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M范式中编码条件对正确和错误记忆成绩的影响

DRM范式中编码条件对正确和错误记忆成绩的影响

毛伟宾[1]2009年在《汉语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文中提出在错误记忆研究领域,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是困扰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许多研究者曾尝试采用多种DRM范式及其变式,控制各种不同的实验变量来对之进行考察,而关于DRM范式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则发轫于对错误记忆产生机制的研究。1998年,Smith和Hunt首次研究并提出了错误记忆通道效应问题,即在视觉测验条件下,听觉学习转为视觉学习后会导致更低的错误再认或错误回忆,从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实证研究。很多研究者从视觉再认测验和书面回忆测验的角度,探讨了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影响因素及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产生机制。但迄今为止,在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产生机制及理论解释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通过5个行为实验和2个ERP实验从叁个角度探讨了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认知机制及脑机制。研究一在2个实验中通过运用词汇判断任务和Sternberg范式的短时记忆任务来研究视觉与听觉学习条件下关键诱词的表征形式及激活特征;研究二在3个实验中通过在编码与提取阶段分别控制一些变量,例如重复学习、呈现方式以及分散注意,以此来增强或者降低编码阶段的项目特异性加工和语义激活程度、提取阶段的监测加工,从而来探讨编码与提取阶段在错误记忆通道效应方面的影向;研究叁则在2个实验中运用ERP技术探讨了不同呈现通道在编码与提取阶段的脑神经生理活动,以从更深层面上理解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内在加工机制。在研究中,作者首次从汉语语言特性的角度对错误记忆通道效应进行了分析探讨,所得的结果可以用激活-监测理论来进行解释。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点:(1)编码阶段对关键诱词的语义激活是非常迅速的,几乎是在学习同时或者学习之后立即产生的,而且视觉学习后关键诱词的表征形式倾向于字形编码;(2)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产生是编码阶段的语义激活与提取阶段的监测加工共同作用的结果,编码阶段视觉学习对关键诱词的激活水平高于听觉学习,这也导致了在随后的视觉测验中出现监测困难;(3)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ERP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不同呈现通道对编码阶段的相继错误记忆效应和提取阶段的新旧效应有着不同的影响;(4)与西方的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发现视觉学习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高于听觉学习,这与汉语的语言特性及认知加工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杨志刚[2]2004年在《DRM范式中编码条件对正确和错误记忆成绩的影响》文中提出错误记忆是近年来有关记忆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它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它拓宽了记忆研究的领域,对于我们理解记忆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DRM范式是一种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中诱发可靠错误记忆效应的实验范式。本文在简短地回顾有关错误记忆研究的历史,概述其当前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两个实验考察DRM范式中编码条件对正确和错误记忆成绩的影响。结果某些实验前的假设被验证了,但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两个实验都观察到了显着的错误记忆效应。实验1操纵指导语、学习时间和项目类型。发现指导语对正确和错误再认率都没有影响,学习时间对正确再认和错误再认效应不同,前者随学习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后者在不同学习时间中无规则变化。实验2操纵测验延迟、学习时间和项目类型。结果与实验1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发现学习时间对不同项目类型的不同的影响模式。作者在两个实验间差异的基础上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讨论。总的看来,正确和错误再认有着不同的运行机制,结合有关错误记忆的各种理论,多重编码说可以对本研究的结果给出最为恰当的解释。

田永丽[3]2017年在《知觉闭合任务中错误记忆的启动效应:词效价和时间效应》文中认为错误记忆常常被认为是记忆的负面产物,以往研究多关注于错误记忆的影响因素和消极作用,然而近些年的研究表明错误记忆并非正确记忆的对立面,在某些认知相关的问题解决中具有积极作用。以大学生为被试,使用知觉闭合任务(PCT)结合DRM范式,对错误记忆的启动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探讨了DRM词表不同的效价,有无再认任务和测验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一目的是探讨记忆类型和DRM词表的效价对被试完成知觉闭合任务成绩的影响,随机选取大学生被试34人,采用2(类型:错误记忆/正确记忆)×2(词的效价:中性词/负性词)被试内实验设计,因变量为知觉闭合任务中的反应时。结果显示:错误记忆在知觉闭合任务中的反应时显着快于正确记忆;项目类型主效应差异显着;负性词语在知觉闭合任务中的反应时显着快于中性词语。实验二随机选取88名大学生被试,采用2(再认任务:有/无)×2(词效价:中性词/负性词)×2(测验时间:即时/2周后)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再认任务的有无和测验时间为被试间变量,词效价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知觉闭合任务中的成绩(反应时),目的是排除再认任务中词语的呈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验证时间间隔的长短对不同效价的词性是否有交互作用以及上述实验变量的的改变对知觉闭合任务成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有无再认任务,DRM词表中负性效价词的在知觉闭合任务中的反应时均显着低于中性效价词语;无论在立即测验还是延时两周后测验,关键诱饵在知觉闭合任务中的反应时均显着快于学习项目的反应,延时两周测验对负性效价词的影响大于中性效价词语。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错误记忆比正确记忆在知觉闭合任务中有更好的启动效应,且无论被试是否接受再认任务,错误记忆的启动效果好于包含其他的项目类型,负性效价的词语在知觉闭合任务中的启动效果好于中性词语,结果支持关联激活理论;无论在立即测验还是延时两周后测验,关键诱饵在知觉闭合任务中的启动效果均好于其他项目类型;延时两周测验对负性效价词的影响相比中性效价词语更为明显。

解秀新[4]2006年在《对错误记忆中双重过程理论和特异性启发理论的研究》文中提出错误记忆的研究是当前记忆研究的一个热点,为全面理解记忆提供新视野。对错误记忆关联效应的研究中,DRM范式是主要的研究范式,用一系列与未呈现的关键词有语义关联的词语构成词表,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诱发出强大的错误记忆效应。对DRM范式错误记忆的解释中争论比较激烈的两个理论是双重过程理论和特异性启发理论。双重过程理论认为增加词表详细的信息可以加强被试对词表的回忆,产生更多的正确记忆并抵制错误记忆;特异性启发理论认为增加词表独特的、与其他记忆相区分的信息,就可以在再认测验中运用这种特异性信息判断测验词是否为学习词。本研究设计两个实验来对双重过程理论和特异性启发理论进行比较和思考。实验1操纵词表呈现方式、材料和词表长度,词表呈现方式和材料为组间变量,词表长度为组内变量,分别比较大学生正确记忆和错误记忆。结果发现:呈现方式正确记忆和错误记忆的影响方向不同;材料对错误回忆没有显着影响,对错误再认影响显着,只有部分材料对正确回忆和正确再认有影响。实验2操纵词表呈现方式和词表长度,为组内实验设计,比较大学生的正确记忆和错误记忆。结果发现:呈现方式只对词表长度为15的词表正确回忆有影响,对正确再认没有影响;呈现方式对各个词表的错误回忆和错误再认没有显着影响,只在总体水平上影响错误再认。总体上来看,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更支持双重过程理论。

史小航[5]2010年在《DRM范式下加工水平、呈现时间和注意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记忆是人们积累知识与经验的重要途径,它历来是心理学研究,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二十世纪中期以前,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正确记忆的报告上。随着对记忆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对错误记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认为错误记忆包含了许多人类记忆本质的重要信息,对错误记忆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潜在的记忆过程。关于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构成了当前错误记忆研究的最主要方面。本文在回顾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加工水平、呈现时间和注意状态叁个因素,探讨每个因素对错误记忆的影响以及加工水平分别与呈现时间、注意状态结合对错误记忆的综合影响。研究包括叁个实验,实验一包括加工水平和项目类型两个变量,实验二包括加工水平、呈现时间和项目类型叁个变量,实验叁包括加工水平、注意状态和项目类型叁个变量。叁个实验均表明,真实记忆随着加工水平的加深而提高,错误记忆不受加工水平的影响。实验一证明从形音义叁个方面对加工水平进行操作是可行的;实验二结果表明呈现时间的主效应不显着,错误再认不随呈现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通过激活/监测理论给予解释;实验叁的结果表明,错误记忆随注意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这是由于分散注意降低了被试对关键诱饵的成功监测的可能性所致。

窦刚[6]2014年在《DRM范式下错误记忆的老化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错误记忆的老化效应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处于相同条件下的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产生错误记忆的现象。对错误记忆老化效应的研究一直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但对于这一效应的影响因素及产生机制仍处于探讨之中。本研究运用5个实验考察了DRM范式下错误记忆的老化效应,实验1和实验2探讨了编码阶段条件的变化对错误记忆老化效应的影响。实验1将学习词表的呈现时间设置为1s和3s两种水平,以考察不同编码时间条件下的错误记忆老化效应,结果发现,老年被试和年轻被试的正确再认成绩均随呈现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两种编码条件下老年被试的正确再认成绩均显着低于年轻被试。在错误再认方面,1s呈现时间条件下,老年被试与年轻被试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无显着差异,而3s条件下则存在显着差异,老年被试的错误再认率显着高于年轻被试。实验2考察了1s呈现时间条件下预警提示对错误记忆老化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预警提示对老年被试与年轻被试的正确再认并无显着影响,对老年被试的错误再认也无显着影响,但显着降低了年轻被试的错误再认率,从而出现老年被试的错误再认显着高于年轻被试的现象。实验3在学习与测验之间增设了5分钟的延时干扰,以考察错误记忆的老化效应是否由于保持阶段的延时干扰而消退,结果发现,延时干扰对老年被试与年轻被试的正确再认和错误再认均无显着影响,老年被试的错误再认率依然显着高于年轻被试。实验4和实验5考察了提取阶段条件的变化对错误记忆老化效应的影响,其中,实验4通过改变测验阶段所呈现词语的字体、大小及颜色,以考察字面痕迹改变能否消除错误记忆的老化效应,结果发现,有无字面痕迹改变对老年被试与年轻被试的正确再认成绩均无显着影响,但字面痕迹改变条件下年轻被试的错误再认显着增加,而老年被试并无显着变化。实验5考察了再认时间压力对错误记忆老化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老年被试与年轻被试的正确再认成绩均受再认时间压力的影响而显着下降,年轻被试的错误再认显着增加,老年被试的错误再认则无显着变化,再认时间压力条件下,两个年龄组被试间的错误再认率没有显着差异。综上,本研究发现错误记忆的老化效应容易受到编码阶段和提取阶段相关因素的影响,而较少受到保持阶段相关因素的影响。编码阶段老年人缺少对所学词语的特异性编码,提取阶段过于依赖词表的要义信息,不能更好地抑制无关干扰,都会导致老年人出现更多的错误记忆。

周楚[7]2005年在《错误记忆的理论和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记忆研究的历史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就是,人们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者回忆出来的事件与其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大量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类的记忆并非想象中那样可靠,不仅容易逝去,还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信息的误导,甚至更会自发地发生改变,记忆中的错误无时无处不在,它提醒我们记忆并非是对经历过的事件的精确复制。记忆的这种特征使得对错误记忆的研究成为记忆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方面。在没有任何外界信息干扰的情况下,人们的记忆会因内部联想过程而自发地发生改变,此种条件下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正是本研究的重要主题。 本研究集中探讨了DRM范式下因内在联想过程而导致的错误记忆效应的产生机制,证实了在错误记忆的产生过程中存在两个重要的加工过程:激活过程和监测过程,并对激活与监测的双加工过程可能的作用方式以及二者在记忆信息的编码和提取过程中动态的交互影响提出了假设性的解释。认为它们共存于对记忆信息的编码和提取两个阶段之中,在其中的任一阶段都可能因激活或监测的双加工过程的作用而导致错误记忆的产生,而错误记忆效应的大小则取决于二者之间互动的结果。语义激活过程的累积或有效监测过程的受阻甚至缺失都可以使人们对事件的记忆发生错误或扭曲。 纵观全文,第一章在首先追溯了错误记忆研究的早期研究之后,重点介绍了错误记忆的主要研究范式——DRM范式,以及该范式与误导信息干扰范式所揭示的两种来自不同加工过程的错误记忆。本章中指出,Roediger和McDermott(1995)所发展出来的DRM词表学习范式在错误记忆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该范式以一种简单而精巧的方式使得在严格的实验室控制条件下引发错误记忆成为可能。在DRM范式中,先让被试学习过一些存在语义关联或联想的词表(如犯困、休息、困倦等),随后会对其记忆情况进行测验,结果发现被试会表现出对与词表项目具有高度语义关联但却并未呈现过的项目(如睡觉)的高水平错误回忆和错误再认,并且还伴有较高水平的自信。揭示出入们的记忆可以在没有任何外界信息干扰的情况下而因内在联想过程而自发地发生改变。使用DRM范式所展开的大量研究构成了当前错误记忆研究的主要方面。 第二章概括了DRM范式下错误记忆的研究现状。首先,错误记忆效应会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除了学习词表本身和关键诱饵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对错误记忆的产生存在影响之外,影响记忆信息的编码、保持和提取的众多因素也决定了错误记忆效应的大小,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错误记忆的

吕晓萍[8]2012年在《注意状态和预警对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错误记忆是人们对过去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之间发生严重偏离的现象。错误记忆同正确记忆一样包含着记忆的本质信息。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错误记忆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错误记忆的探寻有助于人们理解潜在的记忆过程。DRM范式是一种研究错误记忆的经典范式,它可以在实验室情境下成功地引发错误记忆。研究者常常采用该范式研究成人的错误记忆。研究发现注意状态和预警提示是影响错误记忆的重要因素,但注意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在各种实验结果之间存在差异,预警提示能否有效改善错误记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所以有必要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与成人相比,儿童的语义联想能力、联想激活能力及保持和提取要点痕迹与字面痕迹的能力都还处于发展之中,不够成熟。儿童作为错误记忆产生的早期阶段,其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产生机制同样值得探讨。该研究采用DRM范式,共设计了两个实验,考察注意状态和预警提示对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实验一考察注意状态对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采用2(注意状态:集中注意、分散注意)×3(年级:一年级、叁年级、五年级)×3(项目类型:学过词、关键诱词、无关词)叁因素混合设计,其中注意状态、年级为被试间变量,项目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之上,加入预警提示这一变量以考察预警提示对不同注意状态下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采用2(有预警提示、无预警提示)×2(注意状态:集中注意、分散注意)×3(年级:一年级、叁年级、五年级)×3(项目类型:学过词、关键诱饵、无关词)四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预警提示、注意状态、年级为被试间变量,项目类型为被试内变量。研究结果表明:(1)无预警提示条件下,儿童在集中注意状态下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显着高于分散注意状态下的错误再认率;有预警提示条件下,儿童在分散注意状态下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显着高于集中注意状态下的错误再认率,说明注意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会因为预警提示的加入而发生变化。(2)集中注意条件下,预警提示可以有效地改善儿童的错误记忆;分散注意条件下,预警提示不能改善儿童的错误记忆,说明预警提示对错误记忆的监测作用受到编码阶段注意状态的影响。(3)儿童的错误记忆存在年级效应,具体表现为儿童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

王凯[9]2016年在《材料情绪性和参照条件对错误记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人们可以记住学过的项目或实际发生过的事件,形成真实记忆;也可能错误地再认出或回忆起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或者对细节或来源的记忆不符合真实情况,产生错误记忆。大量研究表明,记忆材料情绪性和参照条件都会对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产生影响:对情绪材料的真实记忆率和错误记忆率均高于中性材料,即产生所谓情绪增强效应;对记忆材料的自我参照加工既会促进真实记忆,也会易化错误记忆,即产生所谓自我参照效应。进一步地,还有研究发现材料情绪性和参照条件对真实记忆的影响会出现交互作用,比如人们会对自我相关的正性信息的记忆表现好于自我相关的负性信息。但是目前缺少同时考察材料情绪性和不同参照条件对错误记忆影响的研究。同时,由于不同参照加工操作一般是将记忆项目和参照对象配对呈现,因此必然涉及对记忆项目和参照对象的关联记忆,而且已有研究发现,关联记忆也会受到材料情绪性的影响。但是,以往考察材料情绪性和参照条件影响记忆的研究主要只考察项目记忆而非关联记忆,采用项目再认任务而非关联再认任务。另外,在关联再认中还可能表现出一种自我服务偏向,即将正性信息更多地归为与自己相关,将负性信息更多地归为与他人相关。以往研究只是分别考察记忆中的自我正面偏向和他人负面偏向,缺少对记忆中自我服务偏向的直接考察。那么,如果同时考察材料情绪性和参照条件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并且采用项目再认任务,是否会出现情绪增强效应和自我参照效应?如果改为采用关联再认任务,是否会出现情绪增强效应和自我参照效应?关联再认记忆中是否会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向?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考察。两个实验均采用DRM范式,均以正性、负性和中性词表作为记忆材料,在学习阶段均设置自我、他人和中性叁种参照条件。两个实验的区别仅在于测试阶段的任务差异:实验1采用项目再认任务,并对判断为“旧词”的项目进行“记得/知道”判断;实验2采用关联再认任务,需要被试在判断词语新旧的同时,对判断为“旧词”的项目做出关联判断,即判断该词语在学习阶段是和哪个参照对象同时出现的。从两个实验的结果得到如下结论:(1)记忆的情绪增强效应受到再认任务类型的影响。在项目再认任务下,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均出现情绪增强效应;在关联再认任务下,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均未出现情绪增强效应。(2)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也受到再认任务类型的影响。在项目再认任务下,只有错误记忆出现自我参照效应;在关联再认任务下,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均出现自我参照效应。(3)在关联再认记忆中存在自我服务偏向。这种自我服务偏向既表现在对旧词的错误关联判断中,也表现在对错误再认诱饵词的多种关联判断中。

刘丽婷[10]2018年在《情绪对自发性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提出错误记忆是指人们对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件做出错误的回忆或者对实际经历过的事件做出与其不相一致的回忆。错误记忆分为自发性错误记忆和植入性错误记忆,前者是由于个体自身形成的错误联想产生的,后者则是由于外界的干扰产生的。近几十年来,一些研究者对错误记忆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错误记忆与情绪具有密切关系。本研究使用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简称DRM范式),考察情绪的效价和唤醒水平对自发性错误记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情绪对自发性错误记忆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由叁部分,共八个实验组成。研究一包含1个实验,参照以往的研究,选取叁种情绪诱发方法,分别是电影诱发法、音乐和自传体回忆组合诱发法以及音乐和图片组合诱发法,对这叁种方法用于诱发不同效价和唤醒水平的情绪的有效性进行比较,目的在于为后续实验选择有效的情绪诱发方法和材料。研究二包含两个实验,采用音乐和自传体回忆组合诱发法诱发高唤醒的积极情绪、低唤醒的积极情绪、高唤醒的消极情绪、低唤醒的消极情绪和中性情绪,实验2使用延迟再认记忆测试考察情绪的效价和唤醒对错误再认的影响,实验3使用延迟自由回忆测试考察情绪的效价和唤醒对错误回忆的影响,目的在于探讨效价和唤醒两个因素中哪一个是情绪影响自发性错误记忆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叁通过5个实验探讨情绪对自发性错误记忆的作用机制。实验4使用音乐和图片组合诱发法,在学习阶段前诱发高唤醒的积极情绪、低唤醒的积极情绪、高唤醒的消极情绪和低唤醒的消极情绪,测试阶段前诱发中性情绪,考察情绪的效价和唤醒对编码阶段的加工的影响;实验5采用相同的诱发方法在学习阶段前诱发中性情绪,测试阶段前诱发不同的情绪,考察情绪的效价和唤醒对提取阶段的加工的影响;实验6运用包含性测验,考察情绪是通过影响编码阶段的激活加工还是通过监控加工而作用于自发性错误记忆;实验7和实验8分别使用呈现方式和加工方式进一步考察情绪对编码阶段的激活加工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采用音乐和自传体组合诱发法、音乐和图片组合诱发法能有效诱发不同效价和唤醒水平的情绪;(2)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高唤醒的情绪提高自发性错误记忆;(3)情绪的唤醒对自发性错误记忆编码阶段的加工有显着影响,而对提取阶段加工的影响不显着;(4)监控加工起作用和不起作用的条件下,高唤醒的情绪都提高自发性错误记忆;(5)要点信息为优势加工信息时,高唤醒的情绪提高自发性错误记忆;字面信息为优势加工信息时,低唤醒的情绪提高自发性错误记忆。上述结果提示,在本研究的实验条件下,情绪的效价和唤醒这两个维度中唤醒是影响自发性错误记忆的关键性因素,它可能主要通过影响编码阶段的激活加工而对自发性错误记忆产生作用。本研究支持模糊痕迹理论和唤醒偏向竞争理论。

参考文献:

[1]. 汉语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D]. 毛伟宾.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2]. DRM范式中编码条件对正确和错误记忆成绩的影响[D]. 杨志刚.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3]. 知觉闭合任务中错误记忆的启动效应:词效价和时间效应[D]. 田永丽. 郑州大学. 2017

[4]. 对错误记忆中双重过程理论和特异性启发理论的研究[D]. 解秀新. 河北大学. 2006

[5]. DRM范式下加工水平、呈现时间和注意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D]. 史小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

[6]. DRM范式下错误记忆的老化效应研究[D]. 窦刚.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7]. 错误记忆的理论和实验[D]. 周楚.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8]. 注意状态和预警对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D]. 吕晓萍. 浙江师范大学. 2012

[9]. 材料情绪性和参照条件对错误记忆的影响[D]. 王凯. 云南师范大学. 2016

[10]. 情绪对自发性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D]. 刘丽婷. 浙江大学. 2018

标签:;  ;  ;  

DRM范式中编码条件对正确和错误记忆成绩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