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王崇[1]2017年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及免疫阻断失败母子病毒准种的检测》文中认为常规的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的主被动免疫阻断方案已经显着降低乙肝母婴传播率,但0.75-9.66%婴儿因免疫阻断失败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其中高达90%的HBV感染婴儿会慢性化,而慢性HBV感染则是肝硬化、肝衰竭和肝脏肿瘤的高风险因素。这项研究目的在于调查一项改良后的免疫阻断方案对乙肝母婴传播(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MTCT)的保护性,探索免疫阻断失败和疫苗低反应性的可能危险因素;因关于HBV传播的瓶颈和母婴之间HBV病毒准种的演变情况尚知之甚少,本研究将在深度测序技术的基础上,加入特异性标签,更准确的定位所有病毒序列,针对母婴阻断失败的母子进行病毒序列的比对,寻找母婴阻断失败的病毒学因素。研究方法:(1)这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自2012年7月开始,至2015年4月结束,863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孕妇及其871名婴儿(8对双胞胎)纳入该研究中。根据孕妇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状态不同给婴儿注射不同乙肝疫苗剂量(E抗原阳性孕妇所生婴儿注射乙肝疫苗20μg;阴性则注射10μg),并注射HBIG100IU,规定HBIG和首针乙肝疫苗在婴儿出生2小时之内即注射完毕,婴儿1、6个月龄时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各一次。婴儿HBV感染情况在满7个月之后检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免疫阻断失败和对疫苗低反应的相关因素。(2)对于免疫阻断失败的母子对,采用特殊标签深度测序的方法,针对每个病毒序列设计一个包含13核苷酸随机标签,每个病人标记上独一无二的序列标签,针对RT区1.25kb的序列进行扩增。利用深度测序的方法,成功获得了4对母婴阻断失败的母子的队列信息。深度测序分辨率为0.1%,利用r语言对shannon熵和sorensen指数进行分析,并利用muscle对多重序列进行校对。研究结果:(1)871名婴儿中,16名婴儿免疫阻断失败,婴儿hbv感染率为1.84%(16/871),e抗原阴性母亲所生的565名婴儿在7月龄检查时均阻断成功,阻断率达100%,e抗原阳性母亲所生的306名婴儿中,16名婴儿(5.2%)免疫阻断失败。进一步分析显示hbvdna≥108iu/ml(or=4.53,95%ci:1.19-17.34),延迟注射(or=4.1495%ci:1.00-17.18)和不足量注射(or=7.69,95%ci:1.71-34.59)和免疫阻断失败独立相关。96.5%免疫阻断成功婴儿体内有足量滴度的乙肝表面抗体(antibodytohbsag,anti-hbs)(anti-hbs≥100miu/ml)。对于足月婴儿,体重<3000g和疫苗低反应性相关(or=2.47,95%ci:1.02-5.99)。(2)该研究成功获取了4对乙肝免疫阻断失败的母子的病毒序列。8个患者均感染c亚型的hbv。为了检测宿主体内病毒准种的多样性,我们用shannon熵(sn)来表示,所有患者sn波动值在0.33-0.81,母子之间的sn值无显着差异(p=0.2,配对t检验)。用所有患者10个主要准种进行准种进化树的建立,应用phyml程序利用gtr模式采用最大相似法进行树状结构建立。病毒准种在每对母亲孩子内聚集,不同母子对之间是分离的。第2和4对母亲孩子病毒准种显示更高相似性,在进化树的混合枝可以体现。我们检测第1和3对患者中孩子样本最新的显性变异,是否存在某些有益突变。第3对患者的孩子有一个显性单一突变g145a,第1对患者孩子有一个双突变d144g-g145e发生。1和3母亲样本中g145a和d144g-g145e具有稍微高的百分比。然而,所有这些都是微小变异,发生频率小于1%,非常规方法能检测出。研究结论:此改良后的免疫阻断方案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是有效的。孕妇高病毒载量,疫苗不足量和首针延迟注射和免疫阻断失败相关,多数婴儿免疫预防后体内可产生足够水平的保护性抗体(anti-hbs)。乙肝表面抗原基因变异可能是导致免疫阻断失败的原因。hbv传播的弱瓶颈效应提示孕期控制病毒载量可能是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的重要手段。

陈敏, 朱坤仪, 宋华, 潘国平[2]2003年在《乙肝病毒携带孕妇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经过对孕妇进行被动免疫以阻断乙型肝炎病毒 (HBV)宫内感染有效率与母亲乙肝病毒携带状况的关系。方法 自孕 2 8w起对 84例不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况的孕妇 ,分A、B、C叁组 ,其中A组HBsAg(+) 2 5例 ,B组(HBsAg +、HEeAg +、HBcAb +) 30例 ,C组 (HBsAg +、HBeAb +) 2 9例 ,多次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分娩时抽脐静脉血查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 B组 30例新生儿脐静脉血中HBsAg(+) 7例 ,A、B两组各 1例 ,B组与A组、C组相比有显着差异 (P <0 .0 5 )。结论对HBsAg(+)或HBsAg(+)、HBeAb(+)孕妇进行被动免疫可有效预防母婴传播的发生 ,但对母亲为乙肝大叁阳患者 ,仅对孕妇进行被动免疫仍未能有效预防母婴传播的发生。

赵玉芹[3]2013年在《不同干预措施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网络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在中国,母婴传播是乙肝的一种重要传播方式,本研究通过网络meta分析系统评价不同干预措施对HBsAg阳性的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及12月龄时HBsAg阳性发生率的定量关系。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Google学术搜索、万方数据资源、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国内外电子数据库获取所需文献,检索时间为从建库截止到2014年1月。同时辅以文献追溯法及手工检索的方法查找所需的参考文献,对只有摘要和未发表的文章不予考虑。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初筛和纳入,并按照Jadad质量评价标准评估文献质量。将本研究采用R软件,Stata11.0软件以及WinBUGS1.4.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分析的步骤:第一步构建网状图,第二步进行传统的头对头meta分析,第叁步综合分析网络meta分析混合比较结果,第四步进行网络meta分析的异质性评价,第五步进行网络meta分析的后验等级概率排序,第六步评价网络meta分析的一致性。结果:在中外文数据库中共找到1147篇文献,按照排除和纳入标准共纳入54篇研究,包括7种干预措施,10518例患者。纳入的研究按母亲HBV携带状态不同分为两组,母亲HBsAg阳性和母亲HBsAg及HBeAg双阳性两个组,分析干预措施对新生儿24小时和12月龄HBV的阻断作用。所有组别的网络meta分析中均未发现不一致性存在。研究结果显示,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HBsAg阳性率(母亲HBsAg阳性):头对头的meta分析:干预措施C(孕妇注射HBIG+婴儿注射(HBIG+HBVac))和D(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婴儿注射HBVac)与A(婴儿注射HBVac)相比可降低婴儿HBsAg阳性发生的风险;干预措施C(孕妇注射HBIG+婴儿注射(HBIG+HBVac))、E(孕期服用替比夫定+婴儿注射(HBIG+HBVac))、F(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婴儿注射HBVac)、G(孕妇注射(HBIG+HBVac)+婴儿注射(HBIG+HBVac))与B(婴儿注射(HBIG+HBVac))相比,均可降低婴儿HBsAg阳性发生的风险,而干预措施A(婴儿注射HBVac)与B(婴儿注射(HBIG+HBVac))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D(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婴儿注射(HBIG+HBVac))与E(孕期服用替比夫定+婴儿注射(HBIG+HBVac))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的种类无差异性;C(孕妇注射HBIG+婴儿注射(HBIG+HBVac))与G(孕妇注射(HBIG+HBVac)+婴儿注射(HBIG+HBVac))没有统计学差异;D(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婴儿注射(HBIG+HBVac))与B(婴儿注射(HBIG+HBVac))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网络meta分析显示:C(孕妇注射HBIG+婴儿注射(HBIG+HBVac))、D(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婴儿注射(HBIG+HBVac))、E(孕期服用替比夫定+婴儿注射(HBIG+HBVac))、F(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婴儿注射HBVac)、 G(孕妇注射(HBIG+HBVac)+婴儿注射(HBIG+HBVac))五种干预措施均较A(婴儿注射HBVac)和B(婴儿注射(HBIG+HBVac))有统计学差异,但C、D、E、F、G五种干预措施之间未发现统计学差异。对七种干预措施进行后验概率排序显示,干预措施F(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婴儿注射HBVac)与其他干预措施相比是最好的干预方法。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母亲HBsAg、HBeAg双阳性)分析结果:传统meta分析显示:与母亲HBsAg阳性组不同的是,C(孕妇注射HBIG+婴儿注射(HBIG+HBVac))与B(婴儿注射(HBIG+HBVac))相比有统计学差异,D(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婴儿注射(HBIG+HBVac))与E(孕期服用替比夫定+婴儿注射(HBIG+HBVac))有统计学差异。网络meta分析:双阳性母亲和HBsAg阳性的母亲相比,网络meta分析的结果基本相似,对六种干预措施进行排序显示,最好的干预措施仍是F(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婴儿注射HBVac)。婴儿出生后12月龄时HBsAg阳性率(母亲HBsAg阳性)分析结果:传统meta分析显示:结果发现干预措施B vs A,C vs A,C vs B, vs B, E vs B,F vs A,F vsB比较的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E vs D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网络meta分析显示:干预措施C、D、E、F与A、B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C、D、E、F四种干预措施相互比较中显示只有C与E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孕期使用替比夫定的效果比使用HBIG更好。对六种干预措施进行排序显示,干预措施E(孕期服用替比夫定+婴儿注射(HBIG+HBVac))是最好的干预方法。婴儿出生后12月龄时HBsAg阳性率(母亲HBsAg、HBeAg双阳性)分析结果:传统meta分析、网络meta分析的结果以及对干预措施排序的结果均显示与HBsAg阳性母亲所分析的结果一致。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显示,孕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注射HBIG均可降低HBV母婴传播发生的风险。网络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使用抗病毒药物对阻断HBV传播具有较好的效果。

孟利平[4]2008年在《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对母婴的影响及主要干预措施经济学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乙肝病毒(HBV)感染对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研究阻断HBV母婴传播主要干预措施的成本效果、效用与效益,从而为促进母婴保健,选取最佳干预措施预防HBV母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妊娠合并HBV感染对母婴健康的影响:采用回顾性方法在武汉市江岸区2004.1.1~2006.12.31间进行系统产前检查的孕妇中,选取有孕期感染或既往感染过HBV处于恢复期的孕妇共564人,按HBsAg是否阳性分为感染组和恢复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正常孕产妇(包括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及两对半全阴)603例作为对照组,对叁组孕妇孕期、产时情况,新生儿出生及喂养情况进行分析比较。2、HBV母婴传播阻断主要措施的经济学评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根据自愿的原则,通过面对面或电话访问的形式,对武汉市江岸区在2004.1.1~2006.12.31分娩的孕期携带HBV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实施人数最多的一项干预措施,采用成本-效果、成本-效用、成本-效益方法对该干预措施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 1、妊娠合并HBV感染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1)孕期及产时并发症发生情况:妊高征发生率(感染组8.45%,恢复组7.66%,正常组3.48%),胎儿窘迫发生率(感染组11.83%,恢复组8.13%,正常组6.63%),胎膜早破发生率(感染组13.24%,恢复组11.96%,正常组8.13%),不同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新生儿异常情况:低体重儿发生率(感染组4.23%,恢复组2.39%,正常组1.33%),早产儿发生率(感染组5.92%,恢复组5.74%,正常组2.6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感染组9.01%,恢复组5.74%,正常组4.81%),不同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喂养情况:感染组新生儿人工喂养率为41.69%,明显高于恢复组(8.61%)和正常组(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HBV母婴传播阻断主要措施的经济学评价:124名(78.48%)调查对象采取了孕晚期(28、32、36W)和新生儿出生时注射HBIG及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的母婴联合免疫。投入成本102456.00元将会减少1例肝硬化发生,4例慢性乙型肝炎,14例HBsAg阳性携带者。估计挽回乙肝、肝硬化的疾病总负担为65.91个失能调整寿命年(DALY),挽回1个DALY的成本为1554.48元。本研究预期获得的总效益为847298.62元,获得净效益744842.62元,效益成本比8.27:1。结论:妊娠合并HBsAg阳性可使孕期妊高征、胎膜早破、胎儿窘迫、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增加,对母婴均有较大影响。采用母婴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产生较大的收益和效用。

周英惠, 余卉[5]2010年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50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A组50例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IU,B组40例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结果:A组较B组新生儿出生时脐静脉血HBsAg阳性率显着降低(P<0.05)。结论:对HBsAg携带者孕晚期多次应用HBIG,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何卫华, 郭芳, 金晓舟, 刘晓辉, 刘秀玲[6]2012年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方法。方法按自愿原则将随州市曾都区HBsAg阳性孕妇319例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156例孕妇,于妊娠第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200IU及10μg基因乙肝疫苗,新生儿出生12h内、1月、6月龄各注射HBIG 100IU及5μg乙肝疫苗。对照组HBsAg阳性孕妇163例,不用药,仅新生儿出生后12h内、1月、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每次5μg。所有新生儿均随访至3岁。乙肝标志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HBV-DNA病毒载量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方法。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6.41%)低于对照组(16.57%),新生儿HBsAb阳性率(22.44%)高于对照组(4.91%),1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1.28%)低于对照组(13.50%),HBsAb阳性率(95.87%)高于对照组(88.3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为1.90%,低于对照组(1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0,P<0.001);但实验组、对照组幼儿HBsA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有效地阻断乙肝母婴宫内及生长过程中的感染,提高婴儿乙肝表面抗体应答率,有效地保护儿童健康。

罗晓英, 皮红, 黄进, 于立, 赵玲玲[7]2006年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宫内感染36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孕期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9月~2005年11月血检HBV阳性36例孕期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孕妇作为A组,2004年9月~2005年11月血检HBV阳性23例孕期未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孕妇作为B组。A组自孕28周起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每4周1次,共3次;B组仅定期产检;分娩时抽脐静脉血查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A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g(+)率13.9%,明显低于对照组(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5),A组中大叁阳脐血HBsAg(+)检出率明显高于乙肝携带者和小叁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B组叁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孕妇于孕晚期多次注射HBIG进行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HBeAg(+)阻断困难。

陈晓芳[8]2009年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的188例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94例,治疗组怀孕28周起开始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每隔1个月注射1次,共3次。对照组产前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观察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及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5例,感染率为5.3%;对照组94例,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45例,感染率为47.8%;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70例(74.46%);对照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2例(2.12%)。结论: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蛋白被动免疫方式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具有重大作用,同时加强产时、产后新生儿主被动免疫,减少了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了乙肝传播。

郭燕[9]2009年在《武汉市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及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影响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干预措施选择的因素及主要干预措施的实质效果;对不同阻断措施的干预效果进行经济学评价,为选取最佳干预措施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抽取武汉市2004年后住院分娩的、接受过系统产前检查的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婴儿进行回顾性现场调查研究和跟踪随访;调查方式为入户面对面问卷调查和一对一电话访谈。所有资料使用Spss10.0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非参数假设检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阻断措施及效果:本研究中孕产妇HBsAg阳性率为8.67%。323例调查对象中232人(71.83%)孕期注射了HBIG,其中90.00%以上首次注射HBIG时间在孕晚期,80.00%以上注射了3次;注射HBIG的婴儿有293人(90.71%),其中276人(94.20%)注射1次。258人(79.88%)分娩方式为剖宫产,其中29.84%因乙肝因素剖宫产;153名(47.37%)婴儿人工喂养,其中81.70%因乙肝因素人工喂养。HBsAg阳性孕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剖宫产率和人工喂养率均高于正常组孕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3对调查的母子中,仅孕产妇在孕期注射过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3对(7.12%);仅婴儿在出生后注射过HBIG(主被动免疫),84对(26.00%);孕产妇及其婴儿均注射过HBIG(母婴联合免疫),209对(64.71%);孕产妇及其婴儿均没有注射过HBIG,7对(2.17%)。阻断后宫内感染22人(6.81%),全程接种疫苗后,10人转阴,其中3人有抗体,7人全阴。婴儿慢性感染者15人(4.64%),其中10人为宫内感染,3人后期感染。婴儿6个月后乙肝标志物检测,154人有抗体(47.68%)。2、HBeAg与乙肝母婴传播:HBsAg阳性合并乙肝e抗原(HBeAg)阳性孕产妇63人(19.51%)。双阳组剖宫产率(90.48%)高于单阳组(7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09,P=0.00193);因乙肝因素剖宫产的比例双阳组(63.16%)也明显高于单阳组(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788,P<0.0001)。单阳组母乳喂养比例较高(61.54%),双阳组则多为人工喂养(84.13%),两组喂养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181,P<0.0001)。人工喂养原因中因乙肝因素者,双阳组(98.11%)明显高于单阳组(7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Exact Test,P<0.0001)。双阳组宫内感染率和慢性感染率为25.40%和14.29%,明显高于单阳组的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934,16.4303,P<0.001)。3、影响阻断措施和效果的因素:单因素分析中与阻断方式、次数等有关的因素有孕产妇年龄、围产期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丈夫职业和文化程度、初次产前检查时间和地点、分娩时间和地点等;与阻断效果有关的有孕产妇HBV感染状态、孕期是否注射HBIG、分娩年龄、初次产前检查时间、婴儿注射HBIG次数、母乳喂养时间和分娩年份。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产妇分娩时年龄越大(OR=2.205)、孕产妇文化程度越高(OR=3.275)、家庭人均月收入越多(OR=1.693)、分娩时住院时间越短(OR=0.543)、分娩年份越早(OR=0.380)以及丈夫职业是员工类(公司职员/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农民工)(OR=2.205),孕产妇越趋向于选择孕期注射HBIG;婴儿注射HBIG次数越多(OR=3.873)、母乳喂养时间越长(OR=9.815),婴儿6个月后越容易产生抗-HBs。4、经济学分析:减少宫内感染母婴联合阻断成本-效果比低于仅孕期阻断,减少婴儿慢性感染联合阻断成本-效果比低于仅婴儿阻断,增加抗体保护率的成本效果联合阻断优于仅孕期阻断,更优于仅婴儿阻断。叁种措施挽回的DALY及成本-效用比联合阻断措施最优,敏感性分析和增量成本-效果(效用)分析后结论未变。研究结论1、近年来武汉市孕产妇乙肝病毒携带率呈现整体上升趋势。2、HBeAg阳性是影响乙肝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而孕产妇对其重视程度明显不足。3、HBsAg阳性孕产妇,尤其是合并HBeAg阳性者,更趋向于剖宫产和人工喂养,而本研究中亦未见剖宫产和人工喂养与否对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后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剖宫产和人工喂养并非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必要条件。4、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选择及效果不仅受个人、家庭因素影响,也与医疗环境息息相关。5、从经济学角度综合比较,母亲孕期注射HBIG并婴儿出生后联合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的母婴联合阻断措施不仅在相同总成本下能够降低较多宫内感染率和婴儿慢性感染率,挽回较多DALY,还能更有效提高婴儿抗体保护率,优于其他措施,是武汉市近几年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中最优措施,值得推荐。

金恒善, 付立晶, 吴秋婵, 林青[10]2006年在《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180例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传播的疗效。方法将180例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的孕妇分成2大组4小组,预防组:A(A150例、A260例),对照组B(B130例、B240例),A1组为HBsAg+HBeAg或(含HBcAb)阳性,A2组为其他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组;B1、B2同A1、A2。A组110例,自孕28周起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每4周1次,共3次,对照组70例,不用药物定期产检,分娩时抽脐静脉血查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预防组感染率为4.5%,对照组感染率为40.0%,相比有显着性(P<0.001)。A1(4.5%),B1(86.7%),有显着差异P<0.001,A2(1.7%),B2(5.0%),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HBsAg+HBeAg或(含HBcAb)阳性孕妇晚期,注射HBIG进行被动免疫可以有效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

参考文献:

[1].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及免疫阻断失败母子病毒准种的检测[D]. 王崇. 吉林大学. 2017

[2]. 乙肝病毒携带孕妇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研究[J]. 陈敏, 朱坤仪, 宋华, 潘国平.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3

[3]. 不同干预措施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网络meta分析[D]. 赵玉芹. 南昌大学. 2013

[4]. 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对母婴的影响及主要干预措施经济学评价[D]. 孟利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5].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50例临床分析[J]. 周英惠, 余卉.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6].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J]. 何卫华, 郭芳, 金晓舟, 刘晓辉, 刘秀玲.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2

[7].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宫内感染36例临床分析[J]. 罗晓英, 皮红, 黄进, 于立, 赵玲玲. 重庆医学. 2006

[8].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疗效观察[J]. 陈晓芳. 中国医药导报. 2009

[9]. 武汉市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及效果评价研究[D]. 郭燕.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10]. 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180例临床观察[J]. 金恒善, 付立晶, 吴秋婵, 林青.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