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物理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性,物理,积云,容重,林冠,开阔地,智能。
物理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宁,王忠禹,王兵,张宝琦,张娜娜[1](2019)在《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及其对导水特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黄土丘陵区12种典型植被样地,通过测定各样地不同土层植物残体生物量、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及饱和导水率,研究各指标随土层深度和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外,植物残体、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均随土层深度减少,其中植物残体大多集中于表层土壤(0—10 cm),占总残体生物量的51.4%~85.7%。(2)不同植被类型其植物残体及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显着差异,乔木林地植物残体、农耕地土壤容重、灌木林地非毛管孔隙度及饱和导水率均最大,而毛管孔隙度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无显着差异。(3)饱和导水率随植物残体生物量密度(0—10 cm)和土壤容重呈幂函数减小,随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呈幂函数增大;土壤容重(BD)和非毛管孔隙度(NCP)是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K_s)的主要因素,且土壤饱和导水率可表示为两者的综合非线性方程(K_s=0.6BD~(-4.717)NCP~(0.203),P<0.01,R~2=0.63,NSE=0.50)。此外,沙棘灌木林地平均饱和导水率最大,有利于降雨过程中土壤水分入渗,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生态水文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琛,艾仄宜,余志,陈玉琼,倪德江[2](2019)在《优质绿茶加工过程主要物理特性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茶树单芽和一芽一叶为试验材料,采用恒重法、量筒法、TPA测试和应力应变拉伸测试,研究针形名优绿茶加工过程物料容重、质构特性和拉伸等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针形绿茶加工过程中,茶叶容重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峰值出现在揉捻叶(含水量56%~58%),做形后期、固形和干燥过程茶叶容重急剧下降。塑性也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揉捻工序达到最大值,其后在做形过程(含水量58%~23%)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在固形和干燥阶段显着下降。弹性的变化趋势与塑性相反,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在揉捻及做形过程(含水量58%~23%)处于最低水平。加工过程柔软性的变化幅度较小。茶叶的拉伸过程经历线性阶段、非线性阶段和塑性变形到断裂阶段。随着加工的进程,最大力呈先下降后升高(含水率56%~57%)的趋势,拉伸强度则呈增加趋势,弹性模量在揉捻前变化小(含水率56%~57%),但此后显着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加工过程茶叶的拉伸强度与含水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研究结果还表明,单芽和一芽一叶的主要物理特性在加工过程的变化不尽相同。除柔软性接近外,单芽原料的容重、弹性、最大力要高于一芽一叶,但塑性、拉伸强度、弹性模量要小于一芽一叶。除了塑性和柔软性接近外,单芽在各工序的容重和弹性均高于一芽一叶,但一芽一叶的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在全过程均高于单芽,最大力在揉捻后显着高于单芽。说明在机械设计原理和加工工艺的掌握方面需要注意原料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茶叶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熊健,林海宇,刘向君,梁利喜,黄宏[3](2019)在《高温对富有机质页岩岩石物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温处理后页岩岩石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同时也探讨了高温对页岩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页岩岩样的色调逐渐由黑色变为灰白色;页岩样品质量随着温度增加先缓慢下降后再快速下降,而孔隙度和渗透率先缓慢上升后快速上升,即质量、孔隙度和渗透率在温度增加的过程中发生了较明显变化,说明该过程中存在一个阈值温度,龙马溪组页岩的阈值温度范围在300~400℃;随着温度的增加,页岩样品纵横波时差降低,而纵横波衰减系数增大;随着温度增加,页岩样品单轴抗压强度降低,弹性模量下降,泊松比变化规律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宋永,杨阔[4](2019)在《温度对激光放大器物理特性影响的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对激光放大器物理特性有着直接影响,当前建模方法无法准确描述温度与激光放大器物理特性变化关系,分析精度低,误差大,无法满足激光放大器实际应用的要求。为了提高温度与激光放大器物理特性的分析精度,设计了基于数据挖掘的温度对激光放大器物理特性影响的建模方法。首先当前激光放大器物理特性影响的建模研究进展进行研究,指出每一种方法存在的缺陷,然用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对温度与激光放大器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建立有效的分析模型,最后进行了具体仿真实验分析其性能,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提高了温度对激光放大器物理特性影响的分析精度,克服当前分析方法存在的难题,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杨平,刘健鹏,张婷[5](2019)在《含盐冻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北内陆和东南沿海含盐土地区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含盐冻土物理力学研究的发展。从含盐冻土的强度特征、冻融变形特性、水盐迁移规律以及细微观结构研究等4个方面,简要概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含盐冻土物理力学特性的研究进展。提出人工含盐冻土强度和变形特性研究中需增大试验负温范围,以获得氯化钠二次相变对冻土强度和冻融变形的影响规律;从冻融过程中未冻水含量、土水势、孔隙水压力和盐晶体相变等关键机制入手,研究含盐冻土的变形机理;指出现有测定水分、盐分、基质势和孔隙水压力等传感器不能满足室内试验对尺寸和精度的要求,采用微型化、精确化的传感器进行冻融过程中的水盐迁移参数监测,是建立合理的水-热-力-盐耦合模型的前提;提出可将未冻水含量作为微观尺度的孔径分布与宏观强度特性和水盐迁移模型联系的纽带,为建立微观与宏观的联系提供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林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学鹏[6](2019)在《基于多物理场全固态锂电池特性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固态锂电池是电动汽车等未来运输的理想存储系统。尽管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很高,这些电池的开发需要克服几个挑战。全固态锂电池中,电解质是固态离子导体。它没有液体电解质,因此不需要液体容器和分离器,意味着更大的设计自由度以及某些优势安全。固体电解质的电导率通常比传统的液体电解质锂离子电池低几个数量级。通过仿真研究发现,全固态锂电池在较高的放电电流时,电极处的平衡浓度的浓度偏差较高。并随着放电速率的增加,锂的浓度梯度变化变得更陡峭。电池能量耗尽前电压急剧下降以获得更高的放电率。(本文来源于《集成电路应用》期刊2019年12期)
卢国婧,廖小青,李璐,郭臻,高龙[7](2019)在《基于扭曲A-π-D-π-A构型的蓝色荧光材料的π-共轭桥与光物理特性间的关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蓝色荧光材料在作为有机发光器件(OLED)的蓝光发光层材料方面具有很大的商业应用潜力。本文将4-(9H-咔唑-9-基)苯胺(CzPA)作为电子给体单元、叁氟甲基苯基(FMP)作为电子受体单元,通过在CzPA和FMP之间分别引入苯,9,9'-二辛基-9H-芴和双(9,9′-二辛基-9H-芴)作为π-共轭桥,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基于扭曲A-π-D-π-A构型的蓝色荧光材料(CzPA-B-FMP,CzPA-F-FMP,CzPA-DF-FMP),并研究π-共轭桥与材料光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材料的相关光物理性质以及电荷转移特性的详细比较,可以分析得出:CzPA和FMP之间的π-共轭桥长度的增加可以增强激发态的局部激发特性,进而提高这些材料的荧光量子效率和器件的外量子效率。但是,过长的π-共轭桥将导致更大的分子间共轭效应,不利于材料光物理性质的优化。(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蔡兆鑫,蔡淼,李培仁,李军霞,孙鸿娉[8](2019)在《大陆性积云不同发展阶段宏观和微观物理特性的飞机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7月3日,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在该省忻州地区开展了国内首次大陆性积云飞机穿云探测。本文利用机载云物理探测资料,分析研究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积云宏、微观物理特性,主要结论有:(1)初生发展阶段的积云水平尺度约为8.2 km×5.5 km(经向×纬向,下同),云厚约2 km;云中以小云粒子为主,云滴凝结增长;水平方向上,云液水含量(LWC)和粒子浓度(Nc)的最大值均位于云体中心位置;垂直方向上,云水分布相对均匀,但随着高度增加,云粒子浓度变小,粒子尺度增大;粒子谱符合伽马分布,峰值量级为102cm-3μm-1,谱宽在100μm以下。(2)成熟阶段的积云水平尺度约为4.6 km×10 km,云厚约4 km;云内可以观测到积冰和雨线;小云粒子浓度随高度增加起伏变化,3600 m、4100 m和4900 m高度处存在峰值;大云粒子浓度随高度先增加后减小,最大值出现云底以上1.6 km高度,云底以上1.3 km高度附近有降水粒子形成;粒子谱呈多峰分布,暖区符合伽马分布,冷区为伽马分布和M-P分布相结合,且随着高度的增加拓宽,4400 m高度以下的谱宽小于200μm。(3)消散阶段积云尺度约为11 km×5.6 km,云厚约2 km,云下有降水粒子存在。(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唐小雨,高凡,闫正龙,彭亮[9](2019)在《有无遮蔽条件下季节性积雪分层物理特性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融雪径流是干旱内陆河流重要的补给组成。季节性积雪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研究影响季节性积雪积累与融雪过程的关键因素并进行调控,对变化环境下流域安全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对新疆天山北坡乌鲁木齐河流域试验区2017年11月—2018年2月有无遮蔽条件下(林冠下、开阔地)季节性积雪层分层物理特性进行观测,分析季节性积雪层分层物理特性差异特征。【结果】①观测期开阔地气温略高于林冠下气温,而林冠下相对湿度高于开阔地;②林冠下积雪平均深度小于开阔地,分层积雪中深霜层与粗粒雪层深度比例较大;③林冠下与开阔地分层积雪密度垂直廓线变化特征基本一致,雪层密度从新雪层向下逐渐增大,至粗雪层(开阔地)与中粒雪层(林冠下)达峰值;④林冠下与开阔地分层雪温和分层液态含水率均自新雪层至深霜层呈上升趋势;⑤林冠下与开阔地雪水当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开阔地雪水当量值明显大于林冠下。【结论】雪表温度是显着影响林冠下及开阔地积雪液态含水率的因素。(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子强,王杰[10](2019)在《一种计及智能电网信息物理特性的分布式控制器》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电网信息–物理系统能够缓解由新能源引起的物理扰动所带来的冲击,然而其自身又可能引入信息干扰,所以需要用新的技术来同时降低物理干扰和信息干扰的影响。该文基于二阶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理论,提出一种新颖的分布式控制器,通过控制分布式储能装置来降低干扰对系统稳定运行的影响。首先,提出一种新的信息–物理系统拓扑建模方法来确定发电机的"邻居发电机",并且使用该发电机所有邻居电机的信息与本地信息组合形成相应的控制器。其次,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该控制器对拒绝服务攻击的有效性。最后,将控制器应用在新英格兰39节点电力系统中,并与分散控制器和参数反馈线性化控制器进行对比,仿真结果验证控制器在延时特性和抗干扰特性上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23期)
物理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茶树单芽和一芽一叶为试验材料,采用恒重法、量筒法、TPA测试和应力应变拉伸测试,研究针形名优绿茶加工过程物料容重、质构特性和拉伸等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针形绿茶加工过程中,茶叶容重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峰值出现在揉捻叶(含水量56%~58%),做形后期、固形和干燥过程茶叶容重急剧下降。塑性也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揉捻工序达到最大值,其后在做形过程(含水量58%~23%)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在固形和干燥阶段显着下降。弹性的变化趋势与塑性相反,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在揉捻及做形过程(含水量58%~23%)处于最低水平。加工过程柔软性的变化幅度较小。茶叶的拉伸过程经历线性阶段、非线性阶段和塑性变形到断裂阶段。随着加工的进程,最大力呈先下降后升高(含水率56%~57%)的趋势,拉伸强度则呈增加趋势,弹性模量在揉捻前变化小(含水率56%~57%),但此后显着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加工过程茶叶的拉伸强度与含水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研究结果还表明,单芽和一芽一叶的主要物理特性在加工过程的变化不尽相同。除柔软性接近外,单芽原料的容重、弹性、最大力要高于一芽一叶,但塑性、拉伸强度、弹性模量要小于一芽一叶。除了塑性和柔软性接近外,单芽在各工序的容重和弹性均高于一芽一叶,但一芽一叶的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在全过程均高于单芽,最大力在揉捻后显着高于单芽。说明在机械设计原理和加工工艺的掌握方面需要注意原料的差异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理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永宁,王忠禹,王兵,张宝琦,张娜娜.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及其对导水特性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李琛,艾仄宜,余志,陈玉琼,倪德江.优质绿茶加工过程主要物理特性变化的研究[J].茶叶科学.2019
[3].熊健,林海宇,刘向君,梁利喜,黄宏.高温对富有机质页岩岩石物理特性的影响[J].石油实验地质.2019
[4].宋永,杨阔.温度对激光放大器物理特性影响的建模研究[J].激光杂志.2019
[5].杨平,刘健鹏,张婷.含盐冻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林业工程学报.2019
[6].李学鹏.基于多物理场全固态锂电池特性仿真研究[J].集成电路应用.2019
[7].卢国婧,廖小青,李璐,郭臻,高龙.基于扭曲A-π-D-π-A构型的蓝色荧光材料的π-共轭桥与光物理特性间的关系(英文)[J].发光学报.2019
[8].蔡兆鑫,蔡淼,李培仁,李军霞,孙鸿娉.大陆性积云不同发展阶段宏观和微观物理特性的飞机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2019
[9].唐小雨,高凡,闫正龙,彭亮.有无遮蔽条件下季节性积雪分层物理特性对比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19
[10].王子强,王杰.一种计及智能电网信息物理特性的分布式控制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