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大学生创业心态培育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文科大学生创业心态培育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创业心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2-0031-03

社会心态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在当前社会急剧变迁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是“十二五”期间政府关注的民生焦点,更广泛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思想动向和行为取向。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人人麦克风时代”,社会心态凸显了其“零”速传播和容易泛化的特点的形势下,面对文科大学生创业“典型稀缺、成效甚微、资源浪费、走向偏颇”等一系列“非生态化”的“困境循环”,对文科大学生创业心态培育的要求愈加迫切。

一、国内外大学创业教育概况

国外以美国为代表的创业教育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理论界,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多侧重个体能力的养成;在实践上,美国有作为教育制度实施的成熟、完善的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创业培训体系,每年创业的大学生占总毕业生比例20%-30%,(中国该比例只有1.4%),也有麻省理工学院等创业型大学的成功典范。特别是从商业资助学校研究中心,到有经验的企业家为学生授课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支持体系,在扶持学生创业的各个层面运行良好。然而,其相关研究很少关注文科的"类"内在价值;特别是在文科大学生创业心态的培育研究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国情和发展实际的成果还很有限。

我国大学生创业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2002年教育部开始的9高校创业试点到现在还不到10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念逐步确立、伴随着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理工类以技术为支持手段的创业成功典型效应开始辐射,大学生创业教育方式呈现多样化,出现了一批积极的理论成果。

同时,2011年,伴随着“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纳入未来社会发展大政方针中的现实,国内近几年出现的创业实践成果通过各种渠道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和热议,如:浙江省“大学生自主创业PEAT模型”、“武汉大学创业与企业成长研究中心”等体例性尝试;河北省内的河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活动周”、燕山大学“海燕计划”、“雏燕计划”等系列性探索;“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科技园创业平台”、“零元注册公司政策”以及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体制与实践性扶助,创业育成体系正在形成。

二、文科大学生创业心态培育的现状及症结

综上可见,我国的现有文科大学生创业模式大多处于初探阶段,社会认知及认可程度尚且有限,甚至某些培养方式还存在争议,在实践中仍需不断修正、完善,且仍多侧重理工科大学生的技术层面的指导,社会支持相当匮乏。面对文科大学生创业心态上遇到的偏见、误区等一系列问题,针对文科学生的创业现状还没有系统的心态教育培养方案。

并且,国内主体研究更多地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的分析,但是对文科大学生创业从源头心态培育到促进帮扶过程的心态养成取向上,如何提供社会支持,尚无清晰的厘定;对于文科大学生创业心态,社会关注多局限于高校内部,似乎大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创业仅仅是高等学校的事。国外经验也表明,没有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大学生创业只能是教育者的一纸空谈。

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统观念难以剥离强调人与物关系价值的片面认识,忽视个体在心态等更内化的意义上确立人与人的价值关系,加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支持不足成为束缚文科大学毕业生创业心态的“瓶颈”。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和有效解决,不仅有助于加强对提高创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高等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使创业培育在酝酿、准备、实施、总结等过程中有健康的心态,而且有助于形成目标科学、行为积极、情感平衡、道德理性的宏观和微观的“场域”,使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本质上一致互动与有机整合,最终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三、影响当前文科大学生创业心态的因素分析

针对高校文科在校大学生创业心态的状况,我们有针对性的选取了河北省12所样本高校的文科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90份。样本中男生占47.4%,女生占52.6%;对本科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学生调查的比例分别为:31%、24%、20%、25%。

(一)文科专业特点的心态因素

1、认知

第一、个体创业知能畸形。

究竟什么是创业?在我们通常运用的“百度百科”中将其分为“生存性创业者、变现性创业、主动性创业”三种;大学生因找不到工作而进行的创业被列入第一种。从问卷调查结果看,31%的文科学生也认为“就业压力大”是要进行创业的“不得不”的原因。另外,33.7%文科大学生认为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个人管理经验、专业技术知识及个人能力,列第一位;社会关系和社会机遇分列此答案的第二三位,占被调查者的12.6%和12.1%;可见,从心态上,从社会大众到文科大学生自身,多不对社会支持与培育文科大学生创业这项工作寄予太大希望。然而,由于文科学生自身自然科学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相对缺乏,显然创业自信心不足,心理预期偏低,成为一种“倒逼”。

第二、社会认知中强烈的当下取向。

社会认知对文科大学生的作用认识存在心理偏差,许多企业过于关注暂时利益,忽视软实力建设,认为许多文科工作可容易被替代;或认为文科学生没有一技之长,“就靠嘴皮子吃饭”,对其不信任感在商业交往中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形中缩压了文科学生的创业空间。

2、情感

第一、文化因素中落后观念的情感负累。

传统思想中“学而优则仕”、“轻商贱利”的观念,在文科学生选择未来职业时影响较大。社会舆论的嘲笑和害怕失败的心理,以及传统文化中创新意识的不足使文科学生自身创业的心理“吃水线”很低,即使有胆大的“趟水者”稍遇“小风小浪”也马上“拔腿就撤”,而现实中成功案例的严重稀缺也反过来确实影响了人们对文科生创业的情感评价。

第二、情绪中思维善发散、行动易迟滞的弱势。

文科学生思维活跃、常能触类旁通,善于塑成举一反三,但实践动手能力确实较理工科学生有一定差距,一些文科生确实将理念仅仅滞留在海阔天空的“想法”或“说法”层面,而没有付诸行动的扎实举措,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也是文科学生创业艰难的“软肋”之一。

3、意念

第一、文科大学生未来发展空间拓展的心理意向的不确定性。文科创业的特点与理工科相比运行战线长、需调动的社会资源需求大,特别是隐性知识,如特定规范、态度等,没有独立载体,比较经验化、个体化、主观化,难以大范围复制和传播。所以,成功的例子在时间、空间上推广的可能性也极其狭小。

第二、文科大学生创业的心理意愿的临时性。尽管有36%的文科大学生选择愿意在毕业后两年内进行创业;但就未来个人职业的长远选择,87%的被调查的文科大学生仍选择在企事业单位或研究机构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即,即使获得了创业机会、以及适当的外部环境。创业,仍只是一个自我身份的过渡,而不是个终身的选择。

4、行动

第一、行动前对困难的心理预期不足。

调查显示,72.5%的文科大学生愿意选择有经验的人作为合作伙伴一同创业。多数文科创业者对于市场缺乏科学调研、有力考证和清醒判断,缺乏市场开拓和分析能力。对文科大学生创业的领域调查显示,50%的人选择了兴趣,而这种兴趣可能为一时兴起,未必适合自身特点和市场需要。因此,文科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市场判断过于经验化,过高或过低地预测市场效益,忽视潜在的风险,对于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辩证客观的分析和看待。

第二、行动中对创业的心理准备不足。

调查显示,53.7%的大学生对于国家有关的创业政策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理解。因此,仅少数创业者能够有效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发挥出最大效益。而还有一些即使有意向、有潜力的创业者却由于对相关优惠政策缺乏科学理解而失去创业优惠申请的机会,错失了创业发展的良机。

(二)高校内部教育管理的心态因素

第一,对文科学生创业教育重视程度存在心态误区:高校创业教育尚未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也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课程体系,甚至认为文科学生不需要特别的创业培训。

第二,对文科学生理性化与开放性培育不足。专业师资队伍缺乏:目前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主要由经管类和法律类专兼职教师承担,他们很难兼备亲身创业经历和创业教学的精通,加之教学设施缺乏,与企业、单位进行对口专业长期创业实践的机会受限,使学生学习创业知识技能的兴趣不浓厚、态度不坚定、对问题和困难的预见性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理性分析和辨证思考能力素养追求愿景不强。

第三、校园文化心态引导较弱:学校的历史承传、定位、改革方向以及校园氛围、课外活动组织、校友成功的反哺等对文科创业心态培育的作用极其有限,而且常以潜在的、弹性的、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不确定性,带来价值认同上的困难。

(三)创业教育社会环境心态因素

第一、传统的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趋向分化和多元,市场培育心态不充分:文科创业者获取创业机会的难易程度,成功几率和收益的大小,如总体大于传统文科就业的领域如公务员、研究人员、企管人员,就会形成崇尚、乐于、敢于创业的市场信号,形成文科学生寻找创业机会的诉求。

第二、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迷茫,文化氛围心态培育落后:积极的创业文化肯定创业的价值,宽容创业的失败,使创业者在其生存环境中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传统的教育培育模式下,显然文科学生不具有优势。

第三、心理压力趋向多元:就业方式的非传统化、利益格局、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他不确定因素带来心理压力,加之现有对“文科”大学生的创业政策空白,造成创业心理压力增大、动力减小。

四、生态视角的文科大学生创业心态培育方略

高校文科创业心态培育只有根治在社会生态系统中,才可能根深叶茂,展现出非凡的生命动力。只有使创业心态教育社会化,才能把“微环境”和“宏环境”对接起来,把校园和社会的鸿沟弥合起来,使其各种影响因素相互协调、对创业教育产生共生、协同的作用。把握文科教育规律的特殊性,增强和优化在我国教育环境下内外要素的融通和互补,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解决文科培养条件,如教学内容与社会知识更新、社会需要的脱节问题。加强文科大学生自然通识教育,强化文科学生科学素养及能力,提高就业竞争优势。

二是解决资源不足、铸造学生硬功夫的问题,通过切实的政策扶持、激励和保护,给予资金援助,为创业优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不是使文科生创业在平庸和无特点中被边缘化。

三是加大投入,尤其是在创业环境的素质培养、市场开拓等,塑造品牌上短期和长期效益结合。

四是转变观念,如男性幼师、丧葬服务等行业对文科生创业延伸了很大空间。高度重视舆论引导,通过媒体宣传典型创业事迹、挖掘创业资源,在社会心理预知度上延伸文科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使社会公众对心理秩序的管理不仅聚焦于“高危”、“高酬”、“涉众”、“涉娱”层面的风险评估和考量,更侧重于对“隐弱势”行业创业者、从业者和社会大众认知上心理品质开发的实际探讨。

五是文科大学生创业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高校的文科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和技能素质培训的完善、政府的政策性指导、公共部门的大力支持、科技管理部门的专业性协调、金融部门的政策性倾斜、技术帮扶等。

六是高校教育课程设置,通过开设企业家精神、创业伦理、法律、创业文化等课程,使学生深入了解创业者基本素质;通过开设创业管理、营销、财务金融、案例等课程传授知识,使学生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营销和融资技能深入了解;通过免费场地、资金、项目等基本条件,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大力推广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的对接,使文科大学生在校门里即有机会成为一个行业的“行内人”。

七是增强实践意识,利用校内外资源,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尝试参与新创企业的管理;开办学生自主经营的超市等实体企业,推进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实效运转,对企业进行创业咨询和跟踪服务;加大企业认可,尤其是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提供必要的训练基地和就业岗位;还可进行创业基金筹集、创业项目推介等,突出切身体验的创业教育。

总之,我国高校文科大学生创业培育的社会心态动向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以自尊自信、理性科学、务实进取、开放宽容的社会心态为基础,理性解构文科大学生创业培育的各层次社会心理需求及其引动的一系列效应,才能解决文科学生就业发展教育本身的可持续问题,适应我国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要求。

*课题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课题《文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模式与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编号:JRS-2011-1091);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与研究课题《文科大学生创业心态培育及其社会支持体系研究》(编号:11457291)。

作者简介:郭清秀(1979—),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科长,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河北省秦皇岛,06600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陈文静《湖南大学生校园创业大赛揭晓,三个"金点子"勇夺桂冠》[J],湖南教育,2010.5

[3]童铁江等《打造大学生创业服务生态链》[J],中国人才,2010.8

[4]高建平《高校德育工作辩证论》[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

[5]郑永延等《德育发展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6]卜树春《理工科大学文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解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7]杨学新等《我国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以河北省文科大学生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

[8]刘林青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9]吴小龙李德平《当代大学生创业现状与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标签:;  ;  ;  

文科大学生创业心态培育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