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长效核黄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核黄素,长效,口腔溃疡,同位素,叶酸,白细胞,黏膜。
长效核黄素论文文献综述
董墨,包广粮,刘卫[1](2012)在《氚标记长效核黄素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氚标记长效核黄素的制备方法。采用了低气压长时间氚气液交换的方法,同时提高交换反应的温度。5%PdO/BaSO_4作为催化剂生成高比活度的氚水,同时催化了气液和液液交换。氚标记产物的分离采用了半制备HPLC。氚标记产品经HPLC分析鉴定,其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8%,产品的放射性比活度达到了7.1Ci/mM。氚标记产物经酸性水液水解后,经HPLC鉴定得出氚标记的位置95%以上定位标记在核黄素母核环上,达到了氚标记的要求。其稳定性在动物实验的叁个月内也很可靠。(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核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文集》期刊2012-11-12)
符起亚,邓芳成,张治汉[2](2009)在《长效核黄素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L-2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长效核黄素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效果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的影响。方法:408例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核黄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一次性肌肉注射长效核黄素150 mg,每周1次,共用3个周期,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IL-2水平。结果:治疗后核黄素治疗组总有效率(95.1%)明显高于对照组(88.2%)(P<0.05);3个月后随访,核黄素治疗组复发率(11.2%)明显低于对照组(47.3%)(P<0.01);核黄素治疗组治疗后IL-2水平[(4.26±1.38)]U/mL较治疗前[(1.78±0.95)]U/mL及对照组[(2.39±0.71)]U/mL明显升高(P<0.05~0.01)。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长效核黄素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确切,复发率降低,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10期)
蒋秀美,芮雪芹,濮益琴,李建勇,盛瑞兰[3](2009)在《长效核黄素预防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口腔黏膜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长效核黄素预防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口腔黏膜炎(OM)的效果。方法血液病患者164例,行自体(Auto)或异基因(Allo)HSCT治疗,各分观察和对照两组,观察组除予1∶2000洗必泰液和3%碳酸氢钠溶液每天餐后、睡前交替含漱3~5min外,预处理前加用长效核黄素150mg深部肌肉注射;比较两组HSCT治疗期间OM的发生率及程度。结果观察组OM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观察组Ⅳ级发生率Auto低于Allo。结论注射长效核黄素能预防血液病HSCT后OM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09年06期)
李广龙[4](2009)在《长效核黄素纳米混悬液注射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有40%以上的候选药物存在溶解性差的问题,溶解性差又造成了药物较低的生物利用度,这往往导致一些品种优良的候选药物被放弃研发。难溶性药物的传递问题成为了药剂学研究中的一项巨大挑战。为解决上述难题,本文选择长效核黄素(long-acting derivative of riboflavine)作为模型药物进行了纳米混悬液(nanosuspensions)注射剂的研究,长效核黄素的物理化学性质较特殊,具有典型的难溶性药物的特点,具体工作如下:1.处方前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长效核黄素含量,考察其溶解度以及油水分配系数,结果表明长效核黄素分子油水分配系数较大,是一种偏脂溶性的两亲性分子,适合于制备成水性纳米混悬液。2.处方筛选及工艺优化:在经过处方和制备工艺的筛选后,对制备工艺进行了改进,选定以溶剂注入法制备长效核黄素纳米混悬液。制得的长效核黄素纳米粒子呈纳米管状结构,粒径约280nm,Zeta电位-24.5mv,冷冻和冻干不会破坏纳米粒子结构,冻干后得到长效核黄素纳米粉剂,注射前以水分散,得到均匀稳定的纳米混悬液。3.分析方法的建立:分别建立了长效核黄素及核黄素的体内、外HPLC分析方法,方法灵敏准确。长效核黄素体外HPLC条件为:流动相为甲醇-水(87:13,v/v),流速1.0ml/min,t_R=6.66min核黄素体外HPLC条件为:甲醇-1.0%HAc(45:55,v/v),检测波长267 nm;长效核黄素体内HPLC条件为:甲醇-水(84:16,v/v),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69 nm;核黄素体外HPLC条件为:甲醇-1.0%HAc(40:60,v/v),检测波长267 nm。4.理化性质:高速离心后不影响纳米粒子的粒度,长效核黄素纳米混悬液的粒度易受到缓冲盐的影响,但是动物血浆对其粒度没有影响。混悬液煮沸灭菌对稳定性稍有影响,高压灭菌会破坏粒子结构并影响制剂稳定性,冻干粉Co~(60)辐照不影响制剂稳定性。长效核黄素纳米混悬液在中性环境(pH7.4)中稳定,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易被降解,主要降解产物为核黄素。长效核黄素纳米混悬液在不同生物系统(酶、血浆)中均会降解,降解速率大于缓冲盐系统,健康人血浆中降解t_(1/2)为286.17h,为体内缓释长效提供了依据。5.稳定性的研究:对长效核黄素纳米混悬液进行了影响因素的考察,选择了冻干粉剂型作为最终制剂,确定包装为棕色西林瓶橡胶塞铝盖密封,进行到目前的加速及室温留样实验表明长效核黄素纳米粉具有良好的稳定性。6.药效学实验:药效学实验建立了两种SD大鼠模型,甲胺喋呤(MTX)模型主要考察长效核黄素的预防效果,结果表明大鼠给药没有明显应激反应,对于大剂量MTX注射所引起的口角炎有明显的预防作用;配制无核黄素饲料并建立核黄素缺乏模型,考察长效核黄素纳米混悬液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长效核黄素纳米混悬液具有明显的长效作用,单次给药可作用30天以上,给药组的各项监测指标均优于核黄素缺乏组,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采用新的制剂技术,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物理化学稳定性的高浓度长效核黄素纳米混悬液,其在体外有良好的降解,可冻干,并能用水良好分散,解决了具有特殊性质的药物采用传统制剂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9-05-01)
吴南海,屈素清,栾佐,徐世侠,龚小军[5](2006)在《长效核黄素预防大剂量甲氨喋呤化疗毒副反应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长效核黄素对大剂量甲氨喋吟(HD-MTX)化疗常见毒副反应的预防效果。方法1996年10月至2004年8月期间,26例患儿共接受72个疗程HD-MTX化疗(3.0g/m2,持续静滴12 h),观察组41个疗程同时应用长效核黄素,对照组31个疗程不用。根据WHO抗癌药物毒副反应分度标准,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口腔黏膜损害、肝功能变化及骨髓抑制程度。结果观察组口腔黏膜损害发生率(12.2%,5/41)明显低于对照组(45.2%,14/31),且观察组损害程度较重(P=0.002)。两组间肝功能变化及骨髓抑制程度差异无显着性。结论HD-MTX化疗中应用长效核黄素可有效预防口腔黏膜损害,对肝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无明显预防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期刊2006年02期)
张国平,刘丹婵,赖淑贞[6](2003)在《长效核黄素在预防肿瘤病人化疗后口腔溃疡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长效核黄素在全身化疗前应用对口腔溃疡的预防作用及毒副作用。方法 在全身化疗前一次性肌肉注射长效核黄素 15 0mg,每周期化疗后统计口腔溃疡的发生率及其他不良反应 ,共统计 3个周期。结果 除保持口腔清洁、加强骨髓功能的保护以外 ,实验组在每次全身化疗前加用长效核黄素显着地降低了化疗后口腔溃疡发生率 ,在该剂量下未见任何毒副作用。结论 长效核黄素在化疗前应用对口腔溃疡的预防疗效确切 ,在该剂量下未见任何毒副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03年04期)
童朝阳[7](2002)在《长效核黄素的分离纯化工艺及定向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黄素是黄素辅基的组成成分,参与机体复杂的氧化过程,具有重要的药理学作用,除治疗传统的核黄素缺乏病外,新近的药理学研究表明核黄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辅助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关节炎、烧伤等方面的作用。但核黄素是水溶性维生素,易从汗液及尿中排除体外,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难以发挥药物治疗效果,极易引起各种核黄素缺乏症。我院于本世纪60年代研制了长效核黄素油混悬注射液制剂,一次肌肉注射150mg,长效叁个月,并曾于70年代和90年代先后两次装备部队,为防治常见的核黄素缺乏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药物疗法。近些年来的应用还发现长效核黄素制剂在白血病骨髓移植和抗肿瘤化疗、放疗的辅助治疗中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增强了病人的耐受性,提高了治疗效果,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该药由于没有临床批文,目前只在部队医院内部使用,限制了进一步的推广。以往的研究发现长效核黄素为一多组分混合物,其主要有效成分9010-Ⅰ属我们首次合成的一种核黄素衍生物,其溶解度低,不能在水溶液中稳定存在,分离纯化十分困难,过去沿用的TLC及HPLC方法只能纯化极少量的样品,很难实现工业化放大,纯化获取大量长效核黄素单组分(9010-Ⅰ)就成为制约新药开发的关键技术瓶颈。 本研究目的在于重点解决长效核黄素单组分(9010-Ⅰ)分离纯化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建立能大量制备长效核黄素单组分的纯化工艺,按一类新药要求制备1kg以上样品,为完成新药临床前研究提供原料药,同时利用酶促催化的高选择性,探索长效核黄素9010-Ⅰ的定向合成,为寻找一种高选择的合成途径打下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 1.通过对不同载体及洗脱溶剂的选择,最终建立了以LH-20为载体,DMF为洗脱溶剂的柱层析方法,一次柱层析样品纯度达标90.59%,所得样品用乙酸乙酯两次重结晶,样品纯度经HPLC分析可达99.85%,最终收率按原料计算为23.70%。该制备工艺具有重现性好,凝胶柱对样品基本无吸附,回收率高,洗脱溶剂可回收反复利用等特点,该工艺还可以根据生产要求进行平行放大,可满足大规模制各的要求。目前,已用此工艺制备了1Kg以上的纯品,该化合物经四大光谱及二维超导核磁共振分析鉴定其结构式为核黄素-5’-月桂酸酯。 2.从一株芽孢杆菌中克隆209蛋白酶的基因,该酶的基因与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BPN’基因密码有89.01%相似性,而翻译的氨基酸有97.38%的相似。在该酶的42个与枯草杆菌蛋白酶BPN’基因不同的密码中,有32个密码为同义密码。在克隆209蛋白酶基因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构建不同缺失片段的重组子,筛选到了一株缺失信号肽序列的基因片段,以pET3a为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实现了高效表达,表达量为47.27%,所得的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比活性为28U/mg。该酶在pH=10显示最高的催化活性,稳定性高,最适催化温度为60℃。以DEAE纤维素为载体固定化表达的酶,用月桂酸乙酯为酰化剂,DMF作为助溶剂,对核黄素实现了定向酰化,薄层层析、HPLC及FAB质谱分析均证明反应产物为目标化合物9010-Ⅰ。(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02-10-01)
吴学东,李春富,李夏新,谢立平[8](1997)在《长效核黄素在预防儿童白血病化疗后口腔溃汤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自1994年以来用长效核黄素肌注预防化疗药物所致的口腔溃疡,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病例:1994年以来住院病例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3-11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3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3例,其中M26例(本文来源于《中国小儿血液》期刊1997年04期)
郭志成,景毅,徐琪寿[9](1995)在《长效核黄素注射液的致畸性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效核黄素注射液的致畸性实验郭志成,景毅,徐琪寿(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天津,300050)长效核黄素注射液是我所研制的一种新制剂,较普通核黄素制剂稳定,效用时间长,一次给药疗效达2~3个月,可广泛用于防治人体核黄素缺乏,适合军民两用。...(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1995年01期)
郭志成,景毅,徐琪寿,支秀珍,宁辰[10](1992)在《长效核黄素注射液的致突变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效核黄素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核黄素月桂酸酯。本研究用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检测了长效核黄素注射液的致突变性。结果表明长效核黄素注射液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98、TA100和TA102菌株在加和不加S_9时均无致诱变活性,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发生率和小鼠畸形精子发生率均无影响。(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1992年01期)
长效核黄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长效核黄素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效果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的影响。方法:408例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核黄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一次性肌肉注射长效核黄素150 mg,每周1次,共用3个周期,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IL-2水平。结果:治疗后核黄素治疗组总有效率(95.1%)明显高于对照组(88.2%)(P<0.05);3个月后随访,核黄素治疗组复发率(11.2%)明显低于对照组(47.3%)(P<0.01);核黄素治疗组治疗后IL-2水平[(4.26±1.38)]U/mL较治疗前[(1.78±0.95)]U/mL及对照组[(2.39±0.71)]U/mL明显升高(P<0.05~0.01)。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长效核黄素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确切,复发率降低,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效核黄素论文参考文献
[1].董墨,包广粮,刘卫.氚标记长效核黄素的制备[C].第叁届全国核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文集.2012
[2].符起亚,邓芳成,张治汉.长效核黄素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L-2水平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
[3].蒋秀美,芮雪芹,濮益琴,李建勇,盛瑞兰.长效核黄素预防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口腔黏膜炎[J].江苏医药.2009
[4].李广龙.长效核黄素纳米混悬液注射剂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9
[5].吴南海,屈素清,栾佐,徐世侠,龚小军.长效核黄素预防大剂量甲氨喋呤化疗毒副反应疗效观察[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6
[6].张国平,刘丹婵,赖淑贞.长效核黄素在预防肿瘤病人化疗后口腔溃疡中的作用[J].现代肿瘤医学.2003
[7].童朝阳.长效核黄素的分离纯化工艺及定向合成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2
[8].吴学东,李春富,李夏新,谢立平.长效核黄素在预防儿童白血病化疗后口腔溃汤中的作用[J].中国小儿血液.1997
[9].郭志成,景毅,徐琪寿.长效核黄素注射液的致畸性实验[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5
[10].郭志成,景毅,徐琪寿,支秀珍,宁辰.长效核黄素注射液的致突变性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