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否定副词研究

甲骨文否定副词研究

文一涵[1]2007年在《甲骨卜辞中的否定副词研究》文中指出甲骨文副词研究一直是甲骨文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一百多年来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文章简单地回顾了甲骨文否定副词研究的历程,着重围绕否定副词一些争论焦点进行讨论。全文共分叁部分。一、绪论部分。先回顾了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发展;接着提出自己的选题并简洁地综述了这个选题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此文的研究方法,1、遵循语言文字客观发展规律。虽然语言是变化发展的,但语言的发展是传承的。2、做定量、穷尽的分析。对现有的甲骨文否定副词进行了穷尽性描写研究。3、注重断代的重要意义。二、第一章主要讨论了否定副词的判定及其内部的再分类。对于上古时候副词的词类归属多年来一直是个争论的焦点。一类把副词归纳为虚词的;另一类把副词归纳为实词的。在第一节主要谈否定副词的判定,首先我把各家所总结的甲骨文否定副词归纳到一起;再把共同承认的否定副词和有所争议的否定副词分别进行阐述说明。为了能够看出否定副词在上古时期的流变过程,我统计了先秦传世文献的否定副词的情况。在第二节主要谈字与词的区分,由于一字数词和数词一字的现象在殷墟甲骨刻辞中是广泛存在的。同字异构的情况也是大量存在。而在否定词这个高频率的一组词汇中是否也存在这个现象,本文也将进行一定的论述。吕淑湘先生说:“副词的内部需要分类,可是不容易分得干净利索,因为副词本身就是个大杂烩。”而对否定副词的再分类,是语法研究精细化的体现。本章的第叁小节主要进行否定副词再分类,把否定副词之间细小的异同做一个全面的对比。叁、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否定副词的功能在这一章的讨论之前,先提到了研究时的限定条件,因为甲骨卜辞在不同的卜辞类型里有不同语法情况,混淆不清的话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在第一节里主要谈了否定副词的语法功能,分别从否定副词充当的句子成分、否定副词和否定副词结合的功能以及否定副词与几个虚词之间的关系叁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二节主要谈否定副词对句子语序的影响,着重讨论宾语前置的问题,从甲骨文到先秦传世文献的统计总结,力图想把宾语位置变化通过数据得到更科学的总结。但由于时间和个人水平的限制所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本章第叁节否定副词的断代研究,按原计划是把否定副词做一个穷尽地断代统计,但由于水平的限制未能如愿,就把前人对否定副词的断代做了一个大致地介绍。全文尽量把所能搜集到的研究否定副词的资料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按着不同的争论焦点再分章节加以阐述。至于其中我所统计的数据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将进最大努力去完善。

张国艳[2]2002年在《甲骨文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甲骨文发现100年来副词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还缺乏对甲骨文副词进行通论性研究的论着。如何判定甲骨文副词、甲骨文副词的语法功能、甲骨文副词断代差异以及甲骨文副词与金文、先秦汉语副词的比较等问题都需要作进一步研究。本文对以上这些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 论文共有五章,分别是:汉语副词研究情况概说,总结讨论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有关副词的判定、副词的语法功能能问题。甲骨文副词研究概况,概括了前人对甲骨文副词研究的情况并对一些意见有分歧的词做了讨论。甲骨文副词的数量和用法,确定了甲骨文副词的数量,并简要介绍了它的语法功能。甲骨文副词个案研究,探讨了所有甲骨文副词的使用特点,并对相关词做了比较,这是本文的重点。甲骨文副词的流变及其断代作用,对甲骨文副词在后代的流传、其演变情况及其在断代方面的作用做了简要说明。

李静丽[3]2014年在《甲骨文副词研究综论》文中研究指明甲骨文从1899年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期间,学界从各个方面对甲骨文副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探讨,成果丰富,甲骨文副词研究一直是甲骨文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回顾了甲骨文副词研究的历程,对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和主要特点进行了归纳,并总结出甲骨文副词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以期展现近百年甲骨文副词研究的概貌,希望能为汉语副词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文中对甲骨文中所认定的副词进行系统分类研究,将甲骨文副词定义为能作状语且只能作状语的成分,依据此标准将甲骨文中的副词分为九类:语气副词、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指代性副词、频率副词、连接副词、肯定副词、程度副词,共36个。论文对每一个副词进行详细的汇释,以论着出版的时间先后为序,总结甲骨学界对每一个副词的研究情况,并以按语的形式对各家观点进行评价,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伍凌燕[4]2005年在《甲骨文副词研究述评》文中指出甲骨文副词研究一直是甲骨文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一百多年来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文章回顾了甲骨文副词研究的历程,将百余年来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萌芽时期(1899年—1953年);系统构建和发展繁荣时期(1953年至今)。文章对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和主要特点进行了评介,同时围绕研究中的几个重点问题,如甲骨文副词的认定和再分类、否定副词、语气副词等,对各个具体问题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评点。 通过对研究历程的回顾和研究成果的评介,文章还展望了甲骨文副词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认为,甲骨文副词研究正在由单纯的语法描写向描写与解释并重的方向发展。

赵娟[5]2005年在《《战国策》副词研究》文中认为《战国策》是上古时期的重要语言载体,其语言丰富形象生动并接近口语,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及语言特点的重要文献,长期以来人们多注重从文学价值方面对其进行研究,而对其语法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副词是汉语虚词中数量最多而内部极不均衡的一个类别,上古汉语副词研究是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选择《战国策》作为语料,通过对其副词系统的考察分析,试图发掘其在汉语史上的价值,并为上古汉语副词系统的确立奠定基础。 本文主要分为叁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又分为叁个小部分。一是对《战国策》进行简要介绍。二是对汉语副词的定义、语法特征、副词与其他相关词类的区分情况、副词的分类方法及副词的研究现状等进行介绍。提出本文所采用的判定副词的标准,即:副词是在句中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谓语成分的词。并且以意义为标准,把《战国策》中的副词分为: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和语气副词六类。叁是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战国策》中的副词。依照第一部分提出的判定副词的标准,确定了《战国策》中的128 个副词,同时按照第一部分提出的分类方法,将其进行了具体分类,确立了《战国策》的副词系统。这一部分主要运用“静态描写与分析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全面地对《战国策》中的每类副词进行考察分析,同时运用“统计与列表”的方法,将每类副词中的每个副词从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谓语的情况、兼类的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列表分析。第叁部分为结语,主要包括两个小部分。一是《战国策》副词使用情况分析。依据第二部分的具体考察,首先对《战国策》中单音节副词和复音节副词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对各类副词的数量和使用频率进行比较分析,接着依次对副词的出现位置、兼类情况及副词连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战国策》副词系统的特点。这一部分再次运用了“静态描写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及“统计与列表”的研究方法。二是《战国策》副词与甲骨文副词比较。贯彻“共时分析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将《战国策》副词与甲骨文副词从数量、继承情况、发展情况及语法特征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副词从甲骨刻辞时代到战国时期发展的大体脉络:随着历史的发展,副词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大量新的副词产生,并且复

索烨丹[6]2007年在《《春秋公羊传》副词研究》文中指出汉语史各时期的专书研究是构建汉语史断代语法系统的基础,而虚词是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古代汉语的语法研究主要体现在虚词研究上。《春秋公羊传》(以下通称《公羊传》)是上古中期的代表文献。据史料记载,它是公羊家口授于先秦,成书于汉景帝时期传述《春秋》的“解义之传”。学术界近二十年来对它的词类包括虚词的研究几近于零。本文前言部分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给副词作了界定和次类的划分。然后以此为纲,对《公羊传》的副词作了严格筛选和统计,调查出副词51个:皆、凡、遍、独、唯(惟)、尝、曾、既、已、将、卒、终、渐、方、俄(睋)而、少、滋、徒、直、相、相与、胥、亲、亲自、犹、固、亦、又、有、亟、复、盖、果、实、故、必、诚、其、其诸、盍、焉、无乃、不、弗、非、末、莫、未、无、否和勿。内部分类上,本文将这51个副词分为十类:总括副词、限定副词、时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类同副词、累加副词、频率副词、否定副词和语气副词。第一章从副词的来源、句法分布、组合功能和语义指向等方面逐个对这51个词(其中“固”、“犹”和“已”3个词兼任副词的不同次类,“将”、“既"、“无”和“勿”兼属次类内不同小类,词量统计时分别以1词计)作了详细描写,并对每一次类从句法位置、组合能力等方面有所侧重地作了语法特点的总结,既突出了该次类内部成员的共性特征,也指出了某些词的个性差异。第二章对在学术界容易被当作副词的“甚”、“殆”和“俱”根据它们在《公羊传》中的用例情况作了特别描写和说明,指出它们在《公羊传》中并不作副词。第叁章分别从副词来源、结构形式、各类副词的用词数量、词频和语法特点上对《公羊传》副词的特点作了总结。第四章将《公羊传》和上古前期的甲骨刻辞副词作了历时比较,旨在分析《公羊传》副词对上古前期副词的继承和流变情况。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注重叁个结合:一、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相结合。共时描写是基础,历时比较才是目标。共时描写主要是在副词的认定和描写时将《公羊传》副词和同时期的《战国策》、《淮南子》中的副词作了对比。历时比较主要是对《公羊传》副词在来源考察时联系它们在上古前期甲骨刻辞、《诗经》中的存在情况作了调查说明;二、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按照副词的定义,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公羊传》的副词作了严格定性和定量统计;叁、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在各个副词的描写上,不但说明其语法功能有哪些特点,还力图对其来源和形成条件及过程加以解释。

罗立方[7]2003年在《甲骨文否定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甲骨文否定词研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甲骨文中到底有多少个否定副词,尚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甲骨文中“妹”“亡”二词进行考定后得出甲骨文中“妹”不是否定词、“亡”已具有否定副词的用法的结论;在对否定副词“不”与“弗”、“不”与“亡”、“亡”与“毋”进行比较后得出“不”与“弗”对主语、谓语、宾语的不同类型有一定的选择性、“毋”是“亡”的分化词、“亡”与“不”在用法上不具有因承关系的结论。全文内容分为叁部分: 一、 否定副词的考定 二、 否定副词的比较 叁、 研究甲骨文否定副词的意义

武振玉[8]2006年在《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文中指出两周金文作为语料的价值被认识并且自觉运用到古汉语研究中是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的。虽然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有学者利用金文材料进行《尚书》的语言研究,此后亦不断有学者进行类似的研究,并且这些研究也多集中在虚词方面,但到目前为止,全面而系统的两周金文虚词研究尚付阙如。而随着《殷周金文集成》及其《引得》的编撰,对两周金文中的所有虚词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调查研究已成为可能,并且应是上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当务之急。有鉴于此,本文选取两周金文中的虚词进行专门研究。研究范围包括两周金文中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语气词,共六类。其中对代词的词类归属考虑到了传统的看法及本文的体例。研究方法上则采用汉语史研究中常用的穷尽性数量统计、历时分析、共时比较的方法,以期全面揭示两周金文的虚词系统。

王丽霞[9]2007年在《《春秋谷梁传》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谷梁传》是《春秋》叁传之一,是一部解释《春秋》经义的着作,列为儒家《十叁经》之一。《谷梁传》作为研究《春秋》的一个独立学派,作为儒家经典和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作为一部成书于汉代的着作,它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长期以来,人们多注重从文学价值方面对其进行研究,而对其语法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本文选择《谷梁传》作为语料,探讨该书中的副词。文章在对《谷梁传》进行细致校对、然后对其语言事实进行穷尽性考察的基础上描写出了《谷梁传》副词的全貌。全文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又分为叁个小部分。一是关于《谷梁传》的文本,二是关于副词的界定,叁是《谷梁传》副词的概况,并且以意义为标准,把《谷梁传》中的副词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和关联副词七大类。第二部分具体分析《谷梁传》中的副词。依照第一部分提出的判定副词的标准,确定了《谷梁传》中的71个副词,同时按照第一部分提出的分类方法,将其进行了具体分类,确立了《谷梁传》的副词系统。这一部分主要运用“静态描写与分析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全面地对《谷梁传》中的每类副词进行考察分析,同时运用“统计与列表”的方法,将每类副词中的每个副词从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谓语的情况、兼类的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列表分析。第叁部分为结语,主要包括两个小部分。一是《谷梁传》副词使用情况分析。依据第二部分的具体考察,首先对《谷梁传》中单音节副词和复音节副词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对各类副词的数量和使用频率进行比较分析,接着依次对副词的出现位置、兼类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谷梁传》副词系统的特点。这一部分再次运用了“静态描写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及“统计与列表”的研究方法。二是《谷梁传》副词与甲骨文副词比较。贯彻“共时分析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将《谷梁传》副词与甲骨文副词从数量、继承情况、发展情况及语法特征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副词从甲骨刻辞时代到上古中期发展的大体脉络:随着历史的发展,副词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大量新的副词产生,并且有复音化趋势,而副词的语法特征则是相对稳定的。

陈滟[10]2018年在《包山楚墓竹简副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包山楚墓竹简是二十世纪众多地下出土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司法文书简、卜筮祭祷简和遣策等叁种。因其包含诸多的历史事实及相关史料,曾引起学界诸多领域的高度重视。包山楚墓竹简文字丰富,数量繁多,但学界的早期研究侧重于文字考释、史料考证等方面,就其理论方面研究而言主要集中于古楚民俗文化上,尤其是尔卜尔筮,丧葬文化等方面,而侧重于词汇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客观来说,词汇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虚词研究古已有之,但对包山楚墓竹简中的虚词研究相对薄弱。通过对其虚词进行研究,更有助于世人了解战国时期古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及生活。本文以一九九一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包山楚简》为主要研究依据,以包山楚墓竹简中的副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另借助语言研究成果及相关史料为基础,通过对包山楚墓竹简中副词使用情况进行梳理与讨论,以期对简帛学和古汉语语法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点依据与参考。论文共分为叁个部分。首章为绪论部分,本章主要从选题依据及研究对象、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副词的定义及分类叁个小节进行论述,对学界在词汇方面的研究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第二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依据分类标准分别对时间副词、程度副词、否定副词、情态副词、范围副词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与论述,并佐以各类文献史料,对包山楚墓竹简中的副词进行归纳分析,对其在当时具体环境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讨论。第叁章为论文的总结部分,针对前文所述进行总体论述与总结。

参考文献:

[1]. 甲骨卜辞中的否定副词研究[D]. 文一涵. 四川大学. 2007

[2]. 甲骨文副词研究[D]. 张国艳. 西南师范大学. 2002

[3]. 甲骨文副词研究综论[D]. 李静丽. 西南大学. 2014

[4]. 甲骨文副词研究述评[D]. 伍凌燕. 武汉大学. 2005

[5]. 《战国策》副词研究[D]. 赵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05

[6]. 《春秋公羊传》副词研究[D]. 索烨丹. 山西大学. 2007

[7]. 甲骨文否定副词研究[D]. 罗立方. 华南师范大学. 2003

[8]. 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 武振玉. 吉林大学. 2006

[9]. 《春秋谷梁传》副词研究[D]. 王丽霞. 山西大学. 2007

[10]. 包山楚墓竹简副词研究[D]. 陈滟. 集美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甲骨文否定副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