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岳实验小学安兰
【摘要】如何组织教学才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逐步学会探究,是一个前沿课题。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这一切都离不开探索。我们的教育太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忽略了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数学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也作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实在是必要、重要和紧迫。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学习的态度认识、发现、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从而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指导;探究
【中图分类号】G278.08【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21-01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并会学,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组织教学才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逐步学会探究,却是一个前沿课题。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这一切都离不开探索。我们教育的症结就在于,我们太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忽略了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数学,抽象、严密让人觉得呆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我们的教育,却总让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而使学生对数学敬畏而远之,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因此,改革数学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也作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实在是必要、重要和紧迫。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民主和谐、平等交流是探究学习的基础
“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土壤。在课堂内创设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才能体会到研究数学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并主动探究规律、发现问题、诱发潜能和激发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回答的精彩之处,要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这样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鼓舞。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感受到师生间的互相平等,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愉快学习。
二、问题情境、启发引导是探究学习的前提
从学习动机看,探究性学习更多的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外部要求下的接受学习,它主要是一种自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这种学习的动力应该是有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指向的是探究未知的知识领域,解答自己的疑问,获得的新知和问题的答案是对学习的奖赏。①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状态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会学”、“善学”。
启发和激励学生产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愿望,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前提条件。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好奇心。创新兴趣要从小培养,求知欲望要早期激发,以便学生在学习意识中感受到自己智力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鼓励攻克数学,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如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教学中,在学习前可以让学生随便说几个数,然后师生之间比一比,谁先得出答案。老师的神速一定会让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然后激发学生自己去探求,这实际就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强烈欲望。
三、实践亲历、质疑讨论是探究学习的手段
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不是讲解。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问题的选择、活动的开展,还是问题的解答,都需要教师的参与。但是这种参与不是要求教师单纯地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小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于是我尽力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创造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学习的钥匙,教会学生“读”,鼓励学生“议”,引导学生勤“思”,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学生在讨论问题时的思维最活跃,也更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小组讨论、集体评议使一些平时胆小、害羞、怕错的学生能在小组中展示自己,而且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人人都有发言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并且建议小组成员轮流代表小组发表意见,增强了团结协作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质疑和讨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使思维向多向发展,创新的“萌芽”也在悄悄地生长。在交流后,综合了小组的乃至全班的不同思路,这样的效果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
如教学“角的认识”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长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一石激起千层浪”,会有同学回答说有三个角,也有同学回答说有四个角,还有同学回答说有五个角。学生争论不休,于是就可以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四人一组,让他们把自己得出的结论展示出来。同学们彼此认真听取对方的解题根据,仔细观察对方展示的图形,发现各自的结论都有道理,最后还总结这道题有不同的答案。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不仅可以从他人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些角度,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良好习惯。
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要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学习的态度认识、发现、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从而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皮亚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59
2、皮亚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