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腐皮镰孢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壳聚糖,放线菌,木香,抗性,幼苗,毛色,致病性。
腐皮镰孢菌论文文献综述
刘继红,尹芳,王昌梅,赵兴玲,吴凯[1](2019)在《萃取浓缩沼液对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孢菌抑制效果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有机溶剂萃取浓缩沼液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和腐皮镰孢菌(Fusariumsolani)抑制效果的影响,该实验采用6种常见的有机溶剂(乙酸乙酯、苯、乙醚、甲苯、环己烷、石油醚)对已经去除80%水分的沼液浓缩液进行萃取后再浓缩,将最终的萃取浓缩物进行抑菌试验。结果显示:6种有机溶剂萃取得到的萃取浓缩物都对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孢菌有抑制作用,且萃取浓缩物的抑制效果强于浓缩液、原沼液和萃取后剩余浓缩液的抑制效果。该实验可为沼液防治叁七根腐病的利用奠定基础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19年01期)
郑科,谷丽萍,肖支叶,马惠芬[2](2019)在《腐皮镰孢菌和可可毛色二孢菌对白木香结香木质部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腐皮镰孢菌和可可毛色二孢菌对白木香的浸染结香效果,采用单一菌处理(1g/L、3 g/L)、混合菌处理(每个菌0.5 g/L、1 g/L、1.5 g/L),以输液方式浸染5个月后,对其木质部采用GC-MS联用仪开展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检测出的77种化学成分含有芳香族化合物、倍半萜类化合物、脂肪酸和其他物质;与单菌侵染相比,混合菌侵染白木香树更能促使沉香特征性成分产生,接菌量为3 g时效果最佳;可可毛色二孢菌结香效果稍好于腐皮镰孢菌;结香效果与侵染菌的量存在一定关系。(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9年01期)
陈科良[3](2018)在《芒果球座菌和腐皮镰孢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一共分为叁章。前两章介绍了从中药石斛兰(Dendrobium nobile)叶片分离得到的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与从中药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叶片分离得到的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的次生代谢产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第叁章主要综述了近七十多年来文献报道的来源于真菌杂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通过正相硅胶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柱、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技术,结合利用核磁波谱解析、高分辨质谱HRESIMS、红外与紫外光谱、量子化学计算、X-ray单晶衍射、Mosher反应及Mo_2(OAc)_4试剂等现代手段,从上述两种植物内生真菌代谢产物中共分离鉴定了71个化合物,其中包括23个新化合物。化合物的结构类型主要为杂萜、聚酮及醌类等。从芒果球座菌的大米发酵物中主要分离得到杂萜类化合物,其中包含11个螺环杂萜类新骨架化合物。主要涉及莽草酸与单萜杂合形成的螺环新骨架、莽草酸与开环单萜形成的螺环新骨架及莽草酸与倍半萜杂合形成的螺环新骨架;还有10个新的杂萜化合物,它们同样是由萜类与莽草酸混杂衍生而来。通过计算机反向虚拟及2D药效团指纹筛选预测新化合物作用靶点,得到综合得分最高为11β-HSD1靶点,并将评分最高的化合物1与11β-HSD1进行对接,随后采用MST体外评价该化合物与11β-HSD1结合力及其对11β-HSD1抑制活性研究,并在HepG2细胞内研究该化合物靶向11β-HSD1抑制活性及其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抑制作用,体外验证了该化合物靶向11β-HSD1抑制活性。从腐皮镰孢菌的大米发酵物中主要分离得到聚酮和醌类化合物,其中包含1个新骨架聚酮类化合物,其结构由并环戊二烯[1,2-c]吡喃单元组成;还有1个新的A/B环同时降解的甾体化合物。我们对这两个新化合物进行了肿瘤细胞毒活性和cyclooxygenase-2(COX-2)酶抑制活性的测试。(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吴跃开,朱秀娥,欧国腾,余金勇,孙建昌[4](2011)在《腐皮镰孢菌麻疯树专化型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麻疯树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是麻疯树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4℃,此温度范围内的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均较高,其中32℃为最适宜温度;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特别是达到100%时最有利于病菌生长、孢子萌发及产孢活动,在水滴状态下其孢子萌发率可以更高;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光照条件,其中光-暗交替更为有利,但在全黑条件下其产孢量最高,表明夜晚是其产孢的主要时期;pH值为5~12时病菌均能萌发和生长、产孢,表明病菌具有较宽的且偏向于碱性的pH适应范围,其中最适宜范围为pH值6~9;氮、磷、碳均是其重要的营养源,其中最适合其利用的氮、碳、磷源分别为硝态氮(KNO3)、甘露醇、K2HPO4。(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24期)
刘怀伟,张博,鲍晓明,李长松[5](2010)在《腐皮镰孢菌中壳聚糖酶CSN1对其菌致病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壳聚糖是由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聚合物,天然存在于真菌和植物的细胞壁中。壳聚糖酶(E.C.3.2.1.132)是一种特异性水解壳聚糖生成壳寡糖的糖苷水解酶。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是一种植物致病菌,在农业生产上造成严重危害,该菌能够分泌型表达一种内切型壳聚糖酶CSN1,CSN1的生理功能至今没有报导。本研究中,为了研究CSN1对F.solani致病性的影响,在建立农杆菌介导(ATMT)的腐皮镰孢菌转化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CSN1超表达菌株,并通过构建发卡RNA表达载体,得到了RNA干扰(RNAi)(本文来源于《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0-06-23)
刘怀伟[6](2010)在《腐皮镰孢菌壳聚糖酶CSN1的基因克隆、表达及其对致病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s)是由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缩合而成的低聚物,聚合度一般为2—20,具有较低的分子量,呈水溶性,易于被细胞吸收,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日化、农业、生防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是近年来研究和开发的热点之一壳寡糖主要由壳聚糖(Chitosan)降解产生,而壳聚糖是由自然界中储量最为丰富的含氮类有机化合物甲壳素(Chitin)脱乙酰基形成的。目前壳寡糖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壳聚糖化学降解法和酶解法。化学法包括浓酸降解法和过氧化氢降解法,但两种方法都较难得到低聚合度的壳寡糖,而且反应条件剧烈,容易引发环境问题。酶解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壳寡糖得率高,不造成环境污染等优点。壳寡糖的酶法制备,又分为复合酶解法和专一性酶解法。复合酶解法是混合利用多种水解酶类,包括纤维素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共同降解壳聚糖产生不同聚合度的壳寡糖。而专一性酶解法是利用壳聚糖的专一性水解酶—壳聚糖酶(Chitosanase)水解壳聚糖制备壳寡糖的过程。从壳寡糖的转化率、产物分子量分布范围、酶解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酶解过程的可重复性来讲,利用专一性酶解法制备壳寡糖最具有前景和发展优势。壳寡糖市场前景的广阔促使了壳聚糖酶研究的活跃,目前已在多种微生物中分离到了壳聚糖酶,并对其酶学性质、水解机制进行了研究,其中以内切型壳聚糖酶最适合于壳寡糖的生产。酿酒酵母是非常理想的真核生物表达系统,具有原核细菌所没有的真核生物蛋白翻译后修饰加工系统和安全型基因工程受体系统,并能将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分泌至培养基中,已广泛用于外源基因的表达。酿酒酵母同时也是广泛用于工业生产的经济微生物,具有培养条件简单、生长迅速,便于大规模、高密度发酵,公认的生物安全菌(GRAS),高抗逆性等优良工业生产特性。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可在土壤中长期进行腐生生活,同时也可寄生危害寄主植物。由于其在农业生产上的严重危害,腐皮镰孢菌受到了广泛关注Hadwiger (1980,1981)在研究F. solani与豌豆(Pisum sativum)的相互作用时发现,从F. solani细胞壁上释放出的壳寡糖类能够启动豌豆的防御机制,诱导豌豆细胞植保素(Phytoalexin)的产生,从而提高其抗病性,抑制F. solani的侵染,并通过免疫化学的方法检测到壳寡糖从F. solani细胞壁上释放出来,进入植物细胞中。Prapagdee(2007)研究发现低浓度的外源性壳聚糖类就能够抑制F solani的生长,保护豌豆免于病原真菌引发的猝死综合症(Sudden death syndrome)。鉴于壳聚糖和壳寡糖在病原真菌与植物相互作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Shimosaka (1993)曾推测F. solani壳聚糖酶可能与真菌细胞壁的降解或致病性有关,但关于真菌壳聚糖酶生理功能的研究极少,至今尚没有实验性的证据被报道。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利用平板透明圈法结合薄层层析法(TLC),筛选到-株能分泌表达壳聚糖酶的腐皮镰孢菌F. solani 0114。对粗酶液的研究表明该菌所产壳聚糖酶的水解产物中不含单糖,水解产物的平均分子量为1.3 kDa,壳寡糖比例较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 F. solani壳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酶学性质研究利用RT-PCR方法扩增得到F. solani 0114壳聚糖酶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中包含一个编码300个氨基酸残基的开放读码框(ORF,903bp)。该序列已提交至GeneBank,登录号为EU263917。将此序列N末端与His标签融合并在大肠杆菌DE3中异源表达,通过对该重组酶的镍柱纯化,透析复性,得到了纯化的壳聚糖酶CSN1。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CSN1的分子量约为30 kDa,酶学性质分析表明CSN1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值为5.6,以脱乙酰度85%的壳聚糖为底物时Km值为0.063 Ing/ml, Vmax为126.58μmol/ml.min,比酶活为2.5 U/mg。利用薄层层析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对CSN1的酶解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解产物中不含单糖,10糖以下组分占75%以上,为内切型壳聚糖酶。本研究得到的壳聚糖酶CSN1非常适合于壳寡糖的专一性酶解法生产。2. CSN1在酿酒酵母工业菌株中的表达将CSN1的cDNA序列与克鲁维酵母的菊粉酶(INU1A)信号肽序列融合,以实验室前期构建的多拷贝整合性酿酒酵母表达载体pYMIKP质粒为骨架,构建得到CSN1表达质粒pYMIKP-CHO,并将该质粒导入酿酒酵母N-27中,摇瓶发酵实验表明,酿酒酵母重组菌株N-27C所产壳聚糖酶粗酶液的体积酶活达到50.2 mU/ml,成功实现了CSN1在酿酒酵母中的分泌表达,TLC法酶解产物分析表明,重组壳聚糖酶的酶解特性与纯酶及F. solani 0114所产壳聚糖酶相一致。酿酒酵母重组菌株的构建对于CSN1的规模化生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根瘤农杆菌介导的腐皮镰孢菌转化体系的建立选择两种转化筛选标记:潮酶素B (Hygromycin B)和草丁磷除草剂(PPT)测定其对腐皮镰孢菌孢子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结果显示:400μg/ml潮霉素B或750μg/ml PPT能够完全抑制F. solani 0114孢子的萌发和生长。以质粒pCAMBIA1300为骨架,构建适合腐皮镰孢菌转化的双元载体pCABAR和pCAHPH,将构建好的质粒转入根瘤农杆菌LBA4404,利用根瘤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技术(ATMT)转化腐皮镰孢菌F. solani 0114。根据前期本实验室对ATMT的研究结果,采用400μg/ml AS,6 h预培养时间处理用于转化的根瘤农杆菌,根瘤农杆菌与腐皮镰孢菌孢子的共培养时间为48小时。并对根瘤农杆菌与真菌孢子比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根瘤农杆菌与真菌孢子比为1.0/106-ml-1时转化效果较好。测定了两种选择标记:bar和hph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以bar为选择标记时,转化效率为13转化子/106孢子;以hph为选择标记时,转化效率为21转化子/106孢子。与PEG-CalCl2转化法相比(27转化子/107原生质体),ATMT法具有较高的转化效率,而且可以省略繁琐的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过程,操作更为简单。ATMT转化体系的建立为下一步的F. solani功能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4.腐皮镰孢菌CSN1超表达菌株和表达下调菌株的构建以质粒pCAMBIA1300为骨架,以勾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强组成型启动子gpdA和终止子trpc,构建带有CSN1表达原件的双元载体pCHO。通过ATMT技术将pCHO转入F. solani 0114基因组中,构建超表达CSNl的腐皮镰孢菌。挑取12个阳性克隆进行产酶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有5个克隆的壳聚糖酶体积酶活明显增加,最高为出发菌株的2.1倍。根据CSN1 cDNA序列,对其mRNA二级结构进行软件分析,设计出两个能自我配对形成带有544 bp茎和229 nt环结构的发夹片段。以CSN1 c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两个片段,将两个片段反向连接,形成反向重复序列(IR)。以质粒pCAMBIA1300为骨架,构建带有IR转录原件的双元载体pCIR,通过ATMT技术将pCIR转入F. solani 0114基因组中,构建得到CSN1的RNA干扰(RNAi)菌株。利用平板透明圈法挑选到5株CSN1表达下调的菌株,Northernblot分析表明5株RNAi转化子胞内的CSN1 mRNA量与出发菌株相比明显降低。5.腐皮镰孢菌壳聚糖酶生理功能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qRT-PCR)检测到F. solani 0114在液体培养时,CSN1主要在集中在菌体生长的延滞期表达,同时检测到CSN1在F.solani 0114对豌豆不同组织的侵染过程中也有明显表达。表明壳聚糖酶可能不参与菌体的生长过程,而与其致病性有关。对CSN1超表达菌株和RNAi菌株的生长状态,致病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CSN1超表达菌株在平板和液体培养时的生长都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而RNAi菌株的生长较野生型无明显变化。对叁种菌进行豆荚侵染测试,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RNAi干涉菌株的侵染能力有明显提高(>50%);而CSN1超表达菌株的侵染能力明显下降(<40%)。同时,豆苗侵染测试结果也显示RNAi菌株的毒性最高,野生型其次,CSN1超表达菌株的毒性最低,表明CSN1对F. solani的致病性有抑制作用。虽然CSN1对F. solani致病性的抑制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但关于该酶的生理功能是首次报导,对于真菌壳聚糖酶的研究及腐皮镰孢菌致病性的研究都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0-04-14)
刘怀伟,鲍晓明[7](2009)在《腐皮镰孢菌壳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及其在酿酒酵母工业菌株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腐皮镰孢菌(Fusariumsolani)壳聚糖酶的基本酶学性质及其在壳寡糖生产中的应用,构建能高效分泌表达壳聚糖酶的酿酒酵母工业菌株。【方法】采用RT-PCR扩增腐皮镰孢菌壳聚糖酶的cDNA序列;通过组氨酸标签,纯化得到E.coli表达的重组壳聚糖酶,并进行基本酶学性质研究;以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该酶的酶解产物进行分析;通过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菊粉酶信号肽(INU1A)实现壳聚糖酶在酿酒酵母工业菌株N-27中的分泌表达,得到高效分泌壳聚糖酶的重组工业菌株N-27C。【结果】所得到的壳聚糖酶cDNA序列(GenBank,EU263917)含有一个长为903bp的开放读码框,编码300个氨基酸残基。E.coli重组壳聚糖酶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值为5.6,Km值为0.063mg/mL;该酶的水解产物中不含单糖,10糖以下组分占75%以上。酶活测定结果表明壳聚糖酶基因能在酿酒酵母中分泌表达,体积酶活达到50.2mU/mL。【结论】腐皮镰胞菌壳聚糖酶是一种内切型壳聚糖酶,在功能性壳寡糖的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分泌型表达该酶的酿酒酵母工业菌株对于该酶的规模化生产具有潜在用途。(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朱天辉,杨启智[8](1999)在《腐皮镰孢菌对花椒抗根腐病诱导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腐皮镰孢菌培养液中存在一种耐热性的诱导因子,发酵培养7 d 后,其生成量最大;在对3 年生花椒的4 种诱导方法中,以根部注射和根茎部注射的诱导抗性效应较明显,其抗性诱导期、最大期、持续期分别为10 、20 、35 d ,在抗性表现的开始期和最大期,重复诱导可以明显增强诱导抗性,以重复诱导4 次效果最好,可使抗性诱导效应由38-1 % ~81 % 提高到60 % ~95-0 % ,在诱导抗性最大期进行4 次重复诱导,可使诱导抗性持续期延长到至少55 d;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诱导效应与诱导因子剂量成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1999年06期)
郭秀珍[9](1983)在《拮抗性放线菌对腐皮镰孢菌的溶解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拮抗性放线菌的选择与鉴定从苗圃10—25厘米深处松苗根系分布较多的土层取样,用平板稀释法以淀粉氨培养基分离而得。将分离到的菌株接种到鱼汁培养基上,用琼脂切块法进行抗菌谱的测定。结果表明,在187个菌株中有25株对镰孢菌具有强烈的拮抗作用,根据其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等特性,绝大多数属于玫瑰红紫色组,(本文来源于《森林病虫通讯》期刊1983年03期)
腐皮镰孢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腐皮镰孢菌和可可毛色二孢菌对白木香的浸染结香效果,采用单一菌处理(1g/L、3 g/L)、混合菌处理(每个菌0.5 g/L、1 g/L、1.5 g/L),以输液方式浸染5个月后,对其木质部采用GC-MS联用仪开展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检测出的77种化学成分含有芳香族化合物、倍半萜类化合物、脂肪酸和其他物质;与单菌侵染相比,混合菌侵染白木香树更能促使沉香特征性成分产生,接菌量为3 g时效果最佳;可可毛色二孢菌结香效果稍好于腐皮镰孢菌;结香效果与侵染菌的量存在一定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腐皮镰孢菌论文参考文献
[1].刘继红,尹芳,王昌梅,赵兴玲,吴凯.萃取浓缩沼液对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孢菌抑制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沼气.2019
[2].郑科,谷丽萍,肖支叶,马惠芬.腐皮镰孢菌和可可毛色二孢菌对白木香结香木质部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9
[3].陈科良.芒果球座菌和腐皮镰孢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4].吴跃开,朱秀娥,欧国腾,余金勇,孙建昌.腐皮镰孢菌麻疯树专化型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
[5].刘怀伟,张博,鲍晓明,李长松.腐皮镰孢菌中壳聚糖酶CSN1对其菌致病性的影响研究[C].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
[6].刘怀伟.腐皮镰孢菌壳聚糖酶CSN1的基因克隆、表达及其对致病性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
[7].刘怀伟,鲍晓明.腐皮镰孢菌壳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及其在酿酒酵母工业菌株中的表达[J].微生物学报.2009
[8].朱天辉,杨启智.腐皮镰孢菌对花椒抗根腐病诱导作用研究[J].林业科学.1999
[9].郭秀珍.拮抗性放线菌对腐皮镰孢菌的溶解作用[J].森林病虫通讯.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