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低剂量CT(100mAs)模式在成人颅内出血复查中的应用

探讨低剂量CT(100mAs)模式在成人颅内出血复查中的应用

鹤岗市绥滨县人民医院165200

摘要:目的:评价低剂量CT(100mAs)模式在成人颅内出血患者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对35例成人颅内出血行CT复查患者,采用常规模式扫描(Ⅰ组)后,加用低剂量(100mAs)扫描(Ⅱ组),以Ⅰ组为参照,对Ⅱ组图像进行评分以及诊断效能评价。结果: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组辐射剂量较Ⅰ组降低66.7%;血肿等病灶在Ⅱ组图像的不可诊断构成比小于10.1%,腔梗等病灶的不可诊断构成比为30.0%~36.4%。结论:低剂量CT(100mAs)模式在降低患者辐射上意义明显,且能基本满足临床对成人颅内出血患者复查的主要目的,可以与常规扫描模式交替使用。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低剂量CT;颅内出血

【Abstract】Objective:ToassesstheapplicationvalueofCTlow-dose(100mAs)modelforscanningadultheadwithintracranialhemorrhageinfollowupcases.Method:35adultpatientswithintracranialhemorrhagewhoneedfollowupCTscanswerechosenwithrandommethodforastudyoflow-doseCT.Afterscansofthestandard-dose(groupⅠ),thelow-dose(100mAs)modelwerescaned(GroupⅡ).BasedongroupⅠasreference,theevaluationanddiagnosisefficiencyofgroupⅡimageswereassessed.Result:Thetwogroupshadsignificantdifferenceinimagequality(P<0.05),butthegroupⅡradiationdosedecreasedby66.7%comparedwithgroupⅠ.Thenodiagnosisconstituentratioofhematomaandotherlesionswerelessthan10.1%ingroupⅡimages,lacunarinfarctionandotherlesionswereabout30.0%-36.4%.Conclusion:It’ssignificanttoreduceradiationonpatientswithlow-doseCT(100mAs)model.Anditcanbasicallymeetthemainpurposeofadultpatientswithclinicalfollow-upofintracranialhemorrhage.Itcanbeusedwiththestandard-doseCTscanningmodeinturn.

【Keywords】Tomography;X-raycomputed;Low-doseCT;Intracranialhemorrhage

随着CT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辐射剂量关注的增加,如何优化CT扫描参数以保证在尽可能低的辐射剂量下满足诊断要求变得十分重要[1]。颅内出血患者在临床抢救及治疗过程中,需要多次复查CT检查,以便临床医师随时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这类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及其相对危害可随检查次数的增加而积累,因此,颅脑复查时低剂量CT((lowdoseCT,LDCT)扫描显得尤为重要[2]。目前,已有多篇报道研究表明多层螺旋CT低剂量(120kV、100mAs)模式扫描在颅脑复查中的可行性[3-4],本文对16层螺旋CT低剂量(120kV、100mAs)模式在成人脑内出血复查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月因颅脑出血住院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3~82岁,平均(51.0±2.4)岁。其中,颅脑损伤出血18例,高血压脑出血16例,血管畸形出血1例;幕上出血30例,单纯脑室出血2例,小脑出血1例,脑干出血2例;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治疗6例(其中合并脑室引流2例),基底节区血肿立体定位穿刺引流治疗3例,脑室引流7例,保守治疗19例。随机选择这些患者住院期间的一次CT复查作研究。发病3d内复查8例,3d~2周复查20例,2~4周复查4例,4周后复查3例。所有研究均经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1.2方法

扫描设备:PhilipBrilliance16层螺旋CT,可自动显示每次扫描的剂量信息。先行常规剂量扫描,扫描范围从颅底到颅顶,接着选择包含病变层面作为研究层面进行LDCT扫描。扫描参数:常规剂量组(Ⅰ组)使用扫描方式Axial,扫描时间1s,探测器排列选择16×1.5,FOV25cm,标准重建,层厚6mm,矩阵512×512,管电压120kV,电流300mAs;低剂量组(Ⅱ组)使用管电流100mAs,其他参数同Ⅰ组。采用常规模式扫描(Ⅰ组)后,加用低剂量(100mAs)扫描(Ⅱ组),以Ⅰ组为参照,对Ⅱ组图像进行评分以及诊断效能评价。

1.3图像质量评估

所有图像资料均通过阅片工作站浏览,选择研究层面的两组图像,应用Brain窗(35/75)观察。参阅相关文献[5-6],采用5分制进行图像评分。1分:图像模糊、颗粒非常粗糙,难以区分正常解剖结构及病变;2分:灰白质界限、蛛网膜下腔系统分界不清,图像较模糊,颗粒粗糙,仅能显示对比明显的解剖结构及病变,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3分:灰白质界限、蛛网膜下腔系统隐约可分辨,病变尚可分辨,基本无伪影或少量伪影,图像颗粒不均匀;4分:灰白质界限、蛛网膜下腔系统可分辨,病变显示基本清晰,基本无伪影,图像颗粒均匀但不很细腻;5分:灰白质界限、蛛网膜下腔系统清晰可辨,病变显示清晰,图像颗粒细腻均匀。由两名有工作经验的CT诊断医师采用盲法进行评分。出现评分不一致的情况,由第三名更高年资的医师进行再评分作为图像的最终评分。

1.4图像诊断效能评价

先在Ⅰ组图像中找出各个病灶,然后对照Ⅰ组在Ⅱ组图像中找出对应病灶,并进行评分,然后就不同病变和得分的病灶个数进行统计。评分标准:3分,病灶显示满意,能清楚判断病灶范围、密度;2分,病灶显示模糊,仔细辨认下尚能分出病灶范围;1分,病灶显示不满意,容易漏诊,或显示不出病灶。得3分和2分为可诊断病灶,得1分为不可诊断病灶。需要进行观察的病变有:血肿、水肿、脑挫伤灶、脑室积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灶、腔梗灶、环池受压、中线结构移位、颅内积气、硬膜下积液及外引流管情况等。由笔者从Ⅰ组图像找出各个病灶,并在Ⅱ组图像对应层面进行标记,由两名有工作经验的CT诊断医师采用盲法进行评分,出现评分不一致的情况,由第三名更高年资的医师进行再评分作为图像的最终评分。统计不同病变不同得分的病灶个数,计算每类病变在Ⅱ组图像中的不可诊断构成比。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辐射剂量比较

结束扫描后CT扫描仪自动显示的各组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CTindex,CTpol)。常规剂量组(Ⅰ组)CTpol为36.57mGy;低剂量组(Ⅱ组)CTpol为12.19mGy,辐射剂量较Ⅰ组降低66.7%。

2.2两组图像质量评分

Ⅰ组平均分:(4.86±0.35)分,Ⅱ组平均分:(3.14±0.49)分;两组图像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P<0.05)。

2.3Ⅱ组图像诊断效能评估

35例患者的Ⅰ组图像中共找出病灶227个。对脑室积血、占位表现、引流管位置、颅内积气,所有病灶都得3分,对血肿、水肿的病灶,不可诊断病灶构成比分别为5.3%和10.1%,主要是亚急性血肿和小的水肿灶。对小的脑挫伤灶、小的缺血灶、微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腔梗灶,Ⅱ组图像不可诊断病灶构成比偏高,约为30.0%~36.4%。227个病灶在Ⅱ组图像中的不可诊断病灶构成比为13.2%。

3讨论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X线辐射剂量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CT检查放射防护原则应该是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根据放射防护ALARA原则,怎样用最小的剂量获取最有诊断价值的图像非常关键。低剂量扫描技术从机器本身性能出发,优化扫描参数,通过合理的选择管电流值,在满足诊断的基础上来控制辐射剂量,从而保护受检者的健康。保持管电压不变,降低管电流量,是目前降低辐射剂量的主要方式之一[7-8]。另外多层螺旋CT的轴扫技术亦能有效的提高图像质量和降低辐射剂量[9]。所以本文选择轴扫方式,条件120kV、100mAs作为低剂量模式进行颅内出血患者CT复查的研究。

正常脑组织结构间密度差较小,加上颅骨伪影尤其是颅底伪影的干扰,使得颅脑CT图像质量对低对比分辨力的要求更高,颅脑CT扫描所需的辐射剂量明显较其他部位高。但对于颅内出血患者来说,他们均有明确的颅脑病变,在首次CT检查已行常规剂量扫描,颅内病变诊断明确,临床要求复查CT的主要目的是观察血肿的变化、水肿情况及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于新发较小病变的检出要求相对较低,因此这类患者CT复查对低对比分辨力的要求并不高。

本文通过对35例成人颅内出血复查患者行常规剂量300mAs和低剂量100mAs研究,常规剂量组辐射剂量CTpol为36.57mGy,杨智云等[10]对7家大医院头颅常规扫描调查的平均CTpol为47.2mGy。本文低剂量组CTpol为12.19mGy,其辐射剂量明显低。但由于降低了辐射剂量,使CT图像噪声增大,其低剂量图像与常规剂量图像相比较,其图像中的颗粒明显增粗[11]。另外图像噪声的高低,颗粒粗细,灰白质及蛛网膜下腔的界限清晰与否,与头围、颅骨以及蛛网膜下隙宽度等个体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在诊断效能上,低剂量组图像对占位表现、脑室积血、颅内积气、硬膜下积液等病灶上仍然有良好的分辨力。在对大的血肿、水肿病灶上分辨清晰,但对于小病灶,或是亚急性期的血肿时,需要仔细辨认。对于临床医师来说,颅内出血患者复查CT主要是了解血肿、水肿及占位情况,了解有无大面积脑梗塞、硬膜下积液等并发症发生,这些病变在低剂量组图像中基本能得到诊断。对于微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小的脑挫伤灶、缺血灶及腔梗灶等病变因图像噪声明显,颗粒粗,分辨力有限,单纯低剂量组模式扫描可能会漏诊。因为患者之前CT检查时使用常规模式扫描,这些病灶多数已经明确诊断,患者复查CT临床上主要是观察病变有无明显加重,对于新发较小病变的检出要求相对较低,所以部分这些微小病变的显示不清并不会影响临床医师对病情的判断。但是笔者并不主张将低剂量100mAs模式完全代替常规模式对脑出血患者进行CT复查,而是将低剂量100mAs模式与常规剂量模式在该类患者多次复查过程中交替使用,这样既可以降低患者辐射,也可以避免低剂量模式中不可诊断构成比较高的病灶漏诊造成的影响。

本研究选用的样本数较少,不过样本所覆盖的颅内出血病变类型和病变时期较齐全,同时采用的是PhilipBrilliance16层螺旋CT,不同型号的多层螺旋CT低剂量100mAs模式得出的图像和辐射剂量可能会有一些差别,所以研究结果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如何使这类需要多次CT复查的颅内出血患者有效的减少辐射,又能满足患者病情的诊治需求,是放射医师和临床医师共同的课题。

总之,颅内出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多次复查CT,其所接受的辐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低剂量(120kV、100mAs)模式因为辐射剂量明显减少,在该类患者的CT复查中亦能基本满足临床需求,所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但是因为该低剂量模式得出的图像质量不高,对部分微小病灶存在漏诊可能,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与常规剂量模式在复查中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彦彩,朱小忠,马国林,等.螺旋CT扫描低剂量扫描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7):1376-1378.

[2]闫国芳,陈说,董彤.降低辐射剂量在成人颅脑CT复查中的应用及意义[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1):29-32.

[3]张培功,殷志杰,李祥林.成人颅脑CT低剂量扫描参数的优化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1,34(1):8-11.

[4]莫景雄,孙捷,吴惠风,等.头部体模扫描试验对成人头颅CT低剂量扫描的优化初探[J].放射学实践,2011,26(8):886-889.

[5]徐延峰,康立清,何翔,等.成人脑室相关病变低剂量CT复查的应用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6):814-817.

[6]吴国庚,王妍焱,周诚,等.64层螺旋CT超低剂量前门控轴面扫描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12):1255-1259.

[7]徐延峰,康立清,冯俊杰,等.低剂量CT在头部外伤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3,35(9):1314-1315.

[8]曹诗林,谢纯平,陈晓明,等.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新生儿头颅检查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2013,26(4):98-99.

[9]张辉阳,周智鹏,邱维加,等.64排螺旋CT轴扫扫描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剂量的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5(29):705-707.

[10]杨智云,陈星,初建平,等.头颈部多层螺旋CT辐射剂量调查[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5):597-600.

[11]黄云海,田璐,鲁书琴.等眼眶面颅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9,18(4):193-197.

标签:;  ;  ;  

探讨低剂量CT(100mAs)模式在成人颅内出血复查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