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量铝的析相分离富集与测定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伟[1](2017)在《离子液体-分散液相微萃取法萃取分离水体痕量铝离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离子液体-分散液相微萃取法萃取分离水体痕量Al3+的最优条件。[方法]以水体中铝离子为研究对象,以[C4MIM]Br为萃取剂,以丙酮为分散剂,以桑色素为铝离子络合剂,建立了离子液体-分散液相微萃取法萃取分离水体铝离子的方法,并对分散液相微萃取法的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包括溶液pH、萃取剂与分散剂的种类与用量、萃取时间等。[结果]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铝离子浓度在0.110.0μg/m 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8 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结论]该方法富集效率高、绿色环保,属于环境友好型方法,适用于水体中微量铝离子的分离分析。
苏敏,罗小琴,王定国[2](2015)在《酶标仪微量试剂法测定饮用水中铝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酶标仪测定饮用水中铝分析方法。方法在p H6.5左右,水中铝与聚乙二醇辛基苯醚(OP)和溴代十六烷基吡啶(CPB)的存在下与铬天青S反应生成蓝绿色的四元胶束,在630 nm处用酶标仪测定OD值,计算出铝的含量。结果该法检出限为0.030 mg/L,线性范围为0.0301.000 mg/L,加标回收率为91.5%107%。结论该法能满足生活饮用水等常规水质分析中铝的测定,减少了乙二胺-盐酸缓冲液等各试剂的使用量,方法简便、适用。
张克梅[3](2015)在《食品中铝的样品前处理及检测方法进展》文中指出铝是自然界中丰度最大的一种金属元素。约占地壳质量的8%,仅次于氧、硅位居第三。铝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氧化物、硅酸盐、硫酸盐和磷酸盐等形式存在,一般不会对生物体造成不良影响。酸雨可引起岩石和土壤中铝的迁徙,导致自然水体和生物体铝浓度的增加[1]。铝是人体非必需元素,但接受铝暴露的机会却非常多。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错误地认为铝不经过胃肠道吸收,所以铝盐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加工的添加剂、水处理剂、药物
李强,何家洪,李国强,宋仲容,徐强[4](2014)在《分子光谱法测定痕量铝(Ⅲ)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近年来(2004—2013)分子光谱法测定铝(Ⅲ)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普通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双波长光度法以及相关联用技术。对不同分析方法的反应介质、线性范围、检出限、实际应用对象等进行了概述,并对分子光谱法测定铝(Ⅲ)的研究方向与前景进行了展望:开发新型显色剂与环保荧光试剂,提高方法的特异选择性,缩短分析时间;引入电子计算机等人工智能系统,对信号处理、方法校正、实验设计等进行优化;加强与高效分离、富集检测技术联用,以减少测定干扰,实现对痕量铝(Ⅲ)的准确测定。
孙梅[5](2013)在《环境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及其形态测试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金属是一种难于控制的污染物,其毒性大、潜伏期长,且能沿食物链富集,是人们优先考虑去除的污染物。本文旨在发展不同类型的环境样品中痕量或超痕量重金属元素总量或形态的分析新方法。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和浊点萃取-原子光谱联用等多种间接分析方法,并结合同步辐射X射线精细结构谱直接赋存形态分析方法,以安徽淮南洛河和平圩电厂的原料煤及燃烧固体产物(不同粒径的飞灰和底灰)、环境水样、中草药、富硒大米、人血白蛋白和人体血清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系列的环境样品中重金属元素总量、有效态和形态的分析新方法。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建立了煤样及其燃烧固体副产物中重金属元素有效态的高效萃取和测试新方法,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进行其中有效态无机砷形态的分析新方法。了解了原煤及燃烧产物中重金属元素以及有效态的含量分布特征;掌握了不同粒径飞灰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及有效态的分布规律。(2)通过将浊点萃取预分离富集技术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联用,分别建立了不同类型环境样品中重金属痕量或超痕量元素(铅、镉和铝)的分析新方法。对于铅、镉和铝,测定的检出限分别为0.138 ng·mL-1、0.007 ng·mL/1 和 0.06 ng·mL-1;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 1.90%、2.08%和3.6%;对于10 mL样品溶液,富集倍数分别为18.3倍、17.7倍和34.8倍。(3)通过将浊点萃取预分离富集技术与流动注射仪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进行联用,建立了环境样品中痕量或超痕量重金属铋元素的分析新方法。铋的检出限为0.12 ng·mL-1;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3%;对于25 mL样品溶液,富集倍数为81倍;样品的加标回收率是92.3%-94.7%。(4)通过将浊点萃取预分离富集技术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联用,建立了不同类型环境样品中痕量或超痕量铬和硒的形态分析新方法。对于Cr3+和有机硒,检出限分别为0.02 ng·mL-1和0.08 ng·mL-4;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6%和2.1%;样品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2.0%~94.7%和90.3%~106.0%;对于10 mL的样品溶液,富集倍数分别为83.5倍和82倍。(5)提出了建立不同类型环境样品中痕量或超痕量重金属元素分析新方法的几个关键技术:样品前处理过程免受污染的控制、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干扰试验及方法准确度验证。
张涛[6](2013)在《8-羟基喹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铍铜中间合金中铝》文中研究指明为测定铍铜中间合金中铝的含量,使用硝酸溶解试样,用氨水调节至pH 6~7,使铁、铝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过滤并洗涤使其与基体铜分离。采用盐酸溶解沉淀,在pH 5.0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中,铝与8-羟基喹啉形成络合物,采用三氯甲烷萃取,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位于393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6.45×103 L.mol-1.cm-1。在三氯甲烷显色溶液中,铝离子的质量浓度在0~4 000μg/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铁、铜等干扰元素于显色前使用铜试剂-三氯甲烷萃取分离除去。方法适用于铍铜中间合金中0.000 2%~0.5%铝的测定,结果与ICP-AES法测定结果相符合,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8%~102%。
栗印环,沈久明,马万山[7](2012)在《铬天青S-正丙醇-氯化钠体系萃取分离铝(Ⅲ)》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铬天青S-正丙醇-氯化钠体系析相萃取分离和富集铝的行为及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氯化钠能使正丙醇的水溶液分成两相,在分相过程中,Al3+和铬天青S(CAS)生成的Al(CAS)2-与质子化正丙醇C3H7OH2+形成的缔合物[Al(CAS)2-][C3H7OH2+]能被正丙醇相完全萃取,当溶液pH值为4,正丙醇、铬天青S和氯化钠的浓度分别为30%(V/V)、5.0×10-4 mol/L和0.17g/mL时,Al3+的萃取率达到97.8%以上,而Ru3+、Ir4+、Pd2+、Fe2+、Ni 2+、Co2+、Cr3+、Mg2+、V5+和Ag+基本不被萃取,实现了Al 3+与上述金属离子的分离。对合成水样和镍铬铝合金中铝的分离和测定,结果满意。该方法在微量铝的分离和富集分析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侯茜[8](2012)在《固相萃取—原子光谱法测定食品级FeSO4·7H2O中微痕量元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测定铁基体样品中微痕量元素的方法和固相萃取技术在无机体系中微痕量元素分离富集方面的应用。建立了离子交换纤维固相萃取与原子光谱法联用,测定食品级FeSO4·7H2O中微痕量元素的新方法。1、建立了一种以强酸性阳离子交换纤维(SACEF)为固相萃取剂,EDTA为辅助络合剂,并结合ICP-AES和FAAS,测定食品级FeSO4·7H2O中微量Mn的新方法。研究表明,当Fe的共存量大于或等于Mn量的100倍时,FAAS直接测定Mn的相对误差>+5%。该方法的分离原理为:在pH为1.5的HNO3介质中,Mn(Ⅱ)能被SACEF吸附完全,而Fe(Ⅲ)与EDTA生成配阴离子不被吸附。在pH=1.5的HNO3介质中,先用0.50 mL0.1 mol·L-1EDTA掩蔽Fe3+,再以0.0200 g SACEF萃取溶液中Mn2+10 min,萃取完全后,用10.00 mL 2.5 mol·L-1 HNO3洗脱负载纤维15 min,萃取液用FAAS测定。分离后,共存铁的量仅为锰的2倍,不干扰测定。在上述实验条件下,SACEF对Mn吸附容量为9.27 mg·g-1。FAAS测定的方法检出限为0.115μg·mL-1。该方法用于合成样,食品级FeSO4·7H2O中Mn的分离和测定,结果表明,FAAS和ICP-AES的测定值基本一致,加标回收率在96.1%~103%之间,RSD(n=5)≤3.0%。测定了同一企业生产的三批食品级FeSO4·7H20样品,Mn含量分别为325 μg·g-1;823μg·g1;772μg·g-1,均达到了中国药典的要求(锰含量不得超过0.1%)。2、结合ICP-AES和FAAS,建立了一种以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SBAEF)为固相萃取剂,测定食品级FeSO4·7H2O中痕量Zn的新方法。研究表明,当Fe的共存量大于或等于Zn量的60倍,Mn的共存量大于或等于Zn量的20倍,FAAS直接测定Zn的相对误差≥土5%。该方法的分离原理为:在1.5 mol·L-1 HCl介质中,Zn2+能与Cl-形成稳定的配阴离子,而被SBAEF吸附,Fe(Ⅲ)和Mn(Ⅱ)不能与Cl-形成稳定配阴离子不被吸附。在1.5 mol·L-1 HC1 介质中,以 0.3000 g SBAEF 萃取溶液中 Zn2+20 min,用 15.00 mL pH=1.5的HNO3洗脱负载纤维10 min,萃取液用FAAS测定。分离后,共存铁的量仅为锌的13倍,锰量可忽略不计,均不干扰测定。在上述实验条件下,SBAEF对Zn吸附容量为26.4 mg·g-1。FAAS测定的方法检出限为0.011 μg·nL-1。该方法用于合成样,食品级FeSO4·7H2O中Zn的分离和测定,结果表明,FAAS和ICP-AES的测定值基本一致,加标回收率在95.0%~106%之间,RSD(n=5)≤6.0%。测定了同一企业生产的三批食品级FeSO4·7H2O 样品,Zn含量分别为 26.4 μg·g-1;21.9 μg·g-1;39.6 μg·g-1,均达到了中国药典的要求(锌含量不得超过0.05%)。3、建立了一种以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SBAEF)为固相萃取剂,ICP-AES测定食品级FeSO4·7H2O中Mn、Co、Ni的新方法。研究表明,当Fe的共存质量分别大于或等于Mn量的1000倍,Co量的4300倍,Ni量的700倍时,ICP-AES直接测定上述三种元素离子的相对误差≥±5%。该方法的分离原理为:Co2+、Mn2+、Ni2+与Cl-的配合稳定常数小于Fe3+与Cl-的配合稳定常数,用SBAEF作为固相萃取剂,将Fe3+与Cl-形成的配阴离子吸附,转入固相,而Co2+、Mn2+、Ni2+仍在液相,从而实现Co、Mn、Ni与Fe基体的分离。Mn、Co的分离方法:在2.0 mol·L-1 HCl介质中,用0.3000 g SBAEF萃取溶液中Fe3+30 min,萃取液用ICP-AES测定。Ni的分离方法:在 12.0 mol·L-1 HCl 介质中,用 0.4000 g SBAEF 萃取溶液中 Fe3+30 min,萃取液用ICP-AES测定。根据上述方法分离后,共存铁的质量为锰的181倍,钴的3620倍,镍的300倍,不干扰测定。在上述实验条件下,SBAEF对Fe的吸附容量为41.2 mg·g-1。ICP-AES测定Co、Mn、Ni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 0.0016 μg·mL-1,0.0092 μg·mL-1,0.0034μg·mL-1。该方法用于合成样,食品级FeSO4·7H2O中Co、Mn、Ni的分离和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0.7%~101%之间,RSD(n=5)≤7.0%。测定了同一企业生产的二批食品级FeSO4·7H2O样品,Mn含量分别为312μg·g-1,808 μg·g-1;Co含量分别为16.3μg·g-1,15.5μg·g-1;Ni含量分别为1.65μg·g-1,1.43 μg·g-1。4、建立了一种以强酸性阳离子交换纤维(SACEF)为固相萃取剂,ICP-AES测定食品级FeSO4·7H2O中As的新方法。研究表明,当Fe的共存质量大于或等于As量的400倍,ICP-AES直接测定As的相对误差≥±5%。该方法的分离原理为:在pH为2.0的酸度下,As大部分以砷酸根离子存在,不能被SACEF吸附而留在液相中,Fe3+在这个条件下,易被SACEF吸附进入固相,从而实现As与Fe基体的分离。在pH=2.0 mol·L-1的HNO3介质中,用1.0000g SACEF萃取溶液中Fe3+20 min,萃取液用ICP-AES测定。根据上述方法分离后,共存铁的质量为砷的7倍,不干扰测定。在上述实验条件下,SACEF对Fe的吸附容量为48.5 mg·g-1。ICP-AES测定As的方法检出限为0.027 μg·mL-1。该方法用于合成样中As的测定,回收率为99.6%,RSD为1.6%。测定了企业生产的食品级FeSO4·7H2O样品,As未被检出。
朱振科[9](2011)在《微孔滤膜分离富集技术在原子光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元素定量分析技术日渐成熟。但是,分离富集技术仍然是提高仪器分析方法灵敏度和选择性的重要辅助手段。微孔滤膜分离富集技术因其具有材料价格低廉、操作方便、富集效率高等诸多优点,已经与分光光度法或原子吸收光谱法结合并应用于环境、食品、生物等实际样品中的痕量重金属离子的检测。本论文着重研究了多通道滤膜过滤装置在微孔滤膜分离富集中的应用,建立了微孔滤膜分离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ICP–AES )同时测定多种重金属元素的方法,并将该方法成功应用于水样和食品添加剂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结果满意。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金属离子与2-(5-溴-2-吡啶偶氮二乙氨基酚)( 5-Br-PADAP )形成的络合物能被混合纤维素滤膜捕集,建立了微孔滤膜分离富集ICP–AES法同时测定水中痕量镉(Ⅱ)、铜(Ⅱ)、铅(Ⅱ)、锌(Ⅱ)的新方法。研究了六通道多联装置同时进行过滤富集的可行性,考察了溶液介质酸度、络合剂用量、共存离子干扰等对分离富集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100 mL水样中镉、铜、铅、锌的富集倍率分别为18、19、17和19,检出限( 3σ,n=11 )可达0.04、0.15、0.44和0.06μg/L。方法测定并比对了标准物质( GBW 08517 )中上述元素的含量,结果也令人满意。2、建立了微孔滤膜分离富集技术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同时检测不同食品添加剂中镉(Ⅱ)、铜(Ⅱ)、铅(Ⅱ)、锌(Ⅱ)含量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待测离子从样品基体中分离与富集,消除了ICP–AES测定时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离子对待测元素的电离干扰。初步探索了微孔滤膜分离富集待测金属离子的机理。在K+,Na+,Mg2+基体中,镉、铜、铅、锌的检出限分别为0.02– 0.03,0.14– 0.23,0.31– 0.53, 0.10– 0.15μg/L。方法成功应用于常用食品添加剂,如山梨酸钾、苯甲酸钠和碱式碳酸镁中上述元素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4%– 115%。样品分析结果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ICP–MS )直接测定得到的结果相符。3、建立了在pH = 5.0邻苯二甲酸氢钾–氢氧化钠缓冲体系下微孔滤膜富集镍(Ⅱ)和银(Ⅰ)与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 APDC )形成的络合物,ICP–AES同时定量分析镍和银的新方法。实验考察了微孔滤膜富集和ICP–AES测定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方法操作成功应用于矿泉水、自来水等实际样品中镍和银的测定。
李志英,凌山[10](2010)在《浊点萃取-荧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痕量铝》文中认为建立了荧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痕量铝离子的浊点萃取分离富集新体系.在pH=5.6的HAc-NaAc缓冲体系中,水样中的铝与8-羟基喹啉生成疏水性络合物.通过95℃水浴加热1.5 h,8-羟基喹啉-铝络合物被萃取到乳化剂(OP)表面活性剂相并与水相分开.在激发波长365 nm和发射波长510 nm下进行荧光测定,测定铝的线性范围为10.00~250.00μg/L,方法的检出限(3σ)为0.39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6%,该法用于各种水样中痕量铝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6%~105%,结果令人满意.
二、微量铝的析相分离富集与测定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量铝的析相分离富集与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离子液体-分散液相微萃取法萃取分离水体痕量铝离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离子液体的选取 |
2.2 萃取剂用量的测定 |
2.3 分散剂的选取 |
2.4 分散剂体积的选择 |
2.5 反应时间的选取 |
2.6 p H的选取 |
2.7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
2.8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 结论 |
(2)酶标仪微量试剂法测定饮用水中铝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3)食品中铝的样品前处理及检测方法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前处理方法 |
2 食品中铝含量的检测方法 |
2.1分光光度法 |
2. 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2.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2.4其他分析方法 |
3 展望 |
(4)分子光谱法测定痕量铝(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
2 普通光度法 |
2.1 荧光酮类 |
2.2 铬天青S |
2.3 8-羟基喹啉 |
3 荧光光度法 |
4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
5 联用技术应用 |
6 结语 |
(5)环境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及其形态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重金属元素及其有效态研究的意义 |
1.2 典型重金属元素的危害 |
1.2.1 铅 |
1.2.2 镉 |
1.2.3 铬 |
1.2.4 砷 |
1.2.5 汞 |
1.3 环境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3.1 前处理方法 |
1.3.2 检测方法的比较 |
1.3.3 原子光谱及质谱分析方法目前的发展方向 |
1.4 浊点萃取在痕量重金属元素测定中的应用进展 |
1.4.1 浊点萃取的原理 |
1.4.2 浊点萃取在环境样品痕量元素及形态分析测定中的应用进展 |
1.4.3 结论与展望 |
1.5 研究方案、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量 |
1.5.1 研究方案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1.5.4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煤及其燃烧产物中有效态测试方法与重金属分布研究 |
2.1 概况 |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1 样品的采集 |
2.2.2 样品前处理方法 |
2.3 有效态测试方法的研究 |
2.3.1 实验方法 |
2.3.2 实验条件 |
2.3.3 条件优化 |
2.3.4 结果评价 |
2.4 重金属的分布 |
2.4.1 样品矿物组成分析 |
2.4.2 样品形貌表征 |
2.4.3 煤中有机物的结构分析 |
2.4.4 原料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2.4.5 样品中主要组成元素的总量分析 |
2.4.6 样品中主要组成元素有效态的总量分析 |
2.4.7 重金属元素分析数据统计 |
2.4.8 相关性分析 |
2.4.9 富集因子与静电除尘器的去除效率 |
2.5 小结 |
第三章 环境样品中痕量重金属元素总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3.1 概况 |
3.1.1 环境水样和中草药中痕量铅与镉 |
3.1.2 人血白蛋白中的铝 |
3.1.3 人体血清中的铋 |
3.2 重金属总量分析的实验方法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3 重金属总量分析的实验方法的条件优化 |
3.3.1 石墨管、基体改进剂的种类和用量的选择 |
3.3.2 灰化温度和原子化温度的选择 |
3.3.3 酸度的影响 |
3.3.4 络合剂的选择 |
3.3.5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的选择 |
3.3.6 平衡温度和平衡时间的影响 |
3.3.7 样品进样体积的选择 |
3.4 重金属总量分析的实验方法性能与评价 |
3.4.1 铅和镉分析方法的性能与评价 |
3.4.2 铝分析方法的性能与评价 |
3.4.3 铋分析方法的性能与评价 |
3.5 样品测试结果 |
3.6 小结 |
第四章 环境样品中痕量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方法研究 |
4.1 概况 |
4.1.1 人体血清中的铬形态 |
4.1.2 富硒大米中的有机硒 |
4.2 痕量重金属元素形态实验方法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实验方法 |
4.3 痕量重金属元素形态实验方法优化 |
4.3.1 灰化温度和原子化温度的选择 |
4.3.2 酸度的影响 |
4.3.3 络合剂的选择 |
4.3.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的选择 |
4.3.5 平衡温度和平衡时间的影响 |
4.4 痕量重金属元素形态实验方法性能与评价 |
4.4.1 铬形态分析方法的性能与评价 |
4.4.2 硒形态分析方法的性能与评价 |
4.5 样品测试结果 |
4.5.1 血清样品的分析 |
4.5.2 富硒大米样品的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类型环境样品中痕量元素测试方法的关键因素研究 |
5.1 样品前处理过程中污染的控制 |
5.1.1 试剂的纯化 |
5.1.2 实验器皿的清洗 |
5.2 不同类型环境样品的前处理方法选择 |
5.2.1 环境水样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5.2.2 血清样品中痕量铋测定的样品前处理方法选择 |
5.2.3 分离富硒大米中有机硒和无机硒的样品前处理方法选择 |
5.3 干扰试验 |
5.3.1 浊点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和镉的干扰试验 |
5.3.2 浊点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铝的干扰试验 |
5.3.3 浊点萃取-流动注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铋的干扰试验 |
5.3.4 浊点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铬形态的干扰试验 |
5.3.5 浊点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硒形态的干扰试验 |
5.4 方法准确度验证 |
5.4.1 浊点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和镉方法准确度的验证 |
5.4.2 浊点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铝分析方法的准确度验证 |
5.4.3 浊点萃取-流动注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铋方法准确度的验证 |
5.4.4 浊点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铬形态分析方法的准确性验证 |
5.4.5 浊点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硒形态方法准确性的验证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1.1 煤及其燃烧产物有效态的测试方法 |
6.1.2 重金属在煤及其燃烧产物中的分布特征 |
6.1.3 痕量重金属元素的总量分析新方法 |
6.1.4 痕量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析新方法 |
6.1.5 建立痕量元素测试方法的关键因素 |
6.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6)8-羟基喹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铍铜中间合金中铝(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2 实验样品 |
1.3 实验步骤 |
1.3.1 样品处理 |
1.3.2 除杂 |
1.3.3 显色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吸收光谱 |
2.2 显色剂用量 |
2.3 显色时间 |
2.4 pH值对吸光度的影响 |
2.5 铜试剂用量 |
2.6 除杂过程中pH值的选择 |
2.7 沉淀终点pH值 |
2.8 校准曲线 |
2.9 回收率试验 |
3 样品分析 |
(8)固相萃取—原子光谱法测定食品级FeSO4·7H2O中微痕量元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铁基体中微痕量元素测定与分离富集方法(固相萃取技术)研究进展 |
1.2.1 测定方法 |
1.2.2 固相萃取技术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纤维固相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品级FeSO_4·7H_2O中微量锰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及试剂 |
2.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静态吸附条件的优化 |
2.3.2 洗脱条件的选择 |
2.3.3 Fe~(3+)对测定Mn~(2+)的干扰 |
2.3.4 校正曲线和方法检出限 |
2.3.5 样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固相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品级FeSO_4·7H_2O中痕量锌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静态吸附条件的优化 |
3.3.2 洗脱条件的选择 |
3.3.3 铁、锰对测定锌的影响 |
3.3.4 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 |
3.3.5 样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固相萃取-ICP-AES测定食品级FeSO_4·7H_2O中痕量钴、锰、镍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及试剂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实验条件优化 |
4.3.2 方法检出限 |
4.3.3 样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纤维固相萃取-ICP-AES测定食品级FeSO_4·7H_2O中砷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及试剂 |
5.2.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实验条件优化 |
5.3.2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纤维吸水性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5.3.3 方法检出限 |
5.3.4 样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微孔滤膜分离富集技术在原子光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重金属污染及其现状 |
1.2 非传统型分离富集重金属方法的研究进展 |
1.2.1 液膜萃取技术( LME ) |
1.2.2 浊点萃取技术( CPE ) |
1.2.3 固相萃取( SPE )与固相微萃取( SPEM ) |
1.2.4 微孔滤膜分离富集技术( MMF ) |
1.3 微孔滤膜分离富集技术原理及研究进展 |
1.3.1 微孔滤膜结构类型概述 |
1.3.2 滤膜分离富集装置研究 |
1.3.3 微孔滤膜的保留作用 |
1.3.4 影响微孔滤膜富集的因素 |
1.3.5 微孔滤膜分离富集痕量元素的研究进展 |
1.4 常见痕量重金属元素分析方法 |
1.4.1 分光光度法 |
1.4.2 液相色谱法 |
1.4.3 电分析化学法 |
1.4.4 原子光谱/质谱法 |
2 微孔滤膜分离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水中痕量镉铜铅锌 |
2.1 实验部分 |
2.1.1 仪器及工作条件 |
2.1.2 试剂和标准溶液 |
2.1.3 微孔滤膜分离富集方法 |
2.1.4 样品前处理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ICP–AES 工作参数的优化 |
2.2.2 滤膜分离装置的优化 |
2.2.3 滤膜处理方式的选择 |
2.2.4 滤膜类型的选择 |
2.2.5 络合及分离条件优化 |
2.2.6 样品体积影响 |
2.2.7 共存离子影响 |
2.2.8 方法分析性能 |
2.2.9 样品及方法回收率和标准物质测试 |
2.3 本章小结 |
3 微孔滤膜分离富集-ICP-AES 法同时测定食品添加剂中镉铜铅锌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试剂及标准溶液 |
3.1.2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膜分离富集 |
3.1.3 样品前处理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滤膜分离富集重金属的机理研究 |
3.2.2 基体元素影响 |
3.2.3 共存离子影响 |
3.2.4 方法的分析性能 |
3.2.5 样品测定及加标回收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4 微孔滤膜分离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饮用水中的痕量镍银 |
4.1 实验部分 |
4.1.1 仪器及工作条件 |
4.1.2 试剂及标准溶液 |
4.1.3 微孔滤膜分离富集方法 |
4.1.4 样品制备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酸度影响 |
4.2.2 络合剂用量影响 |
4.2.3 样品体积影响 |
4.2.4 共存离子影响 |
4.2.5 方法性能参数 |
4.2.6 样品测定及方法回收率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浊点萃取-荧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痕量铝(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Al与8-羟基喹啉络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 |
2.2 缓冲溶液加入顺序的影响 |
2.3 缓冲溶液用量的影响 |
2.4 8-羟基喹啉用量的影响 |
2.5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2.6 乳化剂 |
2.7 乳化剂 |
2.8 析相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
2.9 共存离子的影响 |
2.10 标准曲线 |
3 样品分析 |
四、微量铝的析相分离富集与测定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子液体-分散液相微萃取法萃取分离水体痕量铝离子[J]. 王永伟. 安徽农业科学, 2017(04)
- [2]酶标仪微量试剂法测定饮用水中铝的方法研究[J]. 苏敏,罗小琴,王定国.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5(05)
- [3]食品中铝的样品前处理及检测方法进展[J]. 张克梅.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5(05)
- [4]分子光谱法测定痕量铝(Ⅲ)的研究进展[J]. 李强,何家洪,李国强,宋仲容,徐强. 冶金分析, 2014(07)
- [5]环境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及其形态测试方法研究[D]. 孙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05)
- [6]8-羟基喹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铍铜中间合金中铝[J]. 张涛. 冶金分析, 2013(03)
- [7]铬天青S-正丙醇-氯化钠体系萃取分离铝(Ⅲ)[J]. 栗印环,沈久明,马万山. 冶金分析, 2012(12)
- [8]固相萃取—原子光谱法测定食品级FeSO4·7H2O中微痕量元素的研究[D]. 侯茜. 广西大学, 2012(05)
- [9]微孔滤膜分离富集技术在原子光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朱振科. 宁波大学, 2011(11)
- [10]浊点萃取-荧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痕量铝[J]. 李志英,凌山.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