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温异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温,异常,环流,夏季,厄尔尼诺,两广,印度洋。
海温异常论文文献综述
陈春元[1](2019)在《华南冬末春初降水异常及其与海温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RA 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全国160站降水等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我国1979—2012年南方冬末春初降水变异及其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末春初降水主要变异中心位于华南。华南降水偏多时,低层菲律宾海上空存在异常反气旋,在华南上空异常辐合、热带西太平洋异常辐散、赤道中东太平洋异常辐合;高层环流配置则相反。太平洋海温异常信号通过地表热通量作为媒介作用上传到大气,大气环流异常形成的波列通过太平洋-东亚遥相关型的作用影响我国降水。(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罗婷,李丽平,王远清[2](2019)在《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海温异常与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特征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OAA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NCEP/NCAR风场、高度场和比湿再分析资料和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两次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海温异常分布特征、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以及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2015/2016的厄尔尼诺事件是自1950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一次事件,日界线附近的海温较1997/1998年的偏高。2)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华南西部、江南北部到长江流域、黄淮北部到华北南部以及我国东北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而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次年降水范围和强度相对较小,强雨带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黄淮地区和华北一带及河套北部。3)1997/1998年事件次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位置偏西,脊线偏南,向上垂直质量输送异常偏强、高低层水平风场配合以及水汽通量异常辐合偏强均有利于长江流域一带以及我国东北地区降水产生,而2015/2016年事件次年的副高相对偏弱,且脊线位置偏北、偏东,水平、垂直异常环流和水汽偏弱,因此降水范围和程度较1997/1998年的偏弱。从海温分布型和次年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造成的影响上看,2015/2016年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有别于传统东部型事件。(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梦珂,金大超[3](2019)在《2015年夏季东亚和南亚降水异常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呈现南北反位相的空间分布,河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同期印度中部地区降水负异常,上述叁个区域2015年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绝对值极大值均超过55%。东亚和南亚地区2015年夏季降水异常的形成机理主要是由于该年夏季处于El Niňo事件的发展位相,菲律宾群岛及邻近区域反气旋环流异常,江淮地区至日本列岛气旋式环流异常,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异常场和整层水汽异常输送场亦存在相一致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负位相的EAP(East Asian-Pacific)/PJ(Pacific-Japan)型遥相关,有利于河套地区降水偏少和长江流域降水偏多。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热带地区Walker环流负异常,热带西太平洋地区上空受异常下沉气流控制,热带印度洋区域对流层盛行东风异常,减弱了印度夏季风,并造成了印度中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少。另一方面,印度上空对流层低层受异常反气旋控制,该异常反气旋北侧的西风异常沿着青藏高原南麓向东运动,增强了与EAP/PJ型遥相关相联系的异常水汽输送,有利于维持和增强河套地区降水负异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正异常。(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柳伊,范磊[4](2019)在《西北太平洋低空环流与海温异常关系的季节性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资料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了西北太平洋低空环流特征及其与海面温度(SST)异常关系的季节性差异,得到如下结论:1)西北太平洋低空环流的空间尺度和位置在春季和夏季存在明显差异,从春季到夏季,异常环流范围缩小且中心位置向西北偏移; 2)西北太平洋低空环流与西北太平洋局地海温的相互作用存在季节差异,春季西北太平洋冷海温与上空反气旋异常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夏季则以大气影响海洋为主,异常的反气旋/气旋可以加热/冷却其下垫面的海温,大气超前3~4 d影响海洋; 3)夏季异常反气旋环流(WNPAC)的维持主要来自非局地海温异常(北印度洋暖海温与中太平洋冷海温异常)的强迫,这两个海区对WNPAC的影响也存在季节性差异,北印度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晚春至盛夏,而中太平洋则主要在晚夏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胡杨,金大超,米热阿衣·台来提[5](2019)在《1991和1994年南京夏季降水异常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15年降水观测资料、海表温度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京夏季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发现南京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且总体呈增多趋势。1991年南京夏季降水为极端正异常年份,距平为343.92 mm;1994年南京夏季降水为负异常年份,距平为-273.78 mm。南京夏季降水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西海岸)海温异常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1991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负异常,1994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无显着异常。1991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引起该地区上空低层辐散、高层辐合,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这样的环流异常引起中东太平洋上空存在异常上升运动,该异常上升运动则通过纬向垂直环流引起菲律宾附近产生下沉运动并抑制该地区对流活动,激发出负位相的EAP/PJ型遥相关波列,引起了包括南京在内的长江流域降水正异常;同时,水汽由菲律宾地区向南京地区输送并辐合,有利于南京地区1991年夏季降水偏多。1994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无显着异常,菲律宾附近对流活动活跃,激发出正异常的EAP/PJ型遥相关波列;同时,水汽由黑潮延伸区经日本列岛向西输送,南京地区为水汽辐散区域,使得1994年南京夏季降水负异常。(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昶昱,陈海山,孙善磊[6](2019)在《我国中部地区夏季干旱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环流、海温异常》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CRU逐月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方法,分析1948—2016年中国中部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对应的环流、海温异常,进而解释不同时期影响干旱发生的背景场有何不同。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夏季降水以年际变化为主,周期长度为3.8 a和6.9 a,年代际和多年代际变化的方差贡献不足20%。然而,各时间尺度降水变化对不同时期干旱事件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1960s、1970s,降水年际变化偏弱,相反地,多年代际变化正处于负位相的极小值期;1980s、1990s,多年代际变化位相转正;2000s初,年际变化明显增强。此外,通过分析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变化对应的环流、海温背景场,发现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及其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大西洋北部海温异常激发的纬向波列以及贝加尔湖地区的阻塞活动、1970s末PDO位相转变伴随的东亚夏季风突变是分别解释降水年际、年代际和多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而揭示影响中部地区夏季干旱发生的关键因子及其相对重要性。(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袁媛,丁婷,高辉,李维京[7](2018)在《我国南方盛夏气温主模态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HadISST海温数据以及中国160站气温数据等,通过EOF分解、线性相关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我国南方盛夏气温异常的主导模态及其所对应的关键环流系统和可能的海洋外强迫信号。结果表明:我国南方盛夏气温偏高有两种不同的分布模态,一是以江淮地区为中心的江淮型高温,二是以江南和华南为中心的江南型高温,导致这两种高温型发生的环流影响系统和海温外强迫因子均有显着差异。影响江淮型高温的关键环流系统是高低空正压结构的高度场正距平和偏弱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而影响这两个关键环流系统的海洋外强迫因子包括热带印度洋至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分布型及北大西洋中纬度的暖海温异常。2016年盛夏江淮型高温的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均表现出典型江淮型高温年的特征,更好的证明了统计分析的结论。而江南型高温的关键环流系统主要是加强西伸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其海洋外强迫因子包括前冬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暖海温异常和春季—盛夏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型暖海温异常,其中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影响更为持续和显着。(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徐海明,崔梦雪[8](2018)在《与冬季北太平洋大范围海温异常相联系的海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948—2014年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延伸重建海温资料,基于大气海洋间不同的主导关系对冬季北太平洋大范围海温异常进行分类,探究其相应的海气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大气影响海洋的个例多于海洋影响大气的个例,即在冬季北太平洋大气强迫海洋占主要地位,但也存在海洋对大气的反馈作用。2)对于大气影响海洋而言,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暖异常区上空主要伴随着东北—西南走向的相当正压高低压异常(东北高西南低),对应东南风异常以及显着的深厚暖异常,表现出相当正压暖/脊结构,冷异常情况与此相反。SST异常为净热通量异常与风速异常共同作用引起。3)对于海洋影响大气而言,在SST暖异常区上空西部为南北向高低压异常(北高南低),东部为低压异常,对应偏东风异常。在SST冷异常区上空为偶极型的南北向高低压异常(南高北低),对应偏西风异常;位势高度异常表现出相当正压结构且较大气影响海洋时相对偏弱,大气暖(冷)温度异常比较浅薄且主要局限于对流层低层。4)海洋温度结构异常主要表现为,在大气影响海洋时海温异常由表层下传,海洋影响大气时为上下一致的温度异常。(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金大超,管兆勇,霍利微,王旭栋[9](2018)在《春季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两广夏季降水异常的可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14年观测及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季南印度洋偶极子(Modified Southern Indian Ocean Dipole,MSIOD)对夏季广东-广西省(两广地区)降水异常年际变率的影响及物理机制。将[65°E-95°E,35°S-25°S]和[90°E-110°E,20°S-5°S]分别定义为MSIOD的西极子和东极子,并将西极子和东极子区域平均的海表温度差定义为MSIOD指数,春季MSIOD指数和夏季两广降水存在很好的正相关关系。春季MSIOD正异常时,MSIOD西极子的南风减弱、东极子的东南信风增强,通过风-蒸发-海温反馈机制使得MSIOD西极子蒸发减弱、东极子蒸发增强,引起夏季MSIOD西极子SST持续正异常、东极子SST持续负异常,即夏季MSIOD持续正异常。并造成了105°E附近越赤道的增强,使得向两广地区输送的水汽异常增多;同时引起海洋性大陆区域低层辐散、高层辐合异常,两广地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异常,造成了两广地区上升运动异常,水汽的增多和异常上升运动共同作用导致了两广地区夏季降水正异常;反之亦然。最后还利用春季MSIOD指数、澳大利亚东侧的海温、南非大陆东侧的海温及北大西洋涛动指数构建了两广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年际变率的统计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两广夏季降水年际变率。(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任宏昌,左金清,李维京[10](2018)在《2016年和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79-2016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CAM5.3模式,研究了2016年和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以及大尺度环流的可能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这两年前夏(6-7月)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降水均异常偏多,但1998年降水异常较2016年更为显着。在后夏(8月),2016年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长江-黄河流域降水异常偏少,而1998年降水异常分布与之相反。2016年和1998年夏季中国东部降水异常之间的差异,与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异常反气旋以及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变化的共同作用直接相关。敏感性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的显着差异是导致2016年和1996年夏季中国东部降水以及大尺度环流异常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可以通过改变欧亚中高纬度环流进而对中国夏季降水产生影响。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自热带至副极地呈类似"+-+"型分布,这种海温异常型能够在前夏欧亚中高纬度地区激发出双阻型的环流异常响应。2016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自热带至副极地呈相对弱的"-+-"型分布,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异常响应总体偏弱。另一方面,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还可以通过影响热带纬向环流进而对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异常反气旋起调制作用。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起增强作用,这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的强迫作用相协调。然而,2016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则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减弱,这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的强迫作用相反。因此,在这叁大洋的协同作用下,2016年和1998年前夏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均偏强,但前者的振幅弱于后者。在后夏,1998年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仍受异常反气旋控制,2016年则为异常气旋控制。(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海温异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NOAA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NCEP/NCAR风场、高度场和比湿再分析资料和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两次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海温异常分布特征、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以及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2015/2016的厄尔尼诺事件是自1950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一次事件,日界线附近的海温较1997/1998年的偏高。2)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华南西部、江南北部到长江流域、黄淮北部到华北南部以及我国东北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而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次年降水范围和强度相对较小,强雨带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黄淮地区和华北一带及河套北部。3)1997/1998年事件次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位置偏西,脊线偏南,向上垂直质量输送异常偏强、高低层水平风场配合以及水汽通量异常辐合偏强均有利于长江流域一带以及我国东北地区降水产生,而2015/2016年事件次年的副高相对偏弱,且脊线位置偏北、偏东,水平、垂直异常环流和水汽偏弱,因此降水范围和程度较1997/1998年的偏弱。从海温分布型和次年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造成的影响上看,2015/2016年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有别于传统东部型事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温异常论文参考文献
[1].陈春元.华南冬末春初降水异常及其与海温的关系[J].广东气象.2019
[2].罗婷,李丽平,王远清.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海温异常与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特征对比[J].大气科学学报.2019
[3].张梦珂,金大超.2015年夏季东亚和南亚降水异常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及机理[J].大气科学学报.2019
[4].柳伊,范磊.西北太平洋低空环流与海温异常关系的季节性差异[J].海洋气象学报.2019
[5].胡杨,金大超,米热阿衣·台来提.1991和1994年南京夏季降水异常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及成因[J].大气科学学报.2019
[6].赵昶昱,陈海山,孙善磊.我国中部地区夏季干旱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环流、海温异常[J].气象科学.2019
[7].袁媛,丁婷,高辉,李维京.我国南方盛夏气温主模态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的联系[J].大气科学.2018
[8].徐海明,崔梦雪.与冬季北太平洋大范围海温异常相联系的海气特征[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
[9].金大超,管兆勇,霍利微,王旭栋.春季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两广夏季降水异常的可能影响[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
[10].任宏昌,左金清,李维京.2016年和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