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坏血酸棕榈酸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棕榈,脂肪,抗氧化剂,高效,液相,乙基,检测器。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论文文献综述
洪泽雄,郭大捷[1](2019)在《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及其在盐焗鸡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单介绍新型营养性抗氧化剂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性质及制备工艺,并以盐焗鸡翅的生产工艺配方为应用实验对象,阐述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功能优势,确定其在盐焗鸡翅产品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徐文婷,毕武丹,丛方地,于琬琪,张树林[2](2018)在《固定化脂肪酶ANL非水催化合成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酶促合成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效果,采用物理吸附法,将黑曲霉脂肪酶(Aspergillus niger lipase,ANL)固定在瓶壁、脱脂棉上,制得固定化酶(器壁-ANL、脱脂棉-ANL),并催化L-抗坏血酸(Vc)与棕榈酸酯化反应合成Vc棕榈酸酯。结果发现,在37℃、转速160 r/min、Vc和棕榈酸摩尔比1∶3、反应24 h、丙酮为溶剂的条件下,器壁-ANL和脱脂棉-ANL催化反应的摩尔转化率分别为87.3%和90.4%。同样条件下,酶粉催化反应转化率不足36%。底物摩尔比为1∶1,器壁-ANL、脱脂棉-ANL催化反应的转化率分别为51.5%和62.2%。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脱脂棉-ANL催化,丙酮为溶剂、底物等摩尔比的反应体系具有低碳、环保和产物易提纯的特性,通过进一步提高转化率,更具工业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生物加工过程》期刊2018年04期)
张润润,石玉刚,黄欣莹,潘莹,曾鲁瑶[3](2018)在《化学与生物法制备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及其食品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L-AP),是一种重要的抗坏血酸衍生物,是一种高效,营养,绿色的食品添加剂,它还是目前中国唯一允许在婴儿食品中添加的抗氧化剂。目前L-AP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法与生物法两种,但作为食品添加剂的L-AP必须用生物催化法获得。本文详述了化学与生物法制备L-AP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目前生物法主要通过优选酶种类与反应介质、优化反应条件和外加辅助场等手段提高产物得率,并进一步介绍了L-AP在各领域中的实际应用现状。(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何小庆[4](2018)在《HPLC-ELSD法测定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检测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方法。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样品用甲醇溶解,0.22μm微滤膜过滤,仪器条件:用C_(18)反相色谱柱进行分离,流动相:甲醇和水(含0.01%甲酸),流速:0.8mL/min,漂移管温度60℃,氮气压力:25psi,梯度洗脱。实验结果表明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峰面积的常用对数与其进样浓度的常用对数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2=0.9972),加标回收率在97.23%~102.05%范围内,RSD<5%。该方法不需对样品进行衍生化处理,能准确、快速定量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含量。(本文来源于《饮料工业》期刊2018年02期)
祝显虹,郑大贵,周安西,彭亮[5](2017)在《“一锅法”合成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工艺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N,N-二甲基乙酰胺(DMAc)的促进下,棕榈酸与SOCl_2反应生成棕榈酰氯。酰氯不分离直接与L-抗坏血酸反应得到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结果表明,在15m L DMAc和5m L CH2Cl2体系中,10℃下酰氯化反应0.5h后,接着在25℃下酯化反应6h,棕榈酸10mol,n(棕榈酸)∶n(SOCl_2)∶n(L-抗坏血酸)=1.0∶1.3∶1.2,反应收率为90.29%。本方法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短,收率较高。(本文来源于《化工技术与开发》期刊2017年05期)
吕欣,于婉琪,关欣,周雪清,毕武丹[6](2017)在《CMC调节脂肪酶催化合成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脂肪酶催化合成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效果,以亲水性大分子羧甲基纤维素(CMC)的稀溶液溶解酶,通过物理吸附,将脂肪酶Pseudomonas cepacia lipase(PCL)和Aspergillus niger lipase(ANL)固定在反应器的内壁上,制备出固定化酶CMC-PCL和CMC-ANL,并用于催化L-抗坏血酸与棕榈酸的酯化反应,且与商品固定化酶Nov435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酶粉,两种固定化酶的活性和稳定性都有明显提高,尤其是CMC-PCL。催化反应24h,CMC-PCL使酯化反应的转化率达到63.7%。尽管3次重复使用后,CMCPCL的催化活性有所降低,但可以通过加水和再固定化而使其催化活性恢复。再有,在反应体系中额外加入CMC,依赖CMC的强吸水性,可拉动反应平衡向酯合成方向移动,使CMC-PCL催化反应的转化率进一步提高到85.3%,可与Nov435的催化作用相媲美。同样条件下,加入CMC吸水,使Nov435催化的酯化反应的转化率达到89.6%。(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17年02期)
杨云,郭长虹,李鑫宇[7](2017)在《HPLC法同时测定化妆品中3-O-乙基抗坏血酸和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同时测定化妆品中3-O-乙基抗坏血酸和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分析方法。样品用甲醇提取剂提取后经反相C_(18)柱(4.6×250 mm,5μm)分离,采用0.05%磷酸-乙腈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检测波长为245 nm和240 nm,外标法定量。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3-O-乙基抗坏血酸在1~100 mg/L线性关系良好,在空白样品中添加10、50、100 mg/kg 3个浓度水平时,得到的回收率为95%~103%,相对标准偏差为3.1%~5.9%。方法的检出限(S/N=3)为3.0 mg/kg,定量限(S/N=10)为10.0mg/kg;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在2~200mg/L线性关系良好,在空白样品中添加20、100、200 mg/kg 3个浓度水平时,得到的回收率为98%~104%,相对标准偏差为2.7%~4.6%。方法的检出限(S/N=3)为6.0 mg/kg,定量限(S/N=10)为20.0 mg/kg。(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品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8](2016)在《关于抗坏血酸棕榈酸酯(酶法)等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公告》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第9号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审评机构组织专家对抗坏血酸棕榈酸酯(酶法)等3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辣椒油树脂等8种食品添加剂扩大使用范围、富硒酵母食品营养强化剂扩大使用范围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审查并通过。特此公告。附件:1.抗坏血酸棕榈酸酯(酶法)等3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何金银,曾永青,吴国城[9](2015)在《超声波辅助脂肪酶催化合成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超声波条件下,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435)催化合成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效果。酶用量与L-抗坏血酸的质量比固定为1:5,溶剂为叔丁醇,超声波功率为140W,对影响催化合成的因素如反应时间、温度、棕榈酸用量、溶剂用量、分子筛用量进行研究。L-AP的最佳合成条件:0.6g固定化脂肪酶,3gVc,12g棕榈酸,150mL叔丁醇,15g分子筛,转速200r/min,反应时间6h,反应温度55℃,产率达到60.3%,纯度为99.4%。与电动搅拌下酶催化合成L-AP相比,超声波下酶催化合成L-AP可将反应时间由40h缩短到6h。(本文来源于《“健康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1-01)
龚欣[10](2014)在《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和化妆品等领域的抗氧化剂,具有脂溶性,易被机体吸收,稳定性好,安全无毒等优点。目前已有的合成方法多存在产率低、生产成本高、操作难度大及污染环境等缺点,急需改善。课题选择对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以N,N-二甲基乙酰胺及二氯甲烷为溶剂,催化棕榈酸和抗坏血酸发生酯化反应,制备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直接酯化合成法基于单因素的实验结果,采用响应面中心组合实验法优化生产工艺条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优化的制备条件为:棕榈酸与抗坏血酸摩尔比1.2,时间22.4h,反应温度为65℃,催化剂用量为总原料质量的20.14%,根据实验室具体的实验条件验证得到的粗产品得率为71.8%。对粗产品提纯主要是选择纯化条件,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粗产品较为理想的提纯生产工艺参数:温度8℃,水和乙酸乙酯的体积比为1:0.25时,析出粗产品的得率处于较高值,能达到71.8%的收率。甲苯和水做溶剂,利用结晶温度差,实现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中除去棕榈酸杂质的目的。当甲苯和水的体积比为10:1,棕榈酸结晶除去温度定在13℃,收集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温度设定在8℃时,能够获得粗产品中96.8%的目标产物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纯度为94.6%。表征分析,通过薄层层析法和红外色谱分析确定产品为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制备的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熔点为107~112℃,符合国标规定。产品纯度为94.6%,略低于国标规定食品添加的标准值95%,但是在工业生产方面有可利用价值。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抗氧化性实验证明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能将调和油的货架寿命延长约6个月,即从原本的3~4个月货架寿命延长到9个月货架寿命,保持调和油的感官性能处于良好的状态。同时实验了花椒和桂皮的抗氧化性,及抗氧化剂的协同工作用。实验证明花椒和桂皮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常温下能将调和油的货架期延长3个月,即从原本的3~4个月货架寿命延长到约6个月货架寿命。但是花椒与桂皮的抗氧化性弱于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且同时使用的协同作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12-12)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酶促合成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效果,采用物理吸附法,将黑曲霉脂肪酶(Aspergillus niger lipase,ANL)固定在瓶壁、脱脂棉上,制得固定化酶(器壁-ANL、脱脂棉-ANL),并催化L-抗坏血酸(Vc)与棕榈酸酯化反应合成Vc棕榈酸酯。结果发现,在37℃、转速160 r/min、Vc和棕榈酸摩尔比1∶3、反应24 h、丙酮为溶剂的条件下,器壁-ANL和脱脂棉-ANL催化反应的摩尔转化率分别为87.3%和90.4%。同样条件下,酶粉催化反应转化率不足36%。底物摩尔比为1∶1,器壁-ANL、脱脂棉-ANL催化反应的转化率分别为51.5%和62.2%。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脱脂棉-ANL催化,丙酮为溶剂、底物等摩尔比的反应体系具有低碳、环保和产物易提纯的特性,通过进一步提高转化率,更具工业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论文参考文献
[1].洪泽雄,郭大捷.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及其在盐焗鸡翅中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9
[2].徐文婷,毕武丹,丛方地,于琬琪,张树林.固定化脂肪酶ANL非水催化合成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J].生物加工过程.2018
[3].张润润,石玉刚,黄欣莹,潘莹,曾鲁瑶.化学与生物法制备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及其食品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粮油学报.2018
[4].何小庆.HPLC-ELSD法测定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J].饮料工业.2018
[5].祝显虹,郑大贵,周安西,彭亮.“一锅法”合成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工艺改进[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7
[6].吕欣,于婉琪,关欣,周雪清,毕武丹.CMC调节脂肪酶催化合成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7
[7].杨云,郭长虹,李鑫宇.HPLC法同时测定化妆品中3-O-乙基抗坏血酸和抗坏血酸棕榈酸酯[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7
[8]..关于抗坏血酸棕榈酸酯(酶法)等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公告[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6
[9].何金银,曾永青,吴国城.超声波辅助脂肪酶催化合成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C].“健康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2015
[10].龚欣.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