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开分[1]2006年在《南京市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研制及其应用》文中指出1968年国际知名的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专家R.F.Tomlinson在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在一篇题为“区域规划中的地理信息系统”论文中,第一次使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这一科学术语,地理信息系统发展迅速,其功能相当强大,作为一个较新的学科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COMGIS)是当前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方向之一。本文阐述了组件式GIS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笔者在研究中进行了南京市小流域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并在分析系统需求的基础上,从数据管理、数据查询、专题制图、迭加分析等多方面探讨GIS在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应用。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应用到了一系列的图层数据处理、数据加工、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连接、矢量和栅格数据转换、结合编程语言对地图进行运算等操作步骤,获取基于栅格数据的小流域水土流失量及其他数据,并统一数据的规格,运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软件建立了南京市水土保持地理信息数据库,结合COMGIS组件---MapObjects开发了南京市小流域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形成对小流域水土流失情况的有效管理,为南京市水土流失保持规划和治理工作服务。 本文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水土保持方面应用的一些发展,参考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为评价模型,在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各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过往几年的流失情况,分析流失的趋势,作出相应的决策分析,用户可以使用系统进行水土流失方面的预测提供参考,为小流域进行规划治理提供较可靠的数据支持,本文中具体介绍了付家边小流域的应用。研究中将南京市分为332个小流域,诣在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这一工具,以小流域为基本监测单元,实现对南京市水土流失情况的监测和规划治理。
倪含斌, 张丽萍, 倪含辉[2]2006年在《基于GIS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经验之一。基于G IS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是目前研究小流域治理的主要方向。从土壤侵蚀遥感制图研究、小流域土壤信息系统研究、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研究等方面回顾了基于G IS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的发展过程,并从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研究、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水土保持规划研究等方面综述了基于G IS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研究现状。
黄荣珍[3]2005年在《南京市水土保持GIS研制及其在规划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南京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汛期(6-9 月)降雨集中。汛期高强度降雨和岩石的强烈风化,使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大大增加。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给南京市的生态环境和市容景观造成严重的威胁,还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Arc/Info、ArcView 和VB 等软件的支持下,进行南京市水土保持GIS 研制及其规划。研究结果为南京市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也为市域水土保持GIS 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借鉴。 南京市水土保持GIS 基本数据由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组成,空间数据库储存了水土流失因子图类,水土流失图类,水土保持防治分区图,交通图类,水域图类,行政图类和基本数据图类等。属性数据库包括了各矢量数据对应的属性数据表。关系型数据库包括了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实测资料等。 利用南京市水土保持GIS,结合水土流失定量监测数学模型,得到南京市1997-2000年平均水土流失状况,其中轻度(>500t/km2·a)以上(含轻度)水土流失面积1288km2,年土壤侵蚀总量335 万t,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603t/km2·a。 运用监测结果与中等尺度区域界线相套合,将水土流失定量成果定点到具体区域,得到其水土流失详细状况,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应用建立的系统数据库,根据区县界、地形和水系状况将全市划分为332 个小流域,并将水土流失量及面积定位到各个小流域,同时,论述了系统在典型小流域规划和治理中的应用。 根据系统监测结果和规划区内土地的功能用途、水土流失特征、防护和治理对象的类型,将南京市水土保持防治区分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预防保护区,提出各自的防治范围、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欧敏[4]2003年在《小流域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广大地区进入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但是,伴随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和筑路架桥等一系列人类活动,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到城市安全,影响了投资环境。而西部大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做到人、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通过研究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规律,建立可适用性强的水土流失信息系统来管理水土流失并制订相应的治理对策显得尤为迫切。水土流失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土壤侵蚀信息的获取、管理。土壤侵蚀具有时空动态变化规律,这种分布数据是水土保持监测的基础。迅速发展的全球定位系统、数字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土壤侵蚀信息获取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能提供精度高、可靠性强的土壤侵蚀动态数据。 本文以“壁山县水土保持生态园区”为例,针对当前水土流失信息系统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等特点,将地理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水土流失的研究。通过对壁山县水土流失特点进行仔细的分析,建立起面向县级的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并反过来以该系统来对水土流失规律进行研究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并以此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一些成果: (1)在将传统的地理科学水土流失的一些模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方面做了尝试,取的一定成果。水土流失现象是自然、经济、社会各因素特别是现阶段的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结果。引进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领域的技术,结合地学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解决该领域中存在的大量实际问题。然而,在将二者结合方面是一个正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在水土流失预测模型与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动态链接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为进一步开发水土流失决策支持系统提供经验。 (2)WSEGIS(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软件平台(MAPINFO),利用其提供的二次开发语言(MAPBASIC)与VISUAL BASIC相结合,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复杂应用系统的开发目标,从而为水土流失的数据管理和规律研究提供了一个先进的工具,并为建立水土流失专业系统在软件开发理论方法上作了一些有益的研究。 (3)以重庆市壁山县壁城河流域为实例,探讨了建立水土流失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从建立专业的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到查询系统的构建,各种水土流失模型的构建,各种数据格式的相互转化等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4)本文在探讨“3S”及数据库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壤侵蚀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指标为构成USLE方程的六个因子,分级指标包括植被覆盖度、坡度、上地$佣。 6)本文对影晌水上流失的因素如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人类活动以及水土流夫的形成机理,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的阶段性等方面的问题进厅了全面的研究。 旧)通过将运用 SWEGIS于重庆市壁山县壁城河流域,为该流域的水土流夫治理和城市规划提供了依据,体现了该系统具何较强的预测能力和进 步扩展的能力。
齐实[5]1999年在《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从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小流域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小流域水土保持环境系统的基础研究,小流域系统调控,土地生产力开发,小流域系统监测和评价以及流域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其成果对于我国的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在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深入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系统论述了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评价及指标,并提出了我国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2.应用自行研制的大型人工降雨装置,所获取的大量资料,从运动波理论的基本方程入手分析坡面产流机制。用数学模拟手段研究坡面泥沙的时空变化规律,最终建立了坡面土壤侵蚀随时空变化的动态模型和参数预测模型,其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了解小流域水沙动态过程和指导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采用了侵蚀专业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松散耦合的研究方案,建立电算模型,对流域土壤侵蚀进行模拟。在对流域水文的DEM模型分析基础之上,进行流域径流水文分析,土壤侵蚀量的计算,使其可以模拟流域空间范围内的每一个单元格、地块、全流域的土壤侵蚀在场降雨侵蚀和全年侵蚀,做到了土壤侵蚀模拟的时间、空间分布。有利于更加明确流域内的重点侵蚀与产沙区和污染物的来源。对水土保持、泥沙治理、污染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在SPAC理论的指导下,系统观测降水、渗透、蒸腾、蒸发、水分等因子,综合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霍顿下渗模型、谐波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水量平衡原理等方法和手段,对小流域的降水变化规律、土壤入渗性能、植物蒸腾、土壤蒸发、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对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且建立了小流域土壤水分预测评价模型;研究表明:①该地区年际降水变化具有周期性,变化周期为132月,约11年;②综合治理措施可使土壤入渗性能得到改善,林草地平均增加入渗量30%,梯田62%;③土壤的降水输入最不能满足乔木林地和草地的蒸腾消耗;④林草地水分利用率较农作物高;⑤本地区土壤水分变化可划为四个时期,四月初至六月中旬为春季土壤水分缓慢蒸发期,六月中至七月中旬为旱季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期,七月中旬至十月中旬是土壤水分补偿期,十月中至次年叁月底为土壤水分相对稳定期;⑥流域土壤储水能力林草地大于农地,治理后不同降水年份流域土壤储水量均大于治理前;⑦应用水量平衡原理,建立的土壤水分预测模型,均具有较高的精度。⑧⑨
邹爱平[6]2008年在《红壤退化区侵蚀景观格局及其演变》文中研究表明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进行流域综合管理正在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国家之一,近20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开发建设项目大面积扰动土地,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出现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使水土流失状况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特征。本文基于地形图、SPOT5遥感数据等,综合利用ArcGIS9.0、ArcView3.3、ERDAS IMAGINE8.7、ENVI4.2等软件,采用景观格局分析、传统方法与新技术相结合、理论分析与野外定位观测相结合等方法,对全国30条典型小流域之南方红壤丘陵区的一个典型代表—长汀县朱溪河小流域展开研究,目的是为小流域水土保持行政管理、水土保持规划以及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提供可借鉴方法。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1)建立了大比例尺、高精度的朱溪河小流域地理空间数据集,探讨了综合利用不同软件各自优点进行小流域空间数据建立的实用技术与方法。2)详细分析了2000年以来朱溪河小流域土壤侵蚀数量结构与空间位置的演化,得出微度和轻度侵蚀大幅度增加,而中度以上侵蚀明显减少;土壤侵蚀分布总重心向西南偏移;所有高程带、坡度等级和坡向类别上的SEII和SEIC均下降等结论。3)分析了朱溪河小流域侵蚀景观时空格局的变化,得出整体景观向均质化方向发展;不同坡度等级内各景观类型结构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其景观空间关系和景观异质性也发生了显着变化;人类活动的干预是小流域侵蚀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4)监测了2007年游屋圳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状况,耕地面积约2.05 km~2,土壤侵蚀面积约5.32 km~2,累计综合治理面积约5.28 km~2,植被覆盖度达55%。
柳林夏[7]2016年在《基于ArcGIS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文中研究指明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水土流失问题始终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全人类的广泛关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整治水土流失危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则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基础工作,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是进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依据和前提。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规划实施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的充分发挥。一般来讲,传统规划方法方案制作实施历时周期较长,其治理结果信息反馈较慢,灵活性与动态性也较差。因此,研究具有动态性且能够快速预测治理效果的水土保持规划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地理信息系统支持外来数据的输入,可以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管理,解决了复杂的规划问题,将数据转换成可应用的分析模型,对空间信息进行定量化的分析。GIS有对数据层内部和各个数据层间相互的操作能力,例如:从根据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坡度、坡长、坡向等。GIS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提供了强大的辅助与支持的作用。运用GIS技术采集、分析、管理数据,替代许多日常复杂的信息处理,简短规划的工作时间,实现水土保持规划的信息化,同时能提高精度,节省经费,满足水土流失治理的需要,使规划更现代化,科学化。本文以西乡县罗家河小流域为例,根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利用GIS工具分析了该流域水土流失分布、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空间格局的特征,对小流域动态规划方法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结果:1、根据水土保持规划技术规范和罗家河小流域的实际状况,在分析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的特点的基础上,并以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壤侵蚀模数、土地利用类型、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五项参数作为该流域主要水土保持规划指标。通过计算不同土地利用和治理措施组合下地块侵蚀模数,确定出了各地块的治理方案。规划实施后,流域内的土地利用及植被生长随着时间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该变化影响到了流域水土流失演化方向。而流域下一步措施实施计划需要参考水土流失的演化情况作出决策。2、实现了在ArcGIS下进行土壤侵蚀强度图、土地资源评价图和措施规划图等专题图件的绘制、输出和打印,提高了成图质量和精度,利于指导工程建设。3、在ArcGIS下进行效益分析,计算生态效益、基础效益和经济效益,蓄水保土量等。
王亚楠[8]2008年在《小流域坝系规划信息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由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不断流入黄河,抬高黄河河床,致使黄河中下游险情不断增加,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已成为黄土高原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自黄土高原流入黄河的泥沙,89%源自于沟道,因此治理沟道理所当然成为重中之重,淤地坝作为主要的沟道工程更是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担当起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合理地进行淤地坝规划和建设不仅可以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实现国家提出的山川秀美工程,而且还可以改善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我国黄土高原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国外有关研究和采取的措施与我国相差很大,除了借鉴其成果之处,还要大力发展我国坝系建设,必须依据我国的国情,结合黄土高原小流域的实际情况,开展坝系规划与建设工作。在坝系相对稳定理论、沟道分级理论的指导下;以国家颁布的标准和规范为依据;以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作为数据分析的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软件强大的分析功能和地理空间数据库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作为技术支撑,建立小流域坝系规划信息系统,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服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文章从理论出发,根据国内外淤地坝相关资料,对目前相对稳定成熟的技术与理论做出了解,总结了国内外淤地坝的工程建设与研究状况、淤地坝建设存在的问题、淤地坝研究存在的问题。2.分析影响淤地坝规划建设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从哪些方面影响坝系规划建设。文章主要从规划选址、布坝密度、布坝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影响淤地坝规划建设的主要因素为横断面、比降、沟道每一点上游的汇水面积,沟道形状、沟道等级、降雨、植被、当地居民积极性、原本的水土流失治理程度。3.设计了基于GIS技术提取流域基本水文特征的分析模型,为分析影响因素提供数据基础。选择GIS模型,对不适用的模型进行改进,将影响因素分别提取出来,作为规划的依据,分析并得出影响因素的分布图,建立数据库,存放各种分析结果和数据。4.提出了基于信息系统进行淤地坝规划的技术流程。在进行规划时,将影响因子进行综合考虑,将不同的影响因素综合进行迭加分析,设置影响因素的数值,根据影响的程度不同,从大范围到小范围逐级进行分析,最后确定规划的类型、坝址,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考虑不周而进行重新规划。5.设计并开发了小流域坝系规划信息系统。提出了系统的构架、功能和集成方式:使用VBA对ArcObject进行二次开发,并嵌入到ArcMap中,结合Geodatabase管理各类数据。6.给出了小流域坝系规划信息系统的应用实例。以黄土高原史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将用系统做出的规划方案与传统的方法做出的规划方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淤地坝在位址、类型等方面相同,但采用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更丰富,管理更方便,可视化程度更强,可满足史家沟小流域在不同的时期多种需求,为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平台。通过对研究区的实际应用,发现制订出的规划方案更科学、更合理。研发的通用性系统可为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保持中的沟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常雄[9]2008年在《小流域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可视化信息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小流域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可视化信息管理研究与开发,是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茹河流域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信息管理所做的研究与开发,是对MAPGIS的二次开发,主要想为工程管理信息带来方便,本论文是对MAPGIS的拓展。在环境修复和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着数据量巨大,管理复杂等特点,传统的档案式的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分离的信息管理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工作的需要,所以必须寻求一种更有效的信息管理方式。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给环境修复和水土保持的信息管理带来了方便,将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有机结合,将环境修复和水土保持的可视化信息管理的实现变为可能。通过对GIS二次开发的研究,由于传统的二次开发过程中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开发的期限无限延长,所以否定了应用传统的开发方式;而组件式二次开发具有无需专门的GIS语言、GIS功能强大、开发便捷、更大众化、小巧灵活、价格低廉等优点。组件式GIS二次开发,将占据了二次开发的主导地位。本文从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入手,以VB可视化编程语言为开发工具,对基于VB的MAPGIS系统二次开发实现固原市茹河流域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作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和探讨。VB结合MAPGIS的二次开发可使用函数开发和组件(控件)开发两种方式,为了完整的总结基于VB开发MAPGIS的理论和方法,本文从函数开发和组件开发两种方式都作了理论探讨,阐述了MAPGIS组件开发平台的组成,层次和功能划分,MAPGIS组件设计,开发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使用MAPGIS组件进行GIS应用软件二次开发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以及在VB中使用MAPGIS组件对象的基本步骤。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运用组件开发和函数库开发方法,结合固原市茹河流域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信息管理,作了系统分析和VB程序实现,并实现了系统建库,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连接。本文通过组件式MAPGISGIS二次开发,完成了小流域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可视化信息管理的系统规划、及初步开发;将复杂的水土保持信息的管理变的简单、明了,实现了整个项目区在微机中的缩影。这将在以后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管理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汪竹青[10]2003年在《3S技术在龙川江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土流失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水土流失持续发生的结果不仅使土壤质量不断下降,而且还会造成河湖淤塞,引起特大烘涝灾害。云南省位于我国五大水蚀区之一——云贵高原水蚀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近年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人为活动强烈,水土流失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如何准确、快速、动态地查清水土流失现状,进行水土流失预报和动态监测,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保规划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是土地开发与环境整治的迫切需要,而云南省在水土流失调查方法方面恰恰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的方法,主要有常规地面调查法和定性遥感方法(也称卫片目视解译法、遥感数据处理法)。虽然二者都可依据部颁技术规程获得调查或监测图件和相关统计数据结果,但均因存在人为确定侵蚀等级的主观性,加上投入人力、物力规模大,越难越不适应适时、动态监测水土流失时空分布的水保要求。 近年来,3S技术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为水土流失调查与监测提供了新的利器。基于3S技术的水土流失定量遥感方法在PC机上实现了GIS、RS和GPS的集成,具有准确、快速、动态、定量、定位的特点和优点,是当前国内外广为推崇的新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以一改云南省水土流失常规地面调查方法的落后和局限,而将水土流失监测和水保规划综合为一体,在完成监测任务的同时,又可制订来年水土流失防治方案,从而能适时地完成“一年一小测,叁年一公告”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任务。 本研究采用基于3S技术的水土流失定量遥感方法,以GIS软件为平台,以龙川江流域为试验区,依据水土流失方程(A=fkrslcp)和防治强度预报方程(Y=cp-cp'),进行了在以3S技术为支撑的水土流失定量遥感方法的应用探索,实现了在GIS平台上3S的集成。首先通过遥感与非遥感资料的数字化、矢栅化及图形图像地理配准,建立了水土流失地理数据库,并运算出水土流失各因子像元图;在此基础上,凭借Arcview子模块Model builder的支撑,建立龙川江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模型;最后运行该模型获取水土流失现状图和防治预报图等结果图件,完成了研究区1998、1999年水土流失定量遥感监测任务。运行像元统计程序可获得该流域土壤流失结果为:1998年试验区土壤流失总量为484.01万吨,1999年则为869.01万吨;依防治强度预报模型可运算出研究区水土流失防治面积结果:1998年需要治理的面积为317.77平方公里,急需治理的面积为17.96平方公里;而1999年需要和急需治理的水蚀面积上升为354.45平方公里和18.91平方公里。表明1999年水土流失程度和治理的力度均比1998年要大得多。 本研究所建系统除了常规的水土流失数据输入、处理、查询、统计、输出等功能外,还具有较强的空间分析功能。如借助GIS软件的支持,将DEM、坡度图、土地利用图和土壤流失现状图进行迭加分析得出:强度以上的土壤侵蚀大多发生在坡度为15°以上的坡耕地地区,而轻度侵蚀主要分布于海拔1800~2000米之间的缓坡疏幼林带。 试验证明,该方法能成功地实现山地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和动态监测,能适时掌握流域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可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保规划制订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在云南山地流域有广泛的适用性和适应性,因而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南京市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研制及其应用[D]. 施开分. 南京林业大学. 2006
[2]. 基于GIS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 倪含斌, 张丽萍, 倪含辉.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3]. 南京市水土保持GIS研制及其在规划中的应用[D]. 黄荣珍. 南京林业大学. 2005
[4]. 小流域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研究[D]. 欧敏. 西南农业大学. 2003
[5].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研究[D]. 齐实. 北京林业大学. 1999
[6]. 红壤退化区侵蚀景观格局及其演变[D]. 邹爱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7]. 基于ArcGIS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D]. 柳林夏. 长安大学. 2016
[8]. 小流域坝系规划信息系统研究[D]. 王亚楠. 河南大学. 2008
[9]. 小流域环境修复与水土保持可视化信息管理[D]. 常雄. 西安理工大学. 2008
[10]. 3S技术在龙川江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 汪竹青. 云南师范大学. 2003
标签:农业基础科学论文; 农艺学论文; 水土保持论文; 小流域综合治理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信息系统规划论文; 综合治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