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慧菁[1]2003年在《以文化创新推动管理创新——论客户关系管理与企业文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通过管理创新来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而客户关系管理(CRM)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因为能够真正围绕目标客户的需求来整合企业各方面的业务,为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而受到企业的青睐。根据发达国家CRM的实施经验和效果,离开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将难以成功,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只有构建与CRM相适应的企业文化,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来推动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胡昱[2]2005年在《企业创新体系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同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不同,所有的竞争优势来源均可以用创新来解释。创新不仅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而且是企业的生命线。研究企业系统创新理论体系,对企业创新的核心内容、创新的基础、创新的灵魂和创新的趋势等各个方面作出系统的理论解释,是中国企业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问题。本文重点是研究企业创新理论体系。为此,本文依据“研究综述→系统研究→ 理论分析→ 实践归纳 →个案分析→ 结论”的思路,循序渐进地构建企业创新的理论体系。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为指导,采用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论等理论,对国内外关于企业创新方面零散的理论进行梳理、归纳、综合,形成本文企业系统创新理论。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从企业创新机理进行纵向系统论述,揭示了企业创新机理是企业创新过程与结果的全面体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另一方面,将企业创新基础-企业文化,企业创新灵魂-企业家,企业创新目标-国际竞争力作为企业创新系统的主要内容,进行横向的理论分析,为说明企业系统创新建立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本文还结合中国企业创新实践的一般分析与海尔创新的个案具体分析进行经验与教训总结,提出了中国企业系统创新的发展思路,以佐证和支持本论文系统创新的理论观点。在第一章导论中,本文对国内外企业创新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回顾,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评析了以往理论的贡献与不足,提出企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配套工程,需要创新的动力、条件、运行方式、整合作用等结合,形成整体的企业创新机理。然而,国内外关于企业创新系统理论性研究较少,目前还没有一个理论对此作出完满的回答。在第二章中,本文研究企业创新的核心-创新机理。这一章既是企业创新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本文主体部分。本文通过对企业创新机理的内涵与框架体系的论述,分析了创新机理是企业创新过程与结果的全面体现。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企业创新机理系统的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创新机理的动力机制、条件机制、运
石展晗[3]2007年在《网络型企业组织中创新系统的运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网络型企业组织中创新系统运行的特殊机制。进入21世纪,企业的生存环境日新月异,技术不断发展、市场需求水平提高、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创新正日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新的竞争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柔性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原先那种刚性模式以及相对固定的组织结构已经不适应时代与环境的要求了,网络型组织便应运而生。继熊彼特提出“创新”一词,理论界形成了一系列创新理论的研究成果,从侧重某种角度的创新研究到最终提出系统创新理论,后者认为企业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全方位的创新系统。因此在网络型企业组织中研究创新系统既具理论基础又有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主要依据“理论研究现状与基础——>理论分析——>案例介绍分析——>借鉴总结”的逻辑思路展开。在吸收他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网络型企业组织相比层级式组织所独到的特点,接着用“机动车”模型分析企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而剖析了网络型企业组织的特性作用于创新系统的机制并提出了“牵引车”模型。作者认为网络型企业组织的特性是与系统创新活动相适应的,它们能提高其创新活动的适应性并促进企业的持续创新。本文最后部分,通过国内外公司的突出成功案例分析网络型企业组织如何有效发挥其利于系统创新的特性,使创新系统的各个构成协同联动成为企业高速成长、持续创新的力量来源。文章的核心内容是第四章节,不但详细分析了企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与动力机制,而且进一步探讨了网络型组织结构是如何促进企业创新系统的运行:网络型企业组织组织学习的文化创新、制度创新作用于技术创新为创新系统提供了不竭的推动力;共同决策、个体互补通过激发员工的企业家潜能形成对创新系统的拉力;信息网络联系直接促成组织创新为其他创新创造资源条件;组织的开放性、柔性增强市场敏感度、诱发市场创新并通过战略创新提高创新系统的适应性;共同愿景与信任协议使组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通过文化创新、制度创新支撑企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本文虽然基于网络型企业组织这种特定的组织模式来讨论创新系统的运行,但作者认为对于在一般性的企业中如何进行持续的系统创新、提高创新行为的适应性,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陈泞[4]2007年在《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创新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新文化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将企业创新提到一个战略性的地位才能确保企业在新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创新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但从企业创新文化的角度来系统性研究企业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界还是一个正在摸索的问题。本文适应国际一体化的竞争形势下企业创新的迫切需求,分析基于企业创新文化的企业竞争力,对中国的企业融入国际化大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应该怎么走?企业创新下企业竞争力如何?借鉴国内外企业创新的成就,从技术创新理论入手,本文分析探讨了企业创新的基本内涵,将企业创新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叁个基本类型。同时,根据国际形势分析企业竞争、企业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基于企业创新的企业竞争力。设计建立了基于企业创新文化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定量分析企业创新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最后,提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总之,本文从企业竞争力入手,分析企业创新的现状。同时,从现阶段竞争的新特点分析了企业竞争和企业竞争力,借鉴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基于企业创新的企业竞争力的基本范畴,用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企业创新文化和企业竞争力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对企业重视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创新文化有一定的作用。并且,提出企业创新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相应的对策。
吴俊杉[5]2004年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管理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的方式日渐成为企业管理的潮流。本文从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出发,对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本文共分叁篇,第一篇介绍了企业文化的概念,分析了文化竞争力及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和经营业绩的关系;第二篇介绍了企业文化建设步骤、创新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要点、如何进行跨文化管理,最后提出了政府应倡导企业文化建设;第叁篇摘取一些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供我国企业借鉴。本文对企业管理者了解学习企业文化理论、建设本企业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可操作性的指导作用。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本企业文化建设实操手册。
戴钰[6]2012年在《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重视,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都通过政府的计划以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迅速成长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也越来越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曾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部分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传统产业,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又被称作或引申为“文化工业”、“创意经济”、“内容产业”“版权产业”等,其内涵因国家或研究者的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产业的经济贡献、竞争力等方面,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大多都侧重于制造业,对文化产业集聚的研究尚少,且缺乏系统研究。其次,对我国文化产业集聚过程中政府作用的研究,主要借鉴制造业较为成熟的以产业园区为主导的政策支持做法,忽略了文化产业发展中区域发展特殊性以及政府支持的方向性不同;研究区域选择都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等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较高城市,较少选择且具有文化集聚潜力且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城市。湖南作为我国中部城市,“电视湘军”、“出版湘军”、“演艺湘军”、“动漫湘军”的名气享誉全国,湖南文化产业已凸显出向支柱产业发展的态势,文化产业的“湖南现象”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发展具有代表性,同时也存在着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截取并对其实践进行理论分析研究,探究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形成的因素及其发展模式,对促进湖南乃至我国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全球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趋势进一步增强。为了更好地研究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文献梳理、经验借鉴基础上,探究湖南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发展规律,以此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竞争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持与操作思路。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探讨,主要体现在论文中第一章至第六章,在产业集聚的理论和文化产业集聚的相关述评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分析影响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因素、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形成机理和集聚模式以及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测度方法,然后通过国际比较方法,分别撷取了美国、英国、韩国等地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典型,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文化投资、文化人才、文化国际市场这四个方面提出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可借鉴的经验。第二个部分国际经验比较是论文的第七章。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出发,通过借鉴国外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提出适用于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经验。第叁个部分实证研究是论文的第八章,在第一部分的理论梳理基础上,结合湖南地区的实际情况,提炼影响湖南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因素主要包括文化消费、文化人才、文化资源、区位因素、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创新力、政府的重视与政策支持。从宏观、中观到微观角度试图分析湖南文化产业空间格局基于产业结构升级客观要求、政府的公共政策导向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实践,叁者相辅相成推进了文化产业集聚的形成;同时以湖南文化产业集聚基地和园区为研究对象,归纳湖南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推进历程和四种基本集聚模式。最后采用产业集聚指数、空间计量方法对湖南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湖南省文化集聚程度不高,文化产业空间依赖作用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较弱,湖南文化集聚过程中创新能力不足。第四部分是基本结论与对策。依据定量与定性研究结果,总结湖南文化产业空间集聚问题,并提出在政府管理与服务能力、文化消费、文化中介建设、文化人才培育、文化投融资、文化集聚机构联动性六个方面完善湖南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路径,最后从全局角度对论文研究做了进一步思考,总结了论文后续研究需要改进的地方。
曹兴[7]2004年在《高技术企业创新行为与创业发展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的到来,推动了高技术企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高技术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日益扩大,逐渐成为决定一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器;高技术企业的快速形成和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和经济增长的亮点。 高技术企业是一个知识生产与资源配置的联动体系。由于知识流动方式和相关要素资源配置渠道等的变化,形成与之相关的激励机制与组织结构模式,决定高技术成果的创造、扩散和应用,并将与之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诀窍等要素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相互有效的联动,促使知识的生产和配置体系的形成。在这个联动体系里,要素资源的变化,尤其是知识、技术等核心要素的创新,对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创新不能简单理解为产品层次上的改良、更新换代或生产技术的创新,而是知识的开发与创新。高技术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既是高技术企业存在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动力。创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创新方式,影响高技术企业的内在规律、机理和作用方式。高技术企业的创业,实际上是凭借创新手段,建立一个成长型的、有前景的企业的最佳途径。 本文以高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企业理论,将创新理论和创业理论结合,对高技术企业进行解剖和分析,通过分析高技术企业的构成要素、运行体系以及内外环境,提高对高技术企业发展规律的认识。 通过对技术创新的特征、过程以及动力来源的分析,着重研究技术持续创新行为、企业家创新行为以及市场结构变化等对高技术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分析高技术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管理方式的变革,从创新动力因素、创新方式、环境因素、组织结构等方面研究创新行为对高技术企业产生的效应,以及企业家、技术、市场等行为主体对创新的重要作用:运用集群理论,对高技术企业集群的形成、集聚机制、集聚路径进行分析。 通过对创业现象、创业过程、创业方式以及创业管理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了影响高技术企业创业运行的内外因素,构建了多主体、多层次、发展变化的多维结构的高技术企业创业体系,着重分析了高技术企业创业体系的动力机制、供给机制、创业环境机制等;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高技术企业的成长性,通过影响成长性的因素分析,设计了高技术企业成长性的评价指标,并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讨论了高技术企业的成长性。 分析了创业投资和创业资本市场的构成对高技术企业的作用,创业投资为高技术创业提供资本支持,并通过资本运营服务,实现自身资本增值;创业资本在孵化高技术企业、推动高技术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成为高技术企业快速成长的资本运作模式;着重分析了创业资本市场对促进高技术企业创业发展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形成风险与创业收益相对应的良好机制、自由进入与退出机制和信息相互沟通机制;通过对创业资本市场的构成、特征和形成的分析,对创业投资主体、投资项目决策过程以及创业投资运作的退出方式进行了讨论;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创业投资中的双重委托代理机制,建立了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现状的比较分析,初步构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王华[8]2006年在《基于整合创新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愈来愈多的企业试图通过创新创建竞争优势。但是很多企业在对创新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后,不但没能创建出预期的竞争优势,反而在困境中越陷越深,慢慢落入了“创新找死、不创新等死”的尴尬境况。研究表明,许多企业的创新达不到创建竞争优势的目标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创新协同。研究海尔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以文化创新为核心的整合创新,同时在对国内外学者的创新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创新的概念。整合创新是指以一种创新为核心对企业各方面创新工作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融合,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以技术整合创新、知识整合创新和组织管理整合创新叁个要素构成企业整合创新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基于整合创新的企业竞争优势模型。并且在一般的运作思想的基础上,着力于构建学习型组织,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四个因素的研究,对企业整合创新运作的支持体系进行了探索。整合创新理论及基于整合创新的企业竞争优势模型对我国企业健康、持续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张仲金[9]2012年在《南京1912主题街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京1912街区在2004年平安夜开街以来,经过短短数年时间,便发展成为浓缩南京城市人文精华和民国历史风采的并能引领时尚的“城市客厅”;同时,南京1912街区也发展成为目前国内影响力最大的连锁文化休闲主题街区运营品牌,在取得各种的效应和良好的口碑后,南京1912街区开始了向外拓展的步伐。本文以南京1912街区为研究主体,主旨是结合主题街区、空间生产、商业模式和创新战略等基础理论,通过对南京1912街区的历史沿革、发展历程以及生产经营、市场运作等情况的分析,探讨南京1912街区成功的经验,剖析南京1912街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和有问题之处。一方面,将相关理论与现实的具体案例结合起来,丰富和推进主题街区、空间生产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尝试提供一个解决当前文化产业规模发展困境的新的方式、路径和视角;另一方面,通过对南京1912文化休闲街区发展战略的分析,梳理整合南京1912街区运营启示,既可以对1912主题街区未来发展乃至向外扩张提供对策建议,也可为其他城市借助文化产业建设主题街区等提供借鉴经验。
彭永祥[10]2010年在《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亦开始了知识化发展的新时期。几乎与此同时,地质公园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了(1996),在我国其发展已经走过了整整10年的时间。然而,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的现状是:特色不突出、旅游者认知度低、数量及类型增多、竞争趋烈,关键还是对地质公园的本质属性及核心竞争力认识不够;而理论上起指导作用的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近年则注重了应用操作,对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缺乏深刻研究、探讨,特别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有关的实证研究及在游客层面上的竞争研究。因此,研究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问题不仅具有实践意义,也具有理论意义。而自1990年代以来,竞争力问题则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当前,国内外对此研究的热点转向了感知价值,认为存在“游客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游客满意度→游客忠诚度/抱怨→游客行为/意图→市场竞争力”这样一个关系链,满意度特别是推介意愿往往被直接用以比较旅游地竞争力。但是,目前的上述研究都是旅游地全要素、整体竞争力的研究,尚无涉及核心竞争力这一目前旅游研究与管理的新方向。本文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地质公园的专业特殊性,以笔者提出的地质公园旅游者收益为红线和准绳,分析了旅游者收益与竞争力的关系,提出了基于收益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基于收益影响因子解剖了核心竞争力的结构,并综合收益影响因子及结果评价了叁个地质公园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方法上运用了系统规范分析法、模型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证调查、案例研究法等。实证研究以翠华山、云台山、壶口叁家地质公园为对象,于2009年夏季进行了游客收益问卷调查、地质公园资料调查、专家咨询。每个地质公园发放问卷300份,问题严格限制在地质公园内部,力图排除公园外影响。数据分析借助SPSS以及当前流行的结构方程模型法。研究主要内容为:1.探讨旅游景区竞争的特殊性,确定竞争的基调及主要研究取向。2.研究旅游者收益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界定旅游者收益的概念,研究旅游者收益与游客满意度的关系,基于旅游者收益的意义给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3.地质公园的本体性问题及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了地质公园的成因类型,属性特色、核心价值体系及其与旅游者收益的关系,以此作为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另一个基点。4.运用SEM模型实证验证旅游者收益的市场核心影响力。5.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形成过程解构地质公园的核心竞争力因子体系,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形成因子及结果评价叁个地质公园的核心竞争力。6.基于提高旅游者收益进而争取市场的目标分析了地质公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及措施。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旅游者收益是地质公园旅游者的核心利益和终极追求。只有旅游者收益得到有效的保证,才有可能得到旅游者的高满意度,进而产生高度的忠诚意愿,这就等于是竞争力。2.叁个样地的实证模型分析均表明:旅游者收益对地质公园游客满意度进而对忠诚度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因而可视为地质公园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客观指标。从操作角度来看,旅游者收益可以用以比较核心竞争力,它是地质公园操作竞争力的指针、核心。3.地质公园的旅游核心竞争力就是能直接提供旅游者以特殊收益并使之作用于旅游者、影响旅游者的景区要素及能力。基于此,可将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解构为:资源特色、创新因子、解说体系、科学管理等。4.地质公园属性特色及由之产生的核心价值是地质公园的核心竞争力内核及起点。5.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评价结果表明:着名的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的核心竞争力并不高,作为地质公园其本职工作并未做好,四种评价结果一致,说明应该对其予以恰当认识。6.提升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应该从属性特色、核心价值出发,以提高旅游者收益为目标。本文试图在下列方面有所创新:1.在核心竞争力研究出发点上,提出了旅游者收益的概念,将其视为旅游者的核心利益、终极追求及旅游本质的体现。2.通过调查实证用模型方法验证旅游者收益对游客满意度及忠诚度的核心影响力,将旅游者收益作为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的指标。3.基于旅游者收益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因子解构法,建立一个核心竞争力因子体系(即旅游者收益形成因子体系),提出并验证了一个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由于核心竞争力具有模糊性,笔者需要今后不断明晰研究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以文化创新推动管理创新——论客户关系管理与企业文化[D]. 殷慧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3
[2]. 企业创新体系理论研究[D]. 胡昱. 中共中央党校. 2005
[3]. 网络型企业组织中创新系统的运行分析[D]. 石展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7
[4].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创新文化研究[D]. 陈泞. 西南交通大学. 2007
[5].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D]. 吴俊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
[6]. 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研究[D]. 戴钰.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7]. 高技术企业创新行为与创业发展机制研究[D]. 曹兴. 中南大学. 2004
[8]. 基于整合创新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 王华. 湘潭大学. 2006
[9]. 南京1912主题街区发展战略研究[D]. 张仲金. 南京理工大学. 2012
[10]. 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D]. 彭永祥. 陕西师范大学. 2010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创新论文; 企业文化理论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管理创新论文; 南京文化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企业空间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经济论文; 企业竞争力论文; 创业论文; 湖南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