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货币政策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覃盈盈,王俞雯,骆伦良,罗永宣[1](2022)在《支持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效果及优化研究——基于广西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货币政策逐步从粗放型式的调节方式转变为"精准滴灌"式的结构化调节方式。再贷款、再贴现及创新型政策工具作为人民银行主要的支持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扶贫、支农和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等重要领域发挥了重要撬动作用。本文分析了2020年以来广西再贷款和再贴现工具的运用成效和存在问题,运用全面FGLS模型方法对广西2016—2020年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检验了支持性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实证结果表明:再贷款、再贴现等支持性货币政策工具显着正向促进金融机构对涉农小微企业贷款的投放和农业产业的增长,但再贷款对撬动农业产业增长的作用低于再贴现的作用。本文从优化支持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框架和实施策略两个层面提出支持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化路径,以期提高支持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
蓝天[2](2022)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小微企业融资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时变分析视角》文中认为本文基于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小微企业融资及宏观经济波动理论传导机制的分析,运用TVP-VAR模型实证检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小微企业融资状况及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时变特征,并比较数量型和价格型两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异质性调控效果。研究发现:以定向降准为代表的数量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状况及经济增长起到短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中长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有限,且会带来一定通货膨胀压力;以中期借贷便利为代表的价格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小微企业融资状况的改善效应并不稳定,对经济增长的提升存在时滞性,但能够保持通货膨胀的相对稳定。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建议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计及实施,营造良好的政策实施环境,进一步加强预期管理,推动市场主体认知与结构性货币政策目标相一致。
尹韦琪[3](2022)在《货币政策对产业发展的非对称性效应分析》文中指出产业发展状况关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本文对货币政策的产业发展效应传导机制进行理论描述,并基于T-VAR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产业发展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刻画货币政策冲击下三大产业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响应特征。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的货币政策与产业发展之间并非简单线性关系,二者之间存在一定门限效应;第二,不同区制下,货币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动态冲击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低区制下三大产业发展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强度明显大于高区制下三大产业发展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强度;第三,相同区制内,同一货币政策工具对不同产业的冲击影响存在"非对称性"现象。因此,应结合"区制"差异采用不同的政策工具调控三大产业发展。
余晶晶,何德旭,宋贺[4](2021)在《负利率货币政策:机制、效果及启示》文中认为本文分析如何准确认识和理解负利率货币政策,探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中国未来货币政策的选择。从理论机制看,负利率货币政策存在受限的操作空间;从实施效果看,负利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效果并不明确;从现实条件看,负利率货币政策更多是一种相机抉择的政策。中国目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仍然具备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条件,但应增强对负利率货币政策的客观认识。
姜旭[5](2021)在《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结构性货币政策是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领域的最新实践,也是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和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加剧了经济与金融领域的诸多结构性问题。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而这对宏观经济调控、尤其是货币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想要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从而实现诸多宏观调控目标,尚面临着政策传导机制梗阻、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不足、利率政策实施空间有限、金融体系发展有待完善、信贷错配与“脱实向虚”现象普遍、资产价格与全社会杠杆率高企、结构性通胀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存等一系列困难。这些困难既包括货币政策体系的自身问题,也包括复杂经济环境所带来的现实困难,同时又涉及经济转轨与深化改革所面临的新挑战。三者彼此关联、相互促进,但究其根本,上述问题均是在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等维度上所显现出的各类结构性矛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陆续设计和实施了一系列以定向降准、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定向借贷便利(TMLF)、定向再贷款等为代表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其广泛运用与日益凸显的结构性矛盾息息相关。各种政策工具均意在缓解上述结构性问题中的一项或多项,有着较为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旨在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金融环境,并对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形成有力支撑。“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创新结构性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因此,对于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分析,不仅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对于这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尚处于探索过程中的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相关文献中的概念界定却较为模糊,也鲜有研究从理论角度进行系统性阐释。而货币政策应当在多大程度上承担结构性调控功能,理论界对这一核心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实际上,中国近年来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实践,既不同于过去传统的总量货币政策,也有别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再加上由于中国的货币政策历来重视经济结构调整,结构性货币政策这一称呼的概念和内涵,随着背景和时期的变迁,已发生了较大变化。有鉴于此,本文按照“现实背景与面临问题→理论内涵与研究评述→政策现状与特征描述→作用机制与模型构建→政策效应与实证检验→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的研究脉络,并紧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展开分析。各部分所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所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在简要回顾结构性货币政策发展历程与中国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介绍,之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进行阐述,并概括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潜在创新。第二,围绕总量货币政策的结构效应与货币政策的结构性调控两组概念进行辨析与区分,然后通过比较和归纳狭义结构性货币政策与广义结构性货币政策、西方非常规货币政策与中国创新型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阐释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内涵。研究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不仅是弥补总量货币政策局限性的重要举措,也是经济结构调整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不仅顺应了国际上对于货币政策创新发展的探索趋势,也是现代货币政策与金融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结构性货币政策应始终坚持以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在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促进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引导完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未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应以结构服务总量、纵向带动横向、促进金融改革、坚持市场导向、完善政策体系为发展原则。第三,通过建立一个多部门异质性NK-DSGE模型,对定向借贷便利、定向再贷款、定向降准等三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规则进行建模,并利用数值模拟与脉冲响应考察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情况下的结构性货币政策规则与总量货币政策规则的协调配合问题,结果表明:(1)三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均能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产生积极影响,但对于产出结构、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产出的刺激作用,则相对较小。(2)三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型调控规则效果具有相似性,而价格型调控规则的效果则存在一定差异。(3)定向再贷款和定向降准主要以数量型调控为主,而定向借贷便利则兼具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的特点,同时在政策损失、扭曲程度以及流动性风险方面存在比较优势。(4)三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与总量货币政策间存在一定政策干扰,在政策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与总量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第四,使用SV-TVP-FAVAR模型,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从而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分析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阶段性特征和政策效应,研究认为:(1)中国近年来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受自身发展和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结构性变迁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并主要沿着“拓宽基础货币投放渠道、补充流动性不足——完善央行流动性调控机制、畅通政策传导渠道——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行发展,在政策目标、政策特点、政策效果等方面,均与传统的总量货币政策有着较大不同。(2)结构性货币政策冲击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长期,这与传统货币政策以短期调控为主的特点也存在明显区别。(3)在传导渠道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更多地是通过利率及信贷渠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产生影响,相比总量货币政策更具市场化特点,且具有价格型调控的特征,其通过增强利率引导、优化信贷结构,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金融环境。(4)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效应出现下滑,货币政策整体有效性下降、结构性改革的难度上升,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开始趋于稳定,这表明央行对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日渐成熟。第五,基于2014年—2019年109家商业银行的年度面板数据,通过一致估计固定效应面板随机边界分析方法,对商业银行成本效率进行测算,并使用Z值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度量。在此基础上,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以MLF为代表的借贷便利工具对商业银行效率与风险的作用。主要结论为:(1)借贷便利工具的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标均能显着提升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这表明借贷便利工具不仅能够通过提供额外流动性使商业银行受益,其作为价格基准和政策信号的作用也同样显着,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相关政策能够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降低资金使用成本。(2)借贷便利工具的政策效果会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特点而表现出异质性,城市商业银行与借贷便利工具的功能定位和交易要求最为匹配,因此其成本效率受借贷便利工具影响的显着性最高。(3)借贷便利工具虽然能够改善商业银行流动性成本和流动性易得性,但并不能藉此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增加信贷投放,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无法通过借贷便利工具解决。这说明现阶段MLF的效果更多地体现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基础货币投放、价格基准等方面,但在定向性、直达性等结构性调整作用上尚有所欠缺。(4)借贷便利工具可以通过流动性补充功能和促进监管功能两个渠道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且对于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响渠道和政策效果也表现出异质性特点。第六,使用混频VAR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中小微企业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并通过混频Granger因果检验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主要结论为:(1)定向信贷支持能够明显改善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民间融资成本,具有较强的普惠效应。从影响渠道来看,定向信贷支持具有与财政政策类似的效果,主要通过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基本面的复苏与改善,进而间接导致民间借贷利率下降,而并非是通过增加信贷供给来降低民间借贷利率。(2)借贷便利类工具能够促进信贷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倾斜,进而改善其经营状况,但现阶段其对于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民间融资成本的支撑作用较为有限,单纯依靠借贷便利类工具无法满足广大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3)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水平的关联度较高,且对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无论是借贷便利类工具还是定向信贷支持,其影响程度都远低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这体现了货币政策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的局限性。与此同时,由于脱实向虚问题的存在,总量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控不仅没有改善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推高了民间借贷成本,这说明货币增发推高金融资产价格并对中小微企业形成了挤出。结构性货币政策是总量货币政策的必要补充,也是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多种理论与实证方法,对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并考察其政策效果,在总结和归纳结构性货币政策特点的基础上,验证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也指出了现阶段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局限和不足。本文认为,虽然现阶段结构性货币政策还存在种种不足,但在总量稳定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性货币政策进行结构调控和优化,对引导金融服务实体、增强金融普惠效应、促进政策框架转型、完善市场化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为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金融环境,对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李梦嘉[6](2021)在《金融周期波动下宏观经济运行特征与调控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周期波动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扮演的作用愈发受到重视。在此之前,尽管意识到金融发展之于经济繁荣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在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防范潜在金融风险,但金融活动面纱论仍是主流观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金融体系不但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且对实体经济有重要影响,不可将金融活动简单视为实际经济活动的面纱。在此背景下相关研究方兴未艾且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研究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一些关键问题尚未取得共识,完整与成熟的理论体系有待建立。具体而言,以往关于金融周期波动下宏观经济运行特征与宏观调控效果的分析,往往重点关注金融周期波动对产出与通胀的影响,事实上金融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是广泛的,将研究内容限于以产出与通胀为代表的狭义宏观经济层面,无助于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其次,以往研究中无论是对金融周期的刻画还是对其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多从总量视角展开。尽管近期不少文献考虑到了金融周期波动下宏观经济运行特征的时变性,但考虑到金融周期波动下宏观经济运行结构性特征的文献仍然较少,宏观经济中不同部门与不同产业在金融周期波动中的异质性表现往往被忽视。最后,以往文献关于金融周期波动下宏观调控效果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细致与深化。视角也有待丰富,特别地,少有文献分析基于跨周期设计与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效果。因此为补充与拓展现有研究,助力构建完整金融周期理论框架,本文在第一章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第二章开始主要尝试进行三方面的工作。(1)金融周期刻画及其典型特征分析。对金融周期进行刻画并分析其典型特征是整个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以往文献中尽管相关内容展开地较为充分,然而无论是采用单一指标法还是综合指数法刻画金融周期,都存在信息遗漏的问题,金融周期波动的结构性特征难以被准确观察。因此第二章通过时域与频域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包括信贷、房地产、债券、股票和外汇在内的多类金融周期数量与价格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其反映的金融周期量价结构关系,与不同跨度金融周期嵌套结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从结构视角对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周期指标在量价结构上没有呈现出类似经济周期中的价格指标滞后数量指标的量价结构特征,反而在部分金融市场上表现出数量指标相对滞后的特征,而基于金融周期跨度结构上的分析表明,金融周期主要表现为25年左右的长周期,没有明显的嵌套结构。(2)金融周期波动下宏观经济运行的时变特征与结构特征分析。第三章与第四章分别研究金融周期波动下宏观经济运行的时变特征与结构特征。第三章首先构建TV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金融周期波动对产出与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衡量的价格水平的时变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影响具有时滞特征,同时资产价格上升能有效拉动价格水平尤其是上游价格水平上升,不同金融周期阶段与不同金融变量外生冲击下,上下游价格响应路径存在差异。然后在采用信贷与房地产价格指标构建金融状况指数FCI的基础上,引入金融中性产出缺口概念,对财政余额进行金融周期调整,以分析金融周期对我国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金融周期呈现明显的非对称特征,在金融萧条阶段,金融周期调整后的财政余额大于传统的经济周期调整后的财政余额,基于金融中性产出缺口及其对应的潜在产出调整的财政余额,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金融周期波动对准确判断财政可持续性的干扰。最后考虑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周期波动的宏观效应,在采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刻画以VIX为代理指标的全球金融周期的基础上,构建包含调节效应的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全球金融周期处于不同区制时,跨境资本流动水平不同,宏观经济运行中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有效协调机制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全球金融周期处于高波动率区制市场风险厌恶水平较高时,资本流动水平较低,浮动汇率政策能够有效调节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反之,在全球金融周期处于低波动率区制时,跨境资本流动水平较高,浮动汇率政策调节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的作用效果减弱。第四章,第一节首先从结构视角出发对不同部门杠杆率水平受到金融周期影响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金融周期波动对不同部门杠杆率的异质性影响表现为: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相对居民部门与政府部门,对金融周期波动具有更强的敏感性;中央政府部门杠杆率相对于地方政府部门杠杆率对金融周期波动更不敏感。第二节研究金融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中不同产业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周期波动冲击下,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产出响应路径较为相似,异质性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在以资产价格为代理变量的金融周期波动冲击下,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存在响应幅度的差异,在以信贷量为代理变量的金融周期波动冲击下,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响应方向相反,表明第三产业和金融周期波动的联系明显区别于第一与第二产业。(3)金融周期波动下宏观经济调控效果分析。这部分的研究分别针对传统宏观经济政策与跨周期设计与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展开研究,对应第五章与第六章的内容。本文中的传统宏观经济政策特指不考虑跨周期设计与调节的宏观调控政策。由于针对金融周期波动下传统宏观经济调控效果已有一定数量的相关研究,因此第五章主要是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细化与深化的分析。第五章第一节,首先基于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渠道探讨了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对金融周期波动影响的时变机制,滚动回归的结果显示:无论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还是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其对信贷波动反应的敏感性主要地影响着金融周期的波动,但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下,基于信贷视角观察金融周期波动时,货币政策信贷敏感性与货币政策资产价格敏感性对金融周期影响差异较小;较之于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货币政策对信贷波动反应的敏感性在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下,对金融周期波动的影响更显着,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随时间扩大的趋势。以上分析区别于以往研究,强调了货币政策通过政策反应函数渠道而非以往研究中较多关注的狭义风险承担渠道影响金融周期波动的事实。第二节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文献综述过程中发现的,现有研究关于双支柱政策调控对产出的影响分析较少的问题。在构建金融周期状况指数FCI的基础上对金融周期状态进行了识别,并采用MS-VAR模型分析了金融周期处于不同状态时双支柱政策调控对产出的影响。区别于第三章中构建的FCI,这里采用VAR模型确定指标权重,对比发现当构建FCI的指标选择一致,权重确定方法不同对结果影响不大。研究显示:金融周期处于不同状态时双支柱政策调控对产出的影响存在差异。以数量型货币政策与以流动性比例监管以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工具的宏观审慎政策配合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金融高涨期促进产出增长效果更明显,但与以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工具的宏观审慎政策配合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金融紧缩期促进产出增长效果更明显。最后第三节,同样针对文献梳理发现的现有研究的不足,建立包含双支柱政策组合三区制变化的MS-DSGE模型考虑理性预期条件下双支柱政策组合变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不同冲击下双支柱政策组合变动对信贷周期影响存在差异,其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构建的双支柱政策组合,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效应在此过程中表现明显。第六章从跨周期设计与调节的思路出发,讨论在双支柱调控中引入跨周期设计与调节后的调控效果。关于跨周期政策设计与调节,相关文献较少,目前更是鲜有基于跨周期设计与调节的实证分析。第六章基于对跨周期设计与调节思路的分析,将前瞻性作为跨周期设计的关键,同时系统性比较了不同类型前瞻型双支柱调控稳定金融周期波动的效果,并在采用福利损失分析方法确定最优政策规则过程中,强调对政策空间因素的考虑,将政策空间损失因素纳入福利损失函数。具体地,首先尝试建立宏观结构方程模型,将政策规则设计中的监管目标设定为前瞻性变量,然后在福利分析中考虑政策空间变量以确定最优政策规则中的调节系数。通过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对调控效果的比较分析发现:具有跨周期设计特征的包含前瞻性资产价格目标货币政策的双支柱调控,相比传统逆周期双支柱调控政策能更好地熨平金融周期波动。其中,货币政策前瞻型双支柱调控与全前瞻型双支柱调控模型,相比宏观审慎前瞻型双支柱调控效果更好。而纳入政策空间因素的福利分析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一定时,反应强度较小的前瞻型货币政策,相较传统逆周期调控能够降低福利损失。
金成晓,姜旭[7](2021)在《结构性货币政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与优化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并利用SV-TVP-FAVAR模型对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阶段变迁和政策效果进行测度,考察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和政策特点。研究发现,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发展路径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功能由拓宽基础货币投放渠道逐渐向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渡,政策影响具有中长期特点,且利率及信贷渠道是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产生影响的主要机制,具备一定程度的市场化特点。未来应从常态化发展、整合政策框架、提高政策效率、加强与积极财政政策配合四个角度,对结构性货币政策进行创新和优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
龙少波,张梦雪,厉克奥博[8](2021)在《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下的多目标混合型规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正处于转型当中,表现出明显的"量价"结合及从"量"到"价"过渡的特点。基于此,考虑到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多目标性及时变非线性特征,本文构建开放条件下包含产出、通胀、汇率、房价及股价的多目标时变"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实证分析了1999年第1季度至2021年第1季度"混合型"货币政策对各目标缺口的时变反应特征及调控效果。结果表明:"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较好地刻画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动态轨迹,并对稳定产出、通胀、汇率、房价和股价起到了一定作用;2010年以来,"数量型"工具在货币政策调控中的权重不断下降,央行越来越注重发挥"价格型"工具的作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表现出从"量"向"价"转型的特征;除盯住传统的产出和通胀以外,"混合型"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汇率、房价和股价波动作出了反应;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具有时变特征,在不同时期对各目标缺口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王琳,许丹[9](2021)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及两者间的协调搭配意义重大。通过分别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及金融稳定指数,运用动态时变参数TVP-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并以此来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效应与协调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短期和长期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不同;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实现金融市场稳定,但实施时要注意货币政策的影响;物价和资产价格涨跌不一致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可能会面临政策目标的相互"冲突",物价和资产价格出现"双涨"或"双跌"时,两政策互为"补充"。
舒长江,罗鸣[10](2021)在《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定向调控具有显着的靶向性吗——以MLF政策工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性,一直是货币当局与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将生物工程领域的靶向性概念引入到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通过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与靶向性内在关联机理,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的月度数据,运用TVP-SV-VAR模型对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靶向性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脉冲响应冲击结果表明,企业产出和企业信贷对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均具有靶向性,但是在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下,企业信贷对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的靶向性要强于企业产出对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的靶向性,在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下,企业产出对一年期利率的靶向性要强于企业信贷对一年期利率的靶向性。进一步比较发现,对于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而言,选择数量型货币政规则优于选择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
二、浅谈货币政策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货币政策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支持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效果及优化研究——基于广西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定义与文献综述 |
(一)支持性货币政策工具定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支持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效果与问题分析 |
(一)运用情况及成效 |
1. 发挥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作用 |
2. 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
3. 支持金融精准扶贫能力不断增强,重点领域融资获得保障 |
4. 增强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和普惠性 |
(二)存在问题 |
1. 激励和杠杆作用有待提升,支持涉农领域撬动作用仍受限 |
2. 资金成本优势不够明显,一定程度上削弱政策效应 |
3. 地方配套政策不足,化解涉农不良贷款后续风险仍有困难 |
四、实证分析 |
(一)模型设定 |
1. 变量选择及数据选取 |
2. 模型假设 |
(二)全面FGLS模型及结果分析 |
1. PCSE模型建立 |
2. 全面FGLS模型结果及分析 |
五、支持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化路径 |
(一)优化支持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框架 |
1. 优化政策工具设计方面 |
2. 金融监管部门的正向激励和监管容忍政策方面 |
3. 地方政府配套政策扶持方面 |
4. 金融机构提高运用央行资金积极性方面 |
(二)实施策略 |
1. 提高支持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和杠杆作用 |
2. 提高政策资金成本优势 |
3. 推动支持性货币政策工具同关联政策融合,联动发挥合力作用 |
(2)结构性货币政策、小微企业融资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时变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对小微企业融资状况的影响 |
(二)结构性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
三、理论分析 |
四、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一)模型构建 |
(二)数据选取及变量说明 |
五、实证分析 |
(一)单位根检验 |
(二)TVP-SV-VAR模型参数的贝叶斯估计结果 |
(三)TVP-SV-VAR模型等间隔脉冲响应分析 |
(四)TVP-SV-VAR模型不同时点的脉冲响应分析 |
(五)稳健性分析 |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
(4)负利率货币政策:机制、效果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负利率货币政策实施的现实环境与历程 |
(一)负利率货币政策实施的现实环境 |
1. 资产长期收益率下降,负收益的全球债券总额逐步增加 |
2. 伴随全球化程度进一步上升的全球经济增速下滑 |
3. 低资产收益率环境下投资者风险承担增强 |
(二)负利率货币政策的实施历程 |
三、负利率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
(一)负利率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
(二)负利率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 |
四、负利率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
(一)负利率货币政策的积极影响 |
(二)负利率货币政策的消极影响 |
(三)负利率货币政策影响的不确定性 |
(四)如何提高负利率货币政策效果 |
五、中国实施负利率货币政策的可能性 |
(一)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环境 |
1. 低资产收益率、高杠杆率的市场环境现实 |
2. 金融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经济增长面临不确定性 |
3. 全球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影响增加 |
(二)中国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之探 |
六、负利率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一)坚持改革和科技创新,提升自然利率 |
(二)加快数字货币建设以增加货币政策操作空间 |
(三)完善和创新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以提高货币政策效率 |
(四)关注政策间的搭配协调 |
(五)注重国际央行间沟通和协调,防范政策溢出负效应 |
(5)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审意见 |
评阅小组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
答辩决议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潜在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潜在创新 |
第2章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理论内涵与研究评述 |
2.1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理论辨析与内涵阐释 |
2.1.1 总量货币政策的结构效应综述 |
2.1.2 货币政策的结构性调控综述 |
2.1.3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概念与内涵 |
2.2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 |
2.2.1 西方国家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结构性特点 |
2.2.2 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工具梳理与发展概述 |
2.3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政策目标与实施原则 |
2.3.1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政策目标 |
2.3.2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原则 |
2.3.3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意义价值 |
2.4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研究现状与最新进展 |
第3章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模型框架与作用机制 |
3.1 DSGE模型描述 |
3.2 参数校准与贝叶斯估计 |
3.3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定向调控效果 |
3.3.1 定向借贷便利工具的调控效果分析 |
3.3.2 定向再贷款工具的调控效果分析 |
3.3.3 定向降准工具的调控效果分析 |
3.4 结构性调控与总量调控的协调与配合 |
3.4.1 结构性货币政策规则下总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
3.4.2 结构性货币政策规则的风险应对能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时变特征与效果评估 |
4.1 研究方法与指标构建 |
4.1.1 模型设置 |
4.1.2 指标构建与变量选取 |
4.2 模型选择与估计结果 |
4.2.1 模型选择 |
4.2.2 估计结果 |
4.2.3 稳健性检验 |
4.3 实证检验与政策分析 |
4.3.1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时变阶段特征 |
4.3.2 典型时点下结构货币政策的政策特点 |
4.3.3 结构货币政策与总量货币指标的动态关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
5.1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 |
5.1.1 商业银行效率的测算 |
5.1.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5.1.3 多元回归与实证结果 |
5.1.4 稳健性检验与进一步分析 |
5.2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 |
5.2.1 商业银行风险的测算 |
5.2.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5.2.3 多元回归与实证结果 |
5.2.4 稳健性检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中小微企业的实施效果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1 中国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综述与现状分析 |
6.1.2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渠道分析 |
6.2 模型构建与变量处理 |
6.2.1 模型构建 |
6.2.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6.3 实证结果与政策分析 |
6.3.1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中小微企业的有效性 |
6.3.2 混频Granger因果分析 |
6.4 稳健性检验与进一步分析 |
6.4.1 MFVAR脉冲响应的稳健性检验 |
6.4.2 混频Granger因果的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启示与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金融周期波动下宏观经济运行特征与调控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审意见 |
评阅小组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
答辩决议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金融周期理论 |
1.2.2 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金融周期刻画及其典型事实分析 |
2.1 金融周期刻画方式与指标选择 |
2.1.1 金融周期刻画方式 |
2.1.2 金融周期指标 |
2.2 典型事实分析 |
2.2.1 时域分析 |
2.2.2 频域分析 |
2.2.3 与经济周期波动典型事实的对比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金融周期波动下宏观经济运行时变特征分析 |
3.1 金融周期波动对产出与价格水平的时变影响 |
3.1.1 TVP-VAR模型构造 |
3.1.2 实证结果分析 |
3.1.3 进一步的分析 |
3.2 金融周期波动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时变影响 |
3.2.1 含有金融周期因素的状态空间模型构建 |
3.2.2 实证结果分析 |
3.3 全球金融周期波动对开放宏观经济运行的时变影响 |
3.3.1 全球金融周期波动 |
3.3.2 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构建 |
3.3.3 实证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融周期波动下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构特征分析 |
4.1 金融周期波动下宏观经济运行的部门异质性分析 |
4.1.1 部门杠杆率典型事实与模型构建 |
4.1.2 金融周期波动对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影响 |
4.2 金融周期波动下宏观经济运行的产业异质性分析 |
4.2.1 产业产出典型事实与模型构建 |
4.2.2 金融周期波动对不同产业产出的异质性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金融周期波动下宏观经济调控效果分析 |
5.1 货币政策基于反应函数渠道对金融周期的影响 |
5.1.1 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检验 |
5.1.2 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 |
5.1.3 稳健性检验 |
5.2 金融周期不同区制下双支柱政策对产出的影响 |
5.2.1 金融周期状态识别 |
5.2.2 MS-VAR模型的构建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5.3 理性预期条件下双支柱政策组合变动的效果 |
5.3.1 DSGE模型的构建 |
5.3.2 参数确定与实证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金融周期波动与跨周期政策设计与调节 |
6.1 跨周期政策设计与调节的思路 |
6.2 前瞻性政策规则 |
6.2.1 结构模型构建 |
6.2.2 实证结果分析 |
6.3 考虑政策空间的跨周期调节 |
6.3.1 传统福利损失计算 |
6.3.2 考虑政策空间的福利损失函数计算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结构性货币政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与优化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内涵与发展概述 |
(二)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研究进展 |
三、研究方法、数据处理与估计结果 |
(一)模型设置 |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1.可观测因子向量。 |
2.潜在因子向量。 |
(三)模型选择 |
(四)估计结果 |
四、实证检验与政策分析 |
(一)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阶段特征 |
(二)典型时点下结构货币政策的政策特点 |
(三)结构货币政策与总量货币指标的动态关联 |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
(8)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下的多目标混合型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数量型”规则的适用性及其形式扩展 |
(二)“价格型”规则的适用性及其形式扩展 |
(三)“混合型”规则的适用性及有效性 |
三、模型构建与研究方法说明 |
(一)多目标“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 |
(二)多目标“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 |
(三)数量与价格相结合的多目标“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 |
(四)研究方法 |
四、数据选取与处理说明 |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TVP-VAR-SV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
(二)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的平滑性 |
(三)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下的“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时变权重分析 |
(四)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对不同提前期目标缺口的时变反应 |
1.混合型规则中数量与价格工具对不同提前期产出缺口的时变反应。 |
2.混合型规则中数量与价格工具对不同提前期通胀缺口的时变反应。 |
3.混合型规则中数量与价格工具对不同提前期汇率缺口的时变反应。 |
4.混合型规则中数量与价格工具对不同提前期房价缺口的时变反应。 |
5.混合型规则中数量与价格工具对不同提前期股价缺口的时变反应。 |
(五)稳健性检验 |
六、进一步分析: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的调控效果分析 |
七、结论与建议 |
(9)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变量选取及指数构建 |
(一)变量选取 |
(二)指数构建 |
1. 货币状况指数的构建 |
2. 宏观审慎指数的构建 |
3. 金融稳定指数的构建 |
四、构建时变参数模型 |
五、实证结果分析 |
(一)参数估计结果及MCMC算法有效性检验 |
(二)不同提前期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1. 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 |
2. 宏观审慎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 |
3.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性 |
(三)不同时间点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1. 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 |
2. 宏观审慎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 |
3.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性 |
六、结论与建议 |
(10)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定向调控具有显着的靶向性吗——以MLF政策工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 |
三、研究设计 |
四、实证分析 |
(一)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 |
(二)参数估计和收敛性诊断 |
(三)脉冲响应比较分析 |
五、结论与建议 |
四、浅谈货币政策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持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效果及优化研究——基于广西视角[J]. 覃盈盈,王俞雯,骆伦良,罗永宣. 金融经济, 2022(02)
- [2]结构性货币政策、小微企业融资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时变分析视角[J]. 蓝天. 金融经济, 2022(02)
- [3]货币政策对产业发展的非对称性效应分析[J]. 尹韦琪. 财经科学, 2022(01)
- [4]负利率货币政策:机制、效果及启示[J]. 余晶晶,何德旭,宋贺. 金融论坛, 2021(12)
- [5]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D]. 姜旭. 吉林大学, 2021
- [6]金融周期波动下宏观经济运行特征与调控效果分析[D]. 李梦嘉. 吉林大学, 2021
- [7]结构性货币政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与优化路径[J]. 金成晓,姜旭. 经济问题探索, 2021(11)
- [8]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下的多目标混合型规则研究[J]. 龙少波,张梦雪,厉克奥博.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21(10)
- [9]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J]. 王琳,许丹.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1(10)
- [10]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定向调控具有显着的靶向性吗——以MLF政策工具为例[J]. 舒长江,罗鸣.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