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局部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损伤,局部,挠度,电针,模型,肝素,周围神经。
局部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车文文,郭永明,王丹,赵舒蒙,郭义[1](2019)在《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后损伤局部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后损伤局部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阐明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机制。[方法]选取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模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模型组,于电针6 d后取损伤处坐骨神经,通过高通量技术筛选差异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分析、KEGG通路分析。[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上调差异基因3 001个,下调差异基因1 169个。电针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表达上调差异基因24个,下调差异基因80个,结合GO分析结果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了可能与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相关的8个通路:白细胞跨内皮迁移通路、γ-氨基丁酸能突触通路、胆碱能突触通路、5-羟色胺突触通路、钙信号通路、紧密连接通路、黏着斑通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通路。[结论]电针可能是通过改变细胞电位平衡、神经元轴突再生骨架结构的重建以及白细胞的迁移而改变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与再生的微环境,从而促进了受损神经的再生。(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孙阳,沈国良,赵小瑜,钱汉根[2](2019)在《术前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旋转皮瓣修复骶尾部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术前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旋转皮瓣修复骶尾部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48例压力性损伤患者,男32例,女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床边清创后每日换药,观察组入院后给予床边清创及负压封闭引流治疗。2组患者于入院治疗5~7 d后均行局部旋转皮瓣术及负压封闭引流修复骶尾部压力性损伤,同时睡悬浮床,局部旋转皮瓣术后1周去除负压材料同时予以创面换药直至愈合。比较2组患者术后2周甲、乙级愈合率,皮瓣坏死率,伤口裂开率及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与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甲级愈合患者8例,乙级愈合患者12例,丙级愈合患者4例;对照组甲级愈合患者3例,乙级愈合患者11例,丙级愈合患者10例;观察组的甲、乙级愈合率[83.33%(20/24)]与对照组[58.33%(14/2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术后2周,观察组2例患者皮瓣远端静脉淤血后部分坏死,7例患者拆线时伤口裂开;对照组9例患者存在皮瓣部分坏死,14例患者拆线时伤口裂开;均予以换药后愈合。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皮瓣坏死率、术后伤口裂开率为8.33%(2/24)、29.17%(7/24),优于对照组[37.50%(9/24)、58.33%(14/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05)。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1.5±3.0)、(32.2±3.1) d,与对照组[(24.3±2.4)、(35.7±3.3)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65、 3.719,P值均小于0.01)。全部48例患者术后随访2~6个月,患者皮瓣均存活良好,压力性损伤均未复发。结论应用术前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旋转皮瓣修复骶尾部压力性损伤能显着提高患者临床疗效,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例患者术后随访2~6个月,患者皮瓣均存活良好,压力性损伤均未复发。(本文来源于《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6期)
陈文剑,屈文忠,肖黎[3](2019)在《基于缺陷局部共振内调制机理的复合材料平板损伤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利用谐波和调制信号的非线性超声无损检测方法,损伤局部共振内调制效应可以大幅增强损伤界面间的非线性行为,且其利用激励频率与损伤局部共振频率间进行调制,输入信号得到简化。当激励信号满足特定的频率条件时,材料的缺陷和损伤局部在超声激励的作用下会产生共振,导致响应信号中出现幅值增强的倍频、超谐波、亚谐波以及激励频率与局部共振频率间的内调制现象。针对损伤局部共振效应构造单自由度非线性模型,并运用多尺度法进行分析,分别考虑平方、立方刚度非线性,推导局部共振内调制现象产生的机理。进行碳纤维复合材料板冲击损伤局部共振调制损伤识别实验分析,验证理论模型分析结果以及缺陷局部共振内调制非线性损伤检测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利用缺陷局部共振内调制效应可以有效地识别复合材料板的冲击损伤。(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19年05期)
何任红,郑碧娥,吴红瑛,范建中[4](2019)在《重症脑损伤昏迷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前后的局部脑电图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症昏迷脑损伤患者经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干预后脑电图(EEG)的前后变化,以期了解r TMS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促醒治疗方法。方法:募集重症脑损伤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GCS<9),患者戴上TMS兼容电极帽,采用TMS兼容的EEG设备,在rTMS刺激前采集EEG20min;然后rTMS刺激左侧额叶背外侧区15min,刺激频率为15Hz,刺激强度80%运动阈值,未测出运动阈值者选择45%的最大输出强度;刺激结束后,继续采集EEG20min;观察rTMS刺激前后的EEG变化,分析Fp1、F3、C3、F7和T3总共5个通道的平均功率和慢波功率比在刺激前后间的差异。结果:相比于干预前,rTMS干预后的EEG波形分化会变好,平均功率呈下降趋势,其中在F3和C3通道上的差异具有显着性。5个通道的慢波比均显着降低。结论:rTMS刺激可以改善昏迷患者的EEG,也许可以作为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的一种潜在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刘文龙[5](2019)在《高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在局部损伤开裂情况下的渗流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沥青混凝土心墙在不同裂缝长度、宽度、位置以及不同材料渗透系数下的集中渗流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裂缝缝宽,裂缝的相对位置和缝长是影响裂缝处渗流量的主要敏感因素;裂缝越长,位置越低,渗流量越大,且呈线性相关;相较于堆石体渗透系数的变化,过渡料渗透系数的改变是影响裂缝处渗流量的主要关键因素,随着过渡料渗透系数的增加,裂缝处渗流量呈指数型函数增长。建议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要重点保证过渡料的质量,避免后期运行出现裂缝扩张等现象。(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8期)
吴媛,张明,王小闯,党双锁[6](2019)在《局部枸橼酸抗凝的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在脑出血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局部枸橼酸抗凝(RCA)在脑出血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3例脑出血并发AKI需进行CRR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抗凝方式将患者分为RCA组(41例)和无肝素抗凝(NA)组(42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CRRT治疗期间相关临床指标、滤器使用时间和滤器及静脉壶凝血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CRRT治疗前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CRRT治疗72 h后,RCA组血清肌酐、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NA组[(103±52)μmol/L比(142±25)μmol/L、(2. 3±1. 4) mmol/L比(3. 5±1. 0) mmol/L]; RCA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NA组[(98±9) g/L比(85±5) g/L、(160±22)×109/L比(127±30)×109/L](均P <0. 05)。RCA组单套滤器平均使用时间、滤器使用时间达标率均明显长于/高于NA组[(25±5) h比(14±3) h、86. 7%(78/90)比56. 8%(79/139)],RCA组滤器凝血、静脉壶凝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NA组(均P <0. 01)。2组在CRRT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 RCA应用于脑出血并发AKI患者进行CRRT抗凝治疗安全有效,能够明显提高滤过效率、延长滤器寿命并减少出血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期刊2019年09期)
陈昌敏,阳华玉[7](2019)在《百草枯中毒所致的局部黏膜损伤患者护理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所致局部黏膜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从某医院收治百草枯中毒所致局部黏膜损伤患者中抽取78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患者(40例)采用综合护理,对照组患者(38例)采用基础护理,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肠道清洁时间、CHE恢复正常时间比对照组短,疼痛评分比对照组低,护理满意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百草枯中毒所致局部黏膜损伤患者综合护理作用重大,能减轻疼痛程度,加快恢复速度,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许可[8](2019)在《局部枸橼酸抗凝与全身肝素化抗凝在急性肾损伤患者CRRT的疗效观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局部枸橼酸抗凝与全身肝素化抗凝运用于急性肾损伤患者CRRT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挑选30例于2011年1月~2017年11月被本院所收治患有急性肾损伤病患展开研究,将其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病患均给予CRRT治疗,对照组在治疗期间进行全身肝素抗凝,研究组则进行局部枸橼酸抗凝,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前后的肾功能以及凝血指标情况。结果完成治疗后,研究组的BUN以及SCR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病患的PT以及APTT均有所上升,而PLT较治疗前降低,而研究组病患的PT与APTT比对照组低,PLT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枸橼酸抗凝运用于急性肾损伤患者CRRT的临床治疗中可帮助病患改善其肾功能情况,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67期)
项长生,张亮,高虹,毛福超,原子[9](2019)在《广义局部信息熵在混凝土简支梁损伤识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义局部信息熵基本理论为基础,构造基于挠度的广义局部信息熵损伤指标,分别验证3组不同采样点数量下指标在钢筋混凝土简支梁中的损伤识别效果,并将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损伤数值模型,分析指标在简支梁损伤定位、损伤定量和抗噪性方面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基于挠度的广义局部信息熵指标能对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进行准确损伤定位,定性分析损伤程度,并具有抗噪性.(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任可,吴建松,胡祝强,韩兆星,任宏飞[10](2019)在《低温作业环境下应急救援人员局部冷损伤预测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应急救援人员在低温环境下开展救援活动时遭受的冷损伤情况,对传统人体热生理模型进行改进,将人体模型拓展为20个分区,增加了脸部、肩部等部位,每个部位包括4层:核心、动脉、静脉、皮肤,动、静脉的血流参数由128段血管模型计算获得。基于改进的人体热生理模型,计算分析了多种低温环境工况下应急救援人员局部皮肤温度的变化规律,主要探讨分析了环境温度、风速、防护程度对手部和脸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风速对低温环境工况人体局部皮肤温度影响显着,但随着风速的增加,影响程度会降低;较好的局部低温防护能提高人体该部位皮肤温度10℃以上;手部较脸部更容易遭受冷损伤。该研究能为低温环境下作业人员冷损伤评估提供技术支持,对低温冷损伤防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2期)
局部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术前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旋转皮瓣修复骶尾部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48例压力性损伤患者,男32例,女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床边清创后每日换药,观察组入院后给予床边清创及负压封闭引流治疗。2组患者于入院治疗5~7 d后均行局部旋转皮瓣术及负压封闭引流修复骶尾部压力性损伤,同时睡悬浮床,局部旋转皮瓣术后1周去除负压材料同时予以创面换药直至愈合。比较2组患者术后2周甲、乙级愈合率,皮瓣坏死率,伤口裂开率及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与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甲级愈合患者8例,乙级愈合患者12例,丙级愈合患者4例;对照组甲级愈合患者3例,乙级愈合患者11例,丙级愈合患者10例;观察组的甲、乙级愈合率[83.33%(20/24)]与对照组[58.33%(14/2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术后2周,观察组2例患者皮瓣远端静脉淤血后部分坏死,7例患者拆线时伤口裂开;对照组9例患者存在皮瓣部分坏死,14例患者拆线时伤口裂开;均予以换药后愈合。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皮瓣坏死率、术后伤口裂开率为8.33%(2/24)、29.17%(7/24),优于对照组[37.50%(9/24)、58.33%(14/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05)。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1.5±3.0)、(32.2±3.1) d,与对照组[(24.3±2.4)、(35.7±3.3)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65、 3.719,P值均小于0.01)。全部48例患者术后随访2~6个月,患者皮瓣均存活良好,压力性损伤均未复发。结论应用术前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旋转皮瓣修复骶尾部压力性损伤能显着提高患者临床疗效,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例患者术后随访2~6个月,患者皮瓣均存活良好,压力性损伤均未复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局部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车文文,郭永明,王丹,赵舒蒙,郭义.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后损伤局部差异表达基因分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2].孙阳,沈国良,赵小瑜,钱汉根.术前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旋转皮瓣修复骶尾部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9
[3].陈文剑,屈文忠,肖黎.基于缺陷局部共振内调制机理的复合材料平板损伤识别[J].机械强度.2019
[4].何任红,郑碧娥,吴红瑛,范建中.重症脑损伤昏迷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前后的局部脑电图变化[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
[5].刘文龙.高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在局部损伤开裂情况下的渗流特性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9
[6].吴媛,张明,王小闯,党双锁.局部枸橼酸抗凝的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在脑出血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2019
[7].陈昌敏,阳华玉.百草枯中毒所致的局部黏膜损伤患者护理方法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8].许可.局部枸橼酸抗凝与全身肝素化抗凝在急性肾损伤患者CRRT的疗效观察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9].项长生,张亮,高虹,毛福超,原子.广义局部信息熵在混凝土简支梁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9
[10].任可,吴建松,胡祝强,韩兆星,任宏飞.低温作业环境下应急救援人员局部冷损伤预测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