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量论文_雷成霞,魏闯,王振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灌水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量,灌水,温室,棉花,苗期,称重,生长发育。

灌水量论文文献综述

雷成霞,魏闯,王振华[1](2019)在《缓苗期不同灌水量对地下滴灌无膜移栽棉花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膜移栽棉花地下滴灌技术在节水效率上有着明显的效益,而苗期能否出苗和灌水量的多少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文中利用测坑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缓苗期灌水量与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水分利用率的情况下,缓苗期灌水量45 mm更有利于棉苗尽快渡过缓苗期成活,并获得较高的产量,结论将为该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山西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李云霞,刘景辉,李倩,葛军勇,左文博[2](2019)在《不同灌水量对燕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河北省冀北坝上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下水位普遍下降且逐年加剧的问题,以当地主要的粮饲兼用作物燕麦为供试材料,采用旱作和水浇地2个燕麦品种,在防雨棚条件下,研究不同灌水量对不同燕麦品种产量及期构成因素的影响,为燕麦抗旱与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不同灌水量对燕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不同,随着灌水量的加大,旱作燕麦品种坝莜1号产量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在灌水量为350mm时产量最大,之后下降;而水浇地燕麦品种坝莜9号产量随灌水量的加大呈上升趋势。在灌水量为450mm时,坝莜9号产量较坝莜1号高38.23%。坝莜1号和坝莜9号两个燕麦品种的轮层数、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等主要经济性状均随灌水量的增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灌水量相对较大的处理,能增加水浇地燕麦品种坝莜9号的产量,但降低了坝莜9号的千粒重,增加了旱作品种坝莜1号的千粒重。(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王德梅,杨玉双,陶志强,王艳杰,赵广才[3](2019)在《灌水量与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我国农业用水资源紧缺,且农田水分利用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如何提高灌水利用率是我国农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小麦立体匀播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播种方式,利于改善小麦植株群体性状,提高光能利用率,协调产量叁因素,进而提高籽粒产量和生产效率。本试验研究了灌水量与播种方式互作对小麦籽粒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率的调控效应,旨在为小麦高产和水分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14-201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防雨棚肥水控制池进行,设置立体匀播和常规条播两种播种方式,充分灌溉(90mm)和节水灌溉(30mm)两个小麦拔节期灌水量处理,研究了播种方式与灌水量对冬小麦田间覆盖度、土壤含水量、不同孽位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灌水量条件下,立体匀播较常规条播显着提高小麦拔节前和灌浆后期的植被覆盖指数(NDVI),其中冬前分蘖期NDVI提高11.6%,返青期NDVI提高9.7%,灌浆后期NDVI提高13.8%。立体匀播条件下的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常规条播。主茎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期贮藏干物质向籽粒中的转运率和贡献率表现为立体匀播小麦显着高于常规条播小麦。立体匀播亦显着提高小麦成熟期生物产量和穗粒数。同一播种方式下,拔节期节水灌溉处理较充分灌溉处理降低了单株穗数和生物产量,但促进了开花期贮藏干物质向籽粒中的转运,显着提高了主茎和1、2位蘖的千粒重。立体匀播+拔节期节水灌溉处理下的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为36.2kg·ha~(-1)m~(-3),较常规条播+拔节期充分灌溉处理下分别提高27.8%。【结论】立体匀播技术利于提高麦田植被覆盖度,增加光合有效面积,降低棵间蒸发量,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优势蘖干物质的积累与转运,提升粒重与粒数,实现小麦生产增产增效。(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胡琴,陈为峰,宋希亮,孙若钧,罗延峰[4](2019)在《不同灌水量对黄河叁角洲盐碱地改良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对盐渍土的改良效果。试验共设计3个不同灌水量,分别为S1 (200 mm)、S2 (300 mm)、S3 (400 mm)。结果表明:(1)灌溉淋洗对0—40 cm土壤盐分淋失影响较大,其中0—20 cm脱盐率最高,表现为S3>S2>S1,不同处理在剖面上均出现积盐,S1、S2在40—60 cm出现积盐,说明低灌水量对土壤表层盐分具有淋洗作用,但会造成底层土壤盐分累积;(2)K~+、Na~+、Ca~(2+)、Mg~(2+)、Cl~-、SO_4~(2-)、HCO_3~-含量在灌水后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且整体溶脱率随灌溉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各离子在0—20 cm随灌水量增加表现为不同的变化规律,Ca~(2+)先溶脱后积累,HCO_3~-变化规律与Ca~(2+)相反,表现为先积累后溶脱,其他离子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3)灌水后,S1、S2的pH在剖面上的分布与灌水前相似,0—40 cm土壤总碱度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表现为先碱化再脱碱,与土壤pH变化一致。研究成果可为盐碱地改良和节水灌溉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世明[5](2019)在《灌水量为传统灌溉量的60%最利于提高酿酒葡萄果实品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据《北方园艺》2019年第16期《调亏灌溉对赤霞珠葡萄及葡萄酒花色苷特性的影响》(作者赵益梅等)报道,为了节约灌溉用水且提高酿酒葡萄果实品质,以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通过调亏灌溉(RDI)设定葡萄的灌水量分别为传统灌溉量的60%(RDI-1)、70%(RDI-2)、80%(RDI-3)(本文来源于《中国果业信息》期刊2019年09期)

王英,张富仓,王海东,毕丽霏,程铭慧[6](2019)在《滴灌频率和灌水量对榆林沙土马铃薯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陕北榆林沙土马铃薯农田灌溉不合理的问题,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设置4 d(D_1)、8 d(D_2)和10 d(D_3)3个滴灌频率及60%ET_c(W_1,ET_c为作物需水量)、80%ET_c(W_2)和100%ET_c(W_3) 3个灌水量水平,共9个处理,在生育期内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指标进行观测,分析马铃薯各指标对不同灌水处理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同一滴灌频率下,W_3处理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产量和经济效益高于W_1和W_2处理;W_1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最高,而水分利用效率受灌水量的影响不显着;W_3处理下产量达43442 kg·hm~(-2),比W_1和W_2处理分别高23.3%和11.6%;W_3处理下纯收益达23492元·hm~(-2),比W_1和W_2分别高40.4%和18.7%;W_3处理的块茎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最大,还原糖含量最小,分别为14.4%、18.54 mg·(100 g)~(-1 )FW和0.7%.相同灌水量下,低、中灌水水平下D_1处理的产量、IWUE、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还原糖含量最低;高灌水水平下D_2处理的产量、IWUE、纯收益、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还原糖含量最低,分别为46572 kg·hm~(-2)、23.04 kg·m~(-3)、26622元·hm~(-2)、14.6%、19.53 mg·(100 g)~(-1 )FW和0.7%.从滴灌频率和灌水量的交互作用来看,D_2W_3的产量和品质均达到最高;主成分分析法得出D_2W_3处理得分最高.因此,D_2W_3(8 d,100%ET_c)处理高产优质,且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为最佳滴灌频率和灌水量.研究结果可为陕北榆林沙土马铃薯高产高效优质生产中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马晓鹏,莫彦,吕玉平,王则玉,谢香文[7](2019)在《不同灌水量与每穴直播粒数对滴灌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滴灌水稻高产高效的适宜灌溉定额及播种量。【方法】本试验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应监测基地进行,设置3个灌溉定额水平,分别为796 mm(W1)、938 mm(W2)、1 059 mm(W3),每穴直播粒数设为每穴8粒(D1)、14粒(D2)、20粒(D3)3个水平,观测比较不同生育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等生长指标,分析不同灌水量与每穴直播粒数对滴灌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灌水量与每穴直播粒数交互作用以组合W3D1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分别为83.46 cm、8.46和2 962.67 g/m2,交互作用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W3D1处理产量最高达到6 789.00 kg/hm~2,灌水量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p≤0.05);W3D1水分利用效率为最优组合达到0.65 kg/m3。每穴直播粒数为8粒时,与W1、W2处理相比,W3处理产量增幅为54.95%、30.24%;W3处理中,D1处理与D2、D3处理相比,产量增幅分别为19.11%、23.96%。【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W3D1组合灌溉水量及每穴直播粒数为最佳。(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牛媛,杨相昆,张占琴,费聪,赵阳[8](2019)在《揭膜种植方式下不同灌水量对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减少地膜污染为出发点,研究揭膜条件下灌水量对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选择棉花揭膜种植方式下的优化灌溉方案,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区推广棉花揭膜种植技术提供依据。选用对水分敏感性不同的新陆早45号和新陆早42号为试验材料,在出苗后第1次灌水前1 d揭膜,在田间设置3个水分处理,揭膜后开始测定土壤含水量,于打顶后5 d测定棉花功能叶片(倒2叶)光合特性,每10 d测定1次,每个处理选取3株长势相同的植株进行测定。结果发现,2个品种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最优灌水量为4 575 m~3/hm~2。当灌水量超过4 575 m~3/hm~2时,再继续增加灌水量,新陆早45号的净光合速率随生育期推进呈持续递减趋势,而新陆早42号则当灌水量超过5 460 m~3/hm~2时有此变化趋势。2个品种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在各水分处理下与净光合速率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打顶后5~35 d气孔因素是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之后非气孔因素为主要限制因素。揭膜条件下,增加灌水并不会增加产量,反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因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揭膜种植方式的最适灌水量为4 575 m~3/hm~2,与常规膜下滴灌种植方式的灌水量相同,说明揭膜种植模式可以不增加灌水成本,就达到减少地膜污染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王湛,李银坤,郭文忠,韩雪[9](2019)在《不同灌水量对温室茄子蒸腾规律及水分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茄子为试验对象,以直径20 cm标准蒸发皿蒸发量为灌溉依据,通过设置I1(K_(cp1):0.6)、I2(K_(cp2):0.8)和I3(K_(cp3):1.0) 3种灌水水平,借助称重式蒸渗仪试验平台研究了不同灌水量下温室秋茬茄子的蒸腾规律、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同灌水处理在各生育期的典型日蒸腾强度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在12∶00-13∶00出现。增加灌水量提高了日蒸腾强度的峰值,与处理I1相比,处理I2和I3在开花结果期的日蒸腾耗水强度的峰值分别增加了40.0%和55.0%。温室秋茬茄子在开花结果期的蒸腾量最高,为35.3~49.9 mm,可占总蒸腾量的38.7%~42.0%,其次为结果盛期,而结果末期的累积蒸腾量最低。环境因子显着影响到温室茄子日蒸腾量(P<0.01),其中日蒸腾量与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关性最高,而与日均温度的相关性较低。温室茄子的全生育期蒸腾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升高,相比处理I1,处理I2和I3的总蒸腾量分别增加了24.9%和53.2%。增加灌水量能够提高温室茄子产量,但处理I2的产量相比处理I3并无显着差异,且比处理I1显着增加了44.7%。处理I2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25.5 kg/m~3,相比处理I1与I3分别增加了16.0%与13.3%。综合考虑温室茄子蒸腾耗水强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处理I2(K_(cp2):0.8)在比处理I3减少20%灌水量的条件下,仍具有较高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为供试条件下较优灌水处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7期)

陈慧,商子惠,王云霏,朱艳,蔡焕杰[10](2019)在《灌水量对温室番茄土壤CO_2、N_2O和CH_4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不同灌水量对温室番茄土壤CO_2、N_2O和CH_4排放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提出有效的减排措施,试验设置充分灌溉(1.0W,W_(1.0);W为充分供水的灌水量)、亏缺20%灌溉(0.8W,W_(0.8))和亏缺40%灌溉(0.6W,W_(0.6))3个灌水水平,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于2017年4—12月对两茬温室番茄土壤CO_2、N_2O和CH_4进行全生长季监测,分析土壤CO_2、N_2O和CH_4排放对不同灌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番茄两个生长季中,土壤CO_2、N_2O和CH_4排放量均随着灌水量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W_(1.0)>W_(0.8)>W_(0.6)),除W_(0.6)和W_(1.0)处理间土壤N_2O排放具有显着差异外,其他各处理间气体排放差异均不显着.与W_(1.0)处理相比,W_(0.6)和W_(0.8)处理土壤CO_2排放分别减小了12.2%和8.3%,N_2O分别减小了19.1%和8.0%,CH_4分别减小了11.0%和6.2%.番茄产量和由土壤N_2O和CH_4引起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均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与W_(1.0)处理相比,W_(0.6)处理产量和GWP显着减小,降幅分别为17.0%和22.9%,而W_(0.8)处理对两者未产生显着影响.单位产量GWP随灌水量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W_(0.8)>W_(1.0)>W_(0.6)),处理间差异不显着.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与W_(1.0)处理相比,W_(0.6)和W_(0.8)处理IWUE分别增加了38.3%和9.4%.回归分析表明,土壤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水分呈指数负相关关系;土壤CH_4通量与土壤水分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当土壤温度小于18℃和大于18℃时,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间均呈指数负相关关系.灌水增加了番茄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但降低了IWUE.综合考虑番茄产量、IWUE和温室效应,推荐W_(0.8)处理为较佳的灌溉模式.(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灌水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河北省冀北坝上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下水位普遍下降且逐年加剧的问题,以当地主要的粮饲兼用作物燕麦为供试材料,采用旱作和水浇地2个燕麦品种,在防雨棚条件下,研究不同灌水量对不同燕麦品种产量及期构成因素的影响,为燕麦抗旱与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不同灌水量对燕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不同,随着灌水量的加大,旱作燕麦品种坝莜1号产量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在灌水量为350mm时产量最大,之后下降;而水浇地燕麦品种坝莜9号产量随灌水量的加大呈上升趋势。在灌水量为450mm时,坝莜9号产量较坝莜1号高38.23%。坝莜1号和坝莜9号两个燕麦品种的轮层数、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等主要经济性状均随灌水量的增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灌水量相对较大的处理,能增加水浇地燕麦品种坝莜9号的产量,但降低了坝莜9号的千粒重,增加了旱作品种坝莜1号的千粒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灌水量论文参考文献

[1].雷成霞,魏闯,王振华.缓苗期不同灌水量对地下滴灌无膜移栽棉花产量的影响[J].山西水利科技.2019

[2].李云霞,刘景辉,李倩,葛军勇,左文博.不同灌水量对燕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王德梅,杨玉双,陶志强,王艳杰,赵广才.灌水量与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胡琴,陈为峰,宋希亮,孙若钧,罗延峰.不同灌水量对黄河叁角洲盐碱地改良效果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9

[5].王世明.灌水量为传统灌溉量的60%最利于提高酿酒葡萄果实品质[J].中国果业信息.2019

[6].王英,张富仓,王海东,毕丽霏,程铭慧.滴灌频率和灌水量对榆林沙土马铃薯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7].马晓鹏,莫彦,吕玉平,王则玉,谢香文.不同灌水量与每穴直播粒数对滴灌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9

[8].牛媛,杨相昆,张占琴,费聪,赵阳.揭膜种植方式下不同灌水量对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9].王湛,李银坤,郭文忠,韩雪.不同灌水量对温室茄子蒸腾规律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10].陈慧,商子惠,王云霏,朱艳,蔡焕杰.灌水量对温室番茄土壤CO_2、N_2O和CH_4排放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不同灌水量和种植模式对大豆功...不同灌水量和种植模式对玉米功...不同灌水量和种植模式对大豆功...不同灌水量和种植模式对玉米功...不同灌水量和种植模式对大豆功...不同灌水量和种植模式对大豆功...

标签:;  ;  ;  ;  ;  ;  ;  

灌水量论文_雷成霞,魏闯,王振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