8H3表位的遮盖,导致8H3与抗

二、BV EIA、BV ELISA在检测食蟹猴BV抗体中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V EIA、BV ELISA在检测食蟹猴BV抗体中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昆虫细胞和原核细胞表达系统制备基孔肯雅病毒主要抗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基孔肯雅病毒(CHIKV)
        1.1 基孔肯雅病毒(CHIKV)结构特点和基因组组成
        1.2 基孔肯雅病毒(CHIKV)的流行病学特征
    2. CHIKV抗原制备系统
    3. CHIKV结构蛋白抗原应用
    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基因、菌株、细胞
        1.3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1.4 实验仪器和耗材
        1.5 引物
        1.6 实验佐剂和抗体
    2. BEVS制备CHIK-VLPs
        2.1 ExpiSf9细胞生长特性摸索
        2.2 pFastBacl-CHIKV-SP质粒构建与鉴定
        2.3 构建和鉴定(rBE-CHIKV-SP)重组杆状病毒杆粒
        2.4 优化转染效率,包装获得重组杆状病毒P0
        2.5 扩增P0病毒
        2.6 P1病毒感染ExpiSf9细胞,表达CHIKV-SP蛋白
        2.7 细胞超薄切片鉴定杆状病毒和CHIK-VLPs
        2.8 间接免疫荧光鉴定CHIKV-SP
        2.9 CHIK-VLPs的纯化及检测
        2.10 负染CHIK-VLPs,透射电镜观察
    3. 原核表达系统制备CHIKV-E2
        3.1 重组质粒pGEX-6P-1-CHIKV-E2的构建和鉴定
        3.2 诱导表达CHIKV-E2,鉴定并分析可溶性
        3.3 切胶纯化融合蛋白,并免疫小鼠
        3.4 ELISA检测抗体效价
结果
    1. BEVS制备CHIK-VLPs
        1.1 掌握ExpiSf9的生长特性
        1.2 pFastBac1-CHIKV-SP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1.3 构建和鉴定重组杆状病毒杆粒
        1.4 重组杆状病毒P0滴度检测
        1.5 重组杆状病毒P1的扩增与滴度检测
        1.6 WB鉴定CHIKV-SP蛋白
        1.7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薄切片
        1.8 荧光显微镜观察CHIKV-SP的表达和定位
        1.9 WB检测纯化后的CHIK-VLPs
        1.10 透射电镜观察病毒样颗粒
    2. 原核表达系统制备CHIKV-E2
        2.1 重组质粒pGEX-6P-1-CHIKV-E2的构建和鉴定
        2.2 诱导表达CHIKV-E2,鉴定并分析可溶性
        2.3 切胶纯化融合蛋白并免疫小鼠
        2.4 ELISA检测抗体效价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孔肯雅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重组蛋白疫苗抗原分子表征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 戊型肝炎研究概况
        1.1 戊肝流行病学特征
        1.2 戊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
        1.3 戊型肝炎疫苗研究现状
    2 乙型肝炎研究概况
        2.1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
        2.2 乙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
        2.3 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3 重组蛋白疫苗研究概述
        3.1 疫苗的发展概况
        3.2 疫苗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3.3 类病毒颗粒作为抗原的重组疫苗发展概况
    4 重组疫苗质量分析概述
        4.1 疫苗质量分析方法概述
        4.2 疫苗稳定性研究概述
        4.3 佐剂在疫苗制剂中的作用
    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仪器
    2 实验试剂和材料
        2.1 试剂与耗材
        2.2 细胞株及实验动物
        2.3 常规溶液
        2.4 分析软件
    3 实验方法
        3.1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2 单克隆抗体的HRP标记及荧光标记
        3.3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3.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3.5 pH值测定
        3.6 新型佐剂的制备
        3.7 模拟疫苗制剂与解离
        3.8 重组蛋白免疫原性、抗原性及物理化学性质鉴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戊肝疫苗终产品稳定性相关研究
        1 戊肝疫苗实时稳定性评价
        1.1 戊肝疫苗物理化学性质评价
        1.2 在动物体内评价戊肝疫苗的免疫原性
        1.3 体外检测评价戊肝疫苗抗原性
        2 戊肝疫苗热稳定性评价
        2.1 在动物体内评估热加速后的戊肝疫苗
        2.2 体外相对效力检测热加速后的戊肝疫苗
        3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乙肝治疗性抗原热稳定性研究
        1. 乙肝治疗性抗原原液热稳定性评价
        1.1 缓冲液pH对乙肝治疗性抗原热稳定性的影响
        1.2 组氨酸对乙肝治疗性抗原原液热稳定性的初步摸索
        1.3 最佳缓冲条件下乙肝治疗性抗原原液的热稳定性
        2 乙肝治疗性抗原吸附佐剂后的热稳定性评价
        2.1 解离液配方的摸索
        2.2 吸附佐剂后的乙肝治疗性抗原物理化学性质评价
        2.3 吸附佐剂后乙肝治疗性抗原抗原性评价
        3 第二部分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戊肝疫苗实时稳定性评价在疫苗生命周期管理中的意义
    4.2 戊肝疫苗脱冷链运输的可行性
    4.3 乙肝治疗性抗原成为候选疫苗的潜力
    4.4 不同免疫化学方法的优势比较
小结与展望
    1 小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研究论文
致谢

(3)基于记忆B细胞体外刺激培养的Anti-HBsAg食蟹猴单克隆抗体筛选及性质初步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 治疗性抗体药物的研究历史
    2 抗体的结构与功能
    3 非人灵长类与非人灵长类抗体
        3.1 非人灵长类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3.2 非人灵长类抗体应答研究的重要意义
        3.3 NHP抗体与全人源抗体的异同点
    4 NHP抗体研究技术
        4.1 库展示技术
        4.2 单个B细胞重组技术
        4.3 深度测序
    5 NHP抗体的应用
        5.1 在病毒性感染疾病及相关疫苗有效性评估中的应用
        5.2 治疗性抗体药物的开发
    6 乙型肝炎病毒
        6.1 乙型肝炎病毒及分布流行情况分析
        6.2 乙型肝炎病毒的预防及治疗
    7 本研究的思路、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1.3 常用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2 方法
        2.1 常规分子克隆方法
        2.2 常规细胞实验操作
        2.3 食蟹猴的免疫
        2.4 食蟹猴记忆B细胞的分离
        2.5 食蟹猴记忆B细胞体外刺激培养
        2.6 抗体可变区基因钓取
        2.7 抗体的人源化改造
        2.8 抗体的真核表达及纯化
        2.9 抗体性质分析相关实验方法
        2.10 抗体抗原相互作用研究相关实验方法
        2.11 常用分析软件及工具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食蟹猴抗体筛选系统的初步确立与阳性抗体获取
        1.1 食蟹猴的免疫
        1.2 食蟹猴记忆B细胞分离
        1.3 记忆B细胞体外刺激培养
        1.4 抗体可变区基因克隆及重组表达
        1.5 本节小结
    2 HBsAg特异性食蟹猴单克隆抗体性质分析
        2.1 食蟹猴单克隆抗体序列信息分析
        2.2 食蟹猴单克隆抗体的抗原结合活性评估
        2.3 食蟹猴单克隆抗体结合表位的初步鉴定
        2.4 食蟹猴单克隆抗体在HBV转基因鼠上的治疗效果测试
        2.5 本节小结
    3 1-23和3-23H1的人源化改造及人源化抗体性质评估
        3.1 1-23和3-23H1的人源化改造设计
        3.2 人源化抗体的抗原结合活性评估
        3.3 人源化抗体结合表位的初步鉴定
        3.4 人源化抗体在HBV转基因鼠上的治疗效果测试
        3.5 人源化抗体M1D、M3D的广谱活性测定
        3.6 本节小结
    4 抗体抗原相互作用研究
        4.1 M1D、M3D关键CDR区确定
        4.2 M1D、M3D关键氨基酸位点确定
        4.3 M1D、M3D识别的核心表位鉴定
        4.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讨论
    1 疫苗的有效性评估和治疗性抗体药物的开发
    2 基于SA表位的NHP抗体筛选优化策略探讨
    3 抗体序列的特殊性
    4 抗体的pH依赖性改造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1. 小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猴B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比较及表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猴B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比较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猴B病毒感染
        2. B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3. B病毒的检测现状
        3.1 国内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3.2 国外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材料和方法
        1. 恒河猴样本血清
        2. HSV-1病毒抗原的生产和纯化以及所建立的WESTERN BLOT检测方法
        2.1 HSV-1病毒抗原的生产和纯化
        2.2 Western Blot检测方法的建立
        3 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方法
        3.1 HSV-1抗原片的制备
        3.2 HSV-1-IFA方法
        4. HSV-1免疫酶法(IEA)检测方法
        5.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6. HSV-1 GC1纯化糖蛋白为抗原的免疫印迹方法
    结果
        1. HSV-1病毒蛋白经SDS-PAGE展示可显示血清样品中抗病毒抗体特异结合
        2. 初筛检测方法的比较
        3. 可疑血清样品的判定
    讨论
第二部分 猴B病毒诊断表位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标准样品库的建立
        2. 生物信息学预测表位的设计和合成
        2.1 差异表位和可能线性表位的序列设计
        2.2 多肽阵列芯片的合成(北京博肽未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 跨叠多肽阵列的设计和合成
        4. 多肽芯片的杂交实验
        5. 肽段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6. BV-ELISA检测B病毒抗体(商品试剂盒,购买自珠海经济特区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7. HVP2-ELISA检测B病毒抗体(商品试剂盒,购买自苏州西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结果
        1. 优选生物信息学预测表位做后续分析
        1.1 多肽芯片的合成
        1.2 预测表位的筛选
        2. 表位的鉴定
        2.1 生物信息学预测表位的鉴定
        2.2 跨叠多肽表位的鉴定
        3. 肽段ELISA参数优化
        4. 已鉴定表位的敏感性评价
        4.1 Cut off值的判定
        4.2 多样本的肽段ELISA检测及与传统ELISA方法的比较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信息
致谢

(5)猴B病毒gD蛋白表达、纯化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猴B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1.2.2 猴B病毒的病毒增殖周期
        1.2.3 猴B病毒的理化特征
        1.2.4 猴B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1.2.5 猴B病毒的细胞培养
        1.2.6 致病性及临床症状
        1.2.7 猴B病毒的检测方法
        1.2.8 猴B病毒的治疗与预防
        1.2.9 单克隆抗体在猴B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1.3 抗原与抗体
        1.3.1 抗原简介
        1.3.2 抗原的制备
        1.3.3 抗体简介
        1.3.4 抗原与抗体的反应
        1.3.5 抗体的制备
        1.3.5.1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1.3.5.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4 免疫分析
        1.4.1 Western blot分析方法
        1.4.2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
        1.4.3 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方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实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猴B病毒重组gD蛋白的原核表达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载体与酶类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目的基因BV-gD基因的获得
        2.2.2 pET-32a-gD重组质粒的提取
        2.2.3 重组质粒双酶切和菌液PCR验证
        2.2.4 重组质粒转化E.coli Rosetta (DE3)感受态细胞
        2.2.5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2.2.6 确定表达产物在细胞内存在形式
        2.2.7 重组蛋白的大量表达
        2.2.8 重组蛋白的纯化
        2.2.9 蛋白浓度的测定(BCA方法)
        2.2.10 目的蛋白的Western-Blot验证
        2.2.11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2.3 实验结果
        2.3.1 BV-gD基因的获得
        2.3.2 重组质粒pET-32a-gD的酶切鉴定
        2.3.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可溶性分析
        2.3.4 重组蛋白的纯化条件
        2.3.5 重组蛋白浓度的测定结果
        2.3.6 目的蛋白的Western-Blot验证结果
        2.3.7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BV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和细胞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溶液的配制
        3.1.4 实验仪器
        3.1.5 免疫小鼠及多抗血清效价检测
        3.1.6 SP2/0骨髓瘤细胞的准备
        3.1.7 免疫脾细胞以及饲养细胞的制备
        3.1.8 细胞融合
        3.1.9 杂交瘤细胞上清检测
        3.1.10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有限稀释法)
        3.1.11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3.1.12 BV单克隆抗体细胞上清效价测定
        3.1.13 BV单克隆抗体的亚型鉴定
        3.1.14 BV单克隆抗体腹水制备及其抗体效价测定
        3.1.15 HSV-2病毒的培养
        3.1.16 单克隆抗体纯化及浓度测定
        3.1.17 间接免疫荧光验证单抗与HSV-2gD同源蛋白的特异性
        3.1.18 Western-Blot鉴定单抗对病毒编码蛋白的反应性
        3.1.19 单克隆抗体稳定性鉴定
    3.2 实验结果
        3.2.1 间接ELISA法检测多抗血清效价
        3.2.2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3.2.3 单克隆抗体细胞上清效价的测定
        3.2.4 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结果
        3.2.5 单克隆抗体腹水效价测定
        3.2.6 单克隆抗体纯化及浓度测定
        3.2.7 HSV-2病毒培养
        3.2.8 五株单抗的间接免疫荧光验证结果
        3.2.9 五株单抗的Western-Blot验证结果
        3.2.10 gD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稳定性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6)来自华南地区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4种病原微生物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繁殖和使用状况
    二、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状况
    三、B病毒
        1.B病毒的概述和危害
        1.1 B病毒的概述
        1.2 B病毒的传播途径
        1.3 B病毒的危害
        1.4 B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
    四、结核病
        1.结核病的概述和危害
        1.1 结核病的概述
        1.2 结核病的传播途径
        1.3 结核病的危害
        1.4 结核病检测方法的研究
    五、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
        1. 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的概述和危害
        1.1 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的概述
        1.1.1 沙门氏菌的概述
        1.1.2 志贺氏菌的概述
        1.2 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的传播途径
        1.3 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的危害
        1.4 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的检测方法的研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一、非人灵长类 B 病毒的检测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场所及仪器
        1.2 实验方法
        2.数据统计
        3.数据结果讨论分析
    二、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结核杆菌的检测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场所及仪器
        1.2 实验方法
        2.数据统计
        3.数据结果讨论分析
    三、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的检测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场所及仪器
        1.1.1 沙门氏菌检测实验设备和材料
        1.1.2 志贺氏菌检测实验设备和材料
        1.2 检测方法
        1.2.1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
        1.2.2 志贺氏菌的检测方法
        2.数据统计
        3.数据结果讨论分析
    四、结果讨论
        1.B 病毒检测
        2.结核杆菌检测
        3.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的检测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7)猕猴B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囊膜蛋白表达与表位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1 猴 B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性
        1.1.1 猴 B 病毒发现及其分类
        1.1.2 猴 B 病毒的结构特征及其超微结构
        1.1.3 B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1.1.4 猴 B 病毒的生活周期与潜伏感染
    1.2 猴 B 病毒的发病机理
        1.2.1 猴群中猴B病毒的感染
        1.2.2 B病毒对人的感染
    1.3 猴 B 病毒感染的检测
        1.3.1 病毒学方法
        1.3.2 分子生物学方法
        1.3.3 血清学方法
    1.4 B 病毒的预防与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中国源猕猴感染猴 B 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第一节 我国不同地区实验猕猴的 B 病毒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B 病毒感染后在机体内的存在形式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B 病毒囊膜蛋白 gC 和 gD 的克隆、表达及诊断价值评价
        第一节 B病毒囊膜蛋白gC和gD基因克隆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重组 B 病毒囊膜蛋白 gC 和 gD 的制备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重组蛋白 gC 和 gD 的诊断价值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 病毒囊膜蛋白 gC 和 gD 抗体制备及表位研究
        第一节 B 病毒囊膜蛋白 gC 和 gD 的抗体制备及其对病毒感染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B 病毒囊膜蛋白 gC 和 gD 的表位分析及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8)非人灵长类SPF种群建立过程中病毒抗体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酶联免疫吸附法监测病毒抗体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食蟹猴幼年猴与成年猴 BV、STLV、SIV 病毒阳性率结果及比较
        2.2 食蟹猴的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 BV、STLV、SIV 病毒阳性率比较
        2.3 食蟹猴的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 BV、STLV、SIV 病毒阳性率比较
        2.4 恒河猴幼年猴与成年猴 BV、STLV、SIV 病毒阳性率结果及比较
        2.5 恒河猴的幼年猴雌雄动物 BV、STLV、SIV 病毒阳性率比较
        2.6 恒河猴的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 BV、STLV、SIV 病毒阳性率比较
        2.7 食蟹猴和恒河猴的幼年猴 BV、STLV、SIV 病毒阳性率结果及比较
        2.8 食蟹猴和恒河猴的成年猴 BV、STLV、SIV 病毒阳性率结果及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斑点免疫检测法监测病毒抗体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食蟹猴幼年猴与成年猴 SRV 阳性率结果及比较
        2.2 食蟹猴的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 SRV 病毒阳性率比较
        2.3 食蟹猴的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 SRV 病毒阳性率比较
        2.4 恒河猴幼年猴与成年猴 SRV 病毒阳性率结果及比较
        2.5 恒河猴的幼年猴雌雄动物之间 SRV 病毒阳性率比较
        2.6 恒河猴的成年猴雌雄动物之间 SRV 病毒阳性率比较
        2.7 食蟹猴和恒河猴的幼年猴 SRV 病毒阳性率结果及比较
        2.8 食蟹猴和恒河猴的成年猴 SRV 病毒阳性率结果及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病毒有效监测频率的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酶联免疫吸附法(同第一部分)
        1.2 斑点免疫检测法(同第二部分)
    2 结果
        2.1 相隔三个月病毒监测
        2.2 相隔一个月病毒监测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胶体金法与 ELISA、DIA 检测方法比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1.2 试验试剂与器材
        1.3 试验步骤
    2 结果
        2.1 BV
        2.2 STLV
        2.3 SRV
    3 讨论
    4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缩写词表
致谢

(9)STLV-1/BV重组蛋白ELISA诊断试剂盒的研发及液相芯片诊断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STLV-1 的流行病学和分子病毒学
        1.1.1 STLV-1 病毒粒子的形态及生物特性
        1.1.2 PTLV-1 的进化、流行病学及传播途径
    1.2 BV(HESPESVIRUS B)的病毒学和流行病学
        1.2.1 B 病毒的一般特征
        1.2.2 B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1.2.3 B 病毒病的病理学和发病机理
        1.2.4 B 病毒感染的诊断
    1.3 体液免疫及免疫应答
        1.3.1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3.2 体液免疫的特征、方式
    1.4 动物疫病实验室常用的诊断方法及SPF 动物的实验意义
        1.4.1 PCR 在病原学检测方面的应用
        1.4.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抗原抗体检测方面的应用
        1.4.3 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
        1.4.4 液相芯片技术(Luminex)
        1.4.5 SPF 动物对于实验研究的重大意义
    1.5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2 BV、STLV-1 抗原基因的克隆及融合HIS-TAG 蛋白的原核构建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质粒与菌种
    2.2 实验方法
        2.2.1 抗原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载体构建的技术路线
        2.2.2 STLV-1、BV 抗原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2.3 实验结果
        2.3.1 化学合成目的片段的结果
        2.3.2 酶切电泳及测序结果
    2.4 讨论
3 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与纯化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质粒
        3.1.4 表达宿主
    3.2 实验方法
        3.2.1 表达质粒转化表达宿主
        3.2.2 重组蛋白的小量表达及SDS-PAGE 分析
        3.2.3 重组蛋白的大量表达——发酵
        3.2.4 重组蛋白的大量纯化
        3.2.5 BV 重组蛋白的透析
        3.2.6 透析产物的超滤及浓缩
        3.2.7 表达、纯化的重组蛋白Western Blot 分析
        3.2.8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浓度
    3.3 实验结果
        3.3.1 STLV-1、BV 重组蛋白纯化后SDS-PAGE 检测
        3.3.2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3.3.3 浓度的测定
    3.4 讨论
4 重组蛋白检测恒河猴血清STLV-1、BV 抗体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血清的收集
        4.2.2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4.2.3 发光底物显色Western Blot
        4.2.4 液相芯片(荧光微球技术—LUMINEX)
        4.2.5 商品化试剂盒检测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重组抗原与商品化ELISA 诊断试剂盒检测结果
        4.3.2 Western Blot 结果
        4.3.3 LUMINEX 结果
    4.4 讨论
        4.4.1 重组蛋白用于检测STLV-1 抗体与商品化试剂盒对比的讨论
        4.4.2 重组蛋白用于检测BV 抗体与商品化试剂盒对比
        4.4.3 液相芯片方法的建立对猴群净化的意义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介

(10)戊型肝炎病毒中和表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前言
    1. 戊型肝炎病毒及其衣壳蛋白表位、抗体的研究进展
        1.1 戊型肝炎
        1.2 戊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 抗体与抗原的相互作用
        2.1 抗体及其空间结构
        2.2 抗体与抗原的相互作用
    3. 噬菌体展示系统
        3.1 噬菌体展示系统基本原理及应用
        3.2 噬菌体展示肽库及其应用
    4. 本论文研究的思路、目的和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1.3 常用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2. 方法
        2.1 基因克隆
        2.2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2.3 重组蛋白性质的分析方法
        2.4 细胞实验
        2.5 杂交瘤融合制备MAb
        2.6. MAb性质鉴定
        2.7 木瓜蛋白酶制备MAb Fab片段
        2.8 恒河猴感染实验
        2.9 噬菌体随机7 肽库的操作
        2.10 生物传感器相关操作
        2.11 分析型超速离心机相关操作
        2.12 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抗HEV ORF2 MAb及其Fab片段的制备
        1. MAb的筛选
        2. MAb Fab片段的制备及纯化
    第二部分 HEV中和表位的鉴定及表位特征研究
        1. HEV MAb识别表位在NE2 蛋白上的空间位置关系
        2. HEV 病毒外表面表位的鉴定
        3. MAb 8C11 和8H3 的中和活性
        4. 中和表位8C11 和8H3 也是HEV的免疫优势表位
        5. HEV衣壳蛋白上8C11 表位的结合引发8H3 表位的构象变化
        6. 8C11、8H3 中和表位的形成区域
        7. 溶液中中和MAb与NE2 蛋白相互作用的AU技术分析
    第三部分 HEV ORF2 中和表位模拟肽初步研究
        1. 表位模拟肽的筛选及序列特征
        2. MAb 8H3 筛选到的模拟7 肽的合成及结合活性检测
        3. 表位模拟肽的克隆表达及活性鉴定
讨论
    1. HEV衣壳蛋白的表位特征
    2. HEV免疫优势中和表位区域
    3. HEV两个中和表位与病毒感染机制的关系
    4. HEV衣壳蛋白中和表位间的构象诱导
    5. HEV感染的免疫学诊断
    6. HEV疫苗的质控
    7. HEV中和表位模拟肽的筛选
    8. 抗体片段的生物学意义
    9. AU技术分析HEV中和MAb与NE2 蛋白的相互作用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二、 在校期间获得奖励

四、BV EIA、BV ELISA在检测食蟹猴BV抗体中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昆虫细胞和原核细胞表达系统制备基孔肯雅病毒主要抗原[D]. 李会.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重组蛋白疫苗抗原分子表征稳定性分析[D]. 殷晓辰. 厦门大学, 2019(09)
  • [3]基于记忆B细胞体外刺激培养的Anti-HBsAg食蟹猴单克隆抗体筛选及性质初步鉴定[D]. 王一文. 厦门大学, 2018(07)
  • [4]猴B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比较及表位研究[D]. 李晋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02)
  • [5]猴B病毒gD蛋白表达、纯化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 孙涛.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5)
  • [6]来自华南地区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4种病原微生物检测与分析[D]. 王自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4)
  • [7]猕猴B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囊膜蛋白表达与表位检测[D]. 董罡. 吉林大学, 2013(08)
  • [8]非人灵长类SPF种群建立过程中病毒抗体监测研究[D]. 郑霞. 苏州大学, 2012(10)
  • [9]STLV-1/BV重组蛋白ELISA诊断试剂盒的研发及液相芯片诊断方法的建立[D]. 卢爱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 [10]戊型肝炎病毒中和表位研究[D]. 顾颖. 厦门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BV EIA和BV ELISA检测食蟹猴BV抗体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