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四氯合金属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四氯合金属酸季铵盐,差示扫描量热,单晶,相图
四氯合金属酸论文文献综述
任碧燕[1](2013)在《四氯合金属酸季铵盐[NR_4]_2MCI_4贮热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变贮热材料是利用物质在发生相变的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热量继而达到能量的贮存和释放。四卤合金属酸(Ⅱ)二烷基铵为典型的固-固相变材料,具有潜热大,过冷度小,无毒,热稳定性好,相变过程可逆,并且在相变过程中体积变化率小等特点。作为相变贮热材料,相变焓的大小和适宜的相变温度是贮热应用的基础。因此,本文为了更一步提高此类物质的贮热相变焓值,将四卤合金属酸(Ⅱ)二烷基铵中脂肪胺阳离子[R–NH3]+换为不同烷基链结构和性质的季铵盐阳离子[R–N(CH3)3]+,即研究四氯合金属酸烷基季铵盐的贮热性能。具体实验工作如下:第一部分实验:合成了四氯合金属酸季铵盐系列化合物[n-CnH2n+1N(CH3)3]2ZnCl4(n=8,10,12,14,16,18)及[n-(C18H37)2N(CH3)2]2ZnCl4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表征分析,对其热性能进行了热重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第二部分实验:培养了四氯合锌酸十四铵[CH3(CH2)13NH3]2ZnCl4的单质晶体,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并利用红外,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热重对其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第叁部分实验:构筑了[C16H37N(CH3)3]2MC14和[C18H37N(CH3)3]2MC14(M=Zn,Co),[C18H37N(CH3)3]2ZnC14和[(C18H37)2N(CH3)2]2ZnC14,系列二元体系温度-组成相图。主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衍射来确定相图的结构。第四部分实验:采用静态氧弹热量计对四氯合金属酸季铵盐系列化合物[n-CnH2n+1N(CH3)3]2ZnCl4(n=8,10,12,14,16,18)的燃烧热的进行了测定,并推导出化合物的标准燃烧焓和标准生成焓。(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3-10)
温柳青,张淑英,武克忠,甄晓燕,任碧燕[2](2012)在《四氯合金属酸季铵盐掺杂聚苯胺电极的电容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循环伏安法在铂电极表面电化学聚合制备了四氯合金属酸季铵盐([C18H37N(CH3)3]2MCl4,M=Co,Ni,Mn,Cu)掺杂聚苯胺修饰电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以及X线衍射(XRD)对复合电极的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对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和电容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四氯合铜季铵盐掺杂聚苯胺复合电极的比表面积最大,电容性能最好,在2mA的充电电流下,初始比电容高达389.63F/g.而且,复合电极的循环稳定性良好,循环测试后保持率为96.10%.(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温柳青[3](2012)在《四氯合金属季铵盐掺杂聚苯胺电极的电容性能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级电容器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能源器件,性能介于传统电容器和电池之间,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循环寿命长、污染小等特点。以导电聚合物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具有可快速高效充放电、不需充放电控制电路、使用寿命长、温度宽、无环境污染等优点,还兼具了因掺杂而带来的半导体或导体特性。聚苯胺(PANI)由于结构多样化、较高的电导率、单体价廉易得、合成简单;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独特的掺杂现象,使它成为目前导电高分子聚合物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优化聚苯胺电极性能,本论文利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在硫酸体系中合成了不同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CnH_(2n+1)N(CH_3)_3]Cl(n=12、14、16、18)掺杂聚苯胺电极,对其电化学行为及结构,形貌对比分析;而后,合成了四氯合金属季铵盐[C_(18)H_(37)N(CH_3)_3]_2MCl_4(M=Ni,Mn,Co,Cu)掺杂聚苯胺电极,对其电化学行为及结构,形貌对比分析,发现[C_(18)H_(37)N(CH_3)_3]_2MCl_4掺杂的聚苯胺电极电容性能最好;以致密的不锈钢网作为集流体,研究了[C_(18)H_(37)N(CH_3)_3]_2MCl_4掺杂聚苯胺电极的电容性能。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循环伏安法合成不同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CnH_(2n+1)N(CH_3)_3]Cl(n=12、14、16、18)掺杂的聚苯胺电极。对其进行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及电化学阻抗的研究。结果表明,[C18H37N(CH3)3]Cl掺杂的聚苯胺电极与其它几种表面活性剂相比,电容性能明显较好。(2)通过循环伏安法分别制得了四氯合金属季铵盐[C_(18)H_(37)N(CH_3)_3]_2MCl_4(M=Ni,Mn,Co,Cu)掺杂聚苯胺电极,发现掺杂四氯合金属季铵盐后,聚苯胺的聚合曲线存在较大差异,其中[C_(18)H_(37)N(CH_3)_3]_2MCl_4掺杂聚苯胺的聚合曲线第一对氧化还原峰峰电流明显远远大于其他金属离子的掺杂,出现电流的增益现象。随后进行的恒流充放电测试结果说明,[C_(18)H_(37)N(CH_3)_3]_2MCl_4掺杂聚苯胺电极的比电容最大。(3)使用[C_(18)H_(37)N(CH_3)_3]_2MCl_4掺杂聚苯胺包覆的不锈钢网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并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此种电极的最适用充放电电流为2mA,最适用电压范围为0~0.6V。然后,在酸性电解质溶液中,对基于不锈钢网的[C_(18)H_(37)N(CH_3)_3]_2MCl_4掺杂聚苯胺电极的电容器进行了充放电的循环性能测定,循环5~30圈时,电容器的衰减很少。(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2-03-05)
武克忠,李建玲,王新东,刘晓地[4](2007)在《贮热材料四氯合金属酸(Ⅱ)二烷基铵固-固相变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热致相变贮热材料四卤合金属酸(Ⅱ)二烷基铵具有层状钙钛矿结构,通过晶型有序-无序转变能可逆地固-固相变贮热.合成了两种材料四氯合锰酸十二铵n-(C12H25NH3)2MnCl4和四氯合锰酸十四铵n-(C14H29NH3)2MnCl4,并在两种材料的乙醇溶液中结晶出一系列二元混合体系.对纯组分及各个二元体系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测定了热分析曲线,采用Kissinger和Ozawa两种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材料的非等温固-固相变动力学,计算了固-固相变过程的活化能和反应级数.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一致.随着C12Mn质量分数的增加,二元体系表观活化能Ea值呈波动变化.CnMn及二元体系的反应级数均接近于1.(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9期)
李英品[5](2004)在《固—固相变储能物质—四氯合金属酸正烷基二铵及其二元体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是现代文明的叁大支柱之一,制约着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能源消耗不断上升,但是其利用率却不高,存在着很大的浪费,使得能源的供给渐趋紧张,有枯竭的危险。以石油和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给生态环境带来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因此世界各国把研究开发新的清洁能源,高效而经济地利用能源资源和能量的存储再生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这些都促进了储能研究的兴起和迅速发展,如何开发新型的、高效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变储能材料是利用相变将太阳能、地热能和余热能吸收存储,在适当的条件下再释放出来的一种储能材料。它在工业、农业、纺织、建筑等领域中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研究在欧美等国家七十年代已经开始,国内八十年代也开始进行初步研究。国内外已经对含水盐等相变储能物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作为建材芯体尝试应用,但因这类物质过冷严重、易发生相分离、储能性能易衰退等缺点而无法广泛应用。脂肪酸、石蜡、聚乙二醇等固-液相变储能物质具有完全熔融、过冷程度小、无相分离、价格便宜等优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国内外己研究并尝试向实用转化。而以多元醇、层状钙钛矿为代表的固-固相变储能物质是新型的储能物质,较好地克服了以往相变储能物质的缺点,具有转变温度低、转变热大、体积变化小、过冷程度轻、不泄漏、不分层、寿命长等优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本论文选择了具有技术和经济潜力的固-固相变储能材料—有机金属化合物作为研究对象,其通式为(n-C_nH_(2n+1)NH_3)_2MX_4,对其纯物质及其二元体系的储热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选择合适的储能材料提供理论依据;绘制了其二元体系的相图,为实际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对其进行了动力学的研究,探讨了其固-固相变的活化能与结构的关系。 第一部分的工作是首先制备了一系列的有机金属化合物C_nMnCl(n=12,14,16),C_nZnCl(n=14,18)并配制了不同组分的C_(12)MnCl/C_(14)MnCl,C_(12)MnCl/C16Mnel,el4znCI/elsznel叁个二元体系,采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技术对纯样进行了表征。然后对其结构和相变机理进行了分析,以便更深入的探究不同有机金属化合物热参数的异同。 第二部分的工作是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纯样及有机金属化合物二元体系的储热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纯样及其二元体系均具有优良的储热性能:转变焙高、不挥发、过冷程度轻、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而且二元体系的相转变温度变宽,比纯样有所降低,更适用于低温储热。 第叁部分的工作主要是对两个CnMnCI,CnZnCI二元体系的相图进行实验绘制。利用叁种测量手段: (l)热分析,以得到组成和转变温度的关系。 (2)X一射线衍射技术,用以确定不同组成的二元体系的相区。 (3)变温红外光谱的测试,即通过红外光谱中特征吸收峰随温度的变化,得到相转变温度区间,辅助绘制相图,并可探讨其相变机理。 研究表明这两个体系的相图属于同一类,均为有中间化合物生成的有最低共熔点的部分互溶体系相图。两组元的分子结构、大小等因素直接影响两组元的互溶度,因而对相图的形式形成影响。相图所提供的热力学信息对生产实践有指导意义。 第四部分的工作主要是测得不同升温速率下的CnMnCI(n一12,14,16)及不同组成的C12MnCI/C 14MnCI二元体系的DSC曲线,借助动力学方程Kissinger法和Ozawa法计算固一固相变过程的动力学参数一活化能(Ea)和反应级数(n),并分析比较两种动力学处理方法和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它们的固一固相变过程均为一级反应,所得计算结果中的活化能Ea的数值有一定的规律性:纯物质的活化能随链长的增加而升高;对于二元体系其固一固相变过程的活化能的变化规律与其相变过程的相变焙规律基本一致。从动力学角度讲,二元体系的相变较容易发生,所以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优先考虑应用二元体系。(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4-05-10)
左萍,武克忠,崔维真,刘晓地[6](2002)在《四氯合金属(Ⅱ)酸正十烷铵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四氯合锰酸正十烷铵 ( n-C1 0 H2 1 NH3 ) 2 Mn Cl4(简记为 C1 0 Mn)和四氯合锌酸正十烷铵( n-C1 0 H2 1 NH3 ) 2 Zn Cl4(记为 C1 0 Zn)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 ( DSC)及红外光谱 ( 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黄微[7](1998)在《四氯合金属(Ⅱ)酸双十六烷基铵的DSC和IR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络合物(C16H33NH3)2MCl4(M=Cu2、Mn2),用元素分析方法确定了其化学组成,用DSC手段确定了它们的相变温度和相变焓,并计算了相应的熵值,对该类化合物的IR光谱进行了谱带归属和解释.(本文来源于《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8年04期)
王玮,黄瑛,郭宁[8](1991)在《四氯合金属(Ⅱ)酸双烷基铵的合成、结构和相变研究——Ⅱ.(n—C_(10)H_(21)NH_3)_2CuCl_4》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二维片层化合物(n—C_(10)H_(21)NH_3)_2CuCl_4,并用元素分析和FT—IR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用热分析方法确定了它的分解温度、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本文来源于《枣庄师专学报》期刊1991年02期)
王玮,黄瑛,郭宁[9](1990)在《四氯合金属(Ⅱ)酸双烷基铵的合成、结构和相变研究 I.(n-C_(12)H_(25)NH_3)_2MCI_4(M=Zn、Cu)》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二维片层化合物(n-C_(12)H_(25)NH_3)_2MCl_4(M=Zn、Cu),并且用元素分析和富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用热分析法确定了它们的分解温度、相变温度和相变焓。(本文来源于《枣庄师专学报》期刊1990年02期)
张志英,杨孟林[10](1989)在《四氯合金属(Ⅱ)酸烷铵在280-500K间的热力学性质和相变——Ⅲ.四氯合镉(Ⅱ)酸n-十二烷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80-500K温度范围内用自动绝热量热计测量了(n-C_(12)H_(25)NH_3)_2CdCl_4的热容。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发现一个固-固相转变,其相变温度,相变焓和相变熵分别为(332.4±0.1)K,(48.35±0.33)kJ·mol~(-1)和(145.5±1.0)J·K~(-1)·mol~(-1)。结合已发表的(n=C_(12)H_(25)NH_3)_2MCl_4(M=Mn,Zn)的相交参数讨论了此类配合物的中心原子对其相变的影响。[MCl_4]~(2-)配位方式的不同被认为是该类配合物的相变热参数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1989年11期)
四氯合金属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循环伏安法在铂电极表面电化学聚合制备了四氯合金属酸季铵盐([C18H37N(CH3)3]2MCl4,M=Co,Ni,Mn,Cu)掺杂聚苯胺修饰电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以及X线衍射(XRD)对复合电极的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对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和电容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四氯合铜季铵盐掺杂聚苯胺复合电极的比表面积最大,电容性能最好,在2mA的充电电流下,初始比电容高达389.63F/g.而且,复合电极的循环稳定性良好,循环测试后保持率为96.1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四氯合金属酸论文参考文献
[1].任碧燕.四氯合金属酸季铵盐[NR_4]_2MCI_4贮热性能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温柳青,张淑英,武克忠,甄晓燕,任碧燕.四氯合金属酸季铵盐掺杂聚苯胺电极的电容性能[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3].温柳青.四氯合金属季铵盐掺杂聚苯胺电极的电容性能及表征[D].河北师范大学.2012
[4].武克忠,李建玲,王新东,刘晓地.贮热材料四氯合金属酸(Ⅱ)二烷基铵固-固相变动力学[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
[5].李英品.固—固相变储能物质—四氯合金属酸正烷基二铵及其二元体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
[6].左萍,武克忠,崔维真,刘晓地.四氯合金属(Ⅱ)酸正十烷铵的合成与表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
[7].黄微.四氯合金属(Ⅱ)酸双十六烷基铵的DSC和IR光谱研究[J].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8].王玮,黄瑛,郭宁.四氯合金属(Ⅱ)酸双烷基铵的合成、结构和相变研究——Ⅱ.(n—C_(10)H_(21)NH_3)_2CuCl_4[J].枣庄师专学报.1991
[9].王玮,黄瑛,郭宁.四氯合金属(Ⅱ)酸双烷基铵的合成、结构和相变研究I.(n-C_(12)H_(25)NH_3)_2MCI_4(M=Zn、Cu)[J].枣庄师专学报.1990
[10].张志英,杨孟林.四氯合金属(Ⅱ)酸烷铵在280-500K间的热力学性质和相变——Ⅲ.四氯合镉(Ⅱ)酸n-十二烷铵[J].化学学报.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