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诱导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诱导,效应,晶格,薄膜,氧化物,电子,糖苷。
光诱导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严祁祺[1](2013)在《若干硫系(卤)玻璃的光诱导效应和离子导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若干硫系(卤)玻璃的光诱导效应和离子电导率方面的性能。首先系统研究了不同稀土和过渡金属离子掺杂Ge-Ga-S-CsCl系统硫卤玻璃的光致发光性能,其次探讨了以Ge-Se硫系薄膜为主的光致漂白和光致暗化效应,最后对新系统硫卤玻璃Ge-Ga-S-AgI-Ag的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离子电导率进行了讨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在Ge-Ga-S-CsCl硫卤玻璃基质中,Eu2+离子掺杂只有当CsCl含量达到40mo1.%时才能在395nm激发下获得中心位于433nm的宽峰发射,而Mn2+离子掺杂在447nm激发下,随着Mn2+离子含量的增加,发生由绿光发射向红光发射的转移。Eu2+离子和Mn2+离子共掺则在395nm的激发下发射出很强的属于Mn2+离子的黄光,通过计算测得的Eu2+离子单掺的发光寿命和Eu2+-Mn2+离子共掺的发光寿命,得到Eu2+向Mn2+能量传递的最大效率达到91%,同时讨论了可能的能量传递过程。Eu2+-Mn2+离子共掺之后吸收截面积的显着增大也是Mn2+离子黄光发射得到增强的原因。由激发和发射光谱及荧光寿命测试结果证实,Ce3+-Yb3+离子共掺在450nm激发下实现了量子剪裁效应,即吸收一个可见光子发射出两个近红外光子。Ce3+向yb3+能量传递的最大效率可以达到82%,Yb3+离子发光的量子效率达到119%。讨论了可能的能量传递过程机理。同样,由激发和发射光谱及荧光寿命测试结果证实,Eu2+-Yb3+离子共掺在395nm激发下实现了量子剪裁效应。Eu2+向yb3+能量传递的最大效率可以达到85%,能量传递是按照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实现的,也讨论了可能存在的能量传递过程机理。通过吸收和光致发光光谱研究了Bix/Tm3+单掺和共掺的70GeS2-10Ga2S3-20KBr硫系玻璃的光学性能。结果显示在808nm的激发下,Bix/Tm3+共掺样品在1230nm和1470nm处的发射都得到了增强。提出了可能存在的Bix到Tm3+离子的能量传递过程。通过实时透射光谱的测试研究了GeSe2阳Ge2Se3薄膜分别在空气和真空中的光致能带变化现象。用与能带能量相当的激光在空气中辐照足够长的时间,两种薄膜都呈现出光致漂白的效应。通过对比空气中和真空中的光致能带变化,发现Ge2Se3薄膜的光致漂白是由于表面的光致氧化造成的,而GeSe2薄膜光致漂白则由内部结构变化占主导地位。探索了非晶硫系薄膜xGe45Se55-(1-x)As45Se55(x=0,0.25,0.5,0.75,1)在660nm激光辐照下的光敏感性。随着Ge45Se55含量从0增大到1,光致能带变化效应从光致暗化向光致漂白转变。光致漂白的程度和薄膜组成中Ge-Ge键浓度相关。光致漂白和光致暗化的动力学可以用伸缩指数幂方程来描述。光致漂白的动力学反应比光致暗化薄膜要快很多。通过密度、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化学稳定性、可见-近红外-红外透过光谱、以及离子电导率等性能测试,研究了新系统GeS2-Ga2S3-AgI-Ag硫卤玻璃。该系统有较大的玻璃形成区,Ag单质的引入量最高达20mol.%,离子电导率最高达~10-5S/cm。在结构分析基础上,讨论了AgI的引入对玻璃离子电导率的贡献。此外,该系统玻璃在空气中的化学稳定性相比同组成的GeS2-Ga2S3-LiI和GeS2-Ga2S3-CsI系统硫卤玻璃有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3-08-26)
任晶[2](2012)在《非晶硫系薄膜的光诱导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透红外硫系玻璃以其禁带辐射诱导光敏性而闻名。本工作报道了对Se基非晶硫系薄膜的光暗化和光漂白现象进行的系统研究,探讨了硫系玻璃组成,辐照气氛,氧掺杂等因素对非晶硫系薄膜光暗化和光漂白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非晶Ge_2Se_3薄膜的光漂白过程起因于薄膜的表面光氧化效应,而非晶GeSe_2薄膜的光漂白则与薄膜的本征结构变化有关。对于Ge_(45)Se_(55)-As_(45)Se_(55)系统非晶薄膜,其光漂白程度与Ge-Ge同极键浓度有关,且光漂白动力学反应远快于光暗化过程。(GeSe_2)_(0.75)(GeO_2)_(0.25)非晶薄膜的光漂白效应进一步提供了辐照诱导氧进入玻璃网络结构的直接证据。此外,首次证实了具有本征光稳定性的硫系玻璃组成Ge_xAs_(45-x)Se_(55)glass(x~10),该发现对外场作用下红外材料在被动光学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the 6th Symposium on Functional Glasses and International Forum on New Photoelectric Materials》期刊2012-11-20)
季彦林[3](2010)在《马铃薯块茎糖苷生物碱积累的光诱导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糖苷生物碱(steroidal glycoalkaloid, SGAs)影响到马铃薯块茎适口性及食用安全性,其含量高低受遗传和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特别是收获后贮藏条件对块茎SGAs积累有较大影响。在环境诸因子中,光对SGAs诱导效果最为明显,但对不同光质的诱导效果及光信号对SGAs合成代谢途径的影响还不得而知。为此,本研究以9个马铃薯基因型为材料,对不同光质的诱导效应、光信号传导分子进行了研究,为分子水平上解析光信号诱导马铃薯块茎SGAs合成的机制、实现对马铃薯SGAs合成代谢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光敏感程度不同的庄薯3号、渭薯1号、大西洋和夏波蒂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光质对马铃薯块茎SGAs积累的影响,结果不同光质对马铃薯块茎SGAs积累产生的效应不同,其中630 nm的红光诱导效果最为明显,蓝光次之,橙光、黄光和绿光的作用不明显,紫光基本上无效。此外,同一光质对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SGAs影响不同,说明光诱导块茎SGAs的积累还与马铃薯品种的遗传组成有关。(2)以白皮、紫皮、红皮、紫红皮相间和粉红皮等5种马铃薯基因型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薯皮颜色对不同光质的敏感性。研究表明,不同薯皮颜色的块茎对不同光质的敏感度差异明显,块茎薯皮颜色越深SGAs积累越多,并且不论是何种薯皮颜色,红光仍然是诱导SGAs积累的最有效光质,其次是蓝光。(3)分别用红光、蓝光、白光及黑暗处理研究了光敏感程度不同的马铃薯块茎中与光信号传导有关的分子,发现红光处理后的块茎中G蛋白和CaM含量均上升,并且高于其它光质处理的材料,但不同光质处理下cAMP含量极低且不稳定,说明光信号是通过第二信使G蛋白、CaM共同作用,启动了马铃薯块茎中SGAs的合成。(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0-05-01)
金克新,赵省贵,陈长乐[4](2009)在《Cu掺杂La_(0.67)Sr_(0.33)Cu_xMn_(1-x)O_3薄膜的光诱导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溶胶-凝胶和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了La0.67Sr0.33CuxMn1-xO3(x=0.05,0.10和0.15)系列块材和薄膜,研究了Cu部分替代对薄膜光诱导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u掺杂量的增加,薄膜的金属-绝缘转变温度向低温方向移动,且导电性降低.在金属相激光作用诱导电阻增大.光致电阻相对变化极大值随着Cu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x=0.15时,光致电阻相对变化极大值达到58.3%,分析可能是由激光辐照诱导电子束缚于CuO2链外的局域态和晶格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9年07期)
唐晶,陈长乐,金克新,赵省贵[5](2008)在《锰位铁掺杂La_0·67Sr0·33FexMn1-xO3薄膜的光诱导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溶胶-凝胶法和脉冲激光沉积的方法制备了La0·67Sr0·33FexMn1-xO3(x=0,0·05,0·10,0·15)系列块材和薄膜,研究了Fe部分替代对La0·67Sr0·33FexMn1-xO3薄膜输运和光诱导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Fe含量的增加,薄膜的峰值转变温度下降,导电性降低.在激光作用下,薄膜在T<TP时表现为光致电阻率增大,而在高温段(T>TP)则减小,随着Fe掺杂量的增加,光致电阻相对变化极值增加,当x=0·15时,光致电阻变化率极大值达到38%.并从晶格效应的角度讨论了光诱导薄膜电阻率变化的内在机理.(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高国棉,陈长乐,邓小龙,韩立安,王永仓[6](2007)在《La_(0.9)Ce_(0.1)MnO_3薄膜的输运特性和光诱导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脉冲激光沉积(PLD)法制备了钙钛矿锰氧化物La_(0.9)Ce_(0.1)MnO_3(LCEMO)单晶薄膜.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薄膜具有钙钛矿赝立方结构,且沿(100)方向择优生长;电阻-温度关系给出其存在金属-绝缘体相变和庞磁电阻(CMR)效应,相变温度(T_(MI))为213K;在0.1T的磁场下,其磁电阻峰值为38.5%,对应的温度为153K;其电阻在低温区满足R=R_0+R_1T~2+R_2T~(4.5),在高温区符合小极化子输运.薄膜在绿激光(532nm,40mW)作用下T_(MI)向低温方向移动;这主要是由于激光激励下体系的自旋发生了变化.且电阻与时间的变化曲线满足关系:R(t)=R_0+Aexp(—t/r),说明薄膜在激光作用下具有明显的与自旋相关的弛豫现象.(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盛志高[7](2007)在《钙钛矿结构锰氧化物薄膜和异质结输运性质及其光诱导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钙钛矿结构掺杂锰氧化物由于其丰富的物性和在自旋电子学中潜在的应用前景倍受关注。在本论文中,我们以锰氧化物薄膜和异质结为研究对象,详细探索了他们的电磁输运性能和光诱导效应。具体内容如下:1、采用直流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出多种锰氧化物薄膜,并在单晶硅(001)衬底上在La2/3Sr1/3MnO3-δ(LSMO)薄膜的生长过程中,采用调节衬底温度的方法实现了对薄膜取向的调制,制备出高度c轴取向的LSMO薄膜。2、详细研究了LSMO薄膜的光电导效应以及影响因素,发现了LSMO薄膜中的电致电阻效应、电流辅助下的薄膜光电导效应以及磁场对LSMO薄膜持久光电导(PPC)的擦洗效应。3、研究了锰氧化物/SrTiO3+0.5wt%Nb(STON)异质结的电磁输运性质,在其中观察到了整流效应,确认了高温下异质结中的隧穿行为,同时观察到了La0.7Ce0.3MnO3/STON异质结中磁电阻随温度、偏置电流发生正负符号渡越的行为,结合隧穿模型给出了合理解释。4、对锰氧化物/SiO2/Si异质结进行了输运及其光诱导效应研究。探讨了各种条件下的输运机制,发现异质结在TC温度以上有着正向I-V输运行为,而在TC温度以下有着反向I-V输运行为。同时观察到异质结中巨大的光致电阻现象。5、研究了锰氧化物/STON和锰氧化物/SiO2/Si两类异质结的光伏效应。对异质结光伏对温度、光功率、磁场的依赖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索。在锰氧化物/STON异质结中上发现了与磁性有关的新型光伏效应,并成功地实现了光伏效应的磁场调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期刊2007-04-01)
王建元,陈长乐,高国棉,韩立安,金克新[8](2006)在《La_(0·82)Te_(0·18)MnO_3薄膜的输运特性和光诱导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了非金属Te掺杂的钙钛矿锰氧化物La0·82Te0·18MnO3单晶薄膜.该薄膜从83K升温至373K过程中发生金属-绝缘体相变,转变点温度为283K.其电阻率在T<TMI时符合电子-电子、电子-磁振子散射公式;在T>TMI时为小极化子输运.薄膜在低温段连续激光(波长为532nm,40mW)作用下电阻率显着增大,电阻变化率在253K达到最大值51·1%,该变化率远大于相同条件下的空穴掺杂材料;在高温段产生了较小的光电导,电阻变化率小于10%.这些现象主要与激光激励下自旋系统和小极化子的变化有关.La0·82Te0·18MnO3薄膜在激光诱导下具有明显的与自旋相关的弛豫现象.激光开始作用时薄膜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符合指数关系.(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6年12期)
王建元[9](2006)在《LTMO薄膜的光诱导效应和旋转磁场下Pb-Sn合金的凝固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所做的工作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章):本部分工作较为系统的研究了非金属元素Te掺杂的锰氧化物La_(1-x)Te_xMnO_3(x=0.01,0.06,0.12,0.18)薄膜的CMR效应和光诱导效应。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非金属Te掺杂的锰氧化物La_(1-x)Te_xMnO_3块体,通过X射线分析发现,样品具有菱方结构。并以此块体为靶材用PLD法制备了外延薄膜。 研究了La_(1-x)Te_xMnO_3薄膜的CMR效应。掺杂量x=0.06,0.12,0.18的薄膜样品在温度由83K升至373K的过程中均发生了金属—绝缘体转变,转变温度T_(MI)随着掺杂量x的增大向高温移动。薄膜样品在外磁场H=0的输运性质在低温区域符合ρ=ρ_0+ρ_1T~(2.5),在高温区域符合小极化子输运特性。薄膜在T_(MI)附近均显现了CMR效应。 首次研究了电子掺杂的锰氧化物材料的光诱导效应。在低温区,激光的照射使得薄膜电阻率增大,其中La_(0.82)Te_(0.18)MnO_3在253K下的电阻变化率达到峰值51.1%,这比已有的报道中相同条件下的空穴掺杂材料有很大的提高;在高温区激光作用产生了较小的光电导现缘。对掺杂量x=0.18的薄膜激光作用时的弛豫现象进行了探索,发现La_(0.82)Te_(0.18)MnO_3薄膜在248K,波长532nm的绿色激光照射下具有与自旋相关的弛豫现象,激光开始作用和停止作用时间t与电阻率ρ(t)满足指数函数关系:ρ=ρ_0+Aexp(-t/τ)。 第二部分(4、5章):研制了旋转磁场条件下的金属凝固实验装置,该装置最高加热温度600℃,磁场强度可达到0.5T,磁场转速最大1200r/min。对Pb-Sn合金旋转磁场下的凝固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与常规条件下相比,旋转磁场导致的合金熔体内部强迫对流,加快了合金熔体的冷却速率,提高了熔体初始形核温度,促发熔体提前形核并能使凝固时间缩短。Pb-61.9wt%Sn共晶合金的宏观偏析被有效的抑制,在整个样品中得到了二元共晶组织。共晶层片粗化,局域地区出现了不规则共晶组织。对于Pb-50wt%Sn亚共晶,初生相(Pb)的生长方式由粗大枝晶转变为细小的球状颗粒,且晶粒显着细化。(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06-03-01)
B,Sahraoui,Z,Sofiani,A[10](2005)在《C_(60)-TTF及Ru-oligothienylacetylide复合物的设计合成:新型非线性光诱导效应纳米材料(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Nonlinear optic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intensive research because of its wide applications in field of photonics, nanophotonics [1] and optoelectroncs such as optical signal processing, broad-b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s, integrated optics, optical sensing, optical poling, optical limiting, optical computing etc. A common problem in the laser technology is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eye and optical sensors from the damaging effects of high-energy light. Passive optical limiters can be the solution of this kind of problems.So optical materials with large coefficients of TPA and nonlinear refraction are of prime importance in optical limiting applications. Recently the C_ 60-TTF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three-dimensional π-electron conjugated systems which makes them promising as new limiting materials [2]. Two-photon absorption,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SHG), detection of phase transition using photoinduced nonlinear effects and illustration of new system for optical recording and erasing of holograms under weak laser illumination will be discussed. In other hand a series of new Donor-π-Acceptor ruthenium acetylide systems built around thiophene-based π-conjugating spacers has been developed and studied, in terms of the oligothienyl chain length. Comparison of the linear and third-order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se Donor-π-Acceptor chromophores shows that the elongation of the spacer and introduction of a double bond in this spacer produces a considerable bathochromic shift of the absorption maximum together with a dramatic enhancement of the molecular cubic hyperpolarizability in these systems. Finally, acoustically induced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AISHG) has been observed for thin films of these complexes incorporated in PMMA matrices, which reaches values among the highest, reported so far.(本文来源于《光散射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光诱导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透红外硫系玻璃以其禁带辐射诱导光敏性而闻名。本工作报道了对Se基非晶硫系薄膜的光暗化和光漂白现象进行的系统研究,探讨了硫系玻璃组成,辐照气氛,氧掺杂等因素对非晶硫系薄膜光暗化和光漂白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非晶Ge_2Se_3薄膜的光漂白过程起因于薄膜的表面光氧化效应,而非晶GeSe_2薄膜的光漂白则与薄膜的本征结构变化有关。对于Ge_(45)Se_(55)-As_(45)Se_(55)系统非晶薄膜,其光漂白程度与Ge-Ge同极键浓度有关,且光漂白动力学反应远快于光暗化过程。(GeSe_2)_(0.75)(GeO_2)_(0.25)非晶薄膜的光漂白效应进一步提供了辐照诱导氧进入玻璃网络结构的直接证据。此外,首次证实了具有本征光稳定性的硫系玻璃组成Ge_xAs_(45-x)Se_(55)glass(x~10),该发现对外场作用下红外材料在被动光学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诱导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严祁祺.若干硫系(卤)玻璃的光诱导效应和离子导电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
[2].任晶.非晶硫系薄膜的光诱导效应研究[C].Proceedingsofthe6thSymposiumonFunctionalGlassesandInternationalForumonNewPhotoelectricMaterials.2012
[3].季彦林.马铃薯块茎糖苷生物碱积累的光诱导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
[4].金克新,赵省贵,陈长乐.Cu掺杂La_(0.67)Sr_(0.33)Cu_xMn_(1-x)O_3薄膜的光诱导效应研究[J].物理学报.2009
[5].唐晶,陈长乐,金克新,赵省贵.锰位铁掺杂La_0·67Sr0·33FexMn1-xO3薄膜的光诱导效应[J].物理学报.2008
[6].高国棉,陈长乐,邓小龙,韩立安,王永仓.La_(0.9)Ce_(0.1)MnO_3薄膜的输运特性和光诱导效应[J].无机材料学报.2007
[7].盛志高.钙钛矿结构锰氧化物薄膜和异质结输运性质及其光诱导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固体物理研究所).2007
[8].王建元,陈长乐,高国棉,韩立安,金克新.La_(0·82)Te_(0·18)MnO_3薄膜的输运特性和光诱导效应[J].物理学报.2006
[9].王建元.LTMO薄膜的光诱导效应和旋转磁场下Pb-Sn合金的凝固行为[D].西北工业大学.2006
[10].B,Sahraoui,Z,Sofiani,A.C_(60)-TTF及Ru-oligothienylacetylide复合物的设计合成:新型非线性光诱导效应纳米材料(英文)[J].光散射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