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二元蛋白酸奶中特定细菌含量和酸度的检测

双歧杆菌二元蛋白酸奶中特定细菌含量和酸度的检测

一、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中特定菌含量及酸度的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余洁[1](2021)在《乳酸菌发酵对紫薯花青素抗氧化及抗衰老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花青素作为天然的多酚化合物,是紫薯中的重要功能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癌,抗氧化和抗衰老等作用。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日益增加,开发富含花青素的发酵制品和将其作为色素添加到发酵产品成为日后新趋势。目前,菌株对紫薯花青素影响的研究较少,本实验以紫薯花青素为研究对象,对菌株发酵前后紫薯花青素的含量、组成成分、抗氧化活性、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此外,利用秀丽隐杆线虫作为动物模型,研究了发酵前后紫薯花青素的抗衰老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开发富含花青素的发酵制品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超声辅助乙醇溶液提取渝紫香11号中花青素,并利用AB-8大孔树脂进行纯化。以抗氧化活性为指标,筛选鉴定出能有效提高花青素抗氧化活性的菌株为Weissella confusa。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适宜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7℃、菌株接种率2%、初始发酵pH为6.3。添加花青素后,菌株可提前10 h达到最大生长量,并最大生长量提高了14.4%。(2)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发酵前后的花青素溶液均在250~300 nm、300~330 nm、500~520 nm附近显示出三个特征吸收峰,经过发酵处理后的花青素的最大吸收波长出现红移现象。利用UPLC-QTOF-MS技术发现花青素提取液中的3种花青素物质,分别为矢车菊素3-咖啡酰槐糖苷、矢车菊素3-(对香豆酰)二葡萄糖苷-5-葡萄糖苷和飞燕草素3,5-二葡萄糖苷,发酵后鉴定出咖啡酸、羟基香豆素、反式肉桂酸、芍药素3,5-二葡萄糖苷、芍药素3-葡萄糖苷、山奈酚7-O-葡萄糖苷、阿魏酰奎宁酸、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1,5-二咖啡酰奎宁酸、绿原酸这10种酚类物质。(3)在24h发酵过程中,花青素的DPPH·清除能力、·OH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可分别提高4.2%、11.2%、7.4%;花青素发酵液在光照处理4 d后显示出良好的光稳定性,特别是在4℃时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处理5 d内几乎不发生降解;发酵后的花青素显示出更高的pH稳定性,但随着pH值的升高稳定性逐渐降低;花青素在胃液中显示出极强的稳定性,而在肠液中极不稳定,并且发酵处理后的花青素在肠液中的稳定性降低。(4)发酵前后的花青素均能延长线虫的寿命、提高线虫的应激存活率,对其繁殖能力无负面影响,但会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发酵前后的花青素均能降低线虫体内的MDA水平、ROS水平、脂褐素水平,并且在5d龄时发酵处理花青素相对于未处理花青素有更加显着的效果。(5)通过对线虫体内抗衰老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发现,在发酵液组线虫中,daf-2、akt-1的基因表达量较空白组分别下调43%和63.4%,daf-16、sir-2.1、skn-1、hsp-16.2、sod-3的基因表达量较空白组均呈现显着性上调趋势。在对照组线虫中,jnk-1基因表达量显着下调70%,sir-2.1、skn-1、sod-3较空白组呈显着性上调趋势。

曾椿淋[2](2020)在《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手工奶酪是我国的民族传统奶酪。分布广阔的内蒙古草原造成手工奶酪产地气候和原料乳不同,进而影响奶酪微生物对内蒙古奶酪的发酵质量。同时,为了迎合非蒙古族人民的口味,在原始的内蒙古手工奶酪中加入蔗糖成为流行的贩卖方式,但该添加蔗糖方式是否改变内蒙古手工奶酪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安全性、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种类的影响尚未可知。本研究选取来自内蒙古不同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鄂尔多斯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和乌兰察布草原)的共11个零添加或蔗糖添加的手工奶酪样品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基础理化性质分析,以及挥发性成分和游离氨基酸的检测,研究内蒙古不同草原手工奶酪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微生物对手工奶酪的营养成分和风味形成的影响与功能。同时比较分析蔗糖添加与否的供试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群落结构、奶酪基础理化性质、挥发性成分和游离氨基酸类型,探究蔗糖添加对奶酪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安全性、以及奶酪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影响。最后,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探究一株来源于蔗糖添加手工奶酪的栖热菌(Thermus CEJ2-1S1),解析其在奶酪产酸发酵过程中的代谢途径和发挥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构建了深度充足的高通量测序文库。来源于内蒙古中部乌兰察布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的手工奶酪样品具有普遍低于来源于东、西部呼伦贝尔、科尔沁和鄂尔多斯草原手工奶酪样品的OTU数量和Chao1指数,且所有零添加手工奶酪样品具有显着低于添加蔗糖手工奶酪样品的OTU数量和Chao1指数。基于Weighted Unifrac距离的UPGMA和PCoA分析表明,来源于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的所有手工奶酪样品微生物群落结构能明显地不同于来源于东、西部呼伦贝尔、科尔沁和鄂尔多斯草原的所有奶酪样品。同时,所有零添加手工奶酪样品具有明显区分于其它添加蔗糖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2.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类群。物种注释结果表明,源于中部乌兰察布和锡林郭勒草原的手工奶酪样品中乳酸菌类菌群的优势性(相对丰度86.6%98.6%),普遍高于源自内蒙古东、西部呼伦贝尔、科尔沁和鄂尔多斯草原奶酪样品(相对丰度37.9%84.4%)。所有零添加手工奶酪的发酵剂微生物类群均以乳球菌属(Lactococcus)为绝对优势菌群(相对丰度73.8%87.9%)。而添加蔗糖的手工奶酪样品主要以链球菌(Streptococcus)为发酵剂微生物中最优势菌群(相对丰度25.8%84.0%)。同时,非发酵剂微生物菌群中的一些特殊类群比例明显的增加,例如鄂尔多斯EJ2样品中占据12.3%相对丰度的栖热菌(Thermus)这类非致病性的菌属,以及科尔沁KJ样品中占8.7%的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呼伦贝尔HJ中占1.9%的肠球菌(Enterococcus)、鄂尔多斯EJ1中占2.5%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条件致病菌属。3.微生物对内蒙古手工奶酪基础理化性质与营养物质的功能。供试内蒙古手工奶酪的水分含量、pH、NaCl、脂肪、蛋白质、乳糖和蔗糖含量均未随着草原地域的分布而呈现出特殊规律性。然而,添加蔗糖的内蒙古手工奶酪的水分含量、pH、乳糖和蔗糖的含量均普遍高于零添加样品;而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则普遍低于零添加奶酪样品。同时,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上述理化因子与测序文库中的OTU数量和Chao 1物种丰度指数存在显着的相关性。4.微生物对内蒙古手工奶酪风味物质的功能。供试奶酪样品中总共检测到13种酸,19种烃,17种醇,10种醛,11种酮,22种酯,2种呋喃,5种烯烃,和2种吡嗪类挥发性成分。这些挥发性成分没有随着奶酪来源的草原地域分布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零添加和蔗糖添加的内蒙古手工奶酪具有明显区分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其中,零添加手工奶酪样品较蔗糖添加样品普遍具有更高相对含量的酸类、呋喃类、烯烃类和吡嗪类挥发性成分,以及更低相对含量的酯类挥发性成分。同时,确定了其中29种挥发性成分与24个微生物菌属具有相关系数>0.6的较高正相关性。除了12种挥发性成分与5种乳酸菌类细菌具有正相关性外,其余所有挥发性成分均与非发酵剂微生物具有正相关性。同时,鄂尔多斯EJ1和EJ2,锡林郭勒XS1和XJ1中检测到14种游离氨基酸的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手工奶酪添加蔗糖后可能形成与零添加样品不同的、独特类型的游离氨基酸组成。5.内蒙古手工奶酪栖热菌的分离与功能解析。分离培养并全基因组测序鄂尔多斯EJ2样品中的Thermus CEJ2-1S1菌株。KEGG注释结果显示该菌株可以分解代谢乳糖,经EMP途径产生中间产物丙酮酸,丙酮酸进入乳酸代谢途径、乙酸代谢途径、丙酸代谢途径和三羧酸循环代谢途径,产生乳酸、乙酸、丙酸,以及琥珀酸、苹果酸、富马酸等有机酸。牛奶直投发酵试验验证了Thermus CEJ2-1S1可以在70℃条件下产生上述有机酸。其产生的最高浓度的柠檬酸可能作为碳源底物提供给乳杆菌MXS11-1S4等发酵剂乳酸菌用于发酵代谢过程。根据上述这些结果,推测内蒙古手工奶酪添加的蔗糖取代乳糖成为奶酪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糖原,从而导致奶酪微生物群落中发酵剂乳酸菌含量的下降,减弱其发酵奶酪酸化的程度,进而促进了非发酵剂微生物菌群的生长繁殖,导致条件性致病菌菌群优势性增加,并严重消耗原料奶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产生更为丰富和特殊的挥发性成分和游离氨基酸,最终导致内蒙古手工奶酪营养成分和风味发生明显的的改变。而分离自鄂尔多斯EJ2样品中的Thermus属菌株可能拥有类似于乳酸菌的代谢途径,产生多种有机酸而降低奶酪pH,为乳酸菌发酵提供充足的柠檬酸底物,扮演辅助产酸发酵的角色。

李子叶[3](2019)在《不同酸奶发酵剂的发酵性能及其产品功能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尤其是高血压和心脏病。人们通过服用常规降血压药来控制血压,但相关研究报告称长期服用降血压药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和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因此,相关学者开始研究了降血压功能食品。调节血压的重要物质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ning Enzyme,ACE),过量的ACE可引起人体血压的升高。ACE抑制肽是一类能够抑制ACE活性、控制和降低血压的短肽。研究发现,一些酸奶中含有可以抑制血压升高的生物活性肽,经常食用酸奶可以预防高血压。在发酵酸奶的过程中,酸奶中的酪蛋白会被乳酸菌的蛋白酶水解成大肽、游离氨基酸和功能活性肽,包括抗氧化肽、ACE抑制肽等,其中ACE抑制肽具有降压效果好、专一、安全、对人体无副作用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功能型酸奶的生产离不开优质发酵剂。因此,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功能性强、活力高的功能性直投式发酵剂以及生产高生物活性酸奶势在必行。本论文首先通过比较不同比例嗜热链球菌(St)KLDS S1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Lb)KLDS1.0907复配的发酵性能,在实验室规模上选择出优良的发酵比例;随后研究了传统发酵剂菌株与嗜酸乳杆菌(La)KLDS 1.0901、瑞士乳杆菌(Lh)KLDS 1.8701复配后的发酵性能,对发酵酸奶过程中产酸能力、活力、后酸化能力、产黏度、产风味物质能力等多种指标以及感官特性进行测定,并与国外汉森发酵剂对比,评价酸奶发酵剂的发酵性能,并对发酵后酸奶活性肽中的抗氧化肽和ACE抑制肽进行体外检测和结构分析,最后筛选出发酵性能优良、具有抗氧化和降压功能的功能性发酵剂。嗜热链球菌KLDS S1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KLDS 1.0907以1:0、0:1、1:1、3:1、1:3的比例复配分别发酵酸奶,结果表明,与其他四种发酵剂相比,球、杆菌比例为1:3的发酵剂发酵速度较快,4 h凝乳,发酵6 h时pH降到4.83,滴定酸度达到75。4℃贮藏期间,比例为1:3的发酵剂后酸化慢,pH从4.49降到4.4,感官评分较高,为83分。因此,选择嗜热链球菌KLDS S1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KLDS 1.0907的最优比例为1:3。酸奶的黏度和硬度可以改善其质地。在传统的发酵剂中分别加入La KLDS 1.0901和Lh KLDS 1.8701发酵酸奶以及4种菌株共同发酵酸奶。结果表明,St KLDS S1、Lb KLDS 1.0907和Lh KLDS 1.8701共同发酵酸奶的黏度和硬度与汉森发酵剂相似。St KLDS S1、Lb KLDS1.0907和La KLDS 1.0901共同发酵酸奶,其乳酸菌活菌数达到1.51×108 cfu/mL,风味物质乙醛含量和双乙酰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22.80 mg/L和6.747 mg/L。St KLDS S1、Lb KLDS1.0907和Lh KLDS 1.8701、La KLDS 1.0901共同发酵酸奶在发酵4 h凝乳,5 h时pH降到4.6,滴定酸度达到73,总还原力、DPPH清除率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0.260、59.7%和41.13%,在贮藏期间,ACE抑制率达到92.1%,与汉森发酵剂趋势相似,感官评价分数相对较高。通过制备水溶性提取物、分离不同分子量抗氧化肽和ACE抑制肽并检测其活性。分析得出,4种菌株共同发酵酸奶分离ACE抑制肽的ACE抑制率最高,为80%,高于汉森发酵剂。其分子量>10 KDa的短肽具有最高的总抗氧化活性,为0.3857;分子量310 KDa的短肽具有最高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18.97%。St KLDS S1、Lb KLDS 1.0907和La 1.8701共同发酵酸奶,其分子量310 KDa的短肽具有最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37.10%,高于汉森发酵剂。结构分析表明,酸奶抗氧化肽及ACE抑制肽的结构各不相同,但分子量均小于1000 Da,肽段长度在5-10,主要来源于β-CN。酸奶抗氧化肽与ACE抑制肽具有一定的结构相似性,即它含有更多疏水性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如含有脯氨酸、酪氨酸的抗氧化肽;ACE抑制肽在N-末端含有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在C-末端含有苯丙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和脯氨酸残基等,因此具有抗氧化活性的肽段也可具有ACE抑制活性。本研究结论:嗜热链球菌KLDS S1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KLDS 1.0907以1:3比例复配,再加入嗜酸乳杆菌KLDS 1.0901和瑞士乳杆菌KLDS 1.8701发酵性能最好,具有产酸能力强,高活力,产粘、产风味物质能力强,所产酸奶品质优良,抗氧化活性和ACE抑制活性高等特点;其分离出的活性肽最多,主要来源于β-CN,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CE抑制能力。因此,筛选出将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瑞士乳杆菌组合作为高品质的功能性直投式发酵剂。

闫爽[4](2019)在《长双歧杆菌遗传与表型多样性及其与免疫调节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菌群中一类重要的微生物,一些双歧杆菌与其宿主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某些特定的双歧杆菌菌株已被证明具有拮抗肠侵袭性致病菌、抑制结直肠癌、抑制炎症性肠病以及缓解便秘等功能。长双歧杆菌是婴儿和成人肠道菌群中存在最广泛的一种双歧杆菌,本研究从比较基因组分析、体外特性和体内功能(缓解结肠炎)三个方面对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地区、年龄、民族和性别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双歧杆菌的组成。多元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年龄、民族的人群在菌群组成上存在差异;通过随机森林分析法,发现双歧杆菌的是不同人群之间差异较大的一个属,其中西藏当雄地区藏族人群的样品中双歧杆菌的丰度显着高于其他地区和民族人群的样品,儿童样品中双歧杆菌的丰度显着高于成年样品;不同性别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组成没有显着差异。双歧杆菌的高通量分析结果显示,长双歧杆菌是所有人群肠道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双歧杆菌,其平均相对丰度达34.30%;地区、年龄和民族因素对肠道中双歧杆菌组成具有影响,其中西藏当雄的样品中B.kashiwanohense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其他地区的样品,壮族人群的样品中齿双歧杆菌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其他民族,儿童样品中假小链双歧杆菌和短双歧杆菌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其他年龄人群的样品。通过与标准菌株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构建进化树,明确了45株长双歧杆菌的亚种分类,其中42株属于长双歧杆菌长亚种、2株属于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1株菌属于长双歧杆菌猪亚种。基于全基因的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相同亚种的菌株并没有明显的按照宿主年龄、地区、民族和性别等信息出现聚类的现象。(2)全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在45株长双歧杆菌的基因组中存在7个集中变异区,主要包括一些与碳水化合物转运、代谢以及多糖合成相关的基因或基因组簇。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的比较分析表明,长双歧杆菌长亚种和婴儿亚种的糖基水解酶基因的组成存在亚种间差异,而在菌株水平则没有发现成规律性的差异;而糖基转移酶基因的组成相对保守,在亚种水平和菌株水平均没有发现明显差异。菌株体外特性的分析表明,不同来源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在体外生长特性方面,当菌株在MRS液体培养基中厌氧培养时,儿童来源菌株的生长速率相对较慢,延迟期为6-8 h,而老人源的菌株生长速率相对较快,延迟期为4-6 h;菌株对数末期活菌数的计数结果也显示,儿童来源菌株的CFU值显着低于老人源的菌株(分别为8.89±0.32 log10CFU/mL和9.22±0.28 log10CFU/mL)。糖发酵试验的结果显示,45株长双歧杆菌中有2株不能利用阿拉伯糖并且可以利用D-葡萄糖醛酸酯(HEN46-8和M2-03-F02-27),进一步说明这两株菌属于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其他菌株属于长双歧杆菌长亚种,与基因组比对结果相一致。另外,我们发现儿童来源的18个菌株中有14个可以发酵甘露糖,而成年人来源的27菌株中仅有6个可以利用甘露糖。发酵上清液中短链脂肪酸的测定结果表明,乙酸是长双歧杆菌所产生的唯一种类的短链脂肪酸。分析不同菌株产胞外多糖的能力,发现儿童来源的菌株产荚膜多糖的能力总体上低于成年人来源的菌株,特别与老年人来源菌株的差异具有显着性(13.84±12.55 mg/g和24.67±15.22 mg/g)。胞外多糖合成基因簇的分析结果表明,产荚膜多糖能力较弱的菌株(10 mg/g以下),其EPS基因簇中糖基转移酶的数量显着少于高产荚膜多糖的菌株,糖基转移酶的数量与荚膜多糖产量之间具有相关性。(3)比较分析了不同长双歧杆菌对DSS诱导的结肠炎的缓解作用。结肠炎造模结束后,CCFM688、CCFM756、CCFM760、HAN42-10、M2-06-F01-M5-3、GX13-2、HAN30-6、YS108R干预组的疾病活动指数(DAI)显着低于模型组。炎症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CCFM688、CCFM756、CCFM760、HAN42-10、HUB37-A12、M2-06-F01-M5-3、HAN30-6、HAN4-25、YS108R干预组的IL-6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呈显着下降的趋势。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的测定及结肠组织切片的分析结果表明,CCFM688、CCFM756、CCFM760、HAN30-6、HAN42-10、M2-06-F01-M5-3、YS108R、HUB37-A12对结肠炎造成的结肠结构损伤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而HEN27-6、HUB2-25、M2-C-F01-14干预组的结肠粘膜层的正常结构完全被破环。在干预结肠炎效果较好的菌株中,除YS108R产黏性多糖外,其他菌株都具有较弱的产荚膜多糖的能力;而干预效果较差的菌株则具有较强的产荚膜多糖的能力。(4)提取长双歧杆菌的菌体表面成分,通过细胞模型对菌体不同成分的免疫调节功能进行分析。长双歧杆菌发酵上清液对LPS刺激的HT-29细胞没有显着的抑炎和保护作用。所有被测试的荚膜多糖中,只有YS108R的荚膜多糖对LPS刺激的HT-29细胞具有抑炎作用,其他菌株的荚膜多糖对则没有显着的抑炎作用。所有菌株的S-层蛋白都可以显着降低由LPS诱导的IL-8表达量的增加。将S-层蛋白与荚膜多糖以不同比例进行混合后,共同处理LPS刺激的HT-29细胞,结果显示,非黏性荚膜多糖的加入会对S-层蛋白的抑炎作用起到干扰。(5)将产黏性多糖的长双歧杆菌YS108R用于发酵的制作,并分析了YS108R发酵乳对结肠炎的干预作用。YS108R制作的发酵乳制品具有较低的乳酸析出率和较高的持水性(2.17%和21.46%),可以改善发酵乳外观的稳定性和质构特性。使用YS108R与商品发酵剂混合发酵制作的发酵乳可以改善YS108R单菌发酵对产品风味的不良影响,同时还可提高产品的口感。对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的干预实验表明,长双歧杆菌YS108R发酵乳可以从抑制炎症、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以及调节肠道菌群3个方面改善DSS诱导的结肠炎。

段楠[5](2018)在《干酪乳杆菌发酵豆奶产肽的功能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对益生菌和大豆功能领域研究的深入,及现代人们在健康方面的需求,利用大豆植物蛋白是解决优质蛋白不足已成为功能食品加工领域的焦点。大豆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有益成分和益生乳酸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豆乳经发酵的功能性产品,既能提高豆乳的营养价值,还可以促进人体对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消化吸收。随着对益生菌研究的深入,干酪乳杆菌作的益生作用及安全性已被充分证实,益生菌发酵大豆乳制品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研究了干酪乳杆菌在豆乳发酵中发酵特性以及利用干酪乳杆菌发酵所的豆奶所具有的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功能;对发酵中生成的肽进行分级和定量,进一步测试肽的重要生物功能(抗氧化和抗高血压)并通过LC-MS/MS表征。本研究使用活化后的干酪乳杆菌Z66发酵豆奶,对其发酵特性进行研究。测得干酪乳杆菌Z66的pH值由6.8下降至3.6,在24小时菌数最高增加了4.0 log10cfu/mL,最高的蛋白水解为(477.90±29.24)丝氨酸μg/mL,α-半乳糖苷酶显示出具有产生最高活性18.19 unit/mL。通过液相色谱分析,对大豆中导致产气作用的二种主要低聚糖以及蔗糖进行分析。与未发酵样品中的寡糖峰相比,干酪乳杆菌Z66对蔗糖和棉子糖利用显着,其消耗率分别为95.04%和53.47%,而对水苏糖的利用较少21.95%。对干酪乳杆菌Z66发酵豆奶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活性肽进行分级和定量,进一步测试肽的重要生物功能(抗氧化和抗高血压)。结果显示,分级后10KDa的肽含量为(0.628±0.020)mg/mL,与3KDa和5KDa相比显示出最高的肽含量,而且还表现出极高的抗氧化活性,其ABTS+与DPPH·抑制活性分别为(1831.00±20.29)TEAC mm与50.74%±0.27%。相反,在所有三种肽级分的ACE抑制活性中没有观察到显着差异。然而,与未分级的样品相比,上述肽段均高于未分级样品。通过LC-MS/MS表征,对10KDa的肽其进行肽序列鉴定,然后使用特定的大豆生物活性肽数据进行搜索。在所有鉴定的大豆异肽中,发现18种有抗氧化性,16种具有ACE抑制性,剩下的17种肽具有这两种活性。本研究为干酪乳杆菌发酵豆乳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研究依据,同时也为其它多功能益生菌豆乳制品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姚永杰[6](2017)在《真空包装水晶肴肉微生物分析与控制》文中提出水晶肴肉是典型的中式传统酱卤低温肉制品,以皮白肉红、卤冻透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而闻名。但现行工艺配方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水晶肴肉工艺繁琐,且煮制后的工序多为人工操作,产品容易发生二次污染,而肴肉卤冻融点仅为23℃左右,杀菌将严重破坏产品口感和外观。如何减少微生物在肴肉加工过程中的引入,降低产品的初始菌含量及解决贮藏过程中增殖问题,是企业、行业同时面临的技术瓶颈。为解决此问题,本文从关键控制点、天然抑菌剂和二次杀菌三个方面来控制水晶肴肉加工过程及终产品中的微生物,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第一,对4℃贮藏条件下水晶肴肉的感官、理化和微生物指标变化进行跟踪,掌握其贮藏特性变化规律,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明确腐败肴肉中的菌相组成。并进一步采用GC-MS分析腐败肴肉挥发性有机物,结果表明:1)储藏期内肴肉迅速增菌,尤以7-22d最为显着;菌相组成显着变化,肠杆菌科数量与菌落总数呈显着相关性,可初步判定为优势菌种;整个贮藏期内,感官品质逐渐下降;TVB-N值呈上升趋势;pH先降低,7d后p H逐渐升高;Aw变化不明显。2)腐败肴肉检出了33种挥发性化合物,相比于正常样少检出了7种化合物,增加了16种化合物,这些化学组成的变化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3)主要腐败菌包括10个属,其中变形杆菌属、嗜冷杆菌属、肠球菌属为肴肉特定腐败菌。第二,对肴肉加工工艺进行危害分析,确定了5个关键控制点(CCP)。对这5个CCP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后,肴肉出厂合格率由40%提高到了80%,留样卫生合格率由70%提高到95%。第三,为抑制贮藏过程中,肴肉微生物的增长,以肴肉杂菌为实验菌,以最低抑菌浓度和协同效应指数为指标得出抑菌剂抑菌性强弱顺序:ε-PL>肉桂醛=Nisin>TP>Gly>GMS;Nisin、TP、ε-PL、肉桂醛具有协同增效性。对具有增效性的四种抑菌剂进行正交复配得到最优水平组合:312.50 mg/kg TP、468.00 mg/kg Nisin、39.00 mg/kgε-PL、234.25 mg/kg肉桂醛,其离体试验中抑菌率高达99%,应用于产品后,在30 d内对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抑制作用显着。第四,针对肴肉融点低、不能进行二次杀菌问题,发明一种抗融方法。通过研究食品胶和谷氨酰胺转氨酶(TG)对肴肉卤冻的抗融性的作用,筛选出TG可作为高效的抗融剂。比较不同TG添加量、反应时间和温度对卤冻及肴肉融点、质构与感官品质的影响以确定了TG最佳应用条件为添加量1%,50℃下反应30 min。随后,在合适的杀菌方法下对肴肉进行杀菌,结果表明70℃水浴30 min的杀菌,既可满足杀菌完全的要求,又能使产品外形完好,且口感改善,风味不受影响。最后,对原有工艺进行改进,添加抑菌剂,并增加杀菌工序,对成品进行二次杀菌,评价综合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肴肉微生物水平得到有效控制,整个贮藏期内,处理组的大肠菌群抑制率为100%,菌落总数抑制率在90%以上,产品保质期可延长30天。

戴宇青[7](2017)在《补益类中药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及其联合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歧杆菌是1899年由Henri Tissier在母乳喂养的婴儿的粪便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在被发现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双歧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益生菌被不断研究,至今已被广泛应用在乳制品和微生态制剂生产中。作为人和动物肠道内重要的益生菌,双歧杆菌与机体内许多生理、病理现象密切相关,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双歧杆菌作为一种严格厌氧菌,培养条件苛刻,且生长缓慢,不易贮存,因而如何在体内或体外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是提高其运用价值的关键问题之一。双歧杆菌营养要求高,常须添加外源性的生长因子,这些对双歧杆菌具有促进作用的物质称为双歧因子,现普遍添加的双歧因子多为低聚糖或多糖。我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医学宝库,是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药具有功能作用广泛、双向调节、副作用少、无耐药性等优点。补益类中药是其中具有补虚扶正,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作用的一类药物,现代研究表明具有免疫调节、抗衰老等多种生理活性。本课题研究了多种补益类中药对双歧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及其联合抗肿瘤的作用,以期利用中药资源为开发双歧杆菌相关制品提供新思路。首先,本文利用比浊法研究了绞股蓝、墨旱莲、北沙参、刺五加、百合、枸杞、党参、白术、天冬、麦冬、太子参和黄芪等12种补益类中药对长双歧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并比较这些补益中药在不同浓度下对长双歧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太子参和黄芪对双歧杆菌的促进效果最显着且最稳定。在此基础上,重新制备水提液进一步确定黄芪和太子参对双歧杆菌的作用效果。本文具体研究了不同浓度下黄芪和太子参对3株不同双歧杆菌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黄芪和太子参对长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都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关系,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好。通过分析生长曲线可发现两者的具体作用方式存在差别。黄芪对双歧杆菌的生长速率没有显着影响,但是可以显着延长双歧杆菌到达平台期的时间,从而提高菌量。而太子参的促进效果是不仅提高双歧杆菌的生长速率而延长达到对数生长期的时间。之后,本文又创新性的探索将黄芪和太子参与双歧杆菌联合用于小鼠黑色素瘤的治疗,结果表明黄芪和太子参与双歧杆菌联用后较两者单独使用皆可明显提高荷瘤小鼠的肿瘤抑制作用,且明显的延长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最后,本文从化学成分角度初步研究了太子参对双歧杆菌的作用机理,利用快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太子参水提液中16种氨基酸、12种核苷和2种环肽类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在样品中,氨基酸类成分中以精氨酸的含量最高,天冬氨酸次之。核苷类成分中以鸟苷的含量最高,腺苷次之,环肽类成分中环肽B比环肽A含量高。计算太子参水提液中含量最高的几种成分的的实际含量,再以相同含量的标品加入到3株双歧杆菌中培养,与太子参原液和对照比较,发现在3株菌中太子参原液的促进效果都显着优于任何一种单体成分,可见太子参的促进效果不是由单一成分引起的,总体来说,氨基酸类成分在促进作用中起一定作用,但其作用效果远弱于原液。

曹永强[8](2016)在《干酪乳杆菌N1115产酸特性及其在发酵乳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干酪乳杆菌是乳品加工常用的有益菌,它与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一起被称为“健康三益菌”。本研究对一株分离自传统自然发酵乳制品的干酪乳杆菌N1115的产酸特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该菌株研制发酵乳,并采用动物实验进一步研究了干酪乳杆菌N1115发酵乳对小鼠便秘的疗效作用:为了研究干酪乳杆菌N1115发酵产酸特性,通过Gompertz模型,对不同发酵温度、基础培养基pH和乳糖浓度时菌株的产酸动力学进行拟合分析,并对菌株的后酸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N1115在其适宜生长温度和pH(37℃,pH5.5)条件下,当培养基乳糖浓度为5g/L时,菌株的产酸速率最高;在20℃时其生长速率降低,但产酸总量不变,表明该菌株在较大幅度低于其适宜生长温度时也具有较强的产酸能力。进一步对干酪乳杆菌N1115进行热处理和对发酵乳进行超声处理以弱化其产酸能力,结果显示,采用65℃、25s热处理菌株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发酵乳冷藏期间的产酸;140W、8min的超声处理也能有效地弱化该菌株冷藏期间的后产酸,但是发酵乳的质构欠佳。本研究还表明,干酪乳杆菌发酵除产乳酸外,主要还产乙酸和苯甲酸,影响其产酸的关键酶为乳糖酶和H+-ATPase酶。为了研究干酪乳杆菌N1115作为附属发酵剂在发酵乳加工中的应用,以脱脂乳为原料制备发酵乳,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以干酪乳杆菌N1115接种量、菊粉添加量、发酵温度为自变量,以发酵时间、弹性因子(Elasticity Index,EI)、宏观粘度因子(Macroscopic Viscosity Index,MVI)、发酵总滴定酸度为响应值构建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提高菊粉添加量至4%和发酵温度至45℃可以缩短发酵时间;当菊粉的添加量为2%时,提高干酪乳杆菌N1115的接种量可以促进发酵乳产酸;但是,菊粉的添加量不宜过大,过多的菊粉添加量(4%)和过高的发酵温度(45℃)会导致发酵乳的粘度和硬度降低。进一步对干酪乳杆菌N1115发酵乳功能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不同剂量的干酪乳杆菌N1115发酵乳对基于盐酸咯哌丁胺建模制造小鼠便秘模型后的小鼠进行灌胃,饲喂15d后,小鼠生长状况正常,实验组小鼠的肠道推进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排便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高剂量组甚至接近空白组。进一步对小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中的有机酸含量及种类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对小鼠肠道进行生理分析发现,实验组中的肠间质细胞数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因此,干酪乳杆菌N1115发酵乳对小鼠便秘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张艳丽[9](2016)在《乳酸菌的高密度培养及菌剂的制备和应用》文中认为乳酸菌可以改善机体代谢,促进肠道有益菌增殖,抑制有害菌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等行业中。但由于乳酸菌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弱,菌剂不易保存,生产成本和应用成本均较高。因此本文在原发酵培养基的基础上高密度发酵植物乳杆菌和其他几种乳酸菌,探索出既可以制备食品级乳酸菌菌剂,也可以制备饲用级乳酸菌菌剂的工艺路线,以期获得成本低、稳定性好、高活性的乳酸菌菌剂。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结果表明,该植物乳杆菌初始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24 h,发酵培养基初始pH 6.6,种子液接种量4%,此时菌体OD540可达26.54,活菌数为5.26×1010CFU/mL。添加一定量的廉价蛋白棉粕粉和豆粕粉对植物乳杆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发现,当发酵培养基中添加1%糖蜜、3%棉粕粉、4%豆粕粉时,得到含农副产品杂质的发酵菌液,植物乳杆菌活菌数可达1.10×1012CFU/mL,比原基础培养基提高了约20倍,可用于制备饲用乳酸菌菌剂。将豆粕粉和棉粕粉进行酶法水解处理,水解液对植物乳杆菌的生长依然有促进作用。当发酵培养基中添加3%的豆粕水解液时,OD540达到30.23,活菌数为5.79×1011CFU/mL,比原基础培养基提高约11倍,得到无固态杂质的发酵菌液,可用于制备食品级的植物乳杆菌菌剂。2、高密度发酵结束后,收集菌泥以制备菌剂。通过冻干法、喷雾干燥法、低温抽真空干燥法3种不同的干燥方式,对比不同浓度的葡萄糖、蔗糖、海藻糖、甘油、麦芽糊精、脱脂奶粉、变性淀粉7种保护剂对乳酸菌的保护效果,从中选出4种效果较好的进行复合菌剂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复合保护剂最佳组合为8%海藻糖、6%麦芽糊精、6%变性淀粉、10%脱脂奶粉,最佳干燥方式为冻干法,植物乳杆菌菌剂活菌数高达5.93×1011CFU/g,比优化前提高约2倍。3、选择在发酵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的4种乳酸菌进行复合培养,最佳复合比例为4%植物乳杆菌1、1%植物乳杆菌2、1%嗜热链球菌、3%双歧杆菌,30℃培养24 h,此时复合菌体OD600可达25.21,总活菌数为1.07×1010CFU/mL。往发酵培养基中添加营养因子对菌体生长有促进作用。以几种果蔬汁为营养因子,结果表明,4%的西瓜汁对复合菌生物量促进效果最好,OD600可达27.60,活菌数达3.16×1010CFU/mL,比添加前提高了约3倍。对冻干法和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复合乳酸菌菌剂性能进行综合对比,冻干菌剂的活菌数、产品得率以及综合成本都优于喷雾干燥菌剂,活菌数可达3.92×1011CFU/g,4℃保存90天后,冻干菌剂依然保持较高的活菌数,达6.53×1010CFU/g。4、用实验室自制的复合乳酸菌菌剂发酵豆粕蛋白饲料,并和市售乳酸菌菌剂做对比。结果表明,自制复合乳酸菌菌剂发酵豆粕蛋白饲料,检测指标达到市售乳酸菌菌剂产品效果。用实验室自制的复合乳酸菌菌剂和市售酵母菌菌剂发酵果渣饲料,确定果渣饲料原料的最佳组合为果渣70%,麸皮15%,米糠10%,菌种活化液5%。发酵结束后,饲料中乳酸菌活菌数可达3.82×107CFU/g,酵母菌活菌数可达1.98×107CFU/g,乳酸含量为9.2g/100g,可溶性蛋白含量为5.34 g/100g,回收率都在98%以上,具有很浓的糖香味和醇香味,可大大提高饲料的适口性。

张爽[10](2015)在《乳酸菌发酵特性及其蛋白酶对凝乳品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酸菌蛋白酶直接作用于乳中的酪蛋白,是乳酸菌降解系统的第一步,对乳酸菌在乳中的生长至关重要,对发酵乳制品风味和质地的形成以及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本论文以实验室从传统发酵食品中分离的乳酸菌为研究对象,确定具有促进凝乳质量蛋白酶的乳酸菌,研究其蛋白酶性质及其对凝乳理化性质和凝块品质的影响,旨在通过研究乳酸菌蛋白酶特性来选择优良酸奶生产用菌种,为高品质发酵乳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通过对现有乳酸菌发酵乳的质构分析,发现123株乳酸菌中有69株具有结实的凝乳效果,依据这69株乳酸菌蛋白水解度的不同,筛选出12株凝乳结实且蛋白水解度高的乳酸菌,并对筛选菌株的蛋白水解力和蛋白酶活力进行研究,发现同一种属的不同菌株水解蛋白的能力也存在显着差异。分析筛选菌株的蛋白水解度和发酵性能,发现中等程度的蛋白水解有利于凝胶硬度的增加,而发酵乳表观黏度随着蛋白水解度的增加而降低,菌株蛋白水解度对发酵乳粒度的影响不显着。通过研究这12株乳酸菌蛋白酶粗酶对葡萄糖酸内酯(GDL)乳凝胶质量的影响,筛选出3株对GDL乳凝胶质量促进作用最显着的菌株CH9-3 4.0、SH3 4.3和SB5。经16S r DNA序列分析和API细菌鉴定系统,确定这3株菌属于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为获得上述3株保加利亚乳杆菌蛋白酶,本论文对分离纯化的方法和参数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适合乳酸菌蛋白酶提取纯化的方法和条件。乳酸菌细胞经溶菌酶处理获得胞外蛋白酶,再经超滤浓缩获得粗酶液,依次进行DEAE弱阴离子交换层析和Hi Trap Butyl弱疏水层析。最终得到电泳纯的保加利亚乳杆菌CH9-3 4.0、SH3 4.3和SB5蛋白酶,其分子量分别为39、40和52 k Da,得率分别为46.6%、39.3%和40.4%,分别被纯化了42.8、32.6和31.9倍,纯化后各菌株蛋白酶的比酶活分别为54.4,80.3和61.1 U/mg。研究上述3株保加利亚乳杆菌纯化蛋白酶的酶学性质,结果表明,这3株乳酸菌纯化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均为42℃,在450℃比较稳定;最适反应p H均为6.0左右,在p H 5.57.0比较稳定;Ba2+、Zn2+、Mn2+、Sn2+、Fe3+等离子明显抑制蛋白酶活力,Fe2+离子显着增加蛋白酶活力,EDTA和PMSF明显抑制酶活力,说明这3株保加利亚乳杆菌蛋白酶是金属离子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将纯化获得的保加利亚乳杆菌蛋白酶以活力20 U/g蛋白质添加到发酵乳中,利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染色、纳米激光粒度分析等技术,研究其对发酵乳凝胶质量的影响,结果证实乳酸菌蛋白酶组分可以显着(P<0.05)提高发酵乳凝胶的凝胶硬度、稠度以及表观黏度。保加利亚乳杆菌蛋白酶处理能够明显增加发酵乳凝胶样品聚集体粒径D(4,3)和D(3,2);显着(P<0.05)降低发酵乳凝胶样品蛋白质表面负电荷,促进表面电荷达到静电平衡;蛋白酶的水解作用显着(P<0.05)增加游离Ca2+含量,而显着(P<0.05)减少凝胶结构中酪蛋白结合的Ca2+含量;乳酸菌蛋白酶作用后的发酵乳样品孔洞小、凝胶结构均匀细腻、连接紧密;保加利亚乳杆菌蛋白酶对乳蛋白凝乳作用不同,SH3 4.3蛋白酶作用增加样品凝胶的黏度和剪切应力;CH9-3 4.0蛋白酶作用增加样品凝胶结构的强度和弹性模量G′。

二、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中特定菌含量及酸度的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中特定菌含量及酸度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乳酸菌发酵对紫薯花青素抗氧化及抗衰老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紫薯简介
    1.2 花青素的概述
        1.2.1 花青素的基本结构及性质
        1.2.2 花青素的稳定性
    1.3 紫薯花青素概述
        1.3.1 紫薯花青素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1.3.2 紫薯花青素的生物活性及研究现状
    1.4 乳酸菌发酵植物提取物概述
        1.4.1 乳酸菌的性质及功能概述
        1.4.2 乳酸菌发酵植物提取物的研究现状
    1.5 衰老概述
        1.5.1 端粒学说
        1.5.2 炎症性衰老
        1.5.3 自由基氧化应激理论
        1.5.4 免疫衰老学说
        1.5.5 肠道菌群失调
    1.6 秀丽隐杆线虫抗衰老研究进展
        1.6.1 秀丽隐杆线虫简介
        1.6.2 线虫抗衰老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7.1 研究目的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紫薯花青素发酵条件的确定及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紫薯预处理
        2.3.2 紫薯花青素的提取及纯化
        2.3.3 菌株的纯化分离
        2.3.4 有效菌株的筛选
        2.3.5 菌株的鉴定
        2.3.6 发酵条件的确定
        2.3.7 乳酸菌在花青素中的生长特性
        2.3.8 发酵紫薯花青素的紫外光谱分析
        2.3.9 发酵紫薯花青素的UPLC-QTOF-MS分析
    2.4 数据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紫薯中总花青素的含量及纯化前后的含量及色价
        2.5.2 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2.5.3 发酵条件的确定
        2.5.4 发酵过程中菌株的生长情况
        2.5.5 发酵对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2.5.6 发酵前后紫薯花青素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5.7 发酵前后紫薯花青素的UPLC-QTOF-MS分析
    2.6 讨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乳酸菌发酵对紫薯花青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发酵对提取液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3.2 花青素发酵前后的光稳定性
        3.3.3 花青素发酵前后的温度稳定性
        3.3.4 花青素发酵前后的pH稳定性
        3.3.5 花青素发酵前后在模拟胃肠消化中的稳定性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分析
        3.5.1 发酵对提取液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5.2 花青素发酵前后的光稳定性
        3.5.3 花青素发酵前后的温度稳定性
        3.5.4 花青素发酵前后的pH稳定性
        3.5.5 花青素发酵前后的模拟胃肠消化稳定性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乳酸菌发酵对紫薯花青素抗衰老作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设备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4.3.2 线虫试验的准备
        4.3.3 发酵前后花青素对线虫寿命的影响
        4.3.4 发酵前后花青素对线虫形态学的影响
        4.3.5 发酵前后花青素对线虫应激能力的影响
        4.3.6 发酵前后花青素对线虫体内ROS、脂褐素及MDA水平的影响
        4.3.7 线虫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4.3.8 发酵前后花青素对线虫体内抗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发酵前后花青素对线虫寿命的影响
        4.5.2 发酵前后花青素对线虫形态学的影响
        4.5.3 发酵前后花青素对线虫应激能力的影响
        4.5.4 发酵前后花青素对线虫体内ROS、脂褐素水平的影响
        4.5.5 发酵前后花青素对线虫体内MDA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5.6 发酵前后花青素对线虫体内抗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6 讨论
        4.6.1 发酵前后花青素对线虫生理指标的影响
        4.6.2 发酵前后花青素对线虫生化指标的影响
        4.6.3 发酵前后花青素对线虫体内抗衰老基因表达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2)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奶酪的概述
    1.2 内蒙古手工奶酪
    1.3 内蒙古手工奶酪制作工艺
    1.4 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性
        1.4.1 奶酪中发酵剂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性
        1.4.2 奶酪中非发酵剂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性
        1.4.3 影响奶酪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1.5 奶酪风味的形成机制
    1.6 奶酪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1.6.1 奶酪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6.1.1 可培养方法
        1.6.1.2 免培养方法
        1.6.2 奶酪微生物功能性的研究方法
    1.7 立题依据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2.3.2 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内蒙古手工奶酪高通量测序文库的α多样性
        2.4.2 内蒙古手工奶酪高通量测序文库的β多样性
        2.4.3 内蒙古手工奶酪高通量测序文库的物种注释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的功能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内蒙古手工奶酪理化性质研究
        3.4.2 内蒙古手工奶酪挥发性成分研究
        3.4.3 内蒙古手工奶酪游离氨基酸研究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手工奶酪中栖热菌的分离和功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菌种分离鉴定与测序
        4.3.2 菌株基因组分和功能分析
        4.3.3 菌株产有机酸功能验证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栖热菌菌株的分离鉴定
        4.4.2 栖热菌菌株的全基因测序及其功能预测
        4.4.3 栖热菌菌株的产酸功能验证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不同酸奶发酵剂的发酵性能及其产品功能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立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酸奶的种类及功能性酸奶
        1.2.2 乳酸菌
        1.2.3 直投式酸奶发酵剂
        1.2.4 ACE抑制肽研究进展
        1.2.5 抗氧化肽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课题来源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复配比例优化
        2.2.2 发酵特性的测定
        2.2.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2.4 ACE抑制活性的测定
        2.2.5 不同分子量组分抗氧化活性和ACE抑制活性的测定
        2.2.6 抗氧化肽及ACE抑制肽的结构及活性分析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复配比例优化
        3.1.1 酸奶pH比较分析
        3.1.2 酸奶滴定酸度比较分析
    3.2 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的发酵性能比较分析
        3.2.1 发酵过程中酸奶的pH和滴定酸度变化
        3.2.2 酸奶活力的测定
        3.2.3 酸奶的后酸化
        3.2.4 风味物质双乙酰和乙醛的变化
        3.2.5 酸奶质构特性分析
        3.2.6 酸奶持水力分析
        3.2.7 酸奶的感官评定
    3.3 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贮藏期抗氧化性研究
        3.3.1 贮藏期总抗氧化活力变化
        3.3.2 贮藏期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变化
        3.3.3 贮藏期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变化
    3.4 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贮藏期ACE抑制率分析
    3.5 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抗氧化肽及ACE抑制肽结构及活性分析
        3.5.1 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抗氧化肽和ACE抑制肽的分离
        3.5.2 酸奶抗氧化肽结构及活性分析
        3.5.3 酸奶ACE抑制肽结构及活性分析
4 讨论
    4.1 发酵剂菌株产酸速度与酸奶风味、质地的关系
    4.2 发酵剂菌株对酪蛋白的水解作用
    4.3 发酵剂菌株对酸奶抗氧化活性及ACE抑制活性的影响
    4.4 发酵剂菌株对酸奶抗氧化肽及ACE抑制肽结构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长双歧杆菌遗传与表型多样性及其与免疫调节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生理健康
    1.2 双歧杆菌的多样性
        1.2.1 双歧杆菌的种类及分布
        1.2.2 双歧杆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2.3 影响肠道双歧杆菌组成的因素
    1.3 长双歧杆菌的多样性及其基因组学
    1.4 长双歧杆菌的主要生理功能及菌株间差异
        1.4.1 长双歧杆菌的主要生理功能
        1.4.2 长双歧杆菌对结肠炎的改善作用及其免疫调节作用的菌株间差异
    1.5 长双歧杆菌的应用
    1.6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立题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人群肠道菌群及长双歧杆菌多样性的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主要试剂
        2.2.2 培养基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采集
        2.3.2 粪便总DNA的提取
        2.3.3 16SrRNA和GroEL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
        2.3.4 粪便样品中双歧杆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和保藏
        2.3.5 长双歧杆菌全基因组的测序、组装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2.3.6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基于16SrRNA序列的肠道菌群分析
        2.4.2 基于GroEL基因的双歧杆菌组成多样性分析
        2.4.3 粪便样品中长双歧杆菌的分离、纯化
        2.4.4 长双歧杆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双歧杆菌功能基因和体外特性的比较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主要试剂
        3.2.2 培养基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直系同源基因分析
        3.3.2 共线性分析
        3.3.3 COG功能基因注释
        3.3.4 全基因组序列比对
        3.3.5 双歧杆菌体外特性的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长双歧杆菌直系同源基因分析
        3.4.2 长双歧杆菌COG功能基因组成的比较分析
        3.4.3 长双歧杆菌全基因组序列比对
        3.4.4 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的比较分析
        3.4.5 胞外多糖合成基因簇的分析
        3.4.6 S-层蛋白基因的比对分析
        3.4.7 长双歧杆菌菌株特性的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长双歧杆菌对结肠炎的改善作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菌株与细胞株
        4.2.2 实验动物
        4.2.3 主要试剂
        4.2.4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双歧杆菌的培养
        4.3.2 细胞实验设计
        4.3.3 动物实验设计
        4.3.4 细胞培养上清液及动物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测定
        4.3.5 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测定
        4.3.6 结肠组织细胞因子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的测定
        4.3.7 结肠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组织损伤评分
        4.3.8 结肠粘液层的阿利新蓝染色
        4.3.9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长双歧杆菌对炎症状态肠上皮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4.4.2 长双歧杆菌对结肠炎小鼠的改善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长双歧杆菌免疫调节差异性的机制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菌株与细胞株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双歧杆菌的培养
        5.3.2 无细胞发酵液的准备
        5.3.3 荚膜多糖的提取
        5.3.4 菌体S-层蛋白的提取
        5.3.5 HT-29细胞的培养
        5.3.6 炎症状态细胞的诱导
        5.3.7 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炎症因子的测定
        5.3.8 HT-29细胞中炎症因子及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5.3.9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菌株发酵上清液对炎症状态HT-29细胞的影响
        5.4.2 不同菌株荚膜多糖对炎症状态HT-29细胞的影响
        5.4.3 不同菌株S-层蛋白对炎症状态HT-29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5.4.4 长双歧杆菌胞外多糖影响S层蛋白的免疫调节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黏性胞外多糖长双歧杆菌YS108R在发酵乳中的应用及其对结肠炎的改善作用
    6.1 前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菌株
        6.2.2 主要试剂
        6.2.3 主要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发酵乳的制备
        6.3.2 发酵乳理化指标的测定
        6.3.3 电子鼻分析
        6.3.4 感官品评
        6.3.5 动物实验设计
        6.3.6 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测定
        6.3.7 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测定
        6.3.8 结肠组织中细胞因子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的RT-PCR测定
        6.3.9 结肠组织切片的制作和观察
        6.3.10 16SrRNA基因V3-V4区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和粪便菌群的分析
        6.3.11 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发酵乳理化特性的分析
        6.4.2 YS108R发酵乳对结肠炎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用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的基因组信息
附录3:不同长双歧杆菌S-层蛋白基因相应的氨基酸序列比对
附录4:长双歧杆菌C11A10B和YS108R基因组比对圈图

(5)干酪乳杆菌发酵豆奶产肽的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益生菌
        1.1.1 益生菌定义
        1.1.2 益生菌的分类与分布
        1.1.3 益生菌菌种使用及产品安全
        1.1.4 益生菌对人体的生理功能
    1.2 国内外益生菌制品的的开发及应用
    1.3 干酪乳杆菌
        1.3.1 干酪乳杆菌形态结构及生理生化特性
        1.3.2 干酪乳杆菌的研究现状
        1.3.3 干酪乳杆菌的功能特性
        1.3.4 干酪乳杆菌发酵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益生菌发酵豆奶的研究现状
        1.4.1 大豆简介
        1.4.2 大豆营养成分与功能
        1.4.3 益生菌发酵豆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5 肽的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原料与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菌株和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株的活化
        2.2.2 豆奶的制备及理化成分测定
        2.2.3 豆奶发酵及感官评价
        2.2.4 活菌计数与pH的测定
        2.2.5 α-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测定
        2.2.6 低聚糖的测定
        2.2.7 蛋白质水解的测定
        2.2.8 肽的分级和定量
        2.2.9 大豆肽的生物功能
    2.3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豆奶的理化成分及感官评定
    3.2 干酪乳杆菌Z66的豆奶发酵特性
    3.3 干酪乳杆菌Z66发酵豆奶中的肽含量
    3.4 大豆肽的生物功能
        3.4.1 抗氧化活性
        3.4.2 ACE抑制活性
    3.5 通过LC-MS/MS鉴定肽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真空包装水晶肴肉微生物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酱卤低温肉制品及肴肉简介
    1.2 HACCP应用现状
    1.3 天然抑菌剂对肉制品的保鲜技术
    1.4 肴肉抗融剂研究进展
    1.5 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6 立题背景与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肴肉贮藏特性和腐败特征及菌相分析
    2.1 前言
    2.2 真空包装水晶肴肉产品描述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材料与试剂
        2.3.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3 试验方法
        2.3.4 数据分析与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贮藏过程中微生物指标和理化指标变化
        2.4.2 贮藏过程中风味变化
        2.4.3 贮藏过程中菌相组成变化
        2.4.4 腐败肴肉感官特征描述
        2.4.5 腐败肴肉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4.6 腐败肴肉风味及挥发性化合物分析
第三章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体系的建立
    3.1 前言
    3.2 加工工艺及现场确认
        3.2.1 工艺流程图
        3.2.2 工艺说明
    3.3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确定
    3.4 验证程序及文件和记录保存系统
        3.4.1 验证程序
        3.4.2 文件和记录保存系统
    3.5 应用效果分析及总结
第四章 天然抑菌剂对肴肉腐败菌的抑制效果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与材料和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MIC测定结果
        4.3.2 FICI测定结果
        4.3.3 复配抑菌剂对供试菌抑制配方优化结果
        4.3.4 抑菌剂应用效果评定
第五章 肴肉杀菌方法的建立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抗融剂对卤冻抗融性的影响
        5.3.2 TG添加量对卤冻质构的影响
        5.3.3 TG添加量对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
        5.3.4 杀菌方法对产品微生物指标的影响
第六章 三种技术综合应用效果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及试验方法
        6.2.2 改良后的工艺流程图
        6.2.3 新增CCP和CL以及纠偏措施的确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三种技术综合应用对微生物指标的影响
        6.3.2 三种技术综合应用对理化指标的影响
        6.3.3 三种技术综合应用对菌相组成的影响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补益类中药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及其联合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益生菌研究概况
        1. 益生菌定义
        2. 益生菌研究
        3. 益生菌产业
    第二节 益生元概念
        1. 益生元定义
        2. 双歧杆菌促生因子
    第三节 双歧杆菌研究概况
        1. 双歧杆菌分类
        2. 双歧杆菌生物学特性
        3. 双歧杆菌在肠道中的作用
        4. 双歧杆菌的生理功能
        5. 双歧杆菌与肿瘤基因治疗
    第四节 中药和肠道微生态
        1. 单味中药与肠道微生态
        2. 复方中药与肠道微生态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多种补益类中药对双歧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黄芪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及联合抗肿瘤作用研究
    第一节 黄芪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黄芪和双歧杆菌联合抗肿瘤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本章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太子参对双歧杆菌生长影响及联合抗肿瘤作用研究
    第一节 太子参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太子参环肽类、核苷类和氨基酸类成分测定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太子参促生长机理初探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太子参和双歧杆菌联合抗肿瘤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主要研究成果
    2. 论文创新点
    3. 认识与体会
    4. 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干酪乳杆菌N1115产酸特性及其在发酵乳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干酪乳杆菌的概述
        1.1.1 干酪乳杆菌的定义
        1.1.2 干酪乳杆菌的分类及来源
        1.1.3 干酪乳杆菌的益生特性
    1.2 干酪乳杆菌的产酸及关键酶
        1.2.1 产酸动力学研究及产酸
        1.2.2 影响产酸关键酶
    1.3 弱化干酪乳杆菌后酸化的策略
    1.4 益生菌在发酵乳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1.4.1 我国益生菌发酵乳的研究背景
        1.4.2 菊粉在发酵乳中的应用
        1.4.3 光学法微流变仪在乳品检测中的应用
    1.5 干酪乳杆菌N1115发酵乳的功能特性研究
        1.5.1 小鼠便秘造模方法
        1.5.2 ICC对肠道蠕动的作用
        1.5.3 益生菌发酵乳治疗便秘的机理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6.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干酪乳杆菌N1115的产酸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基配方
        2.2.2 温度对发酵过程培养基OD值和pH的影响
        2.2.3 初始pH对发酵过程培养基OD值和pH的影响
        2.2.4 乳糖浓度对发酵过程培养基OD值和pH的影响
        2.2.5 温度对干酪乳杆菌N1115产酸及产酸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2.6 超声处理对干酪乳杆菌N11115产酸及产酸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2.7 干酪乳杆菌N11115产酸及产酸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2.2.8 Gompertz模型拟合产酸曲线及发酵曲线
        2.2.9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温度对菌株生长及产酸特性的影响
        2.3.2 不同初始pH对菌株生长及产酸速率的影响
        2.3.3 不同碳源浓度对菌株生长及产酸速率的影响
        2.3.4 热处理对干酪乳杆菌N1115后产酸的影响
        2.3.5 超声处理对干酪乳杆菌N1115后产酸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干酪乳杆菌N1115在发酵乳加工中的应用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工艺流程
        3.2.2 发酵乳的制备
        3.2.3 响应面设计及数据分析
        3.2.4 发酵乳不同指标的测定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实验模型的建立与显着性分析
        3.3.2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时间
        3.3.3 响应面法优化总滴定酸度
        3.3.4 响应面法优化流变学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干酪乳杆菌N1115发酵乳的功能特性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溶液的配制
        4.2.2 含不同干酪乳杆菌活菌数发酵乳的制备
        4.2.3 动物实验分组及造模
        4.2.4 小鼠指标测定
        4.2.5 肠道推进实验
        4.2.6 组织切片染色
        4.2.7 免疫组化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实验过程中小鼠体重变化及平均进食量和进水量
        4.3.2 实验过程中小鼠肠道推进率
        4.3.3 末次灌胃后小鼠粪便量结果
        4.3.4 小鼠粪便pH值的变化
        4.3.5 小鼠粪便短链脂肪酸种类及浓度
        4.3.6 组织切片
        4.3.7 免疫组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乳酸菌的高密度培养及菌剂的制备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乳酸菌概况
        1.1.1 命名
        1.1.2 乳酸菌功能
        1.1.3 乳酸菌应用
    1.2 乳酸菌高密度培养
        1.2.1 乳酸菌高密度培养简介
        1.2.2 乳酸菌高密度培养影响因素
        1.2.3 乳酸菌高密度培养类型及途径
    1.3 乳酸菌制剂制备方法和类型
        1.3.1 冻干技术
        1.3.2 微胶囊技术
    1.4 课题思路
        1.4.1 选题意义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植物乳杆菌WZ011 高密度培养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培养基
        2.2.3 植物乳杆菌种子培养
        2.2.4 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
        2.2.5 植物乳杆菌计数培养
        2.2.6 植物乳杆菌生物量的测定
        2.2.7 植物乳杆菌培养条件的确定
        2.2.8 植物乳杆菌生长特性研究
        2.2.9 蔗糖替代实验
        2.2.10 营养因子添加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植物乳杆菌培养条件的确定
        2.3.2 植物乳杆菌生长特性研究
        2.3.3 蔗糖替代实验
        2.3.4 营养因子添加实验
        2.3.5 正交实验
        2.3.6 棉粕与豆粕水解液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植物乳杆菌菌剂制备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冻干法
        3.2.3 喷雾干燥法
        3.2.4 低温抽真空干燥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冻干实验
        3.3.2 喷雾干燥法
        3.3.3 低温抽真空干燥法
        3.3.4 菌剂干燥方式对比试验
        3.3.5 菌剂储存稳定性对比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乳酸菌培养及菌剂制备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复合乳酸菌高密度培养
        4.2.3 复合乳酸菌菌剂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乳酸菌高密度培养
        4.3.2 复合乳酸菌菌剂制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乳酸菌菌剂在发酵饲料生产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的标准曲线的绘制
        5.3.2 发酵豆粕对比结果
        5.3.3 自制菌剂发酵果渣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乳酸菌发酵特性及其蛋白酶对凝乳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乳酸菌蛋白酶研究进展
        1.2.1 乳酸菌的蛋白质代谢
        1.2.2 乳酸菌蛋白水解系统
        1.2.3 酪蛋白的降解
        1.2.4 乳酸菌蛋白酶性质
    1.3 酸乳凝胶研究进展
        1.3.1 酸凝乳的形成
        1.3.2 粒子凝胶模型
        1.3.3 酸凝乳机制研究
        1.3.4 影响酸奶凝胶结构的因素
    1.4 乳酸菌蛋白酶影响乳品质量研究进展
        1.4.1 乳酸菌蛋白酶对乳制品加工的影响
        1.4.2 蛋白水解对凝胶质量的影响研究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3 培养基
        2.1.4 菌株来源
    2.2 测定方法
        2.2.1 OPA法测定蛋白水解度
        2.2.2 发酵乳质构的测定
        2.2.3 发酵乳表观黏度的测定
        2.2.4 聚集体粒子大小的测定
        2.2.5 SDS-PAGE电泳
        2.2.6 菌株鉴定
        2.2.7 细菌活菌数的测定
        2.2.8 蛋白酶活力测定
        2.2.9 凝胶收缩系数
        2.2.10 持水力测定
        2.2.11 Zeta电位的测定
        2.2.12 Ca~(2+)含量的测定
        2.2.13 酪蛋白结构观察
        2.2.14 乳凝胶流变学性质分析
    2.3 实验方法
        2.3.1 合成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2.3.2 促进凝乳质量蛋白酶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2.3.3 蛋白酶的分离
        2.3.4 蛋白酶酶学性质研究
        2.3.5 蛋白酶影响凝乳品质研究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促进凝乳质量蛋白酶乳酸菌的筛选
    3.1 引言
    3.2 合成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3.3 筛选菌株发酵性分析
        3.3.1 筛选菌株发酵乳质构
        3.3.2 筛选菌株发酵乳表观黏度
        3.3.3 筛选菌株发酵乳粒度
    3.4 筛选菌株蛋白酶的活力分析
        3.4.1 菌株蛋白水解力的比较
        3.4.2 菌株蛋白酶活力
        3.4.3 乳蛋白降解SDS-PAGE分析
    3.5 促进GDL酸化乳凝胶质量蛋白酶乳酸菌的筛选
        3.5.1 GDL酸化曲线
        3.5.2 GDL浓度对乳凝胶强度的影响
        3.5.3 对乳凝胶质量有促进作用蛋白酶乳酸菌的筛选
        3.5.4 促进凝乳蛋白酶菌株的选择
    3.6 筛选菌株的鉴定
        3.6.1 筛选菌株形态学特性
        3.6.2 菌株鉴定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乳酸菌蛋白酶的纯化及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筛选菌株蛋白酶的提取纯化
        4.2.1 粗酶液的浓缩
        4.2.2 阴离子交换层析参数优化
        4.2.3 离子交换层析结果
        4.2.4 凝胶层析
        4.2.5 疏水层析参数优化
        4.2.6 疏水层析结果
    4.3 酶学性质研究
        4.3.1 酶动力学参数测定
        4.3.2 最适反应温度
        4.3.3 热变性温度
        4.3.4 温度稳定范围
        4.3.5 最适反应p H
        4.3.6 p H稳定范围
        4.3.7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乳酸菌蛋白酶影响凝乳品质研究
    5.1 引言
    5.2 蛋白酶对凝胶蛋白水解度的影响
    5.3 各菌株蛋白酶组分对凝胶品质的影响
        5.3.1 对凝胶质构的影响
        5.3.2 对凝胶表观黏度的影响
        5.3.3 对凝胶脱水敏感性的影响
    5.4 蛋白酶对凝胶理化性质的影响
        5.4.1 对凝胶粒径分布的影响
        5.4.2 对凝胶zeta电位的影响
        5.4.3 蛋白酶对Ca~(2+)含量的影响
    5.5 蛋白酶对乳蛋白降解的影响
    5.6 蛋白酶对酪蛋白结构的影响
    5.7 蛋白酶对乳凝胶流变性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附录 三
附录 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中特定菌含量及酸度的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乳酸菌发酵对紫薯花青素抗氧化及抗衰老活性的影响[D]. 余洁. 西南大学, 2021(01)
  • [2]内蒙古手工奶酪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性研究[D]. 曾椿淋. 江苏大学, 2020(02)
  • [3]不同酸奶发酵剂的发酵性能及其产品功能活性的研究[D]. 李子叶.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4]长双歧杆菌遗传与表型多样性及其与免疫调节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 闫爽. 江南大学, 2019(04)
  • [5]干酪乳杆菌发酵豆奶产肽的功能性研究[D]. 段楠.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6]真空包装水晶肴肉微生物分析与控制[D]. 姚永杰. 江南大学, 2017(02)
  • [7]补益类中药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及其联合抗肿瘤作用研究[D]. 戴宇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干酪乳杆菌N1115产酸特性及其在发酵乳中的应用[D]. 曹永强. 北京工商大学, 2016(08)
  • [9]乳酸菌的高密度培养及菌剂的制备和应用[D]. 张艳丽.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5)
  • [10]乳酸菌发酵特性及其蛋白酶对凝乳品质影响研究[D]. 张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双歧杆菌二元蛋白酸奶中特定细菌含量和酸度的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