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史记创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历史题材,司马迁,史记,人物形象,人物面部,视觉冲击,画中,焦点透视,线描,墨稿
史记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胡明军[1](2019)在《将历史题材融入当下现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能够给予文学家和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司马迁作为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巨着《史记》旷古绝伦,令我感触至深,因此我选择以司马迁为主题,创作了中国画《司马迁与史记》。这幅画凝聚了司马迁忍辱着书的精神和传奇的人生经历,选此题创作有着深(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9-06-17)
唐艳[2](2018)在《司马迁、班固历史创作的情感构建及其解读边际——《史记》《汉书》“董仲舒传”叙述方式异同的哲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董仲舒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史》、《汉》中备受争议,且杳无定论,其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为后人探求马、班的创作情感找到了合适的切入口。两人不同的感性基础,为后人解读董仲舒提供了视阈和可能。司马迁感性多情,直抒胸臆,寥寥几笔勾勒董仲舒;而班固崇儒重道,含蓄内敛,对董仲舒煞费笔墨。论创作情感的发生,毋宁是马、班对董仲舒历史故事的主观"异化"和"扭曲",同时也是依附于武帝和东汉时期的时代背景、历史遭遇和政治文化等历史情境而有所发挥的,这是历史解读的关键所在。今人面对董仲舒,面对历史,不是能不能读懂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掌握"创作节奏"的问题。创史者与读史者保持一致的"节奏"是历史解读的核心,而能通达彼此的唯属感情。《史》、《汉》有关董仲舒的记载,实际上是董仲舒与马、班叁者间复杂的时代更替和情感交融所涂染的历史痕迹,其在获得感性诠释的同时,也失去了明确、清晰的合理性边际,二者有同有异,有彰有隐。"同"为历史事实,"异"为创作情感,也恰恰是情感的模糊性与主体性,拉伸了《史》、《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塑造了中国特有的历史解释学。(本文来源于《思想与文化》期刊2018年02期)
王磊平,史佳欣[3](2019)在《论《史记》人物传记中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在现实主义的创作基础上,还闪烁着浪漫主义的光芒。笔者首先对浪漫主义进行了界定,然后从表现和作用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史记》人物传记中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03期)
苗江磊[4](2018)在《战国拟托创作与《史记》“传疑”——以“孔子于周师老子”及秦始皇身世故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于周师老子"一事存在错淆人物年代、违背传世文献与脱离社会背景之处等非实录之处,而老子赠言又与《晏子春秋》中晏子赠言情节相似。其文是战国人借鉴了模式化情节创作手法的托名虚构之作,被司马迁撰史时采入。无独有偶,《史记》中还有同类材料,《吕不韦列传》中秦始皇身世故事,亦是借鉴了模式化情节而创作的托名虚构之作。通过对《史记》所采用材料非实录性质的辨析,可管窥战国叙事散文作品的创作风貌,探求文学创作在走向自觉前的发展状态。(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8年09期)
李云艳[5](2018)在《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首部中国通史,《史记》不仅开创了纪传体历史之先河,也在传记小说、类型化人物描绘等多个艺术层面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新篇章。《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深远,当代读者需坚持辩证原则客观看待,才能同时兼顾对文学艺术的审美和对历史真实的思辨。(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洪橙[6](2017)在《论《史记·鲁周公世家》对金縢故事的“再创作”——以《尚书·金滕》、清华简及《鲁周公世家》的对读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华简《金縢》的整理公布提供了"金縢"故事除传世本《尚书》、《鲁周公世家》外的第叁种文本形态。通过对比清华简、传世本《金縢》和《鲁周公世家》在叙事手法方面的差异,可分析清华简文本代表的《金縢》文本多样化形态对《鲁周公世家》取材和行文的影响,及行文中体现出的创作主体性。(本文来源于《生活教育》期刊2017年11期)
游庆超[7](2017)在《论司马迁的家世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司马迁的家世在他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记载,综观整部《史记》会发现司马迁体现的思想与其家世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从司马迁伟大的史德史识、兼收并蓄的宽广胸怀以及其超越时代的经济思想叁个方面,来论述司马迁的家世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谢模楷[8](2017)在《贤者诚重其死 智略独患无身——《史记·乐毅列传》创作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乐毅列传》的创作以"实录"居多,它亦暗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蒯通、主父偃"废书而泣",皆源于乐毅的"保身哲学"。《乐毅列传》不在于表现一种圣君贤臣关系,而在于肯定一种生命价值;不在于歌颂乐毅和燕昭王,而在于抒发由乐毅"保身哲学"引发的人生悲慨。(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刘会凯[9](2017)在《论司马迁《史记》的创作心理机制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司马迁的创作心理也为后人所探寻。汉武盛世的大一统,司马家族的史官传统,以及司马迁本人的才智和理想,都促成了《史记》的产生。而经历李陵之祸的司马迁,其"发愤着书"更成为后人对于其创作心理的共识。《史记》在作为实录历史的同时,具有浓郁的悲剧氛围,同时也兼具明显的浪漫主义气息。"发愤着书"说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理念,涉及到小说、散文、戏剧等诸多方面的具体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艺心理学价值。(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S1期)
吕尚彧[10](2017)在《取材《史记》的动画创作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取材于《史记》的动画创作为对象,阐述了中华历史作为创作蓝本的寓教于乐性,同时探讨了怎样把握这类作品的美术风格,并针对角色、场景以及色彩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数字时代,动画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动画已经成为主流,运用了数字雕刻系统与动作捕捉仪的动画,会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新的艺术体验。近年来中国动画产业发展迅猛,新作品层出不穷,观众群体也由青少年慢慢转向全龄化。借用中国古典文化元素制作动画成为现在的主流。大学生自主(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7年15期)
史记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董仲舒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史》、《汉》中备受争议,且杳无定论,其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为后人探求马、班的创作情感找到了合适的切入口。两人不同的感性基础,为后人解读董仲舒提供了视阈和可能。司马迁感性多情,直抒胸臆,寥寥几笔勾勒董仲舒;而班固崇儒重道,含蓄内敛,对董仲舒煞费笔墨。论创作情感的发生,毋宁是马、班对董仲舒历史故事的主观"异化"和"扭曲",同时也是依附于武帝和东汉时期的时代背景、历史遭遇和政治文化等历史情境而有所发挥的,这是历史解读的关键所在。今人面对董仲舒,面对历史,不是能不能读懂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掌握"创作节奏"的问题。创史者与读史者保持一致的"节奏"是历史解读的核心,而能通达彼此的唯属感情。《史》、《汉》有关董仲舒的记载,实际上是董仲舒与马、班叁者间复杂的时代更替和情感交融所涂染的历史痕迹,其在获得感性诠释的同时,也失去了明确、清晰的合理性边际,二者有同有异,有彰有隐。"同"为历史事实,"异"为创作情感,也恰恰是情感的模糊性与主体性,拉伸了《史》、《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塑造了中国特有的历史解释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史记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1].胡明军.将历史题材融入当下现场[N].中国艺术报.2019
[2].唐艳.司马迁、班固历史创作的情感构建及其解读边际——《史记》《汉书》“董仲舒传”叙述方式异同的哲学分析[J].思想与文化.2018
[3].王磊平,史佳欣.论《史记》人物传记中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J].青年文学家.2019
[4].苗江磊.战国拟托创作与《史记》“传疑”——以“孔子于周师老子”及秦始皇身世故事为例[J].理论月刊.2018
[5].李云艳.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J].文化学刊.2018
[6].洪橙.论《史记·鲁周公世家》对金縢故事的“再创作”——以《尚书·金滕》、清华简及《鲁周公世家》的对读为中心[J].生活教育.2017
[7].游庆超.论司马迁的家世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
[8].谢模楷.贤者诚重其死智略独患无身——《史记·乐毅列传》创作思想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9].刘会凯.论司马迁《史记》的创作心理机制及价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0].吕尚彧.取材《史记》的动画创作实践[J].牡丹.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