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隔震思想的深入和隔震技术的发展,隔震结构在抗震性能方面的表现越来越显著。在当前基础隔震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作为在其基础上延伸而来的层间隔震技术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在我国现行规范中,规定隔震结构的隔震层宜设置在基础顶面。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地形条件和建筑功能的限制,很难满足规范要求,给建筑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局限。因此要突破这种限制,就要考虑把隔震层设置到上部结构的某一层中,这就形成了新的隔震体系--层间隔震体系。层间隔震体系的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对隔震层的选择和布置上更加灵活。本文以一栋八层框架混凝土结构为例,分别对其采用基础隔震方案与层间隔震方案进行对比研究。运用SAP2000分析软件,分别建立了非隔震结构、基础隔震结构、二层柱顶隔震结构、四层柱顶隔震结构、六层柱顶隔震结构五个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和能量法分析,通过分析得出:隔震层位置设置不同,结构的隔震性能也不同,其中基础隔震结构和二层柱顶隔震结构的隔震性能优异,这也说明隔震层位置设置偏低,其隔震效果更好。最后对各隔震结构进行参数化分析。通过对隔震层水平刚度参数分析得出:隔震层位置设置较低时,结构的地震反应随着隔震层水平刚度的增加而增强,变化幅度较大;当隔震层位置设置较高时,结构地震反应受到隔震层水平刚度的影响很小,隔震层水平刚度不起主要控制作用;在隔震层水平刚度不变情况下,结构受到的地震反应随着楼层的增加而减弱。通过对隔震层阻尼比参数分析得出:结构受到的地震的反应随着隔震层阻尼比的增大而减弱;同一隔震结构,隔震层阻尼比不变条件下,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随楼层的增高而减弱。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黄涛
导师: 于新
关键词: 层间隔震结构,基础隔震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能量法分析,参数化分析
来源: 辽宁科技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地质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与工程
单位: 辽宁科技大学
分类号: TU435;TU352.12
DOI: 10.26923/d.cnki.gasgc.2019.000206
总页数: 97
文件大小: 4869K
下载量: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