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石豆兰的化学研究

广东石豆兰的化学研究

吴斌[1]2004年在《广东石豆兰的化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东石豆兰Bulbophyllum kwangtungense Schlecht.是一味华南地区民间草药,主治风热咽痛,肺热咳嗽,阴虚内热等,近年来发现该植物用于某些癌症具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对该植物进行了本草考证。为了阐明广东石豆兰的活性部位,本文以体外培养的人宫颈癌细胞(Hela)为模型,考察了广东石豆兰各个提取部位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旨在寻找广东石豆兰的活性部位。研究中发现广东石豆兰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部位具有一定的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而石油醚部位和水部位的细胞毒作用不明显。在体外筛选活性的指导下,较为系统的研究了该植物的化学成分。使用的方法主要有经典的柱层析方法,分离过程中使用了较为先进的分离手段,例如RP8、RP18-反相材料的使用,HPLC在分离过程的检测等。在鉴定化学结构的过程中使用了先进的光谱技术,如核磁共振技术,HMQC技术、HMBC技术和质谱技术等。本研究共从广东石豆兰全草中共分离得到纯化合物17个,鉴定其中11个化合物,并从该植物中成功的分离并鉴定了2个芪类骨架的新化合物,分别是2-hydroxy-6-methoxy-3,4,2’,3’-dimethylenedioxy-bibenzyl和3,-hydroxy-5-methoxy-3,4-methylenedioxy-bibenzyl。对其中主要化合物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解析。系统地阐述了化学鉴定方法、红外光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和质谱技术等在解析广东石豆兰主要成分结构中的运用。在较为详细的研究了广东石豆兰化学成分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其中主成分的分离纯化条件。 本研究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石豆兰属植物化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芪类化合物的药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方云山[2]2016年在《藓叶卷瓣兰、芳香石豆兰和韭菜根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对藓叶卷瓣兰(Bulbophyllum retusiusculum)、芳香石豆兰(Bulbophyllum ambrosia)和韭菜(Allium tuberosum)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实验中应用硅胶柱层析,反向(RP-18)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大孔树脂HPD101柱层析等多种分离材料和分离技术,同时应用波谱分析方法和化学方法,从以上3种植物中分离鉴定了93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17个。论文还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活性筛选,发现了一些有明显活性的化合物。藓叶卷瓣兰(Bulbophyllum retusiusculum)是兰科(Orchidaceae)石豆兰属(Bulbophyllum)植物。目前对藓叶卷瓣兰(Bulbophyllum retusiusculum)的化学成分研究还未见报道。本论文对藓叶卷瓣兰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分离得到37个化合物,包括9个新化合物:retusiusines A-G (1-7), bulbotetusine (8), apigenin 6-C-α-arabino-furanosyl 8-C-a-arabinopyranoside (9)和28个已知化合物。主要化学成分为苯丙素类化合物、联苄类化合物、菲类和二氢菲类化合物。对9个新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毒活性筛选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4,5和7具有较强的抗肝癌(SMMC-7721)活性,化合物4和5有较弱的抗白血病(HL-60)活性,化合物7具有一定的抗乳腺癌(MCF-7)活性。另外还对化合物1,2,4,9,14,21,22,24和26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对于白色念珠菌(C. albicans),化合物2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化合物22有中等强度的抗菌活性,化合物4,21,24和26也有微弱的抗菌活性;对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化合物21,22,24和26有微弱的抗菌活性。芳香石豆兰(Bulbophyllum ambrosia),是兰科(Orchidaceae)石豆兰属(Bulbophyllum)植物。具有清热,止咳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目前对芳香石豆兰的化学成分研究还未见报道,本论文对芳香石豆兰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中分离鉴定了30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amrosine (1)和29个已知化合物。该植物主要化学成分为苯丙素类化合物、联苄类化合物、菲类和二氢菲类化合物。韭(Allium tuberosum)为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叶、花均可食用,是云南日常食用的蔬菜,也可用于治疗腹痛、腹泻、吐血、毒蛇咬伤、哮喘等。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韭菜籽,而对于韭菜根的研究较少,为了对韭菜进行深入的开发利用,本文对韭菜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26个化合物,其中有7个新化合物tuberosines A-G(1-7)和19个已知化合物。7个新化合物包括3个甾体皂苷化合物(1-3),1个苯丙酸甲酯苷类化合物(4),3个苯乙酮苷类化合物(5-7)。还对分离到的3个新的甾体皂苷化合物(1-3)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3对肝癌(SMMC-7721)、肺癌(A-549)、结肠癌(SW480)、白血病(HL-60)和乳腺癌(MCF-7)均具有活性。对分离到的9个化合物(化合物1-5,8,18,23和24)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23和24对枯草杆菌(B. subtilis,32 μg/mL)和大肠杆菌(E. coil,16 μg/mL)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化合物2对枯草杆菌(B. subtilis, 64 μg/mL)和大肠杆菌(E. coil,64 μg/mL)也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化合物3和18对枯草杆菌(B. subtilis,128μg/mL)有微弱的抗菌活性,其它化合物没有抗菌活性。本论文最后对2015年及以前发表的石豆兰属(Bulbophyllum)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行了综述,共涉及105个化合物和31篇文献。

刘岱琳[3]2004年在《朱砂根和密花石豆兰活性成分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使用稻瘟霉活性筛选模型(Pyricularia oryzae bioassay)和肿瘤细胞体外活性测试方法(MTT法)对紫金牛属植物朱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和石豆兰属植物密花石豆兰(Bulbophillum odoratissimum Lindl.)进行了活性化合物的追踪分离及结构鉴定工作。 利用现代色谱手段从朱砂根的干燥根茎中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通过化学和光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它们分别是:岩白菜素bergenin(1),朱砂根皂苷Iardisicrenoside I(2)~*,朱砂根皂苷J ardisicrenoside J(3)~*,朱砂根皂苷K ardisicrenoside K(4)~*,百两金皂苷A ardisiacrispin A(5),百两金皂苷B ardisiacrispin B(6),朱砂根皂苷B ardisicrenoside B(7),朱砂根皂苷A ardisicrenoside A(8),朱砂根皂苷D ardisicrenoside D(9),朱砂根皂苷M ardisicrenoside M(10)~*,朱砂根皂苷C ardisicrenoside C(11),朱砂根皂苷L ardisicrenoside L(12)~*,朱砂根皂苷H ardisicrenoside H(13),朱砂根皂苷G ardisicrenoside G(14),3β-O-{β-D-木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基-(1→2)]-α-L-阿拉伯吡喃糖基}-16α,28-二羟基-齐墩果-12-烯-30-醛3β-O-{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16α,28-dibydroxy-olean-12-en-30-aldehydc(15),3β,16α-二羟基-30-甲氧基-28,30-环氧-齐墩果-12-烯 3β,16α-dihydroxy-30-methoxy-28,30-epoxy-olean-12-en(16),2,4,6-叁羟基苯甲酸2,4,6-tribydroxybenzoic acid(17),朱砂根皂苷P ardisicrenoside P(18)~*,西克拉明皂苷元A-3β-O-β-D-葡萄吡喃糖基-(1→2)-α-L-阿拉伯吡喃糖苷cyclamiretin A-3β-O-β-D-gluc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ide(19),西克拉明皂苷元A-3β-O-β-D-葡萄吡喃糖基-(1→4)-α-L-阿拉伯吡喃糖苷cyclamiretin A-3β-O-β-D-glucopyranosyl-(1→4)-α-L-arabinopyranoside(20),西克拉明皂苷元A-3β-O-β-D-木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基-(1→4)-α-L-阿拉伯吡喃糖苷cyclamiretin A-3β-O-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α-L-arabinopyranoside(21),西克拉明皂苷元A-3β-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基-(1→4)-α-L-阿拉伯吡喃糖苷cyclamiretin A-3β-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α-L-arabinopyranoside(22),朱砂根皂苷N ardisicrenoside N(23)~*,朱砂根皂苷O ardisicrenoside O(24)~*。这24个化合物中,化合物16为叁萜皂苷元类化合物,化合物1和17为小分子化合物,其余的21个化合物均为五环叁萜皂苷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3,4,10,12,18,23,24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5-17,19-22为首次沈阳药科大学体士学位论文摘县云百百百面面.面面面困面口口面万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利用现代色谱手段从密花石豆兰的干燥全草中分离得到29个化合物,通过化学和光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是:2,2,一二轻基一3,3‘一二甲氧基一4,5一亚甲二氧基二节(2,2‘一dihydz·oxy一3,3‘一dimethoxy一4,5一methylenedioxybibenzyl)(1)*,3,一轻基·3,5‘一二甲氧基一4,5一亚甲一二氧基二节(3’·hydroxy一3,5‘一 dimethoxy一4,5一ethylenedioxybibenzyl)(2)*,2,3,一二经基一3一甲氧基一4,5一亚甲二氧基二节(2,3,一diliydroxy·3-methoxy-4,5一methyleoedioxybibenzyl)(3),3‘,3一二经基一4,5一亚甲二氧基二节(3’,3·dihydroxy-4,5一methylened互oxybibenzyl)(4),3‘一经基一3一甲氧基一4,5一亚甲二氧基二节(3’一勿droxy一3一methoxy一4,5一methylenediox沙ibenZyl)(5),2一轻基一5一甲氧基一3,4,3‘,4’一二亚甲二氧基二节(2一hy由oxy一5一methoxy·3,4,3‘,4‘一dimethylenedioxybibenZyl)(6),5‘一经基一5一甲氧基一2,2‘一氧骄一3,4一亚甲二氧基二节(弘坤droxy一5一methoxy一2,2’·。抑in-3,4-methylenedioxybibenzyl)(7),4,5‘一二经基一3,3’一二甲氧基二节(4,5‘一dihydro材·3,3’一dimethox乃七ibenzyl)(s),4,5‘一二轻基一3,3’,5一叁甲氧基二节(4,5‘·diliydroxy一3,3‘,5一trimethoxybibenzyl)(9),3,3‘一二经基一5‘一甲氧基二节(batatasin 111)(10),3‘一轻基一3,5-二甲氧基二节(3’一妙droxy一3,5一dimethoxybibenZyl)(11),2气(3“,5气二甲氧基一4即一经基苯基升3’一经基一2‘,3‘一二氢一4H-毗喃[5,,6‘一112一经基·5一甲氧基菲[2‘一(3“,5“一dimethoxy·4,‘一hydro郑benzyl)一3‘一hydroxy一2‘,3‘一dihydrO.4H-pyrano[5‘,6‘一习2一drO材-5一methox即henanthrene](12)*,2,7一二轻基一3,4一二甲氧基菲(2,7·dlhydroxy一3,4一dimethox),henanthrene)(13),2,5·二轻基一3,4一二甲氧基菲(2,5·dihydroxy·3,4一dimethox),henant脉ne)(14),2,7一二轻基·4一甲氧基菲(2,7一dihydro:

赵玉姣[4]2017年在《霍山石斛及其近缘种的比较鉴别与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石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以霍山石斛为道地,被誉为中药材中的―软黄金‖。(1)针对目前市场上石斛来源众多,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考察古今石斛种质与质量评价的沿革与变迁,为霍山石斛的质量评价提供本草学依据;(2)针对目前霍山石斛混伪品众多的现象,有必要提供一种快速鉴别霍山石斛及其近缘种的方法;(3)探明霍山石斛及其近缘种茎中生物碱和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分布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对石斛的种质、道地产区、加工及用法、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考证;对霍山石斛及其最易混淆用品铁皮石斛、铜皮石斛和河南石斛,分别测量它们茎的各节间长度、直径、维管束数目,并观察茎横切面特征,比较它们的性状和显微特征。此外,对19种石斛属植物的茎进行横切面显微结构比较研究;在显微结构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霍山石斛、铁皮石斛、铜皮石斛和河南石斛,运用组织化学定位和显微拉曼光谱的方法,定性判别生物碱和香豆素类化合物在霍山石斛及其近缘种茎中的分布规律。结果:(1)考证了石斛的历代质量评价沿革与变迁。石斛的种质自古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石斛是指石斛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总称,狭义的石斛有时指只生长在石头上的石斛属植物,有时又特指某种或某几种石斛;霍山石斛自清代以来,就被推崇为道地药材。石斛种质不同、加工方法不同,其临床应用各有侧重。枫斗的商品规格可能始自清代,到现在已经成为石斛商品的主流形态。石斛药材来源众多,历代本草认为石斛以质重、黏齿、无渣者质量优良。(2)发现了霍山石斛及其近缘种的快速鉴别研究方法。在性状鉴别上,霍山石斛与河南石斛、铁皮石斛、铜皮石斛存在一定差异。根据茎的总长度、总节数、各节间长度与直径及其变化趋势可以将霍山石斛及其近缘种区分来。其中最主要的区别点是霍山石斛第2节与第3节直径的变化趋势最大。在显微鉴别上,霍山石斛及其近缘种植物茎的各节间维管束数目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霍山石斛与铜皮石斛茎中维管束数目从基部开始逐级减小,河南石斛与铁皮石斛茎中维管束数目从基部向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维管束数目上,铁皮石斛维管束数目最多,铜皮石斛次之,霍山石斛与河南石斛维管束数目较少。此外,霍山石斛及其近缘种在茎的表皮细胞加厚程度、纤维的多少、有无硅质块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3)运用显微特征开展石斛属19种植物茎的鉴别。19种石斛类药材茎的横切面结构存在一定共性,属于典型的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但是不同种之间,其组织的细节特征还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角质层厚度、表皮细胞加厚程度、有无皮下细胞、维管束的个数及类型、草酸钙晶体类型及分布位置、有无硅质块等方面。(4)开展了霍山石斛及其近缘种的组织化学研究。组织化学定位研究表明,改良碘化铋钾、碘-碘化钾和苦味酸叁种生物碱沉淀剂对霍山石斛、河南石斛、铁皮石斛和铜皮石斛茎中生物碱的检测反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该4种植物茎中生物碱主要存在于维管束和除粘液细胞外的部分薄壁细胞中。其中铜皮石斛和河南石斛生物碱含量要高于霍山石斛和铁皮石斛。霍山石斛、河南石斛、铁皮石斛和铜皮石斛的茎经乙醇梯度洗脱溶解香豆素前后的荧光反应结果差异不大,表明该4种石斛茎中香豆素含量较低或不含香豆素。霍山石斛及其近缘种的拉曼谱图大致分为两种,经过与拉曼标准谱库对比,推测样品中可能含有7-二乙胺基-4-甲基香豆素、纤维素和淀粉。以7-二乙胺基-4-甲基香豆素的1156 cm-1和1522 cm-1信号强度生成霍山石斛拉曼成像,结果表明霍山石斛香豆素类成分主要分布在维管束鞘的细胞壁及薄壁细胞的细胞壁中。结论:(1)本草考证发现,古代本草记载石斛分味甘和味苦两种,其临床应用不同;石斛的辨状论质观认为石斛以质重、黏齿、味甘、无渣者为佳,该特征与霍山石斛一致,从而揭示了霍山石斛为道地药材的本草学依据。(2)采用性状与显微鉴别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很好的鉴别霍山石斛与河南石斛、铁皮石斛和铜皮石斛。―龙头凤尾‖的加工方式,揭示了霍山石斛“辨状论质”的科学内涵,体现了古人保护道地药材的意识。(3)霍山石斛及其近缘种茎中生物碱成分主要分布于维管束和除粘液细胞外的部分薄壁细胞中。本文创新点:(1)通过本草考证,石斛的质量评价应以“质重、黏齿、味甘、无渣”为佳,揭示了霍山石斛为道地药材的本草学依据,石斛类药材中味甘者与味苦者的临床应用应各有侧重;(2)利用性状与显微鉴别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快速鉴别霍山石斛及其近缘种,同时揭示了霍山石斛―龙头凤尾‖的科学内涵;(3)初步判明出霍山石斛及其近缘种生物碱及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分布,为其质量评价与资源利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广东石豆兰的化学研究[D]. 吴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2]. 藓叶卷瓣兰、芳香石豆兰和韭菜根的化学成分研究[D]. 方云山. 云南大学. 2016

[3]. 朱砂根和密花石豆兰活性成分的研究[D]. 刘岱琳. 沈阳药科大学. 2004

[4]. 霍山石斛及其近缘种的比较鉴别与组织化学定位研究[D]. 赵玉姣.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广东石豆兰的化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