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我定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我,目标,成就,动机,时间,可比性,洞察力。
自我定向论文文献综述
谭海燕[1](2019)在《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时间管理自我监控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学习投入量表、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和中学生时间管理自我监控量表,对495名中学生进行测查,探讨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时间管理自我监控与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掌握趋近、掌握回避和成绩趋近目标与学习投入有显着正相关,而成绩回避目标与学习投入有显着负相关;时间管理自我监控与学习投入有显着正相关;掌握趋近和成绩趋近目标与时间管理自我监控有显着正相关,而掌握回避和成绩回避目标则与之有显着负相关或零相关。(2)成就目标定向可通过影响时间管理自我监控进而影响学习投入,具体而言,掌握趋近目标可提升中学生的时间管理自我监控水平,并由此促进其学习投入;而成绩回避目标则削弱中学生的时间管理自我监控水平,并由此降低其学习投入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刊2019年30期)
付蓓[2](2019)在《定向动机流视角下的英语口语学习自我概念发展变化——一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历时跟踪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定向动机流为理论视角,对3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自我概念发展变化进行了历时考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愿景、"隐性"惯常行为、进度检查、积极情感等动机维度对英语口语学习自我概念的积极发展产生显着作用。然而,过于理想化的目标、被评价和被比较的学习环境、进度检查和正向反馈的缺失将导致学习者无法获得语言学习的真实感和幸福感,口语学习自我概念很难呈现积极变化趋势。研究最后对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外语界》期刊2019年04期)
邹军[3](2019)在《教师变革型领导与青少年领导力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领导力是指青少年学会自我管理,有效与他人沟通与合作,为实现目标承担责任,促进集体积极改变的一种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将青少年领导力视为个体公正美德的构成内容之一,一些发达国家则将其视为个体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公民素养和关键能力。目前,国内外关于青少年领导力的研究较多关注青少年领导力的培养。事实上,有效的培养与对其影响因素的明晰相关。且青少年领导力的影响因素不仅有环境,还应考虑个体的内在因素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教师领导方式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并习惯化的行为倾向,变革型领导方式是其中的一种,它注重以学生的愿景、自我实现需要等作为激发,来调动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积极性。依据社会信息加工观,青少年学生对教师领导方式的感知可对其态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作为个体内在动机的表现形式,可调节其学习态度与行为,也可受重要他人领导方式的影响。目前,少有研究探讨青少年对教师变革型领导的感知与其自我效能感、目标定向、领导力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论及社会信息加工视角,来探究教师变革型领导与青少年领导力的关系及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期为促进青少年领导力培养的有效性提供依据和指导。本研究以湖南省四个地区的多所中学的998名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教师变革型领导、青少年领导力、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进行调查。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基于自举(Bootstrap)程序的中介效应分析等,获得如下结果:(1)青少年领导力的年级差异显着,性别差异不显着。(2)教师变革型领导、青少年领导力、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两两都正相关。(3)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在教师变革型领导与青少年领导力之间有中介作用。(4)青少年掌握目标定向在教师变革型领导与青少年领导力之间有中介作用。(5)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和掌握目标定向在教师变革型领导与青少年领导力之间有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得出结论:青少年领导力有年级差异;青少年感知的教师变革型领导对其领导力有正向预测作用;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和掌握目标定向分别在教师变革型领导与青少年领导力之间有中介作用,并且两者连接起来可产生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为教师变革型领导与青少年领导力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实证依据,也可为指导学校教育从教师领导方式的角度如何培养青少年领导力提供启示。(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莹辉[4](2019)在《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业自我妨碍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及教育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投入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是指学习主体在实施学习任务时行为的参与程度、情感的体验质量以及认知表现的水平。最近几年,成就目标定向作为研究热点活跃在动机领域,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本研究从成就目标定向出发,探究其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同时引入学业自我妨碍作为中介变量,对叁者的关系加以探讨,以期为高中生的学习辅导和教育提供可行性建议。本研究在上海、景德镇以及洛阳这叁个城市中选取4所高中,对高一、高二和高叁年级共1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72份进行研究。对成就目标定向、学业自我妨碍和学习投入叁者的现状及关系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学业自我妨碍在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如下:(1)在性别上,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的四个维度差异不显着;在户口所在地上,掌握趋近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定向差异显着,城镇学生的平均得分高于农村学生;在年级上,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趋近目标差异显着,高一年级的得分在叁个年级中处于较高水平。(2)对高中生来说,学业自我妨碍整体情况良好,处中等偏下水平;在性别和年级上,高中生的学业自我妨碍差异显着,男生的学业自我妨碍水平高于女生,高二年级的学业自我妨碍在叁个年级中处于较高水平;在户口所在地上,高中的学业自我妨碍差异不显着。(3)高中生学习投入整体状况良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性别上,学习投入总分差异不显着;在户口所在地和年级上,学习投入差异显着,城镇水平高于农村,高一年级的学习投入较高。(4)高中生的掌握趋近、掌握回避和成绩趋近目标定向与学习投入呈显着正相关;高中生的掌握趋近目标定向负向预测学业自我妨碍,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和成绩回避目标定向正向预测学业自我妨碍;高中生的学业自我妨碍负向预测学习投入。(5)学业自我妨碍在掌握趋近目标定向和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效应显着,在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和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效应显着,都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宋天然[5](2019)在《自我控制能力与中职生自我损耗的关系:目标定向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控制能量模型认为,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是有限的,个体进行自控行为会造成自控资源的损耗。但是,已有的研究却发现,自我损耗效应量较小(Hagger&Chatzisarantis,2016)。本研究旨在探究自我控制能力、目标定向对自我损耗任务的影响。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体按照社会的标准或自己的意愿,对自己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活动等进行约束、管理的能力,它是意志品质的一种。目标定向是指个体力争完成成就任务(如学习、工作任务、体育比赛)时的意图或原因。具体地,本研究深入探讨在不同难度任务条件下,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目标定向对当前自我损耗任务绩效和预见自我损耗任务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划e(E-crossing)损耗任务范式,利用《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筛选出高低自我控制能力组,操纵任务的难度水平和任务的完成程度,通过叁个研究来探讨自我控制能力、目标定向和自我损耗任务叁者之间的关系。研究1采用2(自我控制能力水平:高/低)×2(任务难度:简单/困难)被试间设计,将高、低自我控制能力组(各75名中职生)随机分配至简单或困难自我损耗任务组,完成简单或困难划e任务。结果表明:在困难任务中,高自我控制能力组被试的自我损耗任务正确率显着高于低自我控制能力组;在简单任务中,高、低自我控制能力组之间的自我损耗任务正确率差异不显着。为进一步探讨在困难任务中,自我控制能力对自我损耗任务产生影响的原因,在研究2中加入目标定向作为中介变量。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自我控制能力(高/低)。首先要求高、低自我控制能力组(各36名中职生)完成自我损耗任务。之后,利用《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分别测量两组被试的目标定向。结果表明,在困难任务中,成绩回避目标在自我控制能力对自我损耗任务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研究3探讨在困难任务中,自我控制能力、目标定向与预见自我损耗任务之间的关系。所谓预见自我损耗任务是指被试并不真实完成自我损耗任务,而是被告知将要去完成,但尚未着手开始完成自我损耗任务。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自我控制能力(高/低),因变量为预见自我损耗任务的完成动机,使用两道自评题目来测量,“对你来说,你有多大的动机去完成该任务”,“成功完成该任务,对你来说有多么重要”,采用Likert 7点计分,取其平均分。具体地,首先为高、低自我控制能力组(各33名中职生)布置其要完成的自我损耗任务,并告知被试,其需要根据规则完成接下来的自我损耗任务,然后在该任务开始之前(实际上从未真正开始过)通过两道题目测量被试的自我损耗任务完成动机。之后,利用《成就目标定向量表》测量两组被试的目标定向。结果表明,在困难任务中,掌握趋近目标在自我控制能力对预见自我损耗任务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通过操纵任务的难度水平和任务的完成程度,发现在困难任务中,成绩回避目标在自我控制能力对自我损耗任务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在困难任务中,掌握趋近目标在自我控制能力对预见自我损耗任务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胡欢[6](2019)在《自我控制动机与大学生自我损耗任务成绩的关系:目标定向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损耗资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损耗资源是有限的,个体进行自控行为后会造成自控资源的损耗,如果自我控制资源被持续消耗,那么就会对个体的认知加工产生负面影响。此时,个体会产生自我控制动机以期待自身能够维持足够的自我控制资源处理任务。自我控制动机是指个体有意识地重新引导自己的认知、冲动、情绪,表现和其他行为,保持或调整当前反应以使之符合既定标准的动机。目标定向是指个体力争完成成就任务(如学习、工作任务、体育比赛)时的意图或原因。因此,本研究深入探讨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动机和目标定向对自我耗损任务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划“e”损耗任务范式(E-crossing),利用《自我控制动机问卷》筛选出高、低自我控制动机组大学生,操纵任务的难度水平和任务的完成程度,通过叁个研究来探讨自我控制动机和自我损耗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动机、目标定向和自我损耗任务之间的关系。研究一采用2×2被试间设计,自我控制动机(高/低)和任务难度(简单/困难)为自变量,自我损耗任务为因变量。将高、低自我控制动机组大学生(共116名)随机分配到简单组或困难组完成自我损耗任务。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简单条件下两组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困难条件下,高自我控制动机组大学生的自我损耗成绩任务成绩显着低于低自我控制动机组。为进一步探讨困难任务组大学生自我控制动机对自我耗损任务产生影响的原因,研究二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我控制动机为自变量(高/低),自我损耗任务为因变量。考察在困难条件下,大学生自我控制动机和目标定向对自我损耗任务成绩的影响。首先要求高、低自我控制动机组大学生(共65名)完成困难条件下的自我损耗任务,最后要求参与者完成《成就目标定向量表》。结果表明,困难条件下,高自我控制动机组大学生的组我损耗任务显着低于地自我控制动机组,目标定向在自我控制动机与自我损耗任务成绩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研究二考察了自我控制动机与自我损耗任务成绩的关系,其中的自我耗损任务时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有限模型理论提出的,要求参与者完成损耗任务的实验。有研究指出自我损耗是一种动机现象,而不是资源耗竭的问题,因此研究叁考察在困难条件下,大学生自我控制动机与预见自我损耗任务成绩的关系。预见自我损耗任务是指告知参与者耗损任务的规则,要求参与者将自我定位到未来体验任务过程,但并不真正完成的任务。研究叁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我控制动机为自变量(高/低),预见自我损耗任务为因变量,因变量的测量指标是完成动机的两道题总均分。考察在困难条件下,目标定向在大学生自我控制动机和预见自我损耗成绩任务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首先告知高、低自我控制动机组大学生(共60名大学生)需要参加划“e”任务,要求其熟知困难条件下的划“e”任务规则,然后回答“对你来说,你有多大的动机去成功完成该任务?”,“对你来说,成功完成该任务有多么重要?”两道考察任务完成动机的题,要求参与者七点评分,以两题总均分为预见自我损耗任务的测量指标。最后要求参与者填写《成就目标定向量表》。结果表明,困难条件下,不同自我控制动机水平的大学生预见自我损耗任务成绩不存在显着差异,目标定向在自我控制动机与预见自我损耗任务成绩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通过实验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操纵任务难度和任务特征,在困难条件下,发现过高的自控制动机不利于自我损耗任务的表现。目标定向在自我控制动机和自我损耗任务成绩之间起中介作用;目标定向在自我控制动机和预见自我损耗任务成绩之间起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肖晶[7](2019)在《评论效价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研究:调节定向、自我—他人决策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在线购物已经成为大多数消费者必不可少的一种购物方式。而在线评论作为网络口碑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影响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伴随的是消费者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判断评论的有用与否。所以在数以千计的评论中,迅速浏览对自己有用的评论对购买决策至关重要。然而,不同性格特质的消费者可能对同一条评论的有用性在感知上存在差异。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会面对为他人决策的情境,例如赠送礼品、为他人提出决策建议等等。在为不同决策角色决策时,阅读评论感知到的有用性可能也存在差异,在自我决策时往往分析更加理智。近年来自我-他人决策也成为行为决策的研究热点,但研究仍存争议。本文将结合调节定向、自我-他人决策来探究评论效价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本文用叁个实验验证假设。实验一为2(调节定向:促进定向vs.防御定向)×2(评论效价:正面评论vs.负面评论)两因素组间设计,研究调节定向对评论效价在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相对于正面评论,负面评论有用性更高。对于防御定向的消费者,评价效价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负面评论的评论有用性高于正面评论有用性。实验二为2(自我-他人决策:自己vs.为亲密朋友)×2(评论效价:正面评论vs.负面评论)两因素组间设计,研究自我-他人决策对评论效价在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为自我决策时负面评论有用性更高,为他人决策时正负评论有用性差异不显着。相对于消费者为他人决策,防御定向的消费者为自我决策的负面评论有用性远大于正面评论有用性。实验叁为2(自我-他人决策:自己vs.为亲密朋友)×2(调节定向:促进定向vs.防御定向)×2(评论效价:正面评论vs.负面评论)叁因素组间设计,研究调节定向、自我-他人决策共同调节评论效价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对防御定向的消费者,为自己决策的负面评论有用性更高;而特质型促进定向的消费者,为他人决策时正面评论的评论有用性更高。从上述研究结论中得到如下营销启示:(1)对消费者而言,要重视在线评论的作用,从评论中得到对决策有用的产品信息、质量、服务等反馈;加强对自身的个性特质的了解,减少无用评论的干扰;为他人决策的时候,减少带入感,做出更理性的判断,避免冲动性消费(2)对商家而言,要及时整理、合理归类在线评论内容;针对不同特质类型的消费者推出不同的评论排序;区分礼品类购买消费者,推出不同的评论排序以满足此类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加速购买决策。(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期刊2019-05-30)
王晓辰,吴颖斐,应莺,李清,杨丽婷[8](2019)在《问责能否抑制个体非伦理行为?——调节定向和自我损耗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以往研究,问责对于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可能产生混淆的结论,即"问责失灵"。鉴于此,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究问责失灵的理论边界和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促进定向启动下的个体,问责对于非伦理行为有促进作用;预防定向下的个体,问责对于非伦理行为有抑制作用;(2)促进定向启动下,问责通过增加个体的自我损耗增强了其非伦理行为,即促进定向下个体的自我损耗中介了问责与非伦理行为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尚志华[9](2019)在《属性可比性对品牌评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得消费者在购物时面临着丰富多样的选择,花费较少的精力就能够收集全面的产品信息,对这些产品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发现各个选择的优劣势,进而对它们进行权衡来得到自己的评价和最终的选择决策。然而,由于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产品更新迭代周期明显缩短,企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产品属性的研发,不同企业的产品在不同的产品属性上各有侧重,这就使得消费者很难对所面临的产品选择进行取舍。营销学者普遍根据结构匹配模型来研究比较决策过程,该模型将不同选择具备的属性分为:共同属性(所有选择均具有的相同属性)、可比属性(不同选择都具有该属性,但在该属性维度上存在量的差异)和不可比属性(只有一个选择具有的独特属性)。研究表明,一些个人或情景因素可以影响消费者在对比决策过程中对可比属性和不可比属性的关注。现有关于可比属性和不可比属性偏好的研究都只考虑了人们在为自己做决策时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缺乏从社会距离的角度进行探讨,探讨自我-他人决策对可比属性和不可比属性关注的影响,而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征求他人建议或帮助他人做出决策。因此,本文从自我-他人决策的角度切入,探讨自我-他人决策如何影响个体对比决策过程中对可比属性和不可比属性的关注来达到最终决策的内在心理过程,验证自我-他人决策是否会影响到属性可比性依赖和个体最终品牌评价之间的关系,并从解释水平的角度探讨其背后的影响机制,同时引入调节定向这一个人特质,探究调节定向对自我-他人决策和属性可比性依赖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两个正式实验,我们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相关假设,其中,实验一采用2(决策对象:自我决策/为他人决策)X 2(品牌:不可比属性占优的品牌/可比属性占优的品牌)的混合实验设计,验证自我-他人决策对属性可比性依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消费者为自己决策时,更多地依赖可比属性;当消费者为他人决策时,更多地依赖不可比属性。实验2进一步验证自我-他人决策和调节定向的交互作用对可比属性依赖的影响,同时探究解释水平在自我-他人决策和属性可比性依赖关系中起到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解释水平在自我-他人决策和属性可比性依赖关系中起到中介的作用,调节定向会调节自我-他人决策和属性可比性依赖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可以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管理和营销启示。(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5-13)
于丹阳[10](2019)在《未来时间洞察力训练对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和成就目标定向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未来时间洞察力(future time perspective)是指当前行为与未来目标的联系,个体计划与未来期望的联系,以及个体对未来的认知与未来的情感表达(对未来积极或消极的态度)的联系。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积极的使用元认知策略维持学习生活的过程,并被视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成就目标则是指认知与情感因素的复合体,是头脑在个体追求成就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愿望状态,并被视为是个体未来成功的必然因素。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自我调节学习和成就目标定向两个变量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研究领域中的研究重点。相关研究表明,根据未来时间洞察力理论的一对一干预研究对成就目标定向与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是基于对未来时间洞察力理论研究的相关内容,在吉林某初中一年级通过招募,以自愿参加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干预组学生实施一对一的干预,以此来提高初中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自我调节学习和成就目标定向。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的一对一干预训练,根据观察结果从不同角度对未来时间洞察力展开研究。问题的探讨围绕着中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发展,与中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对自我调节能力和成就目标定向的影响。同时为中学的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业表现和个体健康发展提供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对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训练,显着提高了干预组学生其未来时间洞察力;2.对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训练,促进了干预组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提升;3.对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训练,使得干预组学生的成绩趋近目标和掌握趋近目标皆有显着提升。(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自我定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定向动机流为理论视角,对3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自我概念发展变化进行了历时考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愿景、"隐性"惯常行为、进度检查、积极情感等动机维度对英语口语学习自我概念的积极发展产生显着作用。然而,过于理想化的目标、被评价和被比较的学习环境、进度检查和正向反馈的缺失将导致学习者无法获得语言学习的真实感和幸福感,口语学习自我概念很难呈现积极变化趋势。研究最后对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我定向论文参考文献
[1].谭海燕.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时间管理自我监控与学习投入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
[2].付蓓.定向动机流视角下的英语口语学习自我概念发展变化——一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历时跟踪个案研究[J].外语界.2019
[3].邹军.教师变革型领导与青少年领导力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9
[4].张莹辉.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业自我妨碍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及教育对策[D].河南大学.2019
[5].宋天然.自我控制能力与中职生自我损耗的关系:目标定向的中介作用[D].河南大学.2019
[6].胡欢.自我控制动机与大学生自我损耗任务成绩的关系:目标定向的中介作用[D].河南大学.2019
[7].肖晶.评论效价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研究:调节定向、自我—他人决策的调节作用[D].重庆工商大学.2019
[8].王晓辰,吴颖斐,应莺,李清,杨丽婷.问责能否抑制个体非伦理行为?——调节定向和自我损耗的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2019
[9].尚志华.属性可比性对品牌评价的影响[D].北京邮电大学.2019
[10].于丹阳.未来时间洞察力训练对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和成就目标定向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9