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断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震断层,圣安德烈,浊积岩,地震学家,迪亚,美国地质调查局,北部地区,地震形成,北美,加利福尼亚州
地震断层论文文献综述
赵熙熙[1](2019)在《北美两大地震断层或相连》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北美洲两个最可怕的地震带可能相互连接。一项有争议的研究认为,在过去的3000年里,至少有8次地震在今天的美国西海岸造成了连续两次的打击。一场地震袭击了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海岸的卡斯卡迪亚断层,进而引发了圣安德烈亚斯断层以南的第二场地震。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12-10)
郑增记,金双根,范丽红[2](2019)在《利用GRACE重力和重力梯度变化估计2012年苏门答腊地震断层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发生M_W=8.6地震,国际上采用不同数据获得了该地震的断层滑动模型,但断层走滑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卫星重力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观测覆盖震中区域,可以提供很好的断层参数估计约束.本文采用GRACE月重力场模型数据提取了此次地震同震重力和重力梯度变化,表明了北向分量的优越性.并与断层模型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Txx(北-北向重力梯度)分量对断层参数的敏感性,以及基于粒子群算法以及Okubo位错模型反演了该地震断层参数.结果表明GRACE观测到的同震重力梯度变化在空间形态分布上与断层模型模拟结果符合较好,但振幅差异较大.重力和重力梯度的北向分量可以很好地压制条带误差,其中gN(北向重力变化)和Txx的误差最小,其次是Txz(北-上向重力梯度),误差最大和对条带误差抑制效果最差的是Txy(北-东向重力梯度).Txx对断层的深度不敏感,对其余断层参数较敏感.基于GRACE反演得到的断层的走向角为113.63°,倾角为89.99°,滑移角为175.26°,平均滑移量为28.18m,相应的矩震为8.71级,且此次地震的走滑性质为右旋走滑.(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紫蕊,吴帮玉,刘乃豪,朱旭,李博[3](2019)在《卷积神经网络在地震断层自动识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断层识别在地震解释中是一项关键而又耗时的工作,现有的地震断层识别技术有很多,如相干体分析、边缘检测、人工蚂蚁算法等,但这些方法计算量较大且依赖于地质解释人员的经验。本文将断层识别问题转变为机器学习中的二分类问题,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地震断层自动识别方法。该方法主要分为两步,首先搭建CNN网络训练出一个模型,再用这个模型对叁维实际地震数据进行断层自动识别和预测。本文在叁维地震数据中选取少量数据进行人工标记(断层点和非断层点),并以选取的标记点为中心,沿着Xline、Inline、Time叁个方向分别提取一个二维地震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希望能在减少训练时间的同时,更大地利用叁维地震数据的空间特征信息训练模型。本文在进行网络训练之前对样本进行了数据增广,以避免因数据量小而出现的过拟合现象,增强网络的推广性。最后,将本文提出的算法用于叁维实际地震数据进行断层识别和预测,并与传统的相干体算法结果进行了对比。(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王乐洋,赵雄,高华[4](2019)在《大地测量地震断层同震滑动分布反演的两步解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同震滑动分布反演中系数矩阵出现病态的问题,提出两步解法,并在两步解法反演过程中引入拉普拉斯二阶平滑矩阵进行平滑约束。该方法不仅改善了系数矩阵的病态问题,同时也很好地抑制了相邻断层面间出现大的梯度变化。在两步解法反演过程中,用L曲线法确定正则化参数。系统模拟实验表明,对于最大滑动量,该方法的反演结果较一步最小二乘法的反演结果精度提高了3.34%~19%;对于均方根误差,该方法的反演结果较一步最小二乘法减小了3.3%~13.3%。芦山地震反演结果表明,利用两步解法进行滑动分布反演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郭瑾,闫小兵,李自红,陈慧,扈桂让[5](2019)在《汶川地震断层带中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分异——对断层愈合机制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汶川地震断层带北川擂鼓镇赵家沟剖面的露头及显微结构均发现多期次脉体纵横交错,角砾岩被胶结。通过对断层岩相关的碳酸盐矿物同位素分析得知,断层岩角砾和脉体中大量的白云石来源应是断层带内富Mg离子的流体,且碳氧同位素显着分异,角砾的δ~(18)O值和δ~(13)C值与灰岩围岩更接近,脉体和基质显示重同位素亏损。通过"同震热分解"和"水-岩相互作用"2种可能模型的研究分析,同震热分解模型δ~(13)C值明显高于实际,而水-岩相互作用则可形成这种分异结果。故震后深部流体上涌所导致的表层大气水再循环可能是导致震后断层快速愈合的重要原因,同震破裂和间震期愈合则形成完整的断层系统。(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闰[6](2019)在《地震断层同震滑动分布的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之间,是深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在地震灾害中构造地震的危害大破坏力强,对构造地震的断层错动参数和滑动分布的研究对评估地震和科学救灾有着重要的意义。地表形变是地球外表对地震断层运动最直接响应,利用大地测量数据正反演断层运动参数是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反演算法、精细化滑动分布反演、联合数据反演叁个方面不断深入自己的研究。首先比较PSO、GSA和CGSA-PSO算法对非线性多参数模型反演的正确率与效率进行比较,确定合适的反演算法。随后使用CGSA-PSO算法结合九宫格的思想反演芦山断层倾角,在精确的几何结构的基础上反演得到芦山地震断层滑动分布。最后为降低单一数据反演造成的不确定性,联合GPS和InSAR数据全参数反演美浓地震发震断层几何结构和断层滑动分布。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CGSA-PSO算法反演芦山断层滑动速率。利用GPS同震位移场为起算数据,CGSA-PSO算法能够有效并可靠反演断层滑动速率。在芦山地震实例中CGSA-PSO算法反演得到的滑动速率从矩震级、地表形变和地震性质叁个方面得到验证。反演得到断层U1为0.0198m、U2为0.6908m,释放能量8.396×10~(18)N·m(Mw6.58),与权威机构发表近似,滑动速率正演结果与地表GPS观测值吻合。(2)芦山地震同震断层的几何形态的构建。芦山地震断层形态上来可以将断层分为叁段南段、中段、北段。南段断层倾角较大,接近陡立。北段断层倾角随深度增大倾角变小,底部倾角35°,呈铲状结构。中段作为南段与北段的连接部分,随深度的增加倾角变小。整体上芦山断层呈现为上陡下缓,南陡北缓的形态。(3)芦山同震滑动分布的反演。芦山地震反演得到的滑动参数分布表明最大滑动量均在地表下13km附近,最大滑动量为0.82m 比Jiang和许才军的结果略大,震矩级与前人研究相同为Mw6.70。(4)美浓地震断层几何反演。结合CGSA-PSO算法和格网算法确定美浓地震断层最优几何参数,最优发震位置经纬度(120.465°,22.953°)、最优走向角为299.585°、最优倾角为26.546°和最优深度为11.450km。(5)美浓地震滑动分布的GPS与InSAR反演。美浓地震同震滑动分布模型表明破裂主要集中在地下10km到16km范围内,计算得到的地震矩为5.46×10~(18)N·m,矩震级为6.45Mw。东西向水平位移残差不超过5mm占总点数的84%,最大残差为11.50mm。本文叁个方面的工作为研究旨在从断层几何和断层运动出发较为完整的研究同震地震断层模型,对地震评估和科学救灾具有一定意义和为他人研究提供些许思路足以。(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鄢琦,张延涵,尹旺[7](2019)在《抗震烈度8级!我国首座跨地震断层特大桥建成通车》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交二航局参建的国内首座跨越地震活动断层特大桥——海南海文大桥(原名铺前大桥)3月18日上午建成通车,该桥也是海南省迄今投资规模最大的跨海桥梁工程。从此文昌到海口将由原来1小时30分钟缩短至20分钟,海口、文昌两地居民翘首期盼400多年的快速便捷通道终于梦想成真。(本文来源于《广东交通》期刊2019年02期)
李康,徐锡伟,魏雷鸣,王启欣,疏鹏[8](2019)在《1668年郯城地震断层的长发震间隔与低速率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郯庐断裂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发震断层,曾发生过公元前70年安丘7级地震和1668年郯城8?级大地震,其地震危险性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因郯城地震断层的古地震历史及滑动速率的定量研究不足,制约着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因此,本研究通过卫星影像及早期航片解译和郯城东北华桥一带的古地震探槽揭露,并利用AMS-14C测年方法,定量限定郯城地震断层中段的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年龄为距今约12.8+4.0/-3.7ka之前,指示该段断裂在最近一次地震旋回中的大震复发间隔长达一万年以上.同时,结合郯城地震断层约9 m的特征滑动量,估计其晚更新世末以来的右旋走滑速率约为0.7mm/a,显示为低滑动速率特征,符合区域大地测量观测结果所反映的华北地区整体为低应变速率环境的认识.根据新的研究结果推断,低的断裂滑动速率和长达万年尺度的大震复发间隔可能是郯庐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主要特征,这将为科学评价郯庐断裂的潜在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地质约束.(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乐洋,李海燕,陈汉清[9](2019)在《2013年芦山Ms 7.0级地震断层参数模型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区发生了Ms 7.0级地震。利用GPS叁维同震形变数据获取地表形变场,基于位错模型反演芦山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及滑动分布。首先采用多峰值颗粒群算法(multiple peak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MPSO)得到断层几何参数,其中断层走向206.47°,倾角44.11°,长度21.94 km,离地表最浅处为7.66 km,最深处为17.84 km。为了反演断层面的精细滑动分布,分析地震所在的龙门山断裂西南段破裂面具有的铲状型特征,将芦山地震破裂面确立为铲状模型,即将断层的倾角预设为上陡下缓,倾角变化范围为21°~50°。结果显示,断层破裂面在不同深度区域出现了两个滑动峰值,其中最大滑动量为0.68 m,深度位于13 km。地震释放的能量为1.47×10~(19) N·m,对应的矩震级为Mw 6.74,与地震学的研究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沙海军,吕悦军,黄帅[10](2018)在《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断层破裂尺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的余震序列数据,结合震源机制解确定的地震断层面,研究了地震断层的破裂尺度。基于余震序列在断层面上的投影,分析直接余震和间接余震以及不同起始震级条件下余震区的长度和震源深度分布,估算了地震断层破裂面的破裂长度和破裂深度,并探讨了地震断层破裂对地震烈度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九寨沟7.0级地震断层的破裂长度约33—35km,破裂深度约23—26km;地震断层破裂对Ⅷ度区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地震断层破裂长度接近Ⅷ度区的长度。(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地震断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发生M_W=8.6地震,国际上采用不同数据获得了该地震的断层滑动模型,但断层走滑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卫星重力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观测覆盖震中区域,可以提供很好的断层参数估计约束.本文采用GRACE月重力场模型数据提取了此次地震同震重力和重力梯度变化,表明了北向分量的优越性.并与断层模型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Txx(北-北向重力梯度)分量对断层参数的敏感性,以及基于粒子群算法以及Okubo位错模型反演了该地震断层参数.结果表明GRACE观测到的同震重力梯度变化在空间形态分布上与断层模型模拟结果符合较好,但振幅差异较大.重力和重力梯度的北向分量可以很好地压制条带误差,其中gN(北向重力变化)和Txx的误差最小,其次是Txz(北-上向重力梯度),误差最大和对条带误差抑制效果最差的是Txy(北-东向重力梯度).Txx对断层的深度不敏感,对其余断层参数较敏感.基于GRACE反演得到的断层的走向角为113.63°,倾角为89.99°,滑移角为175.26°,平均滑移量为28.18m,相应的矩震为8.71级,且此次地震的走滑性质为右旋走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断层论文参考文献
[1].赵熙熙.北美两大地震断层或相连[N].中国科学报.2019
[2].郑增记,金双根,范丽红.利用GRACE重力和重力梯度变化估计2012年苏门答腊地震断层参数[J].地球物理学报.2019
[3].王紫蕊,吴帮玉,刘乃豪,朱旭,李博.卷积神经网络在地震断层自动识别中的应用[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4].王乐洋,赵雄,高华.大地测量地震断层同震滑动分布反演的两步解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9
[5].郭瑾,闫小兵,李自红,陈慧,扈桂让.汶川地震断层带中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分异——对断层愈合机制的启示[J].地质通报.2019
[6].李闰.地震断层同震滑动分布的反演[D].西安科技大学.2019
[7].鄢琦,张延涵,尹旺.抗震烈度8级!我国首座跨地震断层特大桥建成通车[J].广东交通.2019
[8].李康,徐锡伟,魏雷鸣,王启欣,疏鹏.1668年郯城地震断层的长发震间隔与低速率证据[J].科学通报.2019
[9].王乐洋,李海燕,陈汉清.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断层参数模型反演[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9
[10].沙海军,吕悦军,黄帅.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断层破裂尺度初步研究[J].震灾防御技术.2018
标签:地震断层; 圣安德烈; 浊积岩; 地震学家; 迪亚; 美国地质调查局; 北部地区; 地震形成; 北美; 加利福尼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