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动强化论文_何志涛,冯淼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随动强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正交,塑性,安定,薄板,弯矩,单元。

随动强化论文文献综述

何志涛,冯淼林[1](2018)在《室温下镁合金板循环塑性随动强化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具有各向异性屈服强度和拉压不对称的CPB06屈服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随动强化的循环塑性本构模型.通过引入滑移、孪晶以及去孪等不同变形模式下的背应力演化方程,对室温下镁合金板材异常循环硬化行为进行了模拟.选取了AZ31B-O和AZ31B两种镁合金板材,通过拉伸-压缩-拉伸(T-C-T)和压缩-拉伸(C-T)等不同加载路径下的部分实验曲线确定模型的参数,采用叁次插值多项式建立了背应力参数与上一变形模式中累积的等效塑性应变(即预应变)之间的函数关系.使用本模型对剩下的实验曲线进行了预测,发现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说明了当前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力学季刊》期刊2018年03期)

何志涛[2](2018)在《室温下镁合金薄板循环塑性随动强化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镁合金由于其优良的力学性能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以及电工电子等领域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其自身特有的密排六方晶体(HCP)结构,以及成形过程中所引起的强基准织构,导致其在单调以及循环加载条件下的力学行为非常复杂,不同于一般的金属材料。由于缺乏形式简单,计算效率高的数值模型来模拟镁合金循环载荷下的力学响应,镁合金在工业中的进一步应用受到了制约。所以了解镁合金的塑性变形机制,研究其塑性变形特点,进而提出一个简单有效的循环塑性本构模型,对于提高镁合金的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能描述镁合金薄板材料屈服应力各向异性、拉压不对称的CPB06屈服准则,建立了一个单轴随动强化循环塑性本构模型。对应于循环加载过程中不同的变形模式(如滑移、孪晶和去孪晶),采取了相应的背应力公式,对镁合金薄板常温下循环硬化响应进行了模拟和预测。选取AZ31B-O和AZ31B两种镁合金板材在拉伸-压缩-拉伸(T-C-T)和压缩-拉伸(C-T)等不同加载模式下的部分实验数据校准了各自模型中的参数,采用叁次插值多项式建立了背应力参数与上一变形模式中累积的等效塑性应变(即塑性预应变)之间的函数关系。将本模型预测的结果与剩下对应的实验曲线进行了对比,发现大部分的预测结果能较好地吻合实验值,表明了本文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1-01)

薛鹏,吴昊,李文晓,林国斌,任敬[3](2016)在《随动强化模型在多轴非比例加载下本构模型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轴非比例疲劳荷载状态下的构件寿命预测问题非常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对于本构关系的预测。在材料弹性状态下这个问题相对简单,但当材料进入塑性以后,材料的屈服面及非比例效应都会随着塑性应变的增加发生相应改变,因此这个过程中等向强化、随动强化及非比例强化效应都必须被考虑。介绍了一种广义的多轴非比例疲劳荷载状态下计算材料本构关系的方法,该方法引入非线性多屈服面模型,通过塑性应变增量反映强化效应对材料广义硬化模量的影响,最终预测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316L不锈钢多轴非比例疲劳实验验证了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机电一体化》期刊2016年08期)

燕娇男,高志国,孙占坤[4](2016)在《基于动静联合算法和混合非线性随动强化模型的薄板U形冲压回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非线性随动强化及其混合强化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述材料在循环载荷下的力学行为,从而较好的反映材料在反向加载时的应力应变关系。本文讨论了非线性随动强化模型背应力的特点及其混合迭加方法,同时基于Mises屈服准则分别采用单个非线性随动强化模型、双非线性随动强化迭加模型、叁非线性随动强化迭加模型,针对Numisheet2011给出的薄板U形冲压标准考题进行了有限元模拟验证和研究。结果表明:在回弹预测问题上,由于多个非线性随动强化材料模型的迭加有助于更好的描述反向加载过程中材料的非线性行为,使其能够更准确的预测回弹。在板料成型的应力分布预测方面,叁种材料模型给出的结论差别不大,单个非线性随动强化材料模型对应计算结果能够满足应力分布预测的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邱登峰,袁玉松,周雁[5](2015)在《多线性随动强化模型在泥页岩应力场模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泥岩的叁轴压缩实验表明,随围压增加,残余强度与峰值强度的比值线性增加,泥岩变形方式由弹性逐渐过渡为塑性。与实验室的岩石力学实验相比,自然界真实的岩石变形过程变形时间要长得多、应变速率要慢得多,应变温度也比一般实验室所能达到的温度要高,进一步增加了岩石的塑性(张清,1986;朱志澄等,1999),因此最合理的构造应力场模拟方案,应该采用流变过程来处理,很多人尝试修改流变方程参数来模拟岩石的流变特征(万天丰,1988,1995),而可靠的流变学参数是很难获得的,但流变方程中应力指数对于(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册)》期刊2015-10-09)

陈永盛,吴斌,潘天林[6](2014)在《考虑轴力弯矩耦合的截面随动强化恢复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截面层次的恢复力模型能兼顾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为此在梁-柱单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给定"轴力-弯矩-曲率"的截面恢复力模型无法灵活考虑轴力与弯矩的耦合作用;采用屈服面的截面恢复力模型尚未考虑截面强化效应。提出了基于屈服面的截面随动强化恢复力模型及其积分方法,首先依据截面屈服面建立了截面随动强化恢复力模型,然后依托塑性理论,进行截面状态确定和本构关系积分。最后利用所提出的恢复力模型进行了悬臂柱的静力往复分析。结果表明:(1)所选用的截面恢复力模型能很好考虑轴力存在对弯矩的影响;(2)该模型具有随动强化的特性;(3)在精度上接近纤维截面所用的单轴材料随动强化模型。(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原园,刘凯,张宝锋[7](2010)在《非线性随动强化条件下的安定定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经典的安定理论与随动强化模型的一般性质,将结构在强化过程中的背应力计入Von Mises屈服准则,建立了随动强化条件下结构的静力安定定理;将背应力与对应的塑性应变率的点积在一个载荷循环内的积分计入塑性耗散功,建立了随动强化条件下结构的机动安定定理,扩展了经典安定理论的应用范围。针对两种定理的存在格式进行了理论证明,并以推论形式给出了结构在随动强化条件下静力安定和机动安定另外两种存在格式。结果表明,随动强化材料的安定状态和安定极限不受强化过程的影响,只取决于材料的初始屈服应力和最终屈服应力。(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卢群鑫,吴慧,高博青[8](2010)在《考虑双线性随动强化的张弦梁结构动力失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材料非线性对张弦梁结构动力失效的影响,本文假设张弦梁上桁架杆件遵从双线性随动强化模型,运用时程分析法,分析了考虑材料双线性随动强化的张弦梁结构初始预应力水平、构件截面尺寸、矢跨比、等参数对结构动力失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按理想弹塑性模型进行计算较双线性随动强化更易失效,同时发现提高预应力水平、增大矢跨比和杆件截面面积可以提高结构的平面内刚度,而对侧向刚度影响较小,地震加速度垂直作用于结构时,结构响应最大。因此,考虑材料非线性进行张弦梁结构动力失效分析是必要的。(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07-31)

陈莘莘,刘应华,陈钢[9](2009)在《随动强化结构安定下限分析的无单元Galerkin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层迭模型和两面屈服准则,发展了有限随动强化结构安定下限分析的正交基无单元Galerkin法。模拟结构随动强化效应的层迭模型将结构考虑成由具有不同屈服应力和相同弹性模量的理想弹塑性结构层迭而成,从而可将理想弹塑性结构安定分析方法方便地发展应用于有限随动强化结构的安定分析。通过典型算例分析,验证了有限随动强化结构安定分析方法合理且有效,并且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压力容器》期刊2009年11期)

陈莘莘,刘应华,陈钢[10](2009)在《随动强化结构安定下限分析的无单元Galerkin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层迭模型和两面屈服准则,发展了有限随动强化结构安定下限分析的正交基无单元Galerkin法。模拟结构随动强化效应的层迭模型将结构考虑成由具有不同屈服应力和相同弹性模量的理想弹塑性结构层迭而成,从而可将理想弹塑性结构安定分析方法方便地发展应用于有限随动强化结构的安定分析。通过典型算例分析,验证了有限随动强化结构安定分析方法合理且有效,并且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七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10-28)

随动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镁合金由于其优良的力学性能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以及电工电子等领域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其自身特有的密排六方晶体(HCP)结构,以及成形过程中所引起的强基准织构,导致其在单调以及循环加载条件下的力学行为非常复杂,不同于一般的金属材料。由于缺乏形式简单,计算效率高的数值模型来模拟镁合金循环载荷下的力学响应,镁合金在工业中的进一步应用受到了制约。所以了解镁合金的塑性变形机制,研究其塑性变形特点,进而提出一个简单有效的循环塑性本构模型,对于提高镁合金的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能描述镁合金薄板材料屈服应力各向异性、拉压不对称的CPB06屈服准则,建立了一个单轴随动强化循环塑性本构模型。对应于循环加载过程中不同的变形模式(如滑移、孪晶和去孪晶),采取了相应的背应力公式,对镁合金薄板常温下循环硬化响应进行了模拟和预测。选取AZ31B-O和AZ31B两种镁合金板材在拉伸-压缩-拉伸(T-C-T)和压缩-拉伸(C-T)等不同加载模式下的部分实验数据校准了各自模型中的参数,采用叁次插值多项式建立了背应力参数与上一变形模式中累积的等效塑性应变(即塑性预应变)之间的函数关系。将本模型预测的结果与剩下对应的实验曲线进行了对比,发现大部分的预测结果能较好地吻合实验值,表明了本文模型的正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随动强化论文参考文献

[1].何志涛,冯淼林.室温下镁合金板循环塑性随动强化本构模型研究[J].力学季刊.2018

[2].何志涛.室温下镁合金薄板循环塑性随动强化本构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3].薛鹏,吴昊,李文晓,林国斌,任敬.随动强化模型在多轴非比例加载下本构模型研究中的应用[J].机电一体化.2016

[4].燕娇男,高志国,孙占坤.基于动静联合算法和混合非线性随动强化模型的薄板U形冲压回弹分析[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6

[5].邱登峰,袁玉松,周雁.多线性随动强化模型在泥页岩应力场模拟中的应用[C].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册).2015

[6].陈永盛,吴斌,潘天林.考虑轴力弯矩耦合的截面随动强化恢复力模型[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4

[7].原园,刘凯,张宝锋.非线性随动强化条件下的安定定理[J].应用力学学报.2010

[8].卢群鑫,吴慧,高博青.考虑双线性随动强化的张弦梁结构动力失效分析[C].第十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9].陈莘莘,刘应华,陈钢.随动强化结构安定下限分析的无单元Galerkin法[J].压力容器.2009

[10].陈莘莘,刘应华,陈钢.随动强化结构安定下限分析的无单元Galerkin法[C].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七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论文知识图

屈服准则有限元模型强化模型a-等向强化b-随动强化...钢筋的随动强化模型锌的随动强化模型的多线性随动强化模型

标签:;  ;  ;  ;  ;  ;  ;  

随动强化论文_何志涛,冯淼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