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权力结构论文-秦利国

乡村权力结构论文-秦利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乡村权力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共,乡村权力结构,改造

乡村权力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秦利国[1](2019)在《抗战时期中共对乡村权力结构的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为了适应长期抗战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建立了众多的抗日根据地,并且在这些领导的根据地内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这些改革为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对乡村权力结构的改造是这些改革中的一部分,本文以晋东南革命根据地为个案,来考察这种改造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共革命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同时也对当今乡村社会的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绪论中首先介绍选题缘起、意义及前人研究状况;其次,对基本思路、内容及创新与不足之处予以说明;最后对本文所使用的资料进行简略介绍。第一章,对抗战之前的晋东南乡村社会进行概述,指出抗战前晋东南乡村社会,在政治上,处于阎锡山的统治之下,地主、士绅阶层处于乡村权力结构的中心;经济上,各种势力对农村进行各种各样的剥削,晋东南农村普遍表现出贫困化的特征;同时,民间传统组织依然活跃于乡村社会之中。第二章,探讨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乡村权力结构改造的实践,指出在抗战初期,中共借助牺盟会,通过发展农救会等各种群众团体组织,在领导农民进行反对“坏官、坏绅”和推行合理负担的斗争中,对以乡绅为中心的乡村政权加以改造。但由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量薄弱,且处于战争频发的环境下,再加上普通民众思想觉悟较低,对中国共产党及所组织的群众团体认识模糊等因素,这一时期的乡村权力结构并没有多大的改观。第叁章,以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晋东南所进行的村选运动为切入点,指出此次村选运动虽然对晋东南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乡村权力结构。第四章,对在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的劳动英雄进行考察,指出随着劳模英雄运动的开展,劳动英雄在民众心中的地位逐步上升,逐渐取代了传统权威,根本上改变了乡村权力结构。(本文来源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期刊2019-04-25)

陈磊[2](2019)在《从乡村权力结构维度看乡村治理现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乡村的良好治理是其必要的一环。加快建设和完善乡村治理,首先必须要充分认识和处理好各乡村权力之间的关系,使得各权力之间能够相互协作和良性互动,以加快形成和完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本文来源于《时代报告》期刊2019年03期)

裴元元[3](2018)在《费孝通乡村权力结构分析及其现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费孝通先生着作《乡土中国》中,他提出了我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四种权力,并分析了四种权力中长老的教化权力在传统乡村社会处于主导地位。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不断变迁,我国乡村权力结构也随之改变,新的权力将成为时代的主流,研究乡村权力的变迁对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8年18期)

侯瑞峰[4](2018)在《伊朗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朗是一个现代化起步较早的国家。自19世纪初开始,英、俄两国对恺伽王朝的全方位冲击,迫使伊朗国王自上而下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举措,导致伊朗传统经济社会秩序自下而上的逐渐变迁。西方国家对伊朗的现代工业制品倾销和原材料掠夺,使得伊朗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剧烈变革,伊朗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的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化倾向和地产兼并不断加剧。萨法维王朝时期,国有地产、王室领地、宗教地产和私人地产构成伊朗乡村地产的基本占有形态,并形成了与自上而下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相适应的“金字塔”形的乡村权力结构体系,由地主任命的代表地主利益的“卡德胡达”等乡村首领统筹乡村事务并对地主负责,乡村地区呈现出自给自足的高度封闭特征。恺伽王朝时期,伊朗对外联系不断加强,廉价的工业制成品取代伊朗传统的手工业制成品,棉花、鸦片等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有所扩大,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不断加强,土地的非国有化和土地兼并日益盛行,在此基础上,私人地产规模不断扩大,私人在外大地主形成并得到了发展,建立了由在外大地主支配乡村的权力结构体系,乡村民众普遍依附于在外大地主,处于乡村权力结构体系的边缘。在封建君主专制集权政治模式下,礼萨汗国王进行了一系列工业化、西方化、世俗化、民族化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改革,伊朗由被压迫走向独立,社会政治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民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所提升。而在广大乡村地区,在外大地主所有制的土地占有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土地兼并越演越烈,在外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断强化,在外地主阶层对乡村的控制亦随之不断加强。巴列维国王执政后,在外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实物分成制地租构成乡村社会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巴列维国王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威,构建极权政治的统治秩序,开展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社会经济改革。以土地改革为核心的白色革命之后,伊朗封建土地制度渐趋瓦解。大量地产的丧失,导致在外地主阶层对乡村影响力的衰落;与此同时,作为国家官僚体系的诸多乡村组织进入乡村,国家权力逐渐排挤在外地主在乡村地区的权力。在独裁政治模式下,巴列维国王无疑是国家权力的核心所在。国家权力在乡村地区的延伸,实际上也意味着国王取代在外大地主而成为乡村地区新的主人。农民由依附于地主转变为依附于国王,仍然处于乡村权力结构的边缘。伊斯兰革命后,共和国政府吸取巴列维王朝覆灭的教训,致力于发展乡村经济,实施以“民粹主义”为重要特征的经济社会改革举措,并把绝大多数弱势群体所居住的乡村地区,及其主要的经济活动——农业生产做为政府关注的焦点所在。其次,在农业和乡村相关的行政机构重组改革中,一改巴列维时期“自上而下”的极权特征,实行权力下放,把更多的乡村职能交还给基层乡村组织,避免政府过多的干预乡村事务。与此同时,伴随着乡村新兴阶层的发展,及其在乡村组织中的政治参与,乡村地区出现新型的二元权力结构。乡村民众的政治参与虽多有不足,但相对巴列维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是乡村政治民主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亦是伊斯兰革命后伊朗政治模式变迁的重要缩影。(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25)

李晔晔,孙红艳[5](2016)在《崩溃与重组: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乡村权力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的乡村形态是基于乡绅阶层的自治,同时在县以下的广大乡村社会官僚系统和行政体系的空白呈现出国家权力的显性缺失。从清末开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就呈现出国家权力下移和乡村权力结构重组双重特征,乡村社会逐渐被纳入国家政权体系之中,不啻为千年未有的变局。国民政府建立前后,随着政治权力格局的剧烈变动,乡村权力结构也经历了从崩溃到重组的过程。乡村权力结构的扭转与反复一直以来,县以下的广大乡村社会并不是一个完全(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6年08期)

李晔晔,孙红艳[6](2016)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乡村权力结构的崩溃与重组》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民政府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前规模宏大的国民革命既颠覆了原有的北洋政权,也对乡村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国民政府建立后,地方自治推行的失败使得国民政府未能自上而下构建乡村基层权力网络,国家权力的组织、功能边界并未得以大幅扩张,清末以来社会自然演绎形成的乡村权力结构仍然顽固存在。国民政府对乡村的治理是通过乡绅阶层为中介实现的,同时乡绅阶层借助于保甲制与国家权力之间构成制度上的关联,进而获得政治权威。这导致国家权力未能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治理,也为国民政府的最终崩溃埋下了伏笔。(本文来源于《史学集刊》期刊2016年04期)

袁方成,余礼信[7](2014)在《国家建构视角下乡村权力结构的民主化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现代国家建构理论视角对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以来的中国乡村权力结构进行学理性分析。分析表明,"权力结构变革"问题的实质系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相互冲突博弈的结果,是权力结构的民主化转型,其深层根源在于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要求。现代国家建构的根本目的是整合国家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在建构过程中乡村权力结构的民主化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举体制的普遍推行,权力合法性来源渠道发生变化;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村民自治范围的扩大。国家实行"权力下放",把更多的职能逐渐交还给基层社会,同时为避免乡村"失序",又"民主下乡",创新乡村社会治理,重建乡村秩序。(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刘成晨[8](2014)在《村支书权力的变化与乡村权力结构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时至今日,乡村权力结构已经由1958年的人民公社时期的高度集中型嬗变为多极化的格局。主要表现在党政组织为主体的组织多样化和乡村权力阶层的多元化。同时,本研究以村支书的权力变动作为切入点,立足于1949年以后叁个不同时期的时间段进行分析,分别是:土地改革时期的村支书职权;人民公社时期村支书的职权和改革开放以后村支书的职权。最后发现,村支书的权力变动是乡村权力结构变迁的一个缩影。村支书的权力得到强化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将生产队纳入到了基层社会控制体系当中,从而增加了村支书的权力。实然,1988年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将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作为二元权力结构分划开来,村委会的权力来源于村民选举,而村党支部的“一把手”村支部书记的权力来源依旧是上级委任。而村支书的权力被弱化的同时,乡村权力结构却又发生了变动,从单一型的领导体制变成了二元权力结构。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的市场经济和2006年的税费改革,将村支部书记的权力进一步与弱化,而乡村权力结构再一次发生变动,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权力格局。这种多元的权力格局,村委中的党支部和村委会作为二元权力的极点并没有发生改变,而是多了家族势力或乡村精英,从而形成了当今的乡村权力结构现状。通观全文,本文在第一章提出了该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概念界定、文章构思等,并介绍了研究的内容与思路。第二章介绍了Z村的一些政治、地理、文化、经济的情况。因为是基于个案的实证,故研究—并交代了Z村的历史境遇和现状。第叁、四、五章,逐步介绍了土地改革时期的乡村权力结构、人民公社时期和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动和改革开放以后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动。而这中间都包括了该村历任村支书职权的变动情况,以Z村作为重点分析对象,以村支书的权力变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得出了村支书权力的不断弱化与乡村权力结构逐渐多元化之间的关系。第六章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建议在这样的事实下,村支书应该在灵活的国家政策面前,主动作为,更好的完成村支书职权转变后所应该履行的农村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本分,更好的服务于“叁农”。总之,通过参与式观察、结构式访谈和历史文献法等研究方法,以湖北省中部地区的Z村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以村支书的权力变动作为研究的视角,从而考察出了乡村权力结构变迁的结果,并站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维度,分析和得出了乡村权力结构的来源及其变迁原因,并得出已经形成的乡村权力结构变迁结果。(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4-01)

季翔[9](2013)在《文化网络对于乡村权力结构的影响——以清末华北地区乡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中国总人口数中始终占了绝大多数的比例,"叁农"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中国政府。上层政府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乡村,上层政府的权力如何才能更彻底的进入到底层中去,这是一个困扰中国很久的问题。了解当时国家权力进入乡村后乡村权力结构的变迁以及国家权力与文化叁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现在解决农村问题亦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致富向导》期刊2013年36期)

冉绵惠[10](2013)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共重构四川乡村权力结构的努力与成效》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国初期,中共对重构乡村权力结构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及政策,要求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彻底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势力,依照政府政策法令和法律制度去根本改造旧的乡村权力结构、废除保甲制度、取缔反动会道门,建立以贫雇农为骨干的新型乡村权力结构。四川乡村权力重构经历了从暂时利用原乡保人员维持原状到采取措施废除保甲制度、建立农民协会并发挥基层政权作用、从试点到普遍建立乡政权、健全乡政权工作制度以加强乡政权战斗力的几个阶段,由此乡村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由保甲长、乡绅、袍哥、宗族势力等构成的乡村权力结构解体,以贫雇农为骨干的乡村民主政权得以建立起来,进而实现了对乡村权力结构的根本改造和重新建构。(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乡村权力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乡村的良好治理是其必要的一环。加快建设和完善乡村治理,首先必须要充分认识和处理好各乡村权力之间的关系,使得各权力之间能够相互协作和良性互动,以加快形成和完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乡村权力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秦利国.抗战时期中共对乡村权力结构的改造[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9

[2].陈磊.从乡村权力结构维度看乡村治理现代化[J].时代报告.2019

[3].裴元元.费孝通乡村权力结构分析及其现代启示[J].当代经济.2018

[4].侯瑞峰.伊朗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D].西南大学.2018

[5].李晔晔,孙红艳.崩溃与重组: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乡村权力结构[J].社会科学文摘.2016

[6].李晔晔,孙红艳.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乡村权力结构的崩溃与重组[J].史学集刊.2016

[7].袁方成,余礼信.国家建构视角下乡村权力结构的民主化转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8].刘成晨.村支书权力的变化与乡村权力结构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4

[9].季翔.文化网络对于乡村权力结构的影响——以清末华北地区乡村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2013

[10].冉绵惠.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共重构四川乡村权力结构的努力与成效[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标签:;  ;  ;  ;  

乡村权力结构论文-秦利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